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19:0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

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总第320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0期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最近,我们按照省委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示精神,组织调研组到绵阳市进行了调研。从地形地貌看,绵阳既有平原、丘陵,也有山地;从农村居民收入看,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各地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差异,年末存款余额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从结构性指标看,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一二三产就业人口比例等都与全省平均值大致相当(见附表)。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绵阳农业的现状在全省,特别是丘陵地区具有普遍性,对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业建设总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新增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97万亩,达到192.9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3个,达到72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1个,达到118个;市级龙头企业加工经营销售收入由8.3亿元增至64.2亿元,增长6.7倍;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2%,上升9.8个百分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44%。但仍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滞后。全市需改造的中低产田仍有240万亩,按每年投入资金4900万元、改造7.2万亩计算,大约要33年才能完成现有中低产田的改造。如果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占补平衡取得的新增土地,所需资金更大。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按水量计算,本应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需要,但由于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缺水,30%以上的县(市、区)严重缺水。特别是“5o12”汶川特大地震对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急需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修缮水利基础设施。三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重灾县交通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山区行政村至今未通公路,导致先进技术进不来,优势资源盘不活,优质产品出不去,难以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

2.人多地少素质偏低。一是人多地少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四川为0.67亩,而绵阳为0.79亩,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仍大大低于全国。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多年来,受非农部门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近年来,更出现了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即使不能升学,也不愿回乡务农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十分突出,使得达到普通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5%,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三台县永明镇有农业人口25803人,劳动力16056人,达到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73人,占农业人口的4.1%。

3.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一是村社债务包袱沉重。全市村级债务达到7.9亿元,平均每个村达到200万元,最多的村级负债高达千万元。近年来村级负债不降反增,许多地

方增幅还比较大,难以组织扩大再生产。二是多数农民还不富裕。80%的农民没有闲钱,仅仅解决了温饱;20%左右的农民虽有少量存款,但大多用来娶媳妇或是修房子,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4.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推行的是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长期稳定不变。由此派生出来的特点是,商品经营规模很小,产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下。目前,绵阳尚未出现一批有影响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村仍然是“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要改变这种小规模作坊式分散经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绵阳农科所是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十强之一,进入了国家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育种研究支撑体系计划和产业体系。但8年来每年财政拨款235万元,只够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同时,在搬迁至农科园区后,由于土地产权证长期难以办理,无法以土地进行融资,研发难以开展,单位运转更是雪上加霜。

二、原因分析

按照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要求,现行我国农村政策和生产方式有着诸多的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业生产政策的计划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计划实施,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区域分配任务,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本辖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其实质仍然是按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体系是半市场半计划形式,即粮食价格在国家的指导价下交易,农经作物价格按市场价格交易。他们两者同等享受国家的补贴,加之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其他商品的上涨幅度,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也被其他农资上涨所消化。这必然造成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新的利益不平衡,实质上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民承包地按土地的“三等九级”标准户均都有,土地分割细小。经过多年来征占土地、修房造屋、人口变迁、婚丧嫁娶等对土地的不断调整,使承包地更加零星小块。我省丘陵地区,家庭承包地一般在10处以上,最多的有30多处。农民在这些零星的土地上,只能从事传统小生产,其根源在于人均承包其田,将农业现代化必需的集约化生产的关键要素--土地进行了行政分割。

3.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而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不能按市场化进行配置。难以整合零碎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难以加快土地流转,用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难以提高自身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由于土地这一关键要素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大大制约了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的合理双向流动。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突破的现代化趋势极不协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多元化主体,引导全社会参与农业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向资本的转变。

1.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一是改革农业价格的定价体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向,按抓大放小的原则,改革目前粮食的直补政策,根据每年物价涨跌水平实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让粮食补贴真正补贴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等生产上,使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逐步建立起新的农业价格定价体系。二是建设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各类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建设。三是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在我省四大城市群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以连接各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实行业务互动。各个中心市场要业务连通、功能互补,共同覆盖全省、连通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

2.培养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一是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公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三是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二是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三是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膜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4.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一是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水平。制定农转非政策,利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以土地换社保、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就业等多种方式,鼓励目前10%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转变身份,让他们在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同时,享受等同市民的待遇。二是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益。在用途不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土地永久经营权,并可继承、置换,以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转让。增强农业对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对农业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对生产农资产品的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使他们向农业聚集,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5.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是政府要整合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基础,乡镇为平台统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集约化使用好国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个专项资金,形成综合效益。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等。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遵循国际质量认

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省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张良云 胥杰 唐力

(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

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txt蜜蜂整日忙碌,受到赞扬;蚊子不停奔波,人见人打。多么忙不重要,为什么忙才重要。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总第320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10期

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绵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最近,我们按照省委有关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示精神,组织调研组到绵阳市进行了调研。从地形地貌看,绵阳既有平原、丘陵,也有山地;从农村居民收入看,人均纯收入和农业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各地农资价格和消费水平差异,年末存款余额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从结构性指标看,农业非农业人口比、一二三产就业人口比例等都与全省平均值大致相当(见附表)。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绵阳农业的现状在全省,特别是丘陵地区具有普遍性,对全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绵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业建设总方针,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十五期间新增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97万亩,达到192.9万亩;新增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3个,达到72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1个,达到118个;市级龙头企业加工经营销售收入由8.3亿元增至64.2亿元,增长6.7倍;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6.2%,上升9.8个百分点;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例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44%。但仍有以下几个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中低产田改造滞后。全市需改造的中低产田仍有240万亩,按每年投入资金4900万元、改造7.2万亩计算,大约要33年才能完成现有中低产田的改造。如果加上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通过占补平衡取得的新增土地,所需资金更大。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按水量计算,本应能满足农业发展用水需要,但由于水利工程少,水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全市大部分县(市、区)缺水,30%以上的县(市、区)严重缺水。特别是“5o12”汶川特大地震对水利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急需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扩建、修缮水利基础设施。三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重灾县交通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山区行政村至今未通公路,导致先进技术进不来,优势资源盘不活,优质产品出不去,难以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

2.人多地少素质偏低。一是人多地少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四川为0.67亩,而绵阳为0.79亩,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仍大大低于全国。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多年来,受非农部门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近年来,更出现了部分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即使不能升学,也不愿回乡务农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领域老龄化、妇女化趋势十分突出,使得达到普通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不到劳动力总数的15%,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如三台县永明镇有农业人口25803人,劳动力16056人,达到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1073人,占农业人口的4.1%。

3.缺乏资金扩大再生产。一是村社债务包袱沉重。全市村级债务达到7.9亿元,平均每个村达到200万元,最多的村级负债高达千万元。近年来村级负债不降反增,许多地方增幅还比较大,难以组织扩大再生产。二是多数农民还不富裕。80%的农民没有闲钱,仅仅解决了温饱;20%左右的农民虽有少量存款,但大多用来娶媳妇或是修房子,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4.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推行的是以家庭为主体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而且长期稳定不变。由此派生出来的特点是,商品经营规模很小,产业专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下。目前,绵阳尚未出现一批有影响跨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广大农村仍然是“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模式。要改变这种小规模作坊式分散经营体制,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绵阳农科所是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十强之一,进入了国家小麦、水稻、玉米、油菜育种研究支撑体系计划和产业体系。但8年来每年财政拨款235万元,只够发放离退休人员工资。同时,在搬迁至农科园区后,由于土地产权证长期难以办理,无法以土地进行融资,研发难以开展,单位运转更是雪上加霜。

二、原因分析

按照农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的要求,现行我国农村政策和生产方式有着诸多的不相适应,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农业生产政策的计划性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城乡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农业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计划实施,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是按区域分配任务,并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规定本辖区的粮食生产任务,其实质仍然是按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体系是半市场半计划形式,即粮食价格在国家的指导价下交易,农经作物价格按市场价格交易。他们两者同等享受国家的补贴,加之近年来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低于其他商品的上涨幅度,国家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也被其他农资上涨所消化。这必然造成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新的利益不平衡,实质上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的差距。

2.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实行农业生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农民承包地按土地的“三等九级”标准户均都有,土地分割细小。经过多年来征占土地、修房造屋、人口变迁、婚丧嫁娶等对土地的不断调整,使承包地更加零星小块。我省丘陵地区,家庭承包地一般在10处以上,最多的有30多处。农民在这些零星的土地上,只能从事传统小生产,其根源在于人均承包其田,将农业现代化必需的集约化生产的关键要素--土地进行了行政分割。

3.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生产规模化,而农业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不能按市场化进行配置。难以整合零碎土地,进行集约化生产;难以加快土地流转,用土地换取发展资金;难以提高自身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由于土地这一关键要素配置的制度性障碍,大大制约了资金、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城乡间的合理双向流动。这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逐步突破的现代化趋势极不协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化为导向,树立大局意识,转变工作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多元化主体,引导全社会参与农业经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向资本的转变。

1.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一是改革农业价格的定价体系。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方向,按抓大放小的原则,改革目前粮食的直补政策,根据每年物价涨跌水平实时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让粮食补贴真正补贴到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等生产上,使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实现真正的市场化,逐步建立起新的农业价格定价体系。二是建设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各类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建设。三是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在我省四大城市群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以连接各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实行业务互动。各个中心市场要业务连通、功能互补,共同覆盖全省、连通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

2.培养现代农业市场主体。一是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发展各类现代农业公司。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三是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二是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三是推进农业生产资料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膜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4.转变土地经营方式。一是通过城镇化提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水平。制定农转非政策,利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以土地换社保、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就业等多种方式,鼓励目前10%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转变身份,让他们在自愿放弃宅基地和承包地的同时,享受等同市民的待遇。二是给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益。在用途不变、性质不变的前提下,让他们拥有土地永久经营权,并可继承、置换,以及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转让。增强农业对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对农业技术、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优秀专业人才,对生产农资产品的龙头企业的吸引力,使他们向农业聚集,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

5.发挥政府的保障作用。一是政府要整合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县为基础,乡镇为平台统筹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项目,集约化使用好国家为农业生产提供的各个专项资金,形成综合效益。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畜牧业养殖小区、农产品批发市

场、旅游小区等。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三是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遵循国际质量认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制订省农产品标准。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张良云 胥杰 唐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

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党员思想汇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

尊敬的党组织: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我们农林科大同学们也同样关注三农问题,学习三农问题,思考三农问题。我们相信,我们的关注和学习一定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农村,了解我国农村的改革。最终在我们当中的一些同学,在不就得将来也可能提出有见地的思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必须始终紧紧抓住这个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10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三个作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这是今后指导“三农”工作总体思路的一个新概括新论述。

最近,金融危机让世界都陷入僵局。在目前面临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下,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加大农民的收益。影响农民收益的因素,一是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健全,现在农村中的计划经济成分还是很大。因为市场经济的关键是等价交换。但是中国农村的情况却是: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农村的其他资源如土地和农业劳动力,也都存在相同问题。如何使农业的资源的价格与价值相符,这是提高消费需求的关键环节。二是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路径单一。那就是只有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市打工,在城市的经济发展顺利时,农民可以获得工资,得以生存;而当城市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只得回乡。国外的农民,也是向城市转移,但转移的路径比我们多样。譬如国外的许多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土地的价格上升得很快,所以农民可以通过出卖土地进城,买房子住下并投资第二、第三产业。但是我国的农民没有土地个人所有权,这是我国农民劳动力转移缓慢和困难的原因之一,其直接结果是影响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影响收入快速增 长。三是资金的社会化问题。农民要发展生产,就需要资金。但现在农村的金融制度很不完善。目前仍在农村开展业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成本很高,风险大,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和生话的需要。所以,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解决农村信贷问题。国家要斥资扶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大力开展小额贷款;并给民间借贷以较宽松的政策环境。

中国的农民,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实行农户经营。30年来,作为家庭经营的性质来说没有变,而且今后也不会变。但从现代化水平来说,农户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有的还维持原有的经营和耕作水平,有的走向了现代化。现代农户有如下特点:一是技术装备先进,用现代技术和生态技术装备起来;二是资源积聚的社会化。原来只能靠一家一户积聚资源,现在通过社会积聚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三是生产力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生产规模化、批量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格化。这些农户的劳动生产率高、竞争力强、收入大。还有一类农户介于传统农户和现代农户之间、已开始走向现代化却不完全具备现代化农户的条件。要加快农户现代化的步伐,需要将传统农户推向半现代、现代农户。当今,现代农户数量还少,却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的希望所在。

就整个农村发展来说,我们还要推动生态建设、社会进步和民主政治建设。我们要让发展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坚定的扎在科学的土壤上,不会像浮云一样常长常消。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充分的发展。

此致

敬礼!

汇报人:高年予

2008年10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调查与决策——《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总第317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07期

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推进农业现代化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推进农业现代化也是整个社会工业化的组成部分。当前,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迫切要求创新现代经营组织制度,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求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1.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决定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其衡量标准是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农业经营方式既包括农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包括农业要素的投入方式。确定农业经营方式主要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特点,经营管理水平并考虑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政策法规等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和劳动者智能化,决定了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必须符合集约经营的要求,走专业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

2.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农业国际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农业生产正向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和商品化转变,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已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而我省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以及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的状况,恰恰是严重制约。因此,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顺应世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趋势,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3.创新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所要求的经营组织形式必须是: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这要求农业微观经营主体必须突破血缘关系、自给性或小商品生产方式及经验式管理的束缚,建立契约性组织结构,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通过实行规模化经营,解决传统农业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适应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实行一体化运作,解决传统农业产业分割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成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多种组织模式,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发挥了核心作用。

二、当前我省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存在的问题

1.农户家庭经营所占比重大,但生产社会化程度低,效益差。我省人均耕地0.67亩,只有全国水平的48%,且地块零星分散,缺乏大规模耕作条件,80%以上的农户采用的是单家独户的传统家庭经营方式,生产和再生产能力差,这是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难题。一是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目前仍以传统粗放经营方式为主,2006年全省耕种收机械化率19.4%,比全国水平低17.1个百分点。农业科技支撑乏力,基层农技服务站“网破、线断、人散”,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二是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程度

低。“种粮不如打工,养猪不如卖肉”的农业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出现实,极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户生产大多以满足自我消费为主,商品化率只有50%。三是社会分工不细,专业化水平低。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总量近70%,家家种粮、户户养猪,专业化程度相当低,单个农户要承担购种、生产、技术、养护、收割、销售等环节的经营活动,效益低下。

2.专合组织数量不少,但真正具有合作功能的不多,凝聚能力较差。2007年底,全省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5761个,成员298万户,带动农户898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47.2%。但不少专合组织服务农户、连接企业、联系市场的功能不强。一是自身实力不强。全省平均每个专合组织固定资产净值不到10万元,平均人数不到200人,已经执行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的不到一半,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不到5%,注册了商标的不到10%,市场竞争力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条件的专合组织比重小,相当数量为松散型模式,人数不足10人,无资金、无场地、无设施,运作市场和产业化服务能力较差,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协调工作。三是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有的在对社员分红和返利时,成本核算不科学,分配对象、方式、标准、时间均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利益分配未制度化。有的自律能力差,农民与企业、专合组织互不信任。有的带有行政色彩,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名不副实。四是内部运行机制滞后。许多专合组织存在着官办色彩浓、企业参与度较低、缺乏必要调控手段等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决策机制不合理。绝大部分专合组织尚未建立内部资金互助融通机制,难以开展对社员的内部融资服务,不利于合作社及社员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

3.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自身实力不强,带动能力不足。我省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较快,但单个企业实力不强、成长缓慢。改革开放30年来本省鲜有希望集团一类超大型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市场拓展能力较差,在全国大宗农产品加工、销售上拥有话语权的不多,与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新疆等地的龙头企业相比,带动农民闯市场的能力相形见绌。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省龙头企业与山东、河南相比,数量和规模都存在不小差距。如山东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是我省的3倍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企业是我们的4倍,外向型企业是我们的5倍多。二是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初加工,加工率不到35%,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平均不到发达地区的1/3,同业低层次竞争激烈,隐藏较大市场风险。三是助农增收作用不明显。龙头企业大多与农民、专合组织、农产品基地利益联结关系松散,普遍缺乏二次分配。企业与农民互不信任,不少企业得到政策扶持后,并未把优惠分摊到农民头上,甚至与民争利。此外,一些农民即使与龙头企业签订了收购协议,但只要有出更高价格的买主,也往往毁约,致使不少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名存实亡。四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相当一些企业仍是家族式经营管理,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甚至是手工作坊式生产,环境卫生状况堪忧。生产不规范,组织、管理水平低,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农产品质量。相当部分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向农民转嫁风险的利益驱动。

4.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支持落实难。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专合组织发展、推进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的政策,但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一是对专合组织多头管理弊端明显。工商、科协、民政等部门都有管理权力,处于都在管专合而又都不管的尴尬境地,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二是金融支持落实困难。广大农民收入增量较小,融资机构对农民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多数合作组织法人地位不明确、没有抵押资产。农村土地不能抵押,许多龙头企业流动资金困难,转向房地产等其它行业筹集资金,尝到甜头后,往往只保留部分农业项目以享受政策,部分甚至将主要精力财力用在非农项目上。三是财税支持严重缺位。一些地方缺乏纳入财政预算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金额、方式以及办法也有待加强和完善。一些地方担心影响地方收入,龙头企业减免税优惠落实难,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四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由于工农业比较效益差距悬殊,近10年来,农村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大多跳出“农门”,“389961”部队成为农业主力军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状况就是维持传统的精耕细作都困难,更不用说推广农业新技术。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专合组织骨干成员严重缺乏。现有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与农地不可以抵押、工农业“剪刀差”过大并列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因素。

三、因地制宜推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完善创新

1.完善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在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实践中的核心作用。一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和“分类扶持”的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选择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品牌响的龙头企业,鼓励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与联营,力争在我省有一定优势的大宗、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上尽快组成市场拓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增强带动力。二要不断提升专合组织的服务层次。要积极探索,着力于完善功能、增强实力,逐步引导规范。支持有条件的专合组织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延伸。因地制宜发展跨区域的专合组织,鼓励建立省级行业协会,增强凝聚力。三是完善多方合作模式。通过教育增强契约意识,加强法制维护信用秩序,提高“订单”、“合同”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托管、寄养、二次返利等形式,提倡农民和专合组织采用土地经营权、资金入股产业化项目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合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等组织形式,密切各方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鼓励进行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的探索,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增添路径。一要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合作社自主经营或流转给专业化生产企业、业主集中经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比如,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发展聚集度高的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等。政府应对此类集中的土地进行投入,主要用于田间道路、灌溉渠道等设施的建设,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增值率。二要探索民营农场的经营制度。现阶段可采取股份制方式,鼓励城乡各类投资者出资整合农村土地,农民以资金、技术、机械、土地等入股,建立企业、专合、个体等多种形式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经济实体。三要支持村自治组织发展。生产地点与生活社区高度重合是农村区别于城市的一大特点。当前,在将农民的生产组织与生活社区分离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村组织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提取集体土地所有权益、缴纳有关费用增强村自治组织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四要在养殖业中不断完善和推广“六方合作+保险”机制。积极探索创新信贷资金票据化、咨询交易电子化、合作经营一体化模式,力争以“三化”助推“六方合作+保险”机制提质扩面。五是积极推行种养互动新模式。推行“畜牧业建小区、种植业建园区”的做法,探索建立“内循环、零排放”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生态化。

3.强化科技推广,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科技支撑。一要积极构建农业标准化建设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实行农业产地环境优良化、投入品标准化、生产过程规范化、产品质量规格化和产品认证标识化的“五化”模式。二要加

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投入保障和人员编制,鼓励支持各类农业科技部门采取技术承包、防疫承包、小分队服务、派驻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研究、推广和运用。三要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适合不同类区耕作特点的农业机具,培育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引导农户使用农业机械。四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4.着力培育涉农人才,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奠定人才基础。一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结合专合组织的多种业务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专业合作组织骨干队伍,形成核心推动力量。二要加大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大批既懂市场经营管理,又愿意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村社干部。积极探索城市各类人员参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鼓励人才下乡。三要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支持地方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允许在基础教育中相对强化学生的技能技术教育,为农村造就一批现代农业经营者,逐步达到把农民转变为职业农民的目的。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提供政策保障。参照国际经验,制定支持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调整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建议将现有农业补贴合并为基本性农村补贴和生产性农业补贴两个部分,按实际生产规模提供生产性农业补贴,补贴对象包括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业主。省上和有条件的市(州)县,要由财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导向效应和放大效应,激励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配套政策,完善土地承包经营形式,明晰农村耕地、林地、宅基地、住房等资源的财产权利和贷款途径,化解农村因无资产抵押而造成的“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矛盾。积极推进资金互助组织的建设,探索建立合作社信贷互助金制度,成立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村镇银行,把农户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有偿调剂给需要的农户或业主发展农业生产,建立规模经营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助,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尽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

负责人:萧少秋 任丁

成员:左志强 刘军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03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仇平贵

2010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孝南区坚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上装备,突出科技增效益,健全服务强保障,开创了农机工作新局面。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30.6万千瓦,拖拉机326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41台,联合收割机161台,机动插秧机186台。农田排灌、植保、脱粒、农村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69%;水稻穴直播、油菜机械轻简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省早稻机插现场观摩会、全省油菜机械轻简化栽培技术现场会先后在孝南召开;我区被评为全省水稻机械插秧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单位、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三力驱动”,促进落后装备向现代装备转变。一是落实补贴政策拉动。引导农机部门跑省到市,积极争取购机补贴资金,实现补贴资金成倍增长,有效缓解了农民购机的资金压力。在资金发放上,坚持普遍受益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扩大农民享受政策扶持范围的同时,重点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倾斜。在农民购机过程中,我们除认真做好机械型号选择与登记工作外,还注重做好购机者信息、技术服务工作,以发挥农机的最大效率。2009年,全区落实中央和省财政购机补贴资金8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600万元,购买各类农机具1260台(套),政策引导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成立合作组织推动。采取政策宣传、因势利导、扶持培育等措施,全区组建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2个,成立农机合作社9个,培植农机作业经纪人36名,吸纳农机手257人,拥有机械286台(套)。三是开展跨区作业带动。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精心组织跨区作业。2009年“三夏”期间,我区组织联合收割机100多台,200多名农机手驰骋在麦、稻机收战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远达东北的辽宁、吉林等省,共完成收割面积20万亩,实现跨区机收收入1200多万元。跨区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运用机械的热情。

——推进“三个覆盖”,促进常规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中的覆盖。以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全面提高水稻生产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我区水稻机耕、机插、机收率分别达到92%、45%、96%,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植保、排灌也基本实现机械化。在育秧方面,逐步淘汰传统双膜细土育秧方式,摸索出了适合孝南实际的早稻、中稻、晚稻旱育技术;在机插方面,大力推广村集体统育统插、农机大户代育代插、种粮大户自育自插“三种机插模式”,极大激发了农民运用机械插秧的积极性;在机收方面,建立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调度、统一签订合同、统一指导价格、统一安排食宿“五统一”管理办法,一举破解了机收作业市场管理难题,被称为“孝南模式”,得到全省、全国同行业的认可。二是推进农业机械在油菜生产中的覆盖。2008年,我们引进华中农业大学研发、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7台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在陡岗镇袁湖村、卧龙乡长湖村进行试播,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深受农民欢迎。2009年,我们又在陡岗镇袁湖村和107国道、黄孝路“一点二线”,大面积推广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核心示范面积达5000多亩。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在茶叶生产中的覆盖。不断拓展农机化发展领域,注重引进茶叶生产机械,适合果园、茶园、菜园的中耕、植保、开沟、起垄等机械。2009年,全区新增林、果、茶机械215台(套)。例如,西河福良山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机具,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1120亩,被农业部列为大别山无性系良种茶繁育和高效名优茶基地。

——创新“三种模式”,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一是创新校村联合培训模式。依托区农机学校、农机推广站,在全区13个乡镇、30多个村建立培训点和实习指导基地,同时在农村大力推行“以宣传活动带动、以现场演示促动、以技术服务推动”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面,有效地培训了农民。二是创新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坚持走与厂家联合的路子,通过组织区农机学校与孝感顺业农机公司、三友农机公司、兴达农机经营部等企业,合办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驾驶操作培训班等校企合作活动,有效弥补了我区技术、机具、资金上的不足。三是创新院所合作培训模式。坚持走高端合作之路,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培训协议,开展经常性技术合作。通过引进华南农业大学技术,在我区双龙村开展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实验,实现水稻单产696公斤,比原来平均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通过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开展油菜少耕精量联合直播技术,并实现大面积推广。随着农机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强度逐步减轻,许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强化“三大保障”,促进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转变。一是加强农村机耕路建设。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统筹考虑机耕道路建设等问题。全区近年先后整理土地5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新修机耕道路230多公里,切实保障了农田能排能灌、机械能够下田。例如,新铺镇徐山村近年大力实施香稻种植推广工程,格化稻田1500亩,硬化渠道8公里,新修机耕道路6公里,沿路植树1万多株,建成了“田成方、渠成系、树成排、路相通、灌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村先后购买农业机械34台,其中耕整机13台、高速座式插秧机2台、收割机7台、机动喷雾器10台,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作业服务。目前,该村推广香稻种植1500亩,成为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二是精心组织作业保障。每年组织开展“百名干部抓春修,千台机械闹春耕”活动,此举已成为全区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深入人心的农机服务形式。机收时节,组织农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宣传,发布作业信息,落实机收田块。在组织本地机械大面积收割的同时,还积极邀请江苏、安徽等地农机作业队参与作业,并负责做好管理、联络、后勤等工作,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确保了机收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提供农机后勤保障。全区新建大型农机维修点3个,每个乡镇均建有农机服务中心,为农机手提供机械检修与保养等服务。优质高效的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机大户作业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区机插面积超过2000亩的农机大户22户,超过1000亩的42户;全区300亩以上规模种养大户36户,500亩以上大户16户。■

(作者系中共孝南区委书记)

下载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文库(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