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时间:2019-05-13 03: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第一篇: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产业发展一样化。它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是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合理布局,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二是要加快城乡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加速现代文明和先进服务业向农村扩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城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三产结构趋于优化;2005年,全区GDP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714元,地方财政收入3222万元。

2.“工业强区”成效显著,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坚持“工业强区”,重点发展地面工业,城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完成增加值8.9亿元,实现利润725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33.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面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煤炭产业趋于优化。关闭地方煤矿32家,现保留独立块段矿井7家,规模均在年产6万吨以上;重组矿井8家,经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均在15万吨以上。同时,建成大型洗配煤场5个,年洗配能力达到270万吨。化工产业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市直企业下放,化工公司、环保厂等一批化工企业落户区;公司、助剂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全区化工产业不断壮大。金属冶炼产业突飞猛进。公司年产

1.2万吨金属镁冶炼项目基本完成,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启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面;电石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容量,已经重新启动。机械电子制造产业恢复壮大。新建总投资1亿元的诺亚电子公司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振动机械公司收购原通用厂后,新建通用机械公司已于去年恢复生产,当年完成产值4000万元。

3.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畜牧养殖基地巩固发展。新引进了乡阔佬食品公司,不仅实现了畜禽加工业零的突破,而且辐射和带动了畜牧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3201万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区农业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园艺基地不断扩大。按照园艺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蜀龙花卉基地组建了两个花木营销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不仅拓宽了花木销售渠道,而且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园艺生产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已发展到3.38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林木基地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调优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基地的持续发展。2005年,林业产值1700余万元,是2000年600万元的近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辖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区GDP的11.6%。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文化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乡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膨胀壮大化工、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制造、煤炭四大产业,巩固发展畜牧、园艺、林木三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产业一体化步伐,到2010年,预期三产比例调整到7.4:74:18.6。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工业水平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3亿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增加值达到8.4亿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实效,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全区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三、城乡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把城乡协调发展纳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加快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进一步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集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立足实际,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我区农业“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按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土地整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计划在中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修建水池、水窖、塘坝等蓄水工程;在东部粮食、经济作物基地打配机井,修建泵站,硬化渠道,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努力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0吨左右。

2.壮大畜牧养殖业。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延长”的思路,以公司、猪场和牧业为龙头,以乡浅山区一带为蛋鸡养殖基地,以庄一带为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不断扩大生猪、蛋鸡、肉牛、山羊、柴鸡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加快林业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山川秀美城区为目标,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坚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分区突破、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加快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环城生态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快我区向生态城市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由深山区向浅山区转移、绿化林向经济林转变的原则,积极调整林业结构,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林、名优特经济林,着力培育一带的林果基地,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林业支撑体系,重点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到2010年,预期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有林地面积4.5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名优特经济林地1.8万亩,风景区风景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通道绿化率分别达到42%、80%,林业年产值超过3300万元,建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产业和支撑保护体系。

4.扩大园艺种植业。未来五年,以为中心的花卉园区,按照“水、土、园、林、路”综合开发的要求,到2010年发展到5000亩,大型花卉营销公司由现在的2家增加到4-5家;以为中心的香椿园区,按照露地和温室生产相结合的要求,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建立温棚30座;以乡深山区为主的黄楝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以为中心的小杂果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同时,大力发展、东西一带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积极扶持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等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二)发展优势产业,膨胀经济总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今后五年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我区“四大产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业:以机械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振动机械有限公司、标准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提高装备水平,打造企业品牌,壮大经济实力。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化工产业:以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精细化工,扩大规模,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公司和铁合金公司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效。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维恩克公司力争2008年在香港上市。煤炭产业:重点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煤炭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探索煤炭就地转化的新途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到2010年,该产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

2.积极发展其他工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等工业,大力扶持汽车配件工业,着力培育旅游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力争以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7亿元。

3.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发展,前瞻性与现实性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集中区产业规模,做到产业规模发展、企业集群发展、经济总量发展。按照集中区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加快完善通用厂以西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尽快启动通用厂以东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以集中区内的机械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入驻企业的发展,盘活现有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外来客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力争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为大幅度提高我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扩大城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好产业基础。

(三)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未来五年,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1.创建优秀旅游城区。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为总体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开发“一圈三线”()为重点,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创新开发方式,加快风景区建设,尽快启动景区的开发,加强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景区管理,走企业化发展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按照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医药文化、文化、山水自然文化和煤炭、瓷器文化,开发中医药、三国人物工艺品、土特产、古瓷仿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在一带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园区;按照区域合作的原则,搞好与周边县市区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合作设计跨区旅游线路,共同吸引客源,塑造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促商贸,以旅游促发展。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优秀的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城区。

2.建设商贸流通中心。优化商业布局,构建整体扩展、局部集中的商业网络结构,形成以集商贸大街为核心、以社区、农村商贸为基础的商贸新格局。以集、中山为重点,鼓励现有超市、购物广场发展壮大,完成集商贸城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发展农贸市场、中山农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积极发展旅游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到2010年,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发展到3-5家,千人以上的农村建成小型超市,全区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网络畅通、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市北部商贸流通中心。

3.加快物流运输业发展。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构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通畅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集社会汽车站和火车北站两个货运站场;整合现有个体营运资源,组建3-5家规模较大的物流输送车队,提高营运效

益;积极引进省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置站点,沟通与区外市场的联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运输业。

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网络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强与网通、电信等信息服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规划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到2010年,力争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的拥有量和普及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信息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5.改造提升其他服务业。建立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完善涉农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评估、信贷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社区和农村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内容,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和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创建星级饭店,发展城乡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四)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改造力度,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逐步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体系。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动力,达到发展经济时资源充分利用、效益显著提高、污染明显减少的目的,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三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以维恩克公司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立“镁冶炼—余热发电、废渣生产建材”的循环模式;农业以中原生态化肥厂为试点企业,建立“畜牧养殖加工—粪便及下脚料—有机肥—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产业循环链;农村以“一池三改”工程为切入点,建立“秸秆加工饲草—食草牲畜养殖—粪便制备沼气—废渣肥田”畜牧业循环链,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20%,卫生厕所达到70%,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达到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实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上下协同、目标一致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一是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锐意进取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和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继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利用1-3年的时间,将工业中专发展成一所可容纳学生1500人的名校,创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2007年以后,全区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4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800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超过3300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服务经济,以人为本,加快创新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an innovation system),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引进与研发相结合,在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技术和产品,建成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开放兴工,引资开发,借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业,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坚持项目支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内资、外资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实施一批工业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量。通过实施一批交通、城建、环保生态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制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开始发生了新变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原因

(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矛盾,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我们现在所推动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之前启动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同的,当时的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现在农民工进城,但他们并没能真正的融入城市,每年春节又出现返乡客流这种人口的不正常流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没有城镇的医疗保险,他们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自己是没法住的。农村发展滞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的、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对于建设新农村也不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都转移到北京、上海是不可以的。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占中国人口3/4的是农村人口,实际上我们3/4还在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

(一)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仅仅以城带乡那么简单,需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比如城市的相关发展项目应向农村延伸或转移,也可在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另一方面农村要提高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比如农村要制定向城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选准与城市对接的项目,以便于城市产业的延伸和转移。就统筹城乡发展来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重在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农村服务的职能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涉农信息服务、涉农项目会办服务、政产学研协作服务、涉农人才培养服务、银企合作融资服务等等。目前应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以项目推进服务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专项资助计划。如就秸秆处理而言,政府可以用科技项目推进的办法来促进秸秆还田或秸秆能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着力搞好面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建立布点合 理的专业技术站所,形成能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 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打造面向农业现 代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农村延 伸,并完善涉农金融担保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 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并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 金融组织。

(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

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要落实 好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 给。”现代农业是农村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现代农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为此要注重打造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有力、功能布局合理、公共产品配套、生活设施齐全、城乡面貌清新、农民安居乐业、城乡 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园区带动高效农 业、设施农业、设计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投资,将土地流转给有投资能力的农业生产大户和有金融机构支持的农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将农民原有分散的联产承 3 包地,通过流转向专门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集中,改变一家一块田或一家几块田的零 散生产经营状态。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 保证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 中增加权益收入。(三)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城乡两方面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业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更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 4 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第三篇:科学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

科学制定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体系

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13-4-15 5:50:35来源:《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15日 07 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竞争力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规划体系。

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既关系城镇,又关系乡村;既关系工业,又关系农业、服务业。可以说,城乡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优化城乡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打破城乡界限,将城乡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规划。通过编制城乡发展一体化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构建城乡发展空间体系,以规划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步伐。通过统一规划和布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规划全面覆盖。以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实现城乡规划的全面覆盖。科学编制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设计规划等,并根据国家发展总体布局,对规划进行调整和补充,从而实现规划的有序动态更新。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编制城乡建设规划、空间发展规划、市县发展规划、乡镇发展规划,以及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商业网点规划等。合理确定以开发区、工业功能区、配套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为重点的城乡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以城乡居民点为重点的社区和村庄建设空间格局,形成全面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规划指导。

扎实编制新农村规划。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由分割转变为互动、融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在新农村规划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编制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具体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增强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引导性。这就需要结合乡村实际,有针对性地与规划设计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加深对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应丰富新农村规划的内涵,着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新农村规划体系,使规划的编制实

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新建村民住宅应按照相关规划实施,安排到规划的居民点上,避免房屋反复拆建造成浪费。对规划保留的居民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集中财力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以及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水平。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始终把科学规划作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应贯彻实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相互融合的新格局。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归根到底要靠加快农村发展,也就是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使农村发展得更快,使农村居民过上与城镇居民相当的生活。应通过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打造“宜居乡村”,即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城乡管理,建设宜居之地;打造“休闲乡村”,即借助区位优势,依托农业基础,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鼓励发展“农家乐”等项目;打造“文化乡村”,即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充分利用城镇和乡村文化广场,定期举行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实力乡村”,即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转型、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执笔:许尔君)

第四篇: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一、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重要意义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是促进文山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山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自治区相连,南与越南接壤,是云南通往广东、广西的重要通道,素有“颠桂走廊”之称。1992年,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329万人民群众,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文山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三个重点,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打造通道经济、特色经济、工业经济和旅游文化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州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文山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发展思路,这些问题仍旧很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

边关文化独特、生态环境舒适、资源品位高、景观组合好、区位优势凸显等特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十五”期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由2000年的130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260万人次,五年中翻了一番,到2005年旅游总收入近17亿,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4%,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1.3万人。到2008年,全州接待国内还游客3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4亿元,分别增长5.7%和6%,已成为文山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文山州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小、弱、散的基础上;投入不足,缺乏融资主体;管理体制不合理,政企、政社不分;缺乏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机制等问题,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众观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于我州对旅游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乃至推动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且存在思想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深层次的原因。当前,全国乃至全省大部份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州旅游业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时期,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只有加快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才能解决我州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自身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进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是云南省推进旅游“二次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型旅游到集约型旅游的转变,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趋于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配套,旅游产业链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显著增长。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70.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46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3000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以上,把文山建设成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越南的旅游集散中心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由政府调控宏观,在观念、政策、规划、资金、社会领域中提供支持和保障;由市场调控微观,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二者兼存

1、科学规划,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先规划设计、后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严禁盲目开发、低水平建设等破坏、浪费旅游资源的行为。全州以及各县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以全州以及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委托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景区(点)在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时,应依据总体规划进行,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环保、卫生、文化、扶贫等部门,在编制、修订规划时,应加强与旅游规划相互衔接。

2、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1)构建“一个中心”:即是把文、砚、平城市群落建设成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区和越南的旅游集散中心。

(2)培育“两条精品线路”: 培育跨省的普者黑—坝美—驮娘江—广西,跨境的普者黑—老君山—天保—越南两条精品旅游线。

(3)打造“两大旅游精品区”:以普者黑为龙头,着力把普者黑、坝美景区打造成精品旅游区,同时做好老君山景区、天保旅游区的策划开发。

普者黑景区:突出“岩溶湿地、水山田园、荷花世界、彝家

旅游、边境旅游、民俗体验、特色工农业旅游六大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文山州因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以及河流、湖泊、温泉等,从海拔、气温、风速、日照、湿度、降雨等方面评价,文山州均为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质地区,普者黑旅游度假区、坝美、八宝等,都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依托地。

生态康体旅游产品:生态康体旅游是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旅游产品。文山有良好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应本着亲近自然、体验文化、享受生活、关爱生命的康体旅游理念,培育开发生态康体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文山州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原生态的环境保持得比较好,有浓郁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优美的田园风光,可以在城市周边以及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好的偏远的地带开展以体验自然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以亲近自然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边境跨国旅游产品:文山州为云南省重要的边境地区,有麻栗坡、马关、富宁三个县与越南接壤,拥有438公里的国境线、1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口岸,中越两国边境地区具有合作开展跨国旅游的巨大优势。

民俗体验旅游产品:文山州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壮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岩溶山水环境构成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以民俗集镇、特色村落、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服装

10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各县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与景观资源有机结合,以景区景点为载体,充分挖掘、整理民俗、民间节庆、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壮苗山歌、洞经音乐、民族戏剧、歌舞等民间文化资源,在策划具体的旅游项目、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尽量考虑体现大众参与性、观赏性、民族性的节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文山县依托三七产业园区,重点挖掘三七文化,将三七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策划一批三七文化旅游产品。丘北县要重点挖掘、保护僰人文化和彝族文化,对挖掘整理出来的文化进行包装,使之很好的融入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广南县要重点挖掘整理“句町文化”的和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深度挖掘“句町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有生命力的“句町文化”旅游产品。富宁县作为歌书发源地,百越母亲河,重点打造以壮族“坡芽歌书”为核心的旅游产品。

5、拓展旅游市场

顺应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文山州将进一步加大开拓客源市场的力度。认真分析研究自身的条件,打造“永远的三七之乡、最后的世外桃源”旅游形象主题,同时也要顺应经济的发展规律来思考问题,认真定位客源市场。发挥旅行社桥梁的作用,通过走出去推介、请进来采线的形式,让旅行社先了解景区景点和线路产品,通过旅行社进行宣传,做活市场推介工

2逐步规范化、程序化。

7、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旅游业主导和政策扶持的认识。政府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夯实旅游发展平台,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抢抓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业。同时要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调动全社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部提高宾馆、餐饮的服务环境。不断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实行旅行社诚信经营、导游员诚信执业公告、奖惩制度及旅游投诉披露制度,旅游企业要接受旅游行政执法人员的检查和指导。鼓励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以行业协会形式建立自律机制,深度治理“零负团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商、建设、公安、旅游、交通、文化、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毁约失信,以及使用与星级或等级标准相同和相似符号、标志及攀附性文字进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文山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

8、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

牢固树立旅游人尽其才,旅游才尽其用,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4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2)理顺政企、政社关系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设置彻底解决旅游行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明确职能划分,让许多部门从企业社团中退出,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让协会真正担负着向上与政府沟通,向下协调会员关系,制订行业自律公约的作用,真正按市场规律来运行旅游产业。

(3)建立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体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州星级宾馆、饭店、景区(点)都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同时进行管理,形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的局面,制约着星级宾馆、饭店、景区(点)的建设和管理,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必须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成立独立部门,充实力量,完善内部机构,建立健全工作运作机制,使其集中力量抓宏观管理、旅游规划落实、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管理与监督,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积极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优化重组步伐 为提升我州旅游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现代产业化水平,必须积极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主体能动性和竞争力。积极扶持国有旅游骨干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企

6资机制。搭建旅游融资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的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突破。鼓励州内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迅速募集资金,集中大量资本从事大规模开发经营。进行项目融资,推出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旅游景区可出让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经营,使资源与资本有机组合,让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交由专家组成的管理机构运作。可以同过采取抵押景区门票未来收入实现融资的方式开发景区建设。

(三)对开放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旅游区域合作

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地之间加强联系,进行竞争性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着资源共用、市场共拓、信息共享、实现多赢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与东盟、泛珠三角区域,省内滇东南片区和州内的旅游合作,同时也要加强与上海、重庆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实现真正意义上交通、市场、信息、管理无障碍,旅游社、旅游管理、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信息交流、旅游规划共同合作的格局,推进旅游区域合作的共同发展。

2、加快建设彰显地方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服务体系

8旅游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坚决取消各种违规收费项目;实施税费优惠,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对重点发展的旅游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凡在州内投资兴办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适当给予税收减免。对争取到我州举办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文艺、体育等重大节事活动,政府要对承办单位给予支持,减免一定的税费。对旅行社组团到我州境内,以收取的全部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或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根据全州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经政府部门批准,到我州投资超过 1 亿的旅游项目,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优先安排土地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旅游项目建设需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国土资源部门要适当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州投资兴建旅游项目的及对列入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和旅游项目要合理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全州旅游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缴纳。

3、加大资金投入,助推旅游业发展

州级以及旅游重点县财政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主要由于旅游宣传促销、编制规划、0务中心。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和推广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普及旅游标准化应用。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规范旅游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营造安全、便利、舒适、友好的旅游服务环境。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修改

常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2月16日)

常州市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区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61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28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50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0亿元,增长2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838元,分别增长13.1%、17.4%。

一、常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尽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历来是我国的政策核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从常州来看,城乡一体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农村建设探索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乡镇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开始起步,涌现出横山桥、新华村等一批新型小城镇、示范村。这一阶段主要是农村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没有涉及制度层面。二是新农村大发展阶段。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 转变。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阶段。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思路,研究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武进区作为先导试点,随后在金坛、溧阳开展,现正全面加以推进。

我市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做到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在思路观念上注重‚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改革导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工作措施上加强政策制度研究,在发展实践上加大创新力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将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全市规划完善了由一个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7个重点中心镇和若干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完成了各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加大了建制镇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全面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近500个近期建设需求量较大村庄或‚三类村庄‛的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1100多个一般规划保留居民点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形成城乡融合的现代产业。以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先进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城乡产业结构。一是推进‚一镇一业‛,每个乡镇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本地特色产业,形成了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孟河汽配 等二十多个以镇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培育‚一村一品‛,将‚一村一品‛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抓手,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共培育了‚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7.5%。三是建设‚一镇一园‛,加大对各乡镇的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和区域产业一体化。2011年,工业园区销售收入4849.5亿元,占全市乡镇工业销售总额的58.2%。

(三)建设无缝对接的城乡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对接‛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了供水、供电、电讯、网络、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市域范围内实现了‚公交村村通‛,燃气管网正加速向小城镇、集中居住点延伸。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7655公里,全面消灭了砂石路、断头路,基本实现了辖市(区)通镇二级公路、镇通镇三级公路、镇通行政村四级公路的目标,其中武进区全面实现村组道路硬化。

(四)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均等化方面,我市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市独立建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达省二类标准以上,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3.87%以上。在卫生均等化方面,合理配臵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努力做到城乡均等化、区域间均等化,每个乡镇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在文化均等化方面,重点 加快乡镇和村的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了‚镇有达标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五)建立城乡并轨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转换接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全市登记参保人数达49.9万,参保率99.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至80元。市5个区实现了低保标准城乡并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46.6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新征地农民做到了即征即保,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到300元,参保农民达186.94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2011年增幅达17.4%,是近年来增长最多增幅最大、而且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的一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其措施有: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2011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327.9亿元、利税643.8亿元,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总额288.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达643.5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平台、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岗位技能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创建充分转移镇村等活动,推进城市就业政策向农村覆盖。自2006年实施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以来,全市农民就业转移培训34.9万人,创业培训 1.7万人,新型专业农民培训1.4万人。三是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推进农村养老、低保、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四保惠民‛,落实各种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资金达26.18亿元,其中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2.1亿元。

(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目标。实施‚双百万亩‛工程,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2万亩、高效农业111.3万亩、设施农业25.9万亩、高效渔业45.7万亩,分别占耕地(渔业)总面积的51.0%、50.1%、11.7%和78.6%。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级农业园区总数达到4家,市级10家,14家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1万多户。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3%,水稻育种全省领先,主体品种武运粳23号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0%,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累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8.6万亩,占耕地比重65.9%。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25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20多万户,凌家塘市场全年成交额突破190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已建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00余个,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居全省第二位。更可喜的是,依托良种、良法、良技和良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水稻单产达627.9公斤,比上年增7.8公斤,继续排在13个省辖市之首,实现了水稻单产全省‚九连冠‛目标,为此,省农委专门向常州市政府发来贺电。同时,我市还成功赢得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举办权。

(三)把推动农村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合作社2293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50家,农地股份合作社140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资产合作社1103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数达40.1万户,覆盖率达50.9%。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2家,已开业农村小贷公司30家,科技小贷公司1家。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粮食作物和能繁母猪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开始起步。规范有序地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到2011年底,资金总投入达到24.2亿元,建成安臵房面积132万平方米、标准农田7万亩。确定8个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目标先期培育,2011年基本完成镇域总体规划的修编提升工作。

(四)把美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大力推进农村绿化,以创建园林小城镇和国家卫生镇为抓手,大力推进以镇区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乡绿化工程,‚十一五‛期间连续两年大面积推进的城乡绿化工作,增加绿化面积6600公顷。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三年专项行动,市级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总投入20亿元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三清一绿‛,50%的村达到‚五化三有‛,有53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先进村。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全市37个镇实施了工业污水的集中处理,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1个。实施新一轮实事以来,累计疏浚县乡河道613条,长1699公里,清理土方3303万方,清淤整治村庄河塘总数2万多个。总结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明确思路,坚持走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臵、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共享、居民收入渐趋协调,加快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二是丰富内涵,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等‚五个一体化‛,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全面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路。三是创新制度,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各个环节,着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土地管理等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制度化水平。四是政策配套,本着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精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中心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等20多个文件,有力保障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中近两年全市有7项‚三农‛政策文件获省创新奖。五是典型引路,全力推进武进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行建设,支持和鼓励申报成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联系点,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反映在: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层影响短期难以消除。长期以来,以户籍为基础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使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及政治权利等一系列关系被扭曲,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强化和固化了城乡分治、二元分割的状态,其惯性仍在社会各个领域延续。

二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土地供给和金融服务方面。城乡建设用地长期紧缺,实际土地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开发区和城市重点工程,农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产业结构、镇村布局调整都承受着很大压力。农村基层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

三是城乡社会发展环境不平等。长期以来,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几乎完全由政府投入,而农村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村自己负担,目前尽管状况有了改变,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仍不够,财政支农力度与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农村需要的公共资源不足,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城乡社会与个人之间发展和竞争继续处于不平等状态。

四是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现有的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利益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无法直接进行市场交易,农村住房也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抵押贷款等,农村土地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常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常州城乡发 展一体化总的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臵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到2015年,全市 ‚两个率先‛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城乡发展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城乡产业加快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生活同步改善、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全面构建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常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真正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其工作着力点:

(一)富民为核心。常州已经明确农民收入五年倍增,比全省提前两年。按照五年倍增,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要超过2.5万元,年均增长在14%左右(剔除物价因素),难度很大。为此,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增速,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民增收根基,以城镇化增强农民增收活力,以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优化农民收入构成,推动农民收入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做到既注重农民的就业创业、强村富民等工作,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农民带头致富,更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状况,落实帮扶措施,倡导先富农民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既注重稳定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放大传 统优势,更着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建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如期实现。既注重农民收入数据的增长,做好上下数据衔接,更体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二)规划全覆盖。对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当前规划存在着统筹性、协调性不够,对重点功能区引导力度不强,刚性约束欠佳等不足。我市将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三是强化村域规划建设。按照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要求,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相应的建设规划。

(三)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理念谋划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知识提高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常州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集中力量在水稻种源繁育、花卉苗木组培、畜禽水产新品开发、生物农药、立 体种养、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园艺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转化和集成应用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项目30个以上。突出企业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地位,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加大农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按照‚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格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

(四)建设中心镇。坚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规划引领下,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步伐,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产业发达、人口集聚、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小城市。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土地集约,整合资源、聚焦政策,组织实施一批投入大、规模大、影响大的项目,加快推进中心镇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着力建立投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资、外资、社会资本的投入,拓展中心镇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强镇扩权途径,力争赋予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中心镇社会管理水平。鼓励中心镇在城乡一体化改革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面上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五)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着力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村庄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连接通达,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到2013年,全市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标准达340元以上,住院费用补偿率达50%。巩固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2012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10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六)改革增动力。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大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加快实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大宗农作物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全覆盖,支持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加强规范化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发证任务。积极稳妥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继续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加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创投企业和涉农项目的对接。全力支持武进区开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的探索创新,以点上改革试点带动面上改革创新。

三、主要制度创新及相关建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市已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户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一些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 的完善和中央、省、市的事权调整等问题,更有赖于中央、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户籍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关键是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各项制度和权益上的城乡差异。目前,尽管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之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了‚农转非‛制度,建立了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但不同户口性质仍享受不同待遇,如在社保政策上,无收入的城市老年居民与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补助的差别;在住房及征地拆迁上,农民户口可以享受集体土地的宅基地,但不能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生育第二胎子女的条件差异较大;在工伤和交通事故赔偿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标准相差几倍。此外,户口还承载着很大的教育功能,户口的自由迁移障碍较多。改革办法: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法律法规。户籍改革涉及的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等多项政策均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事权调整范围,应由国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宏观指导政策。考虑到短期内出台新户籍法的难度较大,可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地方层面解决现存的突出问题,同时积累立法经验。二是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居住登记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尤其对本地农民,在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时,保留农村的各种权益。三是多方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参照广东以‚农民工积分制‛、重庆以‚保留农村‘三件衣服’、穿上城市‘五件衣服’‛等做法,鼓励农民将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 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

(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方面。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围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这个关键,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必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经批准用于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增值收益全部返还农村。完善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征地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同步考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及农民安臵用地问题,探索实物留地、物业补偿、货币补偿、参股经营、等价臵换、指标抵扣等多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稳妥开展农民宅基地流转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跨村组臵换机制。

(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解决目前农村面广量大贷款难问题,既需要发挥农村外部金融机构的作用,更需要培育自身的金融组织。应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融通本地资金现实基础和需求的特点,放手发展被称为草根化的低端金融市场,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开设微型金融机构、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各类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组建担保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农民住房‚一权一房‛抵押贷款试点。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制,不等于现在就要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而是在现有社保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注重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自由转换,缩小差距,逐步过渡为‚无差别的统一‛。如养老保障方面,重点是围绕新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城市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各项养老保障制度,畅通制度之间衔接转换渠道,设定不同的参保档次,本着自愿选择的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建立起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方面,本着‚一个制度、不同层次、覆盖城乡‛的原则,整合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儿童医疗统筹制度,统一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统筹城乡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为主体,以各项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两点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建设。目前,我省许多地方都把中心镇建设放上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以其发挥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载体和引领作用,但推进中普遍受到资金筹措困难、建设用地指标缺乏、管理权限偏小等问题困扰。浙江省选定27个试点镇,通过实施强镇扩权、调整行政区域、完善财政体制等举措,计划5年左右培育,成为一定实力的中小城市,为此,建立每年10亿元的专项资金(暂定3年),用于试点镇项目建设的补助。因而建议省在20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试点的基础上,对重点中心镇制定强镇扩权实施办法,落实扶持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省每年应单独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二是要加大对茅山老区支持的力度。我市茅山老区地处金坛、溧阳两市,丘陵山区较多,农业比重较大,自然条件差。目前,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经济薄弱村比例大,一些乡镇发展水平甚至低于苏中。而省有关部门在确定目标任务时,把我市老区等同于苏南发达地区,并且多年来省按照财政预算内一定比例统筹用于苏北的发展。对此建议,省要关心和支持我市金坛、溧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大对茅山老区扶持力度。

下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

    唐山: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行进在冀东大地,不时能看到一片片新建起的楼群——农村新社区。走进楼群,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路灯林立、绿草茵茵。休闲娱乐广场、村民活动中心、......

    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材料(模版)

    ***镇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专题调研材料 区政府办公室: 按照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

    《榆林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2013—2030年)》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第十一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座谈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研究 还有一定地域范围内规划没有纳入进去。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地纳入进去,这便是实践中可以看到的突出性矛盾问题较多的城乡结合部地域(地带)。广义上看,我国80%......

    《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

    《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通过论证 8月21日下午,《东阳市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规划》论证会在华厦大酒店举行。 该规划从2008年6月开始编制到完成经过了三次修订,不断完......

    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

    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 《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中指出,按照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分类指导,努力实现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社会形......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5篇范文)

    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