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3 11: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铜陵市人民政府

(2008年6月19日)

铜陵市辖一县三区,代管普济圩国营农场,国土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73.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4万人,城市化率为58%,工业化率为67%。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发改委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2007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50.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0元,先后荣获全省文明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区称号。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3.5%和35.3%,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均保持在13%以上。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态势。

一、铜陵市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一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自然基础。我市位于皖中南暨长江下游南岸,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形,地势自南而北由后山区、丘陵区、洲圩区依次分布,除去三块飞地,其中后山区和洲圩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0%。作为工矿城市,很多厂矿靠近资源设点,身处县乡之中,客观上在劳动用工、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需求等多方面带动和推进了周边农村的发展,而狭小地域形成的产业和人口布局必然在先天促成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二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我市属于皖江城市带第一方阵城市,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已从一个单纯依赖资源开采的初级原材料加工型产业体系转变为以铜加工、电子、化工、建材、纺织和能源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6.83亿元,非农产业比重超过9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不到全市的四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总产值584亿元,工业增加值16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

2实现利润25亿元,四项指标总量均居全省第4,特别是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7,居全省第一。从人均水平来看,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消费能力等多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三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基础。今年是解放思想30周年,铜陵在其间多次开展全市范围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七大提出在新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市委、市政府围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促使广大干部群众加深了对“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理解,引导全市人民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束缚,破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发展愿望,深化创业富民、创新强市各项活动,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四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治基础。党的十六大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十七大指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城乡一体化马芜铜先行一步”的战略部署,对资源型城市推 — 3 —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我市在2005年就提出了铜陵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城乡“五个统筹”(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基本建设、统筹城乡市场体系、统筹城乡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方向,制定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施意见》。今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市情,正确分析和判断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主动抬高工作标杆,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前8年实现全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五是具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基础。1991年,我市就提出“一体二通三突出”的发展战略,其中“一体”就是“城乡一体化”,标志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的开始。近年来,我市着力在率先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发展等方面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惠及了包括30万农民在内的全市人民,使全市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5年,我市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全市有29.6万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6年起,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 — —

4保障制度,低保金人均补差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专门拿出17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和城镇乡村规划编制;建成“村村通”道路514公里,提前3年完成省下达的“村村通”工程目标;在全省率先免征了农业税、免除了洲圩区防洪排涝水电费、实行了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用4年时间,投资1516万元,完成了45座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城乡用电、供水实行了同网同价,城市天然气普及率达到92.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6%。城市化率从2003年的51.4%增加到2007年底的58.8%,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34平方公里增加到55平方公里。

上述情况表明,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比较扎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第二篇: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

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尽快建立起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按照《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能力。到2012年,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全面覆盖、比较完善、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二)主要任务 1.实现城乡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到2012年,全市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新增就业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完成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城镇消除零就业家庭,农村消除零就业转移农户。

2.全面推行一体化、多层次、可衔接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2012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全部实现社会化管理。

3.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到2012年,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率达96%以上。

4.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低保对象、城市“三无”对象、优抚对象、流浪乞讨人员、农村重灾户、特困户、五保户等特殊困难群体为主要救助对象,坚持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相关政策扶持为补充,社会各类捐赠为辅助,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

二、工作重点

(一)认真贯彻《就业促进法》,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

1.统筹做好城乡劳动者就业。加大宣传、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力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高举公平就业旗臶,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就业环境。要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扶持创业等方面制订具体措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复退军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合理规划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投入,通过发展小城镇,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加大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力输出力度,扩大有组织劳务输出的规模,树立地方特色服务品牌,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全民创业氛围的形成。要面向城乡劳动者广泛开展创业培训,积极组织实施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创业培训后续服务,提升创业者素质,增加创业的成功率。要结合铜陵实际,鼓励城乡劳动者创办纺织服装、电子元器件、铜工艺品、农业产业化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要加快创业园(街、区)建设,依法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闲臵厂房等,因地制宜地建设循环工业园、高科技创业园、再就业创业园、失地农民创业园、返乡农民创业园等各类就业创业园(街、区),引导有创业愿望、有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人员入园创业,给予扶持。各级政府要在资金、场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铜陵籍成功人士和农民工返乡创业。

4.建立城乡困难群众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援助制度,制定完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支持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或组织起来就业。规范就业困难人员调查摸底、申报认定等程序和办法,建立基础台帐和服务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和服务。在城镇,要重点加强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依托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确保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在农村,要积极探索帮扶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办法。把农村困难家庭中有就业能力、有转移就业愿望的成员,特别是零转移农户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提供技能培训、岗位信息等服务,落实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帮扶困难家庭人员特别是零转移就业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将难以实现就业的残疾人列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提供就业援助。

5.建立面向所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城乡劳动者均可参加政府补贴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城乡劳动者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可自愿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的发给《安徽省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培训后参加技能鉴定合格的发给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创业愿望的可参加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的发给《安徽省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建立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衔接机制。各定点培训机构要大力推行“订单式”和“定向式”培训,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推荐就业,实现培训—鉴定—就业一条龙服务,提高培训后学员的就业率。

(二)完善和落实一体化、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

1.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在巩固和完善城镇各项社会保障的同时,重点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建立由农民自主筹缴费为主,村补助,财政适当补贴的筹资模式,稳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实施,逐步推开。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相互转移机制。

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增加筹资额,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待遇和管理的统一。

3.实行统一城乡务工人员的失业保险制度。取消城乡务工人员在失业保险政策上的差别,实行统一参保,统一缴费比例,统一待遇,统一管理,实现城乡务工人员失业保险全覆盖。

4.逐步提高农村保障水平。根据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社会保障水平,适时调整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有较大增幅和提高。

(三)完善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提高诚信、阳光、科学化管理服务水平。

1.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巩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成果,规范低保准入和退出机制,完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机制,健全完善城乡低保诚信机制、低保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以及与铜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自然增长机制。深入贯彻新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推动农村敬老院向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或老年公寓转变,集中供养率达50%,逐步建立农村五保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

2.重点抓好困难群体救助。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深入开展“阳光救助行动”,为城乡低保边缘户、因病因灾等低收入困难群体解决临时困难,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挥福彩公益金、慈善资金、捐赠资金等在救助中的最大效益;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协调委员会例会制度,完善救助职责分工,搞好各项救助制度尤其是住房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救助、教育救助以及残疾人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

3.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健全工会组织四级帮扶体系,逐步提高慰问和救助标准,重点完善特困职工医疗优惠政策,提高医疗补助标准。探索在优势行业、大企业中建立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互助互济作用,推动送温暖工程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

(四)加快发展慈善事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慈善组织和专业志愿者服务组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加强社会捐赠管理,依托基层社会事业服务机构,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广泛开展专项和经常性捐赠活动,积极推广“慈善超市”和“爱心超市”,使社会捐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不断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五)以民有所居为目标,加强住房保障工作。以满足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居住需求为目标,建立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大力推进城市旧住宅区整治改造,开展限价房试点,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十一五”末,全市廉租住房保障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规模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规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用5年左右时间,把我市旧住宅区基本改造完毕。结合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建设农村居民点。

(六)夯实公共服务基础,提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

1.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使基层服务组织与其担负的任务相适应。

2.加强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在与省厅实现广域主干网互联并使用全省统一劳动社保软件平台的基础上,全力推进金保二期建设,尽快在全市范围实现数据标准和业务流程的统一,实现劳动保障网络到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等和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全面覆盖。积极做好全省统一社保卡的发放、管理等工作,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在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各项劳动保障业务中的应用。

3.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和技术工人需求情况,重点建设好市区公共实训基地,并带动县、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中心示范、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各具特色、产业衔接的区域性公共实训基地网络。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为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组织保证。把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臵,成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三个推进小组,落实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层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列入县、区及市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和现代新农村建设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和检查督办制度,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营造政策环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深化户籍、土地、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改革,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在城镇稳定就业创造条件。按照“统一、有序、高效”的原则,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逐步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可衔接的政策体系和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为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较大幅度增加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等方面的支出,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

(四)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为建立完善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保驾护航。建立覆盖城乡所有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体系,依法严肃处理用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争议处理以及城乡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等机构协调劳动关系的职能作用。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实现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等情况的动态监管。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提高劳动争议仲裁效能,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篇:街道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

龙潭街道位于市区东北部三环路外侧,幅员面积37.61k㎡,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村居民4.3万人,辖20个社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前,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居民生活困难,城乡面貌和发展环境十分落后,曾被称为成都的“西伯利亚”,是中心城区农业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城市化水平最低、推进难度最大的地区。

龙潭街道党工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六句话”的工作要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努力实现整个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城乡一体化

2005年初,街道党工委新班子到位后,根据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立足成都市城市向南、向东发展的战略部署,及时确定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是进一步完善了《成华区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龙潭地区生产力布局规划》、《龙潭地区控制性规划》、《成都市北郊风景林地控制性规划》、《龙潭地区道路交通建设规划》等城乡一体化专项规划,形成了“三区一中心”(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北郊风景区、龙潭现代农业片区和龙潭场镇中心)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对全辖区37.61k㎡的土地资源进行了功能定位,划分为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商住用地、现代农业用地、旅游风景区用地等几个板块。在此基础上,结合龙潭实际,集中多方意见和智慧,提出了打造“成华副中心”的发展定位和建设“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并得到市、区两级的一致认可。

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

落后的道路、破旧的场镇,成为制约龙潭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去年,街道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全面推进路网建设和旧场镇改造。

1、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

龙潭地区2004年底以前仅有13公里的破旧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龙潭地区道路面貌的真实写照。老百姓出行难、经济发展受阻,群众怨声载道。街道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全方位参与,于去年4月12日,全面启动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和30余公里的乡村路网建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相关社区,克服了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用1个月时间完成了一般情况下半年才能完成的拆迁工作。目前,投资15623万元,长约9公里的双龙路、龙石路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投资8400多万元,长30余公里的新社区道路全部通车。辖区已经形成以成华大道、龙青路、老龙青路等主干道为主,环湖路、龙潭绕场路、龙木路等次干道和乡村路网为辅的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2、高起点改造旧场镇

龙潭旧场镇是典型的“五无”(无市政配套设施、无污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无消防安全设施)场镇。落后的场镇设施,不仅给居民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而且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旧场镇进行改造,是龙潭广大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心愿,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在多方努力下,于去年5月25日启动了龙潭旧场镇改造工程,比计划提前一年时间。按照规划,经改造后的龙潭老场镇将是成华副中心的核心区,是一座集生态休闲、客家文化、商务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现代活力新城。目前,已经完成场镇拆迁任务的35%。预计今年10月底完成拆迁,2007年底全面完成旧场镇改造任务。

三、培育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根据“工业龙潭、物流龙潭、居家龙潭、休闲龙潭”的发展思路,街道以项目为抓手,促进都市工业、商贸物流、房地产业、休闲旅游4大支柱产业发展。

1、以加快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为重点发展都市工业

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位于龙潭街道鹤林、丛树、威灵社区,规划占地11000亩。为了把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成成都市都市工业的制高点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乐园,建立了区、管委会、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确保落户项目尽快建设、尽早投产。目前集中发展区一期工程2700亩建设已完成,引进光明乳业、焊研科技等规模企业47家,已有21家企业建设竣工,16家企业建成投产。2005年8月,园区成为第二个四川省中小企业示范园。下一步,将抓紧实施占地3100亩的二期工程,欧盟工业园在11月中国――欧盟企业产品发展洽谈会召开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市场主体办园区”的模式,实行多方联动,启动建设占地1200余亩的机械电子创业园。

2、以推进北湖核心景区深度开发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4年11月,在全面完成北郊风景区植绿的基础上,启动了北湖核心景区建设,建成水面面积近800亩、蓄水量达50万立方米的北湖,形成城区规模最大的人工湖泊。鼓励农民采取土地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引进休闲观光旅游项目95个,其中大型项目16个,引进资金2.3亿元,成功打造集“旅游、娱乐、购物、住宿、美食、健身、会展、学术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都市生态旅游区。目前,北湖秀丽风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和新农村的典范,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肯定。通过北湖核心景区建设,昔日的废砖厂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公园,长期贫困的和成、秀水、石马3个社区人均纯收入达到7680元,部分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万元,就地解决就业1700人。下一步,我们将抓住2k㎡高档居住区建设、高尔夫球场定点及游乐园规划搬迁的机遇,推进北湖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外环路外6 k㎡的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提升龙潭地区休闲旅游业的规模和档次。

3、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

依托龙潭寺火车站为核心的一站七线和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整合辖区仓储资源,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打造区域商贸枢纽。目前已引进以坤泽物流、中石化、437处钢材交割中心等为代表的重点物流项目。下一步将精心策划、包装西部农产品批发展销中心等一批物流项目,争取每年有4-6个项目见成效,逐步构建现代物流中心。

4、以构筑成都“人居天堂”为理念加快发展房地产业

在“成华副中心”的产业布局中,房地产用地达5 k㎡,外加北湖核心景区周边2k㎡的高档住宅用地,房地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街道结合北湖的环境和人文优势,按照“杭州有西湖,成都有北湖”的定位,提出了构筑成都“人居天堂”的房地产开发理念。目前,万科、海昌等知名房地产商已积极筹划,准备入驻龙潭。

5、以招大引强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

依托旧场镇的改造和北湖核心景区、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目前已引进四川鑫拓、万佳实业、坤泽物流、中石化成都代表处、四三七处钢材交割结算中心等税收上千万元的总部企业。下一步争取每年引进3-5个总部企业,特别是吸引入驻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各大企业总部进驻龙潭。

四、加快集中居住,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我们一方面加快旧场镇改造和新居、新社区建设,促进农民集中居住,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活动促进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一是向场镇集中。按照规划,改造后的龙潭场镇可吸纳5万人居住,将成为成华区的副中心,直接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北郊风景区提供后勤和社会化服务。

二是向新居集中。根据规划,在龙潭布局了4个农民新居,安置农民2万余人。目前,建筑面积29万㎡的桂林新居主体工程即将竣工,年内将交付使用,可集中安置农民6000人,其他3个新居工程正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三是向新社区集中。街道引入市场机制,采用BT模式,于去年11月8日,启动建设成都市首个“198”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该社区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目前,占地69亩,建筑面积9.7万㎡,投资近1.5亿元的同乐新型生态社区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预计将于今年8月交付入住,集中安置农民2000人。占地180余亩,建筑面积26万㎡的二期工程将于10月份开建。

四是转变农民观念。我们与区团委、民政局等一道,整合社区、高校、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在全国率先启动了 “新农村•新市民”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目前该活动已派遣了200多名“文明助理员”到辖区20个社区,帮助农民转变生活、就业等观念,摒弃陋习,树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创新就业机制,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居民将离开土地,面临重新就业。如何解决这些观念落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欠缺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龙潭街道在认真分析现行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围绕规划抓项目,围绕项目抓就业,围绕就业抓培训”的就业思路,于去年7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劳务组织――成都图强劳务有限公司,有效解决了政府劳动保障所、社会培训机构、社会职介机构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不足。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操作,公司在劳动力培训转移方面的“政府统筹、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日益成熟,达到了“为政府分忧、为企业解愁、为农民服务、自身得发展”的“四赢”格局。目前,图强公司拥有2000多㎡的办公场所,成功开发岗位3000多个,转移农村劳动力1800余名,已经成为失地农民的就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品牌效应,目前省劳动保障厅已将此模式在全省推广。今年,我们将图强公司做成全市、全省的知名品牌,并通过这个平台,力争做到辖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95%以上能得到实用培训,参加培训的90%以上能实现就业。

六、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龙潭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争创“平安街道”。加强巡逻队伍和治安亭建设,完善综合治理机制,抓好集中整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2005年各类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9.8%,一举摘掉成都市治安重点整治地区的帽子,今年将争创成都市平安街道。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信访维稳工作,有效整合信访、司法、调解资源,充实信访调解力量;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变上访为下访,每月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疏理、排查、化解,确保龙潭有个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

实施环卫管理全覆盖。今年在全市率先实行“户集、社收、街运、区处理”的城乡一体化环卫管理模式,场镇、社区、企业生活垃圾

做到日产日清,保洁率达100%,城乡环境得到较大改观。

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了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全覆盖为特点,城乡低保为基础,助学、助医、建房三大救助工程为配套,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众的生活撑起一张“安全网”。

七、狠抓党的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重点是抓好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干部整体素质。转变思想作风,增强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紧迫感;改进工作作风,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规范化服务型机关建设,提高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工作纪律,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工作上。

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工委班子建设,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并开放党工委会议,把科学民主的理念贯穿于班子建设始终;通过定期集中学习、外出参观等多种方式,提高班子成员抓科学发展、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本领和能力。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调整和提拔了一批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科级干部,激发了干部工作激情与积极性。在社区党员中开展“三个转型”(思维方式、致富方式、生活方式转型)活动,并按照社区职能探索党员分类管理新模式。实施“双培双带”为载体,大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后备干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民致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去年秀水、丛树成为区级党建示范社区的基础上,今年在所有社区支部中开展创建市级、区级党建示范社区活动,促进硬件、软件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增强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具体部署,进一步提高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质量和水平,加快龙潭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龙潭街道党工委

2006年6月26日

第四篇:铜陵市郊区2009年城乡一体化

铜陵市郊区2009年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9年中央1号文件和全市城乡一体化暨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近郊城市化,远郊城镇化,农业精品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进程,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城乡一体化工作方案

1、成立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全区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在1个月内出台。(责任单位:区委办、区政府办、区统筹委)

2、制定城乡一体化各子方案,均在市子方案下发后1个月内出台。

一是制定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经发委)

二是制定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体系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统筹委)

三是制定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公安分局)

四是制定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国土局)

五是制定土地流转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统筹委)

六是制定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七是制定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八是制定铜陵南部城区建设实施方案,市没有子方案,由铜陵南部城区建设管委会负责制定,1个月内出台。(责任单位:铜陵南部城区建设管委会)

九是制定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责任单位:区环保旅游局)

十是制定市级事权、产权下划的具体实施细则。(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人事局)

3、加强督查。区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将对各单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进行定期督查指导和不定期抽查。(责任单位:区委办、区政府办、区统筹委)

二、启动起步区建设,加快南部城区建设进程

1、起步区建设

一是上半年完成起步区规划和政务中心详规报批,9月底前启动政务中心建设。(责任单位:铜陵南部城区建设(大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二是完成1.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包括大通工贸园、横港物流园、私营工业园、政务中心、大通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铜陵南部城区建设(大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是做好南部城区的市重点工程的征迁和协调服务工作,包括铜都大道三期、铜官大道、准海南路、沿新大道南段、天店路、东大路等。(责任单位:区征迁执法中心)

2、安置点建设

一是实施白鹤家园安置点建设工程。白鹤家园安置点二期15栋上半年开工,水、电、气等方面工程要同步完成。(责任单位:区征迁安置房建设项目部)

二是实施罗家村安置点工程建设。罗家村安置点一期6月份交付使用,二期9月份交付使用,三期13栋住宅房年底交付使用。(责任单位:区征迁安置房建设项目部)

三是实施大通民主安置点和美食广场建设。完成一期开工地块征迁、项目规划等前期准备和规范完善土地手续等工作,3月18日美食广场开工,年内完成主体工程10万㎡封项。(责任单位:区征迁执法中心)

三、选准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发展

1、大通镇:以全力争取移民迁建工程,推进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为突破口。一是大力推进移民迁建工程,为和悦洲整体开发打下基础。做好调查摸底、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转户、低保、社保等优惠政策,争取土地整理、复垦、农业产业化项目,实施和悦洲土地流转,编制和悦洲旅游休闲观光整体开发的项目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移民迁建安置点规划设计,争取土地置换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群众稳定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招大项目。二是适时启动古镇保护开发,分阶段实施和悦老街、澜溪老街恢复和保护开发。今年确保完成大通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编制及报批。三是逐步实施大通旅游开发。今年完成白浪一期工程建设,发展大通鱼文化,结合和悦洲土地流转,打造生态旅游观光业。(责任单位:大通镇)

2、铜山镇:以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打造远郊功能齐全的省级中心镇为突破口。一是做好镇总体规划修编,将矿区纳入镇统一规划,确保年内完成,并积极争取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是做好铜山矿业深部开采和铜山金磊万吨水泥线项目的协调服务工作,发展为大企业服务的配套产业,为争创亿元财政乡镇打下基础。三是加强中心镇建设,11月底前实施完成竹园社区综合整治工程,从铜显路两侧的农村小区入手,逐步实施每个村1-2个小区的城镇化建设,今年完成北屋小区配套建设;实现有线电视、宽带互联网、组组通、路灯全覆盖,绿化覆盖率60%以上。(责任单位:铜山镇)

3、灰河乡:以实施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优美乡镇为突破口。一是大力发展精品农业,加快实施1000亩东风葡萄基地规划建设、5000亩太阳意杨林生态开发建设、久昌2000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和东元千亩樟园建设,主导农产品基本通过无公害认证。二是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基本消除区域内污染源;大力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今年要完成1个省级生态村、2个市级生态村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得1个省级生态村和1个市级生态村称号;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生态优美乡镇。(责任单位:灰河乡)

4、安庆矿区办事处:以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远郊中心村建设样榜点为突破口。做好马鞍、花园社区综合整治规划,11月底前完成综合整治工作,总投资不少于600万元;完成马鞍、花园道路户户通、中间河护砌、社区亮化和村庄绿化;完成社区健身场所、有线电视和网络到村入户;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100万元;建成道路宽畅、路灯明亮、绿树成阴、溪水清沏的新农村建设样榜点。(责任单位:安庆矿区办事处)

5、桥南办事处:以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结合安置点建设,利用土地征迁机遇,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流转和置换,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居民增收。(责任单位:桥南办事处)

四、抓好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全区确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2.6亿元,其中南部城区管委会1.2亿元,区征迁执法中心2500万元,区征迁安置房项目部2500万元,大通镇、桥南办事处、安庆矿区办事处、铜山镇各2000万元,灰河乡、专管办各500万元。重点做好以下项目建设:

1、社区亮化及社区办公楼工程。实施20个社区亮化工程,安装2000盏路灯;实施3个社区活动房建设。完成投资1000万元。(责任单位:乡镇办、区专管办、区统筹委、区民政局)

2、社区整治工程。实施5个社区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投资1500万元。(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

3、道路建设工程。实施道路建设22公里,完成投资800万元。其中:村村通9.9公里(大通4.9公里,安铜办1.7公里、铜山镇3.3公里);改造完成大通光荣大道、沿江路建设任务;实施完成组组通和户户通10公里。(责任单位:乡镇办)

4、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程。总投资219.6万元,新建1座5T垃圾中转站,购置1辆5T拉臂车、1辆洒水车、2辆电动垃圾收运车、2辆2T小型垃圾运输车、380只废物箱。(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5、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大通郎冲畈、千斤坝2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投资180万元。(责任单位:大通镇、区统筹委)

6、河道疏浚工程。河道疏浚35公里,完成投资350万元。(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

7、中心村镇建设工程。实施大通镇区、铜山镇老镇区综合整治和5个中心村配套建设。(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

8、省市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认真组织实施2009年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和市新农村建设十项重点工程建设。(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区财政局)

五、围绕精品作文章,发展现代农业

1、推进“4285”工程,打造精品农业

一是建设精品基地。年内精心打造500亩葡萄、1000亩无公害蔬菜、600亩彩化苗木、400亩高产早园竹、400亩高产板栗、50亩白姜、50亩食用菌7个精品农业基地建设。重点扶持东风葡萄基地,连片再扩种150亩葡萄,使葡萄面积达到1000亩,申报绿色农产品认证。(责任单位:各乡镇办)

二是塑造精品品牌。继续培育小磨油、生姜、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大通美食节、灰河东风葡萄节等活动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塑造精品品牌,力争今年市以上名牌农产品达到3个。(责任单位:各乡镇办)

三是发展精品乡村旅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成白浪湖渔业休闲中心一期工程建设,新增旅游固定资产投入1000万元以上;实施铜山镇农民休闲公园建设,培育精品乡村旅游业。(责任单位:大通镇、铜山镇、区环保旅游局)

四是培育精品龙头企业。通过政策引导、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促其做大做强。申报市级龙头企业16家以上,其中大通镇6家以上,桥南办事处和灰河乡各3家以上,铜山镇和安庆矿区办事处各2家以上。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其中大通镇、桥南办事处、铜山镇各1家以上,灰河乡和安庆矿区办事处也应创造条件积极申报。(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

2、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各乡镇办要创新思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性质下,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通过租赁、转让等方式由公司进行综合开发,实现规模化经营。今年确保流转土地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大通镇8000亩、桥南办事处6000亩、灰河乡4000亩、安庆矿区办事处2000亩、铜山镇3000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乡镇办完成1家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开展土地置换和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区国土局)

3、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促进农民向市民过渡。组织实施农民科技、农村实用技术、思想道德素质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开拓、勇创新的新型人才队伍。聘请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省农科院等专家培训农民1000人次;阳光工程培训1700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300人。(责任单位:乡镇办、区统筹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六、发展社会事业,促进郊区和谐

1、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改善办学条件,完成280名双亲留守儿童读物征订工作;实施12401.2㎡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工程,完成投资620万元。(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2、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完成1所乡镇卫生院和11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0%以上,确保不少于1.2万人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3、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年底实现参保16911人,参保率达60%;完成农村敬老院40张床位的改扩建工程。(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4、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成1个乡镇1个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8个社区文化家园点、3家农家书屋建设、11个20户以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责任单位:区文体广局)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工作汇报

市委、市政府提出在京广铁路以东、京珠高速公路以西、长葛高速公路引线以南、XX区天宝路以北约110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设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目标。经过全市上下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推进区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正在由起步探索转入逐步规范、开发建设的新阶段。区域范围发展到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结合在推进区工作实际,浅谈关于推进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背景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的新阶段,要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就是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注重通过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相继获得了“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抓住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省委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的历史机遇,在深入研究政策、分析市情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作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决策。

(一)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为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央把重庆、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在全省确定7个试点市,积极进行城乡一体化探索。许昌作为一个传统农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办法,就是选择一定区域先行试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趟出路子。推进区内的81个村庄,集中了全市行政村的各种类型,既有区位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又有经济条件中等、偏下的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代表性。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交通区位优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通过市县联动、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内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偏低、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在许昌一直较为突出,2007年,我市城镇化率只有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低于中原城市群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要达到46%,中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要达到51%。许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五个核心区之一,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今后几年,全市城镇化率要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即使按全省平均水平测算,也要年均提高2.4个百分点。经过测算,今后4年内将新增城镇人口50余万人。这些新增城镇人口,除XX市、XX县、XX县吸纳30万人左右外,其余25万人要靠XX市区、XX市区在内的推进区这一区域来承载;到2020年,这一区域要吸纳城镇人口70万人左右。推进区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加上市区建成区51平方公里、XX市建成区18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179平方公里,是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的3倍多,随着这一区域逐步向带状城市发展,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推进区聚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社区和非农产业转移,全市城镇化步伐将会大大加快。

(三)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密切郑许经济联系。按照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对许昌的功能定位,就是密切郑许经济联系。实现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需要主动北上,以产业为纽带,首先把许昌和长葛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向北发展,实现与郑州的对接。目前,许昌到郑州仅有80多公里,交通便利,有新郑、长葛两个实力较强的节点城市的支撑,有新郑机场临空经济的辐射,有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1个特色产业集群,而且郑许两市产业互补,配套能力强,分别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建设郑许产业带的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我市5家上市公司全部在推进区这一区域范围内,产业基础好,通过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能够促进许昌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增长极,为将来建设郑许产业带、把许昌建设成豫南区域中心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二、主要工作成绩

推进区建设着眼于又好又快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按群众意愿办事,努力做到科学推进、和谐推进、统筹推进。概括起来,就是“推进三个集中,实现六个一体,优化一个环境”。

(一)强力推进“三个集中”。这是加快推进区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项目向园区集中。立足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强化推进区产业支撑,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在全市规划的9个工业集聚区中,有4个摆放在推进区,全市规划的4个物流园区中,有3个摆放在推进区。目前,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发制品、纺织、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仅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就在推进区筹划建设了4个重大工业项目,已开工两个,即化纤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1.5亿元;高档蛋白发丝生产项目,总投资2亿元。二是农民向社区集中。我们着眼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走具有许昌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群众、业主、政府“三满意”为根本标准,按照“城中村”改造模式,对推进区81个村庄进行分类改造,积极发展新型社区,加快农民向社区集中。三是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加快土地流转的方式方法,促进土地向公司、业主和种植大户集中。我们在推进区发展花卉苗木达到6.4万亩,其中80%以上都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业主经营、规模经营。

(二)着力实现“六个一体”。这是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着力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在推进区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城乡一体规划、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推进区建设之初,我们根据省政府批复的2005-2010年《XX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了《XX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配套的11个专业规划。教育、商业网点等8项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之中。二是着力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我们立足于把推进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牢固树立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将做大做强市区经济与强化推进区的产业支撑一并考虑,着力解决市区经济特别是市本级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另一方面,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优一产、提升二产、搞活三产,促进推进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工作中,我们在认真落实《许昌至长葛集群经济产业带发展规划》、抓好二、三产业的同时,尤其注重把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作为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在推进区规划了8.9万亩的名优花木、观光花木、现代花木,并努力促进生态、文化、旅游有机结合,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生态,实现一产和三产的互动发展、一体发展。启动建设了小江南度假村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0亿元,先期完成投资300余万元,构建城市旅游度假区,以旅游区开发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形成集主题公园、旅游购物、房产开发等为一体的大型龙头项目。三是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积极加快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区主轴的许昌至长葛城际快速通道,在原有107国道基础上进行了双向八车道的改建,目前已基本竣工并开通城际公交。2006年以来,推进区共开工建设道路35条,总里程147公里,已经完工30条,建设里程108公里,推进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实现了户户通。同时,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集中供水、通信管网、集中供热等同步配套。四是着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以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体系为抓手,做到加大政府投入、鼓励社会参与、事业单位改革改制“三管齐下”,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推进区拓展。推进区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新农合参保率、有线电视入村率均达到100%,推进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小超市”、农民体育健身大院、文化大院、乡镇敬老院等覆盖率均达到85%以上,在英刘村、西街村、武店村和高桥营社区开展了农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推进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五是着力实现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积极建立推进区人力资源市场,实行城乡就业政策一体化、服务制度一体化。推进区4个工业集聚区内已建成人力资源中心1个,两个正在规划选址。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扩展到推进区,鼓励农民特别是务工返乡人员创业,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区两年来共转移就业52426人,占推进区劳动力总数7.1万人的74%。六是着力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在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我们重点抓好推进区的“三改”工作,特别是着眼于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81个行政村中已有72个改成居民户口。

(三)大力优化一个环境。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推进区良性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软硬并举”,不断优化推进区建设环境。在硬环境上,推进区建设伊始,就提出建管并重的理念,在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出台《关于加强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创建工作的意见》,实现市区与推进区管理工作一体化,全面提高推进区管理水平。在软环境上,建立健全了每季度一次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每两个月一次的创建工作新闻发布会制度,每次会议召开前,由市统计局组织城调队、企调队、农调队进行抽样调查,特别是深入推进区的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并向社会公布,通过横向比较排名的高低、纵向比较排名的升降,衡量各地各单位效能提升的成效,促使各地各单位把推进区建设作为提升效能、优化环境的窗口和镜子,有力促进了推进区建设环境的不断优化。市统计局先后在推进区做了12次民意调查,群众满意率都在90%以上。同时,效能提升也大大改善了项目建设的外部环境,增强了项目入驻的吸引力,两年多来吸引55个市外项目入驻,实际到位资金38.6亿元。

三、建设成效

2006年以来,通过两年多的努力,推进区范围已由原来的3个县(市、区)、7个乡(镇、办),63个行政村,13万亩耕地,11万人,面积103平方公里发展到今天的5个县(市、区),10个乡(镇、办),81个行政村,14万人口,13.69万亩耕地,面积20.25万亩。推进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市上下对推进区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推进区建设作出两次重要批示后,大家思想更加统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工业集聚区建设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区基本框架初步拉开;三是推进区群众得到较多实惠,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推进区农民纯收入达到5546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00多元,群众的满意度及参与推进区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项目建设进展缓慢

推进区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进展较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照既定要求和时间完成,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一是资金制约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XX市万顺包装材料生产线、奔马低速汽车生产线、XX县机车配件市场二期等项目融资困难,导致项目建设进展缓慢,近乎处于停工状态;二是规划问题。曹魏文化园、四季采摘园、东海明珠生态园、XX区民营科技园区内的大运实业等6家企业,因规划未批准或许可证未办理而暂时停工、工作无明显进展等。三是招商困难问题。主要是社区改造项目,概算投资数额较大,招商较为困难。

2、生态建设档次和品位不高

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推进区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提升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建设总量不足。部分县(市、区)为完成生态建设任务,在生态规划和落实建设面积上做文章,任意夸大造林面积,造成实际造林面积与规划面积存在差异。二是生态建设标准不高。推进区生态规划要求全部栽植花卉苗木,个别地方群众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主观上认为自己没有栽植花木的传统和经验,看不到花木销售的效益,随意违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过多栽植杨树等标准较低的苗木,降低了生态建设的档次和品位。三是生态建设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乡镇领导由于不重视生态建设,没有在落实造林机制上下功夫,造成责权利不明确,将弱苗、病苗等不符合标准的苗木用于造林,栽后无人浇水无人管护,出现新植苗木成片死亡和缺株断档现象。

(二)建议

1、推进区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科学制定工作台帐,对拟列入台帐的项目要严格把关,了解项目的真正建设用途、业主的真正意图及入驻企业的真正实力,确保项目健康进入台帐;对已列入台帐的项目要千方百计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督促项目早落实、早投产、早见效、早受益;对进展过程中有问题的项目要了解情况,摸清项目进展缓慢的真正原因,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尽早置换。

2、对于资金困难的项目,政府应指派得力部门和工作人员主动出面,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困难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困难企业多提供优惠政策,保证项目正常进展。对于存在规划问题的项目,项目规划几易其稿,始终不能确定真正的项目规划,严重耽误了项目的进度。推进区联席办要督促企业业主尽快确定项目规划,早日开工建设。对于许可证未办理的项目,有关部门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方便,确保企业边完善规划手续边建设。

3、推进区生态建设水平不高主要原因是推进区生态建设“五落实”不到位。因此,生态建设过程中,要严格做到“五落实”,即落实土地、落实苗木、落实业主、落实资金、落实机制,保证规划的完整性。一是要组织专业技术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生态建设任务的底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建设规划。二是成立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督导组,由县级干部带队,坚持一周一督察、一周一碰头、两周一排名、一月一次新闻发布会制度,深入田间地头,深入造林现场,严把苗木质量关,继续加大对生态建设的监管力度。三是严格做到机制不落实不栽树,土地不落实不栽树,资金不落实不栽树,苗木不落实不栽树,业主不落实不栽树,确保推进区生态建设的档次和质量的明显提升。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既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也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原城市群”的要求,正如省委徐光春书记对我市推进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关于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选择,制约性少,成功率高,希望统筹规划,抓紧实施,坚持数年,必有成效。”推进区高标准建设任务艰巨,需要我们大家不懈的努力,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统筹城乡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林水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未来带状城市的XX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下载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铜陵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材料(共五篇)

    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总结及建议 200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发改委、一体化办等市直单位的协调指导下,该区紧紧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工作目标,创......

    永春县卫生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永春县卫生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2011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以城乡一体化为统揽,按照一体化目标任务,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大力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优化卫生服务,在突出重......

    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市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关镇试点 工 作 汇 报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城关镇人民政府 (2011年5月16日) 城关镇地处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辖2个社区居委会,11个村委......

    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欢迎莅临游河乡检查指导工作。下面,我将游河乡创建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做简要汇报,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2010年,游河乡在区......

    山东省昌邑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汇报

    山东省昌邑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工 作 情 况 汇 报 中共昌邑市委 昌邑市人民政府 昌邑市域总面积1627.5平方公里,辖3处街道、6处镇,691个村(社区),人口58万。近年来,我们在推进......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XX街道掀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热潮 自X月X日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后,XX街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街道XX个村已全......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

    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