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导学案(共5篇)

时间:2019-05-12 13:4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别康桥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别康桥导学案》。

第一篇: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课前预习

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

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

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小结:意象是: 理解意象要:

3、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

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

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

铭刻心头的往事。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

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

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8、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三、拓展延伸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参考答案:

二、1、抒情诗

2、由“金柳”联想到“新娘”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意象”: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

“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

3、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相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师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

4、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是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似乎有一些伤感。

这种写法,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市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5、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

6、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

7、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全诗第一节先点“作别”,交待别离“康桥”的情境。诗人想起自己在热切的渴望中带着青春的梦幻来此学习,在精神的极大满足中又要告别心中的圣地。此情此景,抒情主人公内心难以平静,万般感受涌上心头,又怕惊扰了自己心中的梦幻之境。诗人是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之情,在看似平静中回顾起了过去在康河度过的欢乐时光。

连那河畔的柳树,都为我打扮成了美丽的“新娘”;

连那河中的水草,都为我舞动起了热情的舞蹈;连那榆荫下的潭水,都明晰我心中的理想,为我映现出彩虹似的的美景;

我在星空下的康河泛舟放歌,这一方天地星光,都为我亮起了斑斓的光彩。

这片风物和我的心音一起跳动、一起欢愉,这是多么快乐迷人,多么让人心醉的情景啊!但自己却要“在别”而去,在这别离时刻,这里的一切突然都静下来,“笙箫”、“夏虫”、“康桥”,它们好似都读懂了我的心,理解了我“不能放歌”的怅惘,一切都“沉默”下来,进入了“悄悄”的情景。所以,诗的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轻轻”非常符合情境,同时又和开头一节形成呼应,创造出了诗歌韵律前后贯通,情感变化高低波动的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8、四、(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第二篇: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备教策略

孙慕佳

☆ 学情分析策略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高一普通班,学生们普遍的阅读面很窄,对新诗了解极少,学习《再别康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初涉现代诗歌海洋的启航机会。据我备教课前了解,学生们在义务教育阶段曾看过这首诗,当时是编排在人教版教科书的拓展阅读篇目中,基本上老师没有讲解,只是部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翻看阅读过,有几位学生还表示记得这首诗,“很喜欢”。这里提供给我一个讯息,即这首诗在文字表面的感染力,完全能够打动学生,他们没有新诗的阅读基础但是一看到这首诗,已经产生了油然的喜爱。这是一个宝贵的前提,我要好好珍惜他们这种原生态的诗美触觉,延伸、渲染它,培养学生更敏感的读诗心灵。我的学生还有一个特点,一般上课不会很活跃,简单的问题不见得很多人主动站起来回答,但是在教师充分引导、鼓励、创设情境的条件下,偶尔面对一些有深度有特色的问题,会有部分学生善于进行纵向思索和横向比较,作出有水平的出乎我预料的回答。探究、分析能力是较强的,要提供机会让他们发挥。具体到这首诗,就是得有一个环节能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品读体会。☆ 文本定位策略

我校使用的教科书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再别康桥》是当中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选入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两首词、戴望舒的《雨巷》和泰戈尔的《我一无所求》等19首诗歌。这将是一段风情斑斓、含英咀华的诗歌之旅,学习本课除了响应单元导语中提出的“通过本单元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外,由于其独特的诗意美,还将起到一个激发学生品读现代诗歌热情的提摄作用。☆ 目标确立策略 1.知识与技能:

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其依依惜别之情,品味语言意境之美,了解新诗“三美”主张。2.过程与方法:

以朗诵、情境体验为主,集多种视听手段力展诗境美。侧重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悟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 教法选择策略

情境体验法。包括导入的历史再现凸显诗人风采的第一印象,和播放经过修改制作的配乐朗诵flash文件,帮助学生展开诗境想象和体会。

朗诵法。不同情境下提供尽可能多的朗诵机会,包括展康桥美图并播放配乐让学生自由朗读、集体朗读,和请一朗诵较有经验的学生独立表现发挥。

探究法、讨论法。结合运用,注意适当必要的点拨引导和点评。☆ 文本解读策略

《再别康桥》具有形式美和情感内涵交相辉映的审美特征,在色彩、意象层面上,诗作所选用的云彩、金柳、波光、艳影、柔波、青荇等柔和、明丽、优美的意象与作品所表达的似水柔情醇化着诗歌的情感表达。朝朝暮暮,倾心相处,康桥变得有灵性了,它成为诗人精神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如今刚刚重逢就又要别离,而且是不得不别离了。踏上归途,泛舟茫茫大海,追忆往昔,诗人如何能不情思恍惚呢?而这离别的淡淡忧伤里没有声嘶力竭的哭泣没有前路迷茫的哀叹,因为一切美的事物似乎都是宁谧所孕育的,所以诗人采用了“只着色不摹声”的方式告别康桥。☆流程安排策略

1.导入设计: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重现一段历史场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一次文人沙龙聚会,有人点了烟,隔壁的一个人拿出一支烟夹在两指间,凑过去,在他的火花上点燃,然后含笑说了一句话:kissing the fire。全场会意一笑,为他的浪漫灵感和美妙的语言倾倒。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吻火”。大家知道说这话的人是谁吗? ——(部分)“徐志摩?”是的,徐志摩!

从这个故事我们已经领略到了他的浪漫才情,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他最浪漫的一首现代诗歌——《再别康桥》。☆ 导入策略

这一课,单是如何导入,我就想了两天!有人用送别诗导入,这样处理似乎太具体化,忽略了诗人斯情斯景的朦胧情愫、飘渺情怀,此诗极美,从导入起就要以“美”为唯一追求,不必把诗歌内容落到实处;有人以歌曲导入,万芳唱的那首曲调很有“夜上海”的味道,破坏了精神贵族的灵气和飘逸,氛围不对;还有人以马斯洛的金字塔导入,有深度,但展开难收,花时间多也不恰当。终于让我想起了梁遇春的一篇小文,悼念志摩希腊人的眼睛,悼念志摩惊奇的银灰色眸子,尤其是悼念“吻火”一瞬的灵感,多浪漫哟!我就是要一个这样的契机!导入时就向学生们呈现一个浪漫的志摩,让他们最快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之美、眼光之美、语言之美。后面,就好办了。一句话:一路美下去。

2.初步情境: 展片头图片,点击超链接,播放flash朗读。师板题,并在副板书正音。3.知人论世: 大家觉得这些画面和诗句美不美?(美)为什么那么美呢?作者和康桥有怎样的联系?来了解一下(展作者简介,康桥简介,师当堂点拨内容注意增加到副板书)

4.朗诵体验: 展康桥景图,播配乐作背景,让全班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请一生朗读。(此处两个班级情况不同,一个班是一位回答问题和朗读经验较丰富的学生,表现力强,朗读把握分寸很好;另一个班是刚好有位男生外型上有徐志摩的诗人气质,请他朗读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善意地笑开了,非常适合。)

全班朗读。5.内容把握: 题材上,这首诗歌属于——(集体)“离别诗。”

我们学过哪些离别诗?背几首?(数生陆续站起来背,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等。)我们学过的这么多首,在送别的场面和对象上与《再别康桥》有什么不同之处?(齐答:送人、告别景物,纵酒告别和轻轻告别的场面)

本诗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齐答)这些普通的景物为什么变得那么美好?(二生答)(展小结页)

6.诗境赏析,探究活动

(展康桥美图页,问学生)这首诗七节,描绘了七个图景,你觉得哪个写得最美最动人?谈谈你的体会。

数生自由答,师适当点拨。如金柳一节: 夕阳下的柳枝,轻柔摇曳,渡上一层浪漫的金辉,联想到新娘,同样柔美动人,柳条像红盖头上垂下的流苏一样金灿灿的;加之人生两大乐事,就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新娘子又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的一刻;如此种种描绘联想,如何不使人怦然心动,心神荡漾?(有一位女生回答:我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这个最打动我。因为我感觉到诗人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愿告别,所以把自己想象成康河的景物之一,即使只作一条普通不过的水草,也让诗人感到值得,这样的话,他就永远和美丽的康桥在一起了,与这么美的景色相依相伴。真正的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景色,真的假的实的虚的都难以分辨了。)

(此环节实际效果甚好,每个班都有六七位同学站起来谈体会,有理性的分析也有感性的体悟,使全班都更深地感受了诗境美。)

7.点燃诗情,仿写: 挥手作别云彩图(仿照这个句式,为其余六个图景取个名字)让数生尝试罗列几句后再点出动画作参考(展七图页)8.艺术手法探秘: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在艺术上倾向新月另一主将闻一多的诗歌主张:三美。(板书:闻一多——带着脚镣跳舞的诗美论: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绘画美是辞藻诗境方面的,上面我们对意象和诗歌场景的赏析已经深切领会到了。那么音乐美和建筑美各是什么?有同学从诗歌中品读出来了吗?(部分答“诗行的排列”“韵律美吧”)

(展“艺术探秘”页)(视学生情况,可以不苛求他们回答便讲解三美内涵)(展“音乐美”页,“建筑美”页)这三美的主张贯穿于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实践,下面再给大家看两首他写得很美的诗歌,体会比较三美的运用。

9.拓展阅读

(展沙扬娜拉页)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展偶然页)

偶然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大部分生看着大屏幕主动轻声朗读)10.作业练习①背诵本诗。

②寻找诗情:回忆一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仔细回味那种留恋的情感,为它写一首现代诗。

2009-1-9修改

第二题答:

教学设计说明

一、设计思想说明:

《再别康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二单元第二课(总第5课)《中国现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二首。

此单元是高一阶段学生首次集中地学习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开端,正式为高中学生打开了一扇阅读中国现代诗歌的南风窗,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单元导语中提到:“新诗歌颂人的觉醒、民族的振兴,特别重视民族情感与个人情感的抒写”,《再别康桥》正是抒写个人情感的新诗典型,教学设计要注意把握好诗美的再现、感染、吸引,这与课程标准提倡的注重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之要求是吻合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受到审美教育,而语文课程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渠道。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等。高中语文课程有必要突出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要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提高发现美的能力,学会识别和抵制低劣丑恶的文化产品和现象,学习对美的表现和创造。”[1]

具体来讲,教学中要重视意象分析、诗境想象、音韵美和多媒体条件的运用、利用,帮助学生发现《再别康桥》的美发现新诗的美。

二、导入设计说明:

教学实践体验请见开头“导入策略”所言,这里再结合课程标准说明一点。课程目标中“感受·鉴赏”一栏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这个目标是要借助课文达到的,而教师在课堂开头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甚至可以说导入能奠定一课的基调,这个基调里可能有情感方面的、可能有思想境界方面的、也可能有评价方面的,不管如何,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话必定不能忽略了导入设计的精心设计。

并且,具体篇目来讲,当时的导入,学生也能从中初步形成了作者印象——浪漫大诗人徐志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从吻火的情节可见一斑。

三、目标设计说明:

在必修课程中,一般是设计三维目标,这里“知识与技能”包含了“积累、整合、思考、应用”的课程标准总目标细则。

结合我的课文实际来说,第一目标必须是读懂了诗歌内容,即“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其依依惜别之情”、初步体会诗境内涵,即“品味语言意境之美”、增加相关文学知识,即“了解新诗‘三美’主张”。

而“过程与方法”是强调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每一课的呈现方式都可能是不同的、独特的,而内在的思想只有一个,就是增强必要的互动、多利用对话式教学、注重涵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所以我设计为“以朗诵、情境体验为主,集多种视听手段力展诗境美。侧重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悟表达能力。”

最后一维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一篇新课教学之后,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可能是德育可能是美育,所以《再别康桥》的目标应该包含“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和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

四、教学环节说明(部分):

1、重视诵读体验

课程标准的解读里说到,“阅读诗歌需吟哦,须朗诵,须于声音唇吻之间感受作品的音乐美”[2],非常适合指导本课的诵读设计。并且,新诗的创作圈子,都有大大小小的诗友之夜——朗诵会的,这是诗歌本身的接受需要。我讲《再别康桥》时也非常重视诵读的穿插,有齐读的、范读的、配合音乐、制作画面、学生个别朗读的、背诵的等等。

2、利用多媒体造境

多媒体教学我要么不用,要用就要创造出效果。这一课,主要是用来呈现诗情画意的美图、播放配乐、介绍三美时的要点展示和其他名作拓展体验展示。

3、引导联想、激发表达

课程目标要求实现“感受·鉴赏”——“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我在“6.诗境赏析,探究活动”这一环节就集中体现了对这一目标的追求,让学生自己品读诗歌,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解释为什么喜欢,其他同学可以评价。这样一来,既能畅所欲言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又能接受同学的启迪帮助个别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想象力和审美力获得锻炼提高。

综上所述,我觉得《再别康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能够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基本达到了单元导语的要求——“通过本单元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感悟诗情诗意,认识现代诗歌的特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还有一点反馈佐证就是,这一课上完第二天的早晨,我随意问了一下:“会不会背?”全班已经非常熟练非常投入地背诵出全诗,这在往常是比较少见的,背诵篇目总要三催四催,才能集体通过;而整个单元教授完之后,我问学生最喜欢哪一首,有说艾青的有说食指的,但大部分还是高喊:“《再别康桥》!”我觉得这些细节都证明了学生被《再别康桥》感动了,被课堂吸引了,这是最令为师者欣喜的。

第三篇: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2、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课前预习

一、反复朗读直至成诵,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榆阴()沉淀()长篙()漫溯()满载()斑斓()笙萧()2.请用斜线标注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②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④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要从字面读出感觉,读出诗中的情感,和小组成员交流初步印象。

2、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3、通读,由组长进行诵读过关检查,根据“准确”→“流畅”→“有情感”三级标准评定本组的“诵读明星”。

二、探究问题:

1、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2、《再别康桥》在第二节是怎样抒情的呢?(朗读第二节,“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艳影”是什么?“荡漾”是什么意思?)

小结:意象是: 理解意象要:

3、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的?“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这一节应怎样读?

4、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怎么理解“揉碎”“沉淀”的梦?

5、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6、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吗?“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7、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诗的开头一节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结束一节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轻轻”与“悄悄”互换,可以吗?

8、合作探究:《再别康桥》一诗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新月派”提倡诗歌创作具有“三美”的主张,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三、拓展延伸

思考: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 朝代:宋 体裁: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声声慢:词牌名。双调97字。②乍暖还寒:乍暖乍寒,忽冷忽热。③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④次第:光景、情景。

(1)这两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根据你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江南雨”有何特点,(2)请具体说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江南雨”各自蕴涵的感情。

参考答案:

二、1、抒情诗

2、由“金柳”联想到“新娘”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

“意象”: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

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

“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

“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

3、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相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师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

4、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是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似乎有一些伤感。

这种写法,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市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5、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

6、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

7、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全诗第一节先点“作别”,交待别离“康桥”的情境。诗人想起自己在热切的渴望中带着青春的梦幻来此学习,在精神的极大满足中又要告别心中的圣地。此情此景,抒情主人公内心难以平静,万般感受涌上心头,又怕惊扰了自己心中的梦幻之境。诗人是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激动之情,在看似平静中回顾起了过去在康河度过的欢乐时光。

连那河畔的柳树,都为我打扮成了美丽的“新娘”;

连那河中的水草,都为我舞动起了热情的舞蹈;

连那榆荫下的潭水,都明晰我心中的理想,为我映现出彩虹似的的美景;

我在星空下的康河泛舟放歌,这一方天地星光,都为我亮起了斑斓的光彩。这片风物和我的心音一起跳动、一起欢愉,这是多么快乐迷人,多么让人心醉的情景啊!但自己却要“在别”而去,在这别离时刻,这里的一切突然都静下来,“笙箫”、“夏虫”、“康桥”,它们好似都读懂了我的心,理解了我“不能放歌”的怅惘,一切都“沉默”下来,进入了“悄悄”的情景。所以,诗的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轻轻”非常符合情境,同时又和开头一节形成呼应,创造出了诗歌韵律前后贯通,情感变化高低波动的意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感。

8、四、(1)江南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朦胧、淡雅、令人惆怅(2)杜牧:羁旅情愁,行人思家的凄迷之情;李清照:国破家亡的孤寂与伤感。

第四篇:《再别康桥》导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授课人:

班级:

姓名:

学号: 语文教研组组长:

教导主任: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 2.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一、背景知识 1.新月派简介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3.作品时代背景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0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

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而在国内他所面对的现实是:在康桥遇见的才女另嫁他人,自己与不相爱的人结婚。时代的风云让作者感到无所适从,理解为诗人面对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脆弱、迷茫,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当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xìng)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河畔(pàn)斑斓(lán)2.词语辨析

①斑斓

斑驳

“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②荡漾

动荡

“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三、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有助于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3.运用“三美”理论体会本诗,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问题导航

1.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2.两首诗都有一点感伤,它们的感情一致吗? 3.《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4.你认为两首诗哪首最打动你,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1.比较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体会语言特点。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嵩山()枯槁()记载()河畔()挑衅()斑斓()无耻谰言()波澜()2.文学常识

①徐志摩,是

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

》一诗也很有名。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

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参考答案

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2.新月 偶然、我是一片云 剑桥

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第五篇:再别康桥导学案

二、B《再别康桥》导学案

一、学案

1、学习目标①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②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③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重点。②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是难点。

2、知识结构:

3、认知方法:①反复朗读直至成诵,把握作者在本诗中情感的转换。②从分析语言入手,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③从韵律、形式、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4、技能训练: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二、导学:

(一)、背景知识:

1、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诗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云游》。

3、写作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青荇(xìng)漫溯(sù)长篙(gāo)满载(zài)河畔(pàn)斑斓(lán)

2.词语辨析①斑斓斑驳

“斑斓”指灿烂多彩,多用于书面语。“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②荡漾 动荡

“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动荡”指波浪起伏;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

三、探究:1.试着标出本文的韵脚与节奏,体会它的音乐美。

2.两首诗都有一点感伤,它们的感情一致吗?

3.《再别康桥》第一节用的是“轻轻的”,为什么到第七节改用“悄悄的”呢?

4.你认为两首诗哪首最打动你,为什么?

四、点拨: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1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情景,同时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

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五、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朔月()漫溯()长篙()蒿莱()嵩山()枯槁()记载()河畔()挑衅()斑斓()无耻谰言()波澜()

2、文学常识

①徐志摩,是派诗人,除《再别康桥》外,他的《》一诗也很有名。康桥今天称为_______,徐志摩曾在那里留学。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经英格兰,两次重访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3、《再别康桥》全诗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基本上六七字(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具有建筑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如“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使诗歌具有音乐美。你能说说本诗的绘画美体现在哪里吗?

参考答案

1.朔月(shuo)蒿莱(hao)嵩山(song)枯槁(gao)记载(zǎi)河畔(pàn)挑衅(xìn)

斑斓(lán)无耻谰言(lán)波澜(lán)

2.新月 偶然、我是一片云 剑桥

3.绘画美: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还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画面具有流动的美。

下载再别康桥导学案(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别康桥导学案(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别康桥 导学案(学生)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感受诗人胸中涌动的激情; 3.鉴赏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4.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

    再别康桥导学案(推荐五篇)

    《再别康桥》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知新诗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特点。 2.掌握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导学案(推荐5篇)

    《再别康桥》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两首诗的节奏、旋律,了解新诗中 “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了解两位诗人、主要作品及创作风格;品味诗歌语......

    再别康桥学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

    再别康桥_学案

    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 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学习......

    九年级语文第二周导学案。再别康桥

    永嘉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九年级历史学科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使用情况_____- 1 - 第二周导学案编号008 【课题】 《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通过......

    高一语文《雨巷》《再别康桥》导学案(5篇)

    《再别康桥》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导学案) 2011、09、01 编写:高一语文 【学习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其作品,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 2、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把握诗歌......

    导学案导学(共5篇)

    “导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的精髓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它是为达到以上目的应运而生的师生教学互动的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