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诸城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01日 12:00
来源:《求是》期号:2009年第17期作者: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近年来,诸城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探索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基本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2.6亿元,比2006年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3.7%;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3∶1,远低于山东的2.89∶1和全国的3.36∶1。诸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证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次新跨越,是新形势下加快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城乡融合的经济纽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诸城就针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存在的弊端,率先探索农业产业化这一新型生产经营体制,形成了“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近年来,他们将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升级,新创造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他们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为动力,基本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出现了良性互动的好势头。截至目前,诸城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20多家,带动了10万亩黄烟、300万头生猪、500万只特种动物、1亿只肉鸡等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全市90%的农产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90%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收入的75%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发展壮大镇域实力,夯实以城带乡的基础工程。乡镇处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前沿,既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的关节点,又是融合城乡各类资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诸城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好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程。一是实施强镇扩权改革。诸城把全市乡镇(街道)由23个调整为13个,并将3个街道驻地外迁,扩大了镇域经济发展空间,同时将原来由市里审批或管理的59个事项下放到乡镇,使乡镇扩大了管理权限,增强了乡镇自主发展能力。二是调整市镇财政体制。根据其权限范围,诸城按照“核定收支、定额上缴(补助)、增量分享”的原则,让乡
镇分享地方税收,有力增强了乡镇统筹发展能力,仅2008年乡镇级财政增收就达1.4亿元。三是加大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市镇财政两年投入30.3亿元,加强乡镇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诸城农村出现了旧貌换新颜的喜人景象。四是引导城区企业向农村扩散延伸。现已有100多家城区大企业投资于乡镇特色工业园区,带动镇村发展起规模以上企业500多家,有10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
全面建设农村社区,打造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参照城市社区模式改造和建设农村,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是诸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诸城市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有利于整合利用公共资源的原则,规划建设农村社区208个,将全市1257个村庄全部“社区化覆盖”。在每个社区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包括一个办事服务大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其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涵盖4—5个村和约1500个农户,既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又就近服务群众。通过农村社区建设,诸城将乡镇(街道)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下沉延伸到了农村,在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同时,还为他们提供医疗卫生、图书教育、养老入托、健身娱乐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农资超市、便民超市、便民食堂等市场化服务,吸引了不少周边村居民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突出地方传统特色,推动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上,还体现在文化发展上,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服务投入欠账太多,难以满足现代农民的精神需求。近年来,诸城十分重视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大力繁荣城市文化的同时,依托农村社区在每个乡镇设立综合文化站,建起了208个“农家书屋”,形成了培育新型农民的文化阵地。二是同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以中心城区—乡镇驻地—社区中心村—周边村为主线,诸城着力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具有诸城特色的孝德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和改革创新文化,使文化建设成为推动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打造城乡一体的文化产业链。重点是在城区改扩建恐龙博物馆和恐龙公园,在远郊建设恐龙化石地质公园和30多个恐龙化石挖掘点,形成恐龙文化产业链;在城区建设修缮超然台、大舜苑,在农村恢复重建臧克家等名人故居,形成名人文化产业链。
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组织保障。近年来,诸城市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联建,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领导方式,建立起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长效机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一是以农村社区建设为依托,组建社区联合党组织。在每个社区,成立由各村参与的社区党总支或党委,其职能以组织协调社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主,不干涉社区或村的其他行政事务。二是城区党组织带弱村党支部,组建城乡联合党组织。选择城区内强企、市直部门党组织作龙头,一个城区党组织带1—4个弱村党支部,以组织联合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已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190个,加入联合党组织的村党支部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40%。三是整合归并弱村小村党支部,组建近邻联合党组织。诸城将百户以下小村党支部归并于地域相邻的强村党支部或社区中心村党支部,同时整合地域相邻、种养加产业相近的小村党支部,联合成立新的党组织。目前,全市已整合归并小村党支部283个,形成了带动农村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诸城市的创造性实践告诉我们,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他们才会衷心拥护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措施,把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创业热情转变为发展动力;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物质基础,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社会管理、基层民主等全面发展,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
(执笔:韩冰 刘相)
第二篇: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调查与决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总第379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8期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实践
--对崇州市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
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崇州市西南,辐盖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园”称号,是省农科院确定的全省两个“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之一。2005年园区建立以来,崇州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成都市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现代农业,在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走出了一条破解“三农”难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崇州市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负责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以发展农业科技为引领,大力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一是深入开展院市合作,依托省农科院建立了农业专家大院,常年聘请农业专家36人,重点开展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创新转化中心和农业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科研示范基地,配套完善了农业实验室、检测室及相关设备,促进了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把发展工业的理念引入农业,建立了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1060亩标准化蔬菜大棚,以及蔬菜新品种种植展示大棚。四是适应农业规模化经营需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机械化,引进推广了开沟起垄、精量播种、电子催芽、机械插秧、大棚机防、滴灌喷灌等农业新机具、新技术,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
2.以扩大规模经营为基础,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基地。他们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特色农业。一是建立了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1800亩红提葡萄十里长廊和年出栏2.65万头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二是组建集体经济组织新诚农业公司,按照“小业主+大园区”的模式,实施了“500亩新型农民创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以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为主要内容,建成了6个标准化养殖单元和470亩特色种植基地。三是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申报认证,同时采取政府搭台、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办法,着力打造“文井源”农产品品牌,统一注册了“桤泉牌”农产品商标,构建起了农产品公共品牌营销机制。
3.以发展加工物流为载体,做长做大农业产业链。一是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桤泉农业加工园区规模达到上千亩,目前已入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4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达到2.8亿元,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二是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流通业态,一批“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馆对接”等农产品营销模式和营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建立,建成了千亩互惠超市蔬菜配送生产基地。三是借助紧邻安仁古镇的优势,着力打造“三河、一岛、两走廊”农业休闲旅游产业。2009年举办的“百日红提葡萄暨绿色蔬菜采摘品尝活动”,接待游客12万多人,带动园区农民增收60多万元,促进了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4.以创新农业服务为途径,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针对土地规模经
营业主在劳务用工方面出现的招工难、用工难、管工难的现象,引导组建了利民农业劳务合作社,将土地流转出的农民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农业技能和法制道德培训,通过市场化的劳务用工平台,有效解决了业主们在劳动用工中“三难”的问题。二是创新农机具服务方式,组建了大地农业服务公司,搭建了农机具服务平台,为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机耕、机插、机防、机收等专业服务,创造了双赢的效益。三是组建文井现代农业基地管理公司,通过与土地规模经营业主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签订包括种植品种、面积、模式、时间和农资配送、劳务用工、生产管理、产量指标、费用支付等内容的协议,为他们的基地提供生产、管理、销售等全程服务。如公司为康庄农牧公司管理的200亩甜糯玉米,就比他们自己生产管理每亩要节省开支80元。
二、园区建设给桤泉镇带来的变化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桤泉、隆兴、燎原、集贤四个乡镇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桤泉镇,作为园区核心区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示范项目建设试点镇,他们积极抓住机遇,实现了发展新变化。
1.镇域经济不断壮大。2009年该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400万元,比2003年增加1100万元。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49∶27∶24调整为2009年的38∶33∶29。农产品加工园区从无到有,规模达1000亩,入驻企业49家。
2.高新现代农业已具雏形。全镇建立专业生产基地6100亩,标准化大棚1060亩,优势特色水果红提、蔬菜产量占崇州市的10%以上。蔬菜加工企业发展到4家,年加工能力3000万吨,产品销往欧洲、日本等地,年销售额达1.7亿元。桤泉镇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四川省高校食堂农产品直供基地”,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农产品农超农校对接试点基地”,其无公害红提标准化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由成都大好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建设的桤泉农产品物流中心及农产品展销中心即将落成。目前,桤泉农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依靠传统经验到依靠现代技术、由单家独户经营到规模集约经营、由单一种养到兼具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观光的转变。
3.镇乡面貌明显改善。高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了桤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型城乡形态逐步形成。该镇场镇面积由2004年0.3平方公里发展到2009年0.9平方公里,人口集中度达60%。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逐步完善,实现了道路村村通,公共服务基本实现社区化、一站式。他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先后投入3500万元财政资金,并采用BOT等模式,建成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100个垃圾集中收集点,对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进行了改造升级。
4.群众生活显著提高。与过去单纯农业收入相比,桤泉农民如今增加了土地租金收入、打工劳务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步入了收入增长的快车道。2009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20元,与2004年的3350元相比,年均增长15%,高出崇州全市平均增长水平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2003年的2.8∶1缩小为2009年的2.2∶1。同时,农民“身份”逐渐变化,许多农民实现了从菜农向业主、从商贩向老板、从农民工向产业技术工人的转变。结合耕地保护基金发放,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2009年,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3%。
三、园区建设的基本经验
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是崇州新农村建设的实验田和展示窗口,也是成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鲜活样板,其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做到了发展一张蓝图、工作协调推进、问题及时解决,为有效整合市级各部门的职能和四个乡镇的优势资源,提高工作效能,提供了体制保证。
2.协同运用政府和市场两个推力。他们既注重发挥政府在组织规划和投资撬动方面的作用,又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形成了共同推动园区建设的合力。
3.积极扩大集约规模经营。使一批业主在土地流转中应运而生,由于新的市场主体素质更高,从而为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高度重视技术和品牌两个核心竞争力。这样既为农产品生产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基因”,又为农产品营销加入了强大的市场“元素”,从而使崇州农产品不断向着优质、高端、高效的方向发展。
5.统筹推进三次产业联动。他们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低级循环,实现了“1+1大于2”的效果,园区建设在产业互动融合中,内涵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6.始终不忘改善民生。实现了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人民群众在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果后,对党和政府的发展思路更加认可,从而使园区建设获得了不竭的动力。
对桤泉高新现代农业园区的调研,使我们深感它犹如一株成长中的小树,还需要不断培育才能根深叶茂。为着这一期待,我们建议:一要进一步规范劳务合作社、基地管理公司等新组建的农业服务主体的运行,不断完善运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二要在集中加工、集中养殖等新业态不断出现和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低碳循环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使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三要进一步加大园区核心区桤泉镇以外其他三个乡镇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努力增强其发展的平衡性,不断扩大园区示范的整体效应。
负责人:萧少秋
成员:谭文劲 谢辉
田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04-28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杂多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结合我县“十一五”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主线,以规划布局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公共资源配置为关键,以就业社保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保障,以“二个集中”(牧区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五项改革”(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草场流转、牧区综合体制)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政治文明、文化繁荣、人民富裕、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杂多。
(二)基本原则
1、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牧区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牧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三农”工作的各个方面,尊重牧民首创精神,支持牧民创业创新,不断推进牧区改革和制度创新,对事关 “三农”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进行改革试验,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2、统一规划,严格管理。从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全县的发展,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进行统筹安排,全面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作程度,保证各项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尤其是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严格遵循客观规律,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有选择、有重点地分区、分类、分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利用优势领域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一体化工作的发展。
4、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强化政府宏观规划与组织协调职能,使市场牵引力与政府支持力有机结合起来,多元投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滚动发展。
5、城乡联动,立体发展。积极实施城乡双向联动、立体发展推进战略。既要按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充分发挥城镇的集聚、辐射作用;又要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加快牧业、牧区现代化建设。
(三)发展目标
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 设、社会事业发展、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六个方面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二个集中”取得明显成效。到2013年,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80%,城市化率达60%,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500元以上。牧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实现全县人民群众共享现代文明。考虑到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全县主要预期指标安排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3年,总量达到 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2013年超过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三年累计投资 亿元。
(四)实施步骤
分三个阶段实施。2009年-2010年为第一阶段,成立领导机构,研究制定改革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动员部署。2011年-2012为第二阶段,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深化各项改革,创新各项措施,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制度。2013年为第三阶段,全面推开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任务。
根据州委、州政府统一部署,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六个一体化”。
(一)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坚持规划统揽全局。结合我县实际,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功能区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着眼 全局,牢牢把握规划权,真正发挥规划在空间管制、资源配置、引导建设上的作用,努力构造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规划目标。
——完善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加快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城镇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要达到95%。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任务。全面完成全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建立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相对接的机制,做到“两规”相合。
——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体系调整规划,进一步明确各乡镇的功能定位,重点加强区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并强力推进村庄布局规划的实施。
——建立有效的空间管制体系。在空间资源短缺、用地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从城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强化空间管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域空间上划定已建区、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对环境敏感的禁建区加以保护,对允许适度开发的限建区进行引导性限制,对可高度开发利用的适建区加以政策鼓励。
2、构建新型城镇村网络体系。按照总体规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要求,谋划城乡空间格局,为产业布局提供合理空间。科学编制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即: 中心城区现代化、重点镇城市化、中心村城镇化为发展方向。
——发展壮大重点乡镇。支持和引导萨呼腾镇、昂赛扎青乡依据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完善发展规划,增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和承载能力。
——分类指导中心村建设。全面开展村庄整治, 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和“清洁工程”建设,抢抓我县中心村镇建设机遇,加快我县31个文明村建设步伐,全面完成我县中心村镇建设的各项任务。
——引导建设居民点。严格农民建房管理,采取强有力措施,逐步撤并村庄居民点,引导农民在村庄布点规划所确定的发展型村庄和城镇居民点居住。到2013年,全县规划的居民点要启动实施30%以上,建成一批农村新型社区。
(二)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布局,构筑城乡产业衔接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三次产业联动互融互补的城乡产业新格局。
1、推进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从交通、产业、市场等环节加快与现代化城市的对接步伐,大力构筑产业对接平台,加大生态旅游开发,推进杂多县生态旅游区。生态旅游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题下,加速旅游名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的开发建设,提升服务档次,加大服务设施和景观等建设力度,推进杂多县生态旅游区国家3A旅游区各 项建设提档升级。
2、大力发展现代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围绕城市消费需求、科技创新进步加快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规模牧业、设施牧业、观光牧业、生态牧业,构建现代牧业产业体系。一是要广泛深入的进行思想发动,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要充分利用会议、新闻媒体等手段大力宣传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主要措施,宣传兽医体制改革的精神,把各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上下齐心,形成合力,全力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兽医体制改革。二是要层层分解任务,落实领导责任。要把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到乡镇、到村社、到企业、到部门、到,进行严格的目标考核,保证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是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兽医体制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部门领导是具体责任人。要以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服务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强化督查督办。要把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纳入督查督办范围,定期开展督查督办。
——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业、服务、餐饮、交通运输等就业潜力大的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努力扩大服务业就业容量,充分发挥优势,引进物流战略合作伙伴,建设一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送、展示、交易等功 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
——着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建设县、乡镇、村三级商贸服务网络。建设城区购物商业中心,建设杂多县特区特色市场。加快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建设,加强集贸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牧区便民店。
——着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增长点来抓,通过招商引资和国家项目投入,争取杂多县景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进一步改善交通、食宿、购物、游乐条件,加快由单一旅游休闲向旅游健身、旅游购物、旅游地产系列化发展的突破,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扩大旅游发展容量,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和综合实力,争取使杂多旅游达到全州旅游名县中等水平。整合提升休闲观光牧业,依托特色牧业产品基地,新建和改造一批休闲观光牧业项目,加快建设以“牧家乐”为主体的旅游观光点,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和文化功能。
(三)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交通。建设区内干线路网,打通我县周边交通出口,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实现杂多县至周边县主要通道等级化、县际通道黑色化、村公路等级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优良、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公路交通网络。
3、邮电通信。大力发展现代邮政物流,推进邮政快递建设。进一步提升电信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大力支持 3G网络建设和运营。
4、供水与燃气。投资2200万元解决全县4个乡镇12个村2.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新铺设自来水主管网1条38km、支管网150km,使全县喝上卫生、洁净的安全水,基本完成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
(四)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求,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缩小城乡之间社会事业方面存在的差距,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
1、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制度。增强县、镇两级的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增强对薄弱村政策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
2、全面发展科技事业。加快建设县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支持科研机构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推进牧业农村经济的科技进步,建立和完善牧业技术推广、服务和动物保护体系。抓好动物良种创新、疫病防控、牧业产品加工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依托乡镇牧业综合服务中心及行业协会培养科学技术带头人,发挥龙头企业和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牧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加强公众科普教育,建立区、乡镇、村于一体的三级科普网络。到2013年,75%乡镇建成科技(普)展览站、信息站、图书室等科技(普)活动设施,70%村建成一定规模的科技(普)活动室、宣传栏。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农村牧区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3、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统筹规划城乡教育,完成教育布局调整。实施学校建设项目,完成教师安居工程,继续争取国家、省、州专项资金,开展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完全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学校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缩小城乡办学基本条件差距,加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区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促进城乡教育交流。每年引进一批资教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继续实施基层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好职业技术培训。
4、全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以县级公共卫生防控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着力培养农村卫生适用人才,2013年中心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70%以上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水平,一般卫生院40%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水平,所有乡村医生达到中专以上学历水平,加强对参合牧民就医行为的监督,力争2013年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县、镇、村三级横到边纵到底的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实现乡镇卫生院疫情信息网络的全覆盖;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牧区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5、全面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牧户为对象,建成“镇有站、村有室、组有户”的文化网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以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为依托,到2013年,实现全县村村建有牧家书屋。大力加强村级公共体育场地建设。到2013年,60%的村建有水泥篮球场及其配套的健身设施。
(五)大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1、建立城乡无差别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取消本市户籍人口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城乡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不平等政策和不合理的限制性规定,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以牧民就业转移为有效手段,加大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力度,到2013年,牧区劳动力非农就业率达80%。通过“校企结对”、订单培训,加大牧民技术培训,其中被征地牧民劳动力培训率达 到80%。
3、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养老保险:以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为核心,逐步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依托新型农村牧区经济合作组织,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农合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出资的原则,鼓励、引导更多的牧民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将城镇各类农民工,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保险缴费范围,逐步实行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比例缴费,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医疗保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积极组织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缴费问题。
4、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缩小保障差距,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3年,基本实现城乡保障项目同有,保障差距逐步缩小。巩固完善城乡低保制度,争取逐年提高我县各村低保保障标准。加快福利院建设,切实落实五保对象供养调标经费和福利院公益经费预算,不断提高供养水平。缩小我县各村分散供养、集中供养员之间的待遇差距。加强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完善事中救助结算办法,提高医疗救助时效。大力推进慈善事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乡社会福利事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和城镇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加大力度解决因灾、因贫困难对象住房难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助学机制,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广 开就业门路,认真做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工作。
5、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执法机制。积极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构建既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牧区特色,又便于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广泛覆盖的新型牧区社区管理体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城郊乡镇改设街道办事处,村改设居委会。
三、实施对策和保障措施
(一)、推进“五项改革”。瞄准制约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部位,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制度及农村行政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清除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性障碍。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已经对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为“湖北居民”户口的基础上,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的指标限制,取消申报、迁移户口的各种不合理的前置限制条件,积极探索城镇人口迁移农村落户的管理办法。简化户口办理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
2、深化就业制度改革。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使劳动者依法享受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统一服务内容,统一就业登记,实行一体化管理。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培训机制,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推行订单式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对进城经商办 厂开店人员,工商、税务、城管等有关部门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证照办理、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3、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民个人、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政府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保险资金来源格局,在牧区建立起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现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全覆盖,同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农村医疗保障与城镇医疗保障的有序衔接,形成城乡互通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失业补偿制度,对城镇包括进城务工农民在内的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失业实行补偿。
4、深化草场制度改革。完善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允许牧民采取出让、入股、转包、租赁、草场信托、置换、抵押、股份收购等方式盘活草场使用权,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草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将牧区集体草场使用权流转逐步引向市场。鼓励牧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牧场和牧业园区流转。
5、深化牧区综合体制改革。按照建立适合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发展需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县、乡镇机构、牧区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巩固和完善牧区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路子,建立起新型牧区公益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牧区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投入办学、各级责任明确、财政分级负担、经费稳定增长的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县乡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
(二)建立良性投入机制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努力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对牧区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每年财政支牧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牧区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
2、搭建投融资平台。对优质牧业产业化项目进行引导性投资、鼓励性投资或风险投资,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经营机制。
3、全力启动民间资本。充分利用民间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相对充裕的优势和招商引资基础较好的条件,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融资体制,放开民间资本进入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类限制,除特定行业外,实行民资进入“零门槛”。
4、探索农村信用新模式。推广实施“行业协会+联保基金+银行信贷”、“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行社在合+财政贴息”等信用新模式,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
(三)建立完善配套政策
1、清理消除歧视性政策。配套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依附在城镇户口上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退伍安置、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等附加利益。彻底清除对牧区居民的歧视性政策,让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和国民待遇。
2、调整强化惠牧支牧政策。强化财政支牧政策,确保国家、省各项惠牧支牧政策措施配套到位,建立起促进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调整草场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支持牧业、牧区发展的新型土地收益分配制度。调整强化系列“三农”政策,将多予少取、反哺“三农”的转折性指导思想细化落实到牧业发展、牧区建设、牧民进步的方方面面。
3、建立补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政策。制定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快牧区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完善现行的牧区草场家庭承包制度,依法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规模化经营、减少牧业从业人口的新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探索建立新型牧区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新机制,研究多种补偿安置办法,切实解决好土地被征用农民的住房、社会保障、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研究制定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合理解决城市化用地需求。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坚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为载体,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 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村 “两委”主要负责人,优化选任机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提升乡村干部素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实践锻炼和学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工作水平。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武装、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形成农村基层组织的整体合力。深入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注重培养年轻有文化、“双带”能力强的党员,注重发展女党员,逐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推进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创新,积极推行乡镇党委换届“一推两考”,扩大村党组织换届选举直选试点,探索村委会竞选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规范议事决策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五)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全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若干专项工作协调组,分别承担相关任务。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体系。
(六)广泛宣传发动,强化考评考核。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的宣传报道,营造全区上下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的浓厚范围,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把群众的建设愿望、发展要求引导到城乡一体化行动上来,形成合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行动深入开展。建立全 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根据乡镇类型以及县直部门职责分类,将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标作为县政府主要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统计制度和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把各项工作量化分解到县直各部门,一年一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政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创新督查方式,推动任务落实,确保改革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建设
我区作为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地区,经过近几年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农村社区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逐步得到推进。从调研情况看,我区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成效体现为:一是初步规划了多个农民安置小区;二是制定和完善了农村社保政策;三是实施了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四是推进了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区两个涉农街道的9个行政村全部增挂了社区居委会牌子,219个村民小组中,有48个村民小组已完成撤组转居工作。通过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摸索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对照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我区农村社区建设的步子还不够快,力度还不够大,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对农村社区的定位,即如何结合实际划分社区,尚未有明确的布局规划;二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多,组织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工作机构还不健全,尚未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三是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仍然较差,目前主要靠村级经济解决农村社区的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尚未形成有效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等等。笔者认为,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管理向农村基层延伸,对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农村社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势在必行。而要使农村的社区建设真正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顺应农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编制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城市建设有规划,新农村建设有规划,农村社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它既关系到社区范围的划定,也关系到工作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作出切合实际的社区设置规划。制定规划的过程,既是对本区域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行调查论证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了解实情,掌握民意,为农村社区工作的扎实开展打下基础。当前,民政部门应当负责做好本地区社区建设的工作规划,协调和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涉农街道要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撤村转居工作,认真研究处理好撤村转居涉及农民利益的相关配套政策问题,使撤村转居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推进村民自治。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村民自治深化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产物。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治,农村社区的生命就在于社区居民的自治精神。要使自治精神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村民自治与推进社区服务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村民自治的关系,既巩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又保证村委会依法履行职责,发挥好农村社区作为群众自治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农民居民具体的民主权利和实际利益都得到尊重。当前,对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加快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志愿者队伍等,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
第三,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与保障功能。要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功能。当前,要以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选择试点,加快形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各类专项服务网络,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就业服务网络、教育、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等,基本满足村民发展经济、办事议事、健康娱乐、求医求助等需求,为农村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周到的服务。对已建成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要发挥好龙头作用,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全面展开,努力提升农村社区服务的水平。
第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农村社区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当代农村居民追求新生活的内在要求,也是农村组织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小康社会、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一是要成立区级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帮助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全区上下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知度,使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社区群众和社区单位的自觉行动。三是加快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村社区建设所需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要整合社会资源,挖掘社区潜力,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社区服务和公益事业,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物质和资金保障。四是民政部门要发挥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的作用,主动沟通,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努力形成由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农村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五,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一定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围绕“小区做强区”、“小区变靓区”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打造农村社区文化品牌,形成地区特色。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社区工作模式,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新机制,探索新途径,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汇报提纲
科学打造新城镇
率先实现一体化
万宝河镇是桃山区唯一的建制镇,下辖6个行政村,地处市中心外缘,城乡交错,工农混居,人多地少。全镇总人口26134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2365户、6423人。全镇耕地面积6025.34亩,人均耕地0.8亩。全镇有标准化种植小区7个、养殖小区6个。截止到2008年末,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44720万元,农业总产值实现48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34元,比2006年增加1652.6元。劳务收入668万元。村级集体积累达到2870万元,比2006年增加1430万元。
经过三年的实践,万宝河镇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新修通村公路8条,12.9公里;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室及活动广场3个,总面积8357平方米;图书数量10260册;农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有2个村建立起了农民养老助学保障机制;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2%;住房砖瓦化率达到95%;电视机普及率达到99%。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生活环境逐步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自我救助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建设
万宝河镇做为城郊镇,有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独特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实现共享,农民整体素质较高,具备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基本要素。为此,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从全局出发,科学规划全镇发展方向,编制了镇、村两级城乡一体化建设方案,从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五个 方面确定了发展思路。以桃山村农民公寓项目为突破,推进万宝村、良种场村整村改造步伐;以桃山村、桃南村、万宝村蔬菜小区为依托,实现精品农业;以八道岗村、红岩村养殖小区为中心,打造养殖专业村;以城乡环境绿化为重点,建设景观公园;以通村公路建设为基点,整修村内主次巷路;以桃山村、桃南村为试点,逐步实现由村集体出资建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一)修公路,构建乡镇交通网
万宝河镇党委秉着“经济发展、道路先行”的发展原则,确立了奋战三年,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白色路面的战略构想,将推进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切入点定位在道路环境改善工作上。自2006年,万宝河镇积极对上争取通村公路项目,首先将八道岗村至红岩村通村公路列入日程,采取上级匹配、村企共建、农民自筹的方式,筹集资金260万元,修建了全镇第一条长2公里的通村公路。镇党委于2007年加大公路建设力度,投资225万元,修建了安庆路、长青路、万宝村路三条通村公路,总长度达到4.5公里。2008年,投资85万元,良种场村1.2公里通村公路正式建成通车,彻底解决了农村出行难问题,六个村主干路全部实现了白色硬覆盖。2009年,万宝河镇党委在完善通村公路配套设施,加强通村公路管护的同时,把村内次巷路硬覆盖做为改善出行问题的工作重点,在万宝村通村公路安装太阳能路灯20基,实施通村公路亮化工程。制定《万宝河镇通村公路管护办法》,聘请专业保洁员,达到了通村公路建设高水平,配套高规格,管护高标准。投资180万元,修建万宝村 1750米三条次干路白色路面,配套石砌边沟7400米。红岩村通过村企共建投资100万元,修建一条长1040米的白色路面。9月1日,红岩村投资180万元,修建了全村的第三条通村公路,长1.65公里。届时,将在万宝河镇区域内,实现了布局合理、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
(二)重民生,农村饮水安全全部改善
2006年之前,万宝河镇有70%的农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多为小井水,且人畜共用同一水源,存在着较大的饮水安全隐患。2006年,镇党委经过积极对上争取,将桃山村、桃南村、红岩村、八道岗村作为饮水安全工程重点村立项,申请国债资金164万元,将农村饮水并入城市供水管网,实现了人畜用水分离。经过二年的施工,共铺设主管线24300延米,支管线86600延米,解决了1973户、6366人吃水难问题。万宝村投资86万元,进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实现农村饮水与城市管网并网。届时,全镇六个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三)建广场,搭建活动新阵地
万宝河镇万宝村、八道岗村、红岩村村级办公室由于年久失修,过于陈旧,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且村内一直没有活动广场,村民没有开展文化活动的阵地。八道岗村、红岩村决定另行择址,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及文化活动广场,万宝村则采取了土地臵换的方式,进行广场建设。八道岗村投资44.8万元,修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中心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建筑采用欧式风格,内部设有图书室、娱乐室、会议室、电脑信息室 等。广场面积1800平方米,铺设彩色地砖,四周有石砌排水沟,广场采取垂柳、花坛绿化,路灯照明,配有体育健身器材。红岩村文化活动中心及广场,中心建筑面积317平方米,广场面积2400平方米。万宝村通过土地臵换的方式,建文化活动中心300平方米,广场700平方米。2009年,借助棚户区改造政策,将在海天家园B区一期工程建设规划中,为桃山村提供1024平方米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良种场村为解决村民没有活动阵地的难题,积极与村内企业协调,锶美乐公司将办公楼二楼19个房间500平方米归良种场村所有,用于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为培育新农民提供了新的活动载体,使全镇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平衡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四型经济”
抓住近郊型城镇的地理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依靠“四型”经济,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一)强化招商引资,打造项目经济
紧紧依托南北两环和七桃路的通道优势,从严规范七桃公路和依宝公路两侧以及荷兰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地载体,逐步完善道路、供电、供水、供气、电信、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对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承载能力。以引进科技型、外向型、环保型、非煤加工型企业为重点,发挥森帝工业园区、华宇洁净型煤厂、宏翔木业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型煤生产、木制品加工等大规模工业集群,大力发展项目经济。自2006年至今,全镇共引 4 进企业83个,引进资金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度达到1.8亿元。
(二)扩大蔬菜小区面积,打造棚室经济
通过反包倒租、改造中低产田等办法,扩建蔬菜种植小区,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更多的集中到种植大户手中,扩大种植规模,截止目前,全镇共流转土地3036.7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50%。2006年,在倭肯河南岸,市公安局犬队西侧,新建桃山村百亩蔬菜小区,经过二期扩建,小区总占地190亩,共建设钢架大棚99栋,温室29栋,铺设白色路面900米,石砌排水沟2400米,工程总投资为377万元,年可生产绿色蔬菜55万公斤,创产值120万元。万宝村蔬菜小区、桃南村蔬菜小区、红岩村草莓小区相继改建、扩建。三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791万元,新建钢架大棚181栋,温室60栋。全镇棚室占地面积达到816.44亩,占蔬菜生产总面积的33%,大棚576栋、温室301栋,年可创产值1158万元。引进“倍盈”番茄等新品种,发展“订单”农业,降低种植风险,提高种植效益。2009年,为提高蔬菜小区标准,万宝村蔬菜小区修建了857米的蔬菜小区给、排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3.5万元,万宝村蔬菜小区的送、排水明渠总长度达到1660米,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提高养殖小区标准,打造畜牧经济
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算帐对比、重点扶持等方式,快速扩张养殖群体。提高养殖小区规范化标准,降低养殖风险,扩大养殖保险范围。建立村级养殖保险制度,养殖保险率达到90%。新建、扩建了桃南养猪小区、八道岗养猪小区、红岩养鸡小区。2008年,建立了万宝河镇畜牧防疫服务中心,聘请了专业兽医,保证了全镇养殖业防疫需要。2009年,投资600万元,扩建八道岗养殖小区,新建猪舍8栋、7350平方米,配齐配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实施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畜舍消毒池10个,粪便处理池2个,扩建后八道岗养殖小区猪舍总建筑面积达到13000平方米以上,年可出栏生猪10000头,通过小区扩建及无害化处理项目,八道岗养殖小区成为我市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管理最好的生猪养殖小区。
(四)完善劳动力培训体系,打造劳务经济
2009年,通过土地流转,将更多的农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让他们为种、养殖大户打工,即可以得到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增加劳动收入。发挥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依靠劳动部门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把农民按特长、意愿进行统一分类,开展 “阳光工程”培训,提倡“走出一人,带出一户、搞活一村”。成立专业的中介公司、服务公司,让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实现农民劳务收入安全化、规范化、合法化。2009年开展引导性培训4次,技能性培训8次,培训劳动力500人,转移富余劳动力1800人,劳务收入实现700万元。
四、改善生活环境,建设优美乡镇
几年来,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打造宜居城区,尤其注重城市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
(一)建设农民小区,探索整村改造
万宝河镇共辖6个行政村,桃山村、桃南村属于城中村,红岩 村、八道岗村为城郊村,良种场村、万宝村为自然村。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各村所处地理位臵及村域条件的不同,制定了不同的整村改造计划。桃山村、桃南村做为城中村,紧临市区,村民无论从出行、生活、医疗等各类消费来看,已经实现了从村民到市民的跨越。因此,在2006年,桃山村率先提出了建设农民新邨的发展思路,拟建设农民小区,将村民实现整体搬迁。2009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政策的落实,桃山村、桃南村将通过对上争取,力争在棚户区改造海天家园二期工程实现整村农户搬迁。红岩村、八道岗村做为城郊村,将依靠棚户区海天家园B区一期工程,于年内全部实现整村动迁。万宝村、良种场村做为自然村,将按照分期逐步推进的模式,首先进行村内基础设施完善,然后通过市场化运行方式,进行整村改造,彻底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二)开展全民绿化,提升镇域环境品位
万宝河镇党委始终将绿化、美化工作做为改善村域环境的重点工作来抓,注重发挥群众的力量,号召全民绿化,全员参与,动员村民在房前屋后栽植绿化灌木及花卉,建设家庭花园、景观公园。通过“四个到位”即制度到位、责任到位、管护到位、宣传到位保证了绿化工作的全面展开。2009年,在良种场村一块23000平方米荒地上种植3000株红山杏树,形成一片风景独特的观赏林。依托通村公路、种植小区、养殖小区,进行村屯绿化建设,共出动车辆200余车次、人员1600余人次。三年累积栽植绿化树木167630株,其中山体绿化树木160000株,村屯绿化树木杏树3340株、柳树7520株、杨树3400株、垂榆150株、丁香220株、紫穗槐9.3万株,努力打 造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绿色生态家园。2009年,万宝河镇被评为省级优美乡镇。万宝村被确定为整村推进试点村,沿万宝村入村通村公路两侧及三条主巷路两侧修建总长2516米,高1.5米、宽0.24米的景观围墙,并与民房统一粉刷为淡粉色。进行整村绿化,栽种绿篱550米,栽种红瑞木120棵,连翘150棵,草坪2100平方米,栽种云彬120棵,铺设鹅卵石路面,修整边沟1公里,设臵仿木石桌椅1套。万宝村整体绿化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五、强化服务职能,社会事业不断上水平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万宝河镇党委、镇政府注重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努力营造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氛围。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加强民办环卫管理力度,将六个村、四个社区全部纳入民办环卫管理,实行“户集、村收、社运、镇处理” 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保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构建社会救助体系。以农村低保为基础,扩大救助范围。全镇共为289户、444人的贫困家庭办理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年共发放救济粮68吨、救济款17.5万元。以桃山村、桃南村为试点,建立村级救助保障体系。完善村级卫生医疗。在全镇六个村翻建村级卫生所4个、新建1个,面积560平方米,共投资35万元,同时各卫生所还购臵了B超机、X光机等医疗设备。基本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落实计生优扶政策。三年共发放农村计划生育奖扶、特扶资金13680元,独生子女奖励费98060元。
六、科学谋划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按照全区提出“两个率先”工作目标,做好“五个统筹”发展。统筹搞好城乡发展规划。今年力争完成桃山村、桃南村、万宝村、良种场村的整村改造,2010年做好红岩村、八道岗村整村改造工作。农民楼房入住率实现80%以上。统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二年内,全镇土地实现全部流转,重点开发乡村旅游业,以桃南村蔬菜小区、万宝村蔬菜小区为基地,开发采摘农业,种植业实现产值4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800元。规范农业协会组织,发挥农民生产自主性,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统筹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通村公路路灯亮化率达到100%,各村内次干路全部实现硬覆盖,村内巷路砂石化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六个村全部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图书室藏书达到50000册。统筹做好农民技能培训。制定农民技能培训制度,保障场地、经费、师资等硬件。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城乡就业机会均等、待遇均等、保障均等。劳务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统筹加强城乡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到2010年,桃山村、桃南村村级农户保障救助体系完善,其余四个村初步建立村级保障体系。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较大改善,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经过几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万宝河镇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果。今后,我们将在区委提出的“两个率先”目标要求下,全力以赴,强化落实,树立样板,成为典型,为打造全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第一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