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当代大学生的保险意识
论当代大学生的保险意识
说到保险,每个稍微知道保险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险可以在我们的人身、财产、责任发生问题的时候,在之前有购买相应保险的情况下,能够部分或者全额的弥补因事故而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中国的保险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保险业面临着种类不够完善,保险的宣传十分落后,保险的推销又不够人性化,保险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等等诸多的情况。所以许许多多的人,包括大学生,对保险的了解仍旧十分陈旧,还停留在例如:保险推销很烦人,保险无用,保险有保无险,投保人即使在投保之后,发生事故之时却有时候难以获得保险金的等等的思想下。诚然,人们对保险的印象很多也是保险业如今面临这的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保险体系的不断地完善,很多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得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新的、正确的保险观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讲就尤为的重要了。
幼有所护,壮有所立,老有所养,亲有所奉,爱有所继,病有所医,残有所仗,财有所承,产有所保,钱有所积。其实在之前对于这保险的十大价值,我是和很多人一样,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去看待的。直到有一次,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发生了意外,出了一场很严重的车祸。光是医疗费用就需要几十万。如果这几十万需要一个家庭去承担,这就意味着一个小康的家庭又要回到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但是不幸中的万辛,她在大学的时候投了学生保险。最后在保险赔付之下,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解决。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十分巨大,也让我对保险的这十大价值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加细致的了解。
其实,保险不光有这种风险降低的功能,还可以做到鼓励储蓄的作用,家庭里有些专项费用(如养老、子女教育、看病、买房、结婚等)开支较大,需长期积存经费,把钱存银行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存取方便的优点也容易使储蓄计划被轻易放弃。而人身保险的经济保障一般比储蓄要高得多(具有吸引力),分期交纳的保险费也是少量的(具有承受力),保户和保险公司签有正式的合同(具有约束力),保户一般不会轻易退保。在保险合同履行期间,个人的财产,健康等等都有保险进行保障,在保险到期之后,个人还能取得投入保险的本金以及部分的利息,这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都是一举两利的事情。
其实,通过认真的学习保险,我还发现,不仅是普通人,甚至是很多大学生对于保险还存在着一个很大误区。很多人人为,以至于买保险的时候都是给家里的长辈,孩子买的保险,他们的初衷认为,关爱孩子,关心老人,给他们买保险是爱的体现,能让他们减少伤害。其实保险是不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的。给孩子老人买保险虽然是初衷是好的,但是对于整个家庭而言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让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作为投保的对象,才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因为老人孩子发生情况,主要劳动力还能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而一旦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出现意外却没有保险,那么整个家庭就要面临举步维艰的地步。这是我在学习保险学的时候所获得的最大的启发和触动。
每次一点点,保险的投入就是其实对于日常开支来说是很少的。但是在面临损失之下,保险却能尽到很大很大的作用,这就是保险。
第二篇: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礼记》有语:“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金银玉帛不能算作宝贝,真正的宝贝应该是忠信”。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至管仲“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下至同仁堂“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诚信一直都是人在待人接物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品质。尤其是对于当前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培养人们诚信的道德操守,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诚信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近些年来网上的一些调查数据,分析总结得出一些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48%。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净洁无瑕。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多,有些人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诚信随之变得匮乏,到大学阶段达到了不诚实最低点。经常出现诸如恶意贷款、冒充贫困生、校外租房不按时交付租金、背后说同学坏话、表里不
一、借别人钱不还等不诚信行为。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在大学里,老师给学生留的作业和论文,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独立思考完成。而部分同学却靠抄袭他人作业,或是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便利,随便拷贝一篇文章应付了事。
3.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但有的学生仍是心存侥幸,总想通过作弊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如打小抄、传纸条、手机作弊、替考,等等。
4.求职履历,“掺水”成风
由于高校扩招等原因,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和假荣誉证书、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手段。
5.助学贷款,处境尴尬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需抵押。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大学生还款存在的违约情况却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表现。
6.违反校纪,无视校规
上课睡觉、吃东西、乱打手机、织毛衣等影响课堂纪律的所有行为,课桌文化、乱插队现象、寝室违章用电,毁坏公物,违反管理条例等行为,反映了学生诚信的缺失。
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教育及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已成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诚信行为缺失的原因在哪里?《中国青年报》的调查归纳出三个主要原因:有73.21%的同学认为失去诚信的主要原因是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滋长,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诚信 1 /
3有时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远没有金钱利益来得重要;有58.64%的同学认为“从众心理”是他们不诚信的原因,很多人不能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而是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因此,当他们看到别人作弊或是注水简历时,也常常会效仿;甚至觉得别人既然都这么做,自己一个人诚信也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淡化有关。因为诚信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传统美德,无须再去进行系统的教育,事实上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从更深层次来看,信誉及信用危机的产生绝非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与文化原因的。尽管崇尚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但由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这种美德并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国民意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厉以宁在痛斥诚信缺失的社会现状时大声疾呼:一个国家诚信体系的崩溃不仅会给国民经济和国民消费带来损害,还将对整个社会体系形成深远的影响,它必将造成人情的淡漠、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历史上的种种都证明了:不讲信誉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人,不讲信誉的民族是堕落的民族,不讲信誉的社会是混乱的社会,不讲信誉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缺失诚信,失我国魂!缺失诚信,国将不国!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的重建不仅是高校也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实践表明,诚信的重建不是单纯靠哪一家、哪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首先,加强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以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在学校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得益,不讲诚信不得益”的校园氛围。假如诚信的行为得不到鼓励和表彰,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谴责和制裁,谁诚信谁就吃亏,不诚信反而得益,那么诚信的风气是永远推广不了的。通过教育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使诚实守信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行为准则。
其次,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校还应致力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作为实施诚信教育的有效方式,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真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再次,建立个人诚信管理机制,为诚信建档。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样,在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
最后,加强自觉修养。环境、制度和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须知“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只有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在生活中要时时注意培养诚信品德,在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则要不断强化诚信的意识和规则,把诚信作为人格和信念,让诚信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懈的追求。
大学生作为今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人欢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的。大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的同时,更应得到道德通行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公民。“强化诚信意识、倡导文明自律、打造诚信校园、培养高尚人格”,只有对自己有“信”,有准确的把握,才有分析判断他人和信人的资格。心底坦荡天地宽:诚信为人,必能取信于人,立信于人,收获的一定是朋友;诚信做事,必能韧如江流,动如海啸,赢得的一定是信赖和尊重;诚信对待生活,才能挫之不馁,安之不燥,事业终将能取得成功。
第三篇:论保险意识的重要性
论保险意识的重要性
保险,作为一种观念,一种知识,一种商品,一种实实在在的利益,正在向中国老百姓走来。无论你对它有多么陌生,无论你对它有多少疑惑不解,你都不得不面对它。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躺在国家怀抱里生活的人们,今天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现实:随着国家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部分将由人们自己来承担。国家今后除了有可能向所有国民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津贴,以保证一张“安全网”的存在以外,人们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及早安排晚年生活,养老的责任最终将落在人们自己身上。保险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它是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安排未来生活的空间。但大多数人却不知怎样去做。
保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估计也就二三十年时间。但是,以前老一辈的人们总是觉得保险是骗人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的人交了钱,但是没有疾病或者是其他意外出现在身边,他们就觉得钱是白交了,所以觉得被骗了。由于这种世代相传的意识,所以的确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当代人对于保险的抵触心理。
不过,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保险这一概念也是越来越被人所接受。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需求便成为人们的最大需求。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口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开始寻求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存款的目的中,养老占9.2%,防意外事故占7.5%,两项合计16.7%,以1996年底的38520亿元储蓄额计算,其金额可达6432亿元以上。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对储蓄增长原因的分析,首要因素是居民存在着体制变迁预期,具体包括对子女求学、购买住房、失业等问题产生担心,如果考虑这些方面,则居民储蓄中保险因素的比例还要更大。
保险意识对于当代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提高人们的保险意识和加大保险宣传力度是我国政府急需做的一件事情。有的人总是以为自己是幸运的,不幸都会离自己远去,但是当灾难降临时,他们没有保险的保障,导致自己束手无策。保险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默默保护着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但是如果你的保险意识不够强,没有这双无形的手保护你,你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就大大下降。无法做到从容面对生活中难以避免出现的意外和疾病。但是如果你有了保险,情况就会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收入不很高,一生都很幸福,因为他们知道,赚钱的同时,一定要会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财务,规划自己的未来。因此当风险(意外、疾病)来临时,不会让我们手足无措,有病没钱治,老来无所养。当代人应该以微小的投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买保险就是存少部分钱,当我们某一天出现意料不到的情况时,则有其他资金给我们支付突如其来的风险。所以说,要提高我们身边人的保险意识,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第四篇: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2001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以德治国的思想写入了十六大报告,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德治提高到与法治并举的高度,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连续被写入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道德建设对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公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已经成为当前影响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观念不以为然,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如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打架等也时有发生;上课交头接耳、谈恋爱、接打电话等现象也屡见不鲜;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参加集体活动时特立独行、滋扰活动秩序等等也时有发生。
2.社会公德行为失范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学生道德教育,造成一些学生知识水平高但道德观念缺失。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时谎话连篇,有的在BBS论坛上发表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在网上散布一些有害信息,浏览一些不健康的黄色网站, 也有一些学生不讲学术道德,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有的甚至弄虚作假抄袭或购买网上论文当做自己的论文发表。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一定要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与规范,要科学地规划和培养大学生道德修养和建设。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是肩负国家前途和社会发展任务的重要力量团队,因而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教育。德国大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思想道德建设,并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整个社会尚未形成优秀的社会公德氛围和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公德体系。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们。有些大学生价值主体唯我化、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行为约束力也相应弱化了。
2.学校教育的缺陷
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整个社会和学校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素质,造成了偏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存在缺陷,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传媒文化的多层次多视角情况下,不能针对社会新现象的产生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空泛说教而导致“知行相悖”。
3.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环节中,家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对孩子的德育教育也是一种不良影响。此外,许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忽视孩子的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也有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灌输孩子一些违背社会公德的教育思想,无形中给子女形成了一种负面的示范作用。以上种种,使得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同时缺乏责任感。
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1.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观念。
古人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是指道德建设的总体趋势而言的,道德建设应以“仓廪实”、“衣食足”做基础,但是,道德就其主体部分而言,是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提高的,必须从外部灌输,加强教育。江泽民在谈到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写的《在寻找公共道德的道路上》一书时指出:“德国人需要很长时间,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灌输一种全社会都认可的道德观,这个看法值得我们思考。”
2.改革、创新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要改进传统的只“教”不“育”的做法,把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目标体系。首先要加强诚信教育,形成诚信的道德文化。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此外,要积极开展有益的公益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参加诸如“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协会”等公益组织,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从而提升社会公德意识。
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
教师要走近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优良的校风对于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开启他们的智慧,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动,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并能在行为层面有所践行。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缺乏应有的认识,认为社会公德是无关大局的小节、小德,甚至有与社会公德相悖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推动社会发展使命的重要群体,每个人都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从而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五篇: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论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在这个科技与信息的时代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文章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对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具体要求及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与时俱进的观点,思考并指明了实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科学内涵;具体要求;现实意义
前言:21世纪以来,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不断变更,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然而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有着严格要求,能否做到这一点,关乎着中国的未来。
一、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纵观历史的时间长河,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无一不是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从石器文明到青铜时代,又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末期,然后再到当代,我国都在与时俱进,走在历史的最前端。古代中国就有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还开辟了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唐朝时的贞观之治更是奠定了我国成为世界强国之一,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如清朝时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
当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21世纪以来,科技、信息和经济不断向前进步,出现科技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技化的趋向,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世界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并学会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的手段,来加强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质的飞跃;在学习上、生活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努力创新创造,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在科学技术方面力求做到与时俱进。
二、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具体要求
一切事物都是永远保持绝对运动跟相对静止的状态,想要在这个变化的世界生存,就要学会与时俱进。生活中的一切新鲜事物,每天都在面临着被舍弃与被代替的危险,做不到与时俱进的,可能今天还存在,然而明天就会彻底消失。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历史的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那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呢?
首先,作为新一代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一定要有远大的理想。李嘉诚说过:“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会甘为下流。”远大的志向是人生的指路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们才不会迷失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潮流中。
其次,发奋图强,掌握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方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成为一个优秀的大学生。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再次,是要注重自我的人文修养和理论修养。自古儒家思想就有:“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多参加义务劳动,爱国运动,培养爱国意识;要实事求是,广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还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职尽责。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让自己全方面的成长、成才。
最后,要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就要从自身做起,一点一滴做起。我们要把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外,运用到实践生活中。注意细节,待人诚恳,做事负责,贴近人民群众,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做到助人为乐。完成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精髓之一,当代大学生需要深刻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将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储备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只有把基础打牢学好,才能又稳又快的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义不容辞,与时俱进,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贡献。
随着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吞噬着历史遗迹,民族文化跟民族精神被现代人所遗忘和抛弃,如今,关注和保护这些民族文化是当务之急。作为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应该培养保护意识,与时俱进在民间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尽一份力。
21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科技在进步,信息在更新,社会在前进,经济知识在不断竞争,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谁能掌握最新的信息与科技,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上掌握领导权。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能继续做着清朝时“天朝上国”的美梦,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的学习。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走在历史的前沿,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在未来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立足。
总书记说过:“青年最具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的理想,发奋图强,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四、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大学作为我国最高的教育机构,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大学教育方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年青一代,也间接影响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时刻关注大学教育,监督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应经常举行爱国运动,宣传弘扬爱国精神,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制定合格的校纪校规,监督并要求大学生认真完成学业;开展户外活动,奖励义务劳动,支教贫困山区小学,提倡助人为乐。促进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
相比许多大学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与不足,国家应加大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完善大学的教学设备,使大学生能有个很好的学习环境,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搭建“桥梁”。还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奖励,对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发放奖学金。还有对家境贫寒的一部分人,在多方面提供一些扶持。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对祖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信息与科技的时代,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当代大学生创新创造,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大力扶持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才能更好更快的与时俱进。
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低硫柱,我们只有努力做好自己,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的潮流所遗弃。要确保大学生能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交流平台,这一点十分重要,而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只有实现当代大学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做到真正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4)习近平:《比利时欧洲学院演讲稿》2014年4月1日。
(5)李嘉诚:《给青年人的10忠告》 金城出版社2007年10月1日。
(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7)江泽民:《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8)《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9)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