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作文课题研究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二年级: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 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五、六年级: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 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重表达,轻育人。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
(二)重 模式,轻能力。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点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 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
(三)重课堂,轻 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
(四)重指导,轻讲评。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面对作文 后的讲评不重视,常常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 发给学生完事。或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刀阔斧的进行修改。
(五)重范文,轻下水。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 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这样,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 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无童真、童趣,无灵性可 言。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 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学 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 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 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的诞生,其所包含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智力、兴趣、思想、意志、性格、情绪、精神等8因素的综 合反映的结果。因为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 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其 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 的精神产品。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 中,提倡作文个性化,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 生个性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 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 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 的感受。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 “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 可见,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通过本次研究,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
平。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尊重学生 个性,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目标。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探索如何让学生作文“个性化”的策略,使 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 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四、研究内容。
1、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 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 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 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 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 章的源泉——生活。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光限于课内训练是 不够的。因而,我们必须淡化作文,强化生活意识,使作文因生活而 美丽。如何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是实现 学生作文个性化的主要途径,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很值得研究。
2、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习作兴趣。习作兴 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适应学生的
心理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 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 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 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3、其实,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 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 现。这也是作文“个性化”的关键。教师应当努力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世 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 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4、真实,说真
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这是作文“个 性化”的基础。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象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分 重视学生的想象。小学一二年级,就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三 四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想象中的“真实”,常与创新 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可贵的,千万不要因为片面理解“真实”而把想象 中的“真实”给否定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 思,有我之情”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 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现 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 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 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2、研究阶段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投稿。
3、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提供优秀课例,学生优秀习作。
第二篇:小学生作文课题研究
小学生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二年级: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三、四年级: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五、六年级: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以下现象:
(一)重表达,轻育人。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
(二)重模式,轻能力。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将一点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
(三)重课堂,轻生活。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
(四)重指导,轻讲评。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面对作文后的讲评不重视,常常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或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大刀阔斧的进行修改。
(五)重范文,轻下水。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这样,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化体验,学生独具匠心的棱角受到压抑,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写出的东西无童真、童趣,无灵性可言。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个性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的诞生,其所包含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是智力、兴趣、思想、意志、性格、情绪、精神等8因素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因为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生活体验、感知、情感、想象、思维、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提倡作文个性化,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真实表达,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语文课标》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可见,写出个性,有创意,才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通过本次研究,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改进作文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性,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探索如何让学生作文“个性化”的策略,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四、研究内容。
1、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可见,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光限于课内训练是不够的。因而,我们必须淡化作文,强化生活意识,使作文因生活而美丽。如何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是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主要途径,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很值得研究。
2、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习作兴趣。习作兴趣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尝到甜头,并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3、其实,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这也是作文“个性化”的关键。教师应当努力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有个性地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4、真实,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这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真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真实,另一种是想象中的、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真实。《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的想象。小学一二年级,就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四年级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到五六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想象中的“真实”,常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可贵的,千万不要因为片面理解“真实”而把想象中的“真实”给否定了。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文中有我之心,有我之思,有我之情”也是我们研究的一个方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侧重课题的前期论证,收集国内外有关内容、研究的观点、方法等。
2、调查研究法:各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了解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该问题研究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教法学法模式等,通过论证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
4、个案研究法: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全面发展理论,对个别学生进行个案记录和研究。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2、研究阶段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投稿。
3、总结阶段
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提供优秀课例,学生优秀习作。
第三篇:小学生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课题研究实验计划
21世纪又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也将是一个创造的世纪。培养学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21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可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与人合作,不会自主学习,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将无法适应21世纪的社会,更谈不上获得个人的发展。因此,本学期在小学生中开展了课题实验研究,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具体计划如下:
一、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和运用的领域。
二、我们从阅读教学基本过程与操作模式入手,进行了漫漫求索。过去,教学渠道过分单一,忽视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语文教学没有跟学生课外读写、课外生活结合起来。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突破了传统的教材观念,拓宽了教材的外延,初步形成了富有新意的教材体系,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密切了课内外的联系,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创设了有利的大环境。学生的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得不到应有的培养。所以,开展小学生课题研究,为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舞台。
三、小学生课题研究实验,以学生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反思总结、自主调整完善的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社会性等本质力量,进一步开发和培养了人的创造性。
四、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将学生的学习教育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校向社会扩展,使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实践,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促进整体素质,特别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五、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实地参观考查、调查、问卷、咨询、采访、观察、实验等方式方法,广泛搜集、阅读、研究,从而占有全面、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学生按资料来源以剪贴、观察日记、实验记录与报告、采访记录等多种形式,按内容归类排序,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找到解决矛盾的途径与方法,并撰写出课题报告。
六、建立激励机制。为维护和强化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要采取全程全员激励措施,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定期开展展评活动,给学生以展示、交流的机会,树立榜样,典型引路。在展评设奖时,本着“面积全体,赏识激励”原则,使参与研究的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赏识激励,都尝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自主实践与创新进取的热情。
总之,经过本学期的实验,激发了学生自我展示、主动发展、自我完善的欲望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觉进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第四篇:小学生养成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课题阶段性报告
桂阳士杰学校 谢严梅
自2010年我们的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五好小公民”实践体验、“班级日常常规管理千分制”、“五语连心式评语”的个性化评价等研究成果,在社会公德、学习态度、生活能力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
1、前期调查
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不足的现实。在问卷调查及座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低中年级与高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判断方式,低中年级约 33% 的学生较多注意行为的结果。从学生的座谈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道德判断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但学校的道德教育没有达到真正的内化,还没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的潜意识中的认识仍主导着他们的判断,家庭教育对孩子道德判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对学生学习目的性的判断中,学生对“我现在读书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赚很多很多钱”,持赞同意见的高达 51%,“说不清”的占 10%,持否定意见的仅占 39%。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立足于个人利益,尽管学校教育中,大量地向学生灌输“为将来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思想,但学生从社会环境中吸收到的信息大大削弱了学校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个人的功利性,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动力。问卷调查统计显示,对“美术课前,小明发现蜡笔没带,马上去打电话叫家长送来。”这一事例,37% 的学生认为可以这样做,19% 的学生认为说不清,44% 的学生认为应该自己带好学习用品,而不能请家长代劳,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生活上依赖于家长,家长也乐于为他们服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致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缺乏责任心。对家务活儿,诸如,洗衣、扫地这一问题的判断统计中,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低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46%,认为应该的48%,说不清的6%;高年级学生认为不应该帮助家长做的学生有15%,认为应该79%,说不清的6%。显然,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家长较多的是一手包办学生缺少练习的机会,而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责任心也日趋完善。
2、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
如今家长在言教、身教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化的教育,极容易搅乱孩子们幼嫩的心智。家庭教育对养成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表现在:
其一,在做人上,现在的孩子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中。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又帮助孩子打扫教室卫生,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因此,人们很形象地总结出“5+2=0”,即学校苦口婆心的5天教育,被家庭、社会的两天教育所抵消。
其二,在生活上,今天的孩子处在“穷教”与“富教”的矛盾中。“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口号率先在每个家庭中得到了最充分体现。家里水果、点心之类的东西,应有尽有,千方百计逼着儿女多吃各种营养品、补品。同时,他们又要求子女要生活节俭,不要光顾吃而不学习,怨子女好吃懒做,太好吃零食;一年四季衣服花样翻新。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子女要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又拿伟人的俭朴生活来教育她们。
其三,在思想上,今天的孩子处在“吃苦”与“享乐”的矛盾中。我们的家长,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所提供的一切。一方面家长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家长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
其四,在教育内容上,现在的孩子处在“重智”与“轻德”的矛盾中。到学校,家长首先看的是学生考试成绩,问的是子女在班上的成绩排名;子女放学回家,家长首先检查的是学生的作业,辅导的是学生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做的是大量的练习;在外,与他人谈及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情况。人们很少,甚至根本不涉及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品德问题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或者不需要像学习那样值得重视。“唯上大学才是人才”的人才观,“重智轻德”的教育观,让年幼无知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人格教育期。其五,在教育方式上,现代的孩子处在“放纵”与“专横”的矛盾中。有的家长在孩子破坏公物、在公共场合撒野、无故凌辱同学等不良行为发生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甚至为孩子占了上风,抢了便宜而自鸣得意;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的“胆小”个性,竟毫不掩饰地要求孩子对其他同学要“以牙还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怕,有爸爸妈妈呢;有的家长干脆以工作为理由,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
(2)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还严重存在。
人们普遍的开始重视知识更新,技术更新和智力因素发展之后,越来越被一个严重的问题所困扰,那就是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问题,而道德和非智力因素是不能单靠认知所能解决的。实践证明,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较智力因素的发展更复杂。同时,道德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存在着促进和延缓智力因素发展的制约功能和作用,存在着不可补救或难以补救的“不可逆性”的教育内容。重分数轻行为习惯培养的?还严重的存在。学校的养成教育操作实践先行,理论指导滞后的状况非常明显,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不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时紧时松,随意性很大,有的甚至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总抓总不见效,越抓越没劲。我们学校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只一味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长期性、艰巨性。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2)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车上有一老一少两位女同胞在抢坐位,少女得胜,老者不服,连连质问:你家有没有老人呢,你会不会老啊,一点教养都没有。少女倒不脸红,不慌不忙反唇相讥:老了在家呆着,别到外面碍事。众人听后无语。一位胖胖但无表情的售票员安坐不动,不去劝解,只评价一句:中国人的素质就这么差。众人光听“二人转”,没注意汽车点不上火,趴窝了。前面司机传来一嗓子“赶紧推车”,售票员便招呼大家下去。有座的怕丢了座自然不动,没座的怕站不着好位置也不积极,售票员便边推边嚷开了:现在人的素质怎么这样,不推谁都别想走。一位知识分子模样的乘客心有不服,跟人嘀咕:这帮人出车前也不知道检查一下车况,刚跑几步就动弹不了,耽误别人时间,也太没职业道德了。车终于走了,大伙算歇了口气,不料那售票员又开始抱怨了:这破车三天两头出毛病,也不知怎么造出来的,瞧这工人的素质。到底谁的素质差?动一动嘴皮子是容易的,抱怨是容易的,如果一个民族不是积极建设,而是不停抱怨,其危害相当大。这种抱怨使人心涣散,进取心弱;既影响情绪,又削弱智慧。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实施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在教学常态下进行,以行为训练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活动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文献研究法,以实验前后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横向比较作为对照结果。
1、行为训练法:行为训练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行为训练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形成好思想、好品质、好的习惯会使他们受举益终身。在具体的训练中做到:(1)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2)严格要求。(3)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检查与评比结合起来。
2、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反映或说明一般性问题。
3、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小学生养成教育研究的文献,检索并汇总可供本课题参考的研究成果,发现其薄弱点与空白之处,为本课题提供研究的创新突破口。全面综合分析了中央有关文件、《中小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以及国家、地方、学校有关学生道德常规要求的各种规范性文本,清理、筛选出了有关小学生道德行为要求的内容因素,进行归纳整理,使之规范化、系统化、序列化。
4、活动教育法:我们针对小学生天真活泼的特点,开展丰富多采?,学校有计划地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5、榜样示范法:用典型去给学生做榜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努力,经常对照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实施策略:
1、创造“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在实验研究中,校长朱封国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课题主持人。为了实验研究严格按实验研究方案实施而取得实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构想,创造出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学校工作格局,把习惯养成教育的点点滴滴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
①把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纳入学校各项工作的议事日程。
从2010年10月开始,学校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支部工作、工会工作、值周工作、少先队工作、校本研修工作、班主任工作,乃至于学校总务后勤工作,都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各个部门和教师个人在制定工作计划时,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的特点,对习惯养成教育提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或相关要求。在总结工作时,同样对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认真地总结和反思。
②真正把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落实到各部门、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在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中,既强调了教师在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中通力合作,多管齐下,要注意从行为、学习、生活、心理四个方面全方位落实养成教育目标,又针对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做到了“合中有分”。例如:在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少队工作中,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学科教学和校本研修工作中,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研究内容。再如:学校除了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全方位的习惯养成教育以外,还专门培养大队干,由大队干对学生进行管理。少先队大队干们对学生个体和班级当天的行为习惯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监督,并进行评价,在每周、每月进行表彰和授牌。班主任则要根据班级本周、本月情况及时组织学生利用班会时间对自己的习惯养成教育情况进行小结。同时引导全班学生对班集体的整体习惯养成情况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在习惯养成教育班会记录中作好记载„„除此之外,课题组还经常安排专人利用专题讲座、集会、升旗仪式、早操、课间操等时间,给全校学生上习惯养成教育大课。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是习惯,什么是良好习惯。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好习惯有什么益处,不好的习惯有什么害处,怎样来养成好习惯,怎样来克服不良习惯。
2、将养成教育实验研究和新课程研究有机融合,形成和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①在养成教育中注入时代的活水。
在实验研究的操作实施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养成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我们十分注重养成教育的生成性。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和上级要求,随时调整养成教育的目标设置,如,在行为习惯养成目标中,我们增加了“学会保护自己,不上坏人的当,不到危险的地方,不做危险的事情”;在学习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生活习惯养成目标中增加了“时刻注意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立、卧、坐、行保持正确的体态姿势”等许多富含人文思想的习惯养成目标,并在日常的养成教育中逐一落实。
②开展体验教育,践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将传统德育教育和少先队体验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了校内“学校——班级——个人”和校外“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网络。
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我是五好小公民”常规教育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打好坚实基础。
在家庭做“小帮手”,体验家长的艰辛。在家庭中做孝敬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
在社会做“小标兵”,体验公民的责任。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
在学校做“小伙伴”,体验集体的力量。在学校做团结友爱、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
在社区做“小卫士”,体验劳动的快乐。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
独处时做“小主人”,体验个人的魅力。在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在学校层面,利用校会、大队活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时间对全体师生进行叙事说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如:开展“我讲我的好习惯”的活动,着力于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定期开展养成教育专项评比活动,如:课前一支歌活动的开展和评比、队列出操评比等等;开展“卫生之星”的评选、“卫生清洁示范班”“文明礼仪示范班”的评选。让获奖个人和获奖班级在升旗仪式上亮相,表扬并授予他们荣誉,从而调动了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加强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在班级层面,通过早读、诵读和传统美德的警句名言,认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验传统美德的价值;通过班会、班队活动,自主制订班规、班训,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班规中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个人层面上努力规范自己。
在校外的层面上,通过召开家长会、家委会、举行家长开放日以专题讲座、交流研讨、印发资料、举办征文、格言评比等形式让家长也参与传统美德的教育,并以身作则,影响教育孩子。
③将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
让养成教育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重要研修资源。通过课题研究使学校形成独具个性的校本研修机制,使之在学校研修组建设、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校本研修拓展空间,搭建平台,升格档次,注入活力。
根据课题覆盖学校工作各方各面的实际,学校和课题组在实验研究的具体组织与管理上,将课题实验研究与校本研修也实行了有机整合。侧重于各科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兼顾其他方面的养成教育。研修组内的教师,每期承担自己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子课题,同时也是校本研修课题的一种,每学期期末必须向教科处上交子课题研究小结。同样要将所有资料放入《教师个人档案》,作为评价教师的一种重要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模式。
其基本过程是在基础性学科学习过程中——创设和谐快乐奋进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师生学习潜能——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渗透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其主要方法是,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立“养成教育”目标,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与“养成教育”的结合点,讲课时首先传授知识,让学生创造性思维、研究性学习,在此过程中巧妙地把“养成教育”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使他们正确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自己的道德观,进而产生道德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然后,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导之以行,从身边小事做起,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成为学生内心的自觉要求,主动按照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2、以德育校本教材《我学会了》、《好习惯 伴我行》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我学会了》校本教材内容:涉及小学生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行为习惯两大方面,教材具体列编了十八个小习惯,在每一个习惯养成的章节中,按照“做一做”、“记一记”、“读一读”、“养成建议”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做的意义、方法和作用,内容简单、易懂,并配有适量的插图,图文并茂。
《好习惯 伴我行》校本教材内容:分成了五大章节:分别是“国旗下的讲话”、“养成教育小故事”、“好习惯推广站”、“坏习惯集中营”、“最流行的养成教育儿歌”。教材中列举的“坏习惯”来源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家长问卷调查,真实详尽地反应了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针对这些“坏习惯”,我校课题组教师有针对性地收集筛选了许多生动有趣又富有启发性、教育性地小故事,使学生在一边阅读这本教材的同时,一边受到好习惯的熏陶。(2)校本教材的结构:
以“讲故事——明道理——小讨论——重践行”为途径,一般有“讲一讲,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评一评”等形式。
(3)校本课程的使用:
一、二年级每班每周一节;三至六年级实验班每周一节。
a.《我学会了》: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 b.《好习惯 伴我行》2010年9月至今。
3、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教师调查、家访、开放日的活动,我们从教师、家长和社区的反馈中得到,至从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实验开展以来,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自理等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多的进步。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下课后,对于自身的生理需要还是能够做出反应,例如:主动上厕所、喝水。其中能做到立即上厕所的学生占90.1%,能做到喝水的学生有85.3%,能做到文明游戏的学生有89.7%,能做到收拾好上节课学习用具的学生占78%。
不足的是:学生课后整理课桌的习惯相对较差一些,这其中有的是因为一下课急着上厕所的,也有的是急着去玩游戏。另外,由于学生年龄差异,对于游戏的安全、卫生、文明等方面的认识也有所不同。从调查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年级的学生在课间文明文明游戏方面要明显强于低年级学生,说明在课前准备方面开展教育实践,在活动后有明显的提高。
调查显示:在日常生活习惯中,能坚持勤洗澡、勤洗头的学生占82 %,勤俭指甲的学生有 79 %,能勤换衣服手帕袜子的学生占85%,注重牙齿健康的学生有61%,饭前便后能坚持洗手的学生占78%。
与学习相关的两个个人卫生习惯调查数据显示相比以上几个习惯要低一些,能定期整理书包的学生有77%,能常清洗书包的学生只有25%。这和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有关,导致了学生自理能力不强,劳动意识不高的现状。
在公共卫生习惯中,能做到不随地吐痰的学生 82%;不乱扔纸屑、杂物的学生有79;不再墙上乱涂乱画的学生有89 %;不乱扔铅笔屑的学生占96%;看到地上的纸屑主动捡起来的学生占76%;能动手消除周围环境涂画痕迹的学生只有54%。
对照调查评价表,我们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在自我约束方面比低年级学生要强,因此高年级学生绝大多数都能做到自己不乱扔,自己不恶意搞破坏,可见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控制力。但是,在主动保护环境方面,低年级学生并不亚于高年级学生。综上所述,我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卫生习惯,也表明学校的养成教育是有成效的,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起着主导的作用。
4、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通过实验,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人人都能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上独挡一面的优秀教师队伍。可以说,广大教师真正尝到了课题实验研究的甜头,得到了教育科研的实惠。
5、养成教育实验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教育科研日常化,日常工作科研化“的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一体化的学校工作格局,发挥了神奇的作用,学校历年来的教学质量逐年上升。我校的养成教育经验在我区“办学特色现场会”上交流。养成教育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四、课题实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和不足。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愈发深刻地感受到:
1、如何对学生的习惯养成进行及时、全面、分层、准确的评价,并使这种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是最大的困惑。我们也进行了许多尝试,虽有一些成功之处,但总的来说,感到不尽人意,因为:有时往往因为设计过于周密而难以操作,有时又往往因简单而流于形式。我们将在以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中对此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更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2、是否需要构建一种养成教育的课堂模式?如果需要,这种模式应当是怎样的?这也是我们在以后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第五篇: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人类进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切无不加重了现代人的心理负担。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也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现代化的建设不仅要有健全的体魄,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还不十分健全,一些传统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在许多教师当中,还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以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特征的应试教育策略,使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许多小学生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损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当今小学生中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交往障碍、性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等。如何帮助今天的儿童、青少年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迫切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老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手段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探索其心理教育的规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来开拓班级工作新局面。
二.研究对象:所教班级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研究本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因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对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 它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心理机制、感觉记忆、思维技能以及动机情感、心理差异等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小学生心理学,由于它“研究的是小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情感与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的形成,以及小学阶段可能发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规律与特点。” 《小学生心理学》 告诉我们:“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塑造和发展受教育者心理的过程。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在教育方针和目的确定之后,如何组织教育内容、编排教材,采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切都离不开研究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小学生心理学》对如何观察小学生的言行,分析他们行为表现上的变化,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向小学生有效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如何引导小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增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都作了科学而系统地阐述。这些阐述既具科学性、理论性,又具针对性、操作性,为我们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的指导。
2、研究本课题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是教育学。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而教育学就是以研究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为对象的,它是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和揭示教育的科学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本课题根据这一理论,确立了研究的目的,即通过研究,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四.研究目标:
以所教学生为着眼点,在他们中间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转化学生在学习、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行为,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
1.因材施教原则:不同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
地因材施教,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2、学生主体性原则:在教育中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首先以小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3、民主、平等的原则:在教育中,尽管教师与小学生的角色不同,所处的位置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
4、坚持预防、发展重于娇治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预防和发展的功能上,其次才是帮助小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成长中的危机。对于极个别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对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请心理健康专业人员诊治。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对学生自信、自强、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教育,在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性格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优化上述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善待他人、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教育。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⒈加强心理辅导,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心理常识,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3.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问题行为的矫治方法及家庭教育的操作技术,使家长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八.研究时间:3年
九.课题研究的策略:
⒈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⒉健全心理档案,搞好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