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时间:2019-05-12 19: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总第37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8期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对崇州市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崇州市西南,辐盖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称号,是省农科院确定的全省两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2005年园区建立以来,崇州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成都市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现代农业,在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崇州市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以发展农业科技为引领,大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深入开展院市合作,依托省农科院建立了农业专家大院,常年聘请农业专家36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中心和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科研示范基地,配套完善了农业实验室、检测室及相关设备,促进了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把发展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建立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106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以及蔬菜新品种种植展示大棚。四是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引进推广了开沟起垄、精量播种、电子催芽、机械插秧、大棚机防、滴灌喷灌等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2.以扩大规模经营为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他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一是建立了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800亩红提葡萄十里长廊和年出栏2.65万头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二是组建集体经济组织新诚农业公司,按照“小业主+大园区”的模式,实施了“500亩新型农民创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为主要内容,建成了6个标准化养殖单元和470亩特色种植基地。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同时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办法,着力打造“文井源”农产品品牌,统一注册了“桤泉牌”农产品商标,构建起了农产品公共品牌营销机制。

3.以发展加工物流为载体,做长做大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桤泉农业加工园区规模达到上千亩,目前已入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2.8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流通业态,一批“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馆对接”等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建立,建成了千亩互惠超市蔬菜配送生产基地。三是借助紧邻安仁古镇的优势,着力打造“三河、一岛、两走廊”农业休闲旅游产业。2009年举办的“百日红提葡萄暨绿色蔬菜采摘品尝活动”,接待游客12万多人,带动园区农民增收60多万元,促进了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4.以创新农业服务为途径,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土地规模经

营业主在劳务用工方面出现的招工难、用工难、管工难的现象,引导组建了利民农业劳务合作社,将土地流转出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农业技能和法制道德培训,通过市场化的劳务用工平台,有效解决了业主们在劳动用工中“三难”的问题。二是创新农机具服务方式,组建了大地农业服务公司,搭建了农机具服务平台,为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专业服务,创造了双赢的效益。三是组建文井现代农业基地管理公司,通过与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签订包括种植品种、面积、模式、时间和农资配送、劳务用工、生产管理、产量指标、费用支付等内容的协议,为他们的基地提供生产、管理、销售等全程服务。如公司为康庄农牧公司管理的200亩甜糯玉米,就比他们自己生产管理每亩要节省开支80元。

二、园区建设给桤泉镇带来的变化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桤泉镇,作为园区核心区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试点镇,他们积极抓住机遇,实现了发展新变化。

1.镇域经济不断壮大。2009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400万元,比2003年增加1100万元。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49∶27∶24调整为2009年的38∶33∶29。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无到有,规模达1000亩,入驻企业49家。

2.高新现代农业已具雏形。全镇建立专业生产基地6100亩,标准化大棚1060亩,优势特色水果红提、蔬菜产量占崇州市的10%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4家,年加工能力3000万吨,产品销往欧洲、日本等地,年销售额达1.7亿元。桤泉镇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高校食堂农产品直供基地”,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农产品农超农校对接试点基地”,其无公害红提标准化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成都大好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桤泉农产品物流中心及农产品展销中心即将落成。目前,桤泉农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依靠传统经验到依靠现代技术、由单家独户经营到规模集约经营、由单一种养到兼具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观光的转变。

3.镇乡面貌明显改善。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桤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型城乡形态逐步形成。该镇场镇面积由2004年0.3平方公里发展到2009年0.9平方公里,人口集中度达60%。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逐步完善,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社区化、一站式。他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先后投入3500万元财政资金,并采用BOT等模式,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100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对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进行了改造升级。

4.群众生活显著提高。与过去单纯农业收入相比,桤泉农民如今增加了土地租金收入、打工劳务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步入了收入增长的快车道。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0元,与2004年的3350元相比,年均增长15%,高出崇州全市平均增长水平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2003年的2.8∶1缩小为2009年的2.2∶1。同时,农民“身份”逐渐变化,许多农民实现了从菜农向业主、从商贩向老板、从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的转变。结合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09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3%。

三、园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是崇州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田和展示窗口,也是成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鲜活样板,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做到了发展一张蓝图、工作协调推进、问题及时解决,为有效整合市级各部门的职能和四个乡镇的优势资源,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了体制保证。

2.协同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推力。他们既注重发挥政府在组织规划和投资撬动方面的作用,又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推动园区建设的合力。

3.积极扩大集约规模经营。使一批业主在土地流转中应运而生,由于新的市场主体素质更高,从而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高度重视技术和品牌两个核心竞争力。这样既为农产品生产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基因”,又为农产品营销加入了强大的市场“元素”,从而使崇州农产品不断向着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发展。

5.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他们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低级循环,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园区建设在产业互动融合中,内涵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6.始终不忘改善民生。实现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人民群众在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后,对党和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认可,从而使园区建设获得了不竭的动力。

对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研,使我们深感它犹如一株成长中的小树,还需要不断培育才能根深叶茂。为着这一期待,我们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劳务合作社、基地管理公司等新组建的农业服务主体的运行,不断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二要在集中加工、集中养殖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低碳循环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三要进一步加大园区核心区桤泉镇以外其他三个乡镇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努力增强其发展的平衡性,不断扩大园区示范的整体效应。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谭文劲 谢辉

田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04-28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调查与决策——《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总第330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20期

坚持“四个一体化” 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

--对南部县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调查

中共南部县委副书记、县长 何修礼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形成这一格局必须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集中,更多的农户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待遇。我们结合南部县自身实际,更新思想观念,创新政策措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布局,走出了以“四个一体化”为核心,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子。

一、基本情况

南部县是百万人口大县、丘陵大县、打工大县。全县幅员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30万,境内15条河流纵横交错,有耕地82.6万亩、非耕地120万亩,地貌以浅丘、深丘为主,海拔400~700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409小时,年均降雨量1020毫米,土壤属丘陵紫色土区,适合蚕桑、杜仲、速生林的生长。但由于城乡距离较远、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成片耕地较少、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城乡差别较大。两年来,南部县积极探索公共资源、生产要素和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的互动共融,坚持实施“四个一体化”战略,不断推进丘陵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截至目前,全县规划工业集中区26平方公里,已建成产业园区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5户,三年内销售收入可超过100亿元。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村35万亩蚕桑、30万亩速生林、10万亩杜仲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人均存款达到6000元。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企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南部县以丘陵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依托,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形成了工业向园区集中、链条向农村延伸的“园区+基地”发展格局。

1.发挥比较优势选择农村长效产业

蚕桑发展上:以实现“旱地桑园化、养蚕集约化、经营协会化、技术标准化”为目标,按照“一年结构调到位、两年配套见成效、三年丰产成规模”的要求,整乡连片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到35万亩,基地乡镇达到55个,占全部乡镇的76%。2008年养蚕发种10.02万张,产茧7.2万担,实现茧款收入5250余万元。2009年预计可养蚕发种11万张,产茧8万担。五年内实现生产鲜茧30万担目标。

杜仲发展上:在县、乡、村、社公路两旁规范栽植杜仲,形成杜仲长廊。今年栽植1100万株,明年全部栽植到位达到3000万株,既不占地又不占田,相当于增加耕地近10万亩,3年后4万吨杜仲叶、6年后12万吨杜仲皮能够充分满足元安药业的生产需求。

速生林发展上:今年全县在江河两岸、溪沟两侧及国、省道沿线和退耕还林地栽植杨树2860万株、20万亩,明年再栽植10万亩以上,3年丰产后每年能为企业提供50万立方米的木材原料。以五年计算经济效益,平均每亩速生林一年将给种植户带来1920元的纯收入。

2.依靠加工业带动农村优势产业发展

南部县在引进蚕桑产业发展龙头加工企业绿神丝绸公司的基础上,明年拟在工业集中区建一个占地500亩的蚕桑产业园,形成缫丝、生产丝棉被、提取叶绿素、桑皮纤维、桑枝地板等精深加工链条。2006年引进产、加、销一体化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四川元安药业公司,杜仲等系列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杜仲收购加工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可生产杜仲茶、杜仲饮片,拟开发杜仲酒,产品出口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地。2007年引进中盐银港人造板有限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高密度超薄型纤维板生产线,今年一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木材25万立方米,日需木材原料近1000立方米,二期工程完工后,年加工能力将达到50万立方米。加工企业的旺盛需求带动了速生林产业的迅猛发展。

3.发展合作社连接基地和加工企业

南部县坚持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思路,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经营路子,促成三者之间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并采取“收购让利”、“按股分利”、“二次返利”等新型合作社的分配方式,让农民从加工流通环节获得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8个,注册农产品商标的合作社3个,另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1个。先锋蚕业合作社已发展成辐射南充市36个乡镇、带动农民1万余户、年养蚕发种7万多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明年准备新建缫丝等加工企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二)坚持大力度改善交通,大幅度缩短农村到城镇的距离,形成城乡时空一体化

时空距离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近年来,南部县抢抓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实施补助的难得历史机遇,把建设老百姓长期受益的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工作重点,大规模、高质量推进农村水泥路建设。目前,全县90%的乡镇距县城的车程不超过1小时,大大缩小了城乡群众在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距。

1.形成路网

交通难一直是制约南部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去年以来,全县拟用两年时间总投资6亿元,建设270公里县乡道、884公里村道水泥路。列入国家建设的两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一条渠化江河陆续开工,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建设界桩埋设、征地拆迁工作全面铺开;兰(州)渝(重庆)铁路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南部段开始准备征地拆迁;嘉陵江(流经县境78公里)全江渠化后到2010年500吨货轮可由广元、重庆直航出川。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水路构成立体交通网络连接周边,44公里国道、117公里省道贯通全县,县城与乡镇、乡镇与村社的多通道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乡乡、村村通水泥路。

2.提高等级

质量是公路的生命,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宁可少修一公里,修一公里就管20年”的农村公路建设理念,采取国家项目补助、发动群众筹集、在外

乡友捐赠三种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将农村公路全部建成让百姓长期受益的水泥路。2007年建成通乡公路65公里、通村公路830公里,其中乡道水泥路16公里、村道水泥路158公里。2008年开工建设的通乡公路167公里、村道公路726公里全部建成水泥路,大大提高了农村公路等级。

3.养护到位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县交通局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监督管理,县公路管理养护一段和二段负责业务指导,乡道公路由乡镇人民政府、村道公路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实行专业养护与群众养护相结合、长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相结合,采取道班、个人承包等方式,每2至3公里选聘1名养护人员负责日常维护。乡道油路或水泥路县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2200元,村、社公路的管理养护费用由群众采取“一事一议”或村规民约的方式解决,推动了农村公路建、管、养协调发展。

(三)坚持引导农民进城镇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人居环境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近年来,南部县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乡居民在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逐步缩小,先后被列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县”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县”。

1.大力开展城市环境整治

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投资4000万元整治柳林溪和状元溪,完成城区11条主街道柔性路面和瑞安路、万达广场商业步行街改造,整治了县城四大进出口道路,城区路面硬化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3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新建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行,投资4000万元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以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为重点,理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大力整治市容市貌和城市秩序,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善垃圾中转站、公厕等市政设施,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大力开展场镇环境整治

针对部分乡镇场镇建设“脏、乱、差”的现象,南部县在各中心镇成立了村建环卫服务中心,编制完成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集镇水污染治理规划,启动了集镇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5个集镇规划落实了垃圾堆放场。依法划定4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伏虎镇投资150万元建成全市第一个生活污水湿地处理系统。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

3.大力开展农村卫生村创建

按照“以城带镇、以镇促村”思路,切实加强以“两管五改”为重点的农村爱国卫生村创建工作。近两年来,新改建电灌站71处,新建、整治水利工程1291处;全面取缔升钟水库6382口养殖网箱,连续3年在全县开展水葫芦集中整治,新建人饮工程2.4万处,三年人饮工程任务一年完成,彻底解决了24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先后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一期、二期和未改造村抄表到户工程,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大力开发利用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沼气池19760口,并围绕沼气进行大面积改厨、改厕,既实了环保又解决了燃料问题。以庭院型、街村型、城郊型为主要模式,实施以改厨、改灶、改厕、改圈、改水为主要内容的户办工程,建成有环形道路、优美环境、特色产业、增收项目的示范村36个。目前,南隆镇12个创建村已通过省级卫生村验收。

(四)坚持公共财政适度向农村倾斜,形成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丘陵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核心。近年来,南部县始终按照一手抓产业培育促发展、一手抓民生问题促和谐的思路,在农村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

1.农民同城里人一样老有所养

1995年,南部县率先在永定、龙凤、柳树等乡镇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到1998年底,参保人数达到4.1万人,滚存结余基金970万元,后因国务院决定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清理整顿,全部打卡直发了该类参保到龄人员的养老金。从2008年6月1日起,南部县全面推行“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率先解决农村具备参保经济条件群体的老有所养问题。目前,全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4200余人,征收基金775万元;到2010年,将基本建立起具有南部特色、统筹城乡、覆盖范围更加广泛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农民同城里人一样病有所医

2005年,南部县率先在全市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5-2008年,参合人数和参合率逐年上升,参合人数分别为52.6万人、82.6万人、96.5万人、102.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50%、79%、90%、95%。生病住院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县以上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50元、300元、800元,住院封顶线6.8万元(含二次补偿5万元),有效解决了生病群众的经济困难。同时,县政府投资对74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投入500余万元添置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设备,全县1053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卫生室,切实保障了农民生病有地方治疗。

3.农民同城里人一样困有所济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五保”户,无钱、无粮、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因灾、因病、因残或重大意外事故造成家庭经济收入年人平低于700元的农村特困群体,切实做到低保应保尽保,低保金全部打卡直发。2008年1-10月,全县农村低保救助65316人,月补助标准40元;五保供养9577人,月均救助标准100元;医疗救助13万余人,人均救助82元;安排资金122.1万元,对407户五保户、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三、几点启示

坚持“三个发展”是关键。全县只有坚持“三个发展”,把工业办在园区、基地建在农村,始终围绕比较优势和加工企业来确定农村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村产业规模发展,才能实现“三化”联动,才能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形成35万亩蚕桑、20万亩速生林、5万亩杜仲及4万亩中药材的产业基础,形成25万立方米木材、300吨杜仲、1200吨蚕茧的年加工能力,实现19个乡镇的产业、水路等整体连片推进。

尊重自然条件是根本。丘陵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其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能完全照搬沿海发达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的路子,必须立足当地实际,围绕产业发展、时空距离、城乡环境、社会保障四个方面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形成梯度有序、相辅相成、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满足群众愿望是目标。要通过“四个一体化”的建设,使农村有了高效益的支柱产业、高规格的基础配套、高档次的人居环境和高标准的社会保障,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农村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8-12-24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四篇: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2005年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2004年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2007年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4年11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 k㎡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 k㎡,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05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

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2006年6月26日

第五篇: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

摘 要: 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改变和农村二元制结构,需要我们对城乡进行统一的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是我国农村社会自然发展的必经过程。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更好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追求。本文主要就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3-0058-01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在管理过程中实行的城乡分割式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乡二元制管理模式。这样的体制结构在一定程度是上对我国城乡和农民的联系产生了隔阂,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化的进程。随着最近几年,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对城乡进行统筹管理,积极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保证农村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进而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点,其实现的条件是要保证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达,经济水平上升到一定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城市和乡镇的各个优势,充分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促进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积极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就需要我们采取战略的眼光,运用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关键一点就是要以工业发展带动农村农业发展,以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城乡经济格局十分的重要。而这其中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城乡的统筹,可以说以城市带动乡镇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带动乡镇的统筹方式能够实现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促进,并将乡镇周围的农村更好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着急,应该分步骤,有层次、有原则的进行下去,同时还需要我们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对乡镇农村统筹覆盖的基础上,发挥城市对周边村落的带动作用,最终全面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1.城乡统筹规划需要分层次进行

分层次就是按照城市不同大小的规模,对周边农村和乡镇的带动程度,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城市和乡镇彼此协调的经济圈。城市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经济基础如何,因此,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城市的规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这个角度上,城市发展的规模越大,如果地区优势不足和经济发展落后,其发展大规模的经济圈是与自身是不相符的。就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数量比较多,而西部地区比较少,就一个区域来说区位优势明显以及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其规模比较大,而经济落后,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城市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城市的规模就会越大,对周边乡镇的辐射能力也就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过程中应该有层次的进行。

2.城乡统筹规划应该分步骤进行

在不同规模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过程中,其城乡融合的实践、阶段性目标、实践安排以及建设的重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分步骤推进的原则。首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城乡建设和发展工程中,加快促进我国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完毕的城镇应该重点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功能,增强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而对于原来从城镇还没有被覆盖的乡镇和农村,应该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乡村的覆盖率,做到全面覆盖不留空隙;其次,集中精力做好大规模城市的统筹建设工作,积极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和体系。对于特大城市应该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城市,树立典范;再次,将基础性的工作放在中小型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小型城市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起到十分重要的承接作用,因此,应该重点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中小型城市化建设发展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突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对城市的各项功能进行完善,切实提高城市带动乡镇的功能,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动下去。

二、城乡一体化工作路径选择

1.依托和自主

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城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目标进行建设,密切联系城乡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努力实现城市和乡镇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同时在践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还要对城市和乡镇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全面促进城市和乡镇融合发展。在工作过程应该始终强调乡镇之间的依托性,但是还不能忽视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城乡不同的经济实体有自身不同的发展目标,其发展的产业重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也是合理的。同时也是乡镇各个经济实体追求利益的本质体现。我们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各个乡镇的独立性,尊重城乡之间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需要做出的各种决策,支持和鼓励一切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行为,通过积极的调动城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的各种主观能动性,增强城乡的生命活力。积极依托城市优势,带动农村,这样才能扩大城乡的合作空间,并保证城市一体化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2.主导和支持作用

在积极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和乡镇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和乡镇各自的优势存在差异性,资源不同,产业不同,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总体上讲,城市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乡镇和农村主要起着支持的作用。城市的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所以城市的这种基础应该其主导作用。但是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还应该全面发挥农村的支持作用,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和各种劳动力,缺少了农村的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必会困难重重。

3.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通过实践操作和科学研究结果显示,要想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运用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因此在践行城乡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应该全面重视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始终坚持两手一起抓,共同调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统筹发展过程中能够有序的前进,最终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下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基础性的作用。在现今的体制环境下,企图采用行政手段对城乡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干预已经是不现实的问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在对资源进行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在对城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过程中仅仅靠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不能将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全面解决。除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切实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能,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和规划,这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黄菊.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5)

[2]肖新喜.我国农地管理制度的修改理念与规范配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刘祖云,李烊.“城乡关系”学术文献的理论考察[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02)

[4]武小龙,刘祖云.中国“城乡关系”研究:进路与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13(03)

[5]王桂巧,董全瑞.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J].甘肃理论学刊.2013(05)

[6]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13(05)

[7]苏利冕.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 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J].宁波通讯.2013(10)

下载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与城乡统筹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央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各地蓬勃开展。“城边村”的加快发展和......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诸城调查与思考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1日 12:00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7期作者: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近年来,诸城市坚持以......

    11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材料(大全5篇)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活动材料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专题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调研 1992年,绥芬河市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我市紧紧抓住这一强力和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凭借悠久的贸易历史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充......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为贯彻落实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决定》精神,进一步统筹我县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2004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