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仰读书报告
思想汇报 ——勿忘光辉历史坚定真理信仰传承时代精神
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对鬼、妖、魔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与崇拜经常联系在一起,但是与崇拜还有不同。概括地说,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纪录片《信仰》诠释了中国人是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历史选择毛泽东和蒋介石代表各自的阶级和政党,用手中的枪杆和心中的信仰,用对历史的感触和对未来的预测,在饱经风霜的中国大地上,在进行一次猛烈的碰撞,中国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这两种信仰的博弈。这种信仰成了中国人寻找一条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道路的力量之源。
《信仰》讴歌了几代共产党人肩负使命,将中国从积贫积弱带向富强民主的伟大历程.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坚定的旗帜。
穿越那血与火的烟云,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抗争;走过那苦与汗的大道,我们目睹了一个民族的崛起;跨过那光与爱的江河,我们迎来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九十年前,嘉兴游船里的仁人志士悄然酝酿着时代的蓝图。开天辟地慨而慷。《共产党员宣言》确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信仰。在这种力量的支持下,民族先锋队开始了救亡图存的伟大探索,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六十二年前,在自己信仰力量的支持下,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呼声终结了曾经被奴役的历史,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东方巨狮再次挺起她那巍峨的身躯,发出她那震撼世界的咆哮。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留下我们壮丽无悔的步伐。
三十三年前,时代有孕育着新的希望、新的活力、新的生命。在自己信仰的支持下,中国人经过艰苦创业和改革开放,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那春天的故事也写下我们对时代无尽的探索,写下我们对祖国无尽的祝福,写下我们对明天的美好向往。
从鸦片战火到抗战的胜利,我们历经近一百年的抗争。从辛亥之火到如今的日新月异,我们走过一百年的奋斗。从共产党诞生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需要近一百年的探索。再从伟人的呐喊到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实现,我们同样将用近百年的岁月实现民族的复兴。这更需要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信仰。
时移境迁,沧海桑田。从积贫积弱到繁荣昌盛,从山河破碎到强大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不朽功业。今朝给予我们光荣梦想,更给予我们责任使命,我们从历史的坐标中,寻找着属于今天的方向在新时期让信仰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政党生命的动力,在无影无形间集聚着强大的力量。历史虽然远去,但人爱自己的历史应该像鸟爱自己的翅膀,是不可轻易折断的。继往开来,我们继续迎着曙光将春晖洒向长江黄河,洒向昆仑雪域,洒向复兴之路。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伟大的党,以及那始终引导我们坚定不移的信仰。1920年,《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信仰的起点。1992年,邓小平曾经回忆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正是以《共产党宣言》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停的追寻,坚守自己的信仰,发挥了他永恒的魅力。有了信仰,还要坚守。正是有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坚守自己的信
仰,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聆听着片中的入党誓词,再次心潮澎湃。历经各种时期,党的誓词也在不断修改,但毛泽东主席添加的“永不叛党”一句从未更改。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在用生命捍卫自己的信仰。方志敏曾写过“死”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说道:中国一定有个可爱的光明的前途。正是由于像他这样对信仰的坚守,他心中的光明前途现在已经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共产党人都能坚守自己的信仰。像陈公博、张国焘等人,他们终将被历史所唾弃。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没有信仰,就不能保持我们党的纯洁性,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如何保持自己入党动机的纯洁性呢?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要结合自身学习生活实际,认真查找不足之处,从现在做起,团结同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努力学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德才兼备,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的合格接班人。
第二篇:信仰但不认同,读书报告
读《信仰但不认同》有感
看了一下老师给的书单,我对于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其实就是不理解什么是“信仰但不认同”,既然已经信仰了,那为什么还不认同呢?这是在看这本书之前的疑问。
看了这本书的序,了解了一些别人看这本书的想法,感觉“大家”不愧是“大家”,他们的思想层次远比我们要高的多,我们想问题只是比较表面,甚至“肤浅”的思考着,然而他们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层次在阐述。首先看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思想层次如果提高,那这本书所提到的信仰危机,人心问题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的信仰就不再是私人化的了。
信仰的私人化是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每个人的信仰可以随意“挑选”随意改变,我们普通人的信仰无外乎是有利于自己的,信仰就像是一盏灯,我们在黑暗中总是在寻找光亮,当我们面临事情的时候总是希望从外界找寻安慰与解脱,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不可小觑。可就是这样私人化的信仰使我们只注重自己而完全忽略了他人,即使他人和我们的信仰大致相同,可能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信仰但不认同。至于权利层次上的信仰还是与权利本身相关,权利本身就是一个信仰,是大多数想要成功的人所追寻的信仰。
信仰就是一种终极关怀,灾难过后以生命信仰为核心的社会交往模式。这是我看完第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在中国信仰就如同一种终极关怀,在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信仰会从心底涌现并支撑着我们如同关怀。还有身份和信仰的冲突。在《身份的证明》中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他的身份有了冲突,在这种时候我们是坚持信仰还是保全生活呢?我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我是主人公我还会为了我的信仰而去过那种不幸的生活吗?而且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家人也会因为我们的身份而影响生活。信仰有时候是一个人活着的力量,是我们生活的准则或者原则,可是当信仰和身份冲突又该如何?这和信仰的私人化似乎有一些关联。我们的信仰依据我们的利益或者私人生活有关,当面临抉择的时候我们如何选择就应该是考验一个人信仰师是否坚决的时候,也是考验一个人一部分道德水平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缺乏的不是信仰,而是和有相同信仰的人共享信仰,中国人缺乏的不是私人的信仰,而是无数私人的信仰整合成一个共同的团体。伯尔曼说过“法律不被信仰,就等于形同虚设”。然而他还有另外一句话“没有法律的宗教将失去其历史性和社会性,便成为纯属于私人的神秘体验。”宗教与法律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宗教与信仰的社会性,法律性,公共性缺一不可。正应为宗教与信仰的紧密联系,所以才产生了宗教与信仰的一系列问题。宗教不等同于信仰,但若是我们把私人化的信仰共享整合,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有属于我们的“宗教信仰”,只要是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就会有信仰,各个方面的信仰都统称为信仰。我们重要的不是缺乏信仰,而是如何信仰,对于信仰如何抉择如何看待。以前我不会把宗教,信仰分开来看待,甚至不会考虑他们之间的联系,因为我不是学哲学的,对哲学又不是十分敏感。可是,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社会中的结构不是我们看到的和想到的那么简单,哲学家可以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来预测中国社会的基本变迁,足以看出宗教,信仰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只要是问题就需要有解决的方法,对于哲学我们从前是不喜欢,可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不够深入,所以本能的排斥深奥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们是时候去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有一部分不是很明白,可能是我以前思考的深度从未达到过,很谢谢老师给我们这些“好书”,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
姓名:王琪
学号:2013432126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三篇:信仰的力量读书心得
信仰的力量读书心得
最近系里一直在开展有关党的相关活动,其中一项就是组织大家学习和讨论《信仰的力量》这本书,大家也是非常积极响应的。上半年曾在网上看到过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讲师、史学博士唐富满的一篇关于信仰的文章,我从中受益良多,体会至深。在文章中,他曾提到“信仰对社会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是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社会整合与控制的思想文化武器。当代中国社会信仰危机是一个可经验到的事实,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手段与形式的落后、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宰制以及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导致了社会信仰的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信仰体系建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它对消解社会信仰危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信仰是人类最高的价值追求,它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群体和生活于该社群文化条件下的个体,基于一种共同价值目标之基础上,所共同分享或选择的价值理想或价值承诺。”①信仰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信仰对理想目的的确信性。确信性是信仰形成的前提与基础;二是信仰对意志承诺的坚定性和持久性。偶然的或某一特定情形下的理想化确信不是信仰,只有当这种确信成为某一社群或个体所坚定认同并承诺的长期稳定的价值目标时,才能称为信仰;三是信仰的执著唯一性或排他性。信仰的唯一性或排他性是信仰不同于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信仰不可能是多元的或是可以随时改变的。xx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对促进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建设,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观,防范信仰领域的危机,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当今这样的社会之下,信仰的力量变得非常的薄弱,这应是我们社会中急需引起重视的方面。信仰的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领域,它受一定社会基本制度所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现在的社会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道德伦理的丧失,腐败现象层出不穷,过分的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环境的破坏,各种文化冲突导致社会**。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余的封建主义思想仍然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我们应该能很深地体会到信仰对我们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影响。加强思想上的教育,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学生党员更应肩负起这份责任和义务,树立远大的目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多做实事,做好自己完善个人,影响他人。
第四篇:《信仰的力量》读书心得
《信仰的力量》读书心得
近日,我重读了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红旗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庆祝建党90周年重点图书《信仰的力量》,该书分为“精神卷”“理论卷”“践行卷”三卷,全书围绕信仰这一主题,重温红色经典,全面解读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源泉。看完这部书,感触深刻,一篇篇经典理论,一个个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一段段荡气回肠的传奇,传递出让人震撼的信仰力量,既让我感动,也让我自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重温90多年来党的光辉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激情,由社会责任感以及历史使命感所冲击出来的激情。也让我深深的体悟到了一种爱国情怀,感受一种战争年代人们对于信仰那种追求和坚持,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什么是信仰?信仰是人类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和追求,它关乎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关乎一个政党的目标指向,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存亡。不同的信仰,反映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现的是观察事物的不同的方法论。通过阅读《信仰的力量》,我认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当始终不渝地信仰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品读《信仰的力量》,我的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一直都在涌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他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5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正如书中说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他们信仰是那样纯粹、那样崇高、那样坚持、那样无悔。也正是有了这种信仰,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才克服了重重困难,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党93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绩无疑问是显著的,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我们不能够忘记。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考验,大多数共产党员的信仰是坚定的,理想是崇高的,但是面临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样、利益多元、国际多端等新情况、新问题时,有许多人,包括一些共产党员由于信仰的不坚定而出现了信仰模糊、信仰缺 2 失、信仰倒退的现象。他们有的开始摇摆思想,有的开始动摇信仰,有的开始放弃理想,有的开始追求荣华。他们不信马列信鬼神,灯红酒绿使他们迷失了方向,金钱物质腐蚀了他们的灵魂,一些领导干部甚至陷入犯罪的泥潭。对此,总书记有针对性的指出:“现在,我们有些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保持应有的纯洁以至腐败堕落,说到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
信仰是内化于灵魂的东西,没有信仰,自然不会自律。信仰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党无信不诚。为官先要做人。党员干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就要立身正。身正最根本的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王彦生,支撑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辉煌人生的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共产党员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和树立远大理想,才能始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勇往直前。
品读《信仰的力量》,我更加感受到信仰的重要:我们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模范和榜样,更要谈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品位、责任等。对信仰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这是检验我们每个马克思主义合格与否的“试金石”。有信仰与没有信仰是不一样的,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一个人如果没有信 3 仰,就如同没有精神脊梁,就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信仰是一种理想和精神,是人生的指南和人生的最高追求。信仰是推动国家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与共建和谐小康盛世的核心精髓,更是奋斗90年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人民信赖和尊重的根基。信仰,支撑起人的精神世界,并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生存、发展的无穷力量与勃勃生机。人生如屋,信仰如柱。坚定信仰,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信仰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生命也许短暂而脆弱。“为了信仰奋斗终身”。在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之间,我们不放弃长度,但是更要拓展宽度、增加厚度,让生命支点更加坚实,让生命轨迹更加完美。
第五篇:读书报告——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
《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读书报告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与大家不同的是我读的是一篇文章,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
卢新宁,1966年12月出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获北京大学文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
下面是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两部分,现在分享给大家:
这是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就知识分子如何保持信仰坚守和理想追求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相信大家对于信仰这个词并不陌生,什么是信仰;是主张让人积极的相信和尊敬,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榜样和目标。信仰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的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学生有学生的信仰,医生有医生的信仰,警察有警察的信仰。不管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人类永远需要信仰,要依靠信仰尽力拉近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距离。
也许大家会疑惑,为什么卢新宁会写这样的一篇文章,如果我们追溯到她的出生成长的时期,也许大家就会了解,我看到书上这样形容60年代出生的人:
这一代人,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文化大革命和中国人民团结一起战灾的60年,第一件事,影响了这一代人的文化教育,第二件事,直接影响了这一代人的发育及体质,那一代人出生后平均身高要比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有明显的差异。
这一代人,是在饥饿中长大,是在劳动中学习,是在哭着毛主席,不忘周总理的情况下走近小学,中学,及大学的。
六十年代的人是最幸运的一代,有两段历史的记忆。1976-1986这十年是中国的思想和观念大碰撞的年代,这代人不是历史的断代,而是参与和见证人,因为他们懂的多,大彻大悟所以沉默,他们是听着“沉默是金”渡过少年,青年时代的。说到文化方面,他们赶上好年代,文革后那几批大学生基本上是这代人,“天之娇子”就是指这批大学生。没考上大学的也参加遍地的广播学院,现在有点贬的“文学青年”就是那个年代来的。80年代的改革春风,是让这一代人发家,国家重视知识分子,是给这一代人机遇。
回到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写出这样的文章与其出生及成长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她在遗憾,遗憾这个怀疑的时代青年人的信仰缺失,同时也在警示,警示我们要保持信仰坚守和理想追求。虽然作者是写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的,但我认为对于在座的每一位大学生也有借鉴意义。
在物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存有那种浩然之气呢?这不禁让我们深思,想想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否存在一个叫做“信仰”的东西,在这个充满潜规则,学场几乎等同于官场,权术至上的社会,当我们面对利益的时候,你有没有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呢?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定的答案。
这篇演讲稿在网上走红的同时也遭到了大家的质疑,有的人说梦想照进现实,激情万丈却很琼瑶。20年前的一代坚守什么了?隐于大众传媒之后,还不如90后这群活跃在网上的年轻人;还有的人说空谈信仰,不如关心粮食与蔬菜。中国人的信仰,被打破后就再也没有建立起来。中国最需要的是守法律己的官员,其次是拯救灵魂的传教士。
无论他们质疑也好,力挺也好,我想说的是:不要觉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是一个个人力量与社会洪流的碰撞,努力坚守和随于大流较量的时代,然而也正是有了某些人某些精神的存在唤起了些许的力量和感动,希望大家坚守这份净土,为将来可能的净化和美好尽一份力。
最后我想用崔卫平老师来结束今天的报告: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