第一篇:“执政能力”概念的由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于我们党迎接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分重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虽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但这个思想却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时就已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这实际上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了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在1990年前后,江泽民就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在十四大报告中,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随后不久使用了“执政能力”概念。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1997年底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将这两个“不断”概括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课题。党的执政能力的概念,江泽民在1999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认为提高“执政能力是极重要的”。2000年2月,他再次强调,我们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广大党员和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001年5月,他在安徽考察讲话时进一步论述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指出:我们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因此,“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的六项要求时,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
第二篇:“执政能力”概念的由来党建党委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于我们党迎接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分重要。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虽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但这个思想却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时就已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这实际上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了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在1990年前后,江泽民就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在十四大报告中,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指出党的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
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随后不久使用了“执政能力”概念。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1997年底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将这两个“不断”概括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课题。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的六项要求时,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
“执政能力”概念的由来
第三篇:“执政能力”概念是怎样提出的
执政党建设,归根结底,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对于我们党迎接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努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分重要。讲党的建设,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就是如何加强执政党的建设。这方面的建设,过去通常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几个方面,或者按照十四届四中全会的讲法,将其分为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以后又提出了制度建设问题。加强上述诸多方面的建设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是,面对当今国内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又不能不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尽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与上述诸多方面的建设要求有某些交叉,但又是加强某些建设的要求不能替代的,比如,有的问题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能解决的,有的问题则是仅靠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解决不了的。因此,如果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执政党建设,归根结底,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它带有统领性,既贯穿于其他各项建设之中,又是其他各项建设的落脚点和归宿。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落实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上来。这样,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开始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思想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虽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但这个思想却经历了长时期的孕育。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时就已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会管理城市,学会管理生产的方法,学会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28页)这实际上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雏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把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问题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密切联系起来。他一再指出: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学习,除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外,还要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3页)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逐渐形成一个明确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当今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根据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巨任务,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断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研究和阐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明确的思想。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五大以前,提出了强化执政意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思想。在1990年前后,江泽民就指出: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的领导要通过执政来体现。“我们必须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加强党的领导,“要认真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在十四大报告中,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又强调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问题,指出党的高级干部努力要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讲究领导艺术,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论述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时,特别强调“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全局观察形势、处理问题的能力”。1996年3月,江泽民关于讲政治的讲话,事实上又把提高执政能力问题作为讲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认为“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第二阶段,从十五大开始,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思想,随后不久使用了“执政能力”概念。十五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它要求“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在1997年底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将这两个“不断”概括为执政党建设的两大课题。1998年2月,江泽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讲话中,又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问题。在这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又强调提高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是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000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进一步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确为“两大历史性课题”。党的执政能力的概念,江泽民在1999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认为提高“执政能力是极重要的”。2000年2月,他再次强调,我们要“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增强广大党员和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001年5月,他在安徽考察讲话时进一步论述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他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不仅取决于党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也取决于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说,还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就要求“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他还指出,我们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因此,“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明确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的六项要求时,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初步概括为五个方面。这就是“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就成为十六大以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这一年多来,对它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感到它的重要性。因此,在十五届六中全会专门研讨党的作风建设,并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之后,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专门研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第四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大,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要看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基础要看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素质。对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领导干部如何才能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执政意识
在执政意识方面,当前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险倾向:一是有的同志老是认为“平台太小”,不知道这个平台的真正意义,只要权力大,不知有了权力要干啥;二是有的同志骨子里看不起群众,把群众叫作“刁民”,忘记了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忘记了人民群众是主人,领导干部是公仆,颠倒了主仆关系;三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把手中权力当作以权谋私的工具。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意识,树立三种科学的执政理念:一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一定要增强宗旨观念,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心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善谋富民之策,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念。必须始终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位的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三是依法执政的理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依法执政中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只有树立起这三种执政理念并切实遵照实行,才能有效地解决
“为谁掌权、掌权干什么、怎样掌好权用好权”的问题。
二、提高理论素养
如今在领导岗位的大多是中青年干部,他们年富力强,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有强烈的进取精神,这是优势。但相对老同志而言,他们还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刻理解,缺乏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因此,要经受得起执政的考验,就更要强调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的问题。首先,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一定要打牢马克思主义的功底。当前,主要是要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同时,还要学习经济、科技、管理、法律、历史等知识,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其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提高政治敏锐性,增强政治鉴别力,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新时期合格的领导者。第三,要端正学风。应当肯定多数同志学风是好的,他们学以致用。但也有同志嘴巴上讲得头头是道、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行动上却在弄虚作假、追名逐利、以权谋私,等等。这是学风不正,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要坚决反对。
三、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历史经验证明,艰苦环境能磨炼人,创业过程能造就人。各级干部只有积极投身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勇于在“急、难、险、苦”的环境中磨炼,才
能炼就一身“硬功夫”,才能提高执政能力。这既是领导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也是各级干部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由之路。培养实践能力需要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一方面,对党组织来说,应该积极为各级干部创造实践的机会。对年轻干部要敢于压担子,采取提拔、交流、上挂、下派、外派等方式,适时把他们放到重要或艰苦的岗位上去锻炼。另一方面,对年轻干部本人来说,应该珍惜组织上给予的实践机会。要敢于挑重担,要有闯劲拼劲,要争一流,创先进。要艰苦奋斗,能够默默无闻地工作,不断努力向上。
四、提高领导艺术
党的执政能力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是党组织整体的能力。领导班子个人的素质是班子整体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还要看班子的凝聚力,看班子的团结。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一个班子团结协调才会有战斗力。提高领导艺术要学会很多本领,但最重要的是学会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的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重要的领导艺术。领导班子是一台好戏;如果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就会混乱。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集思广益,把一个班子组织好,把大家的作用发挥好。
第五篇:加强执政能力体会
公道,即公平的道理;正派,即品质好,言行光明正大。这是《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中华5000年来,对公道正派内涵的理解和升华一直在持续,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谓大丈夫也。” 范仲淹认为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则提倡“天下为公。”我们共产党人对公道正派内涵的理解则更进一步,毛泽东同志主张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邓小平同志强调:“政治机关的干部,特别是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不信邪,不怕得罪人。”胡锦涛同志指出:“公道正派,廉洁清正,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是每个组织工作干部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贺国强同志则进一步提出:“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是组工干部坚持公道正派的根本要求。笔者以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组工干部坚持公道正派的内涵的发展,应围绕“诚信、实干、创新、形象”来思考。
诚信:诚信是真、善、美的统一,诚信是做人的准则,同时也是做事的原则,它更是一种社会公德。对组织要实事求是、襟怀坦白,这是原则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个人言行关系部门形象,组工干部更应该做坚持原则的表率,带头讲诚信,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既不夸大其词,又不歪曲隐瞒。对同志要以诚相待,肝胆相照。做到“七不为”,即不为名所缚、不为物所累、不为誉所喜、不为失所悲、不为利所驱、不为钱所惑、不为色所诱,恪守职业道德。
实干:组织工作无小事,来不得半点马虎,这就要求组工干部必须树立实干意识,牢记“两个务必”,做实做好每一项工作,真正营造组织部门注重实干、肯于实干、善于实干、以实干为荣的良好氛围。
创新:开拓创新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既要大力弘扬我们党在作风建设特别是坚持公道正派方面的好传统、好做法、好经验,更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公道正派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组织部门加强自身建设、树立公道正派新形象的方法、载体和途径。
形象:公道正派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进一步塑造组工干部良好形象的根本保证。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应是:政治坚定、勤奋学习,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严谨细致、热情服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纪律严明、清正廉洁。
我们要通过诚信、实干、创新,来树立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实干型的集体、奉献型的群体、创新型的整体,使组织部门成为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实的表率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