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障碍分析及动力探源(最终版)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近几年来,随着行政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县级机关执法部门的法制意识与日俱增,尤其是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和投诉举报制的建立和落实,机关执法部门普遍能执法守法、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人员已把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作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部分乡镇,由于诸种因素,还是行政命令运作方式在作惯性滑行,基层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推进、障碍层层。▲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推进的四大障碍
1、关键性障碍——权力唯上和民主氛围淡薄法治的最大障碍就是权治。基层政权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权力的魔云笼罩时久。“官大一级压死人”,谁职位高、谁嘴巴大、谁说了算已习已为常,民主的气氛、法治的气氛十分微薄。少数基层领导把投诉告状的百姓视为刁民,把依法行政仅作为口头标签,依权行政盛行不衰。如:某地某村两户村民为临街的基地发生纠纷,村支书以脚为法,步到中间,脚趾划线,手一举说“听不听我的?听我的就这样,线以东是你家的,线以西是他家的,否则,你们今后不管有什么事都别来找我这个支书”。据了解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置方法还传为美谈,支书的行为得到镇领导的认可。不少基层领导对依法行政的要求怀着矛盾心态,对上觉得少了民主少了法治,对下觉得多讲民主、多讲依法是自找麻烦,烦琐哲学。说到底基层的唯权唯上独尊和民主氛围不浓是障碍依法行政的关键因素。
2、外在性障碍——政绩标杆和形式主义盛行基层干部的政绩是提拔使用的标杆,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乡镇领导热衷于营造显绩,大搞形式主义。~、形象工程、水份数字和应付应急成了乡镇工作中的常见病。依法行政工作是讲起来十分重要,做起来退居次要,不检查无所谓要不要。依法行政虽订出了制度,也上了墙,还出了数据,却收效甚微。从现实看,没有哪个干部因不依法行政而没被提拔的。显然,上级的政绩标准和形式要求成了障碍基层政权依法行政的外在因素。
3、内在性障碍——素质缺憾和法制意识薄弱对照十六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受阻的内在原因,还是一分部镇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不高和法制意识不强。分析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在本地土生土长,由村组干部逐步提拔起来的;一部分是来自部队,从部队转业或退伍的官兵;一部分是来自农水口专业学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说,大多乡镇领导的前文化程度都不高,尽管这几年从各种学历渠道取得了后学历,但学法律、懂法制的干部奇缺。不可否认,镇一级政府的干部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习惯性的行政工作方法使之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的单向要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依法行政还涉及到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行政相对人缺乏法律素质,任你怎样依法,也只是秀才遇大兵。这种双方法制意识的缺憾或者说双向行为不对称是障碍基层依法行政的内在因素。
4、制度性障碍——机构缺陷和监督机制滞后在乡镇政府,司法上有司法所,政法上有综合治理小组,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作为基层法治重点的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却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部分乡镇依法行政监督工作悬空,不少乡镇缺少法制机构,有的甚至连法制员也没配备。这样,执法监督无硬性机构;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是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行政复议群众无从知晓。对包括政府领导在内的依法行政行为,镇内部都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更谈不上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了。这样,镇一级的行政行为因制度缺位障碍,只得由各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法律意识而决定,使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难以依法有效监督。如何排除上述四大障碍,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呢?笔者思考当在推进动力上去探源。▲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切实推进的四大动力
1、干部素质优化是推进的原动力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原本动力,在于优化镇级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镇级干部经过实践和在岗函授,不少已具备大专或本科的经济管理学历,经济理论知识和经济管理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但了解法律知识或具备较强执法能力的还比较少。因此,镇政府要有目的地促使乡镇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其促进渠道有三条可探:一条是学历教育渠道。可选派相关镇领导和中层干部通过在职函授,参加法律大专、本科学历班的学习,既取得文凭又学习知识。另一条是实用法律培训渠道。可根据乡镇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每年举办1-2期实用行政法知识培训班,使之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提高执法工作能力。再一条是自学渠道。镇政府可选购相关行政法学材料,要求镇全体干部进行自学,年底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工作考核目标。考试内容侧重依法行政实务能力。可请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精选一些行政执法实际案例让自学者解案剖析。这样通过多渠道的学法、用法、考法来从根本上推动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素质的提高,优化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结构。
2、监督机制强化是推进的策动力要通过扎扎实实的监督机制来策动镇级政府干部依法行政。其策动措施有三种可究:一是制度公开。即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投诉举报制。这些制度不仅要打印成文、张贴上墙,还要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方式向社会、向群众公开,让工作范围内的社会全员都能依法监督乡镇干部,同时也达到了依法行政的宣传效果。二是考核评测。要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将全镇干部的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千分制考核内容中,由县法制办进行调查考评,使基层干部视依法行政为己任。三是内外监督。要建立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在镇政府内部,由法制员会同司法所组成系统内的监督小组;在镇政府系统外,由镇政府聘请社会各界相关同志为镇依法行政监督员,每年给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评议一次,并按评分标准给予测评,供年终县法制部门考评作参考。运用以上措施,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鞭策、推动
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3、行政责任明化是推进的主动力镇级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如何,往往取决于镇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个人的觉悟、认识和素质,因此,明确化、明朗化镇一级依法行政责任是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一种主动力。具体探讨,要明确规定镇政府主要领导是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制的镇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并依次明确政府内各级各岗干部的依法行政责任。镇党委和镇人大应当根据镇政府领导依法行政的责任要求,不定期地审议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时常提醒政府按责任条款强化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公开性、责任性和效率性,使镇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均符合法律规定。这种明确化的依法行政工作责任还必须与每个领导的个人责任挂起钩来,追究其个人的具体责任。如:倘若因领导决策错误而造成的行政损失,要追究镇党委和镇政府党政一把手的共同责任;若是政府内设部门在政府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失职、渎职、违法行为,要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政治责任,或罢免、或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若是政府领导下属有违法行政行为,要追究行政领导的连带责任;若纯属行政领导个人的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法律后果责任。而且对承担责任的领导的依法行政责任追究必须公开化、明朗化,不得以调离本镇、换岗任用、明降暗升等方式掩盖群众耳目。
4、机构、经济硬化是推进的强动力探究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强有力的动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硬实的法制机构;二是要实施发展地方经济的强硬手段。一方面要在镇级政府内部设立法制机构。此机构目前暂可附属镇政府办公室,由政法副镇长分管,由镇办公室主任或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制室主任,根据镇范围大小设1或2名法制员。镇法制室的工作职责为:(1)对全镇执法人员进行执法监督;(2)审核镇政府拟发的行政措施等规范性文件;(3)代理镇政府复议应诉案件;(4)向全社会宣传行政复议法及为群众提供行政法律服务;(5)与县法制办保持正常的依法行政工作联络和执法信息沟通,收集、反馈镇级依法行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这样,确保镇法制室机构和职能都实化硬化起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镇、村级经济。依法行政工作的实践证明:凡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相对强一些;凡市场经济不发达或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依法行政成了口号,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容易凸现。干部的官本位现象突出,群众的依附心理较强。基层干部中的官僚主义、行政命令、滥用职权、办事不公、执法不严行为时有发生;老百姓穷而不知法,要么怨声载道,要么法不治众。因此,镇政府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要采取过硬手段大力发展镇、村两级经济,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依托本地优势行业,促动农民走出土地;大力拓展招商引资视野,引进镇、县外资和外企,使农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而增强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总之,对乡镇而言,内部的法制机构建设和外部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的走出田地闯市场参与竞争,才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强劲动力。
第二篇: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障碍分析及动力探源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障碍分析及动力探源。近几年来,随着行政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县级机关执法部门的法制意识与日俱增,尤其是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和投诉举报制的建立和落实,机关执法部门普遍能执法守法、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人员已把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作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部分乡镇,由于诸种因素,还是行政命令运作方式在作惯性滑行,基层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推进、障碍层层。▲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推进的四大障碍
1、关键性障碍——权力唯上和民主氛围淡薄法治的最大障碍就是权治。基层政权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权力的魔云笼罩时久。“官大一级压死人”,谁职位高、谁嘴巴大、谁说了算已习已为常,民主的气氛、法治的气氛十分微薄。少数基层领导把投诉告状的百姓视为刁民,把依法行政仅作为口头标签,依权行政盛行不衰。如:某地某村两户村民为临街的基地发生纠纷,村支书以脚为法,步到中间,脚趾划线,手一举说“听不听我的?听我的就这样,线以东是你家的,线以西是他家的,否则,你们今后不管有什么事都别来找我这个支书”。据了解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置方法还传为美谈,支书的行为得到镇领导的认可。不少基层领导对依法行政的要求怀着矛盾心态,对上觉得少了民主少了法治,对下觉得多讲民主、多讲依法是自找麻烦,烦琐哲学。说到底基层的唯权唯上独尊和民主氛围不浓是障碍依法行政的关键因素。
2、外在性障碍——政绩标杆和形式主义盛行基层干部的政绩是提拔使用的标杆,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乡镇领导热衷于营造显绩,大搞形式主义。泡沫经济、形象工程、水份数字和应付应急成了乡镇工作中的常见病。依法行政工作是讲起来十分重要,做起来退居次要,不检查无所谓要不要。依法行政虽订出了制度,也上了墙,还出了数据,却收效甚微。从现实看,没有哪个干部因不依法行政而没被提拔的。显然,上级的政绩标准和形式要求成了障碍基层政权依法行政的外在因素。
3、内在性障碍——素质缺憾和法制意识薄弱对照十六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受阻的内在原因,还是一分部镇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不高和法制意识不强。分析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在本地土生土长,由村组干部逐步提拔起来的;一部分是来自部队,从部队转业或退伍的官兵;一部分是来自农水口专业学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说,大多乡镇领导的前文化程度都不高,尽管这几年从各种学历渠道取得了后学历,但学法律、懂法制的干部奇缺。不可否认,镇一级政府的干部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习惯性的行政工作方法使之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的单向要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依法行政还涉及到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行政相对人缺乏法律素质,任你怎样依法,也只是秀才遇大兵。这种双方法制意识的缺憾或者说双向行为不对称是障碍基层依法行政的内在因素。
4、制度性障碍——机构缺陷和监督机制滞后在乡镇政府,司法上有司法所,政法上有综合治理小组,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作为基层法治重点的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却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部分乡镇依法行政监督工作悬空,不少乡镇缺少法制机构,有的甚至连法制员也没配备。这样,执法监督无硬性机构;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是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行政复议群众无从知晓。对包括政府领导在内的依法行政行为,镇内部都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更谈不上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了。这样,镇一级的行政行为因制度缺位障碍,只得由各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法律意识而决定,使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难以依法有效监督。如何排除上述四大障碍,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呢?笔者思考当在推进动力上去探源。▲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切实推进的四大动力
1、干部素质优化是推进的原动力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原本动力,在于优化镇级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镇级干部经过实践和在岗函授,不少已具备大专或本科的经济管理学历,经济理论知识和经济管理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但了解法律知识或具备较强执法能力的还比较少。因此,镇政府要有目的地促使乡镇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其促进渠道有三条可探:一条是学历教育渠道,调查报告《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障碍分析及动力探源》。可选派相关镇领导和中层干部通过在职函授,参加法律大专、本科学历班的学习,既取得文凭又学习知识。另一条是实用法律培训渠道。可根据乡镇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每年举办1-2期实用行政法知识培训班,使之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提高执法工作能力。再一条是自学渠道。镇政府可选购相关行政法学材料,要求镇全体干部进行自学,年底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工作考核目标。考试内容侧重依法行政实务能力。可请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精选一些行政执法实际案例让自学者解案剖析。这样通过多渠道的学法、用法、考法来从根本上推动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素质的提高,优化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结构。
2、监督机制强化是推进的策动力要通过扎扎实实的监督机制来策动镇级政府干部依法行政。其策动措施有三种可究:一是制度公开。即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投诉举报制。这些制度不仅要打印成文、张贴上墙,还要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方式向社会、向群众公开,让工作范围内的社会全员都能依法监督乡镇干部,同时也达到了依法行政的宣传效果。二是考核评测。要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将全镇干部的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千分制考核内容中,由县法制办进行调查考评,使基层干部视依法行政为己任。三是内外监督。要建立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在镇政府内部,由法制员会同司法所组成系统内的监督小组;在镇政府系统外,由镇政府聘请社会各界相关同志为镇依法行政监督员,每年给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评议一次,并按评分标准给予测评,供年终县法制部门考评作参考。运用以上措施,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鞭策、推动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3、行政责任明化是推进的主动力镇级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如何,往往取决于镇政府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个人的觉悟、认识和素质,因此,明确化、明朗化镇一级依法行政责任是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一种主动力。具体探讨,要明确规定镇政府主要领导是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制的镇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并依次明确政府内各级各岗干部的依法行政责任。镇党委和镇人大应当根据镇政府领导依法行政的责任要求,不定期地审议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时常提醒政府按责任条款强化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公开性、责任性和效率性,使镇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均符合法律规定。这种明确化的依法行政工作责任还必须与每个领导的个人责任挂起钩来,追究其个人的具体责任。如:倘若因领导决策错误而造成的行政损失,要追究镇党委和镇政府党政一把手的共同责任;若是政府内设部门在政府工作中出现的重大失职、渎职、违法行为,要追究政府主要负责人的政治责任,或罢免、或引咎辞职、或责令辞职;若是政府领导下属有违法行政行为,要追究行政领导的连带责任;若纯属行政领导个人的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法律后果责任。而且对承担责任的领导的依法行政责任追究必须公开化、明朗化,不得以调离本镇、换岗任用、明降暗升等方式掩盖群众耳目。
4、机构、经济硬化是推进的强动力探究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强有力的动力,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建立硬实的法制机构;二是要实施发展地方经济的强硬手段。一方面要在镇级政府内部设立法制机构。此机构目前暂可附属镇政府办公室,由政法副镇长分管,由镇办公室主任或司法所所长兼任法制室主任,根据镇范围大小设1或2名法制员。镇法制室的工作职责为:(1)对全镇执法人员进行执法监督;(2)审核镇政府拟发的行政措施等规范性文件;(3)代理镇政府复议应诉案件;(4)向全社会宣传行政复议法及为群众提供行政法律服务;(5)与县法制办保持正常的依法行政工作联络和执法信息沟通,收集、反馈镇级依法行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这样,确保镇法制室机构和职能都实化硬化起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镇、村级经济。依法行政工作的实践证明:凡经济发展较快,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相对强一些;凡市场经济不发达或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干部和群众的法制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依法行政成了口号,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容易凸现。干部的官本位现象突出,群众的依附心理较强。基层干部中的官僚主义、行政命令、滥用职权、办事不公、执法不严行为时有发生;老百姓穷而不知法,要么怨声载道,要么法不治众。因此,镇政府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要采取过硬手段大力发展镇、村两级经济,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依托本地优势行业,促动农民走出土地;大力拓展招商引资视野,引进镇、县外资和外企,使农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而增强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总之,对乡镇而言,内部的法制机构建设和外部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的走出田地闯市场参与竞争,才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强劲动力。
第三篇: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障碍分析及动力探源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依法治国的难点和重点。近几年来,随着行政法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县级机关执法部门的法制意识与日俱增,尤其是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和投诉举报制的建立和落实,机关执法部门普遍能执法守法、依法行政,行政执法人员已把持证上岗、亮证执法作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部分乡镇,由于诸种因
素,还是行政命令运作方式在作惯性滑行,基层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推进、障碍层层。▲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难以推进的四大障碍
1、关键性障碍——权力唯上和民主氛围淡薄法治的最大障碍就是权治。基层政权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权力的魔云笼罩时久。“官大一级压死人”,谁职位高、谁嘴巴大、谁说了算已习已为常,民主的气氛、法治的气氛十分微薄。少数基层领导把投诉告状的百姓视为刁民,把依法行政仅作为口头标签,依权行政盛行不衰。如:某地某村两户村民为临街的基地发生纠纷,村支书以脚为法,步到中间,脚趾划线,手一举说“听不听我的?听我的就这样,线以东是你家的,线以西是他家的,否则,你们今后不管有什么事都别来找我这个支书”。据了解这种简单直接的处置方法还传为美谈,支书的行为得到镇领导的认可。不少基层领导对依法行政的要求怀着矛盾心态,对上觉得少了民主少了法治,对下觉得多讲民主、多讲依法是自找麻烦,烦琐哲学。说到底基层的唯权唯上独尊和民主氛围不浓是障碍依法行政的关键因素。
2、外在性障碍——政绩标杆和形式主义盛行基层干部的政绩是提拔使用的标杆,这样就导致了部分乡镇领导热衷于营造显绩,大搞形式主义。泡沫经济、形象工程、水份数字和应付应急成了乡镇工作中的常见病。依法行政工作是讲起来十分重要,做起来退居次要,不检查无所谓要不要。依法行政虽订出了制度,也上了墙,还出了数据,却收效甚微。从现实看,没有哪个干部因不依法行政而没被提拔的。显然,上级的政绩标准和形式要求成了障碍基层政权依法行政的外在因素。
3、内在性障碍——素质缺憾和法制意识薄弱对照十六大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乡镇依法行政工作推进受阻的内在原因,还是一分部镇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不高和法制意识不强。分析乡镇干部的来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来自农村,在本地土生土长,由村组干部逐步提拔起来的;一部分是来自部队,从部队转业或退伍的官兵;一部分是来自农水口专业学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说,大多乡镇领导的前文化程度都不高,尽管这几年从各种学历渠道取得了后学历,但学法律、懂法制的干部奇缺。不可否认,镇一级政府的干部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习惯性的行政工作方法使之缺乏依法行政的能力,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及行政执法人员的单向要求,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依法行政还涉及到被管理者的法律意识问题。如果行政相对人缺乏法律素质,任你怎样依法,也只是秀才遇大兵。这种双方法制意识的缺憾或者说双向行为不对称是障碍基层依法行政的内在因素。
4、制度性障碍——机构缺陷和监督机制滞后在乡镇政府,司法上有司法所,政法上有综合治理小组,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作为基层法治重点的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却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部分乡镇依法行政监督工作悬空,不少乡镇缺少法制机构,有的甚至连法制员也没配备。这样,执法监督无硬性机构;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是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行政复议群众无从知晓。对包括政府领导在内的依法行政行为,镇内部都没有明确的监督机制,更谈不上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机制了。这样,镇一级的行政行为因制度缺位障碍,只得由各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个人的素质和自我法律意识而决定,使镇政府的依法行政工作难以依法有效监督。如何排除上述四大障碍,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呢?笔者思考当在推进动力上去探源。▲镇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切实推进的四大动力
1、干部素质优化是推进的原动力推进镇级依法行政工作的原本动力,在于优化镇级干部的专业知识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镇级干部经过实践和在岗函授,不少已具备大专或本科的经济管理学历,经济理论知识和经济管理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但了解法律知识或具备较强执法能力的还比较少。因此,镇政府要有目的地促使乡镇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其促进渠道有三条可探:一条是学历教育渠道。可选派相关镇领导和中层干部通过在职函授,参加法律大专、本科学历班的学习,既取得文凭又学习知识。另一条是实用法律培训渠道。可根据乡镇行政执法工作的需要,每年举办1-2期实用行政法知识培训班,使之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和提高执法工作能力。再一条是自学渠道。镇政府可选购相关行政法学材料,要求镇全体干部进行自学,年底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纳入工作考核目标。考试内容侧重依法行政实务能力。可请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精选一些行政执法实际案例让自学者解案剖析。这样通过多渠道的学法、用法、考法来从根本上推动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素
第四篇:2014全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
2014全县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
2014年,全县依法行政工作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服务发展为己任,以推进依法行政为主线,以行政程序法治化和政府服务法治化为重点,深入贯彻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一
规划两规定六办法”等依法行政制度,改进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式、奋力开拓进取、勇于争先创优,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一)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要求,切实做好我县2014依法行政责任目标考核工作。针对在2013我县依法行政责任目标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依法行政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细化量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体系和标准,把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重大行政决策听证、规范性文件管理、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受理办理行政复议应诉案件、政府服务法治化建设、学法制度等作为考核的重点。加强对乡镇和县政府工作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协调、考核和监督。
(二)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健全政府领导负责、部门分工落实、社会公众参与的推进机制。政府各工作部门研究制定本部门《2014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推动依法行政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确定县依法行政工作示范单位和示范点,并加强对其依法行政工作的全面指导,切实保障其在依法行政工作上发挥好典型示范作用。以县人民政府为主体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总结上报创建成果和经验。
二、努力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民主化水平
(一)严格重大决策程序。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决定必经程序。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对于重大决策中涉及的民商事合同等法律文件应事先交由政府法制机构或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审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全面落实决策听证程序,确保听证参加人的广泛代表性和直接利害关系听证参加人占比,并将意见采纳情况及时反馈或公布。重大决策事项提出部门和重要项目报建部门、改革牵头部门作为承办单位,牵头组织或委托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对社会稳定、经济、环境等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和风险等级提出决策、暂缓决策或不予决策建议。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
(二)加强决策规范建设。政府及其部门要明确专门机构(股室)负责重大行政决策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规范决策过程和决策事项实施。实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登记管理制度,对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提出、确定、调整、公布、备案进行规范。
(三)严格落实决策责任。明确决策主体、决策实施单位职责,对决策实施情况、执行效果,作出决策的政府及其部门应跟踪检查;对决策执行情况和社会反应,决策实施单位应及时报告,适时开展后评估。建立完善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机制,重点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监察督查,组织开展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和风险评估工作检查,对于不执行决策程序或搞形式主义的应严肃处理,对于违反决策权限和程序导致重大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依法追究责任。
三、严格管理规范性文件,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一)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和程序。抓好《古丈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则》(古政发〔2013〕11号)的落实,切实规范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范性文件未经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的,一律不得发布施行;规范性文件未经本级政府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二)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规范性文件应当自印发之日起15日内报上一级政府和县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三)落实规范性文件申请审查制度。认真处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规范性文件审查申请。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机制。对不符合规范性要求的文件,要责令制定机关限期纠正;逾期不纠正的,依法予以撤销并通报。
(四)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和及时清理制度。对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规定不一致,或者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规范性文件,起草单位或者实施单位要及时提出处理意见,由制定机关组织修改或者废止,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四、努力增强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效能,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一)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过开展全县行政执法检查、案卷评查等方式,重点加强对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行政处罚裁量
权基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于在监督检查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确保整改到位。继续推行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积极推进行政执法指导案例对行政执法案件的指导作用。
(二)严格行政执法人员管理。要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凡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个人一律不得对外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全面完成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的信息
化建设,建立执法人员信息查询制度,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三)推行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对行政执法权力进行全面梳理,编制行政执法权力目录,明确行政执法权力名称、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对象、执法内容、执法方式、执法程序和监督办法,加强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管理,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实行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制定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办法,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并经研究批准,行政执法信息必须在网站、政务服务大厅或窗口全面公开,重点公开行政执法权力目录、自由裁量权基准、行政执法结果、投诉举报方式及法律救济途径,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五)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过错问责。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认真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明确行政执法监督的责任,加强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对行政执法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领导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五、切实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发挥解决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
(一)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全面贯彻落实《湖南省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积极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受理、调查取证、事实认定、审理决定、监督指导等各项复议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
(二)推行重大行政复议案件、行政诉讼案件报备、通报制度。加强与复议机关和法院的联系沟通和衔接,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参加行政复议和出庭应诉,促使行政机关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法律裁定,履行法定义务。研究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开展。
六、着力强化政府法律服务
(一)政府法制部门及政府工作部门法制机构要着力为政府投资、资源开发、招商引资、合同签订等重大经济活动做好法律意见和法律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和运行程序,县直重点行政执法部门要聘请法律顾问,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积极引导律师和其他法律专家为政府和工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
(二)加强对政府合同的监督管理。政府合同的谈判、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及纠纷的解决,政府法制部门要全程参与。凡是由县人民政府(政府委托的部门)作为甲方或乙方签订合同协议必须经两个程序:一是经县政府法制办审核修改;二是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七、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一)加强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学法用法依法行政能力建设。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做到学法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完善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制度。通过政府常务会议、部门局(委、办)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等形式,组织专门法律知识学习。把依法行政知识继续纳入到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培训之中,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能力。
(二)增强法治思维,提高法治能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政府有关部门法制机构负责人列席局务会议制度,重视发挥法制机构职能作用。
(三)加强依法行政宣传。利用各种媒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依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第五篇: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纪要
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纪要
2009年9月18日上午,副市长、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刘振华在市政府11楼会议室召开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各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的汇报,对下一阶段的工作作了具体部署。纪要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的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也面临着很多艰巨的任务。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始终把依法行政工作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真正落实到行政活动的各个方面。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布置安排依法行政工作,亲自协调解决依法行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安排得力人员具体从事依法行政推进工作。
二、要加强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国发〔2008〕17号),特别是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依法行政的精神实质,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做到学法的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五落实”。要加大公务员依法行政知识的培训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依法行政培训计划,采取法律讲
座、法律知识测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宪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物权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工作的各项任务。按照《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工作责任分解意见的通知》(芜府法领〔2009〕1号)确定的任务和“谁牵头、谁负责”的要求,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大工作落实力度,会同单位要积极支持配合。要对照《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决定的意见》(芜政〔2009〕27号)、《关于印发芜湖市人民政府依法行政考核办法及芜湖市人民政府2009年依法行政示范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芜政〔2009〕61号)、《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工作责任分解意见的通知》(芜府法领〔2009〕1号)和省政府考核评分表,对尚未建立的制度,要抓紧起草和制定;对尚未开展的工作,责任单位要抓紧组织力量,不折不扣地认真落实。要加强工作资料的整理、归档,做好迎接省政府依法行政考核的准备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在10月20日前将本单位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总结书面报送市政府法制办。
四、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各县、区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对照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和考核
标准,按规定开展自查活动。市政府法制办要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协调、日常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参会单位及人员:市纪委盛雪松、市委组织部颜新权、市委政法委方同聪、市发改委邓玉平、市政府办黄汇文、市人事局吴群、市财政局徐坚、徐利阳、市审计局张文清、市司法局靳永平、市政府法制办安宁、孙万胜、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