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Google 时代的工作方法 读书笔记
Google 时代的工作方法 ——如何解放你的头脑、发现你想要的、做对你想做的[美] 道格拉斯 梅里尔
作者为Google公司首席信息官,从小患有诵读困难症,学习吃力,难以集中注意力,后用很多时间去思考怎样才能避开学习障碍为其设置的种种制约,努力开发学习技巧和系统方法以减轻大脑压力,只关注哪些需要学习的信息,并成为一个超级阅读者和信息处理者,一些经验,分享一下。
一、大脑篇
1.让信息尽快地离开大脑
有必要从大脑当中移除那些无用的信息,从而让你集中精力干重要的事情。人的大脑包括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只能记5-9件事情,因此有必要把不需要记忆的信息记到记事本上,如爱因斯坦:电话本上已经有了我的电话号号码,为什么还要记?
2.多重任务通常会让你降低效率
多重任务面临着分神和思维转换的问题,大脑存放信息空间有限,会很快遗失信息,这样频繁转换思维会使压力越来越大。当多重任务不可避免时,你正在制订销售计划,老板要求你出席一个紧急预算会议,这时,你需要:
1)及时加注解,有助于以后了解背景信息。可以对日程表上的条目加上背景信息,以出席商务会议为例,注明:与谁见面、会议目的、会议地点、怎样开车等,可以迅速转换思维。
2)把类似的任务放在一起。在精力充沛时,处理较难(思维转
换要求高)问题,在大脑疲乏时,处理简单(思维转化要求低)问题,如回电话,每天安排几次时间查收和回复电子邮件即可。
3.利用故事去记忆
类似于记忆电话号码,你不能准确记住电话号码的第n为数字,但可以记住整串电话号码,对数据进行编码,记忆更有效。找工作时,利用故事记住该公司或公司所在行业的重要信息,也可以将自己在其他工作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的故事讲给面试的人听,因为面试人较多,这样有利于别人记住你。
如需要记忆唱片销售商200强的唱片销量所占百分比,编入到有关音乐烧友及其需求故事中,这个世界怎么变化,变化如何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这些行为跟唱片销售商200强的销量百分比怎样发生相互作用。
4.面对不断出现的选择的决策问题
比如在已经在众多选择面前已选择学习,而后又接到演唱会的宣传单和去朗诵会的邀请,再重新回顾,形象地展望一个决定可能产生的不同结果,逐项排除。
二、信息篇
1.归档问题
通常我们会设置许多文件夹,贴上各种标签,但一层一层的文件夹会加重工作量,因此,应懂得搜索的重要性,不用归档,放到一个文档文件夹里,用的时候搜索即可。
2.信息过滤
由于大量信息的存在,需要养成信息过滤的习惯,并每周拿出些时间回顾关键信息。
1)文档 首先用钢笔对看起来很重要的内容标星号;第二遍看时,只看用钢笔标注的重要的内容,然后用不同色笔对内容进行分类标注,这样可能会漏掉背景信息,但你会发现真的很高效。
2)Gmail邮件 用星号标注重要邮件。
3.电子邮件
可以将文档信息发到自己邮箱里,用的时候搜索即可。推荐使用Gmail邮箱,邮箱容量1G,功能齐全。
4.办公桌文件
办公桌不要求井井有条,因为这很费时间和脑力去进行细分,作者根据使用资料的背景或者目标来处理一堆堆的纸质文件,一堆是自己想保存下来的优惠券,一堆是已用过的文档即垃圾,一堆是想保存起来的各种杂志或准备以后再读的文件。频繁使用的密码、电话号码、便条记录之类写在可以粘贴的便签上,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文档放在显眼的地方提醒自己有文件需要处理。
三、工作与生活篇
1.知识不是力量,共享知识才是力量,承认自己需要帮助。
较之为了构建自己的“独门”知识或者为了向大家证明你是拥有特殊知识的唯一人选而没日没夜的疯狂工作,共享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当你跟别人分享而不是私藏知识的时候,你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且承受的压力会更小,不要说自己不需要帮助,你的确需要,与他人一起,最好是不同于自己的人,共同寻找便捷方法。
2.工作与生活融为一体
让家人有一份自己的日程表,这样可以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有时间;在超市排队买东西时用手机处理邮件,而不是在与家人共进晚餐时办公事;出差旅行时可以用电子设备进行阅读。出差在外时,将随时想起的待办事项都发送到自己邮箱里,不分类,等回去后再分类处理。暑期时,如果家里有小孩,跟街坊邻居一起组织一个暑假游戏组,让家长轮流负责照看孩子,或者送孩子去暑假班。
总结的是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这本书,如果有什么省事的方法希望能分享一下
第二篇:how google works读书笔记[定稿]
年少时,第一次考虑到自己的未来,我决心要么当个教授,要么就创建自己的公司。我觉得,这两种职业都可以给我足够的自主权,让我自由地从基本物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而不必去迎合那些所谓的“世俗智慧”。
除了几种例外,谷歌一般采取开放棋式。在这些例外情况下,我们常常会背上“虚伪”的指责。因为有人会认为,谷歌虽然在某些领域大力推索开放模式,却偶尔连自己也做不到言行—致。其实,这并不算虚伪,而是务实的表现。
开放的平台有时对用户和创意无益。多数封闭平台的 既有企业都会说,开放会对品质造成打击,因此,封闭平台是为消费者利益着想,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行业良心。对于上面所举的谷歌的例子而言,这样的说法的确有一定的道理。如果开放我们的搜索和广告算法,就会使质量遭到重创,因为在搜索领域,许多人都不借以降低用户体验的代价来增加收入,他们不希望让用户找到与搜索请求最相关的结果和广吿,而希望用户浏览他们给 出的结果和广告,即便为用户添乱添堵也在所不惜。因此我们认 为,谷歌对用户搜索请求与搜索结果进行匹配的演算法进行保 密,对搜索引擎的大环境最有好处。
谷歌选择将安卓做成了开源系统。与此同时,苹果公司推出了 iPhone手机。而安卓则继续保持开放,实现了惊人的发展。安卓系统的平台对谷歌搜索引擎的使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用智能手 机上网的人越多,就意味着使用搜索的人数与频率都在上涨),从而帮助谷歌哦利实现了从个人电脑到个人手机的转变。
许多企业建立网络是为了削减成本,很少有企业是为了 转变产品棋式或商业棋式s对于各行各业的现有企业而言,这样 做可谓错失了一个巨大的良机,也为新竞争者提供了参与竞争的绝好机会。这就是20世纪与21世纪经济的不同之处。在20世纪,单一而封闭的网络是主流,而21世纪的企业却靠全球开放网络制胜。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建立平台的机会,成功的领导者就是那些善于发现平台的人。
毋容讳言,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可靠的贏利途径。过去高科技公司“对赚钱之道一窍不通”的说辞,无论放在当时还是现今都毫无意义。谷歌的创始人明白,公司要从广告中赚钱。具体 的获利方式,两人在刚开始的时候还不甚明晰,于是他们便一边 扩展谷歌平台,一边等待时机。但是,两人对一般的赢利棋式非常清楚。
平台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随着平台的不断扩张和不断升值,越来越多的投资会涌进来,有助于平台支持的产品与服务的升级。因此我们说,科技行业中的企业永远“只看平台,不看产品”。
一开始,谢尔盖·布林就稳稳坐定“不进驻中国”阵营。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举家从苏联移民到美国,在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经历,使他不愿考虑发展中国业务。但是埃里克管理团队中的许多人却抱有不同意见,商业上的考量以及想要改变中国信息流通现状的愿望,都使我们的天平倒向了进入中国市场一端。
2010年1月初,谢尔盖和他的调查团队确定了这次黑客袭击的来源与规模。谢尔盖决定尽快把这件事以及谷歌的处理方式公之于众。在这一点上,大家的想法几乎不谋而合。1月份首周的埃里克管理大会上,谢尔盖宣布,作为对黑客攻击的回应,谷歌决定不再向中国政府的管理制度妥协。他希望谷歌解除Google.cn内容的信息屏蔽,即便这意味着谷歌面临被强制关闭的危险,即便这会为在市场上积累的业绩带来重创。当天,埃里克在外地,只得通过视频参加会议,因此他建议他的团队就会上的所有信息进行思考,做好准备,在下次会议上就公司应采取的措施拿出有力的方案。
如果会议上所有人一致点头,这并不意味着大家意见一致,而只是说明你下面坐了一群“摇头娃娃”。许多领导者都想达成“人人都同意”的决策,但他们对于共识的认识,却从本质上出了偏差。请注意,“共识”这个词并没有“一致同意”的意思,也就是说,“共识”并不是指人人都必须同意,而是指共同达成对公司最有利的决策,并围绕决策共同努力。
要想达成最有利于公司的决策,就需要有异议存在。人们必须在开放的环境里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驳,因为如果不把所有观点都开诚布公地逐一讨论,那么大家只会表里不一地点头称是,一离开会议室便会把自己的表态抛至脑后。这样一来,你其实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因此,要想达成真正的共识,意见的分歧不可少。如果你是负责人,那么请注意,不要在会议一开始就申明自己的立场。你的任务,是抛开大家的职位差异,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领导者在这时明确表态,那么大家就难以各抒己见了。
巴顿将军有一句名言:“如果人人想的都一样,那就是有人没有思考。”如果你招人有方,那好消息是:如果各个级别之间有意见分歧,那就说明你的人员在动脑子思考。以资历最深的管理者为首的创意精英通常会把自己看作企业的主人,而不只是自己特定领域的负责人。因此,即便是对于那些超出自己所管范围的事宜,他们也应该能给出可贵的见解。你应当鼓励这种做法,因为这不仅能在团队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也能为最终做出的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如果有一位管理者执掌着决策大局,且此人有权设置决策的最后期限,也有能力在讨论僵持不下时打破僵局,那么,前文中广开言路的决策方式才能见效。但通常而言,信息过多及信息不准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能争辩几个小时。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往往只能得到乏善可陈的折中妥协。这样的做法带来的机会成本绝对不可小觑,因为比起对同一个决策翻来覆去地修改,创意精英们总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超过了一定的度之后,越发缜密的分析并不一定意味着你的决策也会更好。对于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设立最后期限,进行决策工作,按最后期限完成。这就好像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一样,他们一玩就没完没了,但当上课铃响起时,大家便明白要回去上课了。(但愿员工比孩子更守纪律,希望他们不要像孩子那样霸占着猴竿儿不下来。)决策者有权决定课间活动的时间长短,也有权拉响上课铃。
“你们两边说得都对” 科技人员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总认为,如果我们的论点言之有理、考虑周全,且有真实数据和巧妙分析作为基础,那就自然能够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这并不正确。如果你想改变他人,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学会动之以情。我们把这称为“奥普拉·温弗瑞法则”。(聪明的政客也懂得运用这项法则,但奥普拉本人才是无人能及的高手。)如果企业由创意精英和产品负责人主导,那么他们就必须学习奥普拉法则。否则,他们虽然能轻松做出聪明的决策,却往往无法很好地落实决策。
要轻松驾驭这个法则,有一个诀窍。如果在即将结束讨论和做出决策时大家还未达成一致,“你们两边说得都对”这句话就能派上用场了。要从感情上承认一个自己并不同意的决策,人们必须首先感觉到自己的观点不仅得到了倾听,还得到了重视。“你们两边说得都对”这句话让辩论失败的一方明白,他们的论点之中有可取之处。人们喜欢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因此,这句话让对方得到了情感支持。所幸,这句话往往是事实,因为在创意精英组成的团队中,每个人的观点往往都有可取之处。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人的观点不可能错得一无是处。肯定了辩论败方,阐明了接下来的任务之后,决策者必须让相关人员要么保留异议、服从决定,要么就公开向上级汇报。如果相关人员选择后者,那就必须告知决策者其反对的原因,并说明打算以何种途径、向哪一位上级汇报。(比如:“不好意思,我还是觉得这个决策欠妥,原因是……我们还是问问巴拉克意下如何吧?”)公开向上汇报的做法非常有效,应该得到鼓励,因为即便你不汇报,也会有别人向上级反映,而到了那时,反对者往往积怨已深。
工业革命结束后,20世纪的主导机构是企业。通用汽车公司就是企业的典型:电力、水源以及蓝领劳动力等资源为公司在工厂进行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工厂车间的工会会员以及公司总部的白领阶层则享受着稳定而舒适的中产阶级生活。
21世纪,作为经济活动枢纽的企业受到了“平台”的挑战。我们在“决策”一章已经提到过平台,现在可以想一想Dia-pers.com(后被亚马逊收购)的例子。与企业相比,平台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枢纽。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是单向的,比如,对于一款新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面向消费者营销的方式,通用汽车公司都是单方面做出决定,然后再通过代理商的网络进行销售。相比之下,平台与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是你来我往的双向关系。亚马逊虽然是家企业,但也是一个撮合买卖双方的市场。亚马逊并不会单方决定售卖哪些商品种类,消费者会告诉亚马逊他们的需求,由亚马逊为他们寻找卖家。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倾听,还拥有为商品和服务评分的权利。
起初,你可以把眼光放在5年后。拉里·佩奇常常说,首席执行官不仅要考虑企业的核心业务,还要放眼未来;多数企业失败就在于安于现状,只做渐进改变。尤其在今天,科技带来的变化势头强劲,这种渐进改变是致命的。因此,我们要提出的问题不是未来“一定会怎样”,而是未来“可能会怎样”。“一定会怎样”的问题要求你对未来做出预测,这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无异于自欺欺人。“可能会怎样”的问题需要你展开想象,设想一下:有哪些依照传统思维不可想的东西,如今却已成为可能? 因此,抛弃传统智慧,放飞想象,问问自己,在接下来的5年里,你所在的行业“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哪些因素的变化最迅速,哪些因素会一成不变?对未来有了大致的认识,接下来你就可以考虑难度更大的问题了。
高管层是否将人员招聘视为重中之重?他们本人是否会在招聘上投入时间?在你最优秀的员工之中,有多少人觉得自己三年之后还会留在公司?有多少人会因为其他公司10%的加薪而跳槽?
你们的决策过程能产生最佳决策,还是最让人接受的决策?
你的员工拥有多少自由?创新奇才能否不受层级限制,拥有按自己的想法行动的自由?针对新构想制定决策的依据是产品性能还是利润?
将信息占为己有的人与传播信息的“路由器”相比,哪种人在公司里更吃香?分开管理的信息库会不会妨碍人员与信息的自由流动?
毋庸赘言,我们两位作者也不可能避免这些改变的影响。虽然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也颠覆了不少理念,但我们未知的东西要多得多。虽然我们付出了许多努力,想全面把握科技动态及其对我们行业产生的影响,但下一代创意精英对科技的驾驭终究是我们无法企及的。在我们那个时代,人人都要用固定电话来邀约意中人,大家都会去电影院看电影,而宽带网络只不过意味着你的电子邮箱有了更大的容量而已。而今,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批新新人类,他们自信和精明的头脑让我们瞠目。他们告诉我们最新动向和未来趋势,在决定未来该做什么时他们与我们的意见平分秋色。置身于满是生机勃勃的创意精英的环境中,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我们确信,除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时常碰面的闪亮新星,还有几十甚至上百倍的精英正在全力以赴,试图颠覆我们。他们也许会失败,也许不会。或许,在某个地方的某个车库、宿舍、实验室或会议室中,一位商业领导者已经建好了一支由孜孜不倦的创意精英组成的小团队。或许,这位领导者的手中就拿着我们的这本书,正在借鉴书中的理念来建立一家最终会将谷歌逐下舞台的公司。这种猜测很荒谬,不是吗?然而,在这个没有常胜将军的商场上,这是不可避免的。有人或许会不寒而栗,但我们却热血沸腾。
管理中的上层收集信息,并审慎地决定该将哪些信息分发给在他们底下辛苦工作的人。在这样的世界中,信息作为权力和控制的手段被人们囤积。正如管理学学者詹姆斯·奥图尔及沃伦·本尼斯所说,许多商业人士之所以能升至管理者位置,“靠的并不是他们所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而是因为他们深谙与同事们的竞争之道。而这样的风气,只会助长人们对信息的霸占”。这让我们想起了苏联的做法,他们把办公室中所有的复印机都关在双锁钢板门后,以防有人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使用机器的神力将有关粮食生产的五年计划泄漏出去。当今,绝大多数管理者的思维方式依然与苏联时期的官僚大同小异。他们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批注信息、谨慎地把小部分信息散布出去,原因很简单:你怎么能将关系企业帝国命脉的信息交给底层那些年轻无知的人呢? 然而,苏联已经解体。如果雇用员工只是为了让他们工作,那么这种钳制信息的传播方式可能还能有效。但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雇用员工是让他们进行思考的。还在上商学院的时候,乔纳森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曾说:“金钱是一切企业的命脉。”这句话其实并不全对。在互联网时代中,金钱的确重要,但对于企业来说,信息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要想在21世纪建立一家企业,吸引创意精英并引导他们大展宏图才是成功的关键。但创意精英若不能接触大量的信息,这一切只是空谈。现在,最有能力的管理者不但不独霸信息,还会分享信息。(比尔·盖茨曾在1999年说过:“力量并不来自掌握的知识,而是来自分享的知识。这一点,应该在企业的价值观及奖励机制中体现出来。”)领导者的目标,就是要时刻促进信息在整个企业中的流动。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一套全新的技能。
企业与国家一样,也有一套理念体系,这一点,每个从一个体系转移到另一个体系的人都能感同身受。要营造成功的合作关系,必须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还应承认和接受这些不同是无法根除的。与你合作的国家或企业同样有权拥有自己的理念体系,他们的价值观与你的一样根深蒂固,因此,如果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就必须把你的道德评判搁置起来。1969年,亨利·基辛格在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时曾经说:“我们一向表明,美国没有永远的敌人。在评价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时,我们不会以其国家的意识形态为基础,而是以其实际行动为标准。”一年多之后,他秘密出访中国,由此打破了两国自“二战”后的外交僵局。
如果说合作关系的经营与外交相似,那么毋庸赘言,合作关系也应该交由有外交手腕的人来打理。对于最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建议企业派专人来兼顾两方利益:一是要满足合作伙伴的需求,二是帮助自己的企业追求利益。人们习惯认为,销售员应当偏向于自家利益而非合作方的利益,而这种双赢的做法,无疑是一种颠覆。
层级严明、流程重重的组织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让你对每个人的分工一目了然:只需在正确的图表里选出正确的一格,你要找的人就跃然眼前了。但是,混乱才是互联网时代中企业的常态。如果一家企业的运营顺利,人员与职位之间一个萝卜一个坑,这说明企业已经被形式和结构缚住了手脚。这不是好事。埃里克在诺勒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的时候,公司的运营就像一架上了油的机器一样顺畅。唯一的问题在于:公司的新产品一栏总是空空如也。(赛车手马里奥·安德雷蒂说过:“如果万事都看似尽在掌握,那只能说明你的速度不够快。”)
企业不应被条条框框束缚,因此,混乱的状态是最合理的。当你处于混乱之中的时候,要想把事情做成,唯一的途径就是靠建立关系。你应当不吝啬时间地去了解他人、关心他人,把他们的爱人和孩子的名字以及重要的家庭问题(这些你都可以轻松在通讯录里备注)等细节都记下来。埃里克遵循“三周原则”,也就是说,在接手新职位的前三周里,你不必做什么。你只需听取大家的心声,看看他们的问题和关注点在哪里,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赢得他们的信任。其实,你并非什么也没有做,因为你正在为良好的关系奠定基础。
另外,不要忘记为大家带来笑容。在管理中,人们对赞美的使用不足,也低估了赞美的价值。该赞美的时候,不要吝啬。
第三篇: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时代》不单单是对邓小平生平的记录以及对他个人形象的深化,与我翻阅之前所设想的个人英雄主义所不同的,它不仅有着传记似的介绍与描摹,还有着更宏观的历史感与时代特色,将人物的轨迹融入历史的历程中,使得历史的推进演变有了依据,使得人物思想与形象有了源头。由此而见,这本书是我们大学生对那个时局动荡的时代客观而深入了解的有力工具。
它不是刻板的专业书,面向广大读者,更开放易读。
这本书是由美国作家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所写,起初是想写给美国人看的,向美国人介绍一下亚洲地区最有发展影响力的国家领导人,最后他选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引领人——邓小平。因为他知道在亚洲中国是现代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而邓小平做为继毛泽东之后的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现代发展历程造成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使中国从一个落后、封闭、僵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一个拥有现代化经济的世界大国。在改善众多人口的生活水平方面,20世纪里没有任何其他国家领导人能比邓小平做得更多,也没有哪个领导人对世界历史产生这样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另外,作者想通过此书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现代的发展情况,让更多的美国企业和中国合作,实现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作者说,现在在美国,对中国发展有所了解的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般处于文化、知识、技术领域的中上层地位,他们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并积极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合作。但是很多美国老百姓、教育水平不高的人不了解中国和它的领导人,有些人甚至害怕中国经济发展,害怕中国实力强大起来,会对美国经济产生竞争与威胁,极少数甚至反对与中国合作提出“中国威胁论”,想方设法要抑制中国的发展。为此,他要写此书,要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影响中国现代史走向的中国领导人,以及他所影响下的中国变革时代,让更多的美国人知道中国正是从邓小平时代开始走向和平发展的伟大复兴之路。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一样已进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一荣皆荣,一败皆伤,美国经济的兴盛更需中国的合作与推动。所以,作者倾10年之力,寻觅邓小平的足迹,他去过邓小平出生地四川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红军革命圣地江西瑞金、八路军战斗游击之地太行山区,走访了很多与邓小平接触过的国内外政要,包括江泽民、李光耀、美国前副总统蒙代尔、基辛格、美国前总统卡特、以及数位驻华大使、多位美国国务卿、白宫顾问,受访者多达300余人,才完成了英文版传记式《邓小平时代》,书中仅仅注释就有100多页。该书以美国人的视角来客观地描述和评价邓小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同时对中国改革开放之路进行了全景式描写,该书2010年一经出版就因其独特的视角与详实的资料而广受好评,引起国外主要媒体关注,《纽约时报》先后两次发表书评,评价此书是“一部详尽及时的文献之作”,是“迄今为止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的最全面的记录”。
傅高义非常崇拜邓小平,他说如果有一名让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感激的人物,那这个人就是邓小平了,因为他让大多数中国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带给大家的幸福感。正是在他的执政期间,以政治家的气魄,拨乱反正扭转了文革时期极左而僵化的政治思想,提倡实事求是的去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思想,让广大中国人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要让人民去贫穷挨饿,去搞阶级斗争人整人,而是要让人民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邓小平不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将人们从“阶级斗争”意识转变到“发展经济”思维上,还切合实际地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包产到户”至城市国企全面放开,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统筹为辅”的经济模式在全国全面推进,对不适合市场发展的僵化企业关停并转,将社会资源重新优化组合到竞争力强大的企业中,从而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胆地“摸着石头过河”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引入外资与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以及管理理念,提升了国民生产力水平,使国家经济水平快速得到增长。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发展史中树立起改革开放的里程碑,就此历史性地转折了中国革命方向从“阶级斗争”为纲的,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时代,进入到“发展经济为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时代。
2013年之后《邓小平时代》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行,由三联书店出版后,迅速登上各大书店畅销榜前列。因为是外国人所著,所以更像是外国教科书里的中国近代史。读起来的感觉,并不像有些外国著作的咬文嚼字,晦涩难懂,也没有很专业化很革命热血澎湃的内容,反而很客观,就如旁观者转述一个故事,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一下子就能被吸引进去。这本书是以美国老百姓作为读者而写的,所以行文按美国人的习惯来写,不像中国政治书籍那样样式刻板,内容枯燥,而是颇为流畅好读如行云流水,有时还会点缀一些有趣的生活花絮,比如邓小平喜欢抽烟,几乎烟不离手,在和李光耀会谈多时后则会忍着不抽烟,此时作者将邓小平强忍烟瘾的动作表情描写得丝丝入微将伟人的生活日常化,给读者一种亲近感。
《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很多内容是来自国外的资料,为读者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
据查阅,作者傅高义在哈佛大学荣誉退休之后的2000年开始有了将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当代领导人邓小平事迹写成书的想法,想以此作为一个窗口来让美国人更多地去认识中国。从此他用了十年之久时间来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中,作者遇到的最大难题是邓小平在生前自己没写什么文章,也没有写日记,作者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出版物,是一些公开发表的文献和书籍;其次则是美国、香港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和其它国外及境外的出版物;还有一大部分材料是他进行了一系列独家访谈所获知整理出的,当年作者在中国大陆走访了许多邓小平的部下、家属、相关的学者来了解邓小平的生平,轶事,以及重要活动与历史背景;在国外作者还走访了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的政要、外交官等上百人,收集他们与邓小平接触会谈的情节背景以及他们对邓小平的评价等资料。而正是因为这些国外资源以及走访的成果,使得这本书多了很多在中国大陆没有登载的新的史料内容与新的不偏离客观实际的见解,比如在描写关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邓小平的对越南外交手段、军事行动的活动纪实时,就有从当时外媒角度的看法,使得对越自卫反击战事件更为立体了。
通过阅读我对邓小平和他所处的时代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书中所叙,邓小平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经受过战争的烽烟、经历过革命的艰辛,体验过摘得革命果实的喜悦,又在政治领导层中几经波折,大起大落,惨到被游街示众,被迫违心悔过,但是靠着他这股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永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意志,在他暮年时期,不但挺过了所有的挫折和风险,同时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基石——邓小平理论,并成为了引领我们前行的指明灯塔。作者在评价邓小平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所起的作用时说,邓小平选择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进行改革开放是非常明智之举,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政治改革为先的效果对比看中国式经济体制改革是成功的,以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为先发展了中国经济,广大中国人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从而更加稳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集权领导地位,稳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在改革初期邓小平是大勇大智的,在前途未卜的时刻敢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设计师,他一手开创出经济改革开放的试点——深圳经济特区,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出草图,从此中国转入了伟大复兴的起航时代——邓小平时代。
书中还记录有很多邓小平的名言,有一句是这样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的话语,隐藏着的是邓小平对祖国浓厚的情谊,以及为国效力的伟大爱国报负。同时通过这句话还可以看出邓小平对人民的热爱,对人民群众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反应出了邓小平群众观的思想理念。他始终把中国老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纵观全书,这样的群众观也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并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重中之重。在邓小平执政时期,每一次重大改革探索、每一项政治决策出台前,邓小平都要依照群众观的原则,对这些举措进行预先的可行性判断。通俗地说就是要看你所办的事,你所提出的主张,“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邓小平说:“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我们的路走对了,人民赞成,就变不了”。邓小平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首要判断和衡量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这样的理念也成为将近四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秘诀。
《邓小平时代》的出版,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在崛起。
中国经济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西方人的重视,使得西方人会主动出书来让更多的西方大众去了解现代的中国和当今的领导者。同时也让身在伟大变革与崛起中的中国人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力。这正是十九大所提到的中国文化自信对世界影响的有力佐证。从80年代开始的邓小平时代,中国在经济上发生惊人的崛起,使得“世界不得不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是一位法国学者的论断,这种论断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就像傅高义对邓小平的记录,是一种文化的记载,也是对当时的政策的认可,对党的认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拜读。在这本厚厚的书里,傅高义毫不掩饰对于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他在前言里写道:“我尽力客观地对待邓小平的言行,也没有掩饰我对邓小平的钦佩。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一个当时还承受着‘大跃进’与‘文革’后果的国家的前进方向。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对世界的发展有过更大的影响。我希望中国人民认可这本书”。因为它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的尝试。
这本书很客观的记载了邓小平为首的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书中描述的中国改革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惊人成就正是我们今天更开放、更自信的底气来源。
读《邓小平时代》同时让我们深谙过去,怀着感激的心憧憬未来。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已经经历过那些动荡的时代,走在前辈用鲜血与汗水铺就成的康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昂扬的斗志,迈进新时代,在新一代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掌舵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相信中华民族将在不久的未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历史篇章。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铭记过去,记住历史,学习前辈们的精神与思想,永远怀着崇敬的心去缅怀去祭奠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伟人——邓小平。是他引领了一个时代,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使新时代的年轻人坚信党的力量,为祖国发展而骄傲而自豪。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自信的心态、开放的姿态和奋斗的状态,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乘风破浪,奋勇前行,驶向光明的彼岸!
第四篇:小时代读书笔记
故事以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是一部当下时尚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郭敬明自称小说描写的是“一群趴在被窝里的渺小的人物”,但在作品中,4个性格迥异、故事精彩的女生从高中到大学到择业到爱情,无一不生活在浮躁繁荣的上海背景中。她们见证着上海的崛起,穿戴名牌,招摇过市,也经历着暴富后“从水泥板下破土而出的那些黑色荆棘”和“欲望森林”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她们的做人价值
每个人都不可能是谁的唯一。在衣冠楚楚的光环下,隐藏的是埋藏在内心深处最丑陋的秘密,那些秘密生了根发了芽,滋养着他们的是最阴暗的毒浆,原本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爱情,美好的友情,转瞬之间轰然倒塌,那个强大的捉摸不定的叫做命运的手下一次又会指向谁。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无奈,如此的血肉模糊的默默挣扎着,在这个锋芒的小时代里微弱的拼命喘息着。虽然我爱你,但也总是不得已的伤害你。在这场游戏里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耐力。也许只有唐婉如这样的人才能撑到最后吧。他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揭露这个虚伪的世界,揭露人性的不完美,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我们都不好不坏的披荆斩棘的前进着。
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发现好笑的地方都笑不出来、只是觉得心好痛。
看到伤心的地方、也哭不出来、眼睛被灯照的有些刺痛。想哭、但是人像是被抽水机抽干了、不剩一滴水来然我表达悲伤。只是用一根根针刺进我的心。
一滴泪划过脸庞。泪痕被暖暖的空调风吹得有些疼。
好像被挖空了一样、什么都没有。
第一眼,总是美好得让人觉得不真实,可再把目光不断深入,便会发现,那一个又一个滴着血的事实。
背叛,欺骗,堕落……
TO 顾里
上帝没有赋予我如何去评价你的智慧,因而我只是崇拜无所不能的你。
你的睿智,冷静,美丽,精明,果断……你看,尽尽是不假思索地列举,也可以瞬间为你找出数不清的赞美的词。
我嫉妒过,抱怨过,因为在你身上,严重地体现了上帝造人时的偏心。不公平,真是太不公平了!财富,智慧,美丽,一切人类极其渴望的东西,在你这里结合出了一个完美的传奇——是的,你就是那个让万千读者仰望的传奇!
只是,在第一季的后几章,从你父亲的去世,到身世之谜,我开始看到你的脆弱,也开始懂得,在你钢铁般的外表下,包裹着的,是无比脆弱的心灵。就像是金钱里无比空虚的心。
我想要像你那样,活得风生水起,但是,我不愿意看到你为了表面的镇定,而放弃手边的幸福。
请你,不要一味地用冷漠,阻隔周围一颗又一颗想要温暖你的心……
TO 顾源
你应该可以认顾里幸福的,对不对?
你答应过让她幸福的,对不对?
因为有你,无数为顾里挂心的人,露出的释然的笑容。因为我们相信,就算全世界的人都与她为敌,你也会一直紧紧握着她的手,为她撑起信任的天空。
所以,无论小四的笔有多么无敌,请你无畏地坚持爱顾里决心,不要动摇,不要放弃,也不要无奈,只要永远站在顾里能够触及的地方,给她支持,给她爱,就够了。
还记得那句话吗?
“顾源和顾里,就像计算机和windows,如果这两人都不能在一起,那微软早该倒闭了!”
尽管是调侃,但其中,也实实在在地包含了我们的祝福——
请你们,一定要幸福!
TO 林萧
你应该算是小四所有书中最特别的一位人物——明明是主角中的主角,却平淡得几乎没什么存在感。
你到底,是怎样在生活着?
在上海那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却能如此坚定地站主脚跟,是你拥有比常人更单纯的心,还是你太容易满足?又或者是二者兼备吧!
在和简溪的爱情里,你被动地受了伤,却不追究,也不后悔,只是默默地感伤,和隐忍着发泄。我知道你很累,可是你却不让自己休息——何苦,如此执拗?
M.E也是一个袖珍社会,你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在那样表面光鲜内在复杂的地方从柴火妞蜕化成主编得力的特助,你的努力值得肯定,可是不知为何,我竟为你的变化心疼,或许我也只是执拗吧,不希望你的身上沾上铜臭,也如思维定视般,觉得一部书中,总该有一个始终守望着的纯洁灵魂——在《小时代》里,我便认定是你。
甚至,很多像我这样内心怀有期待的人,很需要你,是你,让我们,对眼前的社会,抱有一丝温暖的想像……
TO 简溪
我不想提及你的,不想,不想……
可却无法避免要与你相遇。
只能说,我讨厌你。
讨厌作为一个男人,却始乱终弃的你;讨厌作为一个男人,却优柔寡断的你;讨厌明知道林萧对你的信任,却不能对她报以同样信任的你;讨厌出现在书中,让我对愿本美好的一切,失去信心的你。
如果你不出现,该有多好,该有多好……
对于你的离开,虽然以小四一贯爱折腾的风格来看,一定还会有黑洞,但我还是希望,你就此从林萧的生活中消失,这样,小时代的痛苦虽不能终结,至少得以缓解……
消失吧,我谢谢你……
TO 南湘
每次读到你,便会联想到以前曾经喜欢过的许许多多的角色,像是《斗鱼》里的裴语嫣,《半生缘》里的顾曼桢,甚至偶尔会联想到从前不懂事的自己——那种空前绝后的执着,隐忍,与无悔。
与书中的其他人不一样,我觉得,我可以把自己的思考与你的灵魂相融,我可以洞悉你接下来的每一个举动,可能,在性格的本质上,我们是相同的,哪怕是还在铺垫中的你的心狠与狡诈,都能让我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不觉得这是可耻的,因为这是人性所无法避免的丑恶。
每部书中都少不了成功的美丽坏女人:情节需要你这样的角色来装点激进,当然,更有像我这样的读者,极其渴望在你身上,看到人生的另一种活法。
所以,不论结局是怎样,不论小四要怎样折磨你们这群都曾是时代宠儿的人,都请你带着自己的色彩,好好活下去。
我会永远记得,《小时代》里,那个踩着贫贱,秀着艺术,绽放美丽的南湘。
TO 席城
反面角色里,目前为止,恐怕是没有比你更成功的了
我很好奇,你是怎样做到的?时而温柔敦厚得像梦境一样不真实,时而冷漠残酷得像杀手一样没有人性,时而遥远迷离得像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那么多种面目,哪一个才是最真实的你?又或者,小四是希望,每一个都是真实的你?
你跟南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与顾里之间扑朔迷离的恩怨,都让你在这个庞大的故事体系中,显得格外的吸引人,虽然我不知道在你的背后,还有怎样一个世界,但单从小说情节的角度,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读者失望——一个黑暗的灵魂,即使不流血,也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那头沉睡的狮子。
如果对于简溪,我是单纯地想让他消失的话,那么你,无疑成功了很多——虽然同为反派,你的存在,却更有价值,更让人兴奋。
就让大家对你猜测着,头疼着,忿恨着,着迷着,如此这般,一路走下去,直到这个时代的终结吧!
TO 宫铭
你就像一台24小时连续不断地高效动转的计算机,从来不会中病毒,另外,也从来不会出现死机的症状。
要概括你,其实只需要一个词——完美。
无可挑剔的外貌,高贵得体的着装,优雅迷人的气质,冷静理智的大脑,即使是你的无情,也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于是,你成功地让亿万读者钦佩得五体投地。
每一个人都带着崇拜的眼神去欣赏你,欣赏那个在KITTY眼中神一样无所不能的你,欣赏那个在林萧眼中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你,欣赏那个在崇光眼中支柱一样稳重和值得信赖的你。
可是——这样完美无瑕的你,为什么会是凶手?
无论之前的胜笔将你描绘得多么高贵,它都无改变你杀了自己弟弟的事实,尽管是父亲的指使,可是,你竟然真的可以不顾及手足之情,如此心安理得?
你,让我很失望。
我流了很多眼泪,只为一座神像的倒塌。
TO 崇光
你一定不知道,我曾经有一个月,天天大喊着“简溪去死!我们爱崇光”这样放肆的口号;你也一定不知道,在知道你的死迅时,我难过得已经流不出一滴眼泪。
我的喜怒哀乐,居然全部被你掌握——这到底是书中的你的高明,还是书外的我的失败?
期待生活中能出现一个像你这样的王子,似乎是从孩提时代就在心里生了根的梦想呢!好高兴小四又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实现了我的心愿,尽管你依旧不属于我,但至少比连文字都没有的想像要来得充实得多了。
我从心里感谢你,因为你的出现,不仅安抚了林萧那颗受伤的心,更让众多读者在被简溪带来的巨大失望笼罩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可以说,你解救了亿万人的心。
对于你的死,我始终无法将之当成小说的情节需要而一笔带过,我还在为此纠结着,并将一直为此纠结下去——你不应该这么快就离开的!
如果说对小四有什么不满,那么宫铭的奢侈算一个,最严重的,则是他安排的你的死亡。似乎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作者笔下人物的生死如此打抱不平呢!
再多的文字也无法说清我对你的情感,因为它超越了文字,超越了时空,甚至己经不受我自己的控制。如果可以,我真的希望能够化身书中哪怕只是你人生中一个路人甲,只要能够陪你一起走过一小段旅程,我就满足了
第五篇:《小时代》读书笔记
很喜欢郭敬明,喜欢他的作品《小时代》,从小四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那些人和事是那么真实,我完全走进故事中,被故事吸引着。
我不知道在小四心中,对于这个世界、对于这个城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看法。但是我可以从小时代中看到,这个物欲纵横的世界的最最深层的一面。
或许都是那样,在我们眼中,世界是纷扰的、城市是肮脏的,因为有人类的存在,有人类肆无忌惮地创造一些这样那样的欲望和情绪。小四其实描写上海的时候,我没有看到更多新的东西。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城市也就是那样了,这个世界也就是那样了——我们也找不到更好的词汇来描绘它,就像我们找不到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我所能感受到的,是小四用最俗的笔调去描绘的上海,我从这些落入俗套的描写中,能够深刻地向城市的内部去感知。我看到的是,一种平凡下,最最不平凡的黑暗。
驾驭一个角色到收放自如的地步,这是需要历练的。而小四在小时代中驾驭的角色,一个又一个,繁多却不显杂乱。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明,每一个都觉得是活生生的,每一个都仿佛我们眼前一样。至于那些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揣度,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该怎么去概括和形容。
善变的、不可思议的、嚣张的、荒谬的,甚至是一时间难以接受的。这本书里都有。还有就是,可以让你会心一笑的。小四的《小时代》是我开启梦想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