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09:3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为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笔者认为,下一步的城乡一体化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纵观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地区,如江阴华西村等,大多是依靠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发家。一方面,当地工业发达使农民进了工厂成为了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农业是集中规模的高效农业,并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住房保证有整齐划一的联排别墅,出行有宽阔的大路,身份也逐渐向市民转换。因此,要大力实施以工促农战略,加快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载体建设,建立产业对口转移机制,引进一批带动性强、规模大的项目,加快发展步伐,以工业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较低。我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而发达国家为3∶1。为此,要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前伸后延,做强农业产业链两端,发展相配套的加工、储藏、市场等配套体系,使农民不但在生产环节,而且在加工流通环节都能够取得收益,得到更多的收入。

二、着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在维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稳定的基础上,将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所必须实现的一个突破,也是一个重大难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解决了耕者有其田,解决了当时八亿农民的温饱问题,而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未来农村种田主要是三种人,一是种植能收、种植大户。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农业企业,带着资本和技术下乡。这三种人种田都需要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做支撑。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规模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千家万户小农业的经营格局还难以改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面还不广,处在“小马拉大车”境地,不仅阻断了产业链的连接,迟缓了农业机械化的进行,而且阻碍了优质、标准、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与研发。因此,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新形式,大力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在规范经营、利益分配、监督约束等方面强化管理和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三、加大对“三农”的财政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症结所在,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现有的贷款渠道如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太高,利率接近高利贷,农民资金互助社有关政策很好,但运作不规范、存在不稳定因素,要出台相应细则规范其操作程序。要开发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担保机构,积极探索宅基地、农民林地、农业机械等抵质押贷款方式,切实解决农民担保难、贷款 1 难的问题。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目前各类政府支农资金不少,但效果不一,有必要拓宽和创新财政支农思路和工作机制。一是转变财政直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方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为村集体参股龙头企业的股份,使村集体随着企业发展相应增加收入;二是转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由主要扶持农民转为扶持村集体与扶持村民相结合,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给村,通过在工业园区建标准厂房等措施,达到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的目的。

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从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看,目前有两大困境:一是“非农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二“弱质化”,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当下的农村,有的村都变成了“空心村”,剩下妇女、儿童、老人所谓的“369部队”,新生代农民又外出打工,不愿种田,出现大规模的抛荒和“望天收”的现象,科学种田和推广农业新技术更本无从谈起。所以,现在必须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一是要培育现代职业农民,注重对农业龙头企业领办人、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农技人员、农村经纪人、大学生村官等进行培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形成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二是加大农民创业增收扶持力度。积极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农民创业基地,打造创业基地,推动农民集群创业,切实增加农民创业投资收入。同时,鼓励农民走出去,在国内外转移就业。

五、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创新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割裂,加剧了社会分化。中小城市在制度创新上可积极争取,先行先试。一是放宽户籍限制,实行以具有稳定就业一定年限、固定住所(包括租房)和居住期限为基本条件的户口迁移准入机制,引导常年在城镇就业、愿意和能够在城镇定居的农民转化为市民。二是进一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逐步将进城务工农民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促进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大幅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推进新农保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农村低保与城镇低保衔接并轨。对于“土地换保障”的新模式,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支付能力、财政承受能力及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等因素,实行征地经济补偿、社会保障、政府养老相结合。

三是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在整体的教育状况一边是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吃不饱”;一边是城市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校“撑死了”。因此,要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与城区同步。同时,要关心农村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救助体系。

六、着力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努力构建城镇化战略格局。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科学划分城镇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形成工业、农业、商贸、居住、生态等若干片区,切实做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四规”协调,并强化规划的强制约束力。

二是实现中心镇由“镇”到“城”的跨越。要强化中心镇建设的宣传和组织领导工作,加强对中心镇建设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推进项目和产业向中心镇倾斜和集聚。应适时制定考核验收标准,对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口集聚、环境生态、建成区面积等达到相应标准的中心镇,率先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真正实现中心镇由“镇”到“城”的跨越。

七、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和督查考核

一是完善基层管理的组织体系。要继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制度,优化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科学发展能力。要健全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管理服务站和综治办为依托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可打破行政村建制束缚,探索建立“城乡联合党委”。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工资报酬制度,赋予农村基层干部相应的责权,激发基层干部工作热情。

二是健全城乡统筹发展考评体系。要根据各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分类考核体系,突出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特色发展等内容,最大限度地反映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情况,以激励基层找准薄弱环节,创新思路举措,突破重点难点,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叶帆

2013.12

第二篇: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4-0023-03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 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 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市中来了。那么,剩下的农业人口在原有的土地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富裕之路,就不会是纸上谈兵了。而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后,城市的活力就增强了。对房地产的拉动也将大大增强。原来想买新房的,换个大一点的房子的,可把旧房子卖出去。旧房子卖出去,新房子就会有人买了,房地产业就好起来了。

目前,延边州正在根据吉林省政府批复的《延龙图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延龙图一体化战略,建设以延吉为核心的区域中心城市,以此作为推动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延龙图三市共享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其中,延吉市长白山路向西延伸布尔哈通河西段综合治理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围绕扩大延吉发展空间,原龙井市朝阳川镇已整建制划归延吉市;三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2008年上半年延龙图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9亿元,占全州58.6%。下一步将进一步抓好《规划纲要》的落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修编工作。加快延吉市北出口加宽、西部城区规范与建设、州新兴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三市供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等一批先导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08年完成延吉市长白山路西段至朝阳川联络线路基工程建设,做好延吉至海兰湖至图们城际公路等工程前期工作。围绕产业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共享、市场共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科教同兴目标,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做好同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准备工作。全力争取开通延吉至龙井城际公交线路,2008年底撤销延龙、仁坪收费站,构建日趋紧密的城市结合体。针对延龙图城市人口布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的实际,在不改变现有城市框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延龙图三市特别是龙井市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有效方法,力争使延龙图地区人口有大幅度增加。积极协调金融、税收、电信、邮政等部门,在延龙图三市实行同城管理,为群众提供便利条件,使群众享受到一体化带来的实惠。

三、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要创造条件,通过制定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配套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以实际居住地登记的户籍制度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要加快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制度,增加农民进城创业的原始资本。要继续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一)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有超前的总体规划、重大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刚性约束力。要从国家生态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高标准、高水平出发,规划设计城市的建设布局。

(二)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重点是通过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设施的完善、服务功能的齐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社会事业,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如,近年来,通化市以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宜居城市为目标,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利用BOT等方式,新建了绕城公路、城市立交桥,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启动建设了一批大型商贸服务设施。目前,吉林省欧亚大型购物中心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义乌国际商贸城、恒坤家居博览购物中心正在建设之中,长白山药谷物流中心,中东新天地购物公园、东润五星级酒店等项目也在2008年建设。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使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三)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要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的土地利用修编工作。在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加快城市向周边延伸,拉大城市骨架。通过各种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文化科技城等建设,通过引进和建设大项目,使之成为中心城市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和现代服务业的新集聚区。

(四)要鼓励全民创业

只有全民创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释放每一个城市市场主体的潜能,让全社会创造活力竞相进发,才能真正解决城市化的就业和发展问题。在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是20~30个,中国不到10个,吉林省为2.9个。反差非常大,所以大大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观念落后,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小进即满的小农思想、重官轻商的官本位思想等等,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根深蒂固。为此,要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造精神,从文化的根源上,培育创业文化,引导树立敢创、敢闯的创业信念和信心,鼓励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精神。要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让全民创业有更大的创业空间,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全民创业型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从战略高度认识经济发展的转型,推动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全民创业型经济转变。

(五)积极发展县城经济,扩大县城规模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十分薄弱,因而更具有重大的发展空间。以工业化为主导,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化产业基地,提高县城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县域公路、饮用水、商业服务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和条件。

第三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远景设计研究院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对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从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入手,理清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进而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

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由来已久,影响着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加快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城乡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

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城市的倾斜型发展战略和政策,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不均等的利益分配格局,在此体制下,城乡差距日异拉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农村不仅在经济方面是落后的,而且在公共事业建设领域也被远远的抛到了后面,这种制度性的矛盾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并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必将逐渐向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工业化建设,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越来越固化,城乡差距更加拉大,“三农”问题日益凸现。“三农”问题的产生是长期以来不均衡的城乡发展政策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就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2、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对策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富民,关键在发展。在远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景设计研究院看来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好规划是前提,也是基础。一是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要求,从城乡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出发,对城乡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步骤和重大措施进行通盘设想。二是注重配套,相互衔接。在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上由二元化向一元化转变,注重加强城乡各类规划的统筹和农村内部规划的协调,做到纵向覆盖和横向衔接有机统一。三是面向农村,形成体系。坚持以规划引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认真做好各项具体项目和工程的规划编制工作。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着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加快城乡发展的主要支撑,也是增强城市对农村发展的服务带动功能的关键所在,必须要统筹城乡工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互动,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一要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蔬菜瓜果、食用菌、经济林果、花卉苗木四大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乡镇、专业村建设,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二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鼓励创建名牌产品,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三要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通过产业延伸、品牌嫁接、资本运作等发展外向农业,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农产品出口环境,打造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出口产业体系。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强化城乡空间联系,尽快形成城乡系统配套、相互融合的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推进城乡发展成果共享,统筹发展城乡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同等待遇。

统筹城乡人才资源配置,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人才是关键。要着力破解三农人才和科技支撑不够问题,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积极拓展科技兴农的内容层次和方式渠道,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搭建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深入农村基层,兴办生产经营实体,开展创业和服务,着力提升三农科技创新水平。

第四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汇报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银川市金凤区 阅读次数:538 发布时间:2010-09-27近两年来,金凤区区委、政府抢抓被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的大好机遇,科学发展,大胆探索,按照“科学规划、强化基础、做大产业、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一条主线”,大力引导农村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规划居住区集中的“三大集中”,探索推进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养老保险、农民身份换市民的“三个转变”,加快构建城乡规划统筹、产业发展互动、公共服务均衡、社会保障同质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从2002年到现在,建成区面积由69平方公里扩展到1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6%),翻了近一番;城市化率从48.7%提高到80%;产业结构已由建区初的“二、三、一”调整为现在的“三、二、一”。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17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2亿元,同比增长2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7元,同比分别增长10.6%和8.6%。今年上半年,辖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9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73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15.09亿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8.33亿元,同比增长36.5%;第三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同比增长8.5%;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36.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00元,同比增长8.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在劳务性工资收入的拉动下,达到3825元,同比增长15.6%。金凤区已成为银川市发展环境最优、发展潜力最大、发展势头最快的区域。

一、近年来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了《金凤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政府区长任第一副组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镇、村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金凤区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涉农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提出了“一年起步、两年突破、三年见效、到2012年率先在自治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了五个突破,即坚持从重点地区突破,沿南北环城高速、六盘山路、贺兰山路、宝湖路、长城路实施农村向主城区推进,促进南北两翼互动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从产业发展突破,以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生态经济、爱伊河水系旅游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以新型工业、都市农业、会展节会、房地产业等为主的都市产业体系;从社会保障突破,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制;从公共服务突破,以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产品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着力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从体制机制突破,以农民变市民、财政金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为重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制度瓶颈。

(二)以产业调整为依托,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适应城镇发展需求,我们按照“三次产业大调整”和“农业产业细调整”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将建区初的“二、三、一”产业结构调整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将农业发展定位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发展设施蔬菜、适水产业和养殖业。一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们把握城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加快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促进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向我区转移,增强城市聚集力。发挥行政中心聚集带动作用,加快发展金融、信息通讯、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人寿保险、工商银行等通讯、保险、金融公司总部在辖区落户发展。积极培育区域性总部经济,以良好的区位、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优势,吸引宁夏发电集团、宝塔石化等70家企业总部落户辖区,随着金凤万达广场、拉普斯水上购物城、银川中央商务区B区的开工建设,新区商务中心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年均房地产开发量达到260万平方米,房价领跑全市,形成民生花园、蓝山名邸、长城花园等一批现代化住宅区,“住在金凤”战略品牌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和发展特色旅游业并重,大力培育“湖城休闲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蓬勃发展,“塞上湖城”中部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三产占GDP的比重达到52%。二是稳定推进工业经济发展。我们实施了金凤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创业园115栋标准厂房建设。引进艾力特电动自行车有限公司等入园企业156家,建成投产114家。引导企业实施技扩改项目77项,培育塞北雪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知名品牌14个,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7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7%。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我们统筹农村产业发展,立足实际发展都市农业,确立“南蓄菜、北适水”产业格局,培育锦旺蔬菜、丰登适水产业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直接销往城市超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建成二代温棚16万间、养殖园区26个、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2000亩,蔬菜、适水、养殖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发展荷海隆水产、金穗农机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1个,培育壮大宁夏翔达现代牧场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逐步扩大农村劳务产业规模,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0%。

(三)以村土地流转、城乡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为平台,统筹城乡土地资源一体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台了加快土地流转的暂行办法,总结和推广“魏丰土地信用合作社”经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每个镇、涉农街道都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了流转程序,引导农村土地由分散流转向集中流转、由小面积流转向大规模流转、由村组内流转向跨村组跨区域流转,村民一改以往单家独户自行流转的模式,将自己承包经营的一部分或全部土地委托给村委会或村级合作经济组织转包。目前,我区共建立土地信用合作社3家,流转土地1.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全程机械化水稻种植、“适水”产业等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田间“解放”出来,走进流转大户、企业去打工,走出农村流入城市进入二、三产业去务工,实现了农民出租土地、务工挣钱的双丰收,带动农户每年人均增收600元。抢抓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确定为“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试点区”的机遇,组织力量编制了《金凤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施规划》,计划用二年左右时间完成南北环城高速公路城市规划内8个行政村3579户宅基地拆旧换新,土地置换,使土地增值收益反哺农村,实现农民到集中安置点和城镇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目前,项目规划已得到自治区批复同意,今年先期完成植物园村、魏家桥村、盈南村、西湖村、西新村、新联村等6个村的旧庄点拆迁,启动盈南家园等三个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对魏家桥村4、5、6、7队,盈南1、3、5队进行了旧庄点拆迁,签订拆迁协议726户,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复耕110亩。

(四)加大政策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成丰登集镇商业街续建工程,编制了良田集镇建设规划,建成良田镇畜牧交易市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用水的利用率,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实施农村人饮安全项目,经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1380万元,重点解决良田吊庄移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今年计划实施投资690万元,解决8000人的饮水问题。实行农村公路养护承包制,切实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公路硬化通村比重100%,乡道好路率达98%,村道好路率达90%,阴雨通车历程率达100%。经多方协调,开通了南门至良田镇、南门至丰登镇的公交线路,有效解决了农民进城没有公交车的问题。完成良田镇高桥村、丰登镇联丰村示范点农宅建设,保伏桥等8处康居安置区63万平米住宅建设全面实施,安置进城农民7006户。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方便农民生活需求。在魏家桥村建成全区首家“村落社区”,为农村社区建设积累了经验,通过企业包扶资助方式新建了8家“村落社区”,成为全国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示范县区之一。

(五)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自2009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首家“以信息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区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五级联网”试点区以来,我区坚持城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 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形成了以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为主体,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及所辖镇(街道)、村(社区)五位一体,五级互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实现了五级联网资源共享,城乡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坚持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方面,深入实施教育强区战略,大力开展城乡学校“牵手行动”计划,实施“城市+农村+特色”的“捆绑式”发展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选取10所办学水平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城镇中小学与农村学校进行结对帮扶,力争“帮扶一所、提高一所”;实行师资倾斜政策,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东西部学校学习交流,建立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支教等长效机制,带动和充实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同步发展。科技方面,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在辖区所有行政村建立了农村信息化服务站,大力推广“科技人员+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场,带动“适水产业”、设施农业和沙地蔬菜种植业发展。卫生方面,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一体化。2010年我区应参合农民40600人,实际参合39364人,参合率达96.91%,失地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自治区首家启动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试点”,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统筹城乡医疗服务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是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基础建设。多方筹资170万元,启动良田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规范化中心卫生院。采取购买、新建、租赁的方式将在3年内全部解决村卫生服务站用房,镇卫生院对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财、物、药品以及医疗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实现镇带村级医疗。二是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展顺利。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银川市第二人民医院采取临床服务、人员培训、技术指导、设备支援等方式,实现城市带农村医疗。通过开展“小病到社区(卫生院),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卫生院)”的双向转诊,使农民群众足不出镇就能享受区、市级医疗专家的诊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及时兑现乡村医生工资待遇,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建立了村医培训机制。社会保障方面,对失地农民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了“城市低保”,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由政府全额承担安置在老年公寓,分散供养的全部纳入低保,对考上大学的农村低保户按照区内区外给予不同补助;累计为失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7096人,为全部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全面推行农民养老保险制度。

(六)以“开放式”党建为抓手,统筹城乡党建一体化。针对过去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组织生活封闭运行,党员教育模式单一,党建资源利用不高等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内涵,促进城乡统筹双互动。以“开放式”党建为契机,深入推进“三级联创”、“创先争优”等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探索建立了技术型、产业链型、创业型、趣缘型、教育型五种党小组模式,积极推行“组织生活联过、支部活动联搞、党员教育同步”,激发了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大力开展村居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了19个村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32个机关党支部与村居党支部,41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社区党员的结对帮扶活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与村集体互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两年多来,通过开放组织设置,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增强了党组织功能;通过开放结对共建,形成了城乡互动、上下联动共建共促的基层党建工作局面。今年6月18日自治区“开放式”党建经验交流会在我区召开。

二、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看到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主要是:

一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农民财产性收入方面的问题。从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确权流转等试点探索工作中可以看出,土地的产权归属越清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增值空间就越大,农民从土地增值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多。建议区、市政府给予试点区特殊政策,探索诸如进城农村人口土地承包权、宅基地及农房退出和补偿机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依法保障农民权益,通过明晰产权和健全市场机制,确保农民通过自愿转让获得财产性收益。

二是消除制约人力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建议区、市研究出台统一户籍,使进城稳定就业农村人口在劳动就业、住房、随迁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待遇,消除他们后顾之忧,使其真正从农民变市民。三是在项目资金方面给农业龙头企业更多支持。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建议区市在项目资金、技术改造方面,能向各试点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倾斜。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抓好统筹城乡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结合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加紧编制我区城乡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乡居住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体系规划等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金凤区城乡空间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凸显区域经济特色。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实施丰登镇农贸市场扩建及特色商贸餐饮城项目建设,推进良田小城镇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集镇聚集辐射能力。

二是以搭建信息平台为抓手,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各行政村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在村级设立信息联络员,建立辖区各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信息系统,构建完善的流转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发布流转信息,沟通流转渠道,协调流转价格,鉴定合同签订、督促合同兑现,严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

三是以全民创业为抓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实现1万人就业的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购买公益性岗位尽可能的多考虑失地农民、进城农民。

四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五是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制度创新。积极协调,逐步在辖区内实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 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登记管理试点。探索建立健全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参照城镇养老保险标准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

第五篇: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赤壁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查报告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如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赤壁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日前,赤壁市组织联合调查组,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展开专题调研,结合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实践,在认真总结发展状况、做法经验、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对策措施,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科学依据。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观活动为契机,围绕建设“科学发展新赤壁”总体目标,继续实施大工业、大城建、大旅游和新农村发展战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工补农、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大而坚实的步伐。城镇化率从十年前的23.7%,跃升至48.8%。城镇绿化率从31.7%上升为43.3%,增长近12个百分点。

1、在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上有新成效

我市围绕纺织服装、机械电子、能源、建材、造纸、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延伸拓展产业链,重点做大做强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两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83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18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6家,过百万元的企业28家。以农业板块基地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建成了优质水稻、油菜、茶园、水产等一批特色基地示范区,打造了余家桥万亩绿态果业、神山万亩猕猴桃等现代农业新亮点。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家,新增2家。投资3.58亿元,建设了9个高产农田基地。我市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71万人次,门票收入2074万元,旅游总收入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15.1%和15.8%。

近年来,我市还重点实施“三位一体”战略,将城镇化建设与推进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一起抓,城镇化产业特色日益鲜明,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建制镇。初步形成了107国道、蒲洪路沿线“两路”产业带,建成各种农业基地967个,总面积144万亩,省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建成了车埠纺织工业园、中伙铺建材工业园、赵李桥和官塘驿资源效益型工业园等一批乡镇产业园区。据统计,到2009年末,全市14个乡镇办(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是2000年的4 倍。

2、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新举措

我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是城乡规划体系日趋完善。将城乡规划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镇10万元、中心村1万元、自然村3000元。目前,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共经历了5次修编,规划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扩大至495平方公里。共编制各类详细规划112项和11个乡镇116个村庄规划。到2020年,赤壁市城区人口规模35万人,城区建设用地面积36.7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不含城区办事处)建成区规模已达到20.9平方公里。二是加快城区建设。以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旅游 城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累计投资8.6亿元,加强了“一河两岸”改造、垃圾处理场等20个城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了对违法违规建设查处力度,陆水湖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取得明显效果,重点推进了赤壁旅游快速通道、陆水河节堤航电枢纽等工程建设。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刷黑改造城市道路18条约14.2万平方米,新建城市公厕和垃圾中转房6座,城市公交线路增至9条,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基础设施。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延伸,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近三年,累计新建通村公路里程超过1000公里,解决农村饮水18.78万人,完成农村沼气建设13720户。突出“三清三改”、“美丽乡村”示范家庭、示范村庄活动,在广大农村开展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栏,打造出官塘驿镇双丘村、沧湖开发区普安村、柳山湖易家堤村等一批规划有序、环境整洁、景观生态、村风文明的示范村,去年30个新农村试点和50个清洁家园示范点焕然一新。对陆水湖风景区总体规划红线范围、107国道赤壁段和蒲洪公路为轴心两侧各1公里进行集中整治,优化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打造“一湖两路”生态长廊,涉及12个乡镇办事处和开发区、42个村、266个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柳山湖镇在中央、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投入1.5亿元开展新农村建设,改造改建危房户近2000户。

3、在推进城乡融资开发上有新突破

我市在统筹城乡建设上,把钱从哪里来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资金瓶颈制约。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对各乡镇发生的土地收益,实行一类乡镇返还100万元、二类乡镇返还50 万元;对镇域内城市建设管理费实行全额返还,用乡镇于基础建设。同时,每年落实“以钱养事”经费达到700万元以上,对乡镇“七站八所”转变体制,对服务人员转换身份,由政府出钱买服务,并对各服务中心实行合同管理;由群众、村组、乡镇和主管部门对服务实行考核打分,服务报酬与服务业绩挂钩。二是整合项目支持。初步统计,近两年,市财政整合“一建三改”、“双低改造”等各类支农资金达3亿元,对乡镇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三是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农民开发建设。市政府制定了相关文件,明确“非赤壁城区户籍人员在规模区内购房,凭《房屋所有权证》可办理1户市区户籍”。官塘驿、车埠、赵李桥等镇通过在镇区周边集中规划建房,吸引民间投资开发,鼓励农民进镇买房。初步统计,近五年,11个乡镇(不含城区三个办事处)镇直人口净增18000人,其中进城镇创业打工或进镇购房农民达3000多户。鼓励棚户区改造来加大了城镇化市场开发力度。中伙铺镇根据实际,在改造旧城区上引导发展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城镇的品位。采取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居民联建或与开发商共建方式,激发居民的投资热情。去年,中伙铺镇改造镇区棚户区居民住房41户,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完成投资750万元,吸纳周边村组农民400多户入驻。

4、在推进城乡公共管理上有新进展

在卫生管理上,建设“宜居家园”。实施以亮化、绿化、美化和村民小区为主的“三化一区”工程。全市60%以上村都建成了一个集休闲、娱乐、商业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小区。在城镇化卫生环境管理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赤壁市国省道沿线环境治理村庄整治“一奖三补”实施办法》,对旅 游快速通道和107国道沿线街道、集镇和新农村示范村补贴4000元,专门用于清扫和垃圾清运;各乡镇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卫生人员。

在文明管理上,建设“和谐家园”。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村庄改造、基础建设、生产发展等同步实施。全市各村都制定出台了《村民文明道德公约》、《村级公共设施管理公约》、《公共卫生管理公约》、《村民小区文明管理公约》及《村级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岗位职责》等“四公约一职责”;并开展了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农民道德为主题的“三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典型评比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

在村务管理上,建设“民主家园”。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切实加强村务管理。重点建好“三会”,推进“三化”。充分发挥“理事会、调委会、治保会”“三会”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市镇联动、部门联动、政府与群众联动,提升综治水平。完善村党组织、村委会议事规则,坚持村“两委会”联席会议等制度,推进村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保障农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二、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赤壁市在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结构性、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一体的产业布局不够配套

我市城镇基本上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乡镇,城镇化程度对农业依赖性强,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有一定发展,但多是粗加工和初加工,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除三个城区办事处外,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 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缺乏产业支撑。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1亿元,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24%,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于全省45%的水平。

2、城乡一体的建设规划不够统一

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有待健全。老城区及城区周边分散的居住用地中多为私人住房,建筑密度较大,建筑质量较差,公共设施不配套,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全市尚未形成具有较大吸引力与辐射性的大型商贸、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中心,公共设施功能不齐全。工业布局存在污染较严重的水泥建材工业及造纸工业,对周围居住生活环境影响较大。乡、镇、村总体规划,没有真正实现规划设计全覆盖。有的镇区及村庄建设还比较凌乱,处于自然生成状态,还没有达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效果。中心城区与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缺失,导致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乡镇政府编制和执行规划的意识不强,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几近空白,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低下,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镇总体规划不相衔接,造成调整规划的随意性过大,影响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城乡土地利用有待规范。一是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目前,我市农村居民点中存在着大量的空心村和村内空闲地,初步统计,如果通过加强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吸引群众向中心村、镇区集中,全市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达5000亩以上。独立工矿用地中有大量废弃工矿和砖瓦窑。有20多家砖瓦窑即将关停,约有264.18公顷可以再利用或复垦。二是发展布局不均衡。我市城乡发展布局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局面,主城区规模迅速扩张,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从不足14平方公里发展到28平方公里,近70%的 城镇人口集中在主城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缓慢,1997年以来,我市城区以外的所有城镇规模仅新增规模200余公顷,除车埠、赤壁、官塘、中伙铺等少数城镇规模有较大增幅外,大部分乡镇的城镇规模没有太大变化;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发展不合理。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的同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自1997年以来,新增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16.31公顷。三是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由于受上级规划控制指标的限制,《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安排落实的全市各类建设用地总量只有1547公顷,仅为预测需求量的60%,预计只能保证今后3至5年中心城区和重大项目的用地需求,城镇发展建设所需用地难以保障。

3、城乡一体的投入机制不够畅通

一是城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资金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市政府在土地出让金、城镇建设配套费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发挥相应作用。我市城区土地一级、二级市场发展较为健全和活跃,每年能通过土地交易筹集大量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滚动发展。如去年我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1.5亿元。但是乡镇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土地市场,难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乡镇住房建设中,还没有全面地进行统一收储、统一采用招拍挂方式供地,难以有效筹措建设资金。二是不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导致大量资金滞留城市,并不断牵引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即使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也产生了严重的非农化、城市化的信贷取向,能够支持城镇化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很少。三是乡镇贷款缺乏平台。今年,省建设厅争取国家开发银行200亿,面向全省城乡基础建设,各乡镇因为缺乏有效资产抵押,出现贷款瓶颈。

4、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不够规范

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城区办事处城镇规划建设属地管理职责不够明晰,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建设规划管理缺失,“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民建房有规划不依、无规划可依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城镇拆迁还建安臵政策和农村居民点建设亟待规范。

村镇生态建设亟待加强。全市没有一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或者垃圾中转站,镇、村生活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大量废弃的商品包装、塑料袋、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几乎全部直排,使村庄周围的环境质量堪忧。镇村环境卫生管护不到位。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不包括城区3个办事处),工业废水基本没有经过处理,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村不足30%,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化周围的大部分水体质量在三类水以下。

5、城乡一体的公共事业不够完善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一部分农村居民包括被征地农民不愿参加新农保,对新农保抱着低缴费、享受高待遇的希望值过高的问题。城镇年龄偏大无业居民、无就业能力的城镇居民以及农民变市民等一些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社会保障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与群众的期望值还有一定差距。结构性就业矛盾仍然比较明显,企业用工需要与劳动力技能不对称造成了“用工荒”和“求职难”。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薄弱,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较城区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事业发展不均衡。农村乡镇卫生院、村级医疗室设施较差,质量不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狠下功夫。

1、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保障土地综合利用

加快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在系统性、科学性、严肃性上下功夫。一是要舍得投入,形成科学完备、统筹城乡的规划体系。要有对人民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组织编制《赤壁市城乡建设十二五规划》、《赤壁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统筹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环境保护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构架合理的城镇体系,形成以赤壁城区为中心,以官塘、赵李桥、赤壁、神山、新店为口子镇,车埠、中伙、茶庵为卫星镇,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宜、层次分明、功能多样的小城镇网络。突出重点把赤壁镇建成全省旅游名镇,把好全省口子镇关口将赵李桥镇建成全省的名星口子镇。二是尽快组织编制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中心村庄规划,指导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体现精细化、预见性。三是结合“百镇千村”和“清洁家园”建设,加快编制村庄建设整治规划,合理布局居民点,规范宅基地臵换和跨村、组之间土地调整,引导农民到居民点内 建自用住宅,集约节约用地,实现城乡规划编制一体化。四是规划实施要有严肃性、连续性。制定规划要经过严格论证,发动社会各届广泛讨论,一旦制定出来以后,首先要由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实施过程中更不能随意更改。

坚持节约、集约、规范用地。一是用活、用足、用好现行土地政策。我市是“全国农村用地减少与城镇化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的第三批试点县市,建议利用试点机遇,先行先试,将城镇化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由市政府出资将农村的现有闲臵土地进行收购,然后在城镇周边进行土地臵换。据统计,我市目前可腾地臵换的土地面积约有5千亩,腾地臵换工作可以先易后难,先试点后铺开,逐步解决用地难。二是保持耕地占补平衡。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完善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机制。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合理、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要加强土地宏观管理。国土部门要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台帐管理、检查、到期归还、强化监督的原则,进行精心操作;对城镇范围内个人住宅建设实行严格控制,要通过统一征收储备后,以招、拍、挂的方式统一供地,获取的土地出让金返回当地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坚持先规划后用地的法定程序,确保建设用地管理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2、进一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提高产业协调发展水平

促进城乡一体化,根本还是要靠产业化带动。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继续实施大工业战略,进一步突 出工业在赤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培育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突出重点扶植纺织服装、机电制造两大产业集群,使两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0家以上,产值200亿元以上。在用地、融资、用工、服务等方面实现“四个优先”,努力把赤壁市打造成为“中国起重机械谷都”和“中国纺织服装工装城”;改造提升能源电力、建材、造纸、食品等传统产业,使四个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到50亿元以上;着力培育医药化工、电子信息等潜力型产业; 着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等新兴产业。加快整合乡镇工业园区。合理布局乡镇产业规划,鼓励镇、村办企业逐步向中心镇工业园区集中,实现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形成规模优势,发挥集聚效应。二是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把农业作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把工业作为农业延伸的产业链条,做到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不断提升粮油、林纸、茶麻果和畜牧水产四大特色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按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抓好八大基地建设。重点建设35万亩优质稻、30万亩优质油菜、10万亩优质苎麻、20万亩优质水产品、6万亩优质茶叶和30万亩林浆纸一体化造林、绿态果业1万亩水果、1万亩优质猕猴桃八大特色板块基地。立足品牌办农业。做强做优晨鸣纸业、赤壁米业、天绿公司等十大“农字号”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植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达20家;做大做响松峰茶叶、小乔大米、沧湖香莲等十大“农字号”精品名牌。重点推广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作业,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降低农机作业成本,提高农机作业效益。三是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大旅游战略,巩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着力打造赤壁古 战场、温泉度假、陆水湖休闲三大旅游品牌,重点推进赤壁古战场二期、龙佑温泉度假区二期、五龙山温泉休闲度假区、五洪山温泉度假区、风情赤壁度假区、沧湖体育休闲主题公园等六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以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农家餐饮为主的赤壁古战场快速通道旅游休闲观光带。建立城乡一体的旅游产业链,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3、进一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大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互动,以城带乡,相互促进。一方面,要加快整合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供水、供电、排污、垃圾清理、互联网、通讯、防洪减灾等重要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公交、教育、金融、医院、市场等社会服务设施进行整合,通过区域互联、区域共建、资源共享等综合性措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创建全国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市。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拓宽投资渠道。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合理划分城镇财政的收支范围。逐步提高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等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各乡镇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100%返还给乡镇,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管理。允许城镇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在收入中除按规定提取的专项费用外,其余全部留给城镇,实行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补助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在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工作业绩突出、成效明显的乡镇的工作经费。二是要构建融资平台。建议借鉴城投公司融资模式,探索城镇建设企业化的工作体 制和机制,组建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投资公司,在争取国家开发性金融贷款上为城镇建设提供统一担保。同时,各级金融部门要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城镇建设。三是要吸纳民间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间资金经营基础设施,参与住宅开发,或者采取股份合作等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鼓励民营企业家和个体老板参与城镇建设,对率先进入城镇创业者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4、进一步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构筑牢固的生态安生屏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保护耕地水土流失,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和生态农业,突出抓好生态示范村镇建设项目,抓好和争取上级政策及项目支持力度。要积极推行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及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把村级环境整治纳入乡镇政绩考核范围。乡镇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将环境改善纳入和任期考核评比,奖优罚劣。以乡镇、村为单位制定环境保护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资金搞好重点污染治理。在村镇集中区、企业发达地区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设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农村环境治理。要将环保工作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强化村镇环境卫生管护。市政府可以通过“以钱养事”机制,安排专职公益岗位用于乡镇卫生保洁。同时,将城市建设配套费的10%以上作为环卫专项经费;推行城镇环境卫生管理有偿服务制度,环卫费的收取可以参照城区垃圾处臵费的收取办法,由城镇供水企业负责收取,然后拨付给城镇环卫机构;逐步建立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有偿使用机制,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 和垃圾处理费,为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提供资金支持。

5、进一步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增强发展能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建,重点是管。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解城乡户籍隔离障碍。加快落实放宽市区及中心镇落户条件,非赤壁城区户籍人员在规模区内购房,凭《房屋所有权证》可办理1户市区户籍;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落户,在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享有城镇化居民同等待遇;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二是强化乡镇城管职能。目前,乡镇政府城镇建筑只有监管职能,无执法职能,建议把对城镇发展影响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城建、环保、土地管理等双重管理部门,突出以镇管为主,增加乡镇城管站的设臵数量,真正解决乡镇政府“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三是强化村镇管理责任。将城镇管理工作纳入经济建设考核目标责任制,对乡镇及各单位领导干部实行目标考核。市直部门派驻机构要与城镇经济管理和技术服务部门逐步融为一体,转变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和服务实体,采取产业化等形式为城镇化服务。四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积极发展和规范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壮大生猪、茶叶、水产、果业、运输、劳务等协会,推广绿态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同时,进一步规范现有合作组织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五是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

6、进一步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加快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一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一元化制度突破扩大覆盖面障碍。调整和完善现有政策,统一基数、统一保费名称(统称社会保险费),实行一单核定,扩大社 会保障覆盖面。认真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完善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多渠道地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大财政补助力度,逐步使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确保低保对象都能享受医疗救助。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加强农村福利院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受灾群众援助制度,规范灾害救助管理。积极推进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工程,扶持农村特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任务。

二是加快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教育体系。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重点建设乡镇中心学校,优化调整教学点。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重点解决农村学校学生生活设施不配套、办学条件简陋等问题,努力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实现学校之间师资水平的基本均衡。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加强全市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规划,整合资金,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血防综合治理工作。落实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和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政策,抓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和疾病防治。

四是加快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村 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广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把赤壁建设成为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湖北省文化体育强市。

下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范文大全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区委: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力发展......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体化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刘红梅 2013年第8期 ——社会建设 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是一个集老区、边区、山区、库区于一体,比照享受国贫县待遇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

    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发展

    关于城乡卫生一体化实施意见制定 情况的汇报阜宁县卫生局 2010年11月26日全县加速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局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引导系统内干部职工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以......

    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思考

    对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思考 > 三门峡市交通局副局长 尚柏仁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曲福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曲福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以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例 按: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我国新时......

    对镇坪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对镇坪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吴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发展思路和战略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

    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

    上下联动强力推进 XX街道掀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热潮 自X月X日全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动员会议召开后,XX街道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强化措施、全面推进。截止目前,全街道XX个村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