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守诺读后感
守诺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读了许多好书,有一篇叫《守诺》的文章让我印象深刻。
文中主要讲了,一个跨国公司向社会招聘四位高级主管,应聘者不下千人,经过层层筛选有四名优秀者被公司试用。然而,第二天,他们又都被辞退了。因为按公司规定,公司主管人员必须在早晨七点四十分进董事长办公室,做当天的集体宣誓,然后再回各部门工作。他们觉得此举无非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竟然都迟到了。虽然最短的只迟到了十几秒,但结果是他们都得打道回府。于是,他们一起去找董事长理论。董事长异常认真的告诉他们:“不肯信守约定是生意人的大忌。无论你们多么有才能,我们公司是不会请一些言而无信的人来办事的!信守约定,是你尊重别人的表现,同时也是赢得别人尊重的一个资本。”古人说:“言而无信,未知其可。”信守诺言,是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和关键,而守诺又常常体现在守时上。比如美国第五十一届总统老布什和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都是非常信守承诺的人。我觉得,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诚信都是一种最重要的美德,它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取信于人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也是任何人都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待人诚恳,信守诺言,这样才能在前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我认为大家都要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
第二篇:《秘密花园》读后感(朱子诺)
今天,我看了一本叫《秘密花园》的书!这本书里讲述了10岁的小女孩小玛丽,在一场可怕的瘟疫里,成了孤儿,不得不被送往神秘的米瑟斯韦特庄园,《秘密花园》读后感(朱子诺)。不久,小玛丽发现了那里有着被封了10年的秘密花园!在这里还住着得了重病,快要死掉的可怜小男孩柯林。后来,小玛丽用快乐让柯林走出了死去的阴影,他们还和从小到大在荒野长大的小男孩迪肯成了朋友,把快乐也分享给了他!有一次,竹刺刺进了我的大拇指,我痛极了,可又不敢让妈妈用缝衣针帮我挑出来,读后感《《秘密花园》读后感(朱子诺)》。后来,我想了许多好玩有趣的事情,慢慢地大拇指不再疼痛。快乐让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了。最后,这根主次终于被弄出来了。这让我懂得了,快乐能够战胜一切恐惧!
第三篇:《黑狗哈拉诺亥》——读后感
《黑狗哈拉诺亥》——读后感
在今年的寒假中,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黑狗哈拉诺亥》,这书是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写的。
哈拉和诺亥,两头黑色牧羊犬。它们在地洞里吃掉了另外七只狗崽,成为幸存者。你死我活的生存争斗使哈拉和诺亥凶狠多疑,为了独享食物、空间和主人的爱抚,它们无休止土也撕咬争斗。但是,它们有着一样的梦想——成为真正的牧羊犬,延续牧羊犬高贵的血脉。
哈拉.找到了真正的主人和属于自己的牧场。它像黑色闪电般扑杀野狼,它挣断铁链扑向行骗者,解救主、人,它在暴风雪中救活冻僵的行人……成长为一头真正的牧羊犬,实现了自己梦想。诺亥却被辗转贩卖,在城市里饱受饥渴、暴打,记忆变得模糊,最终在一座屠宰厂中被屠杀。诺亥死去的那一刻,远在草原的哈拉感觉到了心灵的震颤,仿佛听到了远方兄弟的呼唤。回忆起儿时和诺亥~起玩耍、扑咬、打闹的情景,哈拉纵情嗥叫……牧羊犬的血脉还能在草原上延续多久?
读完这本书,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很难过,因为那些人是那么的残忍,把诺亥关在屠宰场,不给它吃的,也不给他喝的,真也就算了。而且把诺亥给杀了还不甘心,还把它身上的皮给撕了下来,真是不敢想象这个画面。太残忍了!
我想对大家说:“狗,是人类忠实的好朋友,请你好好对待它,不要抛弃它。如果你家有狗狗的话,请你做到这一点,这会说明你爱它,尊重它!
第四篇:伦佐皮亚诺读后感
读《伦佐﹒皮亚诺》有感
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有成就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许多作品已成为不朽之作。法国巴黎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日本大阪的关西国际机场、美国休斯顿的曼尼尔博物馆、南太平洋新卡里多尼亚岛的特吉巴欧文化中心,让越来越多的人记住了皮亚诺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
了解了他以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他对时代与场所、技术与自然为主题的建筑设计理念,他推崇技术与艺术结合,对材料有极高的悟性。他的作品更是以表现出一个全新的、全面的“技术模式”为其主要特征。皮亚诺注重建筑艺术、技术以及建筑周围环境的结合。他的建筑思想严谨而抒情,在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方面他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原有的生态环境。
在他的作品中,广泛地体现着各种技术、各种材料和各种思维方式的碰撞,这些活跃的散点式的思维方式是一个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师和他所率领的团队所要奉献给全人类的礼物。这是20世纪乃至前几个世纪的大师们的共同理想。他重视材料的运用,对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视技术对材料性能的进一步发掘,经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发挥到了材料性能的极至。
他提出的所谓的“技术模式”的概念是从技术的多重属性的角度加以界定的,是经过科学思维方法的分析与论证进行合理的整合,是分层次而且尽量客观的阐述。并能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造性的利用与发展。是“适用技术”及“全面技术”观的综合体现。即“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寻求具体的整合途径,对多种技术加以综合利用、继承、改进、创新”。
皮亚诺的技术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属性:
1、是从自然属性出发,皮亚诺着眼于生态人居环境的创造,用技术解决生态问题,有效的利用能源,美化城市环境,使建筑能够以和谐的方式与自然共处。
2、是阐释文化属性的一面,皮亚诺注重技术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还有和当地文化背景的结合。
3、是从艺术属性出发,以多种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具有比以往任何传统建筑更大的可塑性,为建筑师提供了无限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的余地。
面对当今建筑形式趋同的现象,皮亚诺在技术上的应用上独具特色,结合了生态的、人文的、地域的、经济的等诸多观点,建构了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整合的技术模式。
皮亚诺一直在试验和探索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潮流中探索到现代建筑与历史传统、场所环境之间的连接因素以及解决他们之间存在的矛盾的方法。皮亚诺在探索期间为此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一种全面技术模式的创作理念。
皮亚诺的全面技术模式及理念的形成的四个探索时期:
1、对原型化技术的探索时期:主要是对轻质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的探索,他主要致力于轻质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体现“自由化”的思想,追求“轻巧、透明、自由”的建筑思想和创作理念。
1966年罗马的一家硫磺提取工厂是皮亚诺设计的第一个项目,他将研究的轻质结构应用其中。
1967—1970年,皮亚诺着重体现出“自由化”的结构及建筑行形态的设计思想。1971年他设计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将“自由化”的思想拓展到来了建筑空间上。在这段时间密斯的“通用空间”及“全面空间”的设计理念对皮亚诺的影响非常大,这些在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透明式”框架结构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在建筑外面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机械、设备如何运转、电梯、自动扶梯如何流动。
皮亚诺并不介意以前人为榜样,并且能够以其精湛的技术将这些可以借鉴的思想创造性的应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而他在技术和结构方面的熟练运用和创造,正是其设计构思和追求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皮亚诺在这一阶段主要追求的是一种在结构上、材料上的“轻”极力寻找一种纯粹技术的、形式的并没有重量的结构关系。他认为那并不是建筑,而仅仅是一种雅致的、轻盈的感觉。
2、是对人文技术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他的建筑创作理念中逐渐注入了人文、历史、文化等因素。并着意于让多变、易于适应的建筑自由的加入到场所文化和环境中。
1980—20世纪80年代末,皮亚诺一直在进行一些旧城的改造、重建以及改造、更新。在这段时间他就一直在致力于在文化内涵上更多的使建筑具有新意。
1980年的意大利巴里的民居区维护服务的地方实验室,才使他的技术模开始走向人文化,并逐渐成熟。
3、是对自然技术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他主要探索了声、光、空气等空间中的无形元素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有助于他对“轻巧、透明、自由”的设计思想的实现,使建筑与自然之间达到有机的和谐。
这段时间他的主要设计作品包括一些美术馆、展览馆、博物馆、音乐厅等。
4、是对生态化技术的探索时期,生态化的技术和思想综合了以往各个时期的技术特征,并向着高科技的、高情感的以及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这个时期主要的代表建筑是1994年的日本关西国际机场的设计。
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以后,皮亚诺的全面技术模式得以形成,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代表着他对一种思想领域的拓宽和境界的提升。
皮亚诺属于高技派中的一员,但在对待技术和工艺的态度上,他和“高技派”有很大的不同。“高技派”运用先进技术常带有相当的盲目性和强迫性。为了体现时代感,他们经常是不管位置、场所和文脉,运用大量的高新技术材料和结构工艺手段,在形式上与环境产生极端的冲突,从而形成“高技派”鲜明的形象特征。而皮亚诺对待技术则更多地考虑自然、场所以及规划的因素,更多地回应建筑的场所特性和文化传统,并对新技术、新材料的潜力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使其设计作品与过度张狂、傲慢而没有生气的“高技派”建筑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些正是他关于全面技术模式最好的阐述。
皮亚诺还十分重视各种技能的发挥,不仅仅是徒手制图技能,还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视实际动手的模型制作能力。在他的建筑实践中,发明、创新、突破始终是他向空间“维度”探索的法宝,他以单纯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将建筑的美回复到功能主义的设计理想中,将非物质的成分例如阳光引进建筑之中,并成为建筑的组成部分。
“敢于打破常规,并坚定地使之付诸实现,你就会发现,你的设计已不受任何限制,并达到自由自我的境界”这是皮亚诺的经验之谈,也是他走向辉煌的阶梯”。
我们可以感受到皮亚诺旺盛的创造力所带来的强烈时代感,可以看到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材料潜力的充分运用及发挥;同时我们还能在他的作品中发现突出的场所精神,以及设计师努力使建筑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各种尝试。皮亚诺与其他建筑师相比,最具成就的莫过于让现代建筑技术和形式与建筑场所特有的文化结合在一起。他以时代与场所、技术与自然为主题的建筑设计理念对我们这个世界正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班级:11环艺2班
姓名:梁文科
学号:2011334405206
第五篇:《怪学生获诺奖》读后感
《怪学生获诺奖》读后感
袁占舵
《怪学生获诺奖》是一篇值得教育者深思的文章,写读后感,可以写很多,但是对欧内斯特·卢瑟福的文章做评价,我真的没有资格。
作者欧内斯特·卢瑟福和文章中的波尔是我读大学时就已非常熟悉的人,读到这篇文章很喜欢,网上搜不到,就干脆把它打下来。
钱学森之问:“我们为什么没有诺奖获得者?”必会敲动过诸多当今有志之士的心扉。我们的教育体制有什么问题?我们有几个学生敢于像波尔这样挑战权威?我们的老师的思想是否还受着传统教育观念的狭隘的束缚?!
文中的问题,如果是我们的中考、高考,必会有标准答案:“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后来又不确定)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大气压随高度而减小是不均匀的,越高大气压随高度减小得越慢。在海拔2千米以内,可以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米,大气压强降低1毫米汞柱。利用气压计测得楼底和楼顶的大气压,可以计算楼房的高度。”以此推算楼房的高度可想而知,怎么会准确?而伟大的波尔给出的是连小学生都能懂的能准确得出楼房高度的多个答案。上学时自以为思维敏捷和总是考高分的我一点也不敢像波尔那样做的,并且仅是照本宣科,不能有波尔那样的思维!改造当下的教育,教育必须放开眼光,学会渊博;放开捆绑,学会自由;解放思想,减少拘束。让孩子成为真正的“思想野马”。成为敢说敢做者、敢于创造者、敢于承担者、敢说真话者。重新认识自由、宽松、个性、探索、质疑、挑战等在当今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教育创造力才能得到真的激活。
附原文: 怪学生获诺奖
文/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190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一天,一位同事找到我,他说,他要给一个学生的物理考试打零分,这学生却偏要满分。最后,师生俩一致同意找个公正的中间人裁决,于是,他们就选中了我。
我读了这道试题:“请说明,如何用一个气压计测出一座高大建筑物的高度?”该学生的答案非常有趣:“把气压计带上楼顶,绑上一条长绳子,然后把它放下去直到街上,把它拉上来,测量这段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这个建筑物的高度。”
这个学生真的很有理由得满分,他确实圆满、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给他满分,能让他的物理成绩达到一个高级别,从而表明他有不凡的物理学习能力。遗憾的是,这个答案不能证明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用到课本上的物理学知识。
我建议他重做一次这个试题,给他六分钟时间,并警告他:“答案吧必须显示出一些物理学知识。”
到第五分钟,他什么也没写。我问他,想认输吗?他说对于这道题,有许多答案,只不过他想找一个最棒的。我说,对不起,打扰了,请继续思考。最后一分钟,他匆匆写出了答案:“把气压计带到楼顶,投下去,同时用秒表给降落过程计时。然后,用物理公式计算出楼的高度。”
于是,我问同事是否愿意认输。他勉强认输,并给了这位学生几乎满分的成绩。正要离开同事的办公室时,我忽然想起这个学生说过,他还有其他一些解答该习题的方法,于是我就追问。
“是呀,”这位学生说,“只用一个气压计,就可以有许多测量一座高楼的办法。比如,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可以把气压计拿到室外的阳光下,先测一下气压计的高度,再测一下它影子的长度,最后测一下楼的影子的长度,再用简单的数学比例法一算,就得出楼的高度。”
“好极了,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方法。”我点头称赞,“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是的,”学生说,“有一种非常基本的测量方法,这个你会喜欢,当上楼的时候,沿着墙壁一个接一个地划下气压计的高,接着再把这些刻度的数目加起来,就会得出以气压计高度为单位的楼的总高度。”
“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方法。”我说。
“你也可以吧气压计带到楼顶,绑上一条长绳子,然后把它放下楼,刚好高于街面,接着当个钟摆晃动它,通过摆动周期就可以算出楼的高度。”最后他总结道,“有许多解答该试题的方法。”
“可能最好的方法是,”他又说,“拿着气压计敲看门人的门,等有人开门,就跟他说:„看门人先生,我带着一个很棒的气压计,如果告诉我此楼的高度,我就把它送给你。‟”
这时,我问这个学生,他是否知道这道试题紧扣课本、规规矩矩的答案。他承认他的确知道,只不过他厌烦透了从中学到大学老师们填鸭式的教育。
该学生的名字叫波尔,后来扬名全球。这个丹麦人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