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X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
XXXX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
序 言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以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与传感数据。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数据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含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贵州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部署和要求制定,旨在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指导。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
一、发展机遇与优势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贵州省全力支持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为贯彻落实有关规划和意见,国家35个部委相继出台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或与贵州签署合作协议,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贵安新区跻身国家级新区,在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等方面享有更多广泛的改革试验权和更加优惠的产业政策,为贵州省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对产业和人才、资金、数据资源的吸引力显著增强。各类政策叠加效应日益显现,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将大数据作为贵州省的战略重点之一,为加快招商引资、加速资源集聚、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贵州省重视电子信息产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基础
近年来,贵州省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后出台《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信息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宽带贵州”行动计划》、《贵州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方案》、《贵州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等文件,与大数据关系密切的软件、集成电路、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均列为发展重点。贵州省正以贵安新区、贵阳市为主要承载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快速化发展。富士康贵州第四代绿色产业园,以及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的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的加快建设,将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3.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升级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市场需求
贵州省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推动改革发展转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务艰巨,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和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把握和发挥大数据在决策、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此将带来各行业、各领域数据量的爆发性增长和大数据应用需求的急速增大,带动政府部门、社会机构、企业及个人的大数据应用热潮。旺盛的应用需求将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更好地促进数据资源、应用资源的产生和聚集,实现产用衔接,互动共进。
(二)发展优势
1.生态优势:气候环境优良,地质结构稳定
贵州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5℃,全年风速以微风为主,没有明显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独特优势。
2.能源优势: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
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煤层气资源量列全国第二位,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电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能源优势能够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廉价、稳定的电力资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3.区位优势: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日趋便利
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抓紧建设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一干十三支”民航系统,以黔桂、成贵等铁路干线和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为代表的铁路运输网络正在形成,2014年进入“高铁时代”。贵州省公路路网结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61公里,2015年通车里程将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持续优化的交通条件,使贵州省经济走廊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4.战略优势:西部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新高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省的发展,先后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都明确了对贵州省的支持政策。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确立了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指导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机遇,面向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求,以大数据应用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领,坚持“应用驱动、创新引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聚焦高端、确保安全”,通过改革、开放、创新,挖掘数据资源价值,集聚大数据技术成果,形成大数据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力和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集聚地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应用驱动、创新引领。坚持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应用、数据、技术”三位一体协同发展,集中攻克大数据关键技术和产品,集聚丰富数据资源,发展数据服务业务。推动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完整创新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加大引导力度,优化政策环境,建立推动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最广泛合力,提高全社会对大数据的认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形成政、产、学、研、用联合推进的良好机制。
聚焦高端、确保安全。依托贵州省特色优势,围绕大数据分析处理等核心环节和大数据明星企业打造,坚持高水平建设、高端化发展,充分发挥大数据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科学的数据开放规则和机制,以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推动构建安全、规范的发展与应用环境,提升数据资源开放利用的信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推动贵州省大数据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到2020年,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健全,业务形态较为齐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产业载体建设顺利推进,聚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数据中心布局合理,政府数据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大数据开放与管理机制初步建立,应用水平明显提高,以大数据引领和支撑贵州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2.阶段目标
遵循“基础构建、集群聚集、创新突破”的发展路径,以2015年、2017年和2020年为主要节点,分三个阶段规划发展。
(1)基础构建期(2014-2015年)
发展路径:在完成园区规划和完善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贵州省各领域数据资源建设,启动大数据平台建设,实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引进国家级数据资源库、存储与服务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超级计算中心,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加速吸引以大数据服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企业入驻和大数据人才汇集。
发展目标:到2015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基本建成,1-2个重点领域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初具雏形,大数据应用服务初步形成布局。大数据基地初具规模,聚集一批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服务企业和软硬件配套企业。引进10家左右大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处理的先进企业和若干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培育200家大数据保障、系统集成服务、数据服务软件研发的中小企业,基本形成大数据产业配套体系,初步建立以大数据应用为基本业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引进和培养2000名大数据产业高端人才。
(2)集群聚集期(2016-2017年)
发展路径:继续强化数据资源优势,完善优惠政策,健全配套产业体系和大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与国家各部委、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数据存储、分析和应用服务的高端企业,逐步集聚一批国家部委的信息分析中心和国内外龙头企业的研发、服务、交易、结算总部,吸引和培育一批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企业,打造形成以数据分析、挖掘、组织管理、应用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争取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射电天文、民族医药等领域形成国家级数据处理和备份中心。
发展目标:到2017年,建成国内一流的数据资源中心,打造形成国内一流大数据产业基地和科技密集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引进或培育30家大数据龙头企业,500家创新型大数据相关企业,产业链条基本健全,研发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提供较为全面和专业的大数据分析、挖掘、组织和管理等服务,实现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业态的融合发展,形成以数据服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引进培养5000名大数据产业高端人才。
(3)创新突破期(2018-2020年)
发展路径:推动大数据服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的融合协同发展,拓宽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业发展空间,完善高端品牌创建、高素质人才引入、高增值和高回报产业培育,不断充实巩固大数据产业基地的资源实力、创新实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吸引更多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相关软硬件产品企业和服务企业,逐步形成与贵州地方产业基础和优势条件对应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提高贵州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内一流的数据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大数据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产业特色明显,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和服务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产业体系健全,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全国有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通过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吸纳就业20万人。
三、重点任务
(一)建设大数据基地,优化产业布局
按照“黔中引领、两极带动、协同发展”的思路,以黔中经济区核心区为主,规划建设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大数据基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大数据基地、黔南州超算中心等多个产业基地。
贵安新区以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为重要依托,推动实现物联网、云计算等管理平台的统一,网络、存储、计算、系统等软硬件资源平台的统一和“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卡通行”等服务资源平台的统一,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落户基地聚集发展。
贵阳市充分利用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的创新理念和各类资源,依托贵阳市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建设大数据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智慧城市、网络金融、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带动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
其他市(州)根据本地信息产业基础和需求,发展各具特色的信息产品制造业和大数据服务业。
(二)实施五大计划,推动信息产业“蛙跳式”发展
1.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围绕拓展新兴信息服务业态,推动大数据采集、加工、处理、整合和深加工。面向重点行业和重点民生领域,开展大数据重大应用示范,提升大数据应用服务能力。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和大数据生产、转换、加工、展现平台及专用工具的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推动工业结构升级。
2.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计划
支持建立和引进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支持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加快推动以北斗导航为核心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深化与大数据的结合,推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交通运输监管、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支持位置信息服务(LBS)业务发展。在产品、市场及产业链分析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及相关领域重点实施一批行业应用示范项目。
3.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创造条件,引进大数据领军人才100名,高端人才5000名。围绕大数据产业所需专门人才,鼓励高校开设大数据相关的研究生课程。支持建设专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展高等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未来5年培养5万名左右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大数据产业发展需求。
4.产业配套升级计划
依托射电天文数据处理中心、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阿里巴巴和京东贵州馆电子商务集群、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等一批特色项目,集聚和配套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云存储、云超算、云管理、数据清洗等产品和服务,在大数据基地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外包,推动实现大数据产业省内配套。
5.大企业培育和大项目带动计划
采取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企业上市等综合措施,重点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落户,形成大项目带小项目、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的良好发展局面,建立“基于黔中经济圈、立足全省、覆盖全国”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到2017年,培育5家以上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2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100家以上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新增上市或股权挂牌交易企业10户以上。
(三)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推动云计算服务发展。大力引进公共云服务龙头企业,促进本地电子信息企业转型发展和创新创业,集聚一批服务能力突出的云服务提供商,提供高质量的云计算服务。
打造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云计算服务应用中的引领作用,引导财政资金支持的信息化项目优先考虑和利用统一的大数据基础设施进行部署,逐步推进相关政府部门现有信息系统向平台迁移。
打造工业云服务平台。支持工业大数据应用开发和专业化云计算服务提供,加快推进贵州省两化深度融合。先行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工业行业开展云计算应用创新试点。推动大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整合信息系统,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拓展大数据应用领域,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推动电子政务及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实施和完善党委、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程以及“金”字工程,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业务协同系统建设。加快省数据中心、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异地灾备中心建设,推进四大基础数据库和市场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完善。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建设覆盖全省的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推进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
挖掘“智慧贵州”大数据潜力。依托市(州)开展以“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民生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试点,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围绕车辆、商品和人员流动建设物联网应用平台,围绕医疗、教育、社保、食品安全等领域,推进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
四、重大工程
(一)信息基础设施提速工程
推进全省通信骨干网络扩容升级和网络通信能力优化,加快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信息交换枢纽和信息存储中心,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港”。
加快全省骨干网络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在我省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贵州省对外网络扩容步伐,到2017年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4000Gbps。落实《“宽带贵州”行动计划》,开展“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群创建工作。到2020年,力争全省城区实现光纤接入,城市宽带用户接入能力达50Mbps。提高低频段频谱资源使用效率,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17年实现村村通宽带,到2020年,借助各种先进技术实现农村宽带用户接入能力达12Mbps。实现新建开发区、产业园区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1Gbps光纤到楼,100Mbps光纤到户。
加强重要产业基地网络建设。加快部署LTE网络、网络带宽升级和区域性关键节点建设,力争将贵安新区在2015年建设成为区域性的核心节点,2020年升级为国家级的核心节点。加快制度创新,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在贵安新区先行先试。综合采用光纤到户、WIFI和4G技术,率先在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贵安南部科技新城、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溪大学城实现宽带全覆盖。
统筹重要产业基地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吸引大型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专业数据中心运行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用户企业来贵州建设数据中心。充分利用已建、在建数据中心资源,建设全省数据中心,统筹推动全省数据资源整合和云计算、大数据应用。
加快重点地区北斗增强系统设施建设。率先在贵安新区、贵阳市、遵义市和安顺市建设北斗多模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实现增强系统信号全覆盖,提供事前分米级、事后厘米级精确定位服务。
(二)产业链整合提升工程
加强招商引资和本地优秀企业培育,在电子信息制造产品、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全面带动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
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产品。推动贵州省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信息制造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阻容感片式元件、显示模组、锂离子电池等产品,逐步发展传感器、音视频采集、条形码、RFID等数据采集设备产品,重点发展高性能低功耗服务器、存储设备等云端设备,构建配套体系。
发展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扶持本省知名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加快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软件等的开发及产业化。引进一批云服务相关应用软件开发企业。
推进物联网应用服务发展。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务、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动物联网的集成应用。扶持一批物联网骨干企业,提高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三)数据资源集聚加速工程
建设贵州省大数据平台,整合贵州省政务、公共服务数据资源,建设数据资源灾备中心,不断完善数据资源建设机制,提升数据资源集聚和管理水平。
建设贵州省大数据平台。优先考虑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设施硬件基础,建立贵州省大数据平台,与政府各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化部门的信息系统科学对接,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指导和支持龙头企业或第三方公共机构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支持和鼓励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企业基于大数据平台开发面向特定行业领域和用户群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资源提供服务。
加快整合贵州省数据资源。明确政府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原则,各省直部门和各市(州)原则上不再新建数据中心,全省各部门(单位)的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集中存放在省大数据平台。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提升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数据整合和数据管理能力。
建设数据资源灾备中心。面向国家部委、中央企业等的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需求,积极与国家部委、大型企业对接,引进国家基础数据库入驻,建设国家基础数据备份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和企业数据灾备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公安、社保、医疗、档案、税务、财政、工商、国土、统计、水利、农业、商业、文化、民政、司法行政等部门的地方数据中心和数据灾备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级数据资源库入驻。
建立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机制。立足贵州省大数据平台,建立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机制,对大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利用管理办法,推动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开发。建立数据资产登记制度和数据资产交易规则,建立数据资产元数据标准,规范数据资产说明,公开数据资产目录,推动形成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建立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资产的知识产权管理。建设大数据交换平台与数据交易市场,为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提供数据资源。
(四)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项目,推动建设面向政府、公众和企业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及时总结经验并推广。
电子政务云工程。面向政府部门提高职能效率、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建立统一的贵州省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发展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结合党委、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工程及“金”字工程实施和完善,梳理、整合贵州省各级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及共享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推进数据共享。提供以数据为驱动的业务支撑服务,以及城市管理相关决策辅助服务,推进财政税收、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综合执法、数字城管、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社会管理以及社会信用信息管理等领域的政务业务协同系统建设,推动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建立,向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
智能交通云工程。面向政府决策、交通管理、企业运营、百姓出行等需求,建立智能交通云服务平台。统筹全省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及管理部门的数据资源,整合公安、城管、交通、气象、铁路、民航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系统,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开展针对车辆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即时更新的运行平台,实现全网覆盖,提供交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智能导航等服务,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推动构建人车路和环境协调运行的新一代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协调体系。
智慧物流云工程。面向物流作业与行业管理需求,建立智慧物流云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物流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及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商品信息、交通路网、货物运输、货物周转等行业数据,实现物流政务服务和物流商务服务的一体化。整合物流行业管理、电子口岸、危险品流通管理、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管等业务,建立仓储管理、业务协同、订单管理、运输管理系统,实行统一服务认证,为个人和企业提供统一窗口,开展市场需求信息查询、市场供给信息查询、业务运作管理咨询等服务,满足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
智慧旅游云工程。面向日益增长的旅游行业管理、旅游景区信息化发展需求及自驾、自助游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建立智慧旅游云服务平台。整合旅游、建设、文化、交通、公安等部门和旅游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单位的数据资源以及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数据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跨地区、跨景区的旅游数据资源交换体系。提供游客、旅游景区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管理信息服务,提升景点旅游信息、建设、地貌、民族文化等信息整合程度和创新业态服务水平,提升具有民族特色的个性化旅游体验。
工业云工程。以提升智能化和柔性敏捷生产水平为重点,建设工业云服务平台,面向国防工业、装备制造、轻工食品等行业提供云计算服务,并逐步推广。面向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环节,提供工业设计、工艺设计、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云服务,提升企业运营管理和研发创新能力。整合工商局、工商联、中小企业协会(联盟)等行业机构及中小企业的数据,搭建企业间数据资源交换体系,提供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服务,降低企业发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电子商务云工程。面向贵州省电子商务发展需求,建立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依托京东电商产业园、贵阳国际电商产业园等园区,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整合生产企业、销售企业、运输企业、消费者、电商等方面数据,实现电子商务运行“一站化”,面向中小企业和“淘宝村”建设提供信息发布、商务代理、网络支付、融资担保和技术支持等服务。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支持支柱产业大中型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等领域的普及和深化。鼓励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利用大数据资源开展互联网金融、移动电子商务等业务。大力吸引大型企业结算中心入驻。
食品安全云工程。面向政府有效监管、企业品质提升、公众知识普及科学和健康消费等需求,促进健康消费服务产业的发展,集合全省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企业、流通环节中省内外食品企业、全省餐饮行业中的数据资源,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标准及知识库建设。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与营养云平台,创新构建全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消费者参与的社会管理“贵州模式”,促进健康消费,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贵州食品产业后发赶超。
(五)核心产业载体发展工程
统筹规划,集中资源,重点支持,开展大数据基地建设,加快提升大数据基地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省大数据产业发展。
创建国家级大数据基地。重点支持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等园区开展大数据基地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入驻,加快形成集聚效应,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地。积极创造条件,利用省部联席会议机制,争取国家部委支持,与贵州省联合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基地。
加快产业载体建设进程。创新和运用政策手段,引进国内外知名云服务、大数据企业向产业基地聚集。健全商务、资金、信息、技术开发与交流、国际合作等公共服务,打造“一站式”配套服务能力。建设大数据企业孵化器,设立创业种子资金,加强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和云计算开发平台企业的合作,打造创业型企业孵化能力。支持建设和引进大数据相关的公共技术平台和管理平台,构建公共服务集成、专业服务支撑和应用创新推广于一体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基地建设、经营和服务模式,为创新创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支持。
推动大数据基地智慧园区建设。面向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和管理需求,推动大数据基地智慧园区建设。探索产业基地大数据管理机制,建立有效、便捷的数据资源汇聚机制和公平、公正的数据资源交换机制。面向管理层提供行政审批、电子政务、招商引资、工商、税务、质监、开发建设等服务,为开发运作层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拆迁改建、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鼓励大数据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六)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工程
以平衡产业创新发展与信息安全保障间关系为目标,探索完善云计算与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管理规则、管理模式与管理流程,提高产业安全保障能力。
增强大数据技术保障能力。加强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应急防范等信息安全基础性工作,大力推广国产密码算法应用。加快大数据安全软硬件技术产品研发和标准制定,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提高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加强测试工具研发,开展大数据平台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服务,引导大数据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
开展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围绕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平台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开放数据的内容、格式和访问方式等。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指导办法和数据资源安全开放标准规范,按照“开放优先、安全例外、分类分级”的原则,对大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和开放风险评估,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
加强大数据资源安全管理。面向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围绕大数据资源的分级、共享、开放、交易等推进标准规范制定和实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统筹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应用。设立贵州省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设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及相关项目工程实施提供决策支持。
(二)强化政策扶持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大数据战略实施和大数据基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把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鼓励政府部门购买信息服务、以租代建,推动省大数据平台为全省各部门(单位)的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提供信息服务。
(三)健全投融资机制
从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引导资金,募集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投资基金。创新基金支持方式,综合应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方式,优先支持重大应用示范类和创新研发类项目。优先支持相关企业参与申报国家专项资金项目。通过政策手段,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提供贷款,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
(四)着力市场应用培育
加强对各行业领域重要对象的培训力度,提升其对大数据及其价值的认识。制定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大数据应用采购目录,引导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将非核心的大数据应用业务外包,培育和壮大本地市场。探索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方式,支持大数据的产业发展与应用。由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牵头,跟踪整理国内外大数据典型应用案例,收集总结贵州省大数据应用示范成功案例,及时总结经验并加强宣传推广。
(五)支持技术创新
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服务企业在贵州建设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或研究机构,成立“产学研用”一体的大数据专业研究院或实验室,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解决方案等相关研究,共同推进研究成果市场化应用。
吸引国内外大数据服务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硬件设备制造商落户贵州,力争引入一批大数据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支持本地中小微型信息服务提供商面向细分行业或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的研究和探索。
成立大数据产业和应用联盟,汇聚政产学研用各界资源,共同推进面向应用的大数据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应用推广,形成开发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数据技术、产业和应用生态体系。
(六)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建立集中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管理体制,由贵州省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统筹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制定信息采集和管控、敏感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个人隐私、数据权益和合理利用等领域的大数据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明确大数据采集、使用、开放等环节涉及信息安全的范围、要求和责任。探索建设面向政府信息采集和管控、敏感数据管理、数据交换标准和规则、个人隐私等领域的大数据安全保障制度,明确大数据采集、使用、开放等环节涉及信息安全的范围、要求和责任,确保国家利益、社会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息不受侵犯。
第二篇: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思考
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的思考
当前,对于贵州省来讲,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既是新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建设的崭新内容,也是政府部门电子政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国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大视野下,如何按照国家大数据产业的战略部署,对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已成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产业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战略意义。
一、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1、大数据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大数据是通过快速获取、处理、分析后,从中提取价值的海量、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换数据与传感数据。同时,大数据是一项有价值的国家资本,应对公众开放,而不是把其禁锢在政府体制内,因此积极倡导政府数据开放, 使公众可以通过任何数据平台了解和获取政府开放的数据信息和公共服务。所以,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volumes)大、数据类别(variety)大、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数据真实性(Veracity)高、巨大的数据价值和数据低密度(Value high and Lowdensity)成反比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大数据不仅体现在如何处理巨量数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也体现在如何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抢占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意味着随着市场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大量生成,传统数据的局限被打破,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信息并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所以,大数据不仅指其数据本身的规模,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国家和地区来讲,只有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才能抢占时代发展的前沿和先机。
2、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大数据产业是指一切与大数据的产生于集聚、组织与管理、分析与发现、应用与服务相关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挖掘分析服务为核心,包括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物联网服务、位置服务等信息服务,智能终端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等电子产品制造,以及智能交通、互联网金融和智慧城市等应用服务。实践表明,继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后,大数据正成为信息技术的新热点,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将对整个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深刻变革。对目前经济尚不发达的贵州省来讲,加快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和应用,把握大数据发展方向,推动大数据开发应用,发展大数据服务产业,是推进贵州省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推动贵州工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二、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
1、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
2014年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为 我省发展大数据产业指明了方向。为实现到2020年我省大数据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4500亿元的目标,应对当前我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
一是气候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贵州省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季平均气温低于25℃,全年风速以微风为主,没有明显沙尘天气,空气质量常年优良。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大数据基础设施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二是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低廉的能源优势。贵州水能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平均106千瓦/公里2,为全国平均的1.5倍。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煤气层资源量列全国第二位,全省火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电力价格具有竞争优势,贵州省工业用电平均价格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地区。能源优势能够为大数据企业提供廉价、稳定的电力资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三是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贵州省位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合地带,连接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近年来,贵州省抓紧建设以龙洞堡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一干十三支”民航系统,以黔桂、成贵等铁路干线和贵广高铁、沪昆高铁为代表的铁路运输网络正在形成,2014年进入“高铁时代”。贵州省公路路网结构日趋完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261公里,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持续优化的交通条件,使贵州省经济走廊的地位进一步凸显。
四是具有西部重要增长极、内陆开放新高地的战略优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贵州省的发展,先后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规划,都明确了对贵州省的支持政策。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复贵安新区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加大了对贵州省发展的支持力度。
2、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贵州省在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应十分重视目前存在的以下重要问题:
一是大数据产业基础薄弱。从全省和地区来看,大数据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如大数据产业的结构不够完整,缺少具有较大规模、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带动数据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全省和地区的产业带动效果有限,由于高端产业链资源不足,在产业链的发展上,各个环节尚未形成上下游能够协作发展的模式。
二是传统企业对大数据认识不足。由于传统企业对大数据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运营理念认识不足,缺乏对企业的创新技术,企业内部的数据“孤岛”现象严重,不能对其数据价值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加上对数据的管理技术和架构落后,导致不具备对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不仅数据安全和防范意识差,而且存在数据泄漏的问题。
三是大数据应用方面人才匮乏。贵州省由于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大数据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大数据科学家、首席数据分析专家短缺严重。尽管2014年贵州省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也分别成立了大数据学院,但培养的人才需要四年之后才能毕业,加上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不足,所以,大数据应用方面的人才匮乏已成为当前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短板”,如何集聚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是信息产业边缘化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比较突出。当前,贵州省信息产业规模总量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企业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加之信息产业根基不牢,配套产业缺失、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集群发展模式,在全国信息产业布局中,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2013年,贵州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电信业务总量分别仅占全国的0.23%、0.32%、2.17%。另外,大数据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主要集中在电子元器件领域,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智能终端,计算机、服务器等产业高端、新兴领域基本处于空白;且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核心竞争力弱,高速增长缺乏动力引擎。针对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卓有成效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三、加快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培育市场需求,加强需求端引导
一是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大数据产业发展统筹机构应增设专门的管理职能,负责进行行业应用及产品和服务供给匹配,在应用企业和供给企业之间当好需求拉动发展的中介人。同时,负责协调解决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因此机构中应吸纳大数据产业专家智囊团作为外脑辅助机构。
二是开展行业应用示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快政府相关部门数据开放进度,引导和推动大数据行业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开展。面向电信、金融、流通、医疗、能源、文化科技融合等数据量大的领域,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推广运用提供范例和借鉴。
三是求效做实政府采购引导。制定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大数据应用采购目录,将“云上贵州”系统平台、数据安全、数据分析和云服务等大数据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政府采购。
2、提升核心技术,打造行业优势
一是加强同北京中关村技术合作,尽快形成贵州省大数据产业自有核心技术。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两地干部的挂职与交流。落实中关村企业落地项目优惠政策,鼓励贵州本地企业与中关村大数据企业进行多层次的合作,对在理念交流、管理输入、人才引进、市场合作等多方面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
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积极参与工信部、科技部大数据科技攻关和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加强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家973光存储重大科研项目,开展国际合作,提升NVD光存储产品技术,加快光盘阵列技术及其产业化进程。
三是加快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引进大数据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机构。组织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加快推动以北斗导航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交通运输监管、智慧旅游等应用示范,支持位置信息服务业务发展。
3、加快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强势企业落户贵州
一是通过引进产业中具有核心地位的龙头企业,培育有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在产业特色、技术水平、产学研结合等创新要素整合上有所突破,弥补产业链发展的短板。通过注入科技、信息化和品牌元素,促进现有产业不断精细化,提升现有企业的质量效益,将优势产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二是围绕“7+N”云工程应用和产业链培育,组建专门招商团队,采取精准招商和专业招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电子100强企业落户贵州。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形成大项目带小项目,主体项目带配套项目、上游项目带下游项目产业集聚的良好局面。
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及时兑现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用地保障、电力供给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措施。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环境。
4、战略运营本地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进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链龙头企业作为战略投资者开展合作,大力孵化培育本地云计算大数据领先企业。并以其为龙头,带动行业中第一梯队其余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向重点支持的企业、第一梯队其余企业提供市场、品牌、人力资源、财务、法律、行政等孵化服务,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是重点推进贵阳云计算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吸纳云计算、大数据的外源资本、前沿技术和人才,有效提升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更多的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切实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进而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整体竞争力,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参与到产业链条中高附加值产业环节。
三是发挥本地企业集中大数据产业信息分析人员和业务应用人员的智慧,以贵州省内数据资源丰富的政府部门为切入点,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商业零售业为重点,探索推广关系挖掘和沉淀价值利用模式,尽快推广数据托管和交易平台商业模式,探索占领周边省份市场。
5、拓宽融资渠道,夯实产业基础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大数据产业财政投入长效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预算支持力度,把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列入预算。成立省大数据产业引导资金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资金支持导向和重点项目支持方式。
二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大数据发展的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大数据企业提供贷款。加快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借鉴“风险池”资金管理方式,推行联合担保,分担融资风险,扩大融资担保能力,拓宽大数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担保机构加大对大数据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
三是创新产业发展融资模式。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投融资平台,封闭运行,由各市(区)政府按一定比例注入资本金,提高平台的融资能力。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探索采用“特许经营”、“公私合营(PPP模式)”、“建设移交(BT模式)”等融资模式。加强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
6、强化人才支撑,促进持续发展
一是以大数据领域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聘请国内顶级专家学者作为产业发展顾问。鼓励符合条件的国内外大数据领军企业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院士、国家级专家学者、“千人计划”专家、知名大数据高端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创立大数据企业。
二是推动省内外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为贵州省培养大数据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服务咨询等应用型人才。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协议,定向培养和输送信息技术类人才。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合作,为大数据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就地解决大数据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初级人才。
三是着力培养“业务+数据+技术”专业化人才。大数据应用最关键的部分是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价值。贵州省在进行人才引进和资源培养时,数据科学家是目前大数据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化人才,他们能够建立高级分析模型,发现趋势和隐藏的模式,使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
7、统筹数据资源,保障数据安全
一是尽快制定信息安全法、反垃圾电子邮件法、手机垃圾短信治理法及网络和新媒体广告法,为个人数据保护提供全面的立法支持框架。在立法完成之前,通过政府规章性文件的方式规范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开发利用、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在法律层面避免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等问题,保障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
二是制定相关标准规范。面向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需求,制定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标准规范,明确收集数据的范围和格式、数据管理的权限和程序以及开放数据的内容等。明确大数据采集、管理、交换等标准,制定数据开放目录并及时更新。
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安全顶层设计,有效保障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可靠。围绕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安全、云平台安全、网络通信安全、数据安全、身份认证与管理等方面,开展全面系统的信息安全保障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8、完善服务保障,为产业保驾护航
一是组织产业发展统计体系与监测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尽快明确大数据产业在行业分类中的具体范围,制订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根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年)》确定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梳理现有行业分类标准,尽快明确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具体范围。分行业制订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以便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加强对具体工作的指导,确保财税、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重点技术和产品。另一方面,选择典型优势领域,尽快做好与现有统计口径的衔接。优先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基础的领域,积极开展“大数据产业分类基础指标”理论研究,面向省内行业组织、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在工作层面完善形成对应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渠道。以此为基础,尽快建立大数据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和动态调整机制。
二是建立大数据产业发展政府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大数据产业应用研究,汇总大数据产业应用案例,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同时,组织专业人员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运行进行研究,筛选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对大数据数据重大项目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项目进展,以及对大数据产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整理,在共享平台上及时动态公布,接受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监督。
三是创新政策扶持。首先,将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先纳入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专项,围绕大数据硬件、软件开发生产到产品、服务,从基地建设、资源供给、人才开发、企业培育、国际合作、产业基金、运营合作、财税政策、试点建设、协调推进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产业启动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将大数据产业与潜力应用行业进行政策设计统筹考虑,通过政策创新鼓励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发展有效对接,重点探索促进大数据产业信息共享平台的鼓励政策,在产业发展中更多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应用行业与大数据产业资金“一揽子使用”鼓励政策,增强产业发展融资能力。第三,社会资本支持产业发展也应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权利设定和责任约束。通过制定民间资本进入大数据产业发展实施细则,明确准入标准、主体资格、主体责任与权利、享受的优惠政策、进入流程、责任和惩罚机制等事宜。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共享信息和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全方位监督,确保资金参与时效。
四是加强组织保障,优化管理体制。按照“一办一中心一企业”的格局,加强大数据统筹管理力量。整合现有信息数据管理资源,设立副厅级事业编制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承担全省数据资源管理和技术支撑工作。适时成立国有控股的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对贵州省大数据企业及项目进行股权投资,牵头募集资金建立省大数据产业风险投资基金,负责承担系统平台建设和运营,参与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和开发应用。有效发挥贵阳市大数据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积极引进国内外大数据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参与拟定相关技术标准,协助拟定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贵阳市推进大数据产业提供决策咨询。
建议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数据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加强重大问题协调力度。设立贵州省数据资源管理办公室、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为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提供决策支持。明确数据资源管理机构,指导省直各部门开展数据资源登记和分级,统筹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交互需求,推动政府数据资源整合、公开共享、开发利用。各地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政府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为大数据管理和商业应用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各地区要及时制定配套措施,抓好政策落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推动全省以大数据产业为重点的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第三篇: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正快速发展为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拥有市场优势和发展潜力,但也存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创新应用领域不广等问题,亟待解决。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全球范围内,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大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目前,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居全球第一,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应用市场优势,大数据部分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涌现出一批互联网创新企业和创新应用,一些地方政府已启动大数据相关工作。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一)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未来信息产业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二)大数据成为重塑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机遇。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我国的数据规模优势,实现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增强网络空间数据主权保护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
(三)大数据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通过促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释放技术红利、制度红利和创新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助力简政放权,支持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推动商事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机结合,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2017年底前形成跨部门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格局。
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不断提升信用、财政、金融、税收、农业、统计、进出口、资源环境、产品质量、企业登记监管等领域数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丰富经济统计数据来源,实现对经济运行更为准确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提高决策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时效性,提升宏观调控以及产业发展、信用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管理效能,保障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围绕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公用事业、市政管理、城乡环境、农村生活、健康医疗、减灾救灾、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交通旅游、质量安全、消费维权、社区服务等领域全面推广大数据应用,利用大数据洞察民生需求,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城市辐射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形成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开放共享的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带动社会公众开展大数据增值性、公益性开发和创新应用,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大数据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系统和解决方案,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数据技术体系,大数据产品和服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培育一批面向全球的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形成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
1、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以及金税、金关、金财、金审、金盾、金宏、金保、金土、金农、金水、金质等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快各地区、各部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丰富面向公众的信用信息服务,提高政府服务和监管水平。结合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中央部门与地方政府条块结合、联合试点,实现公共服务的多方数据共享、制度对接和协同配合。、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推动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按照“增量先行”的方式,加强对政府部门数据的国家统筹管理,加快建设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机制,制定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通过政务数据公开共享,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主动采集并开放数据。
3、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统筹政务数据资源和社会数据资源,布局国家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等基础信息资源和健康、就业、社保、能源、信用、统计、质量、国土、农业、城乡建设、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大数据应用。加强军民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利用现有企业、政府等数据资源和平台设施,注重对现有数据中心及服务器资源的改造和利用,建设绿色环保、低成本、高效率、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区域性、行业性数据汇聚平台,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加强对互联网重要数据资源的备份及保护。
4、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建立国家宏观调控数据体系,及时发布有关统计指标和数据,强化互联网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服务,加强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为政府开展金融、税收、审计、统计、农业、规划、消费、投资、进出口、城乡建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电力及产业运行、质量安全、节能减排等领域运行动态监测、产业安全预测预警以及转变发展方式分析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在企业监管、质量安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建设、旅游服务等领域,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将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违法失信、企业生产经营、销售物流、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数据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统一公示企业信用信息,预警企业不正当行为,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支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推动改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治理方式,借助大数据实现政府负面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的透明化管理,完善大数据监督和技术反腐体系,促进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
6、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加快建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依托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和“信用中国”网站,共享整合各地区、各领域信用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查询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各类信用信息的一站式服务。在全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中,积极运用大数据手段,简化办理程序。建立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形成网上审批大数据资源库,实现跨部门、跨层级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统一受理、同步审查、信息共享、透明公开。鼓励政府部门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并充分运用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掌握企业需求,推动行政管理流程优化再造,在注册登记、市场准入等商事服务中提供更加便捷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密切跟踪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新设小微企业运行情况,为完善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7、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强有关执法部门间的数据流通,在法律许可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的归集、发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对妥善应对和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数据支持,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构建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8、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信息惠民工程实施和智慧城市建设,以优化提升民生服务、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大数据应用市场化服务为重点,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创新应用研究,深入发掘公共服务数据,在城乡建设、人居环境、健康医疗、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质量安全、文化教育、交通旅游、消费维权、城乡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二)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
1、发展工业大数据。推动大数据在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分析感知用户需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打造智能工厂。建立面向不同行业、不同环节的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三维(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
2、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大力培育互联网金融、数据服务、数据探矿、数据化学、数据材料、数据制药等新业态,提升相关产业大数据资源的采集获取和分析利用能力,充分发掘数据资源支撑创新的潜力,带动技术研发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的数据融合和协同创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综合、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大数据建设,完善村、县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共享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农村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增强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统筹国内国际农业数据资源,强化农业资源要素数据的集聚利用,提升预测预警能力。整合构建国家涉农大数据中心,推进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涉农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加强数据资源发掘运用。加快农业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加大示范力度,提升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能力和水平。
4、发展万众创新大数据。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大数据创新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和公众发掘利用开放数据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驱动型的科研创新模式,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推动万众创新、开放创新和联动创新。
5、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数据科学理论体系、大数据计算系统与分析理论、大数据驱动的颠覆性应用模型探索等重大基础研究进行前瞻布局,开展数据科学研究,引导和鼓励在大数据理论、方法及关键应用技术等方面展开探索。采取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基于开源社区的开放创新模式,加强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发掘、数据可视化、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技术体系。支持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知识发现能力和辅助决策能力。
6、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围绕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发掘、展现、应用等环节,支持大型通用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软件、大数据分析发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等软件产品和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发展,带动芯片、操作系统等信息技术核心基础产品发展,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大力发展与重点行业领域业务流程及数据应用需求深度融合的大数据解决方案。
7、完善大数据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鼓励企业根据数据资源基础和业务特色,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等新业态。推动大数据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积极探索创新协作共赢的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加强大数据应用创新能力建设,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组建大数据开源社区和产业联盟,促进协同创新,加快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大数据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加速大数据应用普及。
(三)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
1、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安全问题研究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技术研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网络安全制度,建立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大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切实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做好大数据平台及服务商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评测、应用安全评测、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切实加强对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军工科研生产等信息的保护。妥善处理发展创新与保障安全的关系,审慎监管,保护创新,探索完善安全保密管理规范措施,切实保障数据安全。
2、强化安全支撑。采用安全可信产品和服务,提升基础设施关键设备安全可靠水平。建设国家网络安全信息汇聚共享和关联分析平台,促进网络安全相关数据融合和资源合理分配,提升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深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护和安全事件识别能力。开展安全监测和预警通报工作,加强大数据环境下防攻击、防泄露、防窃取的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四、政策机制
(一)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大数据重大问题研究,加快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强化国家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大数据与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相关政策、规划的协同。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引导地方各级政府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科学谋划,将大数据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区域特色和分工,抓好措施落实,实现科学有序发展。设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大数据发展应用及相关工程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落实本行动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共同推动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大数据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加快法规制度建设。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研究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制度,实现对数据资源采集、传输、存储、利用、开放的规范管理,促进政府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程度开放,明确政府统筹利用市场主体大数据的权限及范围。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部门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和共享复用制度。研究推动网上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界定个人信息采集应用的范围和方式,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加强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等行为的管理和惩戒。推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关键行业领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保障网络数据安全。研究推动数据资源权益相关立法工作。
(三)健全市场发展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规范交易行为。
(四)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推进大数据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数据采集、政府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建立大数据市场交易标准体系。开展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培育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中央财政资金引导,集中力量支持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推动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示范工程。完善政府采购大数据服务的配套政策,加大对政府部门和企业合作开发大数据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大数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努力为企业重组并购创造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环境。引导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大数据产业,鼓励设立一批投资于大数据产业领域的创业投资基金。
(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等大数据专业人才。鼓励采取跨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跨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大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七)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大数据相关技术发展。结合大数据应用创新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配套措施,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引导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加强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和产品。
第四篇: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产业发展一样化。它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是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合理布局,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二是要加快城乡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加速现代文明和先进服务业向农村扩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城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三产结构趋于优化;2005年,全区GDP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714元,地方财政收入3222万元。
2.“工业强区”成效显著,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坚持“工业强区”,重点发展地面工业,城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完成增加值8.9亿元,实现利润725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33.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面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煤炭产业趋于优化。关闭地方煤矿32家,现保留独立块段矿井7家,规模均在年产6万吨以上;重组矿井8家,经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均在15万吨以上。同时,建成大型洗配煤场5个,年洗配能力达到270万吨。化工产业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市直企业下放,化工公司、环保厂等一批化工企业落户区;公司、助剂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全区化工产业不断壮大。金属冶炼产业突飞猛进。公司年产
1.2万吨金属镁冶炼项目基本完成,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启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面;电石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容量,已经重新启动。机械电子制造产业恢复壮大。新建总投资1亿元的诺亚电子公司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振动机械公司收购原通用厂后,新建通用机械公司已于去年恢复生产,当年完成产值4000万元。
3.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畜牧养殖基地巩固发展。新引进了乡阔佬食品公司,不仅实现了畜禽加工业零的突破,而且辐射和带动了畜牧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3201万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区农业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园艺基地不断扩大。按照园艺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蜀龙花卉基地组建了两个花木营销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不仅拓宽了花木销售渠道,而且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园艺生产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已发展到3.38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林木基地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调优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基地的持续发展。2005年,林业产值1700余万元,是2000年600万元的近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辖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区GDP的11.6%。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文化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乡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膨胀壮大化工、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制造、煤炭四大产业,巩固发展畜牧、园艺、林木三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产业一体化步伐,到2010年,预期三产比例调整到7.4:74:18.6。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工业水平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3亿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增加值达到8.4亿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实效,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全区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三、城乡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把城乡协调发展纳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加快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进一步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集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立足实际,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我区农业“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按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土地整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计划在中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修建水池、水窖、塘坝等蓄水工程;在东部粮食、经济作物基地打配机井,修建泵站,硬化渠道,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努力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0吨左右。
2.壮大畜牧养殖业。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延长”的思路,以公司、猪场和牧业为龙头,以乡浅山区一带为蛋鸡养殖基地,以庄一带为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不断扩大生猪、蛋鸡、肉牛、山羊、柴鸡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加快林业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山川秀美城区为目标,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坚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分区突破、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加快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环城生态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快我区向生态城市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由深山区向浅山区转移、绿化林向经济林转变的原则,积极调整林业结构,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林、名优特经济林,着力培育一带的林果基地,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林业支撑体系,重点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到2010年,预期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有林地面积4.5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名优特经济林地1.8万亩,风景区风景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通道绿化率分别达到42%、80%,林业年产值超过3300万元,建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产业和支撑保护体系。
4.扩大园艺种植业。未来五年,以为中心的花卉园区,按照“水、土、园、林、路”综合开发的要求,到2010年发展到5000亩,大型花卉营销公司由现在的2家增加到4-5家;以为中心的香椿园区,按照露地和温室生产相结合的要求,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建立温棚30座;以乡深山区为主的黄楝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以为中心的小杂果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同时,大力发展、东西一带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积极扶持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等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二)发展优势产业,膨胀经济总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今后五年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我区“四大产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业:以机械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振动机械有限公司、标准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提高装备水平,打造企业品牌,壮大经济实力。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化工产业:以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精细化工,扩大规模,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公司和铁合金公司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效。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维恩克公司力争2008年在香港上市。煤炭产业:重点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煤炭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探索煤炭就地转化的新途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到2010年,该产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
2.积极发展其他工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等工业,大力扶持汽车配件工业,着力培育旅游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力争以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7亿元。
3.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发展,前瞻性与现实性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集中区产业规模,做到产业规模发展、企业集群发展、经济总量发展。按照集中区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加快完善通用厂以西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尽快启动通用厂以东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以集中区内的机械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入驻企业的发展,盘活现有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外来客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力争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为大幅度提高我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扩大城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好产业基础。
(三)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未来五年,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1.创建优秀旅游城区。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为总体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开发“一圈三线”()为重点,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创新开发方式,加快风景区建设,尽快启动景区的开发,加强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景区管理,走企业化发展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按照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医药文化、文化、山水自然文化和煤炭、瓷器文化,开发中医药、三国人物工艺品、土特产、古瓷仿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在一带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园区;按照区域合作的原则,搞好与周边县市区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合作设计跨区旅游线路,共同吸引客源,塑造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促商贸,以旅游促发展。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优秀的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城区。
2.建设商贸流通中心。优化商业布局,构建整体扩展、局部集中的商业网络结构,形成以集商贸大街为核心、以社区、农村商贸为基础的商贸新格局。以集、中山为重点,鼓励现有超市、购物广场发展壮大,完成集商贸城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发展农贸市场、中山农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积极发展旅游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到2010年,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发展到3-5家,千人以上的农村建成小型超市,全区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网络畅通、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市北部商贸流通中心。
3.加快物流运输业发展。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构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通畅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集社会汽车站和火车北站两个货运站场;整合现有个体营运资源,组建3-5家规模较大的物流输送车队,提高营运效
益;积极引进省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置站点,沟通与区外市场的联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运输业。
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网络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强与网通、电信等信息服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规划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到2010年,力争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的拥有量和普及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信息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5.改造提升其他服务业。建立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完善涉农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评估、信贷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社区和农村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内容,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和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创建星级饭店,发展城乡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四)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改造力度,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逐步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体系。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动力,达到发展经济时资源充分利用、效益显著提高、污染明显减少的目的,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三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以维恩克公司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立“镁冶炼—余热发电、废渣生产建材”的循环模式;农业以中原生态化肥厂为试点企业,建立“畜牧养殖加工—粪便及下脚料—有机肥—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产业循环链;农村以“一池三改”工程为切入点,建立“秸秆加工饲草—食草牲畜养殖—粪便制备沼气—废渣肥田”畜牧业循环链,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20%,卫生厕所达到70%,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达到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实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上下协同、目标一致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一是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锐意进取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和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继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利用1-3年的时间,将工业中专发展成一所可容纳学生1500人的名校,创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2007年以后,全区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4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800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超过3300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服务经济,以人为本,加快创新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an innovation system),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引进与研发相结合,在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技术和产品,建成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开放兴工,引资开发,借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业,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坚持项目支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内资、外资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实施一批工业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量。通过实施一批交通、城建、环保生态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制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第五篇: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一、文山州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重要意义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是促进文山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山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自治区相连,南与越南接壤,是云南通往广东、广西的重要通道,素有“颠桂走廊”之称。1992年,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329万人民群众,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文山州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三个重点,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打造通道经济、特色经济、工业经济和旅游文化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州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文山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比内地整整晚了14年,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发展思路,这些问题仍旧很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旅游业是效益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旅游产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
边关文化独特、生态环境舒适、资源品位高、景观组合好、区位优势凸显等特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十五”期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由2000年的130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260万人次,五年中翻了一番,到2005年旅游总收入近17亿,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4%,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达1.3万人。到2008年,全州接待国内还游客37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4亿元,分别增长5.7%和6%,已成为文山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文山州旅游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产品结构不合理,仍然停留在小、弱、散的基础上;投入不足,缺乏融资主体;管理体制不合理,政企、政社不分;缺乏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机制等问题,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众观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于我州对旅游产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对外开放,带动相关产业乃至推动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且存在思想落后、改革创新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深层次的原因。当前,全国乃至全省大部份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我州旅游业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时期,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旅游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只有加快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才能解决我州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自身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推进全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是云南省推进旅游“二次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改革创新,以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和资源整合,破除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现从计划经济的事业型旅游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型旅游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型旅游到集约型旅游的转变,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和竞争活力,推动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趋于完善,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旅游整体形象更加鲜明,旅游环境更加优化,城市功能更加配套,旅游产业链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显著增长。到2015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770.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7.46亿元,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30000以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
以上,把文山建设成为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越南的旅游集散中心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由政府调控宏观,在观念、政策、规划、资金、社会领域中提供支持和保障;由市场调控微观,发挥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二者兼存
1、科学规划,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统一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走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先规划设计、后开发建设的基本原则,严禁盲目开发、低水平建设等破坏、浪费旅游资源的行为。全州以及各县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应以全州以及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为依据,委托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机构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景区(点)在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时,应依据总体规划进行,并报有关部门审批,经审批同意后方可进行。国土、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环保、卫生、文化、扶贫等部门,在编制、修订规划时,应加强与旅游规划相互衔接。
2、整合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1)构建“一个中心”:即是把文、砚、平城市群落建设成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区和越南的旅游集散中心。
(2)培育“两条精品线路”: 培育跨省的普者黑—坝美—驮娘江—广西,跨境的普者黑—老君山—天保—越南两条精品旅游线。
(3)打造“两大旅游精品区”:以普者黑为龙头,着力把普者黑、坝美景区打造成精品旅游区,同时做好老君山景区、天保旅游区的策划开发。
普者黑景区:突出“岩溶湿地、水山田园、荷花世界、彝家
旅游、边境旅游、民俗体验、特色工农业旅游六大产品。
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文山州因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山水相依的自然环境以及河流、湖泊、温泉等,从海拔、气温、风速、日照、湿度、降雨等方面评价,文山州均为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优质地区,普者黑旅游度假区、坝美、八宝等,都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良好依托地。
生态康体旅游产品:生态康体旅游是21世纪最具生命力的旅游产品。文山有良好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应本着亲近自然、体验文化、享受生活、关爱生命的康体旅游理念,培育开发生态康体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文山州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原生态的环境保持得比较好,有浓郁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族特色,优美的田园风光,可以在城市周边以及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好的偏远的地带开展以体验自然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以亲近自然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
边境跨国旅游产品:文山州为云南省重要的边境地区,有麻栗坡、马关、富宁三个县与越南接壤,拥有438公里的国境线、1个国家级口岸、3个省级口岸,中越两国边境地区具有合作开展跨国旅游的巨大优势。
民俗体验旅游产品:文山州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壮族、苗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岩溶山水环境构成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以民俗集镇、特色村落、节日庆典、音乐舞蹈、服装
10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各县要加大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与景观资源有机结合,以景区景点为载体,充分挖掘、整理民俗、民间节庆、民间艺术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壮苗山歌、洞经音乐、民族戏剧、歌舞等民间文化资源,在策划具体的旅游项目、在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应尽量考虑体现大众参与性、观赏性、民族性的节目,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文山县依托三七产业园区,重点挖掘三七文化,将三七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策划一批三七文化旅游产品。丘北县要重点挖掘、保护僰人文化和彝族文化,对挖掘整理出来的文化进行包装,使之很好的融入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广南县要重点挖掘整理“句町文化”的和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深度挖掘“句町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有生命力的“句町文化”旅游产品。富宁县作为歌书发源地,百越母亲河,重点打造以壮族“坡芽歌书”为核心的旅游产品。
5、拓展旅游市场
顺应大产业、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方向,文山州将进一步加大开拓客源市场的力度。认真分析研究自身的条件,打造“永远的三七之乡、最后的世外桃源”旅游形象主题,同时也要顺应经济的发展规律来思考问题,认真定位客源市场。发挥旅行社桥梁的作用,通过走出去推介、请进来采线的形式,让旅行社先了解景区景点和线路产品,通过旅行社进行宣传,做活市场推介工
2逐步规范化、程序化。
7、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旅游业主导和政策扶持的认识。政府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夯实旅游发展平台,培育旅游市场主体,抢抓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业。同时要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调动全社会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部提高宾馆、餐饮的服务环境。不断加大对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强化旅游行业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旅游经营行为。实行旅行社诚信经营、导游员诚信执业公告、奖惩制度及旅游投诉披露制度,旅游企业要接受旅游行政执法人员的检查和指导。鼓励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以行业协会形式建立自律机制,深度治理“零负团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质量监督检查机构,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商、建设、公安、旅游、交通、文化、卫生、技术监督等部门要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毁约失信,以及使用与星级或等级标准相同和相似符号、标志及攀附性文字进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文山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
8、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
牢固树立旅游人尽其才,旅游才尽其用,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4环境营造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
(2)理顺政企、政社关系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构设置彻底解决旅游行业政企不分、政社不分的现象,明确职能划分,让许多部门从企业社团中退出,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让协会真正担负着向上与政府沟通,向下协调会员关系,制订行业自律公约的作用,真正按市场规律来运行旅游产业。
(3)建立完善旅游管理体制
体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良好的体制、机制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州星级宾馆、饭店、景区(点)都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同时进行管理,形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的局面,制约着星级宾馆、饭店、景区(点)的建设和管理,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必须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成立独立部门,充实力量,完善内部机构,建立健全工作运作机制,使其集中力量抓宏观管理、旅游规划落实、旅游宣传促销、旅游市场管理与监督,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积极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优化重组步伐 为提升我州旅游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现代产业化水平,必须积极推进旅游企业改革,增强企业的主体能动性和竞争力。积极扶持国有旅游骨干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企
6资机制。搭建旅游融资平台,通过招商引资的突破,带动项目建设的突破。鼓励州内有实力的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和债券,可以迅速募集资金,集中大量资本从事大规模开发经营。进行项目融资,推出适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换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旅游景区可出让开发经营权,转让给企业经营,使资源与资本有机组合,让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建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交由专家组成的管理机构运作。可以同过采取抵押景区门票未来收入实现融资的方式开发景区建设。
(三)对开放的主要任务
1、大力推进旅游区域合作
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旅游地之间加强联系,进行竞争性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着资源共用、市场共拓、信息共享、实现多赢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与东盟、泛珠三角区域,省内滇东南片区和州内的旅游合作,同时也要加强与上海、重庆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实现真正意义上交通、市场、信息、管理无障碍,旅游社、旅游管理、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信息交流、旅游规划共同合作的格局,推进旅游区域合作的共同发展。
2、加快建设彰显地方特色且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服务体系
8旅游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项目。切实减轻旅游企业负担,坚决取消各种违规收费项目;实施税费优惠,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对重点发展的旅游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凡在州内投资兴办旅游商品生产的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适当给予税收减免。对争取到我州举办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文艺、体育等重大节事活动,政府要对承办单位给予支持,减免一定的税费。对旅行社组团到我州境内,以收取的全部旅游费减去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门票或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根据全州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经政府部门批准,到我州投资超过 1 亿的旅游项目,给予一定税收减免;优先安排土地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旅游项目建设需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国土资源部门要适当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实力雄厚的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州投资兴建旅游项目的及对列入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和旅游项目要合理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全州旅游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适当减免土地出让金。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缴纳。
3、加大资金投入,助推旅游业发展
州级以及旅游重点县财政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加大扶持力度,主要由于旅游宣传促销、编制规划、0务中心。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快制定和推广旅游设施标准和服务标准,普及旅游标准化应用。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规范旅游服务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营造安全、便利、舒适、友好的旅游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