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问答题1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6、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宗旨:在义务教育法中,指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信息技术课堂中,也要让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出平等接受教育这一要求。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试卷
《信息技术教材教法》试卷
一、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具有哪些特点()A 综合性 B 实践性 C 发展性 D 独立性 E 创新性 F 连续性
2、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有哪些()A 信息技术课程 B 计算机辅助教育 C 计算机基础 D 信息技术教学 E 计算机远程教育
3、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经历那些阶段()A 实验改革阶段 B 实验启动阶段 C 逐步发展阶段 D 快速发展阶段
4、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有哪些()A 现代性特点 B 复古性特点 C 实践性特点 D 工具性特点 E 应用性特点 F 文化性特点
5、下面那些属于基本教学法()A 讲授法 B 发现教学法 C 游戏教学法 D 谈话法 E 演示法 F 模型教学法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是每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完成()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3、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意义包括()和实践意义。
4、根据现代教学论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归纳,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和基本教学法。
5、讲授法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讲述、()和讲演。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做了怎样的规定?
2、请简单说明“练习法”方法、意义与使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3、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4、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研究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5、信息技术课具有哪些显著学习特点?
四、论述题(15分)
1、假设你接到了学校的任务,要你和你的学生共同来设计一个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网站,要求设计美观大方,内容丰富实际,有地方特色,简述你将如何发动学生,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准备,以及对网站的整体设计构思。
五、根据下面给定的材料,经过你的分析和总结,写出说课稿(40分)
制作小板报 —— 图文混排
教 学 设 计
教学对象分析
该课时的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文字输入、文字排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浓、积极性高。这些都为该课时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
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信息技术》小学第二册,第一章计算机文字处理之第六节——制作小板报。这一节为该章的重点内容,即综合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于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探索与实践是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途径,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小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动的内容,有趣的任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本课时选取雅典奥运与2008年北京奥运为主题,制作“中国的骄傲”小板报。刊头设计好了,文字(文本框)也有了,这一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为板报插入图片,形成图文混排。
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
认知领域:理解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图文混排,并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剪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操作领域:练习应用WPS2000制作电子小板报的操作。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的意识,乐意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拼搏精神的教育。
2、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并且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并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剪裁; 难点:对图文混排的版面进行调整。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该课时我一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达到图文混排的目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使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互学,即开展合作型的学习方式;三是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评价互相结合起来。教学媒体
ADSL宽带入网、TOP2000电子教室
课前准备
使用“WPS2003”以“中国的骄傲”为主题制作的电脑小板报一份。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本框”的操作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为什么我的文章可以在任意地搬动?噢,原来是插入的文字框,文字框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已有的文字又是如何“放”进去的呢?(复制—粘贴)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出示板书)噢,原来我们的小板报可以这样规划,能不能移动它们的位置,变换成不同的布局?请学生上来重新摆设它们的位置。
二、授新课
1、插入图片
(1)老师一边演示插入图片的操作一边讲解
老师打开制作好的一份小板报,请同学们看看跟大家上一次课制作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多了一些漂亮的图。为使刘翔的形象更突出,中国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再现,版面更鲜艳美观,充满生气。我们可以插入相配的图片,突出主题。操作步骤如下:插入——图片,打开存放图片的“素材”文件夹,找到合适的图像文件(看预览)。图像文件有很多种类型,例如*.gif、*.jpg、*.bmp 等格式的图像文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图标就可以知道它是不是图像文件了。
(2)学生模仿老师的操作插入一幅图片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马上来实践一下呢?老师布置一个任务给大家,就是打开自己的文件,插入相对称的图片。老师相信大家可以轻而易举地插入各类图片。
注意:我们要的图像素材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例如,在A10里找到“图库”,在“图库”文件夹中找到想要的图片。
插入图片以后你能自己调整它们的位置及大小吗?试一试,再六人小组讨论,总结结果。插入的图可以在文本框里面也可以在文本框外面,你是如何操作的呢?
(3)评价插图
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挑了这幅图?你是否根据文字来选取合适的图呢?
2、图片剪裁
(1)三人小组合作学习图片“工具”
大家再来看看老师的这幅椭圆形图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这样的图是不是更美观了?双击图片,观察图片工具栏,再三人小组讨论各工具按钮的用途,看能不能找到使图片变形状的工具?
(2)分组演示不同用途的各图片“工具”,例如椭圆形、长方形、五角星形等剪裁工具。
三、总结
(1)欣赏优秀作品并点评。
(2)我们除了插入已经有的图片以外,还可以自己绘制一些简单的图案,例如,我们看到的奥林匹克标志——五环,它是由五个不同颜色的圆圈组成,代表世界人们大团结。可以应用插入自选图形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这是我们下次课学习的内容。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复习材料
第1章 绪论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综合性
(2)独立性
(3)实践性
(4)发展性
(5)创新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是什么?它对教育教学和学生有哪些重要影响?
含义: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
影响:⑴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 ⑵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⑶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学习;⑷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主要任务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象:⑴信息技术课程; ⑵信息技术教学;⑶信息技术学习; ⑷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⑸计算机远程教育
任务:(1)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不同层次中的教育目标,并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2)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以学科理论为指导,进行教材和教法的研究。(3)使学习者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使学习者掌握指导信息技术学习的规律和原则,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5)教育学习者牢固树立专业思想,热爱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总结和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经验。
4、谈谈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存在的问题:
⑴观念跟不上、评价机制不完善 ⑵发展不平衡 ⑶资金不足 ⑷师资缺乏 解决方法: ⑴ 更新教育观念 ⑵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⑶ 有效整合现有资源
行“多纲多本”。
⑷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1页
⑸教法落后
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没有颁布
⑸ 关于教学模式问题:现阶段采取,设立信息技术课程,提倡学科整合应用,教材执⑹ 改革教学方法
第2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怎样实现?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及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确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信息技术课的设置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心智发展水平,不能偏深、偏高、偏广。但是中小学生可塑性强,兴趣爱好日趋广泛、深入,思维趋向科学,且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因此,中小学各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各类学科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块可以划分如下: 模块一 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 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 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 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 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第3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原则
1.认知结构是人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总和及其组织。2.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关系。
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两者是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结构是计算机专家研究的对象,其认知结构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
3.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是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
第2页 4.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主要有:现代性特点、实践性特点、工具性特点、应用性特点、文化性特点。5.什么是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技术科学的认知过程。
根据学习的认知理论,这个过程包括输入阶段、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6.根据目前情况,谈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⑴现代性;⑵实践性;⑶工具性;⑷应用性;⑸文化性 7.试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原则。⑴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⑵理论性与实际性相结合的原则; ⑶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⑷巩固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8.试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学的进程、内容、方法、组织和实施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教师要对教学效果和质量负责;
(2)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地学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必须由教师引导)。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不应包办代替、面面俱到。课堂教学中,要多安排“自学”环节,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尝试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在自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9.试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的意义。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两个必要因素。知识的掌握与认识能力的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
(2)离开知识的掌握,就谈不上认识能力的发展;同时认识能力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影响掌握知识的质量和速度。
10.试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中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抓好上机实验课的教学,对实验课的安排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不可让实验课的教学成为学生单纯“玩”计算机的过程。
(2)注意掌握知识的方法。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将其渗透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要帮助学生主动通过观察、分析等思考过程去理解知识,逐步掌握思考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这有利于改进学生的认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
第3页
⑸量力性与尽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⑹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⑺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力,并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尽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吸引学生到学习中来,通过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其能力。
11.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统一要求指的是把年轻一代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把传授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好。因材施教要求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不同的智力采取不同的、有效的措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因材施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教师讲某一问题时,明确向学生指出是否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掌握,或者指出必须掌握的内容。比如,在讲WPS 编辑用→ ←↑↓方向键移动光标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掌握,而对于Home、End、PgUp、PgDn 等键,则可以提出不同要求。
(2)布置上机、课外作业时,分出哪些是必做的,哪些可以选做。对于必做而不会做的学生就得个别辅导。
(3)组织学生“一帮一”对子,效果会很显著。学得较差的学生得到帮助,学得较好的学生为了辅导同学,听课学习会更认真。
第4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分类:
1)按产生的时间可分为传统教学法和新教学法。2)按教学指导思想不同可分为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3)从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可分为归纳法和演绎法。
4)以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可分为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5)按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基本形式可分为接受型、自学型和探究型。
6)现代教学论对上述分法进行了归纳,将教学法分为两大类:一类叫综合教学法,另一类叫基本教学法。3.现代教学方法应具备哪些特征: 1)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情绪生活)的培养和调节 3)注意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第4页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5)对传统教学法适当保留并加以改造
6)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
4.信息技术课的常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教练法、范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5.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教学目的和任务
2)教学内容
3)学生的实际情况 4)教学条件
5)课型
6)教学时间
6.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可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有以下形式:讲述、讲解、讲演等形式。
7.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9.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的方法。适用于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比如软件使用的自学。
10.演示法是教师在上课时,出示实物、挂图,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画画、投影、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11.教师上课时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演示时教师应对演示对象加以必要的说明,告诉学生应着重观察什么,并提出一系列问题,把学生注意力引导到应注意的内容上去。(2)演示时间要适当。
(3)演示完后要归纳总结,作出明确结论。
(4)演示不能取代上机实习,最好的方法是在演示结束后就进行上机实习。
12.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对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可用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
13.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多次的、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应用已学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4.教练法的主要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些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进行信息活动、操练某些技能,且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操作中给予帮助和指导,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第5页 观得到有效培养。
15.范例教学法是以典型的范例为中心的教与学,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范例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16.项目教学法是指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习、研究某种或多种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并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一系列相互 关联问题的一种教学/学习方法。
17.发现法是布鲁纳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倡导的教学方法。
18.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19.程序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 于20世纪50年代根据控制论原理首创的,使用教学机器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按照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并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制作成卡片或编成计算机程序,学生按此程序进行自学、独立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20.教学模式是指在某种情境中展开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是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
21.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有哪些? ①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② 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 ③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④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⑤ 自主式学习模式;
22.何谓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方法有哪些特征?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教师教的方法(教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法)。
现代教学方法应具备的特征:①以发展学生只能为出发点;②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发展;③重视学生非智力(情绪生活)因素的培养和调节;④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⑤对传统教学方法适当保留,并进行改进;⑥实现信息的多向传递;
23.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特点,谈谈实验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实验对工具性学科和技能性学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尤为必需。实验法对
第6页
⑥ 合作式学习模式 ⑦ 探究式学习模式 ⑧ 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 ⑨ WebQuest教学模式 ⑩ 游戏式教学模式 于使学生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发展能力以及形成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除了在课堂上教学外,更多的是在机房操作实验。
24.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阐述自学指导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意义。
自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的方法。一般做法是,教师指定教材或自学材料,学生在课堂或课外自学,教师指导、答疑和小结。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自学要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培养,以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能继续学习。
25.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有哪些教学模式,其适用范围如何?
⑴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它适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概念性或需要进行逻辑思维的内容的教学。⑵ 边讲边练式教学模式。它适用于机时较充裕、操作性较强的应用软件的教学。
⑶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如电子表格(Excel)、动画制作(Flash)、网页制作(FrontPage)等。⑷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⑸ 自主式学习模式; ⑹ 合作式学习模式 ⑺ 探究式学习模式 ⑻ 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 ⑼ WebQuest教学模式 ⑽ 游戏式教学模式
26.何谓任务驱动式模式?试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立体、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最后经过实践解决问题。
27.选取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选择与评价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⑴教学目的和任务;⑵教学内容;⑶学生的实际情况;⑷教学条件;⑸课型;⑹教学时间。
好的教学方法应达到以下要求。⑴有利于“双基”的掌握,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⑵重视学生能
第7页 力的培养,特别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⑷能因材施教,把统一要求与分类指导结合起来。⑸要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以上要求,不能加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第5章 信息技术课的现代教学手段
1.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尤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最常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当属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它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2.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屏幕广播、屏幕监视和交流。3.电化教育的基本功能有:
1)集成功能
2)再现功能
3)交互功能
4)虚拟功能
5)扩充功能 4.电化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学习质量
2)提高学习效率
3)扩大教育规模
4)促进教育改革
5.电化课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向学习者传递与交流教学信息的过程。包括4个基本要素:教育者、教学信息、现代教育技术、学习者。
6.通常把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教育。具体又分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CAI 系统一般由系统硬件、系统软件、课件三个部分构成。
7.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积件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包括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信息处理策略与工作环境。8.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支持
⑴计算机网络技术;⑵多媒体通信技术;⑶人工智能技术;⑷CSCW 技术(Computer Supported Work,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工作);⑸虚拟现实技术。9.与传统教学相比远程教育系统有以下优势: 1)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2)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群体的协同学习3)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双向互动 4)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优化教学资源 10.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讲授型模式(同步时讲授、异步式讲授)
2)个别辅导模式
3)讨论学习模式
4)探索学习模式
5)协作学习模式
11.异步式讲授: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放到网上,学生随时可以通过网络
第8页 使用这些资料来学习。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和学生的时间自由,易于技术实现;缺点是缺乏师生之间的实时交互、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
12.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是什么?广义的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哪些学科内容?
狭义地说,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将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的技术和方法。
广义地说,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它应用了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多媒体理论及系统科学理论等的科学成果,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13.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情况,试述远程教育的优势。与传统教学相比,远程教育系统具有以下优势。⑴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方式; ⑵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群体的协同学习; ⑶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促进双向互动; ⑷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优化教学资源;
第6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1.教学设计是指依据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决策过程。
2.教学内容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
3.教学目标是指在学校的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的总目标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确定的具体预期教学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的发出点和归宿。
4.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导向,又是学生学进行学习的航标,还是进行课堂效果评价的尺度。5.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哪些?
(1)认知目标(2)情感目标
(3)动作技能目标
(注:也称作“三维目标”)6.课堂教学的类型
(1)根据上课的方式分类,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课:①理论课 ;②上机课; ③实践课(2)根据知识掌握的阶段,可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课:①新授课;②复习课;③练习课;④检测课 7.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结构,可表示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
8.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第9页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2)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3)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4)检查巩固知识
9.教学过程最优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如下:
1)教学目标最优化 2)教学策略最优化
3)教学控制最优化
4)教学评价最优化 10.备课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1)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编写教案,熟悉教具 11.课外辅导根据辅导方式分为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课外辅导根据辅导内容分为单纯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辅导。12.信息技术教育实习的意义有哪些?
1)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3)检验学生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相长
4)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5)巩固学生专业思想
6)检验高等师范院校办学质量、获取教改信息 13.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前一般要做好哪些准备?
(1)思想心理准备
(2)知识、技能准备
(3)材料准备 14.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什么?有哪些作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作用:⑴传授知识;⑵形成技能;⑶培养智力;⑷发展个性 15.备课有哪些基本环节?
1)分析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4)编写教案,熟悉教具 16.如何确定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如何体现三维教学目标?
分析教材,首先是确定教学目标(目的)、教学内容及逻辑顺序、重点和难点,做到明确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17.教案一般要包括哪些内容?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一份教案。
通常包括下列内容:授课班级、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材分析、课的类型、教学用具、教学方法、课时分配、参考资料、教学过程、作业及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或课后分析)。18.课堂教学有哪些任务和基本要求?
任务:(1)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2)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3)养成主动参与的习惯 要求:(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按照教学计划设计好每堂课的教案;
(2)针对课堂内容,准备好课堂教学中需要的硬件、软件,对所需的资料如图片、声音、视频等素
第10页 材应事先整理好,形成资源共享;
(3)在教学过程中,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的行为形成习惯;
(4)应对每堂课的教学进行测评,为下一堂课作好准备。
第7章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类型
1.概念与词语有着密切联系,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2.概念间的相容关系有: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3.概念间的不相容关系有(全异关系):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4.程序是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步骤(算法)。
计算机程序是用指定的计算机语言表达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步骤,这些方法步骤必须是计算机能理解并且能执行的。
程序设计主要指研制计算机程序的过程,它应该包含:对问题的分析与了解、选取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步骤、用特定的计算机语言将方法步骤记录下来,记录下来的这个方法步骤就是程序清单。5.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是一组规则,它由词法和句法组成。6.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具体概念,谈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的一般要求:(1)使学生了解概念的由来与发展。(2)使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表达形式。(3)使学生了解有关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会对概念正确地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定的概念体系(4)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
概念的教学途径和一般方法:(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明确与理解。(3)概念的巩固和运用。
第8章 智力、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
1.知识是人们对客观规律事物认识的总和,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反映。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属于个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特征;而智力是大脑机能在社会活动中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心理特征。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发展过程中两个必要的因素。
2.智力是一个复合体,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3.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动机、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好奇心等等。
4.能力按其倾向性可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主要指智力,它是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为了顺利地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些能力综合。
5.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可按照“三阶段七环节”来进行。第一阶段是示范阶段,包括讲解和示范等两个环节。第二阶段是制作阶段,包括学生自主探索、分组讨论和作品的制作等三个环节。第三阶段是讲评阶段,包
第11页 括作品的交流和讲评等两个环节。6.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2)加强实践活动
(3)改进课堂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5)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7.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综合能力的基础。
8.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意义
(1)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3)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9.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2)学好信息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3)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4)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渗透、综合。(5)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10.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能力培养包括哪些内容?
⑴自学能力;⑵操作能力;⑶编辑能力;⑷思维能力;⑸创造能力; 11.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这里的创造潜质是指创造的目标、创造的意志、创造的精神等。(2)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创造性心理是创造力的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就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搞科研,撰写论文,搞小创造、小发明,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好方法。
(5)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6)进行教法创新。
1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何意义?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意义:
(1)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2)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3)信息素养是个人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12页 途径:
⑴通过信息技术专门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⑵加强学科课程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⑶创设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第9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意义有哪些?
(1)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2)教学评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学评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2.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1)导向功能
(2)检查功能
(3)激励功能
(4)改进功能 3.教学评价的分类
(1)按评价的目的进行分类可分为三类: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以下两类:绝对评价、相对评价。4.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5.教学评价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评价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
(2)教学评价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教学评价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6.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
(2)检查功能
(3)激励功能
(4)改进功能 3.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特点? ⑴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要注重实践
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评价中存在着难以量化的因素 ⑶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学设备 ⑷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标准依赖课程内容 7.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⑴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指用切合实际的语言表达学生的学习情况。它一般建立在评价者的经验或印象的基础上,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①评语鉴定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结论一目了然;缺点是不够精确,容易掺杂主观因素。②等级评定法。按等级的形式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等级评定法简便易行,但不够精确,同一等级者之间的差距不好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五级评定法: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第13页 四级评定法:很好、较好、一般、差; 三级评定法:上、中、下; 二级评定法:合格、不合格。⑵定量评价
⑶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
第10章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与论文撰写
1.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要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1)不能主观臆断,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2)不能随行就市,必须全面地研究问题。(3)不能用统计代替分析,必须注意事物的数量和质量分析。(4)不能轻信材料,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材料的可靠性。(5)不能被现象迷惑,必须寻求事物的本质。2.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大体分为:
(1)发现问题
(2)收集资料
(3)深入研究
(4)实践验证 3.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方法有:
(1)历史研究法
(2)文献研究法
(3)观察研究法
(4)调查研究法(5)实验研究法
(6)行动研究法
(7)校本研究法
(8)个案研究法(9)质的研究法
(10)人种志研究法
(11)德尔菲专家法
4.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课题有:基础理论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和开发性研究课题。
5.教学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有:
(1)需要性原则
(2)创新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导向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6.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有:逻辑法和灵感法。7.如何选择教学研究课题?
教学研究课题的基本原则有:(1)需要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导向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课题选择的主要方法有:逻辑法和灵感法。8.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应注意哪些事项?
⑴突出主题论点,论证鲜明;⑵内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⑶叙述文字流畅,简明扼要;⑷使用语法规范,合乎逻辑。
第14页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材教法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要点
小学美术教学法是研究小学美育教育和美术教学规律的学科,是美师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功课。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懂得美术教学的规律,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将明确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其它工作。
小学美术教学的三大任务
(一)对学生进行美育
美术是研究美的规律和形式的一门学科,和美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美术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培养对艺术创造的兴趣和才能,提高对造型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逐步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情操。
1、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重视发掘教材本身的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美育。
例如:绘画教学--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或感受、体验、描绘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使孩子们热爱生活。
工艺教学--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变化、统一、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揍、韵律等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则,并把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欣赏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欣赏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接受艺术美的教育。
通过美术教学过程逐步使他们具有: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的能力。理解壮美与优美、雄浑与刚健、优美与柔和、质朴与自然、绚丽与丰富的美。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摒弃、改造丑恶的东西。总之要充分运用美术的特点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愉悦的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2、美术课,要把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例如:在风景与山水画课联系故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欣赏革命历史画卷,引导树立革命远大理想等等。造型艺术形象地反映现实,优秀的艺术形象具有感人的作用,是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
二、促进学生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现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美术教学在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特定的作用,对儿童未来的成就具有深远的影响。
观察能力对于从事各项工作各项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观察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观察是儿童认识对象和描写对象的主要途径,在绘画和雕塑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认识对象,便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就比较敏锐、细致、正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能力也就能够逐渐增强。
美术教学的速写、默写、记忆画、想象画练习都是培养和有效提高学生形象记忆的好方式。记忆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形象记忆帮助储存更多的形象信息,形象记忆力的提高可以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人们改造世界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引起联想、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出想象中的形象,培养儿童的创造才能。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成分,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美术教学通过对具体形象的观察、分析、比较,用提炼、概括的艺术手段加以表达,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作。对儿童发展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实验证明:人脑的两个半球在功能上有明显分工,美术之所以能够促进其它各科成绩,正是因为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美术教学开发智力,培养才能的任务。
(三)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美术教学的双基训练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它能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观察、想象、思维的方法和绘画造型、设色以及简单的工艺操作技能,这种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并紧密的联系着。如果我们忽视美术的双基教学,学生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色彩分辨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对将来从事各项工作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各种专业都会带来一定困难。
以上三项任务不孤立或分割的,而是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贯彻这三项任务。要在美育和智力开发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进行美育和促进智力的开发。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前两项任务,把艺术课仅仅看作技术课,把艺术教育只当作技术教育来进行那就不可能全面完成教育任务了。
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和课时比重
绘画--包括写生(含速写)临摹、记忆画、想象画、创作教学构成。在现行大纲中课时占50%的比重。(写生25%、临摹14%、创作11%)
工艺--包括图案、手工教学。占40%的比重。(图案25%、手工5%)
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占10%的比重。
(二)小学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一、二年级
绘画:
一年级--常规教育、执笔方法、作画姿势。用铅笔、蜡笔、彩色笔作平面基本形实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练习。
二年级起--对称形平面实物联系,进而描绘较为复杂的几个平面基本形组合的实物和不规则的平面实物。通过观察逐步理解人体的大结构和简单动作,以自己的感受表现人物。选择所喜爱的美好事物作命题画或添加画。
工艺:
认识蜡笔、色铅笔十二色,练习涂色。用点线、几何形和简单自然形象排列花边,组织适合纹样。二年级起用几何形、自然形象、曲线组成波纹式花边。绘制对称的单独纹样并装饰在日用品上。学习单线美术字。简单的折纸、剪贴和泥工。
欣赏:
结合教学选择作品进行欣赏。欣赏国内外优秀儿童作品。
三、四年级
绘画:
三年级开始用铅笔进行圆柱体实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练习。四年级立方体实物描绘,讲授透视明暗知识。学习简单风景画,表现一定的景色。人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人体简单比例结构并逐步表现动态。学习水彩画,三年级素描淡彩、四年级用水彩画静物、风景。临摹国画蔬果、学树石画法。儿童画创作要有一定思想内容,四年级以后要在生活中发现题材,反映一定主题。
工艺:、色彩基本知识、用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作图案练习。写生变化,初步理解图案纹样造型及构成的基本方法;用对称和平衡形式构成单独纹样;按不同骨式画二方联续纹样并用于日用品的装饰。三年级学习黑体美术字、四年级宋体美术字。剪刻纸、立体纸工、泥塑泥雕。
欣赏: 我国现代各画种的优秀作品,能加以区别;欣赏国内外优秀儿童作品。
五、六年级
绘画:
铅笔素描,球体实物写生、临摹、记忆、想象画;各种组合形体、成组物的描绘;继续学习透视、明暗、构图、色彩基本知识。风景画表现远近层次、调子和气氛;人物画练习表现动态表情。水彩画静物、风景、人物、用色彩造型。临摹国画花卉、动物和白描人物。创作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从生活发现题材,进行构思、使作品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性。
工艺:
色彩冷暖知识,感受冷暖色调。四方连续、花布设计、图表、黑板报刊头等装饰设计。黑体、宋体、变体美术字应用练习。学习制作一两种乡土手工艺品。运用各种弄材料作科技模型。
欣赏:
我国古代、近代优秀作品,国外名作。
各年级的教材选定,必须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各课业之间的联系和课时比重,可以根据大纲精神从本地区、本校具体情况出发,作适当调整补充。
儿童年龄特征和儿童美术、(一)儿童年龄特征和儿童美术
1、儿童美术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性,从幼儿绘画分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涂鸦期--约在四岁前前后。这一时期描绘形象实际是一种乱涂乱画,不受视觉控制,有机会就到处乱画,而且对自己划出的痕迹感觉惊奇。
象征期--画所想象到的东西,或简单的图形,象什么就称之为什么。逐渐发展的自己想要画的东西,有时具备对象的基本特征,但不注意大小、比例而且形象不完整。
写实期--笔下形象开始有写实的倾向,能注意表现对象的特征、动态、生
活环境,有的还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和生活。
2、出现这些特征的生理、心理原因:
生理原因--孩子从幼儿期进入童年期(六至十二岁)骨骼硬度小,大肌肉群的发育先于小肌肉群,腕骨和指骨正处于生长过程中。指挥小肌肉群神经系统的机能尚未成熟,手部小动作精确性比较差,大脑的发育已能接受一定的智力训练。心理原因--儿童感知觉还比较笼统,也不精确,对时空感的观念比较模糊。无意注意占优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向稳定、集中、持久方面发展。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大约持续二十分钟,高年级三十到四十分钟。记忆力以机械记忆为主。思维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比较差,兴趣由肤浅想深厚、向稳定发展。因此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比较明显,意志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好奇心强,喜欢模仿。
儿童美术的总体特征:
凭直接感受加上记忆想象创造视觉形象,不受具体形状色彩限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认识,反映儿童心中的世界。
儿童小肌肉群不发达,因而绘画形式粗犷、稚拙。不理解也不能表达空间透视现象,不能注意形体结构和比例关系。不分主次地表现事物。突出表现自己喜爱和注意的东西,往往把人画的头大身小,头发直竖,形象前不挡后,近小远大,或平放的东西竖立,反映出幼稚可爱,天真烂漫的形象特征。
小学美术教师必须理解儿童画的这些特点,又要看到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智力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在良好的教育下,会逐渐掌握比较成熟的表现方法。因而,我们要根据小学不同阶段儿童年龄特征,采取适应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小学数学教材教法
1.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让小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依据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同时还应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照顾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小学数学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使学生受思想品德教育。4.小学数学教应完成的三项任务: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算术知识、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等。
(2)培养一定的能力: ①计算能力。②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初步空间观念。④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重视对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原则:
(1)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需的数学最基础知识。(2)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技术发展的需要。(3)要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6.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原则: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
(2)突出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纵、横两方面的联系。
7.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符合的两个基本特点:(1)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2)小学数学教学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8.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想方法。
(2)结合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①敏捷性; ②灵活性 ;③独创性。
9.小学数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注重直观与发展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原则。(5)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10.、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1)讲解法;(2)谈话法;(3)练习法;(4)演示法;(5)实验法;(6)阅读法。
11.几种综合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2)尝试教学法(3)自学辅导法
12、.六因素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法
13、.备课的基本要求:
(1)认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备大纲)。(2)认真钻研教材(备教材)。(3)了解学生(备学生)。(4)组织教材,选择教法(备教法)。(5)备自己。(6)教具学具的准备。
14、.学期授课计划的拟定的内容:(1)提出全学期总的要求。(2)对学生情况作简单分析。(3)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4)确定本学期的重点研究课题。(5)安排本学期的教学进度表。
15.课时授课计划的内容:
(1)教学内容或课题。(2)教学目的要求。(3)教具、学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准备。(4)拟定教学过程。16.新授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复习。(2)导入新课。(3)传授新知识。(4)巩固练习。(5)课堂作业(6)课堂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17、.练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练习的内容和要求(2)作练习前的指导。
(3)课堂练习。(4)练习评讲。(5)布置课外作业。
18、.复习课的组织方法。
(1)宣布复习的内容与要求(2)复习。(3)练习。(4)评讲。(5)布置作业。
19.、检查课的组织方法:
(1)提出检查要求。(2)检查。(3)收集检查结果。20.、讲评课的组织方法:
(1)检查情况小结。(2)阅看试卷。(3)重点错误分析(4)订正错误。(5)布置作业。
21.上课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切的教学目标。
(2)恰当地组织教材。(3)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4)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6)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紧凑,效率高。
。22.、常用的导入设计法有:
(1)创设情境,激发动机。(2)巧设悬念,启迪思维。(3)开门见山,简捷明快。(4)操作实验,建立表象。
23.、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2)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24.、练习课的教学设计应注意:
(1)针对性
(2)层次性
(3)思考性
(4)趣味性
(5)多样性
25.小学数学的整体知识结构:
(1)认数与计算①整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②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③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分成四个阶段)④百分数的认识。
(2)量的计量;
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②重量单位:千克、克、吨;③容量单位:升、毫升(包括体积单位);④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
(3)几何初步知识
①认识平面上最基本的图形及其面积计算;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及其体积计算
③球的初步认识。
(4)代数初步知识
;
①用字母表示数;②简易方程(ax±b=c,ax±bx=c);③列方程解应用题。
(5)统计初步知识 ①简单的统计表;②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③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6)应用题
①基本应用题(也就是简单应用题);②复合应用题(以三步计算为主);③分数应用题(包括工程问题);④百分数应用题。
(7)比和比例
①比的意义和性质;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③解比例,比例应用题。
26.统计的初步知识的知识结构:
(1)统计的初步知识
(2)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处理
27.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3)鲜明性原则
(4)实效性原则
(5)实用性原则
28.小学数学评价的内容:
(1)对学生的评价内容
①学习状态的评价②学习心理的评价
③学习成果的评价
④思维品德的评价
(2)对教师评价的内容
A.教师素质的评价
①政治素质、思想素质②文化科学素质、业务理论素质
③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④教态、板书
B.工作能力的评价 C.教学过程的评价
D.教学成果的评价
(3)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A.教学目标
B.教学内容 C.教学组织
①课堂结构安排
②教学密度③驾驭课堂能力
D.教学方法
E.学习方式
F.学习态度 G.教学手段
H.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的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
数学概念的教学教法
1、以旧引新法、2、直观引入法、3、区别比较法
三、数与代数教学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二)原则
1.过程性原则 2.现实性原则
四、数与代数的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二)加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三)重视数与代数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的联系
五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法(一)、空间与图形教学的目标
1.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2.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3.培养思维能力。(二)、原则
1.现实数学原则、2.自主学习原则、3.渗透原则、4.“再创造”原则、5.反思原则、6.教育性原则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 1具体情景中学习2要准确把握“尺度” 3在操作中完成
(1).知识的“内化”、(2).在对比中区分、(3).在联想中创新、另外,渗透、迁移、说理、猜测、估算等教学方法
六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使学生具备一些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和知识。
2.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进行合理推断、并进行交流的能力。
3.培养他们从随机(或统计)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在面对不确定情景或大量数据时能作出合理的决策。
(二)原则
1.突出过程,以统计过程为线索处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2.强调活动,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使学生建立统计的观念 3.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内容
(三)、统计与概率的常用教学方法
1、加强学生的参与性、2、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3关注不确定现象的教学、4、培养学生获取数据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七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教法
(一)目标 1.综合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沟通联系。2.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从中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数学学习情感。(二)原则
1.创造性原则、2.开放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情商教育原则 A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常用教学方法(一)激活活动兴趣类
1.情感沟通法、2.情境渲染法(二)提高活动能力类
1.操作训练法、2.想象创新法
(三)活动评价反馈类
1.自我评价 2.小组互评3.教师点评 4.分层评价(四)实践类
1.调查、2.体验法
(五)信息整理类
1.文献查阅法2.筛选法、3.比较法、4.归类法
2009年小学数学教师考试理论参考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
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15.在各个学段中,《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6.“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17.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8.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19.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0、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21、小学数学教材广义地说包括(教科书)、(练习册)、(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音像教材)、(辅助教学软件)等;狭义地说,仅仅指(小学数学教科书)。
22、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线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充分提供学生感兴趣的、与儿童的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3、编写小学数学教材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4、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小的组织单位是“课”,它包括(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和一个练习)。它是逻辑上相对独立的、而又较为完整的具体课题。
25、教材的较大组织单位是“单元”,它是指在(知识系统)和(逻辑关系)上较为完整,在(技能、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或应用上)相对独立的部分。
26、每册教材由若干个大单元组成;每个大单元由若干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又由若干(例题)和(习题)组成。
27、教材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
28、在某一部分教材中,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点的学习的那些知识,叫做这部分教材的(重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者易于引起混淆或误解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难点);对于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性作用的教学内容叫做教材的(关键)。
29、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不可缺少的工具,是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数学的(内容、语言、思想和方法)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数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语言和工具。当前,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一切科学技术部门与生产、生活中。并且,出现了各门科学为了自身的完善而逐步(数学化)的趋势。
33、数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是对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基础;是一切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
3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该突出体现它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突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5、数学课程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6、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由于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使学生(思维清晰)、(推理严密),并善于(独立思考)。
37、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38、《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39、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变化和发展)。
40、小学数学在加强基础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41、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应该精简大数目的笔算和比较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笔算加减法以
(三)位数的为主,一般不超过
(四)位数。笔算乘法,一个乘数不超过两位数,另一个乘数一般不超过(三)位数,笔算除法,除数不超过(两)位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的为主,一般不超过(三)步。
42、应用题选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方式,适当安排一些有多余条件或开放性的问题。
43、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饿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4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5.在第二学段的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46.要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7分析教材的目的是为了把握这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地位)、9作用)和(前后联系),弄清这部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除以上基础知识方面的分析研究外,还需分析在这部分教材的教学中要达到哪些(能力培养)的要求,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德育、美育)等非智力因素,从而确定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
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
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
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 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
4、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什么?(8分)答: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二)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5、推进小学数学校本研究经常采用哪些基本策略? 当前,在小学进行校本研究,通常可以采用如下策略:(1)以教学实践和课程实施为重点,进行教育叙事研究。
(2)从单纯的课例设计,向“教学方案”和“教学案例”的方向拓展。(3)以校本行动研究为手段,推动校本教研的开展。(4)整合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促进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
6、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7、数感主要表现在?
答: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8、符号感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9、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10、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
答: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11、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答: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12、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
答: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13、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与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意义如下 重点
关系全局、直接影响其他知识学习的那些知识 主要的教学目标; 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或易于混淆和误解的内容
教材的难点一般也构成了教学的难点 关键
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
除知识外,还包括解决难点的途径与方法
14、从宏观到微观,对教材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答: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分析全套教材;结合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制订,分析一册教材;对即将开始教学的一个大单元(或小单元)教材的分析;对一“课”教材(一个练习和练习前的基础知识)的分析;对一节课教材的分析。
15、分析研究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练习设计时,应达到哪些要求? 答:内容上的针对性;形式上的多样性;思维角度的多变性;训练要求的差异性;训练过程的循序渐进。
16.“实践与综合应用”综合性特点反映在什么地方?(P119)
答: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一个学习领域,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首先,要促使学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其他数学知识领域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上认识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其次,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要解决的现实数学问题往往交织着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综合性还常常表现为多学科的综合。
17.“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是为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同时,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哪几个方面有所侧重?(P120)答:根据这一领域的特点,其教学目标又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①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领域的综合应用和整体把握;
② 在数学思考方面,强调经历探索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③ 在解决问题方面,强调经历提出、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④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强调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18.“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选取什么样的主题和素材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内容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有较强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题和素材。一般来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题材能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近,对完成任务比较有信心;游戏性题材有较强的愉悦功能,对学生有比较大的吸引力;设计和制作类的活动任务性比较突出,能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这些内容都能比较有效地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但同时也应注意,要将学生兴趣引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要有数学味道
19、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如何评价学生?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一)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三)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五)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0.“统计与概率”教学实施中如何注意内容选择的现实性?(P104)答:“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注重内容的时代性,所选素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有能力感受的现实,不能离学生太远。
21.如何把握“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的“度”?(P114)答: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仔细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的现实状况,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对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不同要求,不能过多地加深学习的难度,使学生产生厌恶感。课堂上如果学生提出了超出目标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大部分孩子难以理解的,就应该鼓励学生把它放在“问题银行”里,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以后再来解决,而不能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影响了大多数孩子的学习。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统计”, 既要让学生感觉要解决的问题是有挑战性的,还要让学生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论述题。
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
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
3.在代数教学中,我们往往碰到学生计算不过关的问题,你有过什么困惑?你是怎样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 【答案】学生对题目好像一看就会,一动笔就出错,对此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其实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数感和符号感的意识,只会机械的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缺乏具体情境的体验,这是过去传统教学方法导致的结果。根据新教材、教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心算、口算的能力,先动脑、动心、动口,再动笔;同时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1)小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及综合应用数学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也仍然是不容忽视的评价主体之一。在教师的评价上,我们着重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既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又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评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基于此认识。
(3)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这活跃思维的产生,就要求教师给予他们良好、充足的活动空间,以足以支持思维的活跃性和持续性。
5、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答: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三)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学段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 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
请分析如下案例:在新课程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教师普遍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多种解法。对于各种解法的优劣,教师很少重视,甚至有人提出了“方法本无优劣之分,学生自己想出的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方法”的观点。分析要点:
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
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
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阐述小学空间与图形课程内容的特点和课程教学风格的变化趋势。
(2)“空间与图形”是使学生在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论证、定量思维等方面获得发展的重要素材;观察、操作、测量、实验、猜想、设计、欣赏、推理和论证的训练以及合作学习、探索性活动等等都应成为“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形式。其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将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并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