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滨海县位于盐城市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全力推进“双百工程”建设。2005年,该县共建成种植业特色村40个,新发展大户近200户,建成畜禽水产专业村27个,发展大户100多户。仅今年1-3月份,全县就新增蔬菜大棚3万多个,新增面积达2万多亩;培植高效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大户30多户,新增生猪2万头、家禽100万只。
一、主要做法
1、强化舆论宣传,营造高效农业发展氛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先导。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情,该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行动。一是会议宣传。该县多次召开由各乡镇、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全县如何发展高效农业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先后召开了“312”设施栽培、林业产业推进、高效畜禽规模养殖等动员大会,对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双百工程”进行具体部署。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层层召开会议,层层宣传发动,许多乡镇还组织乡村干部和大户到淮安、寿光等地参观学习。二是媒体宣传。该县在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上,开辟发展高效农业的专题和专栏;在街头、路口等醒目地方,悬挂发展高效农业宣传横幅和标语,在全县上下营造发展高效农业的浓烈氛围。三是入户宣传。该县农业局、林牧渔业局专门编写了《滨海县设施农业应用手册》、《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等小册子10多万份,宣传单30多万张,分发给广大农民;同时登门入户,采取与群众算账对比、现场说教等方法,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情。
2、加大政策扶持,健全高效农业投入机制。发展高效农业产出多,效益高,但一次性投资也相对较大。为帮助广大农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该县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健全高效农业投入机制,保障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一是财政支持。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县筹集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效农业的扶持奖励,对新增连片设施栽培面积达300亩以上的,纳入2006年度重点扶持项目,给予一次性以奖代补。对农户新建标准大棚的,当年“一事一议”投资投劳全部减免。新建猪舍、禽舍的,只要饲养家禽达1000只以上或生猪100头以上的,每幢补助2000元。二是贷款支持。该县明确要求县、乡各金融部门按照“上引下贷”的原则,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研究落实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专项贷款,重点用于发展蔬菜大棚,发展高效规模养殖。县信用合作联社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凡新上蔬菜大棚的,钢架大棚每亩贷款3000元、竹木大棚每亩贷款1000元,并从县专项经费中,拿出资金贴息50。三是部门支持。为缓解资金压力,该县要求所有县直部门都要挂钩帮扶一个村,并出资3-5万元,统一解交到县“312”设施栽培工程指挥部专户,专门用于挂钩帮扶乡镇、村组设施栽培示范区的建设。
3、实施科技带动,夯实高效农业发展基础。该县始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支撑。一是选准优良品种。种植业上,重点推广金棚一号蕃茄、苏椒5号、暑宝西瓜等优质、高产、高抗、耐贮运的新品种,并力求达到早、中、晚品种科学搭配,稀特并举,努力提升设施农业的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林牧渔业上,大力推广三五杨、三元猪、波尔羊、异育银鲫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名优品种,提高名优品种比例,全县林牧渔业良种覆盖率达60以上。二是推广高效模式。为提高广大农户在设施栽培上的效益,该县重点解决“秋延后、春提早、伏补缺”等难题,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搞好轮作换茬,大力推广多茬次种植和高效立体种植新模式,加强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杜绝有害农药进入生产环节,千方百计提高设施栽培的品质和效益。三是加大技术服务。为提高广大农户在设施栽培的效益,该县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多层覆盖保温、嫁接换根育苗等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林牧渔业方面,大力推广林下生态养鸡、高架养羊、黄颡鱼混养等高效养殖技术,全县新增生态养殖畜禽20万只,池塘套养黄颡鱼1万亩。
4、坚持市场导向,拓宽高效农业发展空间。该县发展高效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他们认为没有市场,发展高效农业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是扩大规模占市场。规模化生产是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该县始终把培植规模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50万亩优质稻米”、“80万亩双低油菜”、“优质畜禽规模养殖”等工程,全县现有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20个,种植面积达35万亩,300亩以上的高效设施栽培基地15个;年饲养量在2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4个,
第二篇: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滨海县位于盐城市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全力推进“双百工程”建设。2005年,该县共建成种植业特色村40个,新发展大户近200户,建成畜禽水产专业村27个,发展大户100多户。仅今年1-3月份,全县就新增蔬菜大棚3万多个,新增面积达2万多亩;培植高效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大户30多户,新增生猪2万头、家禽100万只。
一、主要做法
1、强化舆论宣传,营造高效农业发展氛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先导。为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情,该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行动。一是会议宣传。该县多次召开由各乡镇、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农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对全县如何发展高效农业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先后召开了“312”设施栽培、林业产业推进、高效畜禽规模养殖等动员大会,对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双百工程”进行具体部署。各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层层召开会议,层层宣传发动,许多乡镇还组织乡村干部和大户到淮安、寿光等地参观学习。二是媒体宣传。该县在报纸、电视、电台、网站等媒体上,开辟发展高效农业的专题和专栏;在街头、路口等醒目地方,悬挂发展高效农业宣传横幅和标语,在全县上下营造发展高效农业的浓烈氛围。三是入户宣传。该县农业局、林牧渔业局专门编写了《滨海县设施农业应用手册》、《畜禽水产高效养殖技术要点》等小册子10多万份,宣传单30多万张,分发给广大农民;同时登门入户,采取与群众算账对比、现场说教等方法,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热情。
2、加大政策扶持,健全高效农业投入机制。发展高效农业产出多,效益高,但一次性投资也相对较大。为帮助广大农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该县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健全高效农业投入机制,保障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需要。一是财政支持。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县筹集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效农业的扶持奖励,对新增连片设施栽培面积达300亩以上的,纳入2006重点扶持项目,给予一次性以奖代补。对农户新建标准大棚的,当年“一事一议”投资投劳全部减免。新建猪舍、禽舍的,只要饲养家禽达1000只以上或生猪100头以上的,每幢补助2000元。二是贷款支持。该县明确要求县、乡各金融部门按照“上引下贷”的原则,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研究落实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专项贷款,重点用于发展蔬菜大棚,发展高效规模养殖。县信用合作联社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凡新上蔬菜大棚的,钢架大棚每亩贷款3000元、竹木大棚每亩贷款1000元,并从县专项经费中,拿出资金贴息50。三是部门支持。为缓解资金压力,该县要求所有县直部门都要挂钩帮扶一个村,并出资3-5万元,统一解交到县“312”设施栽培工程指挥部专户,专门用于挂钩帮扶乡镇、村组设施栽培示范区的建设。
3、实施科技带动,夯实高效农业发展基础。该县始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在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支撑。一是选准优良品种。种植业上,重点推广金棚一号蕃茄、苏椒5号、暑宝西瓜等优质、高产、高抗、耐贮运的新品种,并力求达到早、中、晚品种科学搭配,稀特并举,努力提升设施农业的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林牧渔业上,大力推广三五杨、三元猪、波尔羊、异育银鲫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名优品种,提高名优品种比例,全县林牧渔业良种覆盖率达60以上。二是推广高效模式。为提高广大农户在设施栽培上的效益,该县重点解决“秋延后、春提早、伏补缺”等难题,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优化种植结构,搞好轮作换茬,大力推广多茬次种植和高效立体种植新模式,加强生产全程质量监控,杜绝有害农药进入生产环节,千方百计提高设施栽培的品质和效益。三是加大技术服务。为提高广大农户在设施栽培的效益,该县大力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多层覆盖保温、嫁接换根育苗等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使广大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林牧渔业方面,大力推广林下生态养鸡、高架养羊、黄颡鱼混养等高效养殖技术,全县新增生态养殖畜禽20万只,池塘套养黄颡鱼1万亩。
4、坚持市场导向,拓宽高效农业发展空间。该县发展高效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他们认为没有市场,发展高效农业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是扩大规模占市场。规模化生产是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该县始终把培植规模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重中之重,先后实施了“50万亩优质稻米”、“80万亩双低油菜”、“优质畜禽规模养殖”等工程,全县现有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20个,种植面积达35万亩,300亩以上的高效设施栽培基地15个;年饲养量在2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基地4个,年
饲养10万只以上家禽基地3个。二是搞活流通建市场。先后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35个,全县有12个农产品直接进入大中城市的超市销售;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思路,加大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大小市场13个,今年下半年,准备在204国道沿线,再规划建设1个大型特色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三是
发展中介拓市场。为更好地降低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过程中的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农民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该县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入手,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协会和各类中介组织建设。2005年,该县新增蔬菜产销协会、草鸡协会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个,新发展年销售额50万元以上的农民经纪人2000多人,保证了全县农产品种得出、卖得掉、有钱赚。
二、几点启示
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成功做法,为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范例,留给人们较多的思考与启示。
1、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功方向,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高效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已经来临。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高效农业建设,要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下狠招子,全面营造高效农业建设的舆论氛围,全方位推进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会议部署、媒体宣传、现场说教、典型示范等多种途径,全面营造发展高效农业浓烈的舆论氛围,充分迸发广大干群发展高效农业的激情、豪情和热情。
2、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大全面扶持力度。发展高效农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因此,要使高效农业出成绩、见效益,必须要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要创新投入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在地方财政给予必要扶持的情况下,还应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不断吸引发达地区的富余资本进军高效农业,支持高效农业建设。要通过内部加大扶持、外部吸引资本的方式,形成支持高效农业建设的强大力量。
3、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要积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的要求,不断加大科技兴农、科技增收工作力度,坚持农业技术引进推广与创新及科研开发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重点推广一批高效农业优良品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和一批先进高效适用新技术,特别要在轻型高效栽培、高效立体种养、畜禽水产集约化高效养殖、肥药高效利用等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上下大功夫,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把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较大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送到农民手中,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
4、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市场是高效农业建设的根本,是高效农业建设的龙头,要高度重视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从组织、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建设高效农业市场的合力。市场建设要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在农业规模化的基础上建市场;要面向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销售,搞活流通建市场;要围绕农业抗风险能力建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拓市场。要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多渠道、全方位创建各县特色的专业市场。有了市场的支撑和拉动作用,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5、发展高效农业,必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坚持用工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重点围绕本地特色化、规模化主导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三资”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培大育强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最大限度地延伸优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四篇:对农业开发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调查思考(推荐)
对农业开发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徐 乃 生
近年来,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扶持、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仅2009年就投入1.64亿元项目资金用于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共建成设施蔬菜、林木花卉、优质稻麦等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及各类高效现代农业园区15余万亩、扶持了25个农业龙头企业和3个农业合作社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但根据调查目前也还存在投资总额相对较少、扶持层次不高、产业规模不大等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农业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目前,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扶持高效农业发展,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就宿迁市而言,2008年以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全市共建设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林木花卉基地等30多万亩,形成了沭阳花木产业区、泗洪西南岗经济林果区,黄河故道高效农业产业带、新宿沭路沿
线设施农业产业带、环洪泽湖优质稻米产业带等“两区三带”格局。
二是扶持培育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拉动了农业向产业化经营发展。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坚持扶大扶强的原则基础上,对沭阳花木大世界、泗洪苏北粮油、宿豫罐头食品等6个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连续扶持,做大了企业规模、增强了企业实力、打响了企业品牌、增强了辐射带动能力。其中投入1290万元扶持的“宿迁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新增蔬菜生产加工能力1.2万吨,带动全市绿色蔬菜及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其蔬菜罐头出口已占全国的20%,成为全省罐头食品加工企业的龙头老大。
通过龙头带动沭阳高效花木产业,宿城、宿豫城郊特色农业,泗阳蔬菜、食用菌产业,泗洪经济林果、优质稻米、水产养殖产业都得到进一步升级和壮大。
三是注重扶持农业园区建设,带动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展示农业综合开发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提高农业开发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选项立项时,对农业园区予以优先立项,重点扶持,并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切实抓好农业园区的实施规划。近两年仅宿迁市农业综合开发就扶持建设了沭阳吴集设施蔬菜园区、泗阳三庄、王集设施蔬菜园区、宿城双庄鲜切花基地、宿豫曹集高效农业示范园、泗洪大、小红山等一批农业园区,在园区
内初步形成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雏形,提升农业开发形象。
二、农业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业开发在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投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资金不足。一是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尽管近几年农业开发用于高效农业的财政投入逐年提高,但与农业发展的宏观形势和党中央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投入总额显得相对较少。二是农村信贷困难。目前农村信用合作社独家经营,加之农民信用制度和担保制度尚未建立,贷款程序复杂,额度有限,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筹集资金非常困难。三是“三资”投入较少。虽然我市在引进“三资”投入农业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目前投入规模农业的项目仅有48个,投资总额仅有11.05亿元。
(二)扶持的主导产业档次不够高、规模不够大。目前农业综合开发扶持的设施农业基地虽然总数不少,但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档次较低等问题,且多呈零星分布,主要道路两侧上档次、带动能力强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规模不够大、亮点不多。从宿迁来看,目前除沭阳苗木花卉产业、“一环两带”食用菌和湖滨新城开发区鲜切花产业外,其他产业的核心区规模都不够大。
(三)外向型农业发展速度较慢、经营层次不高。目前宿迁市外向型农业企业仅有57家,具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只有17家,具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只有百事美特、宿迁
罐头食品、青帝花卉、日昌升花卉、楠憬水产和市外贸公司等8家,没有一家企业年自营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农业开发扶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基础。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农村集中区建设规划结合起来,把国土部门的万顷良田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灌区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农业部门的标准化良田建设项目等整合起来。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扶持当地的优势主导产业结合起来,选准农业发展重点,连续扶持,把本地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扶大扶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坚持走产业化开发道路,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经营和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对符合农业综合开发扶持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根据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大小,分别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借给有偿资金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龙头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对本地农民的示范带作用,促进本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千家万户农民加入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致富,从总体上提高农业开发的实用效益。要按照扶优、扶大、扶
强的原则,对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连续扶持,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打响企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三是突出引导新型农村生产方式变革,提高农业产业集约化经营和外向度。要继续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建设载体。以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精心布局、科学规划,把加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项目建设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重点解决排灌及交通等制约因素,通过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农田方格化、道路砂石化、树木林网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种植良种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要着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扶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要通过组织企业家和农民赴国内外考察洽谈项目,通过建立信息站、派工作人员驻地、和客户签订供销合同等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外向度。
第五篇: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后,国家烟草专卖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行业稳定发展、确保烟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思路,明确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五社”的内涵特征和运作模式。
【关键词】烟草、烟草在我州的地位、一基四化五社 一基即打牢烟叶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烟区水窖、水池、沟渠、机耕路、烤房等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四化即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五社即育苗服务社、农机服务社、植保服务社、烘烤服务社、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2010年烤烟生产基本情况
以XXX为例。XXX位于XXX城东南部,国土面积360平方公里,最高海拨2550米,最低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7—18℃,全乡辖8个村委会,14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036人,总耕地面积26839亩。通过多年的培育,烤烟生产已成为全乡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
2010年全乡种植烤烟9800亩,涉及8个村委会102个村民小组 387户。其中规模化连片达47片,面积5078.5亩,完成烟叶收购任务130万公斤,正组均价16.76 元,与上年相比增0.94元,综合均价15.4元,与上年相比增1.24元,实现产值1788.6万元,1
比上年增287.64万元;烤烟实现财政收入383.3万元,比上年增56.3万元;实现烤烟人均增收72.2元。
二、2010年现代烟草农业开展情况
(一)搞好基本烟田建设,夯实烟叶发展后劲
1.烟水、烟路工程。按照“依托水源定项目、围绕烟田抓配套、因地制宜搞建设”和“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创新发展”的思路,全乡1.85万亩基本烟田,规划11个项目,建设水窖1435个,容积28700立方米,泵站2座,建成蓄水池594个,蓄水量达8722.8立方米,小坝塘共建设5个,蓄水量达19000立方米,建设三面光沟渠82个,总长27179.30米,输水灌溉管道41条,总长34032.1米,已建成田间机耕道8条,总长4232米,已完成烟水配套面积11204亩。
2.育苗设施。全乡按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原则规划建设高标准育苗基地1个,50个大棚,可供大田移栽面积6100亩。
3.密集型烤房。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和基本烟田规划及规模化种植发展的要求,到目前为止,全乡已规划建设密集型烤房15群375座。
4.农机具配套。按照实现烟叶生产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的要求,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机具资源的前提下,根据地理环境配臵深耕、起垄、中耕培土、植保机械。
(二)生产组织形式不断提高。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是基础,专业化服务是载体,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是关键,充 2
分发挥烟农的主体地位作用是保障。调整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烟叶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推进烟叶种植的规模化,经营的集约化,使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
全乡共发展15亩—49亩的烟叶种植专业户24户、50亩—200亩的家庭农场2个、4个烟叶种植合作社、2个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育苗服务社、1个烘烤服务社、1个植保服务社。
(三)规模化连片种植得到稳步发展。2010年全乡共落实规模化连片种植47片,面积5078.5亩,其中30-100亩连片34片1937.5亩,100—200亩8片1270亩,200—300亩连片2片431亩,300—400亩连片2片740亩,500亩以上连片1片700亩。
(四)积极探索多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推进种植规模化。目前,我乡在烟叶生产组织管理的探索中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互助合作农场式种植管理、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经营、土地合股农场式种植经营。
1、互助合作农场式种植管理。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行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农事操作,经营效益据实分配的生产组织管理。此种方式在我县比较普遍。具体做法是:以独立核算的方式建立烟叶种植管理服务中心,对烟田实施专业化作业,为烟农提供有偿服务。服务中心与烟农签订种植管理协议,明确烟叶生产各个环节技术标准、双方责任义务、烟农承担的费 3
用、种植管理服务费及收费办法等。服务中心按生产环节将烟农组成相应的作业组,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操作,现金支付劳务报酬。生产过程中的物资费、机耕费、起垄费、水费、苗费、烘烤费、劳务费等由服务中心筹集资金垫支,烟农交烟时扣回。烟农按烟叶总收人的l-3%支付服务中心管理费用。
2、大户承包农场式种植经营。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方式,集中大片土地到种烟大户手中,由业主独立承包种植经营,风险和盈亏自负。整个生产过程由业主以直接支付劳务费方式聘用劳动力,分组承包种植管理,全过程实行专业化分工作业。具体做法是:由政府协调,在农户自愿流转土地的基础上,业主租赁农户土地,并签订土地租赁协议,租赁费用由业主直接支付给农户,业主与烟叶站签订种植管理协议。
3、土地合股农场式种植经营。在坚持依法、有序、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农民以土地折价的方式入股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生产组织管理,现金支付劳务报酬,经营效益按股分配。此方式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按章程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将烟农编成相应的作业组,实行专业化分工作业,经营效益按股(土地折资)分红,理事会按经营利润的5%提取管理费和公积金。
三、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XXX烟叶种植历史悠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烟叶生产就成为县域经济支柱和农民收人的主要来源,经过二十年的探索 4
和实践,已形成了一整套生产服务体系和稳定的市场,县、乡两级政府狠抓烟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不衰,群众种烟的积极性相对稳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种植烟叶投人高、产出低、效益差等不利因素日渐凸现出来,种烟的优势被新的矛盾掩盖,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
主要表现为土地田块零碎,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土地整型任务重,水利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化率不到60%,有效抗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机耕条件不配套,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力不高。就目前而言,全县烤烟生产总体机械化率不到40%,其中:整地约60%、起垄I5%中耕和采编全人工,烘烤40%。由于技术工人缺乏,现有的农机具不能较好发挥作用。
(二)种烟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体制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其他经济作物如花卉、蔬菜、林果等的产业化种植、加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种植此类农作物的收益与烟叶种植的收益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同时,当前化肥、地膜、烤煤、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价格上涨也给烟农种烟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因此,种烟比较效益优势的逐渐减少,使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呈现出下降趋势。
(三)经济作物用地与基本烟田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烟叶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有利于烟叶产量的提高,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提升,也利于各项技术及管理措施的统一和落实。所以近几年来,烟草行业利用资金、技术优势,依靠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对烟田、基础设施等进行了集中规划,基本形成了烟叶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和规范化,在稳步提高烟叶生产水平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农村其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可供农民选择种植的作物越来越多,而种烟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比较效益优势逐渐减少,对农民的吸引力减弱,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用地与基本烟田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烤烟的合理布局及轮作受到较大影响。
(四)烟农队伍不稳定,素质不高。
随着种烟比较效益的降低,加上受国家劳务输出政策的影响,现阶段,农村劳务输出已占据了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较大比重,多数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加剧了种烟劳动力的不足,农村中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烟农队伍严重流失,从事烟叶种植的多是妇女和50-60岁的老人、他们文化偏低、生产技能较弱,创新能力不足,对烟草部门推行的新技术新科技不易接受,一些技术要求很难落实到位,对烤烟种植管理水平产生了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烤烟种植效益整体水平偏低。
(五)种烟劳动强度大、风险大的问题仍然存在。首先是烟农种烟劳动强度大。虽然烟草行业在农村、农田 6
基本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由于我县广大农村仍然以个体农民是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体,其千家万户分散种植的小生产模式由于受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投入不足制约,目前尚不能达到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水平。加之目前我县的烟叶种植有“坝区萎缩、山区贫困地区扩张”的趋势,由于种植分散,单块烟田面积小,制约烟叶生产机械化的运用,种烟劳动强度大的问题难以解决。其次是种烟复杂程度高。烟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农作物,其种植、生产、交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较高,要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比较困难,所以烟农普遍感到种烟不如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简单。其次是风险较大。一方面虽然按合同种烟的市场风险并不大,但烟农仍然要承受政策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压力。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行业烟叶生产安排具有超前性,而收购相关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滞后性,这样导致烟农普遍感到对当年烟叶生产及收购的政策把握不准。另一方面,烟叶生产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其产量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而,如果没有相对合理的种植风险防范机制作为保障,那么势必会让烟农感到种烟风险太大。
(六)土地流转难度大。
一是农民恋土地情结重,不敢流转。一些农民对外出打工或发展其它产业能否赚钱没把握,把土地当命根子,认为有土地就有退路,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二是土地没有税费,不思流转。由于农业税全免、粮食价格上涨、国家粮食直补政策的实 7
施,土地税费负担降低至零,留住土地有利无害。因此农民不必流转。三是流转机制不完善,不好流转。转让手续不全,流转程序不规范,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四是龙头带动不强,难以流转。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为数不多等,使土地难以流转。五是宣传力度不够,不懂流转。比如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的贯彻执行,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村基层干部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从目前看,由于宣传不够深入,一些地方和基层干部不理解或片面理解30年不变政策,存在误解。如有人认为土地承包30年不变是“承包的地块不变”,也有人认为是“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实际上,30年不变政策指的是“土地使用权不变”。又如土地经营权可以转让(买卖)的政策连不少县乡村干部都不知晓,大部分农户更是一无所知。六是耕地条件差,影响流转。因交通不便、光照不足、地方条件差、田块分散、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一些耕地产出效益低,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加大,难以流转,出现耕地抛荒的现象。
四、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现代烟草农业就是利用现代的物质条件基础、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烟叶产业,使烟叶生产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程度,充分提高烟叶生产的综合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环境。我县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点突破。
(一)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大意义
1、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可以引领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抓紧抓好。但目前我县农业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起步,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要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2、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解决烟农减工降本增效的根本出路。传统烟草农业,靠手工、简单工具劳作,加上千家万户、零星分散种植,只能靠“苦干拼命干”应对烟叶生产工种繁杂、工序多、技术严密的要求,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收入的增加,使烟叶生产在农业生产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成为烟叶生产发展的“瓶颈”。只有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努力提高烟叶生产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资源集约配臵效率,才能有效减少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烟农效益,解决目前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烟叶生产成本迅速增加、比较效益下降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烟草农业零星分散小生产方式与烟草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现代化经营手段,把烟农从技术难度高、劳动强度大、承担风险多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不断提升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有效 9
地让烟农轻松种烟,增加收入,促进烟叶的可持续发展。
(二)找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着力点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当前和今后一段期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1、加强“三个建设”。⑴加强基础、烟田基础建设。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和要求,对种烟规模集中的重点烟区的烟水、烟路、土壤改良、土地整形等进行统筹规划,配套建设,提高烟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机械耕作水平,使重点烟区的优质烟叶生产得到更加充实的基础保障。⑵加快烤房和烟叶收购站建设。密集型烤房建设要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烤房群方向发展。烟叶站建设要坚持“合理规划、相对集中、方便烟农、便于管理”的原则,坚持新建与改造相结合。
2、推进“四化”进程。⑴推进规模化种植。实现烟叶规模化种植,是促进专业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要在认真做好基本烟田确定、基本烟户确认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种植布局,做好基本烟田的规划和调整,大力推广连片规模种植,集中向生态环境适宜、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政府组织比较重视、自然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调整转移,向种烟科技户、专业户、规模户调整转移。要在巩固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10
基础上,以有偿转让、租赁、承包、包租和长、短期相结合灵活多样形式,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努力健全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市场,政府和烟草部门要加大投入收储现代烟草种植适宜的土地经营权,增强其对土地经营权的支配和盘活能力,加大土地臵换力度,积极探索股份制的现代烟草生产经营合作形式,优化配臵整合土地资源。要集中精力、财力扶持种植百亩以上的农场主、大户和种植能手,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烟叶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农场化。⑵推进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可以很好地解决烟农因缺技术而影响生产和质量效益的问题。一是选择种烟水平较高、面积较大的烟区作为烟叶专业化生产区域,可以解决雇用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二是大力推行“公司+专业化组织+烟农” 的生产组织模式,强化专业队伍管理,烟草公司应当派出得力人员参与管理和内部控制,建立服务烟叶生产紧密型的专业组织;三是专业组织应以本地农民为主,以利益共享为发展空间,烟草公司拿出一定的资金注入到专业组织,与专业组织在经营中产生的收益共同形成专业组织的原始资本积累,增强发展后劲,同时为保障烟农的既得利益提供财力支撑。⑶推进集约化经营。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首先,应把配套烤房、专业服务组织建在农场,对于长期租用土地(5年以上)者,水、路、电等都要直接由农场主牵头建设,并确认经营权,以达到直接服务和促成自主经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场化的现代烟草产业效益。其次,要推行土地资源的资本运 11
作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人员,以乡、村或者片为单位进行规模化、合作化经营,以入股形式臵换农民土地,兼顾农民利益,促进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联动发展。其四,要全年统筹烟田资源利用率,合理规划烤烟茬口轮作作物,延长产业链。⑷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烟叶生产精细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过程与结果监控的目的,对烟叶生产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中要把电子信息技术贯穿于烟叶生产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烟叶生产内网,建立完善烟农信息库、生产管理信息、生产考核信息、远程技术指导、远程病虫害诊断指导、烟叶收购远程监控等,实现烟叶生产全面信息化管理,为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服务。
(三)完善促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设现代烟草农业,政策支撑是关键。在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过程中,需要稳定现有的政策,针对发展的新情况,研究出台烟叶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过程中的新政策。一是加大对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开辟新的烟草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烟农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烟草部门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着眼于烟区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着眼于烟草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对烟草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着眼于提高烟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基金的投入。二是加大发展现代烟草农 12
业的补贴力度。多年来的烟叶生产,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实行的各项补贴政策,深受基层和烟农的欢迎,要不断巩固、完善和加强,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烟叶生产补贴制度。当前要扩大农机购臵补贴规模、补贴机型和范围,增加密集式烤房新建、改建的补贴,增加烟田自然灾害风险基金。对有完善生产设施和一定文化素质的种植烟叶20亩以上的大户,实行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和管理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保持烟农基础队伍的稳定。三是千方百计让烟农增加收人。烟农是烟叶生产的最直接的实践者,是烟草生产链中的重要成员,是烟草部门的“衣食父母”,离开烟农,烟草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爱烟农,就是关爱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关爱烟农最根本的是在生产上要切实做到周到服务,调动和保护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处理政府、企业与烟农利益关系上,切实做到维护烟农利益。
2、建立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一是建立风险救助机制。针对烟农种烟担心风险大的问题,建立烟草、烟农、种植业主(管理中心)、保险共同组成的烤烟种植风险互助补偿机制。坚持政府引导、烟草补贴、烟农业主投保、保险运作、气象保障的原则,按照连片种植、家庭种植经营、农场式种植管理、农场式土地合股种植经营进行分类投保、分类补偿。烤烟种植保险资金由烟草补贴和烟农、业主缴纳构成。对发生冰雹灾害的田块按不同种植管理模式和不同受灾时期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利用行业的资金优 13
势,积极探索建立行业内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推动行业与烟农共同投保制度的建立,不断扩大烟叶保险种类和保险范围,尽最大可能消除烟农种烟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金融保障机制。由于金融部门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一些地方金融服务项目比较单一,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是财政扶植烟叶生产的有效形式,建议农业发展银行调整业务范围,开办烟叶生产综合开发贷款、烟叶生产专项贷款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