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时间:2019-05-14 00:1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篇: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 城乡一体化是政府近年来非常关注的一个课题,而城乡交通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XX市交通管理部门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XX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几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几个解决措施,其中重点突出在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方面。

关键词 城乡交通一体化 交通需求 统筹规划 交通分区 公共交通 道路交通

一、前言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具体而言,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它包括城乡产业布局、就业、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也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同时还包括城乡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其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城乡一体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城乡交通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官”、“主动脉”、“推进器”和“发动机”,城乡交通一体化程度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二、现状分析

2.1 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经过调查研究和分析统计,截止到2010年初,我国城市和乡村一体化的比例已经占到了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多半,标志着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同时,由此造成的人口的增长,加剧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而产生的城市中各种压力会日益增加,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发展战略的同时,又要摒弃单一的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发展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由此势必会造成城乡人员的大量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增大的人口数量对城乡公交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城市内公交体系的发展,而是农村与城市的共同发展。大力发展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进程,有利于两者更好的融合与沟通,是一个区域更快、更好、更强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2.2 城市与农村对交通的需求力度逐步增大

在城乡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原有的区域、局部交通规划与建设体系,公共交通网络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要打破原有的单一交通体系模式,发展多元化、多区域、辐射型的交通出行体系,充分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结合的特性,通过交通模式的改变带动农村原有劳动力的转型,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建设,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可观的收益。在这种情形下,农村居民外出的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吸引了城市居民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需求还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三、面临的问题

3.1 综合交通枢纽和通道建设力度不够,衔接依然薄弱

目前重要的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缺乏统一协调,重要通道运输保障不足,交通走廊能力仍显紧张,尤其是干线公路与周边区相通的运输通道建设力度不够,引起部分干线公路客、货流量高,导致其通行能力紧张;另一方面,在实际规划中,往往是根据已经形成的线路和客货流基础及趋势倾向,先规划通道,后确定枢纽或给枢纽定位,很少从运输枢纽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枢纽之间连接关系的层面对运输通道规划提出要求和论证,造成通道衔接薄弱以及通道布局规划的不完善。

3.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以及密度的不足

随着城乡共同发展,早期规划的交通路网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需求,加之存在结构性缺陷,道路使用功能不明确,支路系统利用不足。交通性干道两侧进行高密度的居住和商业性开发,直接影响了道路功能的发挥。同时次干路通行能力受各种情况干扰,效率低下,未能达到疏散局部交通的效果,使主干路在承担长距离交通出行的同时还要为局部地区性交通服务,增加了主干路的交通压力。支路系统由于系统性不强、通过条件差、非法占道现象严重等因素导致利用率不高,没有在交通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城乡结合部道路网密度不高,道路功能级配不合理,无法兼顾城内外道路交通的畅通性和易达性,无法满足日益增长交通的要求,无法确保新建住宅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可达性,公交线路相对较少。

3.3 城乡交通一体化缺乏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及机制体制支撑

到目前为止,在交通行业还较少有城乡交通一体化的专著和理论方面的文章,缺少对城乡交通一体化内涵和外延、机理和机制、经验与教训、对策与政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因此尚存思想认识模糊不清,思路不明,行动缩手缩脚等问题,在满足城乡居民的实际交通需求上成效不明显。

虽然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对外交通管理体制得到了一定的理顺,但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远不只有这些,至少还应包括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的上下对接与延伸。而在城乡交通一体化体制未完全建立或真正形成之前,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交流、沟通、协调、监督、评估机制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在这些方面,目前还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瓶颈和加大工作力度。

四、应对措施

4.1 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的统筹规划

要推进和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统筹规划是前提、是基础,具有明显的先行、先导、推动和带动作用。而从各地交通规划编制情况来看,虽然很多地方都编制有诸如综合交通、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公路交通等各专业、各专题、各专项交通规划,但能从城乡交通一体化高度、视野和层面进行的规划却很少,也未见有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的范本问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乡交通一体化推进工作。因此,在统筹工作时,高度重视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工作,城乡交通路线、站场、车辆、班线资源以及营运组织方式等要素的重新改造、整合和优化是城乡交通一体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涉及到城乡交通一体化科学规划深层次的问题,是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的“头”。只有“龙头舞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才能“化起来”。城乡交通一体化规划是一个新的交通方式综合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最大不同是,无城乡边界性、无城乡分割性、无明显城乡差别性,在交通路线、站场、车辆、营运组织管理上呈现出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城乡交通无缝对接性、设施布局的整体性、乘车环境的一致性,城乡居民共享一样的方便便捷、一样的安全舒适、一样的经济实惠。在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上,要尽早制定和出台城乡交通一体化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应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交通等各部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合理的修订和完善,妥善解决交通设施布局在技术规范和标准上的空缺、不统一、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城乡交通对接处、结合部、转换点、延伸段等应尽可能同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一致、统一,为城乡交通一体化提供可靠的、有效的技术支撑,落实到实处可以按下面思路进行推进。(1)发展差异化的交通分区

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综合系统应是有差别化系统,城镇不同区域对交通设施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为贯彻区域差别化的交通设施供应与管理理念,在市域范围内划分交通分区,对于不同分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目标,引导城镇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交通分区的划分方法主要是结合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两种主要方式在不同区域内的发展划定交通分区,同时还需结合以下因素:一是城镇现状及规划土地利用状况;二是部分区域的交通设施约束;三是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及公交走廊布局;四是城镇枢纽布局;五是城镇功能分区及用地开发强度引导;六是市域一些特殊区域,如景区、环境保护地区等。

(2)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

发展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公交服务分区和片区一级枢纽为基础组织公交网络,形成市域范围内一体化的城乡快速公共交通网络,增强公交的吸引力,发挥公共交通的引导作用,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不同层次的公共交通线路串联公交枢纽和覆盖公交服务分区,市域内公交系统构建以公共交通服务分区为支撑,以公交枢纽为核心,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主干线、接驳线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网络。在市域范围内划分若干公交服务分区,城镇之间以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为骨干公交方式,在公交服务分区内以公交枢纽为核心,组织公交干线和支线线路。

(3)建设城乡一体、功能清晰的道路交通网络

改变以往以城市道路和区域公路作为划分道路的方法,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交通网络要求对于不同等级道路有明确的功能划分,将区域公路、城市道路纳入到一个系统内统一规划,承担不同功能,采用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型式。4.2 完善建立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克服不切实际、不具条件盲且推进。在条件不具备和条件不成熟时,应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合理划分各部门管理职能和合理分工上。而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沟通与协调,建立工作联系、协调机制,应有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管理。从目前工作重点来看,主要应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工作协调以及城乡交通一体化管理体制向县级及其以下延伸的问题。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当然,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其内涵远不止本文研究这么一点,还需要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深入分析城乡交通一体化技术方法、思路、主要问题等,做好城乡统筹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课题。参考文献

[1] 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J].交通科技,2009.[2] 刘敏.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交通需求分析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丁路平.城乡交通一体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史兰兴.谈农村客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第二篇: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展城乡公交 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道路的不断完善,交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自2010年起,万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转变经营思路,从传统的客运经营逐步尝试发展城乡公交。在2010年2月6日我司开通了首条城乡公交线路邯郸至永年801路,随后又开通了邯郸至肥乡806路、邯郸至武安808路、邯郸至彭城公交线路,公交车的开通方便了旅客的出行,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基本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城乡公交发展需求

近年来,在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城镇化水平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10年的53.6%。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迅猛,使得城镇空间及产业布局急剧变化,城乡间交通联系日益密切,迫切要求建立大公交体系。早在1945年斯德哥尔摩就提出了城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市镇统筹发展的构想,形成了以轨道交通为引导的“中心城区+卫星城镇”的发展模式。通过轨道交通将中心城区与各镇相关联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一个强大和繁荣的区域性中心,周边环绕公共交通主导发展的新市镇”的发展愿景。斯德哥尔摩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富有远见的市域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指导

下,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可以促进城市与城镇的紧凑发展并为自身带来理想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09年,邯郸市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又制定了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加速推进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按照该意见,邯郸市将邯郸县、永年县、磁县、成安县、肥乡县全境纳入中心城市范围,从而形成了“中心城区+峰峰矿区、邯郸县、永年县、磁县、成安县、肥乡县”的“1+6”大城区格局,并逐步建立起经济、社会和资源一体化发展、同城化管理的运行机制。“1+6”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实施后,公交融入大交通格局,构建快捷顺畅便利的城乡公交网势在必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二、城乡公交开通条件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条件正逐步具备。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02.6万公里,其中县道50.6万公里、乡道98.8万公里、村道153.2万公里;98.27%的乡(镇)、86.40%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公路;近年来,随着公路网的逐步完善,80.63%的乡(镇)、60.39%的建制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83.2%的建制村实现了通客运班车,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奠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每年有1000万到1500万人进入城市,城市形态急剧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引起人与物在城市内部空间运动规模的扩大,从而使城市内部交通需求问题日益突出;而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城市间、城乡间及城市内部的人与物的运输达到空前的规模。城市出行模式由原来的单纯的核心区交通活动,转变为市域内核心、向心、环绕及穿越等交通活动并存的出行模式,迫切需要相应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相配套。尤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民不再单纯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其他产业转移,导致农村居民出行日趋频繁,所以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

万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2010年初由邯郸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更名创立。其前身最早为1945年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太行运输公司,是华北第一家人民运输企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集团公司现有营运客车1677余部,城乡公交车90部,总营运线路432条,线路辐射市辖各个乡镇,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经济实力,为日后的城乡公交化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长途客运线路改造为城乡公交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城乡公交的发展实践,我们认为:政府主导,行业推进,企业运作,公司化管理是城乡公交开通运营的成功经验。

1、提前规划。

城乡公交是由以前客运班车改造而来的。对于计划改造为城乡公交的线路,要对线路上运营的车辆更新和延续经营进行控制,从车辆产权改造入手,逐步取消线路上的挂靠经营车辆,为改造做准备。武安、肥乡等城乡公交的改造就是通过几年时间对线路上运营的挂靠车辆进行逐步收购,最终完成了改造。具体做法是提前进行宣传,经营许可到期一个下一台车,避免车辆炒卖现象。

2、科学选择适宜改造的线路。

我们在城乡公交的改造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条件来判断是否适宜城际公交改造:一是适当的运距,我们认为运距应该控制在50公里以内。这主要是考虑到城乡公交的高效要求和方便快捷的实际;二是适当的路况,就是道路通行条件要好,主要是考虑到安全运输和高效。目前开通的邯郸至武安班线行驶道路为城市快速路,路况良好,可以保证快捷安全的行车;三是适当的市场,城乡公交是为实现人员的大量流动而开行的,良好的市场需求便于公交模式的运营,便于低票价政策的落实,也能有效发挥城乡公交的作用。目前邯郸至武安线路日均客流8000人次,邯郸至肥乡客流日均5000人次。

4、成立公司。

我司为了更好的运营城乡公交,成立了万合集团宇驰公共交通有限公司,由宇驰公司经营城乡公交,有利于统一管

理,为城乡公交做大做强、持续发展和带动其他城乡公交的发展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5、加强管理,确保城乡公交运输安全。

为确保城乡公交运输安全,我们一是利用GPS安全信息监控系统,对车辆运行过程进行全程监控,超速报警。二是对驾驶员资格严格把关。城乡公交选聘的驾驶员一律都具有大型客车驾驶资格、年龄40岁以下、驾龄5年以上,安全行驶20万公里以上的驾驶员。三是坚持一周一次安全例会制度,认真落实城际公交奖罚挂钩考核办法。四是严格落实途中“三品”查堵制度,确保旅客途中安全。通过采取安全有效措施,城乡公交自开通运营以来,没有发生大的安全行车事故,维护了广大旅客生命财产安全。

6、多措并举,提升服务,倾心打造城乡公交服务品牌。城乡公交自开通运营以来,采取多种有效服务措施,打造城乡公交服务品牌:一是对城乡公交车辆和场站安装全国最为先进的GPS信息监控系统,对城乡公交场站和车辆营运服务实行实时监督,提高城乡公交调度指挥、服务质量和各站营运车辆整体协调能力,确保旅客顺利出行;二是每车都配备乘务人员,为乘客提供途中服务并提供报站,乘坐、换乘信息。车内配臵车载移动电视等多种服务设施;三是对司乘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标准化话术要求,得到了广大旅客的欢迎。城乡公交自开通运营以来,没有发生大的服务

产品质量事故。

7、低票价经营。

城乡公交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城乡客运模式,必须有低票价做保证。目前,城乡公交的票价相比开通前大幅下降,以保证在性价比的优势。

四、城乡公交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城乡公交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已成为服务社会、方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但目前,由于票价的降低,油价等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导致城乡公交的发展陷入困境;同时由于城乡公交是一种新型的城乡客运模式,国家的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界定和管理,造成城乡公交无法同城市公交一样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燃油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城乡公交的下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政策扶持。

根据国家“优先发展公交”的指导意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城乡公交的管理办法,明确推进城乡公交健康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包括科学合理的票价政策,享受税费减免、通行费减免、燃油补贴、站点规划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等优惠政策,使城乡公交既有公交之名,也有公交之实,确保企业有一定的赢利空间,实现城乡公交良性循环,保证城乡公交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更好的方便于民,惠泽于民。

2、由于城乡公交和城市公交管理主体不同,这两种客运方式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实现高效对接和零换乘方面仍有差距,给旅客带来不便,限制了城乡公交的发展,城市、乡镇两个客运网络的整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出市前无站点,只有出市才能有站点,入市由于无站点,只有到站才能下车,造成诸多不便。目前,由于城乡公交和城市公交分属不同的公司,仍存在利益分配问题,以上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继续寻找平衡点,最终做到方便百姓的目的。

3、城乡公交票价形成机制的确立。城乡公交介于班线客运和城市公交的一种新的运营模式,票价的制定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政策依据,致使部分乘客投诉,不利于城乡公交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不利于经营企业的市场化运营。

4、确定交通企业为城乡公交运营的经营主体。各省运输企业在经营城乡客运方面有几十年的历史,人员、车辆、网络充足健全,只需稍加改造,就能承担起城乡公交化运营任务,建议明确运输企业为城乡客运公交的经营主体。避免恶意竞争,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同时避免不稳定因素的发生。

5、城乡公交车的技术参数和运行安全。

城乡公交不同于城市公交,运行速度快,客流量大,城乡公交车车厢内拉手等用具的技术参数是不能等同于城市

公交车,这需要有相关技术标准出台,保证城乡公交车的安全运营。城乡公交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但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促使城乡公交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二○一一年五月十五日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发展

浅析城乡发展一体化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战略措施,深刻认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因、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小康社会、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开始发生了新变化。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所减小。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现代化滞后,经济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障碍明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最严重的制约仍然是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研究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原因

(一)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中国二元经济矛盾,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城乡发展一体化一方面可以落实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消化过剩产能,第三方面可以保证经济增长。我们现在所推动的城乡发展一体化与之前启动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同的,当时的概念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本次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分拆与重塑的过程。现在农民工进城,但他们并没能真正的融入城市,每年春节又出现返乡客流这种人口的不正常流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他们享受不到城市的待遇,没有城镇的医疗保险,他们建了很多高楼大厦自己是没法住的。农村发展滞后,很多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的、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对于建设新农村也不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都转移到北京、上海是不可以的。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使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中央的重大举措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并推动城乡差距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占中国人口3/4的是农村人口,实际上我们3/4还在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理论上讲,是由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有机的联系,彼此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实践上讲,是由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决定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等,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据统计,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一些村庄还不通公路、一部分农户还没有通电,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人均医保支出、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低保标准、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社会养老保险补助水平等都明显低于城镇;特别是1亿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由于户籍限制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难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不能真正融入城市,长期游离在城乡之间,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护。既然制约“三农”问题有效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是城乡二元结构,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

(一)加大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

双向的城乡一体化不是仅仅以城带乡那么简单,需要从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做文章:一方面要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比如城市的相关发展项目应向农村延伸或转移,也可在考虑资源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另一方面农村要提高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比如农村要制定向城市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根据本地资源的特点,选准与城市对接的项目,以便于城市产业的延伸和转移。就统筹城乡发展来说,强化政府服务职能,重在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对农村服务的职能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涉农信息服务、涉农项目会办服务、政产学研协作服务、涉农人才培养服务、银企合作融资服务等等。目前应高度重视这几个方面的服务,一是以项目推进服务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专项资助计划。如就秸秆处理而言,政府可以用科技项目推进的办法来促进秸秆还田或秸秆能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着力搞好面向农业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建立布点合 理的专业技术站所,形成能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 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三是着力打造面向农业现 代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向农村延 伸,并完善涉农金融担保制度,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目前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 主,远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引导各类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金融网点,并鼓励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等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新型 金融组织。

(二)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

要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关键是要落实 好强农、惠农、富农的相关政策。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 给。”现代农业是农村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现代农业以规模经济为基础,为此要注重打造主导产业明确、产业发展良好、辐射带动有力、功能布局合理、公共产品配套、生活设施齐全、城乡面貌清新、农民安居乐业、城乡 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园区带动高效农 业、设施农业、设计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投资,将土地流转给有投资能力的农业生产大户和有金融机构支持的农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要将农民原有分散的联产承 3 包地,通过流转向专门从事农业 生产的人集中,改变一家一块田或一家几块田的零 散生产经营状态。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 保证农民的利益,确保农民土地使用权在流转过程 中增加权益收入。(三)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强大动力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质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城乡两方面都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农村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要针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机制在农业农村中不断深化、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更普遍应用等新情况,在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的组织和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在切实保障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要在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和服务能力的同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组织化程度

三、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意义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将更加突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尽管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典型的二元结构仍然存在。要从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就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束缚。随着二元结构的转换,城乡间的要素流动和商品交换就构成了城乡间最重要的联系机制。因此,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城市—乡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城市离不开乡村,乡村也离不开城市。城市和乡村本为“一家”,只是随着 4 社会分工及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才逐渐从空间上分离,并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系列的差别。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混沌—对立—隔离的过程,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的重心将逐渐由城市转向了城市—乡村地域,城乡系统也将趋向统一融合。对城乡这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不应将各亚系统分别对待,必须重视整体综合。在城乡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都要求其他系统的配合与支持。因此,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就必须以城乡一体化为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城乡间的顺利贯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人口与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我国目前有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财富,又是城乡进一步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全部涌入城市,也不可能全部滞留农村。要保持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必须要强调和重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及外部系统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城乡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将会促进城乡间人才、科技、信息、文化等的交流,从而繁荣城乡经济。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必须要从城乡两方面统筹考虑,重在疏导和分流。

第四篇: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重点围绕交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开展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交通发展的现状

灞桥区地处西安市东郊,距西安市中心12公里,全区 总面积332平方公里,浐、灞、渭三河穿境而过,山、坡、川、滩、塬俱全。辖区内9个街道办事处,229个行政村,全区公路总里程1200多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624.669公里,公路网面积网密度为210.720公里/百平方公里,行政村通达率100%,行政村通畅率97.37%。基本形成了通乡达村,干线相连的公路网。群众行路难、运输难问题全面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状况还很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跟不上“建设东部新城区,打造人文、生态新灞桥”步伐,距真正实现路通、车通、人通、财通,把乡村公路变成农民的脱富路、致富路、小康路、幸福路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突出的问题是:1、公路网数量不足,覆盖面不

1广,通达深度不够。2、公路网质量差。(1)公路技术等级低,结构不合理。高等级路少,低等级及等外路多;(2)路面状况中未铺装路面的里程占总里程的比例较多;3、公路网布局不合理,密度分布不均匀。一些旅游路未得到全面开发。4、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1)个别路段桥涵防护配套率低,易发生水毁,公路病害严重;(2)危险路段临时性设施多,永久性设施少,工程隐患较大,交通事故频繁。5、公路网由于公路养管资金短缺,街、村公路养管机制不健全,个别路段公路失养率较高,路况差,路产路权损失严重,公路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影响了整个公路网的服务水平。6、建设资金缺口大,今年列入市通村公路建设计划公路里程32.21公里,同村公路仍需计划外完成45公里,共需区配套资金达6400多万元。

三、工作的思路及对策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区由城市郊区向主城区转变、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管也是发展”的理念,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以建为主、建管结合、快字领先、好字当头”的工作思路,坚持

“建养并重,养管结合”,做到“养一条路,塑一道风景”;不断完善我区管理养护机制,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大踏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事业,努力实现“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目标,打造灞桥优质、快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对策是: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分类指导,严格把关

由于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非常多,根据项目特点和灞桥区的实际情况,在技术要求、组织形式和基建程序上必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二、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打好交通建设“攻坚战”

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是搞好街、村公路建设的重要途径。“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理念已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广大人民群众蕴藏着巨大的交通建设热情,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好、调动好、组织好、保护好。结合丹凤农村公路建设经验,按“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的原则,大力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立足长远和全局,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行动起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完善乡村公路网络,提高我区公路承载能力,扩展公路通达深度。

三、完善农村公路路网规划

完善路网规划是促进我区实现从城市郊区向主城区、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提升灞桥整体形象的迫切要求。我们将根据灞桥区总体规划,按照立足区情、统筹布局、科学论证、适当超前的原则,完善我区农村公路路网规划,消灭断头路,打通循环路,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在全区形成上下贯通,干支结合,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格局。

四、是科学设计,严格审批

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巨大的作用,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我们必须坚持细化设计编制内容和深度,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设计出“设施完善、工程耐久、质量可靠、资源节约、群众满意”的公路产品,推动我区交通事业的发展。

五、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完成交通建设规划

1、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交通建设主体为区人民政府,因此区人民政府应制定公路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并承担起筹资主体的义务。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筹集交通建设资金,用于公路建设。

①、出台相关税费减免、返还政策。公路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四荒”土地的征用免交补偿费,公路建设减免征收建安税、沙石资源采集费、水土保持费等相关税费,特别是地方留成部分,从根本上降低工程费用。

②、严格执行“以工代赈”政策。

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除从地方财政附加收入中安排相应资金外,应从地方发展资金中提取一部分用于交通建设。

④、落实“双民政策”,动员沿线群众投工投劳或以资代劳等多种形式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本项目建设。

⑤、交通产业化发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参与交通建设。

2、通过计划、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多渠道向上级争取资金,将其捆绑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六、加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

要严把公路建设的质量关,从严控制设计、监理、施工三个环节,对建设的材料、工艺、规程要严格把关,加强施工质量监理,健全工程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创建优质工程,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和“补丁”工程。总的来说,具体实施工作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出一流、优质工程。同时,建立农村公路质量责任人档案,将每条道路负责人、施工单位、技术责任人的名字存入档案,实行施工质量终身追究制,力争路路成为“放心路”、“精品路”和“长寿路”。

七、加强公路的养护与管理,确保公路建设成效

按照“建养并重”的方针,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公路养护要向专业化、机械化、市场化发展,不断更新养护手段。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公路路政管理,依法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公路建设成效,达到“建成一条,造福一片”的目的,保障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

八、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为进一步夯实责任,确保“有路必养、养必及时、有路必管、管必到位”,彻底改变原来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的弊端,必须进行如下改革:一是设立各街办公路管理养护所;二是结合辖区道路路侧环境整治工作,整治好一条下移街办进行属地管理一条,夯实工作责任;三是培训街办公路管理养护所专职人员,指导他们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四是制作道路管理责任路牌,落实养护人员,积极建立起适合区域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行机制,确保实现条条道路管理有主体,段段道路养护有人员,切实保障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运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农村公路持续健康发展。

2009年4月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修改

常州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情况汇报

常州市人民政府(2012年2月16日)

常州市辖金坛、溧阳2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5个行政区,区域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361万,其中市区面积1864平方公里,人口228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00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达到350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300亿元,增长2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0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7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838元,分别增长13.1%、17.4%。

一、常州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尽管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开始部署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但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历来是我国的政策核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一直在进行。从常州来看,城乡一体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农村建设探索阶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依托乡镇企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建设开始起步,涌现出横山桥、新华村等一批新型小城镇、示范村。这一阶段主要是农村依靠自身的力量,建设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没有涉及制度层面。二是新农村大发展阶段。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 转变。三是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阶段。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的思路,研究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武进区作为先导试点,随后在金坛、溧阳开展,现正全面加以推进。

我市坚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做到在目标定位上体现率先科学和谐发展,在思路观念上注重‚三农‛与‚三化‛互动并进,在改革导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工作措施上加强政策制度研究,在发展实践上加大创新力度,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构建城乡一体的空间布局。按照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不断完善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将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市向农村拓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全市规划完善了由一个特大城市、两个中等城市、7个重点中心镇和若干一般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完成了各建制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加大了建制镇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全面完成了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近500个近期建设需求量较大村庄或‚三类村庄‛的居民点建设规划,以及1100多个一般规划保留居民点的平面布局规划,基本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形成城乡融合的现代产业。以培育壮大主导和支柱产业为突破口,以先进产业带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互为支撑、互动发展的城乡产业结构。一是推进‚一镇一业‛,每个乡镇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特色,加快资源整合,积极打造本地特色产业,形成了邹区灯具、横林地板、孟河汽配 等二十多个以镇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培育‚一村一品‛,将‚一村一品‛作为发展村级经济的抓手,加大扶持力度,目前共培育了‚一村一品‛专业村15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7.5%。三是建设‚一镇一园‛,加大对各乡镇的工业园区的整合力度,集中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园区,推动城镇和区域产业一体化。2011年,工业园区销售收入4849.5亿元,占全市乡镇工业销售总额的58.2%。

(三)建设无缝对接的城乡基础设施。按照‚城乡一体、全面对接‛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步伐,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共用。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了供水、供电、电讯、网络、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市域范围内实现了‚公交村村通‛,燃气管网正加速向小城镇、集中居住点延伸。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7655公里,全面消灭了砂石路、断头路,基本实现了辖市(区)通镇二级公路、镇通镇三级公路、镇通行政村四级公路的目标,其中武进区全面实现村组道路硬化。

(四)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服务。在教育均等化方面,我市调整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市独立建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达省二类标准以上,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3.87%以上。在卫生均等化方面,合理配臵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努力做到城乡均等化、区域间均等化,每个乡镇都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方便农村居民在家门口看病。在文化均等化方面,重点 加快乡镇和村的文化站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基本实现了‚镇有达标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的目标。

(五)建立城乡并轨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转换接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力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11年,全市登记参保人数达49.9万,参保率99.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已提高至80元。市5个区实现了低保标准城乡并轨,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46.6万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新征地农民做到了即征即保,基本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标到300元,参保农民达186.94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核心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8年两位数增长,2011年增幅达17.4%,是近年来增长最多增幅最大、而且增幅超过城镇居民的一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1。其措施有: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2011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327.9亿元、利税643.8亿元,乡镇企业劳动者报酬总额288.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来自第三产业的收入达643.5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平台、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岗位技能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开展创建充分转移镇村等活动,推进城市就业政策向农村覆盖。自2006年实施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以来,全市农民就业转移培训34.9万人,创业培训 1.7万人,新型专业农民培训1.4万人。三是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大力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推进农村养老、低保、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四保惠民‛,落实各种强农惠农政策。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预算投入‚三农‛资金达26.18亿元,其中兑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2.1亿元。

(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目标。实施‚双百万亩‛工程,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2万亩、高效农业111.3万亩、设施农业25.9万亩、高效渔业45.7万亩,分别占耕地(渔业)总面积的51.0%、50.1%、11.7%和78.6%。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省级农业园区总数达到4家,市级10家,14家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农户1万多户。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近63%,水稻育种全省领先,主体品种武运粳23号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设,全市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0%,位居全省前列。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累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48.6万亩,占耕地比重65.9%。拥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25家,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120多万户,凌家塘市场全年成交额突破190亿,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拓展农业功能,全市已建有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00余个,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居全省第二位。更可喜的是,依托良种、良法、良技和良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水稻单产达627.9公斤,比上年增7.8公斤,继续排在13个省辖市之首,实现了水稻单产全省‚九连冠‛目标,为此,省农委专门向常州市政府发来贺电。同时,我市还成功赢得2013年第八届中国花博会举办权。

(三)把推动农村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坚持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富民、强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民合作社2293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050家,农地股份合作社140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资产合作社1103家,全市农民合作社成员数达40.1万户,覆盖率达50.9%。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组建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村镇银行2家,已开业农村小贷公司30家,科技小贷公司1家。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粮食作物和能繁母猪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高效设施农业保险开始起步。规范有序地实施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到2011年底,资金总投入达到24.2亿元,建成安臵房面积132万平方米、标准农田7万亩。确定8个重点中心镇,按照小城市目标先期培育,2011年基本完成镇域总体规划的修编提升工作。

(四)把美化农村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内容。一是大力推进农村绿化,以创建园林小城镇和国家卫生镇为抓手,大力推进以镇区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化、节点绿化为重点的城乡绿化工程,‚十一五‛期间连续两年大面积推进的城乡绿化工作,增加绿化面积6600公顷。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了村庄环境整治三年专项行动,市级财政投入超过1亿元、总投入20亿元以上,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三清一绿‛,50%的村达到‚五化三有‛,有53个村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先进村。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全市37个镇实施了工业污水的集中处理,建成投运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1个。实施新一轮实事以来,累计疏浚县乡河道613条,长1699公里,清理土方3303万方,清淤整治村庄河塘总数2万多个。总结近几年城乡一体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五点体会:一是明确思路,坚持走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的道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臵、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共享、居民收入渐趋协调,加快构建新型的城乡、工农关系,努力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二是丰富内涵,重点围绕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等‚五个一体化‛,推动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全面建设新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路。三是创新制度,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各个环节,着力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努力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土地管理等制度创新,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制度化水平。四是政策配套,本着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精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中心镇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等20多个文件,有力保障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其中近两年全市有7项‚三农‛政策文件获省创新奖。五是典型引路,全力推进武进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先行建设,支持和鼓励申报成为中农办农村改革联系点,以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市推进城乡发展一体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突出反映在: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深层影响短期难以消除。长期以来,以户籍为基础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制度,使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资源分配及政治权利等一系列关系被扭曲,并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强化和固化了城乡分治、二元分割的状态,其惯性仍在社会各个领域延续。

二是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突出表现在土地供给和金融服务方面。城乡建设用地长期紧缺,实际土地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要求,有限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开发区和城市重点工程,农村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和产业结构、镇村布局调整都承受着很大压力。农村基层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但资本的趋利性使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在农村形成巨大资金缺口。

三是城乡社会发展环境不平等。长期以来,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保障,几乎完全由政府投入,而农村投入则相当有限,有相当一部分由农村自己负担,目前尽管状况有了改变,但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深度仍不够,财政支农力度与财力的增长状况还不相匹配。公共品供给偏向城市,农村需要的公共资源不足,造成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差距过大,城乡社会与个人之间发展和竞争继续处于不平等状态。

四是农民权益缺乏有效保障。现有的土地征收征用对农民利益的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向非农部门倾斜,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缺乏有效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建设用地无法直接进行市场交易,农村住房也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抵押贷款等,农村土地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常州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任务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结合实际,常州城乡发 展一体化总的目标是:到2012年,基本建立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合理布局、均衡配臵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有效衔接、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到2015年,全市 ‚两个率先‛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立完善的城乡发展一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城乡建设协调并进、城乡产业加快融合、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生活同步改善、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全面构建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全面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常州农村既保持鱼米之乡优美的田园风光,又呈现先进和谐的现代文明,真正成为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区域分明、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文明、组织坚强有力、镇村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其工作着力点:

(一)富民为核心。常州已经明确农民收入五年倍增,比全省提前两年。按照五年倍增,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要超过2.5万元,年均增长在14%左右(剔除物价因素),难度很大。为此,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增速,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农民增收根基,以城镇化增强农民增收活力,以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优化农民收入构成,推动农民收入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做到既注重农民的就业创业、强村富民等工作,支持有能力、有实力的农民带头致富,更重视低收入农户增收难的状况,落实帮扶措施,倡导先富农民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促进共同富裕。既注重稳定和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放大传 统优势,更着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建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如期实现。既注重农民收入数据的增长,做好上下数据衔接,更体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二)规划全覆盖。对照城乡一体发展要求,当前规划存在着统筹性、协调性不够,对重点功能区引导力度不强,刚性约束欠佳等不足。我市将进一步提升规划理念,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一是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组织编制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二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主体功能,控制开发强度,进一步引导工业集中,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三是强化村域规划建设。按照人口规模3000人以上的要求,以现代社区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态自然型、古村保护型等形态,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编制完善相应的建设规划。

(三)农业现代化。坚持用现代理念谋划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知识提高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努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常州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集中力量在水稻种源繁育、花卉苗木组培、畜禽水产新品开发、生物农药、立 体种养、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园艺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转化和集成应用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十二五‛期间,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科技创新项目30个以上。突出企业创新和投入的主体地位,深化农业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龙城英才计划‛为引领,加大农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按照‚一主多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格局,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升基层农技推广能力。

(四)建设中心镇。坚持把中心镇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规划引领下,通过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步伐,逐步打造成特色鲜明、产业发达、人口集聚、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小城市。实施‚项目推进年活动‛,围绕产业集群、人口集聚、土地集约,整合资源、聚焦政策,组织实施一批投入大、规模大、影响大的项目,加快推进中心镇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着力建立投融资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资、外资、社会资本的投入,拓展中心镇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强镇扩权途径,力争赋予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提升中心镇社会管理水平。鼓励中心镇在城乡一体化改革领域先行先试、率先突破,为面上改革发挥引领作用。

(五)服务均等化。以农村实事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优质资源向农村的延伸,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步伐。以‚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着力加强公共设施配套、村庄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连接通达,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到2013年,全市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创建一批‚三星级‛康居示范村。大力开展创业、就业和职业技能培训,2012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人次;不断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2012年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标准达340元以上,住院费用补偿率达50%。巩固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2012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110元,完善被征地农民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政策。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六)改革增动力。着眼于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大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发展农村‚三大合作‛,加快实现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大宗农作物生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组织全覆盖,支持组建合作社联合社,加强规范化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发证任务。积极稳妥开展‚万顷良田工程‛建设,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继续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加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创投企业和涉农项目的对接。全力支持武进区开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建设‛的探索创新,以点上改革试点带动面上改革创新。

三、主要制度创新及相关建议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我市已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金融、土地、户籍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我们感受到,一些涉及到国家法律法规 的完善和中央、省、市的事权调整等问题,更有赖于中央、省从全局和长远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户籍问题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关键是依附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等各项制度和权益上的城乡差异。目前,尽管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之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取消了‚农转非‛制度,建立了户口迁移条件准入制。但不同户口性质仍享受不同待遇,如在社保政策上,无收入的城市老年居民与农村老年居民生活补助的差别;在住房及征地拆迁上,农民户口可以享受集体土地的宅基地,但不能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生育第二胎子女的条件差异较大;在工伤和交通事故赔偿上,城镇户口与农村户口标准相差几倍。此外,户口还承载着很大的教育功能,户口的自由迁移障碍较多。改革办法: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法律法规。户籍改革涉及的教育、社会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等多项政策均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事权调整范围,应由国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调整宏观指导政策。考虑到短期内出台新户籍法的难度较大,可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地方层面解决现存的突出问题,同时积累立法经验。二是统筹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居住登记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尤其对本地农民,在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同时,保留农村的各种权益。三是多方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参照广东以‚农民工积分制‛、重庆以‚保留农村‘三件衣服’、穿上城市‘五件衣服’‛等做法,鼓励农民将集体经济组织中的资产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住房臵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 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换股、换保、换房‛进城进镇落户。

(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方面。现有的土地制度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制度。改革的核心应是围绕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这个关键,积极探索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必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经批准用于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增值收益全部返还农村。完善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建立征地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同步考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及农民安臵用地问题,探索实物留地、物业补偿、货币补偿、参股经营、等价臵换、指标抵扣等多种模式,多渠道保障被征地农民长久生计。稳妥开展农民宅基地流转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和跨村组臵换机制。

(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解决目前农村面广量大贷款难问题,既需要发挥农村外部金融机构的作用,更需要培育自身的金融组织。应针对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强的融通本地资金现实基础和需求的特点,放手发展被称为草根化的低端金融市场,鼓励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开设微型金融机构、资金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各类资金互助合作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推进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出资组建担保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权、农民住房‚一权一房‛抵押贷款试点。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方面。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保体制,不等于现在就要实现城乡统一标准、统一保障水平,而是在现有社保制度全覆盖的基础上,注重城乡社会保障的衔接、自由转换,缩小差距,逐步过渡为‚无差别的统一‛。如养老保障方面,重点是围绕新农保、被征地农民保障、城市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各项养老保障制度,畅通制度之间衔接转换渠道,设定不同的参保档次,本着自愿选择的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建立起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三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方面,本着‚一个制度、不同层次、覆盖城乡‛的原则,整合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和儿童医疗统筹制度,统一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所有居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统筹城乡的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为主体,以各项医疗互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两点建议:

一是要高度重视中心镇的建设。目前,我省许多地方都把中心镇建设放上了非常重要的位臵,以其发挥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载体和引领作用,但推进中普遍受到资金筹措困难、建设用地指标缺乏、管理权限偏小等问题困扰。浙江省选定27个试点镇,通过实施强镇扩权、调整行政区域、完善财政体制等举措,计划5年左右培育,成为一定实力的中小城市,为此,建立每年10亿元的专项资金(暂定3年),用于试点镇项目建设的补助。因而建议省在20个经济比较发达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试点的基础上,对重点中心镇制定强镇扩权实施办法,落实扶持的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省每年应单独安排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中心镇的建设与发展。二是要加大对茅山老区支持的力度。我市茅山老区地处金坛、溧阳两市,丘陵山区较多,农业比重较大,自然条件差。目前,产业基础和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农民收入普遍不高,经济薄弱村比例大,一些乡镇发展水平甚至低于苏中。而省有关部门在确定目标任务时,把我市老区等同于苏南发达地区,并且多年来省按照财政预算内一定比例统筹用于苏北的发展。对此建议,省要关心和支持我市金坛、溧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尤其要加大对茅山老区扶持力度。

下载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城乡发展一体化

    唐山: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行进在冀东大地,不时能看到一片片新建起的楼群——农村新社区。走进楼群,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路灯林立、绿草茵茵。休闲娱乐广场、村民活动中心、......

    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题调研材料(模版)

    ***镇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专题调研材料 区政府办公室: 按照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全区“一核二区三片”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全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荐5篇]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刘卫红 政策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马克思指出: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就......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

    2、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市化

    1. 相关研究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较差;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覆盖农民和农民工。 上世纪......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作者:卢水生 卢水生: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调研员、教授、新闻发言人。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国外并没有“城乡一体化”这个词,“一体化”通常被......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提升农村群众出行质量 建湖县客运管理处 裴文雅 摘要:本文就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构建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