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

时间:2019-05-13 14: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

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总第372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期

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双流县发展服务业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双流县委政策研究室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于当前的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双流县着眼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城乡统筹、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促进经济由新型工业单级支撑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有力推动了加快发展和城乡融合。

一、双流发展服务业的主要实践

(一)围绕结构优化、城乡统筹,确定服务业发展战略。一是立足县情。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双流2008年人均GDP达4411美元,已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正处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在深入研究国内外产业发展态势、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基础上,立足发挥双流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主动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抢抓国家、省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有利机遇,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城乡统筹、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产业,及时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决定》,确定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二是明确目标。计划未来三年,全县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1年占GDP比重达44%以上;税收年均增长15.5%以上,到2011年达37.2亿元以上;吸纳就业年均增长5%以上,到2011年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0万人以上;服务业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基本建成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空港大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三是制定规划。突出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高起点修编《双流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规划实施,初步构建了“一核引领、二区支撑、三带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临空国际商务城。该区域定位为临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区。“二区”即都市服务功能区、特色服务功能区。该区域定位为服务城市发展的功能区。“三带”即秀丽锦江滨水休闲带、锦绣东山生态观光度假带、蜀风牧山农耕文化旅游带。该区域定位为以一三产业互动、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该规划从整体上确定了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区域定位和产业形态,为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着眼产业互动、区域联动,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按照全县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一是以空港为依托、园区为载体,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现代产业档次。结合西航港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的“工业新城”。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积极深化与川大、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打造“五中心三平台”,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依托成都航空物流园区、临港高尚商务区、临空总部经济区、现代商贸集中发展区等功能区,重点加强与深圳航空公司合作,加快建设国际航空货运集散地,大力发展临空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二是以城市为支撑、功能为导向,大力发展都市型服务业,丰富城市经济内涵。积极吸纳成都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主动

承接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在东升、华阳、西航港等城市组团,大力发展中高档地产、商业地产、运动地产、文化地产等房地产业,高档酒店、商务会展等高端服务业,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现代商贸业,软件外包、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体育赛事等新兴服务业,推动全县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重点发展体育赛事产业,借助四川国际网球赛事中心、县体育中心、牧马山高尔夫、麓山高尔夫等运动资源,连续举办“欧米茄中国巡回赛o麓山高尔夫锦标赛”、“中国成都ATP冠军巡回赛”等国际体育赛事。突出发展现代金融业,制定现代金融业发展规划,借助成都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契机,启动华阳成都金融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加快发展商务休闲业,南湖风景度假区、极地海洋世界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三是以农村为重点、消费为纽带,加快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繁荣。着力一三产业互动、城乡产业融合,依托锦江沿线的滨水资源、东山沿线的生态优势和牧山沿线的文化底蕴,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创新土地利用和投资经营模式,吸引城市资本投向农村、城市消费集聚农村,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带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深入挖掘牧山片区古蜀农耕文化内涵,启动瞿上城古农耕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分步实施黄龙溪“天府第一名镇”改造工程,加快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在休闲旅游产业方面,结合打造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市场化运作特色节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打造形成锦绣城、玫瑰园等一批星级乡村酒店,成功创建大林翠湖梨乡国家3A景区,发展培育黄甲麻羊节、三星玉兔节、合江草莓节等节会品牌,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加快推进王志纲工作室、艺朗国际社区等项目建设,积极加强与蓝顶艺术中心、南岭中国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对接洽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步良好、前景广阔。

(三)坚持项目拉动、品牌带动,夯实服务业发展支撑。一是加强招商引资,做大现代服务业总量。始终把项目带动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主动承接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县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和港澳台等地开展投资促进活动。截至今年10月,全县预计投资1000万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33个(不含房地产)、预计总投资达676亿元,其中九龙仓国际品牌直销商城一期、嘉里大通成都物流中心、南湖旅游度假区等18个项目已建成投运,元瑞国际家具城、金恒德国际汽车商贸城、中石化四川销售公司总部等47个项目正加紧建设。今年1-9月,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4.9%,增速居全市第一。1-10月,全县服务业投资56.7亿元(不含房地产),完成工商税收24.61亿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64%,引资到位74亿元(不含房地产),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7个。二是加强品牌打造,提升现代服务业档次。通过举办新能源国际论坛、古蜀农耕文化学术论坛、高档次体育赛事、城市品牌推介会、特色节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大力营销双流运动、文化、休闲、怡居、航都的空港大城市品牌,提升我县城市经济影响力和对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吸引力。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今年新签约中国假期、中南动漫等重大项目。注重发挥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航空物流产业集群、大型商贸流通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以及家俱销售产业集群,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大力扶持年交易额上10亿元、50亿元甚至100亿元的领军企业,依托九龙仓国际品牌直销商城、南湖风景度假区等知名项目,着力打造“百亿市场”、“百亿商圈”。

(四)围绕服务群众、改善民生,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立足满足城乡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围绕现代农业服务、城乡公共服务、商贸流通服务三个重点领域,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拉动内需、吸纳就业、刺激消费、服务群众的作用。一是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启动17个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探索建立涉农银行、农业担保公

司、保险公司和民间借贷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成立1家村镇银行和1家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加强对农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二是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建立完善分类供给、资金保障等“五大机制”,推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向镇(街道)延伸、向村(社区)覆盖,优化城乡服务业结构,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2009年投入财政资金1.6亿元,完成全县267个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三是健全城乡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服务、农贸市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生猪屠宰(场)等标准化建设,扎实抓好“家电下乡”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商对接”工程,加快构建城乡互动、三产联动的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商贸和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今年1-10月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亿元、增长18.3%。

(五)着力创优环境、健全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保障。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县域重大交通设施、城市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乡环境,提升区域价值,为吸聚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聚集创造条件。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功能园区,累计投入财政资金十多亿元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管网等基础设施,为项目引进和落实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优化产业政策。大力营造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环境,及时研究出台50条现代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3亿元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临空服务业重大项目、优势服务业企业和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在供地上给予倾斜,逐步推行服务业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管委会、县临空服务业管委会、县文化旅游管委会、县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资公司等机构,加强对现代服务业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的统一领导、规划引导和工作协调。确定责任领导、单位、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一个项目、一套人马、一抓到底。健全考核体系,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纳入县级有关部门、镇街目标考核,增大产业牵头部门、协办部门及重点镇街考核比重,促进重点区域经济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

二、双流发展服务业的初步成效

一是推动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我县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已与工业共同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县GDP增幅出现较大下滑,但服务业仍然增长12%,2005年-2008年年均增幅12%,3年间服务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达40.5%,为历史最高时期。

二是拉动了社会投资和消费增长。近年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递增、增速加快,其中服务业投资比重较大。2008年我县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67.3亿元,为2005年的2.4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4.7%,大于一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2005年-2008年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8%。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城乡消费需求得以释放、消费结构逐步升级。2008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较2005年增长63.7%,2005年-2008年年均增长15.9%。

三是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服务业行业门类众多,对吸引城乡就业作用巨大。“十五”期间,我县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这种作用发挥得更为明显。2008年全县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9.7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7.1%,比2005年上升2.8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全县服务业单位从业人员达4.6万人,占全县单位从业人员的49%,比重居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之首。

三、双流发展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一)解放思想是前提,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发达国家发展经验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吸纳城乡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对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制约较大、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更是追赶东部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切实改变将发展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对立起来的观点,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有利契机,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二)找准优势是关键,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寻求错位发展。发展服务业既要顺势而为,又不能一哄而上,关键是要深刻分析区域发展态势,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找准着力点和突破点。以双流为例,在全省全市发展中,双流不可复制的优势是坐拥双流国际机场和紧临成都中心城市,发展临空服务业、城市高端服务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我们始终把发挥这一核心优势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破题处和爆发点,围绕建设以临空服务业为引领的成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系统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定位、目标、规划和重点工作,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完善规划是基础,必须出台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发展规划。规划是前提和引领,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服务业,在县域经济整体层面涉及做大经济总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与GDP、投资、消费等经济指标密切相关;在微观层面涉及空间布局、模式创新、产业重点、内部结构、品牌打造、保障措施等方面,需要进行系统的谋划、策划和规划。为此,必须在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基础和潜力、需要和可能,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能源、信息等支撑,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有操作性的发展规划,引领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环境是导向,必须研究制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发展服务业不仅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职责,特别是西部地区服务业产业尚在培育中、市场尚在发育中,服务业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整体发展比较滞后,更需要政府发挥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行业规范等作用,优化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发展性、法制性政策环境。要从放宽市场准入、落实税收优惠、实行规费减免、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业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等方面,研究出台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重点性与普惠性相兼顾的政策体系,改善服务业发展政策环境,促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五)统筹发展是难点,必须坚持城乡产业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发展服务业必须纳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系统思考,特别是要站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考虑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多种功能,着力促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努力取得最大的综合效益。在服务业与一二产业互动发展方面,要通过加快培育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文化创意、金融商务、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等高端增值产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等生活消费产业,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互

动发展。在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同步发展方面,要按照节约集约发展的思路,规划打造现代服务业集中发展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同时要着力改造提升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在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协调发展方面,城市区域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农村地区要以促进消费、方便群众为取向,以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抓手,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群众生活条件同质化。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03-03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

调查与决策——《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总第268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158期

优势互补推进协作 城乡互动促进发展

--成都市青羊区和蒲江县开展区域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中共成都市青羊区委 中共蒲江县委

按照省委、省政府“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荣”的要求和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今年以来,成都市青羊区和蒲江县坚持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进一步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和新领域,不断深化以产业、资源、招商、就业、干部、文化教育等八个方面互动为主要内容的“青蒲对流”活动,进一步形成了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新格局,产生了“1+1>2”的显著综合效应,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创新对流机制,加速推进产业重点突破

坚持以产业互动为重点,整合青蒲两地资源,不断探索创新产业互动合作模式,夯实了双方互动合作的基础。

(一)创新“政府+市场”模式,推进互动机制新突破。按照“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全社会动员”的理念,青蒲双方共同出资1200万元,组建了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青蒲小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对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进行预审、推荐以及投资、监管,使产业互动逐步走出政府主导模式,步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轨道。目前,公司化运作已初见成效: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成功获得成都市农投公司2亿元的融资支持,已有巨丰公司生猪标准化建设等8个项目从中获得4650万元的委贷资金支持;依托公司平台包装上报的茶叶、猕猴桃、优质杂柑标准化种植基地等5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将获市农投公司7700万元的担保贷款支持,总投资1.24亿元、惠及农户622户2202人的蒲江成佳镇同心村、龙凤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已列入成都市小城投公司首批重点支持项目。与此同时,青蒲双方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联动作用,实行“捆绑招商”,推出了一批工业、房产、旅游、商贸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引起了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成功引进了蒲东轻工产业园、正大光明百万肉鸡养殖、西南科联种业玉米种子加工研发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其中,占地24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蒲东轻工产业园项目,由青羊、蒲江和温州路港集团三方共同出资组建“成都蒲东城乡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按市场化模式运作,对轻工产业园进行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于明年6月前引进企业20个;规划年出栏肉鸡100万只、项目所在地群众年实现代养收入200万元的正大光明百万肉鸡养殖项目,由青蒲农业投资公司、成都正大有限公司和项目所在地农业开发公司,按市场化模式共同投资建设,将于今年底在蒲江县金花村竣工投产。

(二)创新“总部+园区”模式,推进工业发展新突破。按照成都市“大统筹”的理念,坚持把青羊区作为蒲江工业发展的窗口,把蒲江县作为青羊工业发展的腹地,在蒲江共建成都青蒲工业园,通过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将总部型企业或一般企业高端研发销售中心集中到青羊发展,将劳动密集型、用地需求较大的企业或总部型企业生产基地引入、搬迁或新建到蒲江发展,逐步形成“功能分区、产研分营型”的青蒲工业整体布局,既为青羊发展拓展外部空间,也为蒲江产业升级奠定良好基础,共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今年以来,成都青蒲工业园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3亿元,其中由青羊区利用工业用地指标调规收益投入

5000万元,成都青蒲工业园已经具备较强的项目入驻能力,吸引了投资5000万美元的蜡笔小新食品、投资5亿元的嘉娜埔鞋业等一批项目相继落户;已支持青羊区清江肉联厂搬迁至青蒲工业园,该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6000余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

(三)创新“基地+窗口”模式,推进现代农业新突破。将青羊区的市场优势和蒲江县的生态优势、省级绿色食品基地等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在蒲江县建基地、在青羊区做市场,开创了“基地+窗口”的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蒲江“基地”和青羊“窗口”的作用,由青蒲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牵头,依托杂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对蒲江县的茶叶、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统一策划、包装、宣传、营销,把“蒲江产”、“蒲江造”生态农产品推向全省、全国。目前,已在青羊区启动实施了蒲江农产品配送中心和14个经营网点建设,蒲江公司在青羊区西御河街道、新华西路街道、光华街道和东坡街道的首批“蒲江生态食品”特色商铺已正式投入运营;在青羊区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和多家农贸市场,设立了蒲江农副产品销售专柜,仅今年以来已销售蒲江县的优质农副产品7000余吨。

(四)创新“资源+市场”模式,推进文化旅游业新突破。充分依托青羊的市场信息资源优势和蒲江县的生态人文资源,围绕打造西来古镇、飞仙阁等特色文化和“三湖”旅游,共同引进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绿色蒲江的旅游开发,推进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促进健身休闲、房地产、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深度合作。同时,依托蒲江县的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采茶制茶、摘果品鲜及观赏临溪河特种鱼等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业,实现了产业间的互动发展。

二、拓展合作领域,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协同发展

着力探索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使两地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互动方式,不断丰富“均衡+共享”对流内容,努力在深化互动合作中推进彼此先进理念的渗透融合,促进了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深化教育事业合作。不断巩固“共同教研、共同培训、共同科研、学生教师手拉手共同交流,共享最新教育信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动工作成果”的“四共同三共享”格局,深入推进青羊区和蒲江县师资队伍的渗透式交流、联姻学校的融合式合作。共同邀请教育专家开展培训,初步实现了两地学校校长培训全覆盖;两地26所学校相互结对,互派教师授课、研讨,并互派干部担任学校重要领导职务,青羊区石室联中等5所学校还在蒲江县设立了5所分校;在蒲江建设了青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了“欢乐大篷车”走进西来、师生“城乡牵手、共享幸福”等活动。双方还共同成立了青蒲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为青羊区学校提供米、面、油、菜等蒲江生态农产品,在保障青羊区师生吃上放心餐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蒲江县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二)共推卫生事业发展。以惠民、为民为宗旨,先后组织开展了“爱尔眼科o梦想成都”圆梦眼科义诊和青蒲卫生专家送医送药义诊等活动,义诊2200余人、体检300人、咨询37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免费为160余名家庭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切除手术。同时,从今年7月起,青羊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面向蒲江县百姓实行门诊肌肉注射费降低30%等“五免两降低”的优惠政策,为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三)实行充分就业互动。大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探索实施了青蒲就业互动“321”工程(“3”指共建青蒲就业网络、共建培训就业基地、共建村级标准化劳动保障工作站,“2”指每周互通一次培训及用工信息、定期举行交流学习活动,“1”指实行青

蒲失业人员同等待遇的服务),从打造充分就业精品社区、建立就业试点基地、推进就业信息化等方面共同构建青蒲就业互动工作体系。联手打造了蒲江朝阳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和培训就业基地,为青羊区企业开展“订单”、“定向”培训29期,培训劳动力2000余人;建立就业信息“一卡通”制度,出台了就业互动优惠政策,共同举办了12场专场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达成用工协议3200人,实现转移就业1000余人。

(四)积极开展公益事业。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成都市青羊区在西来镇和甘溪镇分批实施阳光新居试点工程。首批实施的28户阳光新居集中建设工程已于今年上半年完工,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批22户的建设工程。

此外,青羊区和蒲江县还开展了干部互访、互派干部挂职锻炼、异地交叉培训等干部互动活动,有效提升了两地干部的综合素质。

三、几点体会

“青蒲对流”的实践,不仅促进了互利多赢,更使青羊区、蒲江县在合作互动中更新了理念,拓展了思路,促进了共同发展,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青蒲对流”并非单向输血扶贫,是在城乡统筹引领下的区域协作。青羊区和蒲江县双方都深刻地认识到,成都市一、三圈层的区域合作有别于其它形式的对口帮扶,是跨行政区划的大统筹、大腾挪,是“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的互动创新。青蒲双方充分依托市场主体,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层面探索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从而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实现城乡互促、区县互动、共同发展。这种突破了单一行政区划格局的“对流”,为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二)“青蒲对流”致力于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在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全面互动。青羊区在区位、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蒲江县的自然、人力等资源丰富。正是在这样的互补条件下,双方立足于资源禀赋效益最大化,创造性地探索“对流”办法,找到了区域协作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与市场主导的作用,搭建起了工业互动、人才供需互动等平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流动,取得了较好的联动效益。

(三)“青蒲对流”着眼于互惠双赢,是在创新发展主导中的理念交融。成都市一、三圈层先进理念相互渗透融合,对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蒲江是青羊的蒲江,青羊是蒲江的青羊”深入人心,双方干部群众已自觉将推进“青蒲对流”作为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理念创新,拓展了青蒲两地的产业发展空间、资源利用空间、人才流动空间和项目整合空间,实现了互惠双赢,极大地提高了综合效益。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7-10-0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论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班级:20秋工商企业管理专

学号:2036001450492

姓名:郑洋华

联系方式:***

论《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授课教师:黄羽娜

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再到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种重大政策导向的演变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也顺应了新时代工农城乡关系演变的新特征和新趋势,这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导向也是一脉相承、互补共促的。十九大报告将“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置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前。这说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样,也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工农、城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断增强,城乡之间的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日趋频繁,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资源、要素、产权之间的交叉重组关系日益显著,城乡之间日益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越来越多的问题,表现在“三农”,根子在城市(或市民、工业和服务业,下同);或者表现在城市,根子在“三农”。这些问题,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需要创新路径,通过“头痛医脚”的办法寻求治本之道。因此,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越来越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需要。借此,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共荣、分工协作、融合互补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那么,如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呢?

(一)注意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衔接起来

在当前的发展格局下,尽管中国在政策上仍然鼓励“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增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但农民工进城仍以流向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为主,流向县城和小城镇的极其有限。这说明,当前,中国大城市、特大城市仍然具有较强的集聚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且其就业、增收和其他发展机会更为密集;至于小城镇,就总体而言,情况正好与此相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顺应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优质资源、优质要素和发展机会向大城市、特大城市集中仍是难以根本扭转的趋势。但是,也要看到,这种现象的形成,加剧了区域、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给培育城市群功能、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关系,以及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增加了障碍,不利于疏通城市人才、资本和要素下乡的渠道,不利于发挥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

上述现象的形成,同当前的政府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倾斜也有很大关系,由此带动全国城镇体系结构重心上移。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在重大产业项目、信息化和交通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和要素交易市场等重大平台的布局,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分配、获取承办重大会展和体育赛事等机会分配方面,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具有中小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二是许多省区强调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不够是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致力于打造省会城市经济圈,努力通过政策和财政金融等资源配置的倾斜,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这容易强化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弱化其扩散效应,影响其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提升,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推进。加之,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片面追求“摊大饼式扩张”,制约其实现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范恒山,2017),容易“稀释”其对周边地区和“三农”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甚至会挤压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制约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对“三农”发展辐射带动能力的成长。

今后,随着农村人口转移进城规模的扩大,乡—城之间通过劳动力就业流动,带动人口流动和家庭迁移的格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此背景下,过度强调以大城市、特大城市为重点吸引农村人口转移,也会因大城市、特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加剧进城农民工或农村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困难,容易增加进城后尚待市民化人口与原有市民的矛盾,影响城市甚至城乡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应按照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深化相关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引导大城市、特大城市加快集约型、紧凑式发展步伐,并提升城市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结合引导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疏解部分非核心、非必要功能,引导周边卫星城或其他中小城市、小城镇增强功能特色,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新格局,借此培育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融合协调、共生共荣的城市群。这不仅有利于优化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提升城市群系统功能和网络效应;还有利于推进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王利伟,2017),为城市人才、资本、组织和资源等要素下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便利,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互补,增强城市化、城市群对城乡、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功能,帮助农民增加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的机会,提高农村共享发展水平。实际上,随着高铁网、航空网和信息网建设的迅速推进,网络经济的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特征,也会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和网络化演进,凸显发展城市群、城市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力,要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倾斜引导,加强链接周边的城际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和关键结点、连接线建设,引导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之间完善竞争合作和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增强发展特色、加大生态共治,并协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以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目标导向,推进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体系创新,着力提升城市和城市群开放发展、包容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大公共资源分配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与此同时,通过深化制度创新,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向农村延伸,加强以中心镇、中心村为结点,城乡衔接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网络建设。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政策创新,以及推进“三农”发展的政策转型,鼓励城市企业或涉农龙头企业同农户、农民建立覆盖全程的战略性伙伴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二)积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

十九大报告要求“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正处于紧锣密鼓的编制过程中,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编制乡村振兴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或方案。要结合规划编制和执行,加强对各级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通过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加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先支持,鼓励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振兴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贯彻中央关于“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的决策部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开发的统筹,注意发挥规划对统筹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引领作用,引导乡村振兴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今后大量游离于城市群之外的小城市、小城镇很可能趋于萎缩,其发展机会很可能迅速减少。优化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应该注意这一点。

要注意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在引导农村人口和产业布局适度集中的同时,将中心村、中心镇、小城镇和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业科技园区、电商产业园、返乡创业园、特色小镇或田园综合体等,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结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中央政府对乡村地区的关注逐步实现了由乡村全域向发展缓慢地区的转变,通过“乡村行动区”和“乡村更新区”等规划手段干预乡村地区发展;同时逐步形成中央政府和地方乡村市镇合力推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局面。乡村市镇主要通过乡村整治规划和土地占用规划等手段,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乡村整治规划由地方政府主导,地方代表、专家和居民可共同参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但这并不等于说所有乡、所有村都要实现振兴。从法国的经验可见,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找准重点、瞄准薄弱环节和鼓励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建设城乡统一的产权市场、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平台,也应在规则统一、环境公平的前提下,借鉴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同等优先”机制,加强对人才和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制度化倾斜支持,缓解市场力量对农村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

(三)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参与发展、培训提能机制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帮助农村转移人口降低市民化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获得更多且更加公平、更加稳定、更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另一方面,增强农民参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促进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或乡村发展。要以增强农民参与发展能力为导向,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人口,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多的新型市民和新型产业工人。要结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注意发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带动普通农户更好地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要按照需求导向、产业引领、能力本位、实用为重的方向,加强统筹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等方式,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能力建设的支持。要创新政府支持方式,支持政府主导的普惠式培训与市场主导的特惠式培训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鼓励平台型企业和市场化培训机构在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市民培训中发挥中坚作用。要结合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健全以城带乡的农村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培育城乡有机结合、融合互动的产业体系放在突出地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城市企业、城市产业对农村企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要结合加强城市群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产业、区域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区域分工协作、发挥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支持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处理服务市民与富裕农民、服务城市与繁荣农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关系。鼓励科技人员向科技经纪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农村产业融合企业家转型。注意培育企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努力营造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鼓励商会、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中增强引领带动能力。

第四篇:发改委主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工作总结

发改委主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交流发言材料

今年以来,我市以服务“东数西算”发展数字经济为目标,持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东数西算”试点城市、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就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面谈几点思考。

第一,打牢数字经济发展“基石”。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支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就我市而言,全市建成5G基站×个,市区主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紫金云大数据产业园数据中心一期×个机柜建成,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但也还存在网络延时高、带宽低,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低,机柜使用率低、客户资源少“一高三低一少”的问题。下一步,要在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一是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智慧城市项目,积极谋划建设智慧交通、智慧水利、智慧市政等基础设施;

以打造新能源基地为载体,规划建设河西地区新能源数据中心。二是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加快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5G网络覆盖面;

全力向上争取,加快推进×新区至×高速网络链路建设,提升通道运营服务能力。三是着力提升数字平台承载能力。加快紫金云大数据中心×期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打造绿色数据中心,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吸引更多优质客户资源;

深入开展“东数西算”试点,抓好北斗导航甘肃分中心、紫光云西部节点等项目建设,持续做大数字平台规模。

第二,突出实体经济这个“支点”。如果说数字经济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那么实体经济就是“支点”。从“数据中来、到实体中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我市而言,引进建设×网络货运数字经济产业园,有力服务于现代物流业发展;

依托5G技术,建成×集团龙首矿5G+有轨运输无人驾驶、镍冶炼厂大板镍终端产品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生产效益、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产业数字化加速推进。但也还存在数字经济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融合渗透深度不够,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等不足。下一步,要在两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上求突破。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重点推进×集团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无人化工厂试点示范,建设“5G+工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促进传统产业“智能+”转型、数字化转型。二是在新型产业培育上求突破。加快重大数字技术发展步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六大产业链”深度融合,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重点推进×集团智能自动化设备更新、金泥集团水泥生产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促进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等业务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产业链培育壮大,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第三,注重新业态的“催生”。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数字技术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就我市而言,×云揭牌运行,紫光云节点、政务数据灾备中心、大数据冷储藏中心、紫金云信创云等平台上线运行,数字产业化生态加快形成。但也还存在创新应用场景少,也就是“有高速、无物流”“有货架、无商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快,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较弱等短板。下一步,要聚焦战略前沿和制高点,围绕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列出的数字经济×个重点产业(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加快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推动数据存储向数据灾备、清洗、计算转变,着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园区、智慧能源、智慧医疗等新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和产品应用普及;

加快培育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服务业、信息通信业等产业,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

虽然目前我市数字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短板弱项较多,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链的安排部署,全力实施好×镍钴产业5G+智慧园区、圆通速递×智慧创业园等续建、在建的重点项目,加强宣传推介,强化精准招商,再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的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市数字经济将实现“从有到优”“从1到N”的爆发式增长。

以发展数字经济促经济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当前,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数字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我国经济也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正确认识当前河北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要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为引领,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形成新动能,实现数字经济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创新发展。

一、转型发展是我省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我省经济依赖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产能增加,实现了总量的快速增长。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新变化,资源和能源需求减少,产能过剩,竞争加剧,资源型产业的扩张发展路子难以为继。由于我省重工业比重大、产业和产品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短和附加值低,加上调结构、转方式和动能转换相对滞后,致使经济发展遇到多年少见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我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数字经济是转型发展的大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其核心要素的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流等冲破供需障碍,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强劲势头相对传统产业需求不振、危机四伏的低迷现状,显得异常强劲。2015年我国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许多省市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取得良好效果。广东省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部分规模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9318亿元,同比增长14.2%。浙江省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2017年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实现1.25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7.1%。重庆市制定“大数据行动计划”,使大数据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数据枢纽及产业基地。

信息时代和数字经济将改变世界面貌,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全省经济转型发展。

三、以数字经济促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而带动经济发展新体系的形成。

在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数字经济是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的重要抓手,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河北省应全力抓牢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建设雄安新区的历史性机遇,聚焦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创新发展。

一是着力以数字经济推进产业转型。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不断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供新动能。要将制造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大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整个制造业本身、制造业产业链和智能制造点对点的三次融合,支撑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面升级,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新型制造体系。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建立农业决策系统、农业数据资源系统,不断完善数字农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要将数字经济融入现代服务业,以数字技术助力电子商务、金融、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

二是发挥好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作用。

政府部门要作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将发展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纳入各类相关规划,每年谋划、发布和实施一批引领性、应用性、支撑性的数字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携手京津,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培育大数据技术创新联盟、产业联盟等,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推进政府公共服务和办公系统的信息化。企业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主体,要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瞄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充分运用转换企业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升企业发展的技术层次和质量效益。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力量的支撑作用。

要以行业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为重点,依托京津及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打造一批本地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信息技术企业和科技力量,借力发展和共同发展。强化发展数字经济的人才支撑,加大数字经济人才的培育力度,借力全国智力资源,把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纳入全省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库,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的产教培养模式。

四是积极破解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适应数字经济快速创新发展要求,针对数字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破解部门分割、力量分散、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加快建立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建立政策制定落实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五篇:调查与决策——《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调查与决策——《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总第330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20期

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对南部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调查

中共南部县委副书记、县长 何修礼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形成这一格局必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集中,更多的农户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待遇。我们结合南部县自身实际,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走出了以“四个一体化”为核心,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南部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丘陵大县、打工大县。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0万,境内15条河流纵横交错,有耕地82.6万亩、非耕地120万亩,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海拔400~700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40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土壤属丘陵紫色土区,适合蚕桑、杜仲、速生林的生长。但由于城乡距离较远、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成片耕地较少、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城乡差别较大。两年来,南部县积极探索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和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的互动共融,坚持实施“四个一体化”战略,不断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规划工业集中区26平方公里,已建成产业园区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5户,三年内销售收入可超过100亿元。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村35万亩蚕桑、30万亩速生林、10万亩杜仲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存款达到6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企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南部县以丘陵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链条向农村延伸的“园区+基地”发展格局。

1.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农村长效产业

蚕桑发展上:以实现“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技术标准化”为目标,按照“一年结构调到位、两年配套见成效、三年丰产成规模”的要求,整乡连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35万亩,基地乡镇达到55个,占全部乡镇的76%。2008年养蚕发种10.02万张,产茧7.2万担,实现茧款收入5250余万元。2009年预计可养蚕发种11万张,产茧8万担。五年内实现生产鲜茧30万担目标。

杜仲发展上:在县、乡、村、社公路两旁规范栽植杜仲,形成杜仲长廊。今年栽植1100万株,明年全部栽植到位达到3000万株,既不占地又不占田,相当于增加耕地近10万亩,3年后4万吨杜仲叶、6年后12万吨杜仲皮能够充分满足元安药业的生产需求。

速生林发展上:今年全县在江河两岸、溪沟两侧及国、省道沿线和退耕还林地栽植杨树2860万株、20万亩,明年再栽植10万亩以上,3年丰产后每年能为企业提供50万立方米的木材原料。以五年计算经济效益,平均每亩速生林一年将给种植户带来1920元的纯收入。

2.依靠加工业带动农村优势产业发展

南部县在引进蚕桑产业发展龙头加工企业绿神丝绸公司的基础上,明年拟在工业集中区建一个占地500亩的蚕桑产业园,形成缫丝、生产丝棉被、提取叶绿素、桑皮纤维、桑枝地板等精深加工链条。2006年引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四川元安药业公司,杜仲等系列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杜仲收购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可生产杜仲茶、杜仲饮片,拟开发杜仲酒,产品出口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2007年引进中盐银港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高密度超薄型纤维板生产线,今年一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木材25万立方米,日需木材原料近1000立方米,二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立方米。加工企业的旺盛需求带动了速生林产业的迅猛发展。

3.发展合作社连接基地和加工企业

南部县坚持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思路,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促成三者之间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采取“收购让利”、“按股分利”、“二次返利”等新型合作社的分配方式,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个,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合作社3个,另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1个。先锋蚕业合作社已发展成辐射南充市36个乡镇、带动农民1万余户、年养蚕发种7万多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明年准备新建缫丝等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二)坚持大力度改善交通,大幅度缩短农村到城镇的距离,形成城乡时空一体化

时空距离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近年来,南部县抢抓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补助的难得历史机遇,把建设老百姓长期受益的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工作重点,大规模、高质量推进农村水泥路建设。目前,全县90%的乡镇距县城的车程不超过1小时,大大缩小了城乡群众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

1.形成路网

交通难一直是制约南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去年以来,全县拟用两年时间总投资6亿元,建设270公里县乡道、884公里村道水泥路。列入国家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一条渠化江河陆续开工,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建设界桩埋设、征地拆迁工作全面铺开;兰(州)渝(重庆)铁路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南部段开始准备征地拆迁;嘉陵江(流经县境78公里)全江渠化后到2010年500吨货轮可由广元、重庆直航出川。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周边,44公里国道、117公里省道贯通全县,县城与乡镇、乡镇与村社的多通道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乡乡、村村通水泥路。

2.提高等级

质量是公路的生命,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宁可少修一公里,修一公里就管20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理念,采取国家项目补助、发动群众筹集、在外

乡友捐赠三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公路全部建成让百姓长期受益的水泥路。2007年建成通乡公路65公里、通村公路830公里,其中乡道水泥路16公里、村道水泥路158公里。2008年开工建设的通乡公路167公里、村道公路726公里全部建成水泥路,大大提高了农村公路等级。

3.养护到位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县交通局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管理,县公路管理养护一段和二段负责业务指导,乡道公路由乡镇人民政府、村道公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长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采取道班、个人承包等方式,每2至3公里选聘1名养护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乡道油路或水泥路县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2200元,村、社公路的管理养护费用由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或村规民约的方式解决,推动了农村公路建、管、养协调发展。

(三)坚持引导农民进城镇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人居环境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近年来,南部县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居民在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先后被列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

1.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

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投资4000万元整治柳林溪和状元溪,完成城区11条主街道柔性路面和瑞安路、万达广场商业步行街改造,整治了县城四大进出口道路,城区路面硬化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以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为重点,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设施,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大力开展场镇环境整治

针对部分乡镇场镇建设“脏、乱、差”的现象,南部县在各中心镇成立了村建环卫服务中心,编制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集镇水污染治理规划,启动了集镇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5个集镇规划落实了垃圾堆放场。依法划定4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伏虎镇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

3.大力开展农村卫生村创建

按照“以城带镇、以镇促村”思路,切实加强以“两管五改”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村创建工作。近两年来,新改建电灌站71处,新建、整治水利工程1291处;全面取缔升钟水库6382口养殖网箱,连续3年在全县开展水葫芦集中整治,新建人饮工程2.4万处,三年人饮工程任务一年完成,彻底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先后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一期、二期和未改造村抄表到户工程,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沼气池19760口,并围绕沼气进行大面积改厨、改厕,既实了环保又解决了燃料问题。以庭院型、街村型、城郊型为主要模式,实施以改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建成有环形道路、优美环境、特色产业、增收项目的示范村36个。目前,南隆镇12个创建村已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

(四)坚持公共财政适度向农村倾斜,形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近年来,南部县始终按照一手抓产业培育促发展、一手抓民生问题促和谐的思路,在农村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1.农民同城里人一样老有所养

1995年,南部县率先在永定、龙凤、柳树等乡镇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199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滚存结余基金970万元,后因国务院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全部打卡直发了该类参保到龄人员的养老金。从2008年6月1日起,南部县全面推行“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率先解决农村具备参保经济条件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目前,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200余人,征收基金775万元;到2010年,将基本建立起具有南部特色、统筹城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农民同城里人一样病有所医

2005年,南部县率先在全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2008年,参合人数和参合率逐年上升,参合人数分别为52.6万人、82.6万人、96.5万人、102.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50%、79%、90%、95%。生病住院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县以上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50元、300元、800元,住院封顶线6.8万元(含二次补偿5万元),有效解决了生病群众的经济困难。同时,县政府投资对7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投入500余万元添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全县1053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卫生室,切实保障了农民生病有地方治疗。

3.农民同城里人一样困有所济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五保”户,无钱、无粮、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因灾、因病、因残或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年人平低于700元的农村特困群体,切实做到低保应保尽保,低保金全部打卡直发。2008年1-10月,全县农村低保救助65316人,月补助标准40元;五保供养9577人,月均救助标准100元;医疗救助13万余人,人均救助82元;安排资金122.1万元,对407户五保户、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三、几点启示

坚持“三个发展”是关键。全县只有坚持“三个发展”,把工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始终围绕比较优势和加工企业来确定农村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才能实现“三化”联动,才能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形成35万亩蚕桑、20万亩速生林、5万亩杜仲及4万亩中药材的产业基础,形成25万立方米木材、300吨杜仲、1200吨蚕茧的年加工能力,实现19个乡镇的产业、水路等整体连片推进。

尊重自然条件是根本。丘陵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其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能完全照搬沿海发达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的路子,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围绕产业发展、时空距离、城乡环境、社会保障四个方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形成梯度有序、相辅相成、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满足群众愿望是目标。要通过“四个一体化”的建设,使农村有了高效益的支柱产业、高规格的基础配套、高档次的人居环境和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农村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下载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发展服务经济 推动城乡融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荐5篇]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刘卫红 政策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就......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不断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李鸿儒2011年11月30日14:21来源:《宁夏日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五比五看”争先进位主......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总第379期调查与决策(内参)第8期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对崇州市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

    全县交通城乡融合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县境内有国道一条(108线),71.124公里;县道5条,114.601公里;乡道12条,45.9公里;村道90条,219.96公里;专用道路9条,63.4公里。公路总里程514.985公里。我县共有农村短......

    青岛:创新经济与军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

    11月14日,创新经济与军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隆重举行。论坛以“创新经济,军民融合,战略合作,产业联盟”为主题,是第十一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的延续和深化。来......

    推动会计行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复苏与发展重点

    推动会计行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复苏与发展 ——王军副部长在《中国会计报》创刊一周年暨 2009中国财会论坛上的致辞 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举办《中国会计报》创刊一周年暨2009年......

    **县决策气象服务调查分析

    某县决策气象服务调查分析决策气象服务是指为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所提供的气象服务,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适应和减......

    创新服务强化龙头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省人大代表视察城区工作座谈会汇报材料 创新服务 强化龙头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城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简析 晋城市城区中小企业局 民营经济管理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