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8:2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实现白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这是白河富民之路、兴农之本、强县之源。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8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特“五大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牢牢地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特别是主导产业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全县黄姜留存面积高峰期达到10万亩,年种植烤烟稳定在2万亩左右,目前有13个乡镇发展烤烟,总面积可望突破2.5万亩。年养蚕达到3.8万张,以猪、羊、鸡等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迅猛发展,以木瓜为主导的林特产业形成规模,新建木瓜基地10万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8元。其中,人均产业收入392.51元,劳务收入967.42元,其它方面收入338.15元,分别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3%、57%、20%,人均减负增收129.93元。

可以说,这几年是白河对农村投入资金最多的几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的几年。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今后要继续咬定产业不放松,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当前,随着农民求温饱、图平安短期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多数农民思想上都有了松劲之感,“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所抬头,农民的进取心、创造性和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以及信息意识受到制约,不愿紧跟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整体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较差,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很不平衡,大多数农民对新技术是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他们搞生产经营用的还是他们所熟知的传统方式方法,不会运用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新建房屋、治疗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特色产业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主导产业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发挥效益不理想。主要产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到位,特别是黄姜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抵抗市场风险,黄姜价格一跌再跌,市场难以调节,农民束手无策。烤烟、蚕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畜牧产业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肉禽蛋产品“卖难”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004年全县种植烤烟1.35万亩,产烟1411吨,产值664万元,烟农亩均收入492元,较技术成熟区亩产值698元低28.6%。去年全县养蚕发种3.67万张,产茧1061吨,产值1751万元,全县平均张产28.9公斤,比养蚕老区平均张产36公斤低19.7%。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农民顾虑重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产品贱农民伤”;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主导产业布局不合理,有的乡镇发展产业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基本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有的仅仅只能影响到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小规模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白河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紧张,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来虽然在抓此项工作,劳务输出人数超过5万人,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很大比例。但是,劳务输出数量与隐形的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相比,仍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输出的劳务质量较差,没有形成白河劳务输出的优势品牌。再加上,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务工人员从事粗、重、累的体力劳动,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吸引人才回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党委、政府与在外务工人员主动联系不够,少数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多是自愿行为。

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姜烟桑林畜”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黄姜产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留足种子”的方针,加快优势种源基地建设,紧跟市场,蓄势待发;烤烟和蚕桑产业要稳定面积,进一步提高质量;林果产业要以木瓜为重点,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同时,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杜仲、丹参等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要积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木瓜酒、茶叶、腊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食品、畜禽、中药材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要抢抓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及县城狮子山开发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要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是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主动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作者系白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第二篇:白河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蒲大林

白河地处秦头楚尾,秦楚文化交汇,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元素,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独特的韵味,笔者对如何发展白河县文化事业进行了调查,形成粗浅意见供参阅。

一、发展现状

(一)文化底蕴十分丰厚。在白河的历史文化中,秦的制度文化和楚的老庄无为思辨哲学浸润至深,造就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这里的民俗民情纷繁多样,县内古遗址、古建筑近百处,被列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有20多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白河三点水”宴席制作工艺、“采莲船”民间文艺等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市级保护名录。“月儿潭的传说”、“白河清浆”食品制作工艺等18项文化遗产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成效明显。

(三)文化基础建设项目有序推进。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和部门帮建等形式加强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投资68万元的县级文化资源共享中心项目已被省文化厅同意立项。投资98万元的宋家镇等4个乡镇文化站建设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101万元的大双、城关、桃元、双河等乡镇文化站已陆续动工建设。冷水、中厂、卡子、构扒、仓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建设已由省市统一组织安装并交付使用。

(四)文物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卡子张氏民宅、黄氏民宅等省保单位,已于2009年申报国家级保护单位,2009年县政府请省古建院

为两民宅做了修缮保护规划。加大了田野文物的征集力度,对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成果进行进一步挖掘,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田野文物征集。

(五)文化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创新开展白河县文艺精品奖,制定了《白河县文艺精品奖励制度》等。新人新作不断涌现,郑国义的作品《面试》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柴龙鼎、王克昌、孙传泽、王海波、胡黎明等出版个人文艺专著8部。2009年在市级以上参展并收藏、收录作品超过前5年之和。每年通过春节、“三八”、“五一”等节日开展节庆活动,以及“文化三下乡”广场健身舞等活动,有效的带动了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白河水色”文化品牌已初步确立,大型陕南风情歌舞《白河水色》全面展现了白河地方文化神韵,得到社会各界好评。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文化基础薄弱,特色不够明显。白河历来少有文化名人。近现代稍有成就的如谢馨(著有海月楼诗文杂抄六卷,字画名噪一时)、黄弼臣,黄统、黄正甫等,县内对其作品又缺乏整理收藏,多散失在民间或外地。从民间文化来看,由于移民较多,民风民俗多与湖北等地相近,沿袭外地东西较多,缺乏自身特色。

二是文化发展意识不强,氛围不浓。白河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受客观经济条件制约,文化发展长期处于次要发展位置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方面是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存在乡镇文化阵地建设落后、活动组织不力、内容不够丰富的巨大反差。

三是文化队伍薄弱,人才匮乏。目前现有的文艺和文学创作者都很年轻,大部分人还是刚刚起步,尤其是在文艺节目创作、编导方面人才十分匮乏、缺乏领军人物;文学创作在全市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人屈指可数。

三、对策与建议

(一)理顺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阵地作用。乡镇文化站是基层群众最直接的文化活动阵地。乡镇应充分发挥好阵地作用,努力活跃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需要乡镇领导转变观念,像重视经济发展一样重视地方的文化建设。明确乡镇文化站的产权,确保不转移用途,阵地不流失。二是要在本乡镇内选择懂文化、有专长干部上文化岗。从人力财力上支持乡镇文化活动的开展,并积极配合县上大型文艺活动的开展。三是乡镇文化站实行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指导各乡镇文化站制定工作制度,发挥群众活动场地、图书阅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室的功能作用。赋予县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工作检查、考核和安排相关工作任务的权利。

(二)完善奖励和学习培训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文艺队伍。一是要认真执行《白河县文艺创作精品奖励办法》,坚持每年评选一次,奖励在文艺文学创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新人,充分调动创作积极性和文艺工作热情。二是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制度,将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培训纳入全县人才工作教育培训计划,培训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定期开展培训。并灵活培训方式,除由县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乡镇、村(社区)文化工作者和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外,采取选送县级文艺骨干到省市文化单位上挂学习、选派文艺骨干到高校进修学习、组织文艺工作者外出参观、组织县文化部门文艺骨干包片指导乡村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并通过提高文艺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县文艺创作和文艺演出的水平。

(三)科学规划和引导,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针对白河县城特殊的地形特点,合理规划城区文化娱乐区,优化环境,严格标准,建设一批环境好、服务好,管理规范、上档次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文化执法检查力度,规范文化经营行为,形成开放有度,活而有序的文化市场。要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地方传统文化,整理地方民歌、传说和地方戏,组织人员编写能够反映白河区域文化特色的著作,并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要立足汉水文化根脉,体现白河特色,进一步打造“白河水色”这一文化品牌,全方位进行包装推介,形成深远影响。

第三篇: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最终版)

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查

——以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民治村西瓜种植为例

秦谨

(广西财经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房产1241班,120710404138)摘 要:近年来,灵川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依托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和“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培育为方向,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特色种植规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今,在灵川县各乡镇,一个个特色农业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既叫响了“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也让农民从土地中“品”出了好滋味。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特色农业 科技投入

灵川县在农业发展上紧紧围绕“做优农业”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狠抓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使灵川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揭开了该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篇章。

一、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民治村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与风景名城桂林市接壤;辖5乡6镇,总人口35.49万人。自然造化和科技发展造就了灵川秀美的山川和良好农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灵川县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条件,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以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培育为方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灵川县已初步形成了潮田河、马河、花江、甘棠江上游等六大流域无公害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立了大圩万亩提子、万亩蔬菜、灵田万亩提子、潭九公路沿线3万亩柑橘、潮大公路沿线2万亩柑橙、海洋山脉5万亩优质桃等九大万亩果蔬生产示范区,全县1133个自然村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格局。

民治村委是灵川镇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之一。主要栽培四季香葱、春西红柿、莴笋、豆角、叶菜、西瓜等特色品种,产品远销广东、湖南、湖北、福建、上海等区内外市场。民治村特色农业西瓜西瓜瓜瓤脆嫩,味甜多汁,含有丰富的矿

物盐和多种维生素,已享誉周边县市。本次调查主要围绕民治村的特色农业西瓜进行采访,进一步了解民治村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二、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

据调查,民治村西瓜种植历史长达十几年之久,当年由整个村统一种植发展至今。整个民治村有三、四百亩西瓜田,大都由种植大户成片种植,小户分散种植。西瓜品种既有二十几斤的大西瓜凯旋,也有七八斤的小西瓜黑美人等。

民治村西瓜种植经验丰富,由种植大户和村委干部领头,根据多年经验摸索,培育优良西瓜。据了解,民治村的西瓜种植于每年清明过后播种大西瓜,六至七月播种小西瓜。民治村采用的滴灌和喷灌的现代化浇灌方式有力的节省了人力,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根据民治村多年经验得出,土地种西瓜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病虫害,土壤的有效成分也会下降,没有达到西瓜生长的需求,西瓜就长不好,要防病虫害,西瓜一定要跟其他作物轮种,而且土地要肥沃。因此,民治粗采用与玉米、萝卜轮种的模式,不但有效错开农忙季节,还保持土壤肥沃,更提高了经济效益。

从每年的5月底开始,灵川县的大小温棚、露天西瓜拉开档次、相继上市,民治村采用自卖、市场销售、西瓜批发、收购等多种销售渠道保证了西瓜销路畅通,价格看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三、民治村特色农业西瓜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民治村坚持走坚持走兴农之路,着力建设特色农业带,发展了具有一定带富能力的特色农产品,该村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面,立足本地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绿色农业。该村在引进名、特、优品种下功夫,带动农业走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进了农业增收。但是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

1、缺乏党中央、县市政府或相关机构的资金支持。灵川镇民治村资金不足,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规模化经营程度较低。农村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

大障碍。农业资金投人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关键环节。如果农业发展水平取决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话,那么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就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融通和媒介,没有稳定、连续的农业资金投入,要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必须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班设和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农业技术推厂服务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农业经营管理指导服务体系、饲料加工体系、农业资源及环境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等建设的资金投人。而这些资金投入仅仅依靠自身筹资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党中央、上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

2、缺乏专业化农业技术支持,技术引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步伐较慢。据了解,民治村特色农业西瓜种植多是根据当地领头人和种植大户的经验,当年西瓜产量与天气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专业化技术支持,转“靠天吃饭”为技术增产。并且西瓜种植多病虫灾害,种植过程中多以预防为主,因此,需要专业农业技术部门研究新技术。

3、特色农业产、供、销服务体系不健全,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强。民治村结合当地情况,西瓜销售以收购为主,剩余自卖的方式。但是收购批发方式,西瓜收益较低。西瓜自卖也缺乏西瓜交易市场,卖瓜难问题依旧存在。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西瓜销售不仅依靠传统销售模式,可以拓宽销售渠道。

四、民治村特色农业发展建议

根据灵川县民治村特色农业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民治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拓展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现阶段民治村重点加大道路建设,路网要延伸到基地,确保生产运输,同时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之目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惠民真正落实到实处。

(二)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完善公益性

职能,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民治村可加强农民技术培训,使规范技术向广大农民培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品品质,加强产业基地建设。

(三)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把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确定和发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特色就是效益,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农产品生产更受时间季度制约,所以一定要选择市场前景好,产品质量高的产品。民治村反季节产品大棚西瓜口感好,效益高、污染少且节水、节肥,具有多重优点,并且反季节产品效益大大提高。

(四)健全网络,搞活流通。加大农村集贸市场建设力度。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中心市场,规范零售市场,完善农贸市场。民治村进一步完善经纪人协会,繁荣农村市场,妥善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建立健全覆盖基地村、社、农户的市场信息采集、发布平台,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体系。

通过这次调查,深入了解了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未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重要力量。

第四篇: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刘义林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47 更新时间:2005-11-29 15:01:26

白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要实现白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步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这是白河富民之路、兴农之本、强县之源。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8年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黄姜、烤烟、蚕桑、畜牧、林特“五大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牢牢地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特别是主导产业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全县黄姜留存面积高峰期达到10万亩,年种植烤烟稳定在2万亩左右,目前有13个乡镇发展烤烟,总面积可望突破2.5万亩。年养蚕达到3.8万张,以猪、羊、鸡等畜禽养殖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迅猛发展,以木瓜为主导的林特产业形成规模,新建木瓜基地10万亩;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856元增加到2004年的1698元。其中,人均产业收入392.51元,劳务收入967.42元,其它方面收入338.15元,分别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3%、57%、20%,人均减负增收129.93元。

可以说,这几年是白河对农村投入资金最多的几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几年,也是农村面貌变化最明显的几年。这几年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今后要继续咬定产业不放松,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确保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发

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思想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当前,随着农民求温饱、图平安短期目标的基本实现,大多数农民思想上都有了松劲之感,“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有所抬头,农民的进取心、创造性和风险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以及信息意识受到制约,不愿紧跟市场发展特色产业。加之,农民本身的文化素质偏低,整体水平不高,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较差,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和运用很不平衡,大多数农民对新技术是一知半解或茫然不知,他们搞生产经营用的还是他们所熟知的传统方式方法,不会运用新技术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大大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新建房屋、治疗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特色产业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主导产业规范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发挥效益不理想。主要产业的产、供、销衔接不到位,特别是黄姜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难以抵抗市场风险,黄姜价格一跌再跌,市场难以调节,农民束手无策。烤烟、蚕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畜牧产业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肉禽蛋产品“卖难”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2004年全县种植烤烟1.35万亩,产烟1411吨,产值664万元,烟农亩均收入492元,较技术成熟区亩产值698元低28.6%。去年全县养蚕发种3.67万张,产茧1061吨,产值1751万元,全县平均张产28.9公斤,比养蚕老区平均张产36公斤低19.7%。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农民顾虑重重。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产品贱农民伤”;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

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主导产业布局不合理,有的乡镇发展产业五花八门,抓不住重点,不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基本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有的仅仅只能影响到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小规模生产。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如何在市场风险中保护自己等问题常常感到困惑和盲目,以政府为主渠道的传统农业服务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需要。如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6、劳务输出工作需强化。白河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紧张,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效益低,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而劳务输出是目前投资最少、风险最小的农民增收方式,我县近年来虽然在抓此项工作,劳务输出人数超过5万人,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很大比例。但是,劳务输出数量与隐形的农村富裕劳动力数量相比,仍然没有形成大的气候。输出的劳务质量较差,没有形成白河劳务输出的优势品牌。再加上,劳务输出的组织力量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显得薄弱,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多数务工人员从事粗、重、累的体力劳动,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吸引人才回流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党委、政府与在外务工人员主动联系不够,少数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多是自愿行为。

对策与建议

1、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农民要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发展,连续

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给了宽松优越的政策环境。但农民能否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执行政策的人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情况。作为政府应以服务农民群众为根本宗旨,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管理、服务”四大职能,用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手段为民谋利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用超常规、追赶式、跳跃型的思路引导农民增收。作为农民应克服思想上的满、懒、散问题,增加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学习,更新知识,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过上富裕生活的信心,具备想干事,干成事的勇气和魄力。

2、在“多予少取”中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集中力量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路、水、电和通讯建设步伐,改变客观条件落后对农民增收的制约;加大人畜饮水安全、农村能源、农村公路、扶贫开发等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二是对中央的政策要准确领会,全面贯彻,对农民的政策性补贴要逐一落实,兑现到农民手中。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把免征农业税,清理和规范涉农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落到实处,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

3、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增收新格局。从农民收入构成变化来看,显现出工资性收入增长快,家庭经营收入回落,二产业收入极低的态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因势利导,尽快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调优结构,重点发展“姜烟桑林畜”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黄姜产业按照“稳定面积,强化管理,留足种子”的方针,加快优势种源基地建设,紧跟市场,蓄势待发;烤烟和蚕桑产业要稳定面积,进一步提高质量;林果产业要以木瓜为重点,不断壮大林产品基地;畜牧产业要大力推广林下土鸡的养殖,用优越的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形成规模化养殖,对牛、羊等传统养殖项目要加快圈舍改造,推广良种扩繁,引进优质饲草。同时,无公害蔬菜产业要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上下功夫,同时优化发展其它蔬菜品种;以杜仲、丹参等山地药材产业要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抓好种植示范区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是扶持龙头,壮大基地,组建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关键。我县企业少,实力弱,一旦发展起了真正的龙头,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引导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要积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三是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大对现有木瓜酒、茶叶、腊肉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食品、畜禽、中药材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要抢抓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襄渝铁路复线建设及县城狮子山开发等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要认真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要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四是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臵、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主动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劳务输出经济收入。同时,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

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第五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摘 要: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安陆特色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充分利用安陆特有资源优势,安陆特色农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字:发展 特色农业 思考

安陆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

优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

一。近几年来,安陆在继续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县市地位的同时,通过优化调整种植调整,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在此,笔者主张在安陆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市场化、技术化、产品化和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体系,以增强在国内国际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面,笔者就安陆特色农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安陆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也急需解决。而特色农业正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解决安陆农业两大难题的需要

农民增收问题,是安陆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安陆农产品从总体上看比较单一,投入成本较大,但

缺乏特色,在市场上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增收。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

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二、三产业,通过大农

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

掘增长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安陆要着重扶持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实现就地增收。

农民再就业问题,是安陆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

二。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部分被工业和第三、四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

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民“离乡

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观点,建议各农业区域

就地吸纳或交互吸纳农村劳动力,以缓解目前农民大

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

专业化生产正是完成安陆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提高安陆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湖北省和安陆市都加大了开放力

度,农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

低”的外地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为安陆

农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时提出特色农业,正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减缓竞争压力的必然。安陆

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多以小农户

经营的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安陆农业

抗衡外地农业的压力,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特色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3、安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

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

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

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

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

色产品,安陆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

之地。

综上分析,特色农业作为减轻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将在安陆农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安陆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安陆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安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存在有利条件,但也有

一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

色农业的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安陆市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处,西北部多丘陵低山,历

来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

2、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种养

殖大户需要集中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把土地交给他人经营,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变通处理土地问题的现实矛盾和政策约束。

3、高素质的农技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技人员应有的待遇难以兑现,造成农技人员流失,目前农业技术业务骨干“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今后农业服务和农技推广工作留下了“后遗症”。

4、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由于我市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影响了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近年来,尽管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组织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强,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安陆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突出抓好无公害、绿

色产品农业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加大农业创名牌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品牌的宣传、促销手段。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使品牌农产品能迅速走进市场。继续实施“一镇一品”战略,大力推行“一村一品”,把安陆白花菜、南乡萝卜、吉阳大蒜等品牌打出安陆、打出湖北、打出中国。

2、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活力,要对抗外地农产品“低价”的优势,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第二步。产业化经营能大大减轻地区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尤其对气候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其产业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集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安陆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目标。要继续依托神丹公司、午时药业等企业,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3、特色农业知识化、技术化

特色农业技术化,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和市场的信息化,不论对于特色农业中较为传统的水产农业、旱地农业、高优农业,还是新兴的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农业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管理都是其活跃于市场的生命线。一方面,一个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努力改造产品品质,以技术提高其产

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业的管理上,都需要知识化、技术化管理。如质量检测、病害预防、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方面。今天,信息技术在安陆农业的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加快土地流转

给予农民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土地以租赁、延

包等多种方式流转,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珍稀水果等特色农业,使“种田不比打工差”已成为安陆农民的共识。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以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三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下载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河县发展特色农业的调查与思考(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全文5篇)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立足乡情、突出重点、创新实践、务求实效,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

    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滨海县位于盐城市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全力推进“双百工程”建设。2005年......

    关于汝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汝城县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袁鑫方 为推进农村科学发展,笔者对汝城县近几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进行了一次调查,并总结如下管窥之见供决策参考。基 本 情 况汝城县地处......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滨海县发展高效农业的调查与思考滨海县位于盐城市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全力推进“双百工程”建设。2005年......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山阳县农业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

    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2009年11月5日)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

    农业科技推广情况调查与思考

    对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传播问题的思考 [摘 要] 传播什么、如何传播、为谁传播是欠发达地区制约农业科技传播的普遍问题,也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中最难、最重要 的环节。明确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