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

时间:2019-05-15 11: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

第一篇: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

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

《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中指出,按照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分类指导,努力实现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中心区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带动先导区、望城县城、长沙县城等都市圈融入中心区,鼓励浏阳市区、宁乡县城发展成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和转化利用,推动城市与农村之间统筹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未来,既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根本举措、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又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阶段、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当前,长沙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日益增强,四县(市)均挺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高级阶段,初步具备了较强的城市带动力、农村承接力和市场转化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我们必须把握的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迫任务,更是我们必须抢抓的历史机遇。为科学有序地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长沙实际,特制订本工作纲要。

一、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一化三基”战略,按照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跳出农村建设农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调整农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一体化,致力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镇村关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一条体现时代特征、符合“两型”特点、具有长沙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

现在起至2010年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现在起至2010年为启动试点阶段,主要任务是制定工作纲要、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开展先行试点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2011年到2012年

2011年到2012年为重点突破阶段,主要任务是深化各项配套改革,创新各项政策制度,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部分地区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一体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3年起

从2013年起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机制和政策体系,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推进办法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到2014年基本建立起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都市圈内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尊重规律。准确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实践,切实转变一切不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破除一切不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以规划的引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改革的精神探索城乡一体化路子,以统筹的方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以制度的保证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二)惠民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政策措施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普惠性,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在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上实现更大突破,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利民惠民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利民惠民政策广覆盖,让城乡居民共创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

(三)协调发展。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全面统筹起来,坚持中心城区、中心集镇和中心村庄并重,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并进,在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发展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四)有序推进。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相结合、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注重加强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整合资源、增加农村建设投入,综合施策、提高农村居民收入,聚合要素、放宽农村市场准入,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树立全域规划、全面规划理念,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全面对接的规划体系。强化区域功能定位,加快编制城乡空间结构、城镇体系、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形成城乡发展的整体优势,实现城乡发展的互促共进。深化县域、镇域总体规划,重点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

2.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在试点总结基础上,建立涵盖规划、环保、建设、国土职能的乡镇联合管理所。探索建立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联动的规划管理体制,建立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制度、重大规划编制项目协作制度、规划法规与技术标准会商制度,以及城乡统筹共享的信息系统。形成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体制,实现规划编制实施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强对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的查处,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

3.强化前瞻规划研究。搞好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建设复合型城市。加强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注重城市空间拓展有序推进和功能布局的不断优化,为新兴发展区域和县市的空间拓展、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思路和规划依据。注重保持城乡个性、彰显城乡魅力研究,促进中心城区的聚集辐射功能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集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社区规划布局更加合理,城乡有序发展局面基本形成。

(二)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1.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市设施建设与农村设施建设并重、生产设施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并重、产业设施建设与生态设施建设并重,通盘谋划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强化城乡空间联系,优化城乡发展布局。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城乡对接延伸,做到布局统一规划、项目统筹安排、功能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合共建、联网共享。

2.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针对农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用水、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四大工程”建设,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具体项目、建立推进机制。同步推进公共交通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市域供水、供电、供气以及通讯、信息网络一体化,提高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3.创新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效应专项研究,注重发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和带动引领效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理维护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的建设、运营和管护机制。

(三)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1.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快建立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加快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共同进步。

2.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以新型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并轨,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居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确保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3.建立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界定市、县(市)区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市、县(市)区财政收支范围,确保县(市)区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进一步增强县(市)区、乡镇两级的公共服务能力。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市、县(市)区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推进财税体制创新,加快市、县(市)区财政专项资金整合。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采取财政贴息、适当补助、税费减免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四)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

1.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编制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制定重要产业布局的实施意见。立足产业与城镇、园区和基地的有效对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园区。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扶植优势农产品生产,构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协调发展架构与产业园区整合机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集合构建,形成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布局。

2.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切实提高城乡产业关联度、市场集中度和经济融合度。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注重以产业组织的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改善,建立高效率的产业配置结构、专业化的产业部门结构和集群型的产业区域结构。

3.加快产业升级。做好推动长沙产业升级的统筹规划,坚持工业企业、商贸企业和农业企业一起抓,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管理升级一齐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与产业升级的有效对接机制,加强中国长沙—重点高校人才战略合作联盟建设,努力办好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五)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

1.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以绿化规划、绿化产业、绿化共建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成生态区、生态轴和生态网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提高市域全境以及城区内部的生态连通性,实现区域功能互补、生态容量提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2.强化城乡生态环境管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步伐。以城乡环境整治工程为抓手,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改善城乡水体质量。切实抓紧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建筑施工管理,重点整治渣土运输,降低城市扬尘污染。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防止危险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3.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探索建立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推进生态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的建设和保育。加强城乡环境质量监测监控,加大对各类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的查处力度。研究制定对生态农业、生态工程、生态旅游项目的补偿机制和补偿标准。统筹推进城乡环卫设施建设与管理,逐步将城区环卫管理模式延伸到农村地区。

(六)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

1.理顺城乡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关系,加快管理重心下移、管理权限下放,形成城市工作、农村工作相互对接、良性互动的管理格局。完善市级部门统筹城乡发展职能,重点强化涉农职能设置。研究扩大区级管理权限问题。城市公共服务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适时实施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逐步将“城中村”纳入城区一体化管理体系。稳步推进中心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乡镇及事业站所改革,进一步强化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以镇为单位组建市场运作主体,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各类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以供销合作社为骨干力量、主导力量和带动力量,重点发展土地合作社、社区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组织。规范城乡社区管理体制,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社区化改造,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加快社区服务向新村庄、集居点延伸,启动农村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3.统筹城乡党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调动和激发城乡居民推动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打破人才工作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人才事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编制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政策、配置人才资源、实施人才项目、提供人才服务和建立人才机制上切实做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人才的一体化开发。

四、制度创新

(一)创新土地管理制度

1.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完善农民承包用地、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制度,保障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益,提升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价值。鼓励农户将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积极稳妥地开展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保障、以宅基地永久使用权置换城镇房产试点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率先探索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组织指导和统一管理,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收益。

2.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统一编制全市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整体控制作用。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以道路整理、村庄整理和耕地整理为重点,以综合规划、整合投入、集合要素为途径,拓展土地整治内涵,提升综合整治水平,达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土地整治成果,为建设现代新村庄打下坚实基础。

3.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持生态的和谐统一。统筹安排城乡土地资源,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定居规模挂钩试点,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向城镇集中。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允许农村建设用地跨乡镇、跨县(市)区置换,充分取得土地级差效益。开发土地增值潜能,探索建立土地非农升值收益城乡分配机制。

(二)创新人口户籍制度

1.推进一元化管理。适时取消农业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按照依公民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将公民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的市内户口准入制。实行以身份证为核心凭证的社会管理模式,探索居住证管理制度等辅助政策。以强化基础信息应用为重点,全面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2.引导集中式居住。最大限度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引导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员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加快人口由农村向城镇、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梯度转移。本市籍已登记为“居民户口”且在农村有承包土地的人员,可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依法享有和履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对市外迁入人员实行有条件准入的管理办法。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继续实施鼓励引进人才、投资兴业的户籍政策,加快推进外来人口本地化。

3.完善关联性政策。及时全面清理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为依据制订的各类政策文件,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进行修改和完善。探索实行按居住地划分的人口统计制度,进一步简化户口办理程序。规范土地承包、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劳动就业、资产收益等关联性政策,逐步解决依附在二元户籍制度上的城乡差别和政策限制。

(三)创新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一纳入两改变”的要求,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安置办法。贯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通道,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工作。积极推进新老农保制度创新和衔接协调,全面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本市范围内无障碍转移接续,切实维护各参保群体的利益。

2.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按属地管理原则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保障制度、经办管理、缴费和补助标准、待遇水平的“四统一”。规范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基本覆盖全体农村居民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增强保障能力。完善城乡社会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以工伤保险为主、意外伤害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综合保险体系。

3.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动态管理下的分类救济、应保尽保。探索实施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将各项城市社会救助政策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低保家庭准入制度和城乡家庭收入核算制度。制定低保与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衔接办法。完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改善农村社会福利设施条件。统筹城乡优抚安置政策,逐步缩小城乡待遇差别。

(四)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1.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支持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各种业务,积极培育竞争适度、开放有序、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加快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对乡镇的全覆盖。加强对农村金融的监督管理,规范许可程序,强化资本约束。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2.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凡不违反法律规定、财产权益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展农村商业保险业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发适合“三农”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制定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促进措施,切实增加对农有效信贷投放。

3.完善投融资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城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各种限制,引导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努力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资本运营机制。积极探索以财政投入作为资本金面向市场融资的办法,在“四大工程”建设投入上先行突破,充分发挥政策激励和市场机制作用。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项目融资平台、土地融资平台和招商融资平台,拓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投资领域。

五、组织实施

(一)坚持以城带乡

1.做大中心城市。以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省会城市首位度为核心,加快先导区建设,推动组团化发展,拉开城市框架,扩大城市规模,全面增强城市发展力、承载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合理布局城市空间,协调发展中小城市,形成布局合理、梯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打造以城带乡的战略平台、以工促农的产业载体。

2.推动融城发展。把城市带动农村和农村融入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创新融入载体,优化融入环境,扩大城市和农村功能的融合、空间的融合、文化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和生态的融合。构筑城乡融合、双向进入的经济联系,形成城乡联动、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更高层次谋划、更大范围统筹、更强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促进市县联动。创新联动发展方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开拓区域发展空间。健全市县联动的县(市)发展机制,强化市区、城镇与乡村的联系,以市带县,以城带乡,做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赢、服务共享。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城乡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态势。

(二)坚持以镇带村

1.统筹镇村规划。将镇村规划纳入城乡规划体系,加快村庄布点规划编制与审批,形成以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以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以中心镇、新村庄和集居点为节点,以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着眼于镇村一体、用地集约的要求,规划好村庄住宅用地、经济发展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各类规划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并通过法定程序确定下来。

2.实行镇村同建。坚持镇村同建、资源共享、功能复合,以中心镇、新村庄和集居点为载体,促进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群发展、要素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大中心镇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改造一批古镇、提升一批集镇、建设一批新镇。科学配置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切实增强中心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积极鼓励中心镇依法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园区建设。

3.抓好镇村示范。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镇村为实施主体,着力打造一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高品位的示范镇和示范村。制定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或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考核奖励,把示范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集聚能力、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小城市,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把示范村建设成为具有浓郁现代气息和乡土特色的农村新社区,实现镇村布局合理、发展协调、设施配套、互促共进。

(三)坚持以点带面

1.分区建设。对永久性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核心区、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水库、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等区域,非经特别许可严禁开发建设。对具有生态意义、文化或景观价值等,适宜作为旅游、度假、休闲等低强度、低密度开发的特定用途的地区,严格限制建设。对规划期安排新增城市、城镇和村庄建设用地的主要区域,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依照规划合理安排用地时序,实现有序建设。

2.分类指导。按照主城区——都市圈——城郊带分类指导,努力实现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中心区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带动先导区、望城县城、长沙县城等都市圈融入中心区,鼓励浏阳市区、宁乡县城发展成为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城郊带突出搞好中心镇、新村庄和集居点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向城镇和居民点集中居住。

3.分步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与加快园区建设结合、与推进环境整治结合、与建设“两型”城市结合、与实施重大项目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实施。先期抓好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和景区村的整治改造,铺排启动一批中心镇和新村庄试点,为推进一体化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加快推进大河西先导区的统筹城乡样板区建设,利用改革试验优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市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并下设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综合协调、规划建设和配套改革。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本纲要制定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加大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研究、舆论引导和支持服务力度,形成全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第二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远景设计研究院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从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入手,理清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由来已久,影响着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加快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不均等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此体制下,城乡差距日异拉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村不仅在经济方面是落后的,而且在公共事业建设领域也被远远的抛到了后面,这种制度性的矛盾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将逐渐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建设,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固化,城乡差距更加拉大,“三农”问题日益凸现。“三农”问题的产生是长期以来不均衡的城乡发展政策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对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富民,关键在发展。在远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景设计研究院看来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好规划是前提,也是基础。一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从城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对城乡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进行通盘设想。二是注重配套,相互衔接。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由二元化向一元化转变,注重加强城乡各类规划的统筹和农村内部规划的协调,做到纵向覆盖和横向衔接有机统一。三是面向农村,形成体系。坚持以规划引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各项具体项目和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加快城乡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增强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的关键所在,必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蔬菜瓜果、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四大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乡镇、专业村建设,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鼓励创建名牌产品,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三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产业延伸、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发展外向农业,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农产品出口环境,打造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出口产业体系。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推进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统筹发展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同等待遇。

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人才是关键。要着力破解三农人才和科技支撑不够问题,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积极拓展科技兴农的内容层次和方式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兴办生产经营实体,开展创业和服务,着力提升三农科技创新水平。

第三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四篇: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平定县是农业大县,全县有10个乡镇,318个行政村,总人口31.55万,其中农业人口就有25.05万。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174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普通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普通学校1所,小学145所(不含教学点57个),职业中学3所,少体校1所。174所学校当中,有166所位于乡镇农村。在校学生50184人,其中35000多人在乡镇中学和农村小学就读,占到在校学生人数的70%以上。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农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均衡布局、和谐推进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才能为全县的社会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近年来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效果

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就我县而言,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环境创优,外向带动,科教支撑,民营提升,赶超发展”五大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商贸物流重县”、“文化旅游名县”建设,特别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平定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文化精神源远流长,这种深厚的教育积淀,不是因为办好了某一所或者少数几所学校就能形成的,而是得益于城乡之间普及而广泛的尊师重教传统所提升的整体教育水平而体现出来的。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教育方面始终坚持均衡和谐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首先,通过校舍改造,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XX年以来,重点在农村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危房校舍面积58000平方米,其中新建学校27所,改扩建26所,维修26所,全县危改总投资达3165.85万元,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加大教育投入,多项教育校舍建设工程列入惠民实事和全县重点工程,累计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包括投资3600万元正在新建的东关学校,投资318万元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暖气取暖工程,投资70万元新建了实验小学操场,投资560万元完成了职业高中实训楼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修建了平定二中食堂,投资436万元正在建设的平定一中学生公寓楼,投资246万元正在建设的平定三中教学楼,投资93万元正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食堂改造工程,将全部实现食堂卫生防疫达标。这些校舍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水平,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了优质教育资源。我县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从XX年开始启动,通过连续几年的调整,全县共撤并100余所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整合,显现出良好的运行效益。去年,依照中央和省、市的一系列决定,结合全县教育实际,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启动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工程,争取在三年内使我县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趋于合理化XX年年,按照规划要求,完成了15所中小学的撤并任务,其中中学2所,小学13所,合并教学点12个,农村中小学总数由189所降至174所。在加大撤点并校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力兴办寄宿制小学,目前全县共有22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第三,通过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校长教师的职业能力。一是充实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去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50名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为一中、二中招聘应届本科毕业生57人,提高了高中师资质量整体水平。二是积极抓好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培训和外出考察学习,组织了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培训,骨干教师新教材培训,教研员、骨干教师、等进行了学科培训考核,校长和教研主任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进行学习考察,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三是继续实行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制度,去年全县共有137名中小学教师下乡支教,其中全职支教23人,兼职支教114人,促进了城乡教师的交流互动。四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规范,建立完善师德档案考核。目前,我县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已达专科以上学历81.8%;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7.5%,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2.2%,普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2.7%,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85.4%。全县教师工资实行以县统筹,财政统一发放,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兑现。

第四,通过设施配备,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年来,按照“两基”工作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要求,本着重点突破、分类推进的原则,我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中小学城域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累计投资1600余万元。到目前,全县有98所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配备计算机总台数达到了4044台,155所学校接入了阳泉市城域网,入网学校占总校数的90%,生机比例达到16.3:1,高于义务教育标准化要求。全县的基础教育网络已经形成,为建设平定教育信息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加强了农村学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00万元配备了全县中学教学仪器;投资637.8万元新建、扩建了12个标准操场,其中10个是农村中学操场;投资624万元启动了全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县所有教学点建成了教学光盘播放点,所有农村小学建成了卫星教学收视点。

第五,通过政策保障,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XX〕43号)和省、市相关文件精神,我县从XX年年春季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XX年年,我县免除学杂费的资金640.53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58.26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19.42万元、市级分担资金49.2万元,县级分担资金70.22万元,县级补充“一费制”标准差额43.43万元);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为942.0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公用经费333.16万元,上级转移支付资金482万元,县财政安排县直中小学公用经费126.88万元,农村小学、中学、县城小学、中学的基本标准每生每年分别为160元、227元、253元、319元);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为213万元(其中中央108万元,省级79万元,市级13万元,县级13万元);XX年年春秋两季,全县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总额为61.3万元,7773名学生受到资助;全年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5.24万元,补助人数881人。与此同时,县政府从XX年开始,对全县所有孤儿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救助,使每个孤儿享受从小学到高中12年全免费教育,免费总金额为30万元,使每个孤儿学生能够象普通孩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享受快乐生活。

第六,通过统筹规划,进一步推动了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我县切实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进一步盘活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依靠中专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工作优势及农村相对丰裕的生源优势,推进职业学校的联系和合作,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先后与山西电子高级技工学校等七家办学单位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继续通过中介安置、校企挂钩、“订单”培养、自主择业、联合办学等形式,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率,职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了96%以上。成人教育方面,对全县25个省级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细心服务,组织培训62340人次。同时,举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0余期,实用技术培训1680人次。幼儿教育方面,开始对全县幼儿园实行星级管理。针对幼儿教师队伍实际,加强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下乡传经送宝,农村幼儿教师的素质明显得到了提高。目前,全县共有幼儿园(班)194所(个),其中民办幼儿园10所,省级示范园1所,一类园6所,乡镇中心园13所。全县在园幼儿7387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76.6%。全县专任幼儿教师364名,学历合格率为66%。民办教育稳定发展。全县现有民办学校17所,其中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所,培训学校6所。在校学生中,初级中学人数403人,小学生595人,幼儿园497人,培训学校人数652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大。虽然县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与全县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有很大距离,除了必须保证教师工资外,其他投入只能起到维持运转的目的,难以确保继续发展。就学校而言,所有运转费用都要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支出,其中包括布局调整后新建的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工勤人员、炊管人员等。XX年年开始,我县所有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采用暖气供暖,煤炭、电费大幅增加。今年煤炭价格持续上涨,每吨达到了900元,县城学校今年开始采用热电连产,费用能够负担,农村学校就显得经费拮据,据测算,仅煤炭一项,就占到了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44%,加上锅炉工工资,比过去采用火炉取暖要新增费用350多万元,这些费用都是由学校公用经费负担,学校维持运转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是学校办学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XX年开始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后,全县实现了无危房校舍,但学校图书、音乐、美术、劳动、卫生器材等配套的教学设施与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要求相差甚远,很多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图书,音、体、美不足。政府计划在2010年从补充音乐器材入手,为全县109所规模较大的小学和22所初中补充三类器材,大约需要投入200多万元。

三是中小学布局调整仍需进一步推进。目前,县城学校班容量大、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小、农村学校布点偏多、办学条件差等问题依然严峻,县政府在今年启动了平定二中新建教学楼工程,将平定二中由8轨扩建为12轨制普通高中;启动了平定三中新建教学楼工程;计划投资800万元启动平师附小新建工程,使县城中小学布局逐步趋于合理,切实解决县城中小学超负荷运行的问题。同时,按照《平定县关于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实施意见》要求,稳步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争到2010

第五篇: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 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与重点,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不是城乡产业发展一样化。它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渗透融合,城乡经济相互促进,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是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合理布局,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二是要加快城乡第三产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的流通,加速现代文明和先进服务业向农村扩散,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为进一步加大统筹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规划。

一、城乡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1.城乡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十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明显增加;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三产结构趋于优化;2005年,全区GDP15.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0714元,地方财政收入3222万元。

2.“工业强区”成效显著,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区坚持“工业强区”,重点发展地面工业,城乡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8家,完成增加值8.9亿元,实现利润7259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33.6%,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在稳定煤炭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地面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煤炭产业趋于优化。关闭地方煤矿32家,现保留独立块段矿井7家,规模均在年产6万吨以上;重组矿井8家,经过技术改造,年生产能力均在15万吨以上。同时,建成大型洗配煤场5个,年洗配能力达到270万吨。化工产业迅速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市直企业下放,化工公司、环保厂等一批化工企业落户区;公司、助剂公司等一批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全区化工产业不断壮大。金属冶炼产业突飞猛进。公司年产

1.2万吨金属镁冶炼项目基本完成,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启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前面;电石厂通过技术改造,不断扩大容量,已经重新启动。机械电子制造产业恢复壮大。新建总投资1亿元的诺亚电子公司一期工程已于去年投产,二期工程正在建设;振动机械公司收购原通用厂后,新建通用机械公司已于去年恢复生产,当年完成产值4000万元。

3.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区委、区政府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指导农业,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畜牧养殖基地巩固发展。新引进了乡阔佬食品公司,不仅实现了畜禽加工业零的突破,而且辐射和带动了畜牧养殖基地的健康发展。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23201万元,畜牧养殖业已成为我区农业的一大亮点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园艺基地不断扩大。按照园艺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蜀龙花卉基地组建了两个花木营销公司,推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格局,不仅拓宽了花木销售渠道,而且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园艺生产面积不断扩大。2005年,已发展到3.38万亩,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林木基地持续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抓住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林,不断调优林业结构,实现林业基地的持续发展。2005年,林业产值1700余万元,是2000年600万元的近3倍,森林覆盖率达到32%,辖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200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亿元,占全区GDP的11.6%。商贸流通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信息服务业迅速发展,社区服务业开始起步,文化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基础建设日新月异,城乡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膨胀壮大化工、金属冶炼、机械电子制造、煤炭四大产业,巩固发展畜牧、园艺、林木三大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最终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二)总体目标: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加快产业一体化步伐,到2010年,预期三产比例调整到7.4:74:18.6。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工业水平显著提升,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3.3亿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增加值达到8.4亿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实效,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全区城乡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经济结构更加开放,更具活力。

三、城乡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城乡布局,把城乡协调发展纳入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加快促进人口和产业向城区集聚。进一步扩大高效农业规模,提高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生产能力,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工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集为中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一)立足实际,着眼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农业,用先进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经营农业。以市场化为导向,加强我区农业“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全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积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按照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搞好土地整理的要求,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稳步发展粮食生产。计划在中西部丘陵山区重点开展集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修建水池、水窖、塘坝等蓄水工程;在东部粮食、经济作物基地打配机井,修建泵站,硬化渠道,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努力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000吨左右。

2.壮大畜牧养殖业。按照“速度加快、规模做大、品牌做响、产业延长”的思路,以公司、猪场和牧业为龙头,以乡浅山区一带为蛋鸡养殖基地,以庄一带为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不断扩大生猪、蛋鸡、肉牛、山羊、柴鸡养殖规模,加快推进我区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5.9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3.加快林业发展。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山川秀美城区为目标,以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为重点,坚持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分区突破、分类经营,突出质量效益,加快建立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支撑保护体系。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重点搞好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环城生态防护林和绿色通道工程,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体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防护、绿化、美化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快我区向生态城市发展;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由深山区向浅山区转移、绿化林向经济林转变的原则,积极调整林业结构,优先发展速生用材林、名优特经济林,着力培育一带的林果基地,积极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和林产品加工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林业支撑体系,重点抓好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到2010年,预期投资7000余万元,新增有林地面积4.5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名优特经济林地1.8万亩,风景区风景林1000亩,森林覆盖率、通道绿化率分别达到42%、80%,林业年产值超过3300万元,建成完善的林业生态、产业和支撑保护体系。

4.扩大园艺种植业。未来五年,以为中心的花卉园区,按照“水、土、园、林、路”综合开发的要求,到2010年发展到5000亩,大型花卉营销公司由现在的2家增加到4-5家;以为中心的香椿园区,按照露地和温室生产相结合的要求,种植面积扩大到8000亩,建立温棚30座;以乡深山区为主的黄楝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15000亩;以为中心的小杂果园区种植面积发展到8000亩。同时,大力发展、东西一带的无公害蔬菜种植,积极扶持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等农产品加工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二)发展优势产业,膨胀经济总量,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

今后五年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点,以“一个园区、四大产业”为基础,着力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他工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到2010年,力争工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1.着力壮大支柱产业。依托重点企业,实施项目带动,打造一批名优产品和强势企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把我区“四大产业”做大做强。机械电子制造业:以机械有限公司电子有限公司、振动机械有限公司、标准件有限公司等为重点,加快产业发展,提高装备水平,打造企业品牌,壮大经济实力。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30亿元。化工产业:以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精细化工,扩大规模,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金属冶炼加工业:以公司和铁合金公司为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创新能力,节能降耗增效。到2010年,力争该产业年产值达到25亿元,维恩克公司力争2008年在香港上市。煤炭产业:重点加快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煤炭生产和精深加工能力,探索煤炭就地转化的新途径,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到2010年,该产业年产值达到15亿元。

2.积极发展其他工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玻璃、建材等工业,大力扶持汽车配件工业,着力培育旅游产品加工业。到2010年,力争以为龙头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7亿元。

3.加快建设工业集中区。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发展,前瞻性与现实性兼顾”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集中区的建设,进一步扩大集中区产业规模,做到产业规模发展、企业集群发展、经济总量发展。按照集中区整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加快完善通用厂以西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尽快启动通用厂以东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招商引资平台,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以集中区内的机械有限公司、高分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化学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加快入驻企业的发展,盘活现有停产半停产企业,尽快形成集聚效应。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外来客商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到2010年,力争工业集中区内的企业发展到30家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为大幅度提高我区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扩大城区面积、增加城镇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打好产业基础。

(三)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未来五年,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增加就业岗位、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三产比重为目的,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龙头,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向农村扩散、延伸,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

1.创建优秀旅游城区。以“打造精品、提升品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为总体目标,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理念,以开发“一圈三线”()为重点,按照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创新开发方式,加快风景区建设,尽快启动景区的开发,加强景区宣传推介力度,强化景区管理,走企业化发展模式;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按照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观光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医药文化、文化、山水自然文化和煤炭、瓷器文化,开发中医药、三国人物工艺品、土特产、古瓷仿制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在一带建设生态旅游农业园区;按照区域合作的原则,搞好与周边县市区旅游市场的共同开发,合作设计跨区旅游线路,共同吸引客源,塑造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旅游促商贸,以旅游促发展。力争把我区建设成为优秀的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城区。

2.建设商贸流通中心。优化商业布局,构建整体扩展、局部集中的商业网络结构,形成以集商贸大街为核心、以社区、农村商贸为基础的商贸新格局。以集、中山为重点,鼓励现有超市、购物广场发展壮大,完成集商贸城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居民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发展农贸市场、中山农贸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农村延伸;积极发展旅游商业、科技文化商业。到2010年,全区大型商贸企业发展到3-5家,千人以上的农村建成小型超市,全区初步形成市场体系完整、功能齐备、网络畅通、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的市北部商贸流通中心。

3.加快物流运输业发展。完善综合物流运输网络,构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需要的安全、快速、通畅的现代化运输网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建设集社会汽车站和火车北站两个货运站场;整合现有个体营运资源,组建3-5家规模较大的物流输送车队,提高营运效

益;积极引进省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在我区设置站点,沟通与区外市场的联系。到2010年,基本形成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物流运输业。

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提升网络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强与网通、电信等信息服务企业的沟通与协调,规划实施光纤到路边、到大楼、到千家万户工程。到2010年,力争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计算机的拥有量和普及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信息产业一体化的目标。

5.改造提升其他服务业。建立区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综合信息中心,完善涉农服务业体系,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发展和规范法律、咨询、评估、信贷等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社区和农村服务设施,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和内容,重点发展社区卫生和家政服务,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积极创建星级饭店,发展城乡餐饮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立城乡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四)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

按照“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方针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高新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改造力度,强力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高效生产,坚决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工艺,逐步完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体系。以高新技术应用为动力,达到发展经济时资源充分利用、效益显著提高、污染明显减少的目的,加快城乡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重点发展三个循环经济产业链:工业以维恩克公司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立“镁冶炼—余热发电、废渣生产建材”的循环模式;农业以中原生态化肥厂为试点企业,建立“畜牧养殖加工—粪便及下脚料—有机肥—无公害绿色蔬菜水果”产业循环链;农村以“一池三改”工程为切入点,建立“秸秆加工饲草—食草牲畜养殖—粪便制备沼气—废渣肥田”畜牧业循环链,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农村沼气用户达到20%,卫生厕所达到70%,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2%左右,达到循环经济初具规模、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的发展目标。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增强发展意识

实践证明,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程度决定着工作力度和发展速度。实施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必须在全社会营造上下协同、目标一致的良好发展环境,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思想观念上率先实现跨越。一是强化“第一要务”意识,坚持发展不动摇,集中精力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二是强化锐意进取意识,敢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断自我加压,奋力赶超争先。三是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勇于突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陈规旧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用改革和创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企业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继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企业的信用意识,提高企业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牢固树立环境是“第一要素”的理念,把环境作为竞争力来培育,作为生产力来发展。营造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入”的要求,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打破一切阻碍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经济领域的壁垒。营造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和社会化进程,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城乡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

通过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利用1-3年的时间,将工业中专发展成一所可容纳学生1500人的名校,创建一所职业培训学校,2007年以后,全区企业职工、进城务工农民每年至少接受一次专业培训。到2010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超过240人,高技能人才超过800人,农村各类实用人才超过3300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四)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服务经济,以人为本,加快创新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an innovation system),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坚持引进与研发相结合,在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高技能人才,提高自我开发创新能力,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增加科技经费预算,建立多元投资渠道。发展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创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15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业技术和产品,建成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

(五)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坚持依托自然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开放兴工,引资开发,借力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工业,改进和优化对企业的服务。坚持项目支撑不动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坚持内资、外资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以项目为载体,配置资源,聚集资金,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通过实施一批工业项目,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提升经济总量。通过实施一批交通、城建、环保生态项目,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制约,改善人居环境,优化生态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通过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下载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长沙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刘红梅 2013年第8期 ——社会建设 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一个集老区、边区、山区、库区于一体,比照享受国贫县待遇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

    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铜陵市人民政府 (2008年6月19日)铜陵市辖一县三区,代管普济圩国营农场,国土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7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关于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意见制定 情况的汇报阜宁县卫生局 2010年11月26日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xx区长在全区领导干部读书会上的讲话~年8月31日同志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前不久,市委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