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3
丘陵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思路
--关于迎江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夹江县迎江乡位于夹江县城西13公里处,隔青衣江与木城镇、南安乡相望。幅员面积30.8平方公里,辖11个村,70个经济社,3500余户,1.2万人,其中移民村3个,移民人口415人。乡境内坝丘山各占三分之一,交通不变,现有耕地面积6800余亩,田地约各占二分之一,天然林7400余亩,境内有千佛岩、石骨坡等电站。迎江乡纯属于农业乡镇,典型的丘陵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迎江乡发展经济的需要。迎江乡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一0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9150万,农业收入占41%。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通过几年 1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一0年农业产值比二00五年相比增加34%。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和发展乡域经济作物,现种植蚕桑2300亩,苦竹2000亩,蔬菜1400亩,烟叶380亩,茶叶33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出附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出路,提出合理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迎江乡农业结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调整,现在主导产业以蚕桑、林竹、烟叶、畜禽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全乡蚕桑和林竹发展逐渐有所减少,茶叶发展和中药材种植是我乡近年来宣传引导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茶叶全乡发展3300亩,中药材(金银花)新发展400亩。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产业发展来看没有形成有效的主导规模产业,不能有效发挥产业主导力量;劳动者文化水平不同,发展上无法形成统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和全局利益;农产品加工产业滞后,农业产出效益低,农
民收入增幅减缓;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全乡2010年三产业收入2132万元(外出务工1844万元),占全乡经济收入的23%,特别外出误工农动力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三分之一。
三、全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设想。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新突破。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新思想,在发展思路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产业经济和规模效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加强丘陵区交通、水利、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抓好打造生态乡镇建设,着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巩固原有农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在保持蚕桑、林竹、烟叶、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上,发展中药材种植。经过我乡组织四进重庆秀山考察,确立的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目标,一是积极引导金银花的产业发展,狠抓大户示范,力争建成全县有机金银花生产基地,以大兴、师坝、古埝村为中心发展2000亩,积极引进金银花加工企业;二是依托金银花的发展套种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1000亩;三是依托古泾口蔬菜合作社,在大兴、师坝、古埝村等大力发展大头菜种植,积极引进大
头菜加工企业入驻。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增收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销等产业,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比如通过土地流转培蚕桑养殖大户,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促进蚕农增收致富;充分利用我乡苦竹发展优势,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引进并壮大苦笋加工企业,提高苦笋绿色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五)倡导发展乡村旅游业。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应结合自身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苦笋特色等优势,依托交通发展和便利条件,利用不拘一格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模式,打造别具农家方式,让游客集“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摘农家果,做农家饭”为一体,以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
(六)采取有效的产业化合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我乡的农业产业优势在于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苦笋、金银花等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但我们还应从抓业主引进,抓技术培训,抓产品营销,三个方面入手。开辟产业“绿色通道”。以各项种植大户、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带头人,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户与合作社结为利害相关、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基础上,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形成优质的特色产业,打造出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专业生产带,发展壮大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
原料要求,打下扎实的发展基础。
(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丘陵地区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以“特”、“优”、“名”、“精”、“新”的特色型现代农业特点,大力开发、生产那些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品质优、价值高的有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六日
第二篇: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3
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以营山县为例
(此文获得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南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南充市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西部丘陵地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地纷纷探讨、实验,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离建立现代农业还有较大的差距。最近,我们对营山这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做了一个调研,以期探讨西部地区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一、营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情况调查
(一)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营山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浅丘山区,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33.5%,同时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自然条件。
2、具有完善的产业基础。作为农业大县,营山物种类众多,涉及粮油果蔬经作几大类。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营山形成了畜禽、粮油、水产、蚕桑、果蔬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可年出栏肉猪100万头,黑山羊20万头、肉牛30000头、小家禽1000万只以上;种植优质粮油45万亩、蔬菜6.8万亩,经济林40万亩,速生林10万亩;各沿河(库)乡镇还建立水产基地,年出产成鱼500余万斤。能够满足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原料需求。
3、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优势。营山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齐全,涉及 作物栽培、植保、种子、土肥、畜禽、水产、蔬菜、园艺等专业。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90 人,其中高级 44 人,中级221人,初级 225 人,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4、具有足够的劳动资源。营山是人口大县,农村住户达22万户79万人,农村劳动力达39万人,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原料生产要求。
(二)营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营山县坚持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集中项目资金,强力推进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 3、4月,我们调研组对营山县清水乡、东升镇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营山县清水乡是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所在乡,是南充市市级蚕桑基地和良种渔苗基地。全乡幅员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7村84社,人口1.1万人,耕地8000亩。
清水乡属幸福水库淹没区,2007年,乡党委政府抓住市委、市府将该乡列为全市“万亩优质水产基地”的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四个第一”。一是青蛙养殖规模全国第一,重庆万州业主刘国民投资近500万元修建国民青蛙养殖场、养殖水面达500多亩,预计生产成品青蛙50万公斤,年收入300万元。二是休稻养鱼规模全省第一,全乡休稻养鱼面积达1500亩,全省水产现场会议参观了该乡现场,带动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120元以上。三是黄姜种植面积全市第一,业主唐彦林2007年试种黄姜成功,2008年4个村28个社发展黄姜1100多亩,亩产黄姜3000公斤以上、亩产值4000元以上。四是蚕桑生产全县第一,全乡桑园达4200亩,养蚕量突破6000张,养蚕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50元以上。以上四个项目,到2009年,只有水产和蚕桑生产还有一定经济效益。后来,乡镇调整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模式,依托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天然山水资源,发展壮大独具特色的蚕桑、水产、旅游“三大产业”,实现了助农增收新突破。他们的做法是:
一是栽桑养蚕鼓起农民钱袋子。按照“桑园入股、交售承包、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由业主租赁土地栽桑1000亩,社员300户入股桑园1500亩组建蚕业合作社。09年蚕业合作社共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实现毛利润500万元,共积累风险发展基金38余万元。今年,又规划培育了公路沿线蚕桑产业示范带和库区沿岸蚕桑产业示范带。全乡现已育苗200床,排栽桑苗200亩,连片栽桑2000亩,栽桑面积共达到6300亩,培育每年养蚕50张以上的蚕业大户72户。今年10月即将打造出炉的高规格蚕桑产业“金华产业园”,预计年可养蚕5000张,实现产值350万元,人均增收360元。
二是特色水产助农过上好日子。
1、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和休稻养鱼。进一步放大幸福水库水资源和市级良种渔苗基地优势,按照“政府引导、政策倾斜、业主开发、成片养殖”的总体思路引导农民自主发展,鼓励业主租赁稻田成片发展稻田养鱼和休稻养鱼。目前在红岩村、顶子村、清水村已连片实施休稻养鱼1500亩,品种由四大家鱼发展到青波、岩鲤、乌鱼等质优价高的名优鱼类,休稻养鱼规模全省第一。亩平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150元以上。实行休稻养鱼,一些鱼塘逐渐发展成集种植、养殖和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庄。休稻养鱼效益是单纯种稻的六倍,红岩村村民李学斌家光是养鱼的纯收入每年就有三万余元。
2、招引业主,发展特色水产养殖。2008年9月,引进南充营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幸福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投资1000万元在清水乡顶子村租赁稻田1200亩连片建成了南充市 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采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统一鱼苗投放、农户饲养(由公司统一提供饲料)、公司回收成鱼、年终利润分红的方式,现养殖“清波”、“娃娃鱼”、“剑鱼”、胭脂鱼和天峡红鮰等特色鱼种33万尾,投放特色水花鱼苗600万尾,套养常规鱼(鲫鱼、草鱼、鲤鱼等)3万多公斤。每年创产值1200万元,解决清水乡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人就业。去年9月美籍华裔Stan Sung、Wesley Wong来到营渔水产养殖基地,花2600美元买走600多条长薄鳅、紫薄鳅等鱼苗,清水鱼首次“游”出国门,换取外汇。招引台商出资350万元,租用闲置田块和鱼池500亩养殖养殖中华绒鳖蟹,目前初见效益。今年3月,又招引业主投资30万元兴办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流水养鱼场各一个。当地农户除了收取土地租赁金外,还在养殖基地打工挣钱,每年务工收入六七千元,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三是生态旅游铺就小康新路子。依托幸福水库距离县城近,水域面积广,山清水秀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投资100余万元,取缔网箱养鱼10户,搬迁了附近小型加工企业3户,整治违章建筑10处,净化水库水质。20年前就在库区强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大批飞禽走兽,野鸡,白鹭,野鸭,狐狸,野兔时常出没山水之间。在幸福水库沿岸培育连片梨树林,打造出“库区九曲十八弯,梨花连片五百亩,堆雪十里岸”的迷人景观。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65家,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野生鱼系列套餐,地方名特小吃“鱼稀饭”,“苕凉粉”。每逢春季周末假日,清水乡场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漫步梨花小径,徜徉千亩桑田,行走林荫小道,荡舟梨花之湖,在“农家乐”、“休闲农庄”悠然垂钓,品味美食佳肴。全乡每年旅游产值达到1800万元,让当地群众 真正得到实惠,过上小康日子。每到春游旺季,以鱼稀饭著名的“清水鱼庄”老板李小斌那里的客人是水泄不通,每天都有近20000元的收入。目前清水乡正全力打造军营寨、四方寨、白鹤庙、千佛崖、清水砚、古井山庄等景观,力图把清水建成集旅游、休闲、养生的川北旅游重镇。
营山县东升镇位于营山县城东七公里处,幅员面积41.95平方公里。辖20村189社,常住人口26240人,耕地面积14997亩。镇内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自然资源,名特果品冰糖柚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银质和金质奖,产品供不应求。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县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川中项目”实施的重点乡镇之一。
近年来,东升镇大力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养牛基地之优势,发展畜牧业,年养羊1.9万只,创产值23万元;以国优金奖产品“营山冰糖柚”为重点,推广、扩大名特果品的种植面积;以红麻种植为基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红麻种植、麻绳(片)加工及销售一条龙,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以葡萄产业为重点,培育名优特新葡萄产品,实现助农增收。
在抓葡萄产业上,东升镇通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提供服务、培训和营销三大措施,促成葡萄产业的大发展,把一个种啥啥不长、养啥啥不肥的“烂泥沟”,打造成了葡萄满园、硕果满枝的“聚宝盆”。
一是抓业主引进,铺设产业发展“温床”。邀请县农业局、县果品站的专家对“烂泥沟”的土壤、气候、水源等进行综合测定后,认为该地最适宜种植葡萄,遂把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优质葡萄种植。出台4项优惠政策,盘活土地1200亩,成功引进浙江金华葡萄种植业主黄风云等3位葡萄种植业主入驻该镇,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鉴于种植葡萄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该镇就采取每亩补助3000元的办法,并把葡萄种植所需资金纳入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范畴,调动村民种植葡萄积极 性。修建一条长2.5公里的村道公路,每年拨付1万元对葡萄种植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先后引进了巨峰、美人指、金手指、藤稔、欧亚、醉金香、夏黑等1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引导村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的葡萄颗粒均匀、饱满且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好评。在政府的优惠政策驱动下,在业主的示范带动下,该镇葡萄种植规模也由当初的檬子村发展到高峰、锁水、桂花等5个村,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年产量近30万公斤,种植规模居全市第一,带动该镇人均增收450元以上。
二是抓技术培训,“孵化”产业种植能手。针对村民种植葡萄缺技术、缺路子的实际,先后举办了3期葡萄种植培训班,培训村民200多人,让每家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从业主、农技专家、农技人员中抽调人员15名,组成“葡萄技术服务队”,采取“课堂授课+现场指导”、“外出取经+内功修炼”、“远教学习+竞技交流”、“QQ平台+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开门问诊”等办法,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提高葡萄产量和质量,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抓产品营销,开辟产业“绿色通道”。以葡萄种植大户、葡萄经纪人、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带头人,组建葡萄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户与合作社结为利害相关、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植保、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农民按合作社确定生产品种、生产时间、收获时间、上市时间及终端价格等标准提供产品,规避了市场风险。建立并开通了葡萄营销网,为东升葡萄与外界提供交流平台,也为种植者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大力宣传,提高东升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按照企业化生产销售的营销模式,通过政府搭台,让葡萄种植户与成都3家知名超 市“订单联姻”。一到葡萄收获季节,成都的多家超市都会派专人来该镇葡萄种植基地,商议购买事宜,带动葡萄价格一路攀升。
“十一五”以来,营山县紧紧围绕发展农业重点产业,着力实施“一轴五带”、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价格、供求,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技术帮扶等措施,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一些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能赚钱的作物面积逐步扩大,以此建设和完善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生猪养殖基地3个,带动全县年出栏肉猪100万头;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个,蔬菜专业村66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新建、改建、扩建肉牛基地12家,养殖肉牛2万头以上;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45个,养殖黑山羊10万头以上;建立小家禽基地300多个,年出栏小家禽1000万只以上;建立优质粮油基地53个,种植优质粮油55万亩;建立水产基地18个,年出产成鱼500万斤;种植经济林40万亩,速生林10万亩,基本实现了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高效农业连片发展的合理布局。催生了一批农民专合合作组织。充分考虑销售市场、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和产业链条,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有特色、增产量、有销路、出效益。组建肉牛、蛋鸡、兔业、黑山羊、果蔬等12个专业协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农产品经纪人1.2万人,在县外建立购销网点500多个,让营山农产品名气大了、销路广了、价格高了、收益多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企业+农户”等模式,与县内外5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实行“订单式生产销售”,让农户只管种不愁销。组织工商、质监等部门,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先后注册了“营山黑山羊”、“营山冰糖柚”、“兴德红油”、“新宏旺畜牧”等商标,打造了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牌。2009年,全县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销售农副产品总量25万吨,销 售总值1.3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0%以上。通过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把产业、农民、企业、协会连接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营山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生产基地小,整体推进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环节。营山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少而小,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插花种植,品种繁杂,自给率高而商品率低,粮油商品率不足20%,果蔬商品率不足50%,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严重影响了产业化发展质量。其原因有四:一是规模小,大多产业都是个体单家独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诚信意识差。以订单生产为例,虽然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但经常出现市价高于合同价农民不愿交或市价低于合同价企业不愿收的现象。三是协作意识差。农业产业化是系统工程,以粮油为例,生产涉及村级组织、基层乡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等,加工涉企业、工商、税务及粮食主管部门等,但往往出现因为部门或行业利益而各自为阵、相互掣肘的现象,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四是农民积极性差。公司对基地农民的利益倾斜严重不足,农民不能得到更多实惠,导致农民与公司、基地连结不稳固,基地形同虚设,难以发展壮大。
2、企业总量少,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营山现有涉农企业仅50余 家,总的特点是数量少、规模小。产值1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仅7家,其中以农业产业化模式生产经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仅3家。作为拥有近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总产39.3万吨、家禽900万只、生猪近100万头、山羊20万头、油料5万吨、水果4.2 万吨、蚕桑基地4万余亩、蔬菜 28万吨的农业资源大县,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明显不足,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层次,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3、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但公司、协会、农户三者利益连结不紧密,组织化程度低。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及专合组织对基地建设的意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对农民利益的倾斜明显不足,一些龙头企业只顾自身发展,只求自身利益,经营形势好的时候忽视中介组织和农户的作用,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却要中介组织与农户承担风险。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个主要环节链结松散,不能形成合力。就三者发挥作用而言,公司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明显一些,专合组织大多数有名无实,农户作用发挥最突出但其利益长期被忽略。
4、技术不过关,产业难做强。农业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不是十分快的行业,要搞产业化,涉及面更宽,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保障,产业很难做大做强,稍有不慎,还有可能把产业做死。如清水乡引进的国民青蛙养殖场,投资500余万元,当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青蛙养殖繁育场,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之管理存在问题,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亏损倒闭。还有渌井镇五星村发展的集观光、果业一体的千亩桃园产业,县里曾经在此举办过两届桃花节,本想以桃花经济借景打造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提高经济收入,走上一条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由于受桃树自身条件的影响,管理成本高,修枝、施肥、打药环 9 节多,管理技术难度大,加之桃子不易贮存,又没有配套的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低,导致不到四年时间里桃花村不见桃花的现象。
5、扶持力度小,总体效益差。目前,营山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外来企业更少,其原因:一是交通不畅,境内至今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二是政策不优,营山现有的招商引资政策不优不活,与经济发达的成都、绵阳等地的引资政策在人才引进、生产用地、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项目倾斜等方面有差距,对外来企业缺乏吸引力。即使引进了,生产时间也不长,享受优惠后,丢下摊子就走人。如营山东升镇业引进的浙江金华葡萄种植业主黄风云在经营三年,得到政府补贴100多万元、卖了1000多亩葡萄苗后离开。三是环境不好,营山地处偏远丘陵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意识、诚信意识差,许多企业怕来投资。由于企业带动不强,致使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效益不高。如:润丰肉食品公司生产时断时续,目的是要依靠政府注资,诚和利粮油公司加工原料主要靠外省市场调入,仅有的几家果蔬协会也仅从事一定范围内的水果蔬菜的贩运销售,在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明显。
6、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发展,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一些好的项目,往往因为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是进行简单的再生产;甚至因为没有资金,产业最终做死。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对农村的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贷款难、贷不到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西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发展水平。一是树立公司是产业化发展的 主体意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决定了公司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在丘陵地区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涉农公司应增强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担当龙头,发挥主力作用,领跑农业产业化。二是树立诚信双赢的发展意识。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市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诚信意识差的现实情况,主动引导农民讲诚信,真正使公司、基地、农民三方紧密相连,坦诚相待,真诚合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实现双赢。三是树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意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公司要对基地农民生产的农业投入进行适当补贴,农产品市场收购价格从优,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他们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牢固巩固下来,作用得到发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树立团队合作共推发展的合作意识。农业产业化是系统工程,从原料生产、车间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涉及众多部门,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能职责,顾全大局,密切协作,各尽其职,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投资要素,吸引外来投资。一是激活政策。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大胆解放思想,在用地、税收、收费项目上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实惠,对外资更具有吸引力的引资政策。即使不主动招商,也会有大量外资涌入。二是打通境内大通道。特别是要争取各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起高速公路、铁路、普通公路网络,形成既通铁路又通高速的丘区交通枢纽,为把我市各区县尽快融入川东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创造条件,为外资农产品投资企业创造一个低运输成本高回报的投资环境。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开展好行政效能建设,实施阳光政务让外资农产品投资企业消除一 切顾虑,感受到投资环境的宽松,感受到投资的安全。四是畅通融筹资渠道,要尽快与当地金融部门沟通,建立农业产业大户、基地农户、协会、龙头企业的信用档案,简化贷款手续,灵活还款时间,解决融筹资难的问题。或者直接让金融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按照“企业+基地+银行+农户”的模式发展。
3、建好产业基地,夯实发展基础。一是紧密组织结构。公司及专合组织要发挥好基地建设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基层党政、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利益倾斜,加紧对基地进行管理,促使公司、专合组织与基地、农民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突出规模发展。各地要在在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基础上,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形成优质的特色专业生产村,打造出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专业生产带,发展壮大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原料要求,打下扎实的发展基础。三是提升科技含量。作物品种上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品种要专而精,不能多杂乱,利于龙头企业作品牌。生产上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指导、落实到位,严控“三高”农药和劣质肥料的使用,确保基地产出原料绿色安全。
4、培植龙头企业,提高发展效益。一是精编项目。充分挖掘本地区优质种、养殖的增效潜力,广泛与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所展开合作,编制出切合丘陵地区实际,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招商引资。积极参加用国家举办的各种项目招商活动,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一批实实在在的投资企业,下决心培植为加工龙头,带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拉动丘陵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三是优化环境。努力将外资投资的各方要素激活,变为现实,将沿海、上海、成都等地为外资服务的政务经验、服务模式复制、学习、转化、运用,真正为外资企业提供一个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
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丘陵地区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以“特”、“优”、“名”、“精”、“新”的特色型现代农业特点,大力开发、生产那些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品质优、价值高的有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发展过程中,一要突出环境特色,要利用丘陵地区无污染工业、空气质量好,发展有机(或绿色)动植物产品—如营山大力发展的纯种黑山羊、娃娃鱼(2000元/公斤),遂宁的超级红薯(36元/公斤)等、二要突出物种资源特色,要利用丘陵地区水源好、含氧量高、物种丰富,发展珍、野、稀、名、特产品—如西充的牛奶猪(60元/公斤)、营山发展的生猪、肉牛、七彩山鸡(野鸡)(80-100元/公斤)、特色淡水鱼类等;三要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如凉风乡的桑蚕、碎皮黑桃、血橙、葡萄(龙泉的四川第一号葡萄100元/公斤)等;四要突出丘陵特色,发展果类产品--如营山发展的脐橙、冰糖柚、枇杷等;五要突出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如阆中的张飞牛肉、保宁醋,营山的贵妃咂酒、特色香辣油、营山板鸭、油豆腐等。
课题承担人:中共营山县委党校
课题组成员:陈 军、宾怀忠、唐定雄、傅民江
第三篇: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赵丽蓉
〔内容摘要〕近年,我市各县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市委政研室调研组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就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农业产业化 发展 建议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市委政研室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市委、市政府今年提出农业发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的总体要求后,全市立足实际,加大各方面的工作力度,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基本情况
(一)形成了一批主导产业。六枝特区以优质稻、优质油菜籽、茶叶等产业为重点;盘县以马铃署、核桃、折耳根等产业为重点;水城县以烤烟、生姜、猕猴桃、茶叶等产业为重点;钟山区则抓住发展城郊农业,形成了蔬菜、奶牛等主导产业。一批专业化较强的乡镇和专业村应运而生,如六枝特区郎岱镇已建成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罗家寨村已建成养鸡专业村,水城县的发那村已建成万亩蔬菜基地,钟山区的大河镇已发展成为成郊蔬菜种植和养殖大镇。
(二)各种协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协会作为民间的中介组织,成为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一种好形式,具有政府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市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2个,其中:盘县71个,六枝特区72个(60个专业协会、12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钟山区45个,水城县34个。盘江的折耳根协会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发展迅速,到2008年,已建成面积达600平方米的全市最大的折耳根集散地。六枝特区岩脚镇的冬瓜协会,面向云南昆明、曲靖、和省内市场,促进了该地冬瓜产品有组织外销。盘县四格乡上坡村的马铃署协会面向省内外市场,促进了该地马铃署产品有组织的销售,使马铃署的销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钟山区的大河蔬菜协会、场坝的个体鲜肉协会等,对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基地建设有了一定规模。如六枝特区的制种基地、优质稻基地、蔬菜基地、油菜
籽基地、茶叶基地,盘县的肉牛养殖、核桃基地、马铃署基地、折耳根基地,水城县的生姜基地、蔬菜基地、茶叶基地,钟山区的蔬菜基地、奶牛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建设,体现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点,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了名牌战略。2008年,盘县的“碧云剑”茶获得了“六盘水市知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和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名优特产品”称号。水城县的红心猕猴桃在省内外已有较大知名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黔宏”牌红心猕猴桃在奥运会推荐果品评比会中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品牌价值已初显成效。
(四)龙头企业逐步壮大。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3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如省级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已形成了“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在省外还有3000多亩的制种基地。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行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产品“山明”姜茶被省科技厅列为星火科技项目计划,并荣获出口产品资格证书,还连续二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其产品“山明”姜茶和“老姜汤”在市场已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及品牌优势。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不能承担“龙头”作用。其原因一是实力较为薄弱,带动能力不强。二是“龙头”与基地两张“皮”,“产”与“加”脱节,没有基地,不顾及农民的利益,“龙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管理粗放。
(二)基地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尚未搭起框架。农户生产经营仍以传统的小农式分散经营为主,经营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多大改变,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无市场竞争能力。二是产品包装、宣传和营销手段落后,没有市场竞争力;三是龙头企业或经纪人与基地农户签订的合同仅限于预购数量和价格,对农户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要求,不能为逐鹿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规程。
(三)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一是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农技站一般有20人左右,但懂技术、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只有7至8人,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更缺乏。二是农技人员不能集中精力抓本职工作,致使试验、示范全程脱节。三是协调服务不到位。我市的农村各类协会操作不是很规范,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四)基础设施投资欠帐较多。如“一山一河”地区乡镇村组的道路、通讯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至今尚未明显改善,水利设施老化落后,无法满足种果、种菜及其他产业的布局。在资金安排上存在重点不突出、谁跑得多就给谁,照顾情绪、撒胡椒面的现象,以致同类项目在多个地方实施,投放资金零星分散,形不成规模。
(五)农产品加工率低。全市3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上存在加工整体比重小,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大部分都处在初级加工和粗加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三、对策建议
(一)扶持龙头企业,延长特色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运作,生态化的标准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对一批有前途而现阶段步履维艰的企业,要逐个诊断,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对那些“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的企业,要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研究,能救活的尽量救活,救不活的要及时清理各项投入,把资金(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扶持龙头企业,一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操作,抓住基地建设与广大农户的利益连结,实现农民增收;要搞好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二)以规模化、专业化为方向,抓好市场建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组,实行区域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在全市建成一大批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发展大市场,形成大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宏观的市场概念是国内外市场,一方面要抓好大宗的、有质量和品种品牌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采取以资金、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广泛吸收各方资金,建设具备规模,突出专业,形成群众的大市场。加大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对外招商引资步伐,积极扶持、培育两三个大型农副产品聚散批发市场,争取使我市真正成为贵州西部地区物资流通中心。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要加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专业协会、农民购销公司、运销专业村、专业户等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农民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发挥其桥梁作用,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交给协会去办。大力推行“公司十基地十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十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与企业联结起来。对还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基地,要积极引导成立协会,规范运作,促进农民增收。二要着力于培养一支科技推广型、市场服务型和信息传递型的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及时为农民提供到位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政府要加大投入,进一步把对农民的科技境况和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落实到位。三要加快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设。利用网上销售窗口及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名优农产品。四要积极发挥好能人经济带动作用。
(四)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一是用好专项资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信贷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项目的产业化经营。二是用活社会资金。通过股份合作,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用活盘活农业资产,用资源换资金。三是争取上级的支持。用好的项目争取资金。四是引进外地资金。关键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五是资金使用严格落实“捆绑用、重点投、追踪补”方针,杜绝“感情投资”、撒胡椒面,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深化改革,完善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健全保障体系,解决龙头企业对基地农户辐射力不强的问题,推行订单农业,制定“保护价”,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互利互惠、共荣共衰”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和科技创新力度,解决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的问题。推进良种产业工程,抓好名、优、特和科技含量高的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三是要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投身到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和合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使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五篇:对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研究
农业产业化亦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和县区域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目前,我市已建成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100余家,资产总额3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11万户;建成市级龙头企业51家,其中包括省级龙头企业8家。全市订单农业面积25万亩,农民人均年直接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取收入1100元,分别占到土地总面积和农民人均收入1/4。全市已建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2个,带动农户26373户,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具有我市特色的木材、优质米、畜产品、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中药材、干坚果、速生丰产林、生猪、肉鸡、水产品等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1
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区域布局。
二、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农业规模和地域关系,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总体上说,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我省兄弟城市相比,距离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发展水平低,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全省横向比较,我市总体排名相对靠后。截止到2006年年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2家,辽宁省26家,我市还没有。省级龙头企业224家,我市只有8家,低于全省平均值。二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还处于“活变死、生变熟”的初加工阶段,缺少科技支撑,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结构松散,多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不够紧密。象地域绒山羊发展有限公司,由于与农户签订合同数量不够,其年加工量只达到20吨左右,大约只占**产绒量的1/10,一方面公司由于原料不足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另一方面,本地的绒大量被外地收购。四是产品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顺畅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面窄,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高。目前,省级名牌只有12个,国家级名牌只有1个。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产生于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比较效益低
社会上还存在的轻农意识,长期忽视对农村的投入,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发展起步低;农事企业的投入大、收效慢、低效益,是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
2.企业管理运作不科学
一是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农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一些农民和分流的机关干部,缺少专门培训和企业管理经验,市场意识不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不能适应。二是家族式管理。农事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不少是从做营销起家,家族性管理,扩大再生产后宏观把握能力不足。
3.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农事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兴的产业,与传统工业项目相比,有很多先天性不足,起步难度大,这些年,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投入有限,融资渠道不够顺畅,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有较为丰富的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交通便捷,环境怡人,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大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投入的长效机制。与传统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投入产出比小,但农业的基
础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最好办法。所以,不能搞短期投机行为,而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要坚持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支撑,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的研发,积极培育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建立特色产业公共研发和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开发新品种,鼓励企业转化科技成果。
2.围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力度。按照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重点围绕优质稻米、马铃薯、中药材、果品、速生丰产林、蔬菜、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品养殖等方面,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一村一品”和示范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努力形成地区规模效益。龙头企业的兴衰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当前,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选准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并重点围绕8家省级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带动经济发展为中心,努力争创一批国家级名牌。要重点支持一些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的起步。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和发展条件,编制一批好的项目。在协调金融部门,建立“银企对接”的同时,推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拓宽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的途径。加大农业专项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性
突破。
3.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眼落实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出台加强**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意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行业的自律行为和市场手段、经济手段,建立有序竞争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建立“企业+生产基地”“企业+协会+农户”“企业+生产大户”等联营模式。运用市场利益机制杠杆,通过订单农业,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和服务,农户按照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素质和水平。组织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市内、省内和国内拉练,同行业互相参观、学习和借鉴,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找准问题、弥补差距和不足。督促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按照行业分布,组织龙头企业之间对接,实施资源整合,开展“一带一”“多带一”“一带多”的行动。组织龙头企业与帮扶人对接,提高帮扶质量,督促企业健全各种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经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树立市场意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方法和手段,通过参加农展会等各种途径,提高产品知名度。以现代营销手段为理
念,重点从人员培训,销售网络的建设、完善,专业市场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加大产品销售力度,建立销售网络,签订长年产销合同,稳定产品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