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阅读,写作,专题等方面,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我们要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常规课程教学是尝试整合的广阔天地。语文课程改革,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极好的实践基地。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整合特定的时代,让最新潮的信息技术与最传统的语文教学碰撞到了一起,是互相妥协,还是有机整合,相得益彰,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明智的选择。
一、时代赋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机缘。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可能性应从信息技术、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当然还要寻求支撑的理论依据。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前者主要是依据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据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来实现,他据此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从信息技术的特点看,信息资源容量无穷大;信息传输方式的多样化,多媒体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人类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手段全方位地加以开发利用,这又是传统语文教学前所未有的;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决定了在信息化环境中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和探究。
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看,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为:阅读、写作、专题等。这些是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整合的“交接点”,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这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二、大胆探索整合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使语文教学直观化。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指出,计算机提供的信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以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网络环境下,信息源不仅丰富多彩,同时还提供了最先进的信息组织方式,它可以根据人们的不同要求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有机地组合起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创设情景,让语文教学更具直观性,更富人性化。我们可以以语文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网络资源选择与之相关联的信息资料,加工组合后呈现给学生;我们还可以将各种发生的生活场景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为求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我由信息技术老师协助编辑了《苏州园林》的光盘教学。在上此课时,我运用了录音机、用心爱心专心
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导入课文,我采用了《苏州园林》光盘的总体介绍,让学生对苏州园林有大致的了解,然后进入新课。朗读课文时,1至2节运用了录音磁带;在分析“四个讲究”时,我把编辑的画面配合着文字作为背景画面播出,并录进背景音乐──古筝曲,增加了苏州园林的古朴的美感。《苏州园林》一课是说明文,其特征是“完美的图画”,多媒体教学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不觉得《苏州园林》的枯燥,如同在欣赏美丽的画面,而我则充当了解说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掌握本课的内容。
再如教学《长城》专题,学生对长城缺乏感性认识,对长城的历史,建造,传说以及有关知识知之甚少,而网络资源则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可以供我们下载利用。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在线播放一些介绍长城的专题片,展示体现长城雄伟景象的图片,我们还可以从不同历史阶段去展现长城,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2、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探究化。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和师问生答为主,前者是早就遭受舆论批判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后者则为不少教师崇尚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然而,我们只要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只是讲究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教学的实质仍然是为了向学生传输“既定”的知识,并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拥有学问并转化成一种能力。
《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使语文教学过程探究化,就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当要教学某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收集整合与本内容相关的资料信息,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在网络资源中去查找,去探究,去自主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专题《鸟》时,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知识,让学生在搜集、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去自主学习鸟文化的内涵,从而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积极参与专题的学习活动,获得了体验,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就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
探究性教学模式突出的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强调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要求的体现,是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3、通过整合,使语文教学活动网络化。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在线图书馆,学生寻找资料过程,实际上就是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网上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大开眼界,拓展了语文教学活动的内容空间。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相关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主的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没有地域、没有时间的限制,这就大大提高了我们在有限时间里面获取尽可能多知识的可能性。如学习《长城》专题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接触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通过比较异同,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创新。又如学习《汉字》专题,运用网络资源可以充分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构造,汉字中蕴藏着的文化,以及电脑时代汉字的生命力等问题。
4、处理阅读信息,使语文教学活动情境化。
语文教学活动最忌讳枯燥乏味,如果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那么就能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阅读提供必要的基础。以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为例。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呈现跟王安石有关的背景材料:“王安石,北宋抚州临川人,宋神宗时,积极改革旧制,推行新法。新法实施,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他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今南京),以后,新法废除,他忧愤而死。其诗文揭露了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王安石写这首诗时,正是他坐的船停泊在瓜洲,因他怀念金陵,又不能回家去,才写下此诗。”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因为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是情景交融,写景为抒情作铺垫,只有先体会到诗歌的真实情感,学生才会懂得写景的作用;其次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述阅读的感受,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最后,要求学生在表述时从自己所掌握的阅读材料中去寻找信息,作为陈述的理由,这就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述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和电脑帮助学生阅读并处理阅读信息可谓“高效低耗”,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然后分析处理信息,并合理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闭目想象一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画面,在大屏幕上呈现江南水乡春天的图画,其中有小河、小草、禾苗、杨柳等,画面里的景物很具有启发性,例如,小草绿得发亮,让人想到绵绵春雨;飘扬的柳枝让人想到柔和的春风。画面为学生想象打下基础,为学生表述提供素材,在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让学生在语言表述中体会诗歌意境。画面突出“绿色”,“绿”是诗眼,是学生感知诗歌意境的突破口,由于诗歌具有形象的概括性,光从语言文字上去感知会很难,而画面让诗歌变得具体可感。画面中的景物只是作为学生想象的凭借,在想象中学生对诗歌形象进行了再创造。文学鉴赏的理论认为,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想象为学生感知诗歌意境提供了一条最佳途径。多媒体画面成为了学生和诗歌进行双向交流的一座桥梁,使得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文本,而是在想象中创造性地阅读。
5、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整合进传统的语文写作教学中,进行一些积极大胆的尝试:如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去,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以上只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肤浅的体会,在此提出来向各位专家请教,盼赐教。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
一、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学情境的设置。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比如,在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苏州园林,或者是从网络上、电视上看见过相关介绍,但基本没有几个学生去过苏州园林,没法体会那里真实的美。教师上课时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苏州园林的系列图片,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园林美景。第一组图片主要展示的是园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声给学生一种身在溪边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连忘返。第二组图片是园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争先斗艳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学生目不暇接、凝神静气。第三组图片的是园林的建筑。雅俗共赏、独具风格的一座座亭台镶嵌在林中,使人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一组组的图片无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二、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学过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地位的改革。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在进行《〈孟子〉二章》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就布置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上网查询、工具书查询、同学之间的讨论、搜集生活课程资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比如,有的小组负责查阅孟子的简介,详细查询孟子的基本信息,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国别、学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学主张等;有的学生查阅有关孟子的言行记录,有关孟子的大事年表;还有的学生查询孟子在历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等。通过分任务查询,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在短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还有很多学生查阅了教师布置任务之外的信息,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课上,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成果交流,并利用ppt或者是flash课件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可确定一个主持人,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主发言人,负责本组查阅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小组交流过程中,组间可以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在这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过多的言语,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下来,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彰显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特色。
三、科学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监管的关系,教师利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管理和责罚。这样,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友好相处,基本上没有多少沟通和交流,使得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很难实现新课程理念,很难落实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图片、声音,并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互动效果进行教学,组建班级网络平台,不定期分享教学课件、教材上的视频资料、课堂训练、专家讲座、名师微课等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使语文课堂延伸到家庭,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进行《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教学时,我利用班级博客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庭里、在学校、在社会上寻找自己最可爱的人,并把自己最可爱的人的可爱之处告诉身边的人。这一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综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小结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语文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作用,科学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雷雨》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现象。①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变化。③问:“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利用信息技术,看看多种恐龙图,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色,人们不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而昔日恐龙的辉煌,时至今天为何会灭绝,这仍然是一个谜。通过信息技术多了解有关这类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素质的主渠道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学课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体,应让学生在用心
爱心
专心
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符号信息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再者,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开创造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如在讲与春有关的课文的时候,为了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的画面,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像、视频等素材,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从网络下载所需要的图片或文字重新组合成自己的观点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对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有关动植物知识的资源,整理后再配上文字、声音,让他们把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可以了解自然、学习语文一举两得,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层次更深,也切合课文所渗透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新课程课改说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体会浅谈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语文的教学方法,又要灵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以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为教学重点。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现分类阐述如下:
一、课堂教学----教育即生活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已成为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语文教师最头疼、最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我有了些许心得:要想使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的教学就必须和生活挂钩。因为生活是 语文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语文便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呢?靠教师渊博的知识,靠教师丰富的情感,靠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这些固然都是有效的方法,但我以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生活,让生活教育学生。有人说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便有多大”。在这个意义上语文 是等同于生活的。而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思维交际的工具,语文学科具有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和非常广泛的社会性。语文学科是众多学科横向交叉的“汇集点”,是 各科知识的“橱窗”。可以说,语文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语文学习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语文的教学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便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学生自然就逐渐地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文的课堂也便逐渐地变成了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也便无从谈起。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开放而透明的社会,谁如果想要对学生封锁外界的消息,把学生局限在课堂狭小的空间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谁便注定要失败。聪明的办法是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他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生活中的热点应该就在他们的身边而不是仅仅存在于课堂之外。在教学中可利用从电视和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和同学们就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引 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不再感到语文的学习好似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是和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要想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而是让他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这一切又来自于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 系,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进而才能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阅读是语文学习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学生非常愿意读,但大部分学生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写作的技巧,积累写作的素材,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娱乐,说白了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许多的同学读书之后根本不去思考,读完就算完,一撂了事。因 此应让他们
用心爱心专心
1写读书笔记,每周两篇,多多益善。但不一定要求他们把读书笔记一定要写成读后感的形式,因为那样学生便会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把阅读的目的单纯的理解成就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这样就导致了读书只读一章半节,便断章取义地去写感想的事情的发生。阅读的效果便大打折扣,形式主义也便无法回避了。可要求 学生把读书笔记当成日记的形式写,内容不限,可以写感想,可以写心得,可以向老师提问题,可以和老师交流。长此以往读书笔记便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成了老 师了解学生心理的一扇窗户,成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通过读书笔记知道了学生的心声,了解到了学生的渴望与憧憬,也感受到了他们承受的压力和思想的矛盾。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学习好,成为老师和家长的宠儿、都渴望自己受到老师的器重,成为同学和朋友的骄傲、都渴望自己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自豪。只是,因了我们太看重成绩,太看重结果,太过于现实,太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会把过多的时间用在能立竿见影的学生身上,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了一 轮又一轮的复习当中,把过多的时间用在研究考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的接受能力和承受能力的研究。把自己的意志横加在学生身上,而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岂知我们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学生在一种力量的强迫下被动地接受我们自以为是的谆谆教导,而完全失却了自我,他们甚至把学习看成是在给老师和家长完 成任务这样的心理状态又怎样能使他们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可利用教学之余,找一切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谈风土人情,拉家常琐事,了解学生生活、学习、心理,尽最大可能理解学生,尤其是理解他们的苦衷,尽量满足他们看书的愿望,在每次阅读课前要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到学校图书馆去给他们挑书,尽可能向学生敞开心扉,谈社会,谈人生。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学生甚至把读书笔记当成一件非常神圣的任务来完成,阅读的效果也随之提高。
俗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我认为,要成为“良师”,必须首先成为“益友”。而“益友”的核心不是“才”,不是“艺”,而是“德”,是完美人格的无穷魅力。只有当教师以其完善的人格触动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纳,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三:作文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作文教学历来是令语文老师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原因是学生不愿写,不会写。每到作文 课,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又不得不写,作文的质量可想而知。可以说学生是皱着眉写完的,老师是咬着牙看完的,有些学生的作文简直是让人目不忍睹,空话、废话、大话连篇,错字,别字也是屡见不鲜,所举事例用老掉牙形容一点也不算夸张。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可让学生自己改作文,然后把他们认为好的作文在班里公开 读,然后同学们再评论最后由老师定论,这样可以欣赏到许多同学的文章,使同学们有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发和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写作的积极性基本解决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写好的问题了,同学们提出老师总是居高临下地讲一些理论,而不能有机的和实践结合,比如老师总是强调真实,强调创新,那么怎样才能算是真实呢,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老师可利用同学们的范文来和理论结合,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实。让学生知道作文要以情感人,但这情应该真实,让学生知道平凡中同样可以孕育着伟大,应该注意身边的一点一滴。
用心爱心专心 2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学生的语文学好,我们同样需 要活水,这活水说白了其实就是生活。教育尤其是语文的教育离开了生活无疑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但仅有生活是不够的,它只是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做师长的应该放下我们的架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我们不应该仅仅授之于“鱼”,而 更应该授之于“渔”。古语云:“工欲善其事,比先利其器”,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效率事半功倍,我们必须要先利我们的“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艺 术。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雷雨》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现象。①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变化。③问:“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利用信息技术,看看多种恐龙图,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色,人们不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而昔日恐龙的辉煌,时至今天为何会灭绝,这仍然是一个谜。通过信息技术多了解有关这类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素质的主渠道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学课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体,应让学生在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符号信息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再者,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开创造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如在讲与春有关的课文的时候,为了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的画面,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像、视频等素材,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从网络下载所需要的图片或文字重新组合成自己的观点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对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有关动植物知识的资源,整理后再配上文字、声音,让他们把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可以了解自然、学习语文一举两得,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层次更深,也切合课文所渗透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新课程课改说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