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澧县.农业产业化 浏览次数:424 发布时间:
2011-05-17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全县辖32个乡镇,总人口92万,其中农村人口72万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4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企业带动效果初显。一是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645家,其中过1000万元的有20家,过亿元的有7家;从业人员11740人,固定资产10.18亿元。二是龙头效益显著。全县获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共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总体来看,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华湘棉花、洞庭春米业、盈成油脂、加州水产、华泰肉类食品、天源纺织、重啤国人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都过亿元。三是带动效果凸显。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共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农户11.94万户。其中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与9个乡镇合作,建成了绿色食品(油菜)基地25万亩;华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大型养殖基地4个,年销售收入4亿元。
2、高效产业来势良好。目前该县已经初步形成葡萄、水产养殖、蔬菜、茶叶等四大高效产业,培育了一批“万元地”、“万元池”。一是葡萄种植。到2010年全县共发展葡萄种植2.8万亩,亩平产值达到1.3万元以上,构建了沿207国道、302省道及津如县道三条生产带,培育了澧阳、张公庙两个生产集中区,建成了澧阳、张公庙、小渡口等33个百亩以上产业基地,“澧县葡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水产养殖。目前,我县共发展中华绒毛蟹18000亩;引进100万只南美白对虾虾苗,试养30亩;实现了水产混养,套养等立体养殖15000亩,建成水鱼养殖基地2500亩、水鱼养殖示范基地300亩。三是林果茶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木林等经济作物种植和高效养殖产业。太青乡实施“茶叶富民”战略,现有茶叶1.5万亩,亩平收入8000元。
3、市场体系初具雏形。一是协会组织作用增强。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的原则,目前我县已成立生猪、獭兔、葡萄等专业协会109个,培育市场流通大户2100多户,拥有会员5.4万人,带动农户7.3万户。二是专业市场购销活跃。目前已建成了澧州食品城、八百里洞庭水产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市场购销十分活跃,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以上。三是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利用各种节会拓展市场,先后成功举办了西瓜节、葡萄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举办品评会,每年组织参展省、市农博会,成功举办三届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产品知名度,而且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4、名品效益逐步显现。一是品牌影响扩大。目前,全县品牌农产品共有46个,其中重庆国人啤酒公司的“清爽、一品纯生、7°”啤酒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太青双上绿芽”获国际欧盟认证和农业部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名优茶证书》;福润牌分割肉、张公特色食品、惜春蜂蜜、湘香野生菌油等品牌也在逐步叫响。二是销售渠道拓宽。该县通过打造“澧县葡萄”这一品牌,通过农超对接、包园订单、网上发布信息、召开
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去年还尚未上市,就已被长沙、武汉等地的客商下了订单。三是经济效益增强。随着品牌不断打响,湖南重庆国人啤酒公司生产规模达到40万千升,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利税达到2亿元,跃居省内同行第一;太青名优芽茶收购价格从2010年1000元/公斤,提升到今年的2000元/公斤,价格翻了一番。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不壮。一是自身规模不大。我县7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占比重极少,没有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拉动作用不大。像常德金健米业大米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但我县洞庭春米业年加工能力仅为6万吨。二是科技含量不高。45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澧县光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渔类深加工为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目前也仅仅作为郴州“东江鱼”贴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品牌营销不足。澧县太青茶叶曾一度与“石门银峰”茶叶齐名,但由于近年来对茶叶品牌的整合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和营销方式落后,导致品牌不够响亮,而石门银峰则作为中国精品茶叶代表,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
2、高效产业不强。一是区域布局不优。以葡萄为例,全县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平湖区,除张公庙、澧阳、小渡口、大堰垱等乡镇相对集中成片外,其它乡镇多属零星分散种植,既不利于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技术指导,也不利于综合利用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又不便于集中搞好销售工作。二是种植规模不大。澧县整个高效产业的规模不大,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全县高效产业中仅葡萄种植和中华绒毛蟹养殖面积上万亩,很多还是零星、零散的,有的只有几百亩,几十亩,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邻县的石门,柑橘面积已达44.1万亩,综合产值已超过6亿元,柑橘已成为石门的一张活名片。三是标准程度不高。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仅10万亩,大部分生产基地都没有实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培管技术、强化投入品管理、推行果品农残检测”的标准化生产。此外,我县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与普及。
3、市场联结不紧。一是专业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自由发展、零散经营模式,流动摊贩、马路市场比比皆是,难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除八百里洞庭水产批发市场定位高、辐射广、特色浓以外,我县基本没有形成叫得响的专业市场。二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户之间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合同履约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直接将农产品转向市场,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任意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三是中介组织作用有限。当前我县的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直接导致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其在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难有平等话语权。
4、配套服务不够。一是重视引导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社会效益还是税收,都无法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目前管理机制不顺,企业底子不清,无部门和领导联系与挂靠,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二是信贷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县粮、棉、油、猪鬃、纺织、水产品加工企业,所需收购资金近12个亿,其收购资金具有数量大,时效强,周期短的特点,而每年通过贷款和其它渠道融资不足6个亿,一些中小加工企业由于没有收购资金而关门歇业,销声匿迹,令人十分惋惜。三是发
环境不优。从职能部门来看,仍然存在服务不优、收费偏高等问题。如:质监部门办理食品QS质量安全认证的费用一般企业3万元左右,个别高达5万元,少的也要1万多元,该证有效期三年,每年检测费1万多元,再加上企业办证的建设配套资金,企业不堪重负。
三、对策及建议
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一是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重啤国人、盈成油脂、华泰食品、华湘棉业、洞庭春米业、加州食品、张公食品、太青茶叶等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合并、转产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农产品丰富的自然优势,通过集中统一规划、包装,发布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的重大项目,力争引进几家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合力。三是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动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一是要编制科学规划。要根据全县各乡镇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乡村农户的种养习惯爱好,组织专家制定好《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立起全县统一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今后实施的一切农业项目都要选自项目库中,以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持续性,减少盲目性、随机性,有效地防止“换了领导换个品种,换了班子换套做法”的短期行为。二是要打造特色产业带。要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一是发展高效种植业。立足我县现有产业格局,加速扩充“万元地”规模。建议以张公庙、澧阳、大坪等为核心积极发展优质葡萄产业;以太青、甘溪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有机茶产业;以涔北丘岗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柑桔品种改良。二是发展高效养殖业。以甘溪滩、大堰当、车溪等为主攻乡镇建设“零排放”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家禽规模养殖示范小区;以官垸、九垸、小渡口等湖区乡镇为重点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充分挖掘王家厂水库、双龙曾家水库、梦溪宋鲁湖及赵家峪水库、闸口天供山林场、彭钦艳旅游风景区、张公庙黄河葡萄休闲农庄、大堰当城头山休闲农庄等县内资源,进一步抓好科学定位、规划布局与规范管理,大力拓展近郊市场,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三是建设标准化基地。鼓励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基地开发。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基地建设,把闲散劳力吸收为产业开发员工,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式”基地开发;鼓励大户开发。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开发户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开发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联户开发。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各乡镇、村组建专门的产业合作组织,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培育市场,完善利益联结。一是加强市场建设。严格实行划行归市,形成专业特色区、特色街、特色市场。要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优势产业,如水产、粮食、油料、生猪、葡萄、茶叶、蜂蜜、酒业,建立粮棉油专业市场、葡萄交易市场、澧州特色食品一条街等,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形成“前店后厂”的市场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品牌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营销。葡萄是澧县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可借鉴石门茶叶发展经验,整合资源,创立品牌,围绕产品包装、文化内涵、广告创意等抓好专业策划,特别是要深挖“江南吐鲁番”这一命题,将我县“神州庄园”、“兔子口”、“朱家岗”、“宏
源”、“城头山”、“东岳”等多个葡萄品牌统一注册为“城头山”商标,达到宣传城头山和打响葡萄品牌的双重目的。同时,加大整合、包装、推介力度,真正把优质葡萄打造成我县一张叫得响的“名片”。三是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借鉴农康合作社的成功经验,选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济能人带头领办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度、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通过建立内部价格,保护价格、确定股份分红比例、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差价补贴等多种方式,在利益联接关系上找到结合点、平衡点。
4、探索机制,强化配套服务。一是加大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布局的规划和引导,制定统一、规范的龙头企业市场准入门槛,根据地域特色,培育和扶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品牌,重点扶持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出口创汇重点企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整个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重,着重解决当前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用人、用水、用电、用地和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性资金投入;对现有政策资金,加大整合力度,对于财政扶贫、移民、农业综合开发、发改等生产开发性资金及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等单位项目资金要通过“统一调度项目,项目捆绑资金”的方式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从而达到整合各方面资金办大事的目的;县、乡政府部门应帮助金融部门化解好金融方面的风险,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保证惠农贷款的足额发放。三是加强部门服务。要强化部门职责,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能,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和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应适当降低涉农贷款利率,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实行贷款限时服务,延长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匹配,满足农业产业化大小额信贷资金需求;质监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整合品牌资源,降低门槛,抓好产品QS质量安全认证;农业部门要从新种子、新农药、新肥料、新技术着手,帮助企业抓好基地建设;工商、卫生部门要狠抓食品卫生,加强市场打假力度。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篇: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小编推荐]
湘乡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湘潭市统计局
近年来,湘乡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产品加工大市转变的重要战略目标来抓,立足于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涌现了一大批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与周边先进县市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为成熟的沿海地区相比,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足以带动整个产业的产业链条,仍处于农业产业化起步阶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
一、湘乡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湘乡是一个传统农业生产大市,粮食、生猪生产在全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粮食是全国“百强”县,生猪年出栏全国县市排名第五位,常年出栏肉猪160万头以上。同时,油茶、楠竹、柑桔、特色水产养殖、蚕桑、香椿、果蔬、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湘乡特色农业发展迅猛,已初具规模,一批特色基地不断得到壮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特征:
1、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日益明显。在农业产业化的引导下,农民生产经营围着市场转,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习惯,进一步优化了农业区域布局。湘乡东部和中部地区发挥区域优势和发达农产品商贸流通业,突出发展高效农业、休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布局了优质稻米、生猪、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养殖等生产基地;西北、西南地区在“山”字上做文章,突出高效、生态、绿色、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烟叶、竹木、花生、红薯、小水果、茶叶、木瓜、百合、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业,重点打造了湘中名特优小水果产业化基地;中部腹地特别是320国道沿线和涟水河沿河两岸利用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和水利灌溉设施,大力发展粮、猪、林、鱼、蔬菜等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目前,粮食、生猪、蔬菜、水果、油茶、茶叶、花卉苗木、药材等种养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2、龙头企业的支柱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市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有11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湘潭市级16家,涌现了怀其制革、华龙米业、百嘉香、湘龙木业等一批粮食、生猪、竹木加工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共连接基地近30万亩,直接带动农户9.45万户,间接带动农户11万户。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皮革、肉类、粮油食品、竹木、茶叶和特种水产养殖等6大加工业初具有规模。
3、农产品质量和农村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一批品质差、市场销路不好的劣质农产品被逐步淘汰,市场畅销的优质农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得到发展,农产品优质品率明显提高。2009年,全市农产品综合优质率达到80%,其中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优质瘦肉型猪86.5%以上,高产油茶95%以上,优质油菜90%以上,优势水果85%以上,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2个、基地面积10.2
万亩,无公害农产品12个、基地面积12万亩以上。与此同时,农村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种植业、畜牧业、农村工业已成为湘乡市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养殖业产值占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以上。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取得明显突破。农业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逐步打破地域界限和所有制界限,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经营形式,创造了“公司加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服务组织引农户”等多种模式,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各环节和各主体之间的利益结合日趋紧密。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已经发展成为湘乡市重要的农村市场主体,至目前,全市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总注册资金1.3亿元,有社员2.2万个,带动农户3.5万户,年经营服务收入6.2亿元,实现纯收益2.1亿元。
5、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明显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施财政补贴,湘乡市的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和综合生产力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9万台、78.55万千瓦,比1978年增长10倍;农村用电量9138万度,比1978年增长11倍。种植业中,机耕率达到80%,其中平坦地区的机收率达到90%以上;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
二、湘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差距
湘乡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有了较好的起步,但横向比较,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与成熟的农业产业化大县的发展要求相比,其农产品加工的品牌、规模、效益尚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的实力弱。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产权单一,仍处在发展初级阶段。目前,全市3家国家、省级龙头企业中,总资产过亿元的仅有怀其皮革1家;从事食品加工的25家企业中,年加工大米过10万吨的仅华龙米业1家,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益来看,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显然不强。
2、生产基地的规模小。农产品生产基地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特色不突出、产品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而且低水平竞争越发凸显,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3、农业产业化的链条短。生猪生产以向广州运销活大猪为主,生猪饲料以大量调入为主,产前、产后基本在外;皮革产业以生产原料革的初级加工为主,两家生产高级皮手套深加工企业的皮革原料却以外地调进为主;粮、猪、油、竹、木、茶叶等加工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和盈利水平都不高。
4、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农产品综合营销能力不强,大部分农产品商品率较低,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流通不畅,流通环节过长,营销模式和营销技术手段落后等方面。农产品交易简单原始,农产品流通在整体上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农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边发展、边规范,先发展、后规范的初级阶段,服务层次普遍较低,且运输方式较原始,限制了农产品的交易范围、深度和广度,影响了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
三、加快推进湘乡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湘乡市城区四办和三个乡镇纳入核心区范围,湘乡的区位优势大幅度地提升。要抢抓历史机遇,放大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特有的资源优势,积极策划项目,争取国省支持,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项目转化、优势项目向优势产业转化、优势产业向优势经济转化,加快推进湘乡农业产业化发展。
1、实施兴工强农战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于湘乡的资源优势。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放在粮食、生猪、皮革、油茶等产品加工和竹木材加工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从而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包装、运输、餐饮等多个行业发展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和加工小区聚集,着力打造皮革、肉类、粮食、果蔬四大加工区,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规模效应,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同时,实现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推动城镇化加快发展。培育高标准的大型龙头企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企业集团。加大技术改造,提高加工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培育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食、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和休闲农业、油茶、竹木、水产等四项区位与资源优势产业,因地制宜适度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蚕桑、药材、黄花菜、食用菌等八个特色产业,并把具有地域独占性的小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各类特色专业村纳入全市农业发展总体区域布局中,进行重点培育和保护。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湘乡市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打造320国道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两型社会”核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西北部名特优农产品示范基地等为重点的农业区域,提升湘乡市农业发展水平,努力建设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和“菜篮子”基地。
3、狠抓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把基地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来抓。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把基地建设与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质种苗繁育基地,构建优质种苗繁育推广体系,推广各类优良品种,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把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拼盘”使用,发挥整合效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提倡“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大力推
行“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产品商品基地,集产加销一体。
4、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加大对“菜篮子”、“米袋子”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监管力度,推行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制度;强化企业质量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征信体系。用科技、政策、种苗工程等措施,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提升产品档次。用发展的眼光按照市场需求来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农业,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5、实行制度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力争资金投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有所增加,同时,积极策划一批重大涉农项目,争取国、省支持。金融部门加大支农力度,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扩大贷款抵押物范围,为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流转大户融资创造条件,并建立完善农业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民间融资的新渠道,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组织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让农村的闲散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多方筹集资金,鼓励多种成份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参股投入农业产业化开发。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省外客商来湘乡投资农业。
6、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从生产环节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用好用活土地资本,通过土地承包权流转集中扩大农业生产单位的单体规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农产品生产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实现专业联合、专业经营。从流通环节看,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农贸物流市场建立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同时,要大力培养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造就一批农产品营销专业队伍。从加工环节看,要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纽带,积极推行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鼓励龙头企业吸收基地农户参股,靠紧密的利益纽带和产权联结使产加销各环节、贸工农各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规范的一体化运行机制。
7、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强农业经营者的预期信心和市场竞争力。将全市信息化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在硬件配备上,将政府公众信息网延伸至乡镇一级。在组织制度上,市乡两级政府要明确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贸物流市场建设网上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将信息收集发布列入乡镇为农服务的重要职能。在信息发布上,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时在各自的网站发布相关信息。
[供稿:湘乡市统计局 陈海根 赵建成]
[审核:张映欣]
第四篇: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县委政研室就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和特点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5”工程的逐步实施,立足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基 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加工企业明显增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目前已发展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链条,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去年全县共发展牲猪119.7万头,出栏70.6万头,存栏49.1万头,分别增长21%、20.6%、21.5%,形成了石牛江、花果山、水口山、泗里河等12个瘦肉型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饲养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全县涌现各类养殖专业户2512户,其中千头以上牧场15个;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去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4.87万亩,增长24.48%;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7.6%;总产值4.2亿元,增长45%;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德辉”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
(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德辉”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02年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
(三)营销网络比较健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建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
(四)牵引能力逐渐增强,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德辉”米业去年与农户签订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优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桃江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引导,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上,各自为政的多,通盘考虑的少;计划经济的手段多,市场经济的成份少。在主导产业、产品的培育上,顾及眼前利益的多,考虑长远利益的少;小而全、大而全的多,突重点、突出特点的少。在农业 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配置上,盲目实施的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少。形不成特色,形不成规模。二是产业趋同,建设项目重复。资源趋同的地方形成了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尤为突出。竞相办的小竹木胶板厂、小茶厂、小纸厂,势必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企业规模上不去,产品也缺乏竞争力。三是利益分割,产业链条脱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利益分割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上法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农民中介组织再到工厂或销售商,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又有利益分割的对立性,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又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产业化链条就会发生扭曲乃至脱节。如为搞活企业,不少企业不惜以降低产品价格为代价,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步
入恶性循环,我县竹木胶板产业就是一个深刻的例子。竹胶板在刚发展时,售价高的每立方米达到4000多元,去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2001年的每张120元,降到去年的60多元。四是科技掣肘,整体水平低下。当前,科技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低”:
1、科技普及率低。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
2、产品优质率低。当前,农产品优质产品少、大路货多,市场竞争力低。有的品种因推广面大、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已开始退化。
3、加工层次低。由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卖原料、卖初级产品的农副产品销售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的产品虽有些加工,但多数为粗加工,加工深度不够,精品不多,名牌更少。
4、包装水平低。有些农产品即使是一流质量,但因是二流的包装,无奈只能获得三流甚至四流的效益。
三、几点建议推进农业产业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议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突出产业特色为原则,按产业分类明确农业产业化的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
(二)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建设。一是加快标准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并力争通过ISO9000系列及相当水平的质量体系认证。二是加快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通过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外向型农业开发区相结合,建设安全、优质、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三是实行准入制度,从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制定标准,严格控制新上同类产品加工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本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与引进外商投资同等对待,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财税政策上扶持。对认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本地政府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企业所得税减免,并尽可能给予其他税费方面的必要减免。二是在贷款政策上扶持。我县许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因缺乏资金,无力上项目、扩规模,自身势力难以增强,也不能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项目专项贷款,扶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由县财政贴息,企业分期偿还。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农产品龙头企业。利用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和商品粮基地、农业综合开发、“星火计划”等专项资金向重点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基地投放,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利用债券、股票等筹资。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列入招商引资的项目范围,扩大利用外资,发展龙头“三资”企业。五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六是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软环境的优化关键在治理,对存在的问题,要以铁的手腕整治,该处理的处理,该整改的整改,以起到震慑作用。同时,建议聘请企业负责人代表为软环境监督员,加强对有关部门、乡镇软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由县优办组织,每月召集监督员召开一次软环境评议会。
(四)建立健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体制。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自愿互利、扶持基地、服务农户的原则,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帮助改善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发放预付定金、贴息贷款、生产扶持金,内销种苗、饲料,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包销产品部分利润返还等多种途径,扶持原料基地和农户的生产。另外,通过政府补一点、龙头企业拿一点、从基地农户的销售收入中提一点等筹资渠道,建立风险基金,搞好自我保护,当基地农户的产品在市场价格下滑时予以补贴,使生产者有利可图。这样既可避免农户生产的剧烈波动,又可有效地防止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大起大落。同时,利用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章程等方式,明确产加销各方的权利义务。当市场价格下滑时,龙头企业应按照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的产品,不应拒绝收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基地农户也应按协议价格向龙头企业交售农副产品,不应拒售。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效应。实施品牌战略,要以宣传开路、质量取胜。一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加强技术改进、科技攻关,致力于多角度、深层次开发生产,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二是要加强品牌炒作。由县里有关部门评定我县“十大名牌产品”,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户外广告等宣传媒介,积极对外推荐和宣传。企业要借助农博会、营销会等各种宣传平台,扩大产品宣传面,提高我县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优势产业,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县委政研室就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现状和特点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5”工程的逐步实施,立足农业结构调整,狠抓基 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开发本地资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来势较好。
(一)加工企业明显增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目前已发展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74家,形成了竹木制品、葛食品、肉类食品、茶叶等几大类农产品加工链条,2004年这些企业实现产值8亿多元。其中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产值100万元以上的竹木制品加工企业已达140多家;葛食品加工企业已发展4家,新上了“竹乡”、“庆发”、“凌氏”三家企业;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目前全县有一定影响的茶叶加工企业有4家,注重品牌建设的新上企业有鸬鹚渡镇的金山茶厂,另外3家分别为雪峰山茶厂、天问茶厂和仙圣山茶厂;去年全县共发展牲猪119.7万头,出栏70.6万头,存栏49.1万头,分别增长21%、20.6%、21.5%,形成了石牛江、花果山、水口山、泗里河等12个瘦肉型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的饲养量占全县总量的70%以上。全县涌现各类养殖专业户2512户,其中千头以上牧场15个;肉类食品加工企业仍以“腊大哥”、“牛魔王”、“桃花江土鸡”为代表。去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84.87万亩,增长24.48%;总产量30.6万吨,增长27.6%;总产值4.2亿元,增长45%;粮食加工企业有品牌影响的有“德辉”米业和修山面业公司。
(二)科技含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目前,全县共有5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并打造出了系列农产品品牌,如“春秋”凉席、“探坦”葛食品系列、“竹乡”葛食品系列、“德辉”米业、“犇腾”牛肉系列、“腊大哥”中猪系列,“乡里红”粉丝、“美人窝”茶叶、“桃花江”土鸡等品牌。“牛魔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犇腾”牛肉系列开发了30多个品种,被国家内贸局授予“中国肉类食品十佳放心品牌”;“春秋”凉席获得了2002年湖南省第四届农博会金奖;罗家坪竹胶板厂的“新花”牌竹胶板被评为省级名牌;南方国立阳光木业生产的“华春”牌产品获得了中国环保产品标志认证。同时,一些企业为做强品牌,积极与科研机构和院校联姻,聘请技术人才,加大产品科技含量,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知名度。如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薪聘请2名教授,年薪达7万元,与湖南农大、天津营养研究院进行了联姻,保证了产品质量和生产的稳定,提升了品牌形象。
(三)营销网络比较健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具有“桃花江”这一大品牌效应,又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外地建立了近300个销售窗口,建设了一支近600人的专业销售队伍,建立了一定的市场网络,部分农产品加工品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有的农产品加工品种还打入了国际市场,如“春秋”牌凉席在浙江、长沙、深圳等地一些大型超市十分热销,在一般凉席仅为90元的情况下,这一凉席销售价达到每床200元以上,该厂产品去年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今年出口的订单已占该厂产量的一半,达7500床;“牛魔王”建立了企业网站,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产品信息,收到了阿联酉等一些阿拉伯国家每月订购10吨产品的订单。
(四)牵引能力逐渐增强,带动了农民增收。我县有以石牛江、牛田、高桥、灰山港、浮邱山等为主的优质商品粮基地10万余亩,以修山、石牛江、武潭等地为主的葛基地5000亩,优质茶叶基地400多亩,竹资源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县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这些基地农民结成了利益联结关系,如“德辉”米业去年与农户签订8000亩优质稻收购合同,其中80%已兑现;金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今年与基地30户农户签订了300亩葛根收购协议;金山茶厂“美人窝”茶叶建设了100亩规范化栽培良种茶园;雪峰山茶厂形成了200亩优质茶园;“牛魔王”投入30多万元用于更新品种、提供种牛等基地建设,与栗山河、乍埠等10多个乡镇、200多户农户签订了1000多头牛的收购订单。
二、不容忽视的问题桃江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引导,发展方向不明确。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上,各自为政的多,通盘考虑的少;计划经济的手段多,市场经济的成份少。在主导产业、产品的培育上,顾及眼前利益的多,考虑长远利益的少;小而全、大而全的多,突重点、突出特点的少。在农业 结构调整和资源的配置上,盲目实施的多,以市场为导向的少。形不成特色,形不成规模。二是产业趋同,建设项目重复。资源趋同的地方形成了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尤为突出。竞相办的小竹木胶板厂、小茶厂、小纸厂,势必造成资金分散、资源浪费,企业规模上不去,产品也缺乏竞争力。三是利益分割,产业链条脱节。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利益分割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上法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参与产业化生产的各个方面,从农民中介组织再到工厂或销售商,都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既有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又有利益分割的对立性,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又缺乏有效约束的情况下,产业化链条就会发生扭曲乃至脱节。如为搞活企业,不少企业不惜以降低产品价格为代价,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最终步入恶性循环,我县竹木胶板产业就是一个深刻的例子。竹胶板在刚发展时,售价高的每立方米达到4000多元,去年降到2480元;木胶板从2001年的每张120元,降到去年的60多元。四是科技掣肘,整体水平低下。当前,科技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低”:
1、科技普及率低。由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农技推广体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