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中共麟游县委书记张校平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直接担负着“兴一方经济、富一方人民、建一方文明、保一方平安”的重大责任。自己从担任麟游县委书记近一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作为县委班子的主心骨,县委书记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事关全局和一些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上,谋求全县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一、把握全局,科学决策
作为县委书记,领导经济工作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把握好方向,谋好思路。谋思路、作决策是县委书记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事上决策对了,是全县人民的福分;决策错了,群众跟着受罪。作好决策、拍板定案,必须及时全面分析经济趋势,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应对的方针和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就一个地方来讲,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县委书记必须从县情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具体举措。麟游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早日实现和谐社会目标是市委的要求,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愿望。2005年7月,自己担任麟游县委书记后,深感责任重大。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从县情实际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做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此,自己集中利用一个半月时间,深入10个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之上,按照中央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宏观政策要求,与县级几大班子领导同志深入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集中大家智慧超前谋划麟游县“十一五”规划。在坚持既定的“十六字”经济发展思路的前提下,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讨论研究提出了“12345”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工作思路,并经县委十四届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即: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抢抓国家更加重视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和麟北煤田开发的现实机遇这两大机遇,打造能源化工、特色农业、人文环境三大优势,实施科教兴县、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扶贫开发四大战略,加快煤业大县、畜牧强县、药业名县、林果基地县和隋唐文化、生态避暑旅游热点县五县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麟游。按照上述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自己先后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专项协调会,就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比拼争先、加快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定,并适时对农业主导产业开发、麟北煤田开发、市政工程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县乡干部有关待遇落实等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工作进行了科学决策和部署,进一步细化了构建和谐麟游的各项工作措施。在决策过程中,自己始终从全县大局出发,以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有利于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是否能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是否能够扩大麟游的知名度为落脚点,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市委的精神,又与全县干部群众的期盼相吻合,起到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各级干部群众以此为动力,加压紧逼,比拼争先,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08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823万元,同口径增长33.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9元,分别同比增长6.6%和15.7%,是麟游历史上发展最快、各项经济指标增长最多的一年,并获得全市经济增长奖,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二、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抓住全县改革发展中的大事、难事和关键问题,集中精力实施重点突破,这是县委书记履行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新任职的县委书记,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抓几件大事、实事,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这是摆在自己面前的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自己深切地认识到,麟游的县情就是县贫民穷,麟游的大事就是加快发展。为此,自己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和头等大事,牢牢抓住规划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煤田开发、农业产业化等工作重点,力求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新突破。
一是定规划,超前谋划发展。及时以县委名义提出了关于编制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安排成立了5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搞好项目规划论证,及时编制完成了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县将实施八大类112个建设项目,总投资121.68亿元。自己多次主持或参加《规划》编制工作会,对项目筛选、落实和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已有总投资15亿元的37个项目初步纳入省、市计划盘子。
二是引项目,增强发展后劲。2005年,自己到任不久,针对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主持召开了全县招商引资工作汇报会,提出了具体的刚性工作要求,先后4次带队或组织有关部门进京、上省、跑市汇报衔接,争取项目和资金。安排有关部门积极参加西洽会、西交会等重要节会,招商引资工作成效较大,全年完成合同引资额2.6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937万元,分别占市上下达任务的106.8%和115.7%。深入全县30个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检查了解情况,适时召开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会,进一步落实了项目工作责任制,加大督办工作力度,促进了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三是抓资源,加快煤田开发。麟游北部已探明煤炭藏量在30亿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但是,如何开发,怎么运作,才能让深埋地下的“乌金”造福麟游人民,麟游的干部都很关注。为此,自己把麟北煤田开发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先后多次召开书记办公会和工作协调会议,专题研究解决麟北煤田开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安排组建考察团,专程赴神木、府谷考察了煤田开发有关工作程序,提出了《麟北煤田开发前期工作方案》,理清了工作头绪,明确了工作重点。目前,麟北煤田开发项目已列入全市“十一五”规划,矿井建设及相关基础建设项目已进入国家盘子。
四是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搞好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县委书记执政一方、为民谋利的重要体现。到麟游工作后,自己经常深入畜产、林业、科技、烟草等部门和10个乡镇调查研究,与县乡各级负责同志一起分析市场,研究对策,把“畜、果、烟、药”确定为全县重点发展的四大特色产业。安排设立了烤烟生产灾害补偿资金,加强对采收、烘烤、收购等工作环节的技术服务和指导。2005年,全县种植的8900亩烤烟产量238万斤,产值1014万元,实现税金201万元,创历年新高。今年,全县种植烤烟突破1.5万亩,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县布尔羊、秦川牛、干杂果、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81.5%来源于农业特色产业经营。
五是重建设,营造最佳环境。县城是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扩大宣传的名片。所以,自己把县城市政工程建设作为项目建设中的重头戏,通过干部群众5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举完成了县城主要街道的硬化美化,油化了过境公路,安装了路灯,使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今年,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300多人赴旬邑参观新农村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快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各项工作开局良好。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文明家园创建工作力度,努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18个移民新村和21个文明家园示范村村庄民宅规划建设和民主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大“绿色麟游”创建工作力度,县城西海口公园已开工建设,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等一系列工作已基本完成,营造了整洁、亮丽、舒心的人居生活环境。
六是办实事,赢得群众信赖。多谋利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这是县委书记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麟游是国定贫困县,干部群众待遇不高,生活清苦。这些自己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并尽力创造条件逐步解决。去年以来,自己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将全县2.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支持财政部门筹资430多万元,解决了1999年以前拖欠的干部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将干部职工住房公积金财政配套部分比例提高了7个百分点,给10个乡镇配备了公务用车,落实了第二次浮动工资转固定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
三、建强队伍,促进发展
面对新的历史重任,要当好一名县委书记,必须认真履行抓班子、带队伍的职责,把善于“谋势”作为最关键的环节来抓。这既是一个领导方法问题,也是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更是检验一个县委书记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标准。
一是要善于把各大班子、各级班子协调组织到集中精力加快发展上来,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建立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团结战斗的工作推进机制,谋出一个共同奋斗之势。为此,任职以来,自己先后组织建立健全了县委决策前与几大班子通气协商制度、县委书记办公会议事制度、县级领导干部请销假制度和县委常委会议题提交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制度,规范了工作程序。作为“班长”,自己首先注意在工作中自觉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好常委一班人。在常委班子中,坚持管全面而不包揽,抓重点而不独断。凡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属于常委个人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放手让各常委大胆负责,充分发挥了“一班人”的主观能动性。常委班子内部形成了认真学习、民主讨论、实事求是、坦诚想见、互相支持、密切协作、顾全大局的良好风气。其次,注重调动几大班子的工作积极性。自己坚持亲自参加人大、政协例会,主动到人大、政府、政协班子交流工作、沟通思想,与几大班子领导坦诚想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较好地发挥了各大班子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县委总揽全局,政府组织运行,人大保驾护航,政协参与支持,全县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三,带头发扬民主。凡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自己都是先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充分酝酿达成共识后,再提交常委会研究。特别是研究重要干部、决策重大问题前都能够坚持与人大、政府、政协班子成员通气,保证了几大班子的团结统一。经常委会集体研究形成的决定和作出的决策,自己带头贯彻执行,并要求班子其他成员以大局为重,带头正确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坚决执行集体决议,促进了县委决策的贯彻落实。二是要建立优胜劣汰、政绩取人的用人导向,积极探索并不断完善领导干部激励机制,营造起激励竞争、崇尚实干、倡导创新的精神氛围和工作态势,谋出一个埋头苦干之势。近一年来,自己坚持不懈地推进干部队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各级干部振奋精神、超前思维,敢闯敢干、少说多干,工作作风明显转变,抓落实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不等不靠、谋事干事成为全县干部队伍的主流。指导组织部门健全完善了干部考核管理有关制度,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加强日常考核考察工作,提高了整体工作效能。严格执行关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县乡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奖励、诫勉和末位淘汰的规定,对上年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班子、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表彰奖励,对较差干部实行了诫勉,调动了各级抓落实、促发展的积极性。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各项制度,新提拔任职的科级领导干部都严格执行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和试用期制,落实群众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四权”,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作出了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优秀人才评选、引进人才、提高现有人才待遇三个《办法》,完善了一系列奖惩激励措施,首次命名表彰了9名有突出贡献的县管优秀拔尖人才,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今年以来,又组织制定了《麟游县干部挂职锻炼办法》、首次6名干部已赴市高新区和市级有关部门挂职锻炼,进一步拓宽了干部培养锻炼的渠道。
三是树立典型,善于运用典型指导工作,重视培养和发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群体,使广大干部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弘扬崇尚先进、竞争向上的正气,谋出一个赶超先进、加快发展之势。结合组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全国劳动模范、陕西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兵、九成宫镇紫石崖村党支部书记李秀英同志为原型,策划创作了大型秦腔现代剧《紫石女杰》,在全市各县区巡回演出,社会反映很好,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县各级干部以李秀英同志为榜样,大力推行“全县抓落实,工作到基层”的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执政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帮助基层理清工作思路,议定发展措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四、严以律己,率先垂范
古人云,“轻财是以聚人,律己是以服人,量宽是以待人,身先是以率人”。县委书记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班子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必须做到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处处率先垂范作表率,事事处处维护自身形象。
一要一身正气。作为一个县干部形象的标杆,县委书记的一言一行,都会在班子成员乃至全县产生积极或消级的影响。己身正,不令则行,己身不正,有令不行。所以,要全面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做到“三正”。就是思想纯正,凡事能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为个人的名利得失着想;就是品行要端正,以身正求公正,以公正换人心,始终坚持不为权势而丧志、不为钱财而动心、不为吹捧而忘形;就是处事要刚正,讲原则不顾情面,重团结不分亲疏,以正气聚人心、树形象、促事业。
二要率先垂范。就是在工作上严格要求、率先垂范,努力成为班子的楷模、群众的榜样,凡是要求下面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面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决策落实,同班子成员一起团结奋斗、合力攻关,不出成绩不松劲,不达目的不收兵。县委书记做到率先垂范,不仅能使全县的工作打开局面,而且能使自己的威信得到提高。
三要真诚待人。就是抓工作要有一个基本思路,对人对事要有一个基本看法,处理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章法,努力做到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以诚待人,与人为善。特别是对待副职,要真心实意、坦诚相见、真情关爱、倾力相助,积极为他们施展才能、发挥长处和成长进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用宽厚真诚之心带领班子成员开拓事业、共创辉煌。
四要廉洁自律。“公生明、廉生威”。勤政廉政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前提。作为县委书记,一定要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筑牢思想政治防线,强化自我约束意识,时刻检查自己,反省自己,把握拒腐防变的主动权;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也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他们远离腐败,防止他们打着自己的旗号谋取私利。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考验,站得住脚跟,挺得直腰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把班子带好,把党和人民交付的工作干好。
第二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重庆巴南区委宣传部 施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四、努力完善“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
第三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执政水平重庆巴南区委宣传部 施硕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及社会事务的本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从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执政理念。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们的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这是对我们党执政理念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能够能成为执政党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是偶然的,她是几代共产党人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艰苦奋斗、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没有阶级利益的政党,她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如果缺乏对这一执政理念的深刻认识,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着力于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在制定和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坚决惩治~,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
二、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执政基础执政基础是检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科学的一个基本指数。一个政党执政除了必须有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外,由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等要素所构成的政治基础,也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与巩固执政基础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的。我们党的最大执政基础就是与群众血肉联系,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绝不能就能力谈能力,而是要从巩固和加强执政基础上下功夫。“执政能力”从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党和群众的关系,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党群关系的密切程度决定了党执政能力的强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利益关系大调整中出现了大量新的矛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如何使权力的实施更加民主化、科学化;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等问题,已迫切地摆到了我们党面前。因此,执政党应当千方百计地增强执政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地做好事。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而绝不脱离群众,绝不贪图安逸,绝不以权谋私。
三、紧紧围绕“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执政要务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农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问题、国有企业和教育体制改革问题日益突出,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不仅是指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科技教育及各类文化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等的全面进步。只要我们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我们党就有了长期执政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
四、努力完善“以人为本、依法执政”的执政原则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肯定最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我们就要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一个社会,只有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才能使其社会成员有一种尊严感和自豪感,才能使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建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执政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在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上,起着倡导作用,使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全社会深入人心,使我们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更有理性,更有活力。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要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原则坚持好、贯彻好,要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好,建设好,必须要有强大的法律做保障,大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我们党的领导是靠执政来体现,依法执政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创新。我们必须要依法执政,才能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五、努力营造“和平、发展”的执政环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执政党对执政环境的正确把握和对执政使命的深刻认识。当今世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单边与多极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这种发展、变化和竞争,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党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经过对国际国内形势认真分析、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科学判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尽管原因十分复杂,各个党的情况也很不相同,但未能正确应对执政环境的变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着力于准确地把握执政环境的新变幻,深刻认识党的执政使命和具体任务,增强长期执政的忧患意识,执政求进的创新意识和执政兴国的发展意识,从应对复杂局面,拒腐防变、抵御风险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要善于总结自己八十多年奋斗历史,善于借鉴其他政党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善于思考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学习、实践和总结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才能不同于其他政党,才能以造福于国家与人民而执政。我们衷心的祝愿我们的执政党在自己的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开创历史的新篇章。
第四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范文
学习贯彻落实好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入理解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工作中增强落实四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突出重点上有新思考,在解决薄弱环节上有新办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进一步拓宽全区上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思路,自觉地同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开创全区经
济和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因此,一定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站在全局和长远的高度,从**区的实际出发,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加强全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地市在市场、人才、资源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出台,促使周边各地市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力求抢占先机,处于有利地位。如何按照省、市委的要求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形势逼人,任务艰巨。**区作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要迎接浩荡的时代大潮,应对各种严峻挑战,跟上省市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只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才能使全区各级党组织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成为全区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区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全区各级党组织肩负着富民兴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荣历史使命。在新的发展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新考验新挑战接踵而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只有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使各级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更好地带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负重自强,励精图治,早日实现建设小康区的宏伟目标。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意志。《决定》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执政能力与党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与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相比,还有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从**区党的建设的现状看,这种“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同样存在。在部分领导干部中,执政意识比较淡漠,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比较严重;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好。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全区的改革发展,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声誉。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尽快改善党的自身状况,不断提高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已是全区党心所向,党心所归。
第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全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从总体上看,目前广大群众对**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变化和进步是充分肯定的,对全区的执政状况和执政成绩是基本满意的,但同时对我们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做法深为不满,对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反映强烈。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真正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清正廉洁,已是民心所向,民意所趋。
二、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大力加强各级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认真落实《决定》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十种能力。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驾驭宏观的能力把握大局,在应对复杂局面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宏观就是全局,驾驭宏观的能力就是驾驭全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的能力,就是驾驭涉及全区人民群众重大利益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加强对事关全局、事关发展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班子“一把手”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善于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善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始终把关系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问题摆在首位,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一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各
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市场经济理论知识,学会按照市场规则研究经济发展。要勤于研究、乐于思考,不断提高科学预测经济发展走势能力,做到精于谋划,善于创新。二是要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研究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
究探索建立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强化科技和人才作用,统筹安排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要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善于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及时制定新的方针政策,做到积极有为,乘势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四是要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冷静、及时、果断、有效地解决好突发性事件。要善于在处理突发事件的实践中提高应变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二)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提高谋划加快发展的能力
只有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此,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六个问题。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创新思路。要努力摆脱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来审视工作,科学的总结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把思想解放的成果转化为开拓创新推动发展的成果,用发展的思路去研究解决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矛盾,用发展的举措和行动去推动和促进一切工作实践和创新,用发展的标准去检验和衡量一切工作成果和实效。二要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全面加快小康区建设步伐。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就是要认真落实好省市委的各项重要部署,突出抓好煤炭、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抓好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抓好项目建设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力争到今年年末,全区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发展到N户,规模企业发展到N户,原煤产量突破N万吨,小煤矿产量突破N万吨,煤炭产业产值突破N亿元,建材业产值突破N亿元,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N亿元,实现全区经济的加快发展。三要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的战略升级。进一步发挥资源、区位和体制优势,引进更多的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进一步改进部门招商、领导招商、乡镇街道招商的办法,特别是要充分调动乡(镇)、村、街道社区招商引资和发展个体户的积极性,对村和社区下达发展个体户任务指标,通过激励机制让招商引资者得到实惠;要投入一定资金重点抓好非煤项目论证和可研,制定引进非煤产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非煤替代产业的加快发展,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四要紧密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谋划好明年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谋划好明年的发展思路,对于加快**区发展非常重要。明年的发展思路就是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突出实现一个目标,强化两个保证,实施三项战略。即: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强化全民素质的提高;实施优化经济结构战略,实施强化城乡服务战略,实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战略。要实现上述的战略目标,首先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引进大项目上再有新的突破,迅速增加工业经济的总量。全区煤炭产量要达到N万吨,洗精煤N万吨,生产焦炭N万吨。其次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增产增收。大力发展药材种植。积极引进和挂靠龙头企业,稳步推进主辅换位工程的深入实施。第三要切实提高城镇服务功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宽松优美的环境。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完成**路、**路、**路、**路的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做好环卫、自来水、城市规划等项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在房地产开发上有新的突破。第四要全力抓好社会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改善办学条件,完成教育改革。完成**、**医院的翻建和**医院的续建。做好卫生防疫资源整合。第五要抓好安全稳定工作。重点抓好小煤矿的安全生产,杜绝重特大事故和减少零打碎敲事故。做好群众来信来防,土地纠纷排查调处以及**公路征地的稳定工作。第六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农村、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和机关四个层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两风”建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同时还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发展就是解决问题,发展就是解决矛盾,发展就是解决困难,影响和阻碍发展,就是制造矛盾,就是加重负担的共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广大群众和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发展的思想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统一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削除各种不利于发展的杂音,排除各种影响发展的干扰,创造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条件,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集中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的搞建设,一心一意的谋发展。
(三)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
机遇的出现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提高领导发展能力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对此,必须要高度统一认识。从目前形势看,**区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宏观上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全国经济大发展的机遇,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事业、资源型城市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遇;从微观上看,**区有抓住机遇、快速发展的资源、区位、体制“三大优势”,尤其是全区广博的土地资源,丰富的煤炭、黄金、花岗岩、矿泉水等矿产资源,为摆放大项目、发展大工业区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区上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加大抢抓的力度,提高抢抓的本领,扩大抢抓的成果。当前要紧紧抓住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要抓住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等政策拉动的机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加快以煤炭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二是抓住国家采取一系列有突破性的措施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给发展农业带来的机遇,把第一产业做精,把农民增收的工作做好。三是要抓住城市东进、矿区东移,**、**、**公路建设的机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四)加强党性修养,提高干部廉洁自律的能力
领导干部是特殊群体,但不是特殊公民。清正廉洁是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凝聚人心、取信于民的重要基础。只有清廉从政,干净干事,为官才能理直气壮,才能上不愧党,下不愧民。省市委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过程中,均结合我省和我市的实际,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把“两风”建设引向深入,把“四承诺、三树立、两禁止”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做到警钟长鸣,正确看待名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积极进行探索,认真抓好落实;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要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从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真正取信与民。
(五)努力提高各级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对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要求各级干部要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多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勇于实践,提高本领,要始终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根本工作路线,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提高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原则性和创造性,掌握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解决好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要为群众突出解决好四个方面的实际问题。一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突出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吃饭、穿衣、取暖问题,突出解决好困难家庭就医、子女上学问题,突出解决好下岗职工就业难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其它方面困难。二要突出解决好群众信访问题。对历史积案要逐个排查、集中处理,对近期新发生的信访案件要及时处理。特别是涉法信访案件以及由于征用土地等引发的信访案件要严格落实责任,严格执行政策和法律规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三要进一步解决好社会治安中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巩固全区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重点打击各类恶性案件,强化防范,降低发案率,提高破案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四要进一步抓好煤矿安全生产,降低零打碎敲事故起数和百万吨死亡率。同时抓好企业、消防和交通道路安全等项工作。
(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已成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对于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个新的考验。提高依法执政能力,首先要增强法制观念。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党内每一位同志都明白,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其次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学习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学法,并使法律学习形成为制度。在作出重大决策或者涉及公民权益的决定时,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有法律的依据。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第三要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执政,关键在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得到正确的实施和全面的落实。当前,要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带动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使行政执法更加透明,更加公正,更加高效,更加文明。要抓重点,见实效。对加快**区发展的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民营经济,以及群众密切关注的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市场物价等热点问题,尤其要加大依法行政的力度,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七)提高抓落实的能力
《决定》又一次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最重要的就是要抓好工作的推进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不能光有“唱功”,没有“做功”,光有“虚功”,没有“实功”。抓工作不能只停留在部署和安排上,更重要的是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首先要提高抓推进落实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工作议而不抓或抓而不紧,就等于没落实。要结合“两风”建设,继续转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树立现代管理的效率观和时间观,通过高效的管理和推进落实,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次要明确责任,分解任务,建立健全有效的责任落实机制。对于一些情况比较复杂,涉及领导和部门比较多的事项,要善于整合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把任务逐层分解,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抓落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第三要敢于碰硬。抓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些阻力有管理体制的因素,也有利益分割的因素。我们要敢于树正气、顶歪风,做到雷厉风行、知难而上,排除各种干扰,推动工作落实。第四要严格考核。要全面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每一位干部,防止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做到鼓励实干的,教育蛮干的,批评假干的,整治乱干的。
(八)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能力就是要求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都要投入到为全区经济建设服务的主战场上,在招商引资、主辅换位、城市建设、安全稳定等各方面,结合各自所分管工作的实际和特点,不断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空间,提高服务质量。要围绕提高服务能力这一总要求,不断增强服务决策能力、服务发展能力、服务创新能力、服务建设能力和服务人民能力,使服务意识更强化、服务方式更科学、服务机制更完善、服务环境更优化、服务基础更巩固、服务成效更显著。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就要要营造出更加优良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和扶持力度,做好企业包保工作,进行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协调、帮助企业解决原料、运输、电力等问题,努力创造条件,使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要继续坚持领导包基层,现场办公,调查研究制度,集中精力抓大事干实事,形成扎实的作风和反对空谈的良好风气。
(九)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实现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核心问题。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增强群众意识,进一步明确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必须真心实意、竭尽全力为群众服务。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耐心听取群众的倾诉,学会用思想的、法律的、政策的、行政的多种手段做群众工作,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提高联系群众的能力就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坚持走群众路线,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和调研制度,做到急群众所急、办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济群众所困,始终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只有这样,才能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不断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十)提高带头表率的能力
领导带头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提高带头表率能力,要求我们各级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表率:一要做学习的表率。要打牢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要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表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制定和落实调研计划。区级领导干部每年应至少有两个月以上时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要自己动手,撰写有情况、有分析、有见解的调研报告。三要做密切联系群众的表率。要带头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要继续坚持区乡主要领导的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不参加各种名目的应酬性庆贺、剪彩和迎来送往活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不准超标准接待等等。四要做清正廉洁的表率。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管好分管部门或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五要做艰苦奋斗的表率。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同时,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还要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典范,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典范,做坚持党性、坚持原则的典范。
第五篇:在推进科技城建设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在推进科技城建设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3:12 作者:谭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只有在执政为民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只有通过执政为民的实践,才能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绵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之一,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融入到科技城建设的实践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提高发展力,推动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使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把握发展大局,找准加快发展的切入点。绵阳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要加快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丰富、潜能巨大的优势,努力培育发展能力,在发展中崛起,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在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实施“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对科技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利用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绵阳市有独立科研院所43家,两院院士2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800多名,还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电子信息企业。这是绵阳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1985年撤地建市后,市委、市政府从绵阳实际出发,提出了“科技兴市”的发展战略。1991年绵阳被国家列为“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2000年,绵阳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制定了“科技兴绵、工业强市、改革开放、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今年,市委市政府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的新战略。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抓住科技兴市不放松,使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态势。1985年建市时,绵阳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在四川省第七位,如今已跃居第二位;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
以科技城建设为核心全面实现新跨越。2000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绵阳建设科技城,翌年,国务院批复《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建设绵阳科技城,旨在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技转民”,释放科技潜能;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形成新的科技产业;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变资源为资本,使绵阳在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中,走出一条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我们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创新体制,突破军转民体制性障碍,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健全军地互动机制,完善军地结合联席会议制度;整合资源,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联合体,推动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壮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同时,立足于科技城总体规划、整体布局,加强园区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基础平台。到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转化高新技术成果近2000项,科技城建设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军转民和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初步具备了创新功能、集聚功能、孵化功能和示范功能。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经济新格局。绵阳的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工业经济有较好基础,由此决定了绵阳科技城必然是工业科技城。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始终以工业为核心,把科技城建设与绵阳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组改造的同时,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倾力打造一批重点企业,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增强后备经济实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1.3亿元,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电子军工、建材、汽车零部件及特种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及食品、纺织等六大产业集群为支撑的高技术产业。
二、提高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和方针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
按我们的理解,所谓执行力,首要的就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执政能力与执行力紧密相联。一个地方管理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方针政策,再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思路,都会落空。对于地方党政机关来讲,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提高执行力,做到令行禁止,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
改革创新,增强和保障执行力。提高执行力,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进政府工作,使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真正到位。我们以抓实干和抓落实来检验干部的执行力,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机制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的方针,制定了既有创造性又有可操作性的行政、教育、科技、投融资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方案。从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入手,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以减少行政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近年来,共减少行政审批800多项;建立新型的中介机构管理体制,使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全面脱钩;启动科技城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工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办法,建立市政府采购网站;实施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全面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定市政公共设施及附属无形资产市场化经营办法;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通过这些改革,政府的工作不但公开透明,而且快捷高效,深受群众称赞。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市民和干部的综合素质。建设科技城需要高素质的市民积极参与。我们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市民中坚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打造诚信科技城;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家庭等活动,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的社会风气;选派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到著名高等院校进修培训,以及到沿海、发达地区调研学习。与此同时,我们还依托各类院校,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认真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组织广大干部学习科技、经济、文化等新知识,努力掌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举措,对提高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在更高层次上适应和推动科技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提高亲和力,营造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着力塑造以人为本的亲和力。凝聚民心,听取民意,为民办事,是党委和政府亲和力的根本。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为增进与市民的联系和沟通,我们在日常信访接待基础上实行了市委领导接待日制度,开通了市长公开电话和网上“市长信箱”。为让农村子弟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调整了中小学布局,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巩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吸引社会资金,创建民办教育事业;以开放式、联合办学新体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一个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开始在绵阳形成。为“让农民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我们组建了惠民医院,整合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同时,依托乡镇卫生院,着力抓好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防保体系建设。此外,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使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加快城镇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我们按照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的要求,对城市自然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设,完成了旧城改造;投资近8亿元对两江河堤进行改造,在城中形成了一个约5平方公里的城中湖;兴建广场绿地,城市绿化率达到49%。目前,已形成了“居住在绵阳、创业在绵阳、成就在绵阳”的社会氛围,开创了“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效益、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作者:中共绵阳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