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今年4月,我市启动了《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编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多次召开研讨会和征求意见会,于8月26日通过专家评审会,9月12日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查,11月15日,市委常委会议又对本规划进行了审查。为使规划更趋完善,现再次征求各界人士、广大市民的意见,欢迎大家建言献策。
榆林,一座古老传奇的边塞之城,闪亮数千年的塞上明珠。随着改革开放和能源开发的深入推进,一座现代化的“能源新都”异军突起,中国“科威特”、“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重要一极”、“创新转型”、“持续发展”„„
荣耀伴随着使命,为着更多的繁荣昌盛和民生福祉!
一、规划背景
(一)四大背景:
1.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发展战略新动向榆林位于陕甘宁、呼包银榆、“三西两东”三大国家战略区域交汇之地,多项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榆林站在了更高的发展起点上,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榆林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
在三个国家级层面的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三西两东”区域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中,都对榆林发展有很高的定位。
2.陕西重要一极——陕西迈入“双轮驱动”时代依托资源优势,榆林的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打造陕西重要经济增长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形成陕西“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3.区域发展新要求——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新时期我国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1 后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科学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新型城镇化是相对原有城镇化的一个调整。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城乡一体协调健康发展是最终的目标。
4.周边城市发展新态势——竞相发展、竞争激烈榆林地处包茂、青银两条国家重要联系大通道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辐射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能源资源支撑区。
榆林邻近地区城市均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产业趋同性较高,发展竞争激烈,从经济发展来看,榆林经济总量处于前列,以第二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特点明显,第一产业发展居邻近地区首位,第三产业发展较慢。
然而,相较其他城市,榆林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独特的农业发展条件、较为充足的水资源、多样化的资源条件,为榆林在区域中寻求突破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立足多样的资源基础,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优、他优我特,在区域城市竞争中寻求突破发展。
(二)自身审视三大特征: 1.自然条件多样。2.资源开发主导经济沉浮。3.资源分布决定地区发展。
(三)自身审视五大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2.经济基础雄厚。3.矿产、可再生资源丰富。4.农林牧资源独特。5.地域文化多样。
(四)自身审视五大制约:
1.“能源独大”,产业升级转型压力大。2.地区发展差距大。
3.“小马拉大车”,以城带乡任务重。4.水资源紧张,用地受限,制约城乡发展。5.“保护与发展博弈”,生态保护压力大。
二、战略目标
(一)发展方向与思路
市域发展:发挥资源优势,做强做优高端能化主导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成为中国绿色能源化工新都。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产业聚集和人口城镇化,支持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成为全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中心城市发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服务周边区域,辐射大西北,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四化同步”的区域中心城市。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塑造多元文化城市特色,建设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战略
贯彻省委、省政府支持榆林持续发展的意见,以“四化同步”为动力,着力产业升级、空间优化、生态建设和机制创新;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城、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为切入点,针对榆林城镇化发展实际,以“中心引领、三区协同、南聚北优、双人联动”作为城乡发展总体战略,全力打造中心城市、大力推进县级城市、择优培育重点镇、合理布局一般镇和农村社区,因地制宜、差异发展,有重点分层次建设城乡居民点,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中心引领随着近年来榆林高速公路网建设的推进,横山、米脂、佳县,毗邻中心城区的发展优势已经形成。
横山县与中心城区之间的榆横工业区,已经形成区县一体发展的趋势。此外,榆神、榆米、榆佳之间均已建设起一批工业园区,但这些工业园区仅立足于各县承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基础上,园区之间同质化严重,难以形成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协同发展局面。
在这一发展条件下,借助中心城区及周边经济强县带动,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将横山、米脂、佳县纳入中心城市建设,组织协同发展,构建一 市四区的大榆林,不但能够做强榆林中心城市,打造区域核心增长极,有效带动市域经济跨越发展,同时对三县的城镇化及经济发展也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三区协同以“大榆林”中心城市为统领,整合北、西、南三个发展区,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特点,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三个副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神府、靖定、南部三个经济区,明确发展思路与区域职能,协同推进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
3.南聚北优结合榆林市域资源分布、发展条件及国家国土开发计划,榆林南部地区受地形及发展基础所限,以县城为中心,集聚发展;北部地区依托现状较好的城镇发展基础,优化结构,实现城镇网络化发展,总体实现“南聚北优”的发展思路。
4.双人联动受资源开发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域城镇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和无定河川道,如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以及榆阳、米脂、绥德和清涧,形成了“正人字型”的空间形态,榆林中心城区处于人字型的中心。
同时,黄河沿岸和307国道沿线也形成了系列城镇群,如府谷、佳县、吴堡、清涧以及绥德、子洲,形成了“倒人字型”的空间形态。
双人字型发展轴线一直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重要集聚导向,已初步形成,并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带。
(三)战略目标
1.发展目标以升级转型为主线,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途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榆林建设成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共同进步;城乡空间层级分明,分类指导;城乡社会均衡发展,公平共享;城乡设施统筹建设,高效衔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2030常住人口375393450城镇化率(%)606575城镇人口(万人)225256338农村人口(万人)1501371122.推进步骤近期(2013—2017):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发展步伐,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社会。
中期(2018—2020):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提升,建设中国经济强市。
远期(2021—2030):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全力迈进现代化发达城市。
三、空间布局
(一)城乡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主三区三副四轴”的“1334”城乡空间总格局。一主:即以榆林中心城市作为市域发展主核心,辐射带动整个市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区:即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神府、靖定和南部三个经济发展区。重点通过产业差异化发展,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各具特色、协同互促的城镇发展片区。
三副:即以神木、靖边和绥德作为三个市域副中心城市,实现撤县设市,辐射带动片区发展。
四轴:即在无定河谷和长城沿线,形成主要的“正人字型”发展主轴。在太中银铁路和青银高速沿线以及黄河沿线,形成“倒人字型”发展副轴。
(二)城乡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构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建制镇—新型农村社区”五级结构,形成市域“1351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13513”体系——1个中心城市:1市4区大榆林;3个副中心城市:3个县级市;5个县域中心城镇:5个县城;100个建制镇:30个重点镇、70个一般镇;3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三)中心城市——构建大榆林中心城市
1.打造功能新区,建设“双百”城市在中心城区内建设高新区、西南新区、空港生态区、东沙新区、芹河新区五个城市功能新区,形成“一城五区”的中心城区新格局,壮大中心城区,打造“双百”城市。
2.产城一体发展,协调中心城区外围工业组团发展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榆神工业区、榆佳工业区、麻黄梁工业区、榆横工业区、鱼河工业园等产业组团,引导中心城区产业职能外迁,加强各产业园间的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环线,形成中心城区外围半环形经济发展圈。
各产业园区寻找差异化发展方向,围绕中心城区统筹布局、协同发展。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型能源产业、物流服务,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榆林中心城市产城一体发展的城镇新格局。
3.促进“一市四区”融合发展加强中心城区与横山、米脂、佳县之间的一体化建设,统筹产业园、城镇建设,引导城镇化向一体化发展带集聚。明确各自职能定位及发展思路,强化中心城区吸引作用,形成“中心城区+5个产业园区+3个卫星城+45个镇(街办)”的中心城区圈层式发展格局。带动“三区”城镇化加速发展,促进“一市四区”融合发展。
4.提升城市宜居环境加大生态林带建设及沙漠治理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提升环境质量,力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榆林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宜居城市。
加大对王圪堵水库、红石峡森林公园、榆林沙漠森林公园等中心城市各类风景区的保护和开发,提升中心城市环境吸引力。
依托榆溪河及其支流兴建十三处水系公园,重铸“塞上榆林十八滩,水清草绿似江南”的景观意境,重现水丰草美、林木茂盛的塞上江南风光。
5.强化城区路网建设在中心城区构建“环+纵+横”的骨干路网格局,具体布局为“三环一线双十三”。
三环:内环(迎宾大道+长城路+文化路+沙河路),总长15km,围合面积9.6km;
中环(环城北路+榆林大道+明珠大道+朝阳路+金沙大道),总长30km,围合面积44km;
外环(环城北路+怀远十三街+榆马大道+ G210过境线),总长58km,围合面积184km。
一线:即绕城环线(北环线+西环线+怀远二十一街+榆马大道+G210过境线),总长90km,围合面积440km。
双十三:即榆林市中心城区“十三纵横”主干路网,总长度360km。6.县级城市强化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引领县域城镇化。经过行政区划调整,2030年全市除市本级以外将辖3市5县。其中,神木、靖 边、绥德未来的3个县级市,为市域副中心城市、片区发展中心;府谷县城、定边县城、吴堡县城、清涧县城、子洲县城5县,为县域发展中心。
7.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①城市建设——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引领区域统筹发展。
神木、靖边、绥德三个副中心城市在做强做大自身的基础上,主动对接中心城市,并增强对周边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功能布局、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上相衔接与协调。
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导,通过项目集中、产业集群、发展集约等策略,壮大优势产业,突出特色产业,提升现状产业,推动产业“循环联动、多元拓展”,实现城镇建设与工业园区互动发展,打造产城一体的城乡发展格局。
③设施配置——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建立完善的区域设施配置体系。合理配置城乡设施,坚持设施配套建设与产业项目、新型社区建设同步实施,建立起与城乡居民点相对应的完善的区域公共设施分级配置体系。
8.五县做强做优强化县城服务功能,集聚产业和人口,推进县域城镇化。
加强自身综合发展能力,强化县城服务功能;推动“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完善县城、重点镇和园区各项设施,提高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品质。
9.打造特色重点镇建设30个重点镇,示范引领市域小城镇建设。10.做大集镇拓展城镇规模,引导周边人口集聚,助力县域城镇化。11.社区建设通过村庄撤并,在2030年规划期末,全市形成100个建制镇、30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2000个村的村镇体系。
四、支撑保障
通过文化传承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发展布局、设施统筹完善和一系列的项目策划与政策措施,作为规划实施的支撑保障。
结语:从区域发展来看,榆林有机遇、有条件建设成为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中心城市,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带动区域全面崛起。
从陕西发展来看,需要榆林成为重要一极,助力西安,领航大西北。从“默默无闻”的西北边陲,到“声名鹊起”的能源城市,再到“享誉世界”的能源之都,榆林应以“四化同步”为统领,以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深挖潜力,发挥特色,通过调整战略思路,重构发展框架,实现在区域竞争中的崛起,实现再次腾飞!
第二篇: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汇报材料
县政协办:
根据府协办发【2010】16号文件《关于开展府谷县城乡一体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现将相关调研内容做简要汇报。
一、农村劳动力结构及转移就业情况
截止2009年底,我县总人口230493人,其中农业人口183702人;农村劳动力人口118541人,其中转移就业49218人,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42%。14岁以下人口41583人,14-40岁人口57887人,40-60岁人口62458人,60岁以上21774人。农村残疾人数为12800人,占农村人口的6.9%。大中专以上学历有15000人,高中学历有82000人,初中学历有65000人,小学水平有20702人,文盲人数1000人。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未就业人数达1500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人数为50000人。2009年底,各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技能培训达2.2万人次。
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
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49218人。分布在第一产业人数有9844人,分布在第二产业人数有24609人,分布在第三产业人数有14765人。从2007年开始,我县每年财政拿出1000万元鼓励我县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未
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等广大城乡青年进入职业技能院校进行职业技能专业培训并给予补贴,截止2009年底累计培训人数达7900人。培训学员现在陆续毕业进入我县各行各业,培训达到良好的效果。学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此项工程惠及了广大农村青年,有效地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
此外,我们针对农民的实用技术,由各相关部门深入基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走访,然后由各乡镇人民政府上报培训计划,同时我们也深入企业,根据企业需求,对我县的农民工进行了培训。
培训中,我们聘用专业讲师,对农民工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尤其在农民实用技术方面,我们聘用了榆林农校的讲师们,实地对各乡镇农民进行了讲解,同时我们给培训人员建立了档案。2009年短期培训人员达2.1万人。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方面
全县设立劳动保障平台23个,各乡镇、社区都设有一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站),主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业务办理、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劳务市场4个,主要开展职业咨询、职业介绍、失业登记、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能够有效地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办理相关社会保障服务。由于23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站)机构身份没确立,工作人员由乡镇府工作人员兼任且经常有变动,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的连续性有很大的影响。
四、就业保障制度方面
1、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加大执法力度,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宗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查处雇用童工、办理群众投诉案件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了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2009年累计检查各类用人单位480余户次,涉及劳动者2.8万人,下达询问通知书480余份、限期整改指令30余份,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18000余份。对违反劳动法的用人单位进行了处罚,累计罚款114万元。受理群众举报投诉案件185起,立案130起,结案126起,调解案件43起。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劳资纠纷7起。共追讨农民工工资438.3221万元。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妥善处理来信来访等工作,有效地化解了劳动争议。2009年立案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5起(调解26起,裁决14起,不予受理4起,撤诉1起),涉及职工47人。结案率是100%,总共涉及金额2326506元。另外,庭外调解83起,涉及职工238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接待来电、来信、来访1000多人次。依法鉴证各类劳动合同852份,审查无效劳动合同50余份并督促其整改,劳动合同鉴证合格率为100%。
五、随着我省户籍制度的改革试点进一步推进,我县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员在就业方面也逐步享受同等待遇,同时也需要在制度上不断完善此项工作。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没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没有出现这种问题的争议和诉
讼案例。
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
2007年我县被确定为榆林市三个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县2008年10月1日,我县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新农保,2009年11月被列为省级试点县。截至目前,全县已有74041人参保,其中3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率达95%以上,累计收缴保费1459.9446万元,参保情况远远好于预期,享受待遇人员20359人,死亡注销登记人员921人,累计核发新农保养老金和丧葬补助费4671.662万元(其中新农保养老金4632.0336万元,丧葬补助费39.6284万元)。
府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七日
第三篇:师河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工作总结
师河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情况汇报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是老城区,同时也是特色农业大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相继成立了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以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找准定位,示范带动,全面展开浉河区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村镇规划编制及建设情况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村镇规划编制情况
规划是建设的蓝图和依据,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2006年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在批复中明确指出,将师河、平桥、羊山、南湾等区辖范围划定为城市规划区。这样一来,师河区辖的各类建设就有了法律依据,必需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但有了总规还不能达到指导建设的目的,必需编制与之相配套的控规及各类专业规划,才能保证各类建设有序进行,因此,区委、区政府近几年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先后投资近500万元,聘请高规格有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对辖区里的各类规划进行科学编制,使这项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先进行列。2006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千村百镇”规划编制工作以来,我区仅用两年时间完成了9个乡镇总体规划,154个中心村规划,303个村民小组居民点规划编制工作,提前一年率先在全市完成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中心城区乡镇和中心村规划的全覆盖。08、09年规划编制 工作又取得新进展,在总体规划上,完成了游河乡灾后重建新镇区、吴家店镇的总体规划编制和金牛山工业集聚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在控制性详规上,完成了环湖路景观控制性规划编制,予台农业观光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配合市规划局完成了师河北岸道路景观规划和环湖路茶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方案的编制;完成了师河南岸琵琶山区域控制性规划,配合区政府完成了师河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的规划方案审定;在修建性详规上,完成了游河乡新镇区、吴家店镇区、金牛山产业集聚区安置小区、董家河乡将军寨度假村、集云村茶文化生态建设示范园、浉河港乡龙潭村村庄整治和茶圣广场、鸿湖家园、大别山文化村等详细规划编制,集云村、香如故植物观光园、玉皇顶区域等修建性详规正在编制。2010年,按照年初既定的目标目前,完成了师河区村庄布点规划、中心村规划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已接近尾声;另外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也已全面启动。除此之外,今年还完成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化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金牛国际生态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浉河区中心城区控制详细规划,金牛产业园安置小区规划、龙潭村茶文化规划,大别山民俗文化村规划,香如故植物观光园规划,玉皇顶拟开发区域规划。谭家河乡、十三里桥乡、柳林乡、双井办事处镇区总体规划、董家河乡龙潭村茶文化旅游规划也已编制完成,目前正在等待专家评审。
(二)我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情况
为了确保各类规划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调控和引导作 用,根据市里下达的任务,全力抓好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并取得初步 成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就是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群众 的生活与生存质量,实现农村城市化。为此在实施建设活动中,我们始 终把便民利民富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在房型 设计时应突出整洁、美观、实用;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应完成水、电、电视、电话、宽带等管线入地,绿化率应不少于30%。在规划设计 上,既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又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统筹安 排居住区内的供水、供电、道路、通讯、排污、公厕设置和垃圾处理等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等服务设施,用良 好的居住环境引导群众到集中居住区建房和购房。
一是开展城中村改造,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作为城郊办事处的五星,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思路,反复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规划方案,精心组织,统一施工,先后完成了全村6组、7组、12组三个居民点新区建设,入住居民120余户。另外金牛山办事处的飨堂村和十里河村,近几年先后投资近3000余万元,在规划的指导下,先后进行对空心村、危房及低矮房屋的集中拆建整治,采用退宅集资联建和利用土地开发效益补助农民建房资金不足等方式,先后集中征地约150亩,建筑面积累计5万平方米并完善小区内的道路硬化亮化及公共配套设施,大大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这样做既节约利用了土地,又节约了建筑成本,群众十分欢迎。
二是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民到集镇居住和兴业发展。近两年董家河乡镇区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10多栋多层建筑集体亮相,绿之风小区和茶叶批发大市场的三期扩建工程,打造了具有豫南茶乡特 色街景镇貌。谭家河乡镇区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改善村民环境为着力点,由乡政府牵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调地、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的原则,金色南湾农民新村用地80亩,建房2万平方米,入住183户,小区内公共设施配套齐全,配有中心休闲广场、体育运动器材。为了增强其服务功能,乡政府统一协调派出所、卫生院、工商所、汽车站迁入新区,金色南湾项目的建成可辐射周边李家寨、柳林、师河港、湖北广水市蔡河镇四个乡镇10万人口,促进了当地茶叶、板栗、食用菌、南湾鱼等特色农产品交易,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成为新农村建设样板。东双河镇在新镇政府周边双河村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双河佳苑“采取招引外地开发商集中建设和联建的形式建设高标准的集商住于一体的农民新居,既拉大了镇区的框架,又可以解决本村和周边村近千户农民入住新居的需要,同时又吸引了幼儿园和假发厂等企业在新村周边落户。
三是在游河、吴家店滩区移民迁建工作中,我局不等不靠紧紧围绕搞好规划服务保障这一工作主线,加强领导积极协调,先后六次深入施工一线,协调解决规划技术问题,有力地保障了移民拆迁工作的顺利展开。截止目前,游河乡28栋集中安置楼已封顶,竣工建筑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区间水、电、路等公建设施正在施工完善。四个农民自建点,征地约500亩,详细规划已编制完成,目前,在规划的指导下,有三个自建点正在紧张施工。吴家店镇的总体规划修编成果于今年7月份由政府批准实施。在规划的指导下,一期统建征地 120亩,竣工套房150套,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自建区征地60亩,已开工31套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安置区内已硬化主次干道4.2公里。统建区和自建区的房屋户型及面积我们采取规划指导与农民自选相结合,同时学习借鉴外地的建筑风格,反复筛选,最后确定以白墙、灰瓦、坡屋顶为主要建筑风格,前庭后院式布局深受群众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编制和建筑设计水平还不深、细,也有一些欠科学的地方,也影响了乡镇的建设速成度和工程质量,如:金牛山办事处华锐学院东门,两楼之间间距很小,采光不合技术规范,防火间距也不够,也没有配备必要的防火设施;游河乡集中安置楼房层高达不到技术标准,进入居室有压抑感;吴家店镇二楼透光透风不好,室内楼梯设计欠合理;全区沿路的一些建筑风格也很单调,与山水茶乡环境不相协调。
二是各乡镇办事处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较低,我区除游河乡新镇区控规编制完成外,其它乡镇均没有完成控规编制,根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条和第六十条规定,乡镇政府所在地项目审批必需符合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乡镇政府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编制,致使规划审批没有依据。
三是缺少规划编制专项经费,这就直接影响了规划编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就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四是全区城乡一体化的宣传教育缺乏系统性,大家对推进城乡一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到位,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研讨和沟 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措施和手段单一,缺少权威性。
三、下一步的规划建设工作保障措施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全面完成各类小城镇规划编制任务。主要包括浉河区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老城区控制性详性规划编制,环湖路茶文化旅游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华新水泥三期、航空路城中村改造、等拆迁安置区规划,继续深化和完善吴家店镇、游河乡新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师河北岸景观带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是筹措规划专项资金,聘请高规格的规划设计单位,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尽快指导和启动各类总规及详规的编制和评审报批,确保规划设计的高水平,建设工程的高质量。
三是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深化规划编制体系,重点着眼于区域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决定在五星、湖东和金牛山城乡结合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试点同时要编制完成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和示范点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四是举办由局委、乡镇、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规划建设 知识培训班,聘请专家解读《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抓好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组织赴外地观摩学习城乡一体化试点经验,结合辖区实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助推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抓示范带动,要把示范村建设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一是 要对示范村建设投入先期启动资金,先行把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布局到位,再引导农民向规划区集中建房并提倡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二是积极整合部门力量,把项目和资金向示范村和有村庄整治任务的村倾斜;三是制定和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并率先在城中村、示范村和村庄整治的村进行兑现落实。
二、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应构建以城区为中心、以中心镇为支撑、以一般乡镇和中心村为基点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为此应在城区郊区的五星、金牛山和湖东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使之与工业集聚区、中心镇、乡镇和中心村构成城乡一体化的体系。
三、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宣传力度,同时把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发挥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工业、农业、科技、畜牧等部门的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同时也要把新农村规划建设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信阳市规划管理局师河分局 二0一0年八月三十日
第四篇:佛坪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汇报会议
佛坪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汇报会议 10月13日中午14:30在住建局5楼会议室,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王鸿主持召开佛坪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汇报会,县长刘德力,县委常委书记王俊生、县委常委副县长王生波、方如军、刘泽民、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及各镇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并邀请西安凯信集团派员参加会议。最后刘德力县长总结讲话。
会议首先由住建局局长靳耀斌同志介绍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相关情况,就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做了详细并细致的报告,并由重庆渝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注册规划师钟焱进行专题汇报,并对佛坪县整体规划及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用幻灯片的形式汇报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汇报介绍,主要分为13个大部分,1、规划背景。
2、基础条件分析。
3、规划总则。
4、发展战略。
5、人口预测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
6、产业发展规划。
7、空间布局。
8、重点区域规划。
9、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10、基础设施。
11、社会事业。
12、综合防灾。13近期建设规划。介绍汇报后,各局相关领导及镇领导分别谈论提出根据渝南规划设计汇报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提出了自己合理化建议和意见。最后刘德力县长作了总结讲话:住建局靳耀斌做了城乡一体化汇报介绍,重庆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用幻灯片详细汇报介绍,经过大家的讨论,并拿出建设性、可行性建议,并提出5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识要到位,编制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也是落实统筹城乡战略的重大举措,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这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规划要结合我县的县情,并做好五个坚持,做好三篇文章,在规划中要做到体现五个坚持,1、坚持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2、坚持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方针,3、坚持科学发展改革创新,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民生为本的原则。
4、坚持项目引领,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方向。
5、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佛坪,打造熊猫家园的目标。同时把三篇文章落实到城乡一体化规划中去,三篇文章是,做大旅游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富裕城乡百姓,从而把佛坪建设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的宜居和谐山水家园。
二、明确目标、功能要到位,建设好5个佛坪秀美、生态、安全、和谐、幸福的新佛坪。工作要位做好9个结合,1、与省政府出台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结合。
2、与全县的土地内容总体规划结合。
3、与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结合。
4、对陕南移民搬迁规划结合。
5、与引汉济渭三河口库区建设规划结合6、要与旅游总体规划结合。
7、要与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结合。
8、与各部门的专业规划和各镇的规划结合。9与打造秦岭瑞士小镇总体理念结合。
四、统筹安排、保障要到位,基础设施产业与产业发展要统筹安排,把社会事业与保障体系要统筹安排,同时把县城建设与镇村建设统筹安
排。
五、密切配合、领导要到位。各领导把这个规划当成自己的事情,高度重视、加强合作、提供资料、梳理意见,并经行书面反馈。
第五篇:《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
《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通过论证
8月21日下午,《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论证会在华厦大酒店举行。
该规划从2008年6月开始编制到完成经过了三次修订,不断完善。规划范围包括了市域城镇体系组织范围、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既有近期规划又有远期规划;内容全面,包括现状调查分析、公共交通规划研究、线网规划、站场规划及站点布置、出租车发展规划等。
会上,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人员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介绍,与会专家及领导结合我市城乡公交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专项规划基础资料基本翔实,规划内容基本科学,规划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晰,表示原则同意。同时,与会人员还提出了一些修改完善意见,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
三亚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争取明年八成行政村通公交[提要]记者从21日召开的三亚市交通工作会议了解到,为改变乡村农民出行仅靠摩托车、三轮车现状,三亚市积极优化公交线路,打造城乡公交一体化。记者从21日召开的三亚市交通工作会议了解到,为改变乡村农民出行仅靠摩托车、三轮车现状,三亚市积极优化公交线路,打造城乡公交一体化。截至目前,由市区通往各乡镇已通公交车,并扩大覆盖面,投放24辆微型公交车开通崖城镇区域内公交线路,投放30辆公交车开通海棠湾镇区域内公交线路。接下来,三亚将进一步推行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争取2013年全市农村行政村通公交率80%的目标,规划“村村通”公交网络。天府新区应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方便老百姓出行
2012年01月10日17:25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9日讯(四川新闻网两会报道组记者 刘琳)随着天府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实施,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参加四川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张廷蓉递交提案,建议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让老百姓出行更方便。
张廷蓉在提案中指出,与成都市中心城区(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相比,天府新区规划区域内公共交通资源还相当匮乏,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这些区域的市民也难以享受到类似中心城区那样快捷、价廉且优质的公交服务。他说,一些郊区郊县(如龙泉、双流等)公交车发车频率不高,车内设施陈旧、不能刷卡;出租车在中心城区和这些郊区县之间未能实现贯通运营,给市民乘车带来极大的不便。“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公共交通资源,不仅有利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也为市民出行带来方便。”
他建议,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在天府新区内人口集中区域及时开通新的公交线路,新开通线路应注意将偏远乡镇、工业园区、市中心有机的连成一线。并且根据市民上下班时间、学生上学放学时间及市民出行习惯,在高峰时段增加发车频率。
同时,郊区与市区应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和收费标准,对近郊郊区、郊县内所有公交车实行同城同价,更换车型,全部开通公交车刷卡功能,落实市民乘车优惠政策,包括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
积极探索郊区与市区出租车一体化运营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租车快捷方便的特点,合理制定财政预算方案,采取政府适当补贴方式,在成都市率先实现龙泉驿、双流出租车与中心城区出租车互通运营。
转发县交通局关于民和县官亭地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县交通局关于《民和县官亭地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
主题词:交通农村实施方案 通
知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1年8月10日印发
共印90份
民和县官亭地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民和县交通局
(二〇一一年八月)
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规范我市公交客运市场秩序,促使公交事业健康发展,缓解官亭地区群众乘车难的状况,满足官亭人民安全出行需求,按照省、地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县政府办《转发交通局“民和县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民政办[2010]214号)精神,结合官亭地区客运市场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培育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输市场,构建和谐交通。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进程的有关政策,努力实现“城乡贯通、站场齐全、安全管理、优质服务、便民利民”的交通运输体系,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目标以“人便于行”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发展核心,以“关注民生”为发展动力。在官亭地区逐步推行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行模式,大力规范该地区客运市场,满足群众出行要求,改善落后的城乡交通运输条件。
三、组织机构
为确保官亭地区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运营工作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决定成立官亭地区客运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孙瑞平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张挺雄 县公安局政委
王晓明 县交通局局长
成员单位:官亭镇人民政府、中川乡人民政府、杏儿乡人民政府、甘沟乡人民政府、满坪镇人民政府、前河乡人民政府、县交警大队、运管所。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交通局,马吉仁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志强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研究、组织、指导官亭地区农村客运公交一体化工作。
四、运行模式
1、按照“综合评价、优先发展”原则,由民和伊运城乡公交有限公司按公车公营模式经营官亭地区城乡公交。
2、由该公司以官亭镇为中心向周边的杏儿乡、中川乡、甘沟乡、满坪镇、积石峡电站等按城乡客运一体化模式开通1路、2路、3路公交车,力争在年底前上线运营。
3、该公司按客运量需求,全额出资先购置8辆新型双燃料环保型公交车辆在官亭地区城乡公交1路、2路、3路上线试点,再根据运力实际逐年递增。争取2014年底投放城乡公交车30辆。
五、运营管理
官亭地区城乡公交车辆实行“四定”、“六统一”管理。“四定”,即定线、定车、定点、定时。“六统一”,即统一车型、统一生产调度、统一核算、统一服务规范及标志、统一安全技术管理、统一车辆保险。
六、站点及运力投放
1路:官亭镇经积石峡、大河家至杏儿,全长23公里。两端设为起终点站,按运力逐年递增共投放运力10辆,起止点中间设若干个停靠站点,上下车以站点为中心左右错位停靠,并在各站点设立标志牌。
2路:官亭镇经中川、峡口、民主至前河乡,全长38公里。两端设为起终点站,按运力逐年递增共投放运力10辆,起止点中间设若干个停靠站点,上下车以站点为中心左右错位停靠,并在各站点设立标志牌。
3路:官亭镇经甘沟、满坪至马营镇,全长38公里。两端设为起终点站,按运力逐年递增共投放运力10辆,起止点中间设若干个停靠站点,上下车以站点为中心左右错位停靠,并在各站点设立标志牌。
七、票价管理
官亭地区城乡公交按线路里程执行客运运价10公里以内票价每人次按1元标准执行。
我县出台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cxnews.zjol.com.cn 2004年11月03日 17:05:52 长兴新闻网
为方便老百姓出行,实现县内“村村通公交”的目标,我县结合本县城乡道路客运发展实际,制定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方案。
方案规定,对现有运输市场按三级客运网络进行规划建设。对县建城区公交网(第一层次公交线网)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延伸、拓展到城区边缘,合理调整公交线路走向和站点衔接便于换乘。对衔接县建城区至各乡镇的城乡客运网络(第二层次公交线网)分片合理安排设置。根据乡村康庄工程建设进程,合理构建镇(乡)与村、镇乡之间、村与村的客运网络(第三层次公交线网)。
方案还规定了线网布局规划、站场建设、票价等方面的内容。
线网布局规划中,其一为统一公交车辆标识,设置乡镇村区域数字代号,对二、三层次公交线路全部采用数字编制代号。其二为合理投放车辆车型、客位,第二层次公交线网以车型为豪华双空调公交车为主,并配置少量小、中型公交车。第三层次公交线网以小、中型公交车为主,并根据路况条件适当投放豪华空调公交车。
站场建设。其一,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对县建城区公交站点进行统一规划改建、统一建设标准和外观设计,使之成为城市景观。其二,加快完善以准四级农村客运站、港湾式停靠站、招呼站为主的农村客运站场网络现状。计划二年内通过政府补助、民间集资的方式,新建单个造价70万左右的农村准四级客运站6个,新建单个造价2万元左右的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201个,回头站43个。
票价调整。运价调整后总体票价下降在10%—25%之间。第一层次公交车票价维持不变。第二层次的基本运价空调车由0.18元/人公里调整为0.16元/人公里,普通车由0.16元/人公里调整为0.14元/人公里,同时取消旅客站务费。
据了解,方案规定,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坚持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农民出行,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提高客运安全运输,促进服务质量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公交品位,树立城市“文明窗口”形象的原则。
方案还规定,今年年底前完成长兴至水口线和长兴至丁甲桥线改造,第三层次客运网络运作进行试点。在2005年底前,全县实现村村通公交目标。
天府新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012年01月11日04:28
政协委员建议:
本报讯 随着天府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实施,规划区域内公共交通资源与成都市中心城区(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相比,显得十分匮乏,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加的出行需求。
省政协委员、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张廷蓉建议应在区域内构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格局,方便群众,助推新区建设。
张廷蓉建议,通过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在天府新区内人口集中区域及时开通新的公交线路,新开通线路应注意将偏远乡镇、工业园区、市中心有机连成一线。收费方面,郊区与市区应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和收费标准,对近郊区、郊县内所有公交车实行同城同价,更换车型并全部开通公交车刷卡功能,落实市民乘车优惠政策,包括老年人免费乘车政策。此外,希望能积极探索郊区与市区出租车一体化运营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出租车快捷方便的特点,合理制定财政预算方案,采取政府适当补贴方式,在成都市率先实现龙泉驿区、双流县出租车与中心城区出租车互通运营。(本报记者 蒋静)
目前,三亚的公交线路增加到了31条,公交线路总长达到809.2公里,投入运营的公交车达到529辆。但目前三亚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市区解放路、榆亚大道、河东路、新风路等繁华路段。为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步伐,三亚提出城乡公交一体化规划方案,扩大城乡公交覆盖面。
武威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
来源:火车网 时间:2011-12-27
武威市运管局立足服务保民生,着力构建城市、城际、城乡、镇村四级公交网络,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进程。目前,全市共有城市公交企业4家,公交线路24条,公交车346辆;城乡公交客运企业5家,公交线路62条,公交车450辆;乡镇通公交车率达97.5%,行政村通公交车率达85%。
2011年,武威市运管局争取省上批准立项21个乡镇汽车站、金大通道沿线150个候车亭以及道路运输应急保障中心、武威综合客运枢纽中心、民勤综合客运中心、古浪县客运综合服务中心等项目,共争取到位项目资金2830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汽车站87个、行政村候车亭619个,进一步夯实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城区公交在原来一家经营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许可另外两家经营主体参与经营,使城市公交线路和运营车辆大大增加,更好地解决了居民就近乘坐公交车出行的问题。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和要求,对凉州区23条农村客运线路进行了公交化改造,统一投放高标准客车378辆,按公交班次循环运营,统一到市区公交换乘站停靠和上下乘客,实现了“零距离换乘、无缝隙链接”的目标。
凉州区通过政策引导,将个体车辆包括线路纳入公司管理,鼓励公司发展镇村小公交,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开通了35条乡村公交线路,投放小型客车176辆,走村串巷、穿针引线,解决了距离主干道较远农民群众乘车不便的问题。针对黄羊河集团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市运管局制定了热线冷线搭配、延伸加密班次、循环运行的解决方案,新开通城区至黄羊河集团五分场客运班线,每天运行5个班次,将客运班线增加到18个班次,同时延伸了现运行的9个班次城乡公交线路。民勤县在6个乡镇开通了城乡公交线路、投放公交车28辆,提高了乡镇、村客运车辆通达率,城乡居民乘车出行更加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