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论文(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3:3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作文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作文论文》。

第一篇:小学语文作文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

一、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想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来,首先必须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作文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同时要注意,学生写作的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因为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精心地创设情景,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鼓励孩子写作时走进生活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比如说在学生活动(如春游)结束后,可以让学生们写感想,游记等,教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形成文字。

三、落实作文指导

一是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对周围熟悉的人和事物要细致地观察:这些人和事有什么特征,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等。逐渐让学生对许多事物开始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提问,从而产生表达的灵感,有了表达的欲望。

二是要在教学中落实作文指导。让学生模仿优秀课文的写法进行写作,琢磨并领悟出作文的真谛。让学生潜心地去读文章,自由地去想,无拘无束地去议,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要点,再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借鉴迁移,巩固习作知识,为写好作文提供一条快捷之路。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

三是要做好作文批改。批改方式要新颖,才能保持并加强学生的作文兴趣。批改方式除教师眉批、面批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批,也可以采取教师领学生一起批和学生分头批的方式。教师领学生一起批,从学生作文中选出2—3篇中等作文,刻印发给大家,先理通文字,再看中心思想、布局谋篇等方面。学生可以广开言路,提出见解和修改意见。学生分头批,每人一本作文,教师提出批改内容和要求,然后收上来。主要看修改情况,打分平等。通过这些,学生间距离可以缩短,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讲评作文要以表扬为主,充分肯定学生写作成绩,哪怕一句话,一个词用得好,要充分肯定,在肯定的同时,还要细致评点,使学生可以摸到布局谋篇的路子,表情达意的方式,鼓励他们要敢于创新。

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我相信教师只要在新教学理念的沐浴下,引导学生立足与生活实际,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宽容每个个体的个性,一定会使每个人都会乐于作文,乐于表达, 让作文成为学生表达生活的、体验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

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摘要

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提高教学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篇论文将对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进行探讨。

关键词: 语文 兴趣 小学生 教师

目 录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习兴趣„„„„„„„„„„„„ 3

二、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4

三、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4

四、利用表演活动,调动学习兴趣„„„„„„„„„„„„„„5

五、利用表扬艺术,让学生保持学习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6

六、巧妙组织课堂以调动学生情绪。„„„„„„„„„„„„„6

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7

八、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8

九、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9 结论 „„„„„„„„„„„„„„„„„„„„„„„„„„ 9

参考文献„„„„„„„„„„„„„„„„„„„„„„„„ 10

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可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我们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漫画书,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有的老师会大声怒喝、批评责骂,有的干脆罚学生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但是,久而久之,我们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就更差。静下来思考一番,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上课“不认真学”,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有的老师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提高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呢?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改革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语文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 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对所学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应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采取有力的措施。我们可以采取 “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实行“教案——学案——考案”一体化。这样的改革,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我们是农村中学,平日上课,有的老师不大注重自身形象。上课时随随便便穿身衣服,有时甚至衣衫不整,精神萎靡。有时满脸通红,醉眼蒙眬地步上讲台。面对这种形象的老师,学生怎会有心思听其讲课呢?还不如大睡一觉痛快。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堂之前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是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这样自然就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奠定了一堂课的成功基础。为了课堂需要,有时还可以通过服装的变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平铺直叙、一讲到底,不想方设法设置一些好的疑问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即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依旧无动于衷。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设置疑问,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 4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教学中必须要有意识地设置导语,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探索问题的热情。我在上《猴子捞月亮》这篇课文时,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猴子为什么要捞月亮?它们在哪里捞月亮?它们捞到了么?”于是,孩子们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

四、利用表演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大诗人、哲学家尼采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注定了语文教学需要表演这种形式。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如果我们能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会很容易激发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举办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可促使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巩固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也会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

心理学家杜威的“做中学”理论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然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课堂中充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好动的天性,使学生在“玩”语文游戏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有很大善处。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 此,不但要把表演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也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丰富课堂,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表扬艺术,让学生保持学习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荣誉感可以强化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使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的动机,因此表扬是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也很重要。后进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小小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眼神,都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对后进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在课后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不够好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他们常常由于获得好成绩受到老师、家长、兄弟姐妹、同窗好友的赞赏而引起荣誉感,为保持已获荣誉而更加努力学习。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六、巧妙组织课堂以调动学生情绪

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它应是一片知识甘泉流淌的园地与师生心灵交流的园地,是学生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实验田。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 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不好好学习,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

七、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增强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象、幻灯以及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教学,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如在教授《葡萄沟》一课时,有的教师让学生边听录音“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乐曲,边听老师的讲解。乐声一起,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做起新疆特有的舞蹈动作,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章的角色。在讲读课文中,结合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语,适时放录象,当播放到 葡萄沟的葡萄到处都是,伸手可及;有白的、绿的、灰的、紫的„„什么颜色都有时,学生嘴里发出啧啧声,不禁脱口而出:“我都馋了”、“我都想到新疆去了”。在愉快的乐声和动人的画面中去学习,有了乐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

八、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使学生信服你,认为你是他在求学经历中遇到的最好的语文老师,值得钦敬,值得崇拜。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团结在你的周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生的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教学工作将得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就会得以提高。教师是学生的良师,也是学生的益友,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教师自始至终要正确认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同时也要让学生走近你,不要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怒目以待冷嘲热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大声叱责的地方,就有粗鲁的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叱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映,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映中丧失殆尽。” 同时,教师要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丰富课堂的情感内涵。语文教师的施教对象,不是成品加工厂,而是情感丰富的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像奔涌的河流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要想使课堂教学臻于活的境界,教师必须投入丰富的情感,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场”。教师丰富的情感磁石般的吸引学生,他们便会自主的投入学习,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 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体验;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出色的语文教师。

九、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榜样事例、名人名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开展这一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教室里张贴名人名言警句,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豪情,如清代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汤达的“一个人只要强烈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期目的。”;“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也可以让学生在黑板上轮流书写一些哲理性的句子。二是经常宣讲一些名人的成功事例,越王勾践、大文豪蒲松龄、曹雪芹甚至是班级里的同学的成功来激励学生立大志、吃大苦、建大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故事感人,学生觉得生动有趣,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倍感振奋,语文基础差的学生,也感到语文课的趣味性。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期引导,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让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统一地结合起来,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才能让他们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教育方法与艺术全书.[2]小语文教授教养参考.2006,6.[3]语文天地.2007,12.[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2005年重印。

[5]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年第5期

第三篇:小学语文论文

“等待”是一种唤醒

等待需要耐心,等待需要有坚强的意志,等待也需要有热情与微笑。

在教学过程中,“等待”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更是对后进生的一种唤醒。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现象,课堂上常常是一些优秀学生唱主角,他们踊跃发言,积极表现,出尽了风头。而一些后进生只能默默无闻,谨小慎微,甘当陪衬。其原因,老师们会突口而出:教学任务紧,好学生回答问题大都能说在点子上,能配合老师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后进生往往需要老师反复点拨启发,太影响教学进度,因此,老师们都不愿等待。

上述案例对于老师们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无可厚非。但我不这样认为,更不那样去理解。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要从关注个体开始,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张扬。老师不能简单的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着、引导着、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着,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上。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更应该“等待”。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事实上,教育和唤醒、激励和鼓舞并不都是立竿见影的,教育需要等待。

老师的“等待”并不是一味地痴痴傻傻的”守株待兔”,而需要

老师适时地点拨,恰当的评价,真诚地鼓励,给学生以新的体验和启发,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

我班学生白云浩同学是个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接受能力较慢的小男孩儿。在上“草船借箭”这课上,我发现他犹犹豫豫地想举起小手,我毫不犹豫地叫了他。她胆怯地站起来,不知所措。我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鼓励他:“别紧张,好好想想,老师等你!”白云浩抬头小声说:“诸葛亮很有天文方面的学问,而且„„而且学问大;同时他也知道曹操是个„„”,这时,其他同学早急了,小手举得高高的,嘴里不住地喊:“我帮他”,“老师让我说”。看到这样的情况,我没有就此让他坐下来,而是耐心地对他说:“别紧张,再想想,慢慢来,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你一定会说的更好,老师相信你”。我边说边启发他想想当时的天气情况,雾很大,再加上东吴士气很高,擂鼓声呐喊声不断,曹操他„„

“好,试着说说看?”在我充满期待的启发下,他终于回答:“曹操肯定不敢轻易出兵,怕中诸葛亮的计,也说明他生性多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你回答地太棒了!大家掌声响起”我微笑着夸奖他。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看到白云浩的目光特别明亮,他自信的挺直了身子。这节课虽然因为白云浩同学的发言少讲了一些内容,但收获却更有意义。因为在以后的日子里,白云浩渐渐地能高高的举起小手,响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敢跟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争辩呢!

类是这样的孩子,我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一步给予帮助,激励和鼓舞。在班级每周例行的读书会上尽量让他们多发言多主持。久而

久之,他们一定也会出类拔萃的。

“等待”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待”是一种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习,能学习,也都有学习的潜力可以挖掘;“等待”更是一种唤醒,老师用尊重、关怀、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使学生的潜能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挥。

诚然,当学生的学习遇到困难时,请给他思考的时间,给他努力的机会,耐心地等待,帮其自悟自得。那么,学生会从“自甘落后”破罐子破摔的阴影中走出来,自信的抬起头,在自我肯定的喜悦中,在“我能行”的体验中一步步走向成功。那天,当白云浩同学结结巴巴、断断续续时,如果我生硬的打断他,让他灰溜溜的坐下,那么,这个原来就缺乏自信的孩子也许会更自卑、更自闭,也许会永远合上含苞欲放的花蕾。

我庆幸,我呐喊:我“等待”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等待”是 一 种 唤 醒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第十二小学

邮编:017000 手机:***

2009年7月10日

第四篇:小学语文论文(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

屯昌县南坤小学曾宪波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向来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道门槛。由于有大部分农村家庭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缺乏对孩子的阅读督促。另外,也因农村学校藏书有限,或形同虚设,造成学生阅读面窄。因此,在新课标的推行下,给农村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难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标下指导农村孩子进行阅读教学并养成习惯呢?下面就此浅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程怎样教》中讲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起点,是培养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力。”而在农村这块“阅读的沙漠”中崛起“阅读的种子”并非易事。如何激励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我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是:

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发兴趣

我慎重考虑到农村学生的识字程度、朗读水平和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品赏能力差的弱点,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范读。则教师的有感情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只有教师自己进入了角色、动了感情,才可能使学生领会“文美”,才可能把学生引入意境,激发阅读兴趣。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细心、正确听出教师的语速、轻重缓急等,让学生进入文章意境,从而营造了气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我教《第一场雪》一课时,通过有感情范读描写下雪后的句子,作者写雪景时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写法,[即(静态描写):“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动态描写):“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突出了雪大和雪美的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理解课文做了铺垫。整个过程使学生的间接兴

趣转化为直接兴趣,感受到语言的美,便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熟读成诵,兴趣升华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可见阅读就应让学生获得读的成功体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多层次、多渠道的朗读能使人感受文中的景物美、思想美、情感美,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桂林山水》时尽多让学生在抓住漓江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边读边想象文中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映入眼帘,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获得了美的情感,兴趣得到了升华。又如在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这两大中心句,结合课文插图有感情地朗读,并在脑海中浮现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独特形态美及云雾变化之快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给学生留下了鲜明的、深刻的印象,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此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各种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或以情设趣,或以疑激趣,或以电教媒体引趣等。

二、以读为本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尽可能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得到知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1、以读代解

《语文课程标准》里讲到,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让学生通过读书去解决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有些教师在教学《宋庆龄和她的保姆》一课时讲了“后来,李姐(保姆)身体不大好,宋庆龄不但不再让她照顾自己,还用自己的薪金另请了一个小保姆,自己也尽可能地亲自照顾李姐,嘘寒问暖,端汤喂药,让她和自己一起在楼上吃饭,还让李姐坐上座,自己在边座相陪。李姐十分不安。”其中,作为国家的名誉主席,她为什么能这样做?李姐为何感到十分不安?这时教师大可不必给学生做详细、理性的分析,而应采用以读代解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联系上下文及预习中的人物简介,便可悟出其中的意义,并真切地体会到宋庆龄和保姆之间的情谊。

2、以读促“思”

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教《一夜的工作》中第2自然段时,他让学生齐读了一遍,就紧接着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是围绕哪些重要语句写的?”此时,课堂间鸦雀无声,很多同学一脸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于是,教师急了,便指名一位女同学站起来回答,结果还是无言以对。可看出该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读书思考的重要性,没给学生留出读书待思的空间。学生不是电子计算机,不是一读便知。如果是这样,那学生还用得来上学吗?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部分。不要只是表面上摆个教学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那样会很难使学生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及读出韵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地、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只有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由和思考空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各抒已见。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个性,学生才会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和情感,才会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他们才会在阅读《一夜的工作》时质疑:那么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为什么室内陈设那么简单?在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会发问:邱少云为什么能耐得住烈火烧身呢?在读《狱中联欢》时才会纳闷:“革命者们为什么敢在敌人的监狱中载歌载舞,而又不会遭到敌人的射杀?这样的读,才能真正让农村学生逐步活跃于阅读教学中,提高阅读水平。

3、以读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的实际阅读教学中要悟出文中的“情”,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读书时间。而且还要加以引导,加强语感因素,注意语感训练。例如,在教《开国大典》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群众游行时的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华人民政府万岁!”“毛主

席万岁!”及毛主席向群众的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由于学生读出悟感,所以给人以极大的鼓舞,让人感到场面的再现,心中无比兴奋与激动。同时,还读出了人民群众对新中国、毛主席无比热爱、崇敬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的读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渗透了高尚的人文因素,真切地体现了文中的“情”。

三、培养阅读习惯

在新课标教学中,我们提倡“授人以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无不有益。基于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特点,更需要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坚持不懈、科学的训练,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以致用。首先,要养成认真的阅读态度。必须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这样才有利于准确地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第二,要养成动手的阅读习惯。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再勤于动手去查阅工具书及向老师提问。在阅读中“君子动口不动手”是难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的。第三,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动口不动脑,则纯属“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便无法理解课文更谈不上创新,也将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因此,在读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读思结合,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思考中,尽可能地去解决问题。这才是课改中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只要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以读为本、阅读习惯的紧密结合去培养,从农村学生阅读的角度说,定会扭转、刷新学生的阅读观念,更好地提高其阅读能力。

第五篇: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让“语用”根植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基于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考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语文课程的定义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本文从语文教学的五个板块,试谈“语言文字运用”──“语用”教学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主张是,让“语用”根植于识字写字教学;让“语用”根植于阅读教学;让“语用”根植于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让“语用”根植于综合性学习教学。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语教学;语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就八次提及“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之说。在语文界,有志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前辈们,也普遍对“语用”的重要性著书立说。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山东省济南师范学校高级讲师、特级教师聂在富老师在200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语言文字知识和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导。福建省特级教师刘仁增在其专著《我的语用教学观》中提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力。”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什么”(语言文字运用)永远比“怎么教”(教学方法)更重要。

笔者窃以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就是为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如果我们的孩子学完一篇课文或者一册课本,不能获得口语交际的能力,不能学到习作的方法,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说是高效的。“语用”,当是语文教学的“本然”,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专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基于当前高效的课堂建构,在小语教育教学中大力推行“语用”观,是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是语文课程标准决定的,是语文回家的必由之路。笔者想从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板块层面,谈谈对“语用”的理解和运用,为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一些肤浅的参考。

一、让“语用”根植于识字写字教学

(一)课程标准对各年段识字写字的要求

第一学段: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第二学段: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第三学段: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的深度思考

1.熟知汉字造字法,感受汉字的温度、深度。

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形声法,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造字法,是在象形、指事、会意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它还属于表意性质的文字,但已突破了汉字形体的束缚,沟通了方块汉字与语音的联系,这是汉字从表意迈向表音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了汉字发展的主流。学习和研究汉字造字法,就能让我们触摸到汉字的温度,感悟到汉字的深度,从而热爱汉字,用汉字文化的内涵进行教学,让识字写字教学体现语用性质。

2.在母语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课程性质。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凸显语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决定了语言文字运用是识字写字教育教学之根本。

3.高度重视书写,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渗透。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保证每堂课给学生十分钟的书写时间。教师精心指导,落实汉字的书写方法,逐渐形成汉字书写的指导序列,引领孩子们会在田字格中,按汉字笔顺笔画,把汉字书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引领孩子们会在具体的课文阅读环境中,理解、书写和运用汉字。同时,教会学生强化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赏析习惯和汉字的审美习惯,把汉字的书写和审美渗透在阅读理解过程中。

二、让“语用”根植于阅读教学

(一)课程标准对各年段阅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在阅读中挖掘和学习语用价值点

我们的阅读历程有三个构件,即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媒介:教师、教科书编者;阅读对象:文本。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发掘读写结合点,课课落实语用观。

1.语言。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所以说,一篇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都是不容忽视的。

如,《猴王出世》一文中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段话中,整句的灵活运用,平仄的交替互换,偶句的频繁使用,使语言丰富多彩,越读越起劲,越读越爱读。石猴在山涧生活的自在,超凡脱俗的感觉,让人感受颇深。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何在?这就是吴承恩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人无不称之为一绝!

2.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如,《儿童诗两首》中“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飞──飞到遥远的地方。”这种想象的表现手法,无不给孩子们拓展语言元素体验的空间。

又如,《穷人》最后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行文至此,亦是戛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些语言文字运用元素,都是需要我们在言语训练中必须敏锐捕捉的和适时训练的。

3.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段式关系。

我们看看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是怎么解读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的。杏林子的散文《生命 生命》,课文最后讲“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我们一不留神就将这段话作为中心句来讲,讲人生的意义,讲杏林子的人生体悟。其实,作者真正的生命感悟不在这里,而在前面三个事例当中。

在“飞蛾扑火”一例中,作者说“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生长”一例,作者写道:“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表”,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静听心跳”一例,“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所以,课文中心不在最后,而在三个事例当中。这些语言元素,更是我们敏锐把握和对学生有机训练的绝佳机会。

又如,《桥》这篇小小说,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文章就产生了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4.文体。“写法决定教法”。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等体裁,因为体裁不同,表达风格不同,所以,教学策略也不尽相同。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一篇讽刺小说,其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在常理与现实的矛盾中突出“讽刺”的艺术效果。小说中众人对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根手指的几种猜测颇为有趣,有的猜测是两个亲人,有的猜测是两笔银子,有的猜测是两位舅爷。结果都没猜到,把严监生急得直摇头。直到善解人意的赵氏说中了严监生的心事,挑去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安心离世。临死前本应挂念亲人或家财的常理,跟挂念两茎灯草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冲突,这矛盾尤其发生在家财万贯的严监生身上,让人感到既可怜又可笑。而造成常理与现实巨大反差的,恰恰是“两根手指”的动作细节,将小说的悬念一步步推向高潮。读明白了这点,也就读出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

(三)用“三看”来审读文本

如何从众多的语用点来决定属于本文的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呢?我们不妨从这三方面进行审读。一看哪个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最具个性。也就是说,最能鲜明地代表这篇课文的个性特征,而这个特征是这篇课文所独有而其他课文所少见的。二看哪个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最为核心。也就是说这个价值点本身有统领全文的功能,又符合学段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抓住它也就把握了单元训练重点,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三看哪个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最能迁移。只有把学到的最有用的价值点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言语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用“四级”来审视语文教师的水平层次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教师的水平衡量标准等级:

初级水平:粗读文本、参考教参,从网上下载教案。低级水平:对课文有自己的理解,引领学生详解文本。中级水平:独立分析课文,独辟蹊径,找出表达写法上的亮点,开发比较独特的读写结合教学法。高级水平:从文体入手,在文脉关联中确定文本的关键点──读写结合点,在没有问题处,让学生看出有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时提出疑问,重点解决学生疑问多的问题,为学生语用素养抛砖引玉。让我们努力向中高级水平进发,提高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水平。

三、让“语用”根植于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课标意义和写作素材

对于写话和习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低年段:乐于表达,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学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中年段: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条理,有细节。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快乐。高年段:学会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时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作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感情真实。

作文内容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的习作教学应根据不同年段习作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习作教学要点。低年级写“看到”的内容,中年级写“看清”的内容,高年级要写“看懂”的内容,不要浑水摸鱼。

(二)小学作文教学的特殊性

我们认为,写作是一种需要极强的动机、情感、意志参与的复杂的技能性活动。“口语交际语境写作”是一种“读者导向、交流驱动、语境生成”的写作。小学生的习作不能从学写回忆性作文开始教学。作文教学要做到观察写作同步进行,写真作文。作文教学要具有语用训练性质,它不是比赛作文也不是高考作文,要有作文过程指导。抓好阅读教学这一有利契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教学,用“为读者而写”的语用理念,来指导我们的习作教学。

四、让“语用”根植综合性学习教学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过程中,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练能力、获得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是整体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品质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综合性学习也是很重要的语用训练的一方天地。

总之,我们的教学主张是让“语用”根植于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和习作教学,根植于综合性学习教学。努力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让语文教学回家,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下载小学语文作文论文(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作文论文(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如何让学生的写话言之有物实验小学江惠丽当过老师的都知道,小学生初学作文,常常会犯内容空洞的毛病。如何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具体,做到言之有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兴趣的激发—— 开启识字教学大门的钥匙 温岭市城北小学阮巧琴 【摘要】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

    小学语文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探究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认识到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应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再多再好的预设,也......

    小学语文论文)

    浅谈古诗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连接电视学习语文 官方网站:http://cang.baidu.com/ejkozxmndgqupe古代诗歌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怏怏大国的诗......

    小学语文论文

    让儿童轻松走进写话世界 邓兴全 素质教育呼唤人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写话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语文课程标......

    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

    小学语文论文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点滴体会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一直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已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