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调查与决策——《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总第363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1期
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
四川省体育局局长 朱玲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四川是多民族大省。近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始终坚持把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各族人民身体健康素质,不断丰富各族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和健康娱乐活动,作为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和服务“两个加快”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发展现状
(一)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各族群众参与健身的体育观念和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已初步形成,大力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为:在追求目标上通过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达到健康、健美和娱乐目的,在开展方式上已经形成社会、单位、家庭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社会体育新格局,在参与形式上已从少数人被动参与转化为全社会自觉主动参加。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2005年以来四川省体育局在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和实施“少数民族健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在甘孜、阿坝、凉山州帮助创建了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6所和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1所;新建(在建)标准体育场地142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5个,并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
(二)民族竞技体育跨越发展。在加快推进四川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迈进的历程中,通过积极参加全国和坚持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国家队选拔、培养、输送了大批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北京奥运会帆板比赛项目金牌获得者殷剑就是来自凉山州的运动员。2005年以来,我省民族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新突破,甘孜、阿坝、凉山州籍运动员在各种比赛中,共获得了2个世界冠军、37个全国冠军、239个全省冠军,来自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裁判员也多次参加了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的裁判工作,不仅为四川作出了贡献,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三)民族体育项目创新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充分利用藏历年、彝历年、羌历年、锅庄节、牦牛节、扎崇节、火把节、赛马会、转山会等颇具民族传统风格的节庆假日,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牦牛舞、狮子舞、锅庄舞、骑射、赛马、推杆、角力、摔跤、拔河、射驽、押加、斗牛、斗羊、举重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已形成了少数民族群众开展全民健身和民间娱乐活动的品牌。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科学研究、规范提升、完善规则,使之得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部分优势项目已被列为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或表演项目,深受各地区各民族群众的喜爱。
(四)民族体育产业稳步发展。多年来,四川省体育局坚持以“体彩做强、产业做
大、基地做实、政策做活”为目标,在民族地区体彩发行销售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优惠、设备保障,确保了销量。同时,根据民族地区原生态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和少数民族自身特点,积极支持、配合、鼓励有关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培育和创立民族体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的民族体育产业优势和特色,不断推进了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特别是融民俗、健身、娱乐、观赏于一体的漂流、滑雪、登山、探险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已在各大景区逐步兴起,倍受游客青睐,呈现出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五)民族体育事业突破发展。四川省体育局作为国务院第四次、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并将此项工作列为了四川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具体实践,纳入了《四川省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我省民族体育工作的奋斗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指定由社会体育处负责联系和具体指导民族地区体育工作,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始终做到重点扶持、长期坚持、力度不减、逐年增加。目前,我省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已具备了承办省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能力,四川民族体育事业正处于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二、存在问题
(一)经费投入不足。民族地区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各地财政投入不足,用于发展体育事业的资金有限,用于建设体育机构、维修体育设施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严重不足,后备人才培养和民族体育科研经费更为紧缺。
(二)体育设施落后。民族地区普遍体育场馆严重缺乏,人均体育场馆比例远低于全国(省)人均水平,现有体育设施简陋破损,残缺不全,绝大部分体育场地不标准、不规范,只能进行一般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满足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活动需求。
(三)专业人才缺乏。目前,民族地区基层体育组织机构基本上为文化、体育、旅游三部门合署办公,专职体育工作编制少、力量弱,缺乏竞技体育教练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民族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产业发展滞后。民族地区体育产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慢。发展体育产业面临政策不健全、措施不完善、宣传不得力、设施不保障、群众体育健身消费水平低等问题,导致民族地区体育彩票发行处于饱和状态,大众体育健身行业发展趋缓。
(五)传统项目萧条。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影响,一些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没有来得及开发就受到巨大冲击,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濒临失传,亟待加强保护、挖掘和弘扬。尤其是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存在优势项目不多、后备人才力量不强、训练保障系统不健全等诸多“瓶颈”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解决民族体育经费。一是加大体育事业经费投入。民族地区各级政府要将体育事业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逐步增加对基层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不断满足开展体育工作的需要。二是积极申请专项资金扶持。通
过多种渠道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部委关于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专项经费,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科、教、文、卫、体、旅一体化发展。三是认真做好体育对口帮扶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体育局将加大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经费支持力度,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量度和体彩公益金分配额度,继续开展好“体育三下乡”活动,实施好“雪炭工程”、“少数民族健康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体育惠民行动,加快民族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广泛争取社会各界援助。特别是受灾民族地区在体育设施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广泛争取国家、援建省及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
(二)多辟途径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一要加强民族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总体要求,将着力建构体育行政管理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和民族体育科研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逐步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体育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基层体育服务体系和乡(镇)、村(社区)文体活动站(点),为民族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抓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竞技体育的基础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建议由西南民族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共同建立和逐步完善集运动员选拔、培养和集训为一体的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基地(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建立了155个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基地)。同时,各民族地区要结合实际选择具有民族特色和品牌的传统竞技体育优势项目,遵循“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竞技体育规律,多层次、多形式地不断发现、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民族体育后备人才。三要开展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训。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传播者,对进一步积极倡导、专业指导、广泛开展、全面普及大众体育至关重要。各民族地区要根据社会体育发展需求,专门培训大批具有高素质、专业化、高技能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不断壮大和优化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体育运动。一是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建议将部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优势体育品牌项目列入全民健身活动项目,在各民族之间广泛开展和深入推广,这将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密切交往、增进友谊,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二是不断提升民族竞技体育水平。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是推动我省民族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民族地区体育部门要充分利用积极参加和申办全国(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提升民族竞技体育方面的导向激励作用,在此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单项比赛,不断提升我省民族竞技体育水平。
(四)多措并举壮大民族体育产业。一要借势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大力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对于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其它公益事业发展,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借助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西昌航天城、卧龙大熊猫基地、海螺沟、四姑娘山、红色旅游沿线、重走长征路线、茶马古道、丝绸之路、香格里拉、稻城亚丁、康定情歌故乡、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品牌效应,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凭风借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借鉴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我国体育产业正处在产业化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中国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尤其是按照市场化和商业化模式运作奥运遗产更是实现了我国体育产业经营方式和理念的深刻变革。各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存在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现实条件差异极大的现状,必须因地制宜、面对差距,因势利导、缩小差距,精心打造民族体育品牌赛事,全力开创民族
体育产业新领域,狠下功夫挖掘民族体育竞技和表演市场潜力,千方百计增加体育彩票发行量度,科学引导全民体育健身消费;必须树立“差距就是潜力、晚起步高起点”的发展理念,广泛借鉴国际国内发展体育产业的成功经验,努力推进民族体育产业朝着“体育产业国际化、体育资产系统化、体育产业规模化、体育品牌民用化、体育消费标准化、体育产业资本化”方向发展。三要借机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实现我国(省)由体育大国(省)向体育强国(省)迈进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是关键。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拟定的关于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性意见有望尽快出台,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正逢其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必须在品牌化、特色化和国际化上做文章,深挖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真正做响品牌;把握体育健身市场需求,真正做大产业,使体育产业真正成为民族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五)多方努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既是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当务之急,更是加快促进四川体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仅靠体育部门来完成这项事业资金有限、政策受限、措施单
一、难以保障。建议一:将加快发展和大力扶持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列入四川省及各民族地区“十二五”规划中,由民族工作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制约民族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建议二:在机构改革进程中,民族地区各级体育组织机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建议三:单独成立民族体育省级单项协会,专门负责联系和指导民族体育工作。
当前,我省正处于灾后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而繁重。四川省体育局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深刻把握我国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毫不动摇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发展要求上,将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上,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努力促进各民族大团结,为加快推进我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9-11-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县委要求,带领相关人员深入全乡*个村、**个自然屯,就全乡畜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共走访农户240户(其中养殖户180户、非养殖户60户),与740多位群众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了畜牧业发展情况,发现了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现状及作用 [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xiexiebang.com 帮您找文章]
几年来,**乡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突出表现在:饲养总量稳步增长。目前,全乡畜禽饲养总量达**万头(只),同比增长11%。其中:黄牛1100头、奶牛335头、生猪4300头和家禽11.7万只(含大鹅80100只),同比分别增长12%、9%、11%和10%。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已建成大鹅养殖专业村1个、专业屯5个,形成1000只以上大户5户。建成黄牛养殖场1个,年饲养量110头。建成奶牛养殖基地1处,年饲养量124头。建成百头猪场2处、千只鸡场5处。品种改良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广牛、羊冻精冷配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劣质品种更新改良,全乡生猪良种率达94%,牛良种率达95%,羊良种率达92%。
与此同时,畜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是有效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预计2004年,全乡畜牧业产值将达到3100万元,同比增长11%,占全乡总收入的比重将达到31%,种植业比重将下降5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种植业“单口咬”的状况,而且促进了种植业内部结构的优化,我乡粮经饲种植比例已由去年的7:2:1调整为6:3:1。二是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从事畜禽养殖的农户,其牧业收入都占总收入的30%以上,特别是规模养殖的大户,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有的达到几万元、十几万元。&&村二组的**家有5口人,25亩地,同时饲养3头奶牛,年收入可达3.5万元,其中3头奶牛年出奶2.8万斤,每斤鲜奶0.65元,可获利1.5万元,占总收入的42%。在**的带动下,其亲朋10多户搞起了奶牛养殖。全乡象***一样一面从事种植业生产,一面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大约有1800户,占全乡农户的40%。规模养殖效益更是可观。&*村四组的&&因孩子小不能外出打工,投资1万元养了800只蛋鸡,到今年8月全部淘汰,纯获利1.4万元。&&村二组**的奶牛养殖场、**村*组**的百头猪场、*村**的黄牛养殖场,年获利都在3万元以上。尤其是原*村二组的&*&,因两个儿子娶媳妇欠了4万多元的债。2002年秋,他借钱买了一头母猪,每天从县里捡食物搞起了生猪养殖。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1万多元的存款。三是有效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目前,全乡从事养殖业的有30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同时,一些养殖场区的创建也吸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十四井养猪场等场区打工的农民就达30多人。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乡近几年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畜牧业的主导地位仍没有完全确立。在一些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中,畜牧业仍处于从属地位,“家财万贯、长毛的不算”这一传统认识仍束缚着广大农民。目前,一些群众认为养殖业技术含量高、难度大、风险大,不敢从事也不愿从事;有些干部在引导、带领群众发展畜牧业的工作中,思想上有顾虑,信心不足,总怕发展不好会给群众造成损失,落群众埋怨,因此工作上总是推着干、拖着干,不能主动、积极地为发展畜牧业出力献策。二是畜牧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由于农民科技素质低,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落后,新技术、新管理方式得不到推广,象青贮饲料、圈养舍饲等科学饲养方式虽然县乡大力推广,但目前只在安壮黄牛养殖场、刘平友奶牛养殖基地有所应用。三是饲草紧缺。饲草量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畜禽群体的需求,饲草紧缺的矛盾日渐突出。四是服务体系不健全。①资金短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农民自筹资金的能力有限,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放力度上虽然有所加大,但投放数额不多,且多为短期贷款,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实际需要。调查表明,全乡有32户农民因资金不足而放弃牧业生产。②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全乡有兽医站3所,行医人员6名,防疫人员13名。每人每年防疫量平均为1.1万头(只)。防疫量过大且防疫人员技术水平偏低,加之农民防疫意识淡薄,因此防疫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漏防或防疫达不到标准的问题,引起疫病发生,给养殖户造成损失。③信息服务有待完善。由于农村信息传输渠道闭塞,饲养业户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市场价格、供求信息、国家政策、产业动态、疾病发生与预防等信息,使畜产品产生销售差价或发生农户利益受损等情况。这些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依据自然条件和工作基础,**乡的畜牧业要以草食畜禽为重点,以圈养舍饲为主要模式,以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畜牧产业建成&&乡第一产业,使牧业收入成为**乡农民第一收入。
1、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干部群众对加快畜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现阶段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组织畜牧业现场会、经济效益分析会、外出参观考察、聘请专家讲座等形式,搞好宣传引导、效益分析、算帐对比。尤其要培养宣传好各类典型,通过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第三篇:调查与决策——《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调查与决策——《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调查与决策——《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总第314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4期
更新发展观念 努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四川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在传统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省,首要的是更新观念,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思路决定出路,观念指导实践。推进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上台阶,必须树立以下新的观念。
一、抓农业也是抓发展的观念
在农业大省确立工业强省战略符合四川发展阶段的实际,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能狭义地理解工业化,把抓工业仅仅局限于抓加工业,从而忽视农业的现代化。其实,工业化是指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科学技术推动、组织制度创新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从而更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创造更多的财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民族不可能在落后的农业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只重视工业,忽视农业是短视。脱离工业化城市化的大背景,就农村抓农业同样没有出路。
按照现代经济的观点,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也包括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产前、产后服务领域;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由于农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与二、三产业广泛而紧密的关联度,抓好农业同样是抓好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最近,省委又提出强力推进“两个加快”。更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抓好农业,经济社会才能快速协调发展,一二三产业才能更好互动,城乡发展才能更好统筹,建设美好新家园和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才有坚实基础。我们必须立足实际、尊重规律抓产业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都不能放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发展农业的观念
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是与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相适应的观念,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基础是社会化分工,关键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发展农业,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这一现代经营方式,重点应抓好几个环节:
一是按照工厂化生产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第一车间”,把加工企业作为“第二车间”。“第一车间”必须按“第二车间”的标准和要求进行生产,“第二车间”的产品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工企业处于中心环节。因而,必须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以企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二是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实行市场化营销。这样做的关键是从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入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为此,应积极发展农民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整合扩展供销社农产品购销网络,建立一批农产品专
业市场、批发市场,发展农产品储藏业、运输业等现代物流和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是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推行社会化服务。重点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金融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办好农村服务业。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城镇功能,把城镇建成服务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和前沿阵地。
三、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
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发展质的飞跃。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牢固树立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应用性研究,推进农业科研单位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强化农业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集成配套。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扩大生物技术、信息工程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施动植物良种工程。
加快农业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目标,大力发展降低成本和资源节约技术,积极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从保障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从基础性研究向应用型研究转变。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机构和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力军作用。推进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鼓励供销社等农资经营单位通过技物结合的方式推广农业新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引导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农技服务。
四、效益农业的观念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效益农业。有人认为农业的比重越低就越现代化,经济发展才越有效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完全可以由传统的弱质产业转化为新兴的高效产业。我省绝大部分地方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完全可能。
有特色才有效益。我省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种类繁多,传统名、优、特、稀产品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十分优越的发展特色农业条件。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因地制宜推进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思路,大力发展立体农业和精品农业,实现农产品的错位发展。
有规模才有效益。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条件。要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耕地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集中。加快“一村一品”、“一县一品”建设,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特色产业县。加强农村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其成为带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火车头”。
有品牌才有效益。我省有不少好的农产品,要抓住最近乳制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社会高度关注农产品安全的时机,大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为方向,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技术保障培育更多的名优产品。以企业战略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品牌整合,改变目前品牌过多过滥,知名度、美誉度不高的现状,使其从一般品牌成为消费者放心消费的区域性、国际性品牌。
有“循环”才有效益。变废为宝,把养殖业的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把种植业的秸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是循环农业最生动的图景。发展循环农业,不仅有利于生态保护,更能大大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资阳市按照“种养结合,互动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畜牧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的种养互动模式,产出投入比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发展效益农业的成功路子。
五、以制度创新推进现代农业的观念
制度创新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应变中求突破,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发展生猪期货市场,是目前我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城乡一体的土地政策,尽快实现让承包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能够作为抵押物贷款。推进以社会保障换土地使用权、以住房换宅基地使用权的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鼓励农民土地入股,帮助他们在产业化经营中获到更多的收益。尊重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改进分配制度,让农民得到更多城镇化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
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从制度上解决信用社姓农、为农的问题。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面。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放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推进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政策性、商业性农业保险。
建立生猪期货交易市场。期货交易是现代市场交易方式,具有远期价格发现和价格导向的特殊作用,其提供的价格信息对农业经营者把握市场动态、防范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我省是生猪大省,但长期以来生猪生产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总是滞后,农民和基层干部难以把握,严重影响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应抓紧推进西部生猪期货交易中心建设,使其早日发挥作用。
六、用政策引导、推进现代农业的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弱质性更加突出,更需要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在建设现代农业上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政府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引导农业发展,寓保护、支持于引导之中;二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户、协会和企业,要自觉利用政策发展农业。只有两者都做到了才能产生应有的政策效应。
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还有差距。一方面,我们对农业的大量补贴带有明显的普惠特征,政策支点没有落实到务农者身上,种不种粮只要有份承包地都人
者有份,这样的政策使不种粮的照样得好处,种粮的农民更难得到流转的土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初衷被打折扣,政策出现了一定的逆向调节。另一方面,一些农业经营者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免征经营性税收等优惠政策利用意识不强,很少从有利政策中获取应有的保护支持。
用政策引导农业、推进农业,很重要的是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从积极意义上去引导现代农业发展,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关键对象、关键环节上。资阳市发展生猪产业,政府的补贴不补在能繁母猪上,而补在标准化圈舍建设上,非常成功,值得思考和借鉴。同时,也要帮助农业经营者积极了解政策、主动利用政策,从政策中获得更大的效益,用政策的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七、农村同样需要人才、同样成就人才的观念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我省农村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尤其是创业人才。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成就了一番事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省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技术人才特别是创业人才十分缺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应多头并举:
一是大力培养乡土人才。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率先把一批基础较好的农民培养成市场意识较强、生产技能较高、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积极培育营销大户、种养能手和协会负责人,不断造就农村创业人才。
二是积极回引外出人才。抓住我省农村务工人员优秀人才多,回乡创业条件日益成熟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及时制定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带客户回乡创业。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热情服务,帮助他们创一个企业、带一项产业、回报一方百姓。
三是广泛吸纳外来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创业机会、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不断增多的趋势,积极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重点引导各类工商人才和企业家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
负责人:萧少秋 陈一农
成员:谭文劲 唐文超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1-27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
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总第268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58期
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
--成都市青羊区和蒲江县开展区域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 中共蒲江县委
按照省委、省政府“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荣”的要求和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成都市青羊区和蒲江县坚持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进一步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和新领域,不断深化以产业、资源、招商、就业、干部、文化教育等八个方面互动为主要内容的“青蒲对流”活动,进一步形成了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格局,产生了“1+1>2”的显著综合效应,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创新对流机制,加速推进产业重点突破
坚持以产业互动为重点,整合青蒲两地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产业互动合作模式,夯实了双方互动合作的基础。
(一)创新“政府+市场”模式,推进互动机制新突破。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全社会动员”的理念,青蒲双方共同出资1200万元,组建了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青蒲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对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进行预审、推荐以及投资、监管,使产业互动逐步走出政府主导模式,步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轨道。目前,公司化运作已初见成效: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功获得成都市农投公司2亿元的融资支持,已有巨丰公司生猪标准化建设等8个项目从中获得4650万元的委贷资金支持;依托公司平台包装上报的茶叶、猕猴桃、优质杂柑标准化种植基地等5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将获市农投公司7700万元的担保贷款支持,总投资1.24亿元、惠及农户622户2202人的蒲江成佳镇同心村、龙凤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已列入成都市小城投公司首批重点支持项目。与此同时,青蒲双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实行“捆绑招商”,推出了一批工业、房产、旅游、商贸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成功引进了蒲东轻工产业园、正大光明百万肉鸡养殖、西南科联种业玉米种子加工研发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其中,占地24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蒲东轻工产业园项目,由青羊、蒲江和温州路港集团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成都蒲东城乡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对轻工产业园进行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于明年6月前引进企业20个;规划年出栏肉鸡100万只、项目所在地群众年实现代养收入200万元的正大光明百万肉鸡养殖项目,由青蒲农业投资公司、成都正大有限公司和项目所在地农业开发公司,按市场化模式共同投资建设,将于今年底在蒲江县金花村竣工投产。
(二)创新“总部+园区”模式,推进工业发展新突破。按照成都市“大统筹”的理念,坚持把青羊区作为蒲江工业发展的窗口,把蒲江县作为青羊工业发展的腹地,在蒲江共建成都青蒲工业园,通过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将总部型企业或一般企业高端研发销售中心集中到青羊发展,将劳动密集型、用地需求较大的企业或总部型企业生产基地引入、搬迁或新建到蒲江发展,逐步形成“功能分区、产研分营型”的青蒲工业整体布局,既为青羊发展拓展外部空间,也为蒲江产业升级奠定良好基础,共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成都青蒲工业园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3亿元,其中由青羊区利用工业用地指标调规收益投入
5000万元,成都青蒲工业园已经具备较强的项目入驻能力,吸引了投资5000万美元的蜡笔小新食品、投资5亿元的嘉娜埔鞋业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已支持青羊区清江肉联厂搬迁至青蒲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三)创新“基地+窗口”模式,推进现代农业新突破。将青羊区的市场优势和蒲江县的生态优势、省级绿色食品基地等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在蒲江县建基地、在青羊区做市场,开创了“基地+窗口”的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蒲江“基地”和青羊“窗口”的作用,由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杂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对蒲江县的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统一策划、包装、宣传、营销,把“蒲江产”、“蒲江造”生态农产品推向全省、全国。目前,已在青羊区启动实施了蒲江农产品配送中心和14个经营网点建设,蒲江公司在青羊区西御河街道、新华西路街道、光华街道和东坡街道的首批“蒲江生态食品”特色商铺已正式投入运营;在青羊区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和多家农贸市场,设立了蒲江农副产品销售专柜,仅今年以来已销售蒲江县的优质农副产品7000余吨。
(四)创新“资源+市场”模式,推进文化旅游业新突破。充分依托青羊的市场信息资源优势和蒲江县的生态人文资源,围绕打造西来古镇、飞仙阁等特色文化和“三湖”旅游,共同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绿色蒲江的旅游开发,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健身休闲、房地产、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深度合作。同时,依托蒲江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采茶制茶、摘果品鲜及观赏临溪河特种鱼等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业,实现了产业间的互动发展。
二、拓展合作领域,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协同发展
着力探索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使两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均衡+共享”对流内容,努力在深化互动合作中推进彼此先进理念的渗透融合,促进了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深化教育事业合作。不断巩固“共同教研、共同培训、共同科研、学生教师手拉手共同交流,共享最新教育信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动工作成果”的“四共同三共享”格局,深入推进青羊区和蒲江县师资队伍的渗透式交流、联姻学校的融合式合作。共同邀请教育专家开展培训,初步实现了两地学校校长培训全覆盖;两地26所学校相互结对,互派教师授课、研讨,并互派干部担任学校重要领导职务,青羊区石室联中等5所学校还在蒲江县设立了5所分校;在蒲江建设了青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欢乐大篷车”走进西来、师生“城乡牵手、共享幸福”等活动。双方还共同成立了青蒲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为青羊区学校提供米、面、油、菜等蒲江生态农产品,在保障青羊区师生吃上放心餐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蒲江县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共推卫生事业发展。以惠民、为民为宗旨,先后组织开展了“爱尔眼科o梦想成都”圆梦眼科义诊和青蒲卫生专家送医送药义诊等活动,义诊2200余人、体检300人、咨询3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免费为160余名家庭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切除手术。同时,从今年7月起,青羊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面向蒲江县百姓实行门诊肌肉注射费降低30%等“五免两降低”的优惠政策,为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三)实行充分就业互动。大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探索实施了青蒲就业互动“321”工程(“3”指共建青蒲就业网络、共建培训就业基地、共建村级标准化劳动保障工作站,“2”指每周互通一次培训及用工信息、定期举行交流学习活动,“1”指实行青
蒲失业人员同等待遇的服务),从打造充分就业精品社区、建立就业试点基地、推进就业信息化等方面共同构建青蒲就业互动工作体系。联手打造了蒲江朝阳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培训就业基地,为青羊区企业开展“订单”、“定向”培训29期,培训劳动力2000余人;建立就业信息“一卡通”制度,出台了就业互动优惠政策,共同举办了12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达成用工协议3200人,实现转移就业1000余人。
(四)积极开展公益事业。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成都市青羊区在西来镇和甘溪镇分批实施阳光新居试点工程。首批实施的28户阳光新居集中建设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完工,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批22户的建设工程。
此外,青羊区和蒲江县还开展了干部互访、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异地交叉培训等干部互动活动,有效提升了两地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几点体会
“青蒲对流”的实践,不仅促进了互利多赢,更使青羊区、蒲江县在合作互动中更新了理念,拓展了思路,促进了共同发展,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青蒲对流”并非单向输血扶贫,是在城乡统筹引领下的区域协作。青羊区和蒲江县双方都深刻地认识到,成都市一、三圈层的区域合作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对口帮扶,是跨行政区划的大统筹、大腾挪,是“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的互动创新。青蒲双方充分依托市场主体,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探索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城乡互促、区县互动、共同发展。这种突破了单一行政区划格局的“对流”,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青蒲对流”致力于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全面互动。青羊区在区位、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蒲江县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丰富。正是在这样的互补条件下,双方立足于资源禀赋效益最大化,创造性地探索“对流”办法,找到了区域协作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的作用,搭建起了工业互动、人才供需互动等平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流动,取得了较好的联动效益。
(三)“青蒲对流”着眼于互惠双赢,是在创新发展主导中的理念交融。成都市一、三圈层先进理念相互渗透融合,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蒲江是青羊的蒲江,青羊是蒲江的青羊”深入人心,双方干部群众已自觉将推进“青蒲对流”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理念创新,拓展了青蒲两地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利用空间、人才流动空间和项目整合空间,实现了互惠双赢,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效益。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7-10-0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
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总第320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0期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最近,我们按照省委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示精神,组织调研组到绵阳市进行了调研。从地形地貌看,绵阳既有平原、丘陵,也有山地;从农村居民收入看,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各地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差异,年末存款余额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从结构性指标看,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一二三产就业人口比例等都与全省平均值大致相当(见附表)。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绵阳农业的现状在全省,特别是丘陵地区具有普遍性,对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业建设总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新增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97万亩,达到192.9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3个,达到72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1个,达到118个;市级龙头企业加工经营销售收入由8.3亿元增至64.2亿元,增长6.7倍;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2%,上升9.8个百分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44%。但仍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滞后。全市需改造的中低产田仍有240万亩,按每年投入资金4900万元、改造7.2万亩计算,大约要33年才能完成现有中低产田的改造。如果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占补平衡取得的新增土地,所需资金更大。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按水量计算,本应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需要,但由于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缺水,30%以上的县(市、区)严重缺水。特别是“5o12”汶川特大地震对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急需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修缮水利基础设施。三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重灾县交通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山区行政村至今未通公路,导致先进技术进不来,优势资源盘不活,优质产品出不去,难以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
2.人多地少素质偏低。一是人多地少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四川为0.67亩,而绵阳为0.79亩,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仍大大低于全国。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多年来,受非农部门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近年来,更出现了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即使不能升学,也不愿回乡务农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十分突出,使得达到普通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5%,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三台县永明镇有农业人口25803人,劳动力16056人,达到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73人,占农业人口的4.1%。
3.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一是村社债务包袱沉重。全市村级债务达到7.9亿元,平均每个村达到200万元,最多的村级负债高达千万元。近年来村级负债不降反增,许多地方增幅还比较大,难以组织扩大再生产。二是多数农民还不富裕。80%的农民没有闲钱,仅仅解决了温饱;20%左右的农民虽有少量存款,但大多用来娶媳妇或是修房子,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4.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推行的是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长期稳定不变。由此派生出来的特点是,商品经营规模很小,产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下。目前,绵阳尚未出现一批有影响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村仍然是“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要改变这种小规模作坊式分散经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绵阳农科所是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十强之一,进入了国家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育种研究支撑体系计划和产业体系。但8年来每年财政拨款235万元,只够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同时,在搬迁至农科园区后,由于土地产权证长期难以办理,无法以土地进行融资,研发难以开展,单位运转更是雪上加霜。
二、原因分析
按照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要求,现行我国农村政策和生产方式有着诸多的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业生产政策的计划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计划实施,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区域分配任务,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本辖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其实质仍然是按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体系是半市场半计划形式,即粮食价格在国家的指导价下交易,农经作物价格按市场价格交易。他们两者同等享受国家的补贴,加之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其他商品的上涨幅度,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也被其他农资上涨所消化。这必然造成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新的利益不平衡,实质上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民承包地按土地的“三等九级”标准户均都有,土地分割细小。经过多年来征占土地、修房造屋、人口变迁、婚丧嫁娶等对土地的不断调整,使承包地更加零星小块。我省丘陵地区,家庭承包地一般在10处以上,最多的有30多处。农民在这些零星的土地上,只能从事传统小生产,其根源在于人均承包其田,将农业现代化必需的集约化生产的关键要素--土地进行了行政分割。
3.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而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不能按市场化进行配置。难以整合零碎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难以加快土地流转,用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难以提高自身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由于土地这一关键要素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大大制约了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的合理双向流动。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突破的现代化趋势极不协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多元化主体,引导全社会参与农业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向资本的转变。
1.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一是改革农业价格的定价体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向,按抓大放小的原则,改革目前粮食的直补政策,根据每年物价涨跌水平实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让粮食补贴真正补贴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等生产上,使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逐步建立起新的农业价格定价体系。二是建设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各类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建设。三是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在我省四大城市群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以连接各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实行业务互动。各个中心市场要业务连通、功能互补,共同覆盖全省、连通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
2.培养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一是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公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三是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二是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三是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膜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4.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一是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水平。制定农转非政策,利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以土地换社保、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就业等多种方式,鼓励目前10%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转变身份,让他们在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同时,享受等同市民的待遇。二是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益。在用途不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土地永久经营权,并可继承、置换,以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转让。增强农业对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对农业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对生产农资产品的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使他们向农业聚集,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5.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是政府要整合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基础,乡镇为平台统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集约化使用好国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个专项资金,形成综合效益。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批发市
场、旅游小区等。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遵循国际质量认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省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张良云 胥杰 唐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
录入用户:admin-swz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