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家长对孩子的早期启蒙教育几乎空白,加上阅读量少,词汇积累贫乏的缺陷,农村小学生普遍作文能力低下,这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觉得作文教学应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勤于练笔、勤于观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习作能力。
一、指导学生勤于练笔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因此,我便要求学生经常练笔。(1)写片段。例如学到《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便要求学生重点学习文中描写大榕树奇特美的段落,掌握作家的写作方法,写一写校园中的各种树木。学生经过细心观察,借鉴作家的写法,也能写出事物的特点。(2)写日记。日记写法灵活,行文自由,字数不限,是学生喜欢的作文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考试的时候,学生就会有许多可利用的作文资源。
二、指导学生勤于观察
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要想让农村孩子写好作文,就要教会他们观察生活,寻找写作素材。(1)农村孩子虽然活动范围小,但生活富有情趣。如:山上摘野果、池塘捡田螺;春天捉黄鳝,秋天挖泥鳅;周末去烧烤,假期去登山。这些就是习作的很好素材,一经引导学生便可以写成了许多富有情趣的文章来:《捉虾》、《踏春》、《烤竹筒饭》、《桃花开了》等习作充满了乡土气息和童真童趣(2)农村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家务劳动,一些简单的农活都会干。经过指导学生从这些劳动实践中找到了习作素材,写出了《学包粽子》、《剥花生》、《摘茉莉花比赛》、《和爸爸去卖蚕茧》等作文。(3)农村学生也渴望走出狭窄的天地,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偶尔和家人去赶集或旅游,也能从中获得新奇的体验。经过指导,学生也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逛超市》、《游动物园》、《学溜冰》等作文都是学生观察体验的结果。慢慢地,学生不但养成了时时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习作中常常有出乎意料的发现。
三、指导学生勤于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竟欲谓教阅读如教得好,更不必有什么写作指导”。因此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也十分重视阅读的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1)读与课文相关的名著。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例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可以让学生去读《三国演义》;学习《猴王出世》后,可以给学生推荐《西游记》;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让他们也去读《安徒生童话集》。(2)设立班级“图书角”。要求班上学生主动捐
献图书,并在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到他们所喜欢的课外书。(3)开设阅读课。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老师按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的阅读。第一周专读童话故事,第二周读名人传记,第三周读古典名著„„(4)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假期时间较长,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更大量的阅读,最好能给学生列一个假期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这就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书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某些有益的知识进行分类摘抄整理。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
总而言之,要想帮助农村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教师要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平时多练笔,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热爱阅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走向作文的坦途,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第二篇: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做法
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做法
罗城县小长安镇中心小学
韦英江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上的一大难点,难就难在作文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能力,不是仅仅靠掌握一些现成的知识就能做好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的做法:
一、教会积累作文素材,提高作文能力
每逢作文课常听到学生念叨:“不知写什么好?”于是有的咬笔头,有的搔头发,明的托下巴„„绞尽脑汁苦苦思索,始终无从下笔。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作文最重要的能源。”通过观察,同学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向广度、深度发展,才能积累独到的、富有特点的作文材料。那么,我们该怎样积累作文素材呢?其实积累作文素材,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积累作文素材的好处在于可以强化记忆,同遗忘作斗争。学生积累的材料越多,作文时,对材料进行优选的余地才会越大。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开发农村作文题材资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只要我们能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题材,就能解决学生的“无米之炊”。每个村庄、每个家庭、每个村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让学生做“小记者”走村访户,一篇篇的随访日记,一个个身边的故事,就是小作者作文的好材料。农村许多乡俗、民风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如乡下人过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壮族的三月三山歌节,端午节等等,都有自己的庆贺方式。此外,还有婚礼、寿礼、造屋、走亲戚等等,这些都寄予着农民渴望人泰物丰的美好心愿,蕴含 着历史悠久的农村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如农家庆贺节日,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节俭了一时的农民杀鸡宰羊,捕鱼捞虾,走乡邻、访亲友。农民的节日非常的有特色,在不同的季节,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采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就能写出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反映农村特色的作文。
二、启发学生想象,展开作文翅膀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能力,而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是提高学生作文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作文一旦经过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表述自己心目中的追求,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如教学了《凡卡》一文后,我出了《凡卡的梦》这样一道作文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合理的想象;凡卡熟睡后做了一个怎样的梦?结合课文中凡卡写的回忆部份内容,假想凡卡的爷爷收到他的信,把凡卡接回乡下的情景;也可以写,凡卡跟爷爷一起去砍圣诞树的情景等等。这样进行合理的想象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而且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还可通过续写故事,编写童话,写科学幻想作文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训练方式。使学生的想象思维纵横驰骋,海阔天空。对学生那些大胆新奇而又合乎情理的想象,要热情鼓励,哪怕是“异想天开”,“想入非非”,也不要横加指责,冷嘲热讽,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和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写作素材。例如布置学生用双休日做小制作,指导学生办手抄报。并开展手抄报评比活动,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办手抄报就要写文章,查资料,设计板面,画插图,最后还要工整地抄写。这是一既有趣又艰苦,既能扩展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小制作则要经过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等过程,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还组织学生汇报每天观察生活情况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展读书活动,做读书的有心人;提倡文外功夫,涉猎新题材。这些活动包含了丰富的作文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开展丰富多彩作文游戏,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前提。“作文游戏”就是寓作文教学目的、内容、手段于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的一种方法。如对学生进行人物外貌片段描写训练,我制作一个“人物外貌描写”的作文游戏“你猜他(她)是谁”。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仔细观察班上某一位同学的外貌,抓住主要特征写一段话,并注明被描写者是谁。然后,教师把写有外貌的卡片打乱顺序,随手抽出一张当堂朗读(不读姓名)让大家连猜四次。如果有一次猜中,就说明小作者观察和描写基本正确。如果连猜四次都不中,说明小作者没有抓住特点,就罚他说说自己的外貌特点。又如我设计名为“谁是最佳解说员”的游戏。比赛开始,先让一位学生根据生活片断设计一分钟左右的有情节的表演动作(包括神态),后面几位学生依次为前一位当讲解员,要求讲解员口述表演者的外貌特征,神态及做什么,适当的地方可插入自己的想象。通过开展各 种作文游戏训练,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游戏不是让少数尖子学生表演,而是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全面提高。如我设计了“谁是我们班的故事大王”的作文游戏。我先在班内的“学习园地”里贴上一个故事的开头,然后让学生续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自己贴到栏内,让大家评比,评出本班的“故事大王”这样的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们的兴趣高涨,连一些平时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也积极响应,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三篇: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之浅见
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之浅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农村学生本身的知识、能力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呢?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摸索、总结出以下四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农村小学生畏怕作文,作文能力差,往往与其缺乏作文的兴趣有大的关系。如何诱发学生习作的欲望,激发其写作兴趣呢?
1、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确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这样学生创作的激情出来了,他们创作的火花被点燃了,把习作看成是抒发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一种方式,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
2、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趁热打铁。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教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乐于表达。
二、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
注意语言积累与生活积累的根基。生活积累如土壤,语言积累似根基。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发达的根基,语文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作文才能开花结果。
1、留心观察生活,提高认识
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涌,文西来。这就需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只有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在生活中积累一定素材,才能写出好文章。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使他们心动的东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我经常是这样做的:指定人物和某一事物或某个环境让学生观察,描写,最好是学生较为熟知的,先让他们专心细致地观察,然后认真描写,写完后共同评议指导。还可指定某种心理状态,例如高兴、悲伤、深思、怀念、讨厌等。有时还要走出班级或校园或搜集大量的图书资料去详细完整地了解某些事物,回来后展开积极讨论相互补充认识,然后开始写作,写完后交流评议,老师指导。这样,学生文思定会如泉水般涌,笔底纸间定会流动鲜活而富于情趣的文字,何愁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2、多积累语言,丰富知识
农村学生见少识窄,拥有的图书不多。但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的语文课本里的课文都是些名著佳作和词句优美的文章。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
2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因此,我每上完一课,就让学生把新学到的优美词句摘下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其次,注重课外阅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阅读式阅读,帮助提供书籍、刊物。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定期进行读书笔记的查阅,并作出评比,以此促进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日积月累,长期以往,学生的知识丰富了,思维开阔了、独到了、深邃了,写起作文来肯定得心应手且充满个性。
三、“以身作则”写作文,渗透写作技巧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我认为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参与习作实践,教师写“下水文”,做到与学生同写。然后通过教师亲自“下水”示范,给学生提供参照,然后启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自己领悟范文的写作特点,最后由老师强化点拨,归纳要领。这个过程,无疑是一次融合理解、分析、表达等多种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从中获得的写作心得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条文,而是具体、深刻、鲜活的印记。作文指导有了这样的感性范例、理性规则,写什么和怎么写就有了参考和凭借,从而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学生易于动笔。
四、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提高写作积极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秉承叶老的教导,我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找到的答案是:让学生评改,把作文的评改权交还学生;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积极发挥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直接参与评改,并从中体会“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因此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如修改符号的使用,修改步骤:标点符号、用词造句、段落详略、3主题思想等。在作文草稿完成以后就开始自己修改或互相交换修改,对个别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醒或当面修改批点。必须明确,指导学生相互评改作文,并非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其意义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修改文章当做作文训练的必要环节。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确立在学习过程上的主体地位,提高写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总之,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我相信有了教师评改中的声声鼓励,有了学生积累的精神粮食,有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一定会获取动力,树立习作信心,从而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好的作文来。
第四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
张进 东村侯陵屯中心校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 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 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 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 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 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第五篇:(毕业论文)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
2009级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学号: 姓名:张成林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仍然收效不大,每次习作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进行课程改革后的今天,农村的习作教学仍然是所有教学课程中的一环薄弱环节,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培养 农村 小学生习作 能力
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相比,历来就存在着差距,特别是习作教学,差距更大。而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农村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 重以下几点。
一、要求学生讲普通话,重视语言交流。
农村学生平时的言语交谈大多用方言(尤其是我们少数民族居多的地方,交流时一般都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同学即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不能用普通话表达,这给习作带来极大的阻力。平常,同学们用方言交流,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充实,但在习作中就会出现方言、语病连篇,词不达意,令人啼笑皆非,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谈,无论在上课、下课、班里、校园、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都要用普通话作为言语交际工具。口头表达是习作的基础,农村小学生信息量少(我觉得农村小学生应鼓励他们多看一些有益的电视,加强语言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弱,教师要利用语文课上的“口语交际”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训练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的强化训练之后,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口头造句水平提高,方言的使用率大大减少,一些语病也在习作中大量减少。
二、培养兴趣,增强写作信心。
快乐的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小学所设立的各科教学中,农村小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习作,他们普遍感到“怕习作,习作难。”小学生每单元有一次习作课,虽然老师讲得很精彩,但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落笔。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生们都皱着眉,挠着头,完成了僵硬、呆板、空洞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习作课,强迫学生去习作,效果极差。只有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了兴趣,便不再视其为负担。同时要多鼓励学生去写作,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是成功的能源,是去完成一件事的动力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
三、感受生活,以日记的形式积累素材,培养观察力。
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不够,孩子在家里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缺乏熏染孩子的文化氛围。加上地处农村,信息不灵通,学生见闻受到限制,写作思路不宽,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常苦恼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这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身处农村的学生,大都热爱劳动,对生产实践活动有真切的体验,而且,农村天地广阔,大自然万物千姿百态,风景优美,民俗风情富有特色,这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如何挖掘这笔财富?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找“米”下锅。老师要指导引导学生详细观察人物事件、搜集积累写作素材、观点和材料,同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看法,于平凡的人事中发现闪光点,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身边的一景一物,人情世事,都将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同时,要引导学生及时抓住自己的心灵感应,或褒贬,或喜悲,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参加完一次活动,每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既积累写作材料,又锻炼了书面的言语表达能力。经过坚持不懈,学生习作时选材范围广了,语句较前优美流畅,习作中不再有行文枯涩之感,思维灵活,而且大多能表达出真情实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叶圣陶先生语:“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能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样,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四、把讲读课文教学和习作教学相结合,加强语言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语言积累是习作的基础。“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每学习完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坚持每天练笔。但是,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文本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学到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既增加语言积累,又不断完善写作技巧。
五、个性评价,润物细无声。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习作评语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它起着评价、导向、指点、教育的作用。教师在习作评语中要用“爱”来滋润学生的心,既真诚地指出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又保护学生的习作热情,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习作,在每次习作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发表学生习作,优秀习作巡回展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 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评价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语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于学生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肖敏著《师心流霞》 云南科技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 3、2007年第9期《云南教育》作者丁浩清《农村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4、2009年第5期《新课程——小学》作者徐兰花《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