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4:51: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教学设计》。

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的练习

倍数和因数的练习

巩固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倍数和因数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具卡片

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的第4题

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和因数

7倍数(从小到大写5个因数

102、“想想做做”的第5题

在学生做题的时候,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的要求:中间一个圈里填写的6的倍数不应大于40;左边一个圈里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几个7的倍数后,再标上省略号。

3、“想想做做”的第6和第7题

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圈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再让学生说说哪些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教学中要注意不要涉及公倍数或公约数的概念。

4、“想想做做”的思考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思考的方法:先找出40的因数1、2、3、4、5、8、10、20、40,再从中找出5的倍数,再从中找出40的因数。符号要求的数有:5,10,20,40。

三、全课总结

第二篇: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1课时

教案背景: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课题:因数和倍数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或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开发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自主探索

寻找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谁是谁非。(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4×5=20,4是因数,20是倍数。

(2)18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3)1的因数只有一个。

(4)8所有的因数是2、4、8。

2、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2×5=60

9×8=72 3.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4.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5.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6.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7、游戏(找朋友)

(1)找8的因数朋友;找24的因数朋友找;15的因数朋友

(2)5的倍数;9的倍数;1的倍数

五、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六、教学反思:《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学有效性,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四年级上册数学《倍数和因数》评课稿

《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的教材编排跟老教材相比有着很多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老教材是先让学生认识整除,然后在整除的基础上引出倍数和因数的定义。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没有学生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新教材是从操作活动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引入的,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从而导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老教材比较严谨,新教材降低了要求,更趋人性化。许老师把这节课上得朴实,而朴实中却处处彰显着深刻。

感受之一:在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以直观形象自然引入今天的教学,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先动一动,后说一说,使教学环节紧密衔接在一起,在操作活动中得出乘法算式,举一反三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这一环节借助有意义的操作和想象活动,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学生自主体验其中的因倍关系,为倍数因数概念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感受之二:在新知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发展思维。本节课中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都有比较好的方法。如何通过学生的探究找到方法,成了教学的亮点。如“找24的因数”,找一个数的因数是本课的难点。应该说,找出24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24的所有因数。教学中,许老师先让学生在脑中用24个小正方形想象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写出乘法算式,这里,有些学生是有序写的,有些学生没序并且有重复或遗漏现象,这里许老师引导学生对有序和无序找的作了比较,学生在比较、交流中感悟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不过,这里老师对有序太过于细化,以至于在有序上花了太多的时间,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

评课人︰秦佑广 陈婷

苗秀丽

吴纪检

张崇敬

《因数与倍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者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二)情感、价值目标:

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能有序地求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多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主动性,目的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堂课的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当今社会、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出发,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来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设计。

1、本节课理论性的知识比较多,课前让学生结合学案进行自学教师适当点拨。

2、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组织),学生操作、探究为主线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3、小组合作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4、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根据学生的兴趣,认知规律,自己采取用教材,而不搬教材的教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让学生针对12个正方形的摆法讨论,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各种关系,初步体会数和数的对应关系,既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情境体验,理解概念: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1)情境体验,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根据12个正方形的不同摆放方式写出算式,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2)在具体的乘法算式中,理解倍数和因意义。这样做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拓展了空间。根据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余两道乘法算式模仿的说一说,充分的读一读,在通过“能说4是因数,36是倍数吗?这一反例的教学,充分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明确:倍数和因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单说谁是倍数,谁是因数。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时,让学生充分地读一读,使学生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再通过对反例的辨析,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接下来结合板书算式,考考大家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若学生没有举到除法算式,就由老师举例一道除法算式。“能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

学生自由发言,统一认识。

小结: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只要满足两个自然数的乘积等于另外一个自然数,它们之间就存在倍数和因数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是探索方法,发现特征:分两个层次进行,首先找一个数的因数,为了考查学生的动手有的可能是用乘法想(乘积是20的两个数是20的因数)有的可能是用除法想(除数和商都是20的因数)这两种方法都出现一个问题:无序。从而导致重复、遗漏现象。为了解决问题,我再次放手,小组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求”怎样找才会有序,找到什么时候为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按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找到两个数接近为止。并通过找三个数的所有因数,而找出引述的特征,从而在互相评价、充分比较、集体交流中感悟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接下来找一个数的倍数。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了一个个问题链,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怎样找才能有条理?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能把3的倍数全找完吗,应该怎样表示问题的答案?你有什么窍门找一个数的倍数?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并在找因数特征的基础找到倍数的特征。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沙集镇白庙小学王为聪

教案背景: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传统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安排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抽象到抽象,没有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学生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学生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如果能借助学生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学生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学生获得的概念必然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学生,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成功的教学表明,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彼此分享经验、沟通思考,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学生的智慧成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思考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课题:

苏教版(义教课标数学)四下第70-71的例题以及72页“想想做做”的1-3页

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通过倍数和因数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每桌准各12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每人准备一张自己学号的卡片。

教学方法:

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教材通过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或通过竟猜、操作、比一比谁写得多,找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文流进行自主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智力开发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进行“智力竞猜”——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部分学生能猜出三个人分别是孙子、爸爸、和爷爷)

2、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请学生以韩有才为中心介绍—下三个人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说出“韩有才.是爸爸”,“韩有才是儿子”的语句,这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是谁的爸爸”“谁是准的儿子”。

3、上述“父子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表述时一定要完整。并向学生说明自然数中某两个数之间也有这种类似的依存关系——倍数和因数。

设计说明:“智力竞猜”走学生喜欢的形式,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争强好胜之心,“竞猜”有两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以此引出“相互依存”的关系,为理解倍数和因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作铺垫。

二、操作发现

理解概念

1请同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思考一下其中蕴涵着哪些不同的乘除法算式。”

2、请学生汇报不同的摆法,以及相应的乘除法算式

设计说明;让学生写出蕴涵的乘除法算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有的可能用乘法表示,也有的可能用除法表示;让学生将旋转后相同的去掉,这是一次简化,很多学生并不知道,需要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3、让学生一起看乘法算式4×3=12,向学生指出: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

4、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然后同桌的同学再互相说一说。

5、让学生仿照说出6×2=12和12×1=12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6、学生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学生可能会出现0×()=0的情况,借此向学生说明我们研究因敷和倍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设计说明:倍数和因数是全新的概念,需要教师的“传授、讲解”,需要学生的适当“记忆”——重复、仿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还必须举一反三,通过互相举例可以逐步完善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同时使学生明确倍数和因数的研究范围。

7、以4×3=12与12÷3=4为例,向学生说明后面的除法算式是由前面的乘法算式得到的,根据这个除法算式可以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说好后再让学生试一试其他几个除法算式中的关系。

8、练习: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5×4=20

35÷7=5

3+4=7

(1)学生回答后引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说20是倍数,4是因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说哪个是哪个的倍数,因数也同样如此。

(2)通过3+4=7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倍数和因数都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之上的。

设计说明:乘法和除法是一种互逆的关系,在学习中应该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三道练习可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对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将融会贯通落到实处。

三、自主探索

寻找方法

1、找一个数的因数。

(1)联系板书的乘除法算式观察思考12的因数有哪些,井想办法找出15的所有因数。

(2)学生独立思考,明白根据一个乘法(除法)算式可以找出15的两个因数,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一对一对”说出15的因数。

(3)用“一对一对”的方法找出36的所有因数。可能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算式找的,也有的学生是根据除法算式找的,都应该给予肯定。

(4)引导学生观察12、15、36的因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都是1,最大的都是它本身。

设计说明:先安排学生“找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使学生利用操作得到的算式进行,观察,这样比较自然,而且为于找一个数的因数指明了方向。学生交流时突出了方法的多样性,既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想,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想,交流后引导学生“一对一对”的找是必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序思考。最后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自主发现、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的某些特征。

2、找一个数的倍数。

(1)让学生找3的倍数,比一比谁找得多。

(2)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并得出3的倍数可以用3乘连续的自然数1、2、3„„,3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写3的倍数时要借助省略号表示结果。

(3)找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观察3、2、5的倍数情况,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设计说明:让学生比一比谁找的倍数多,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在学生汇报后同样需要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征。

四、巩固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倍数和因数,并且探索了求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想不想检查一下自己掌握得如何?

1、谁是谁非。(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在括号里画“×”。)

(1)4×5=20,4是因数,20是倍数。

(2)18最大的因数和最小的倍数,都是它本身。

(3)1的因数只有一个。

(4)8所有的因数是2、4、8。

2、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11×4=44

12×5=60

9×8=72 3.接着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4.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5.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6.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7、游戏(找朋友)

(1)找8的因数朋友;找24的因数朋友找;15的因数朋友

(2)5的倍数;9的倍数;1的倍数

五、知识梳理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向你的同伴介绍一下。

2、生活中许多现象与我们学习的“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有关,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探索一下“1小时等于60分”的好处。通过探索使学生明白由于60的因数是两位数中最多的,可以方便计算

六、教学反思:《倍数和因数》这一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不同,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结合自己对因数概念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意识),然后在交流中不难发现可用乘法或除法来求一个数的因数。在这个学习活动环节中,我留给了学生较充分的思维活动的空间,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才会有思维创造的火花,才能体现教学有效性,既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正所谓“课已毕,趣犹在。

第四篇:青岛版四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学过的数,明确因数和倍数是在自然数的范畴内。

二、新课探究:

1、学生自学。

A、教师演示自学指导的内容。

B、学生在小组内根据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帮助后进小组。

2、汇报学习成果。

根据自学作业逐步汇报。

A、新朋友的名称:因数和倍数。

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再请其他学生举其它的例子,说明因数与倍数互相依存的关系。

强调:2是因数,12是倍数。的说法不正确。B、你能找出一个数所有的因数和倍数朋友吗?说说你的方法。(可以举例说明)此处学生一定会有矛盾,主要是生成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而倍数和个数是无限的。

在学生辩论上面问题的过程中,随机检查学生找了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想乘法算式,从1开始,一对一对地找,找到最接近的两个数。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想乘法算式,用这个数去乘

1、乘

2、乘……

强调:只有按顺序才能找的全面、准确。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

C、最后一个自学问题: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不讨论哪个数,为什么? 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因为:任何数乘0都得0,0除以任何数都得0,任何数队0没有意义。所以,研究因数和倍数时一般不讨论0。

因数与倍数在我们生活中运用很高广泛,例如:一天为什么是24小时,一小时为什么是60分,1分钟又为什么是60秒?等等都是运用了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因数与倍数。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判断题和填空题。

2、课本第三题。

四、拓展运用

课件剩余的题。时间肯定不够用,其余的留到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完成。

五、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是如何获得的?

第五篇: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合肥市螺岗小学 何婉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70-72页的例题及相应的“试一试”,第72页“想想做做”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进一步发展数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节知识属于“数论”的初步知识,概念抽象,前后联系又很紧密,部分学生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注重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概念间的关系,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学寻找一个数的倍数和一个数的因数时充分放手给学生,让其自主、发现、归纳总结方法,其实就是学生逐步完成自主构建的过程,在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特征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素材、显现共同的特征,学生从而归纳总结出共同特征。练习设计紧密练习生活,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亿以内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取“尝试、指导、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八、教具准备:

12个小正方形纸片,学号卡片,投影仪,计算机。

九、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

[课前,我深深地苦恼此课的导入。首先新旧知识的联系不可用,复习以前学习哪些数来导入一是误时、另对后面的学习作用也不大。其次,很多老师都借用生活中的关系来切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如“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的问题”,以及从“师生关系开始谈话”,感觉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后来又看到借用高斯的一句名言“如果把数学比喻科学的皇后,那数论就是皇后头顶上的皇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想摘取皇冠上的一颗宝石,那么就来学习“倍数和因数”一课。此处我慎用的顾虑是学生对于数论这些专业的词根本就不了解,反而变成老师的故弄玄虚了。又兼顾到课堂的容量很大,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然没有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还不如直入课题。除非能设疑,比如曾听一位老师精心编排了一个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既用到倍数和因数的知识,激发探究的欲望,且学生对此情境又很感兴趣】 1.提出活动要求:课前,老师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了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听好要求:

你能用这12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吗?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

【无论课堂的时间有多紧张,此处摆一定不能省,一是注重数形结合的思想,另老教材上提到整除的概念,此处通过摆12个小正方形,正好可以既让学生感知分的数都是整数,又不至于解释让学生听不懂。这正是苏教版的优点】

2.汇报交流:师:你的摆法是?生:每排摆3个摆了4排。师:还有不同的摆法?生:每排摆4个摆了3排。师:还有补充吗?生继续汇报到:也可以每排摆6个,摆了两排;每排摆两个,摆了6排。师还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摆法:每排摆12个摆成一排;同样每排摆一个摆成12排。还有吗?生:没有了。师:在这6种摆法里,其中把每排摆3个摆成4排这种图形旋转90度就变成和每排摆4个摆成3排,因此就保留一种。后面两种演示同上。

【此处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我花了一番心思。把这12种方法分开作了许多个小插件,当学生随意说出一种,我便能立即出示。另外课件通过演示旋转九十度便发现两种归为一种,这样也很好地为了后面因数不找重复的数做铺垫】

3.师:那么这3种摆法用三道乘法算式表示就是? 生:3×4=12、2×6=12、1×12=12(并板书)

【从下到上非常有秩序的写上,也为后面学生有序地找因数埋下伏笔】

二、建立概念

1、师:可别小看黑板上的这3道算式,我们今天研究倍数和因数关系将从这3道算式拉开帷幕。(板书课题)补充说明:为了方便,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都是不为0的自然数。以3×4为例,我们便可以说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谁可以像老师这样说一说,请两三位同学练说。师: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选一道说给你的同桌听。后各请一位汇报交流,师指出如果说12是倍数,2是因数、6也是因数可不可以?让学生感知说话必须完整。

其中1×12=12,学生说完时,师追问哪两句比较拗口,“12是12的倍数,12是12的因数”确实一个数既是它本身的倍数又是它本身的因数。

【此处充分利用写出的三道乘法算式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为学生设计了“接受、领会—模仿、理解”的学习过程:先结合算式4 × 3 = 12 介绍“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让学生读读、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是与乘法有联系的,表达的是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接着要求学生根据6 × 2 = 12、12 × 1 = 12说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在迁移中进一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其中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等特例,为后面的教学扫除难点】

2、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拓展练习

师:现在给你们一个当小老师的机会,谁能说出一道算式?其他同学根据这道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师借机指出,能不能说某数是因数或某数是倍数,让学生感知数学概念的表达必须清楚、完整。

二、探索找因数的方法

1、共同找12的因数

师:请同学们再次观察这三道算式:刚才我们说了哪些数都是12的因数?

生:3和4是12的因数,2和6是12的因数,1和12是12的因数。师进一步指出:你能把12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吗?

生汇报:12的因数有1和12、2和6、3和4。(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12的因数)

师:谁注意观察刚才老师是怎么写的? 生:一对一对从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此处我再次利用这三道算式,目的是减轻了学生找因数的难度。给学生一种找因数和写因数的模式,让其潜移默化地感知如何有序、完整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另外充分利用这三道算式,不光是为了建立概念,更让学生感知如何去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整数的成绩】

2、找36的所有因数

师:考验你们的时刻到了,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你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想一想怎么有序的一个不漏的写全,最好把怎么找的方法也写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学生填写时师巡视搜集作业。

展示学生中间出现的作业情况,请三位学生板演。(有用口诀的,用除法的,随意找的。)

师:说说你是怎么有序思考的?你们对他的想法怎么看?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可能出现用乘法口诀的方法一组一组找的,突出一对一对找;

也有学生用除法来找,出示算式,也是一对一对找。

师:先想到了哪道除法算式?36÷1=36 这一个除法算式可以找到几个36的因数?接着找。不管用乘法口诀找还是用除法找,都是从几开始的?这几种写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我们一般都是把这些因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整齐。【让学生感知从谁开始找很关键】

为什么36÷6=6或者算到六六三十六之后就不再继续找下去了呢?我们来感觉一下【同样感知找到何时为止也同样重要】

师:体会体会老师板书

1、学生:36、2、学生:18、3、12、4、9、6这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我们一共找到了几个36的因数呢?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办法一个不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了吗?【整个过程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不断去发现、探讨、完善,自主构建一个找因数的好方法,而师最重要的是学会引导】

3、巩固练习:练写15和16的因数(分组写)

四、归纳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师:观察大屏幕上这些数的因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回答,多媒体演示,归纳出一个数的因数最小是

1、最大是它本身。(多媒体出示并简要板书)

【此处同样发挥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能力】

五、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找3的倍数

师:一个数的因数我们会找了,那一个书的倍数呢?在30秒内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

交流方法:用不为0的自然数依次乘

3、不停地加3.而后板书,强调我们一般只要写出五六个打上省略号。2.巩固练习:找2和5的倍数

【找因数的方法比较简单,我开展限时写倍数的活动,再让写的最多的同学谈自己写的快的秘诀,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的】

六、归纳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通过观察总结并板书:师:观察这些数的倍数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个数的无限的,进而对比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多媒体出示并简要板书)【此书处理同因数一致】

七、巩固练习:

师:倍数和因数的知识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应用。出示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出去游玩,乘坐小艇每人应付4元,你能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师:先动手在书中填一填。学生汇报,进而追问:表中“应付元数”都是4的什么数? 生:都是4的倍数

师:你还能说出哪些4的倍数? 能把4的倍数全部说完吗?

不能,打上省略号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六一节24个同学表演团体操,你能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吗?同样拿出书快速填一填!汇报交流.师:表中的“每排人数”都是怎样算出来的?(24去除以每一个数所得的结果)师:排数和每排的人数与24有什么关系?(因数关系)

【虽然课堂的时间较紧,但是必要的巩固练习是要的,而课本上这两题的编排,还是比较贴切孩子的生活。在处理上,第一题稍快,可以直接汇报,第二题稍稍引导一下即可】

八、总结全课

师: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都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总结的真好。课我们就上到这,今天请大家以一个特别的方式离开课堂

九、活动(动脑筋离课堂)1.是30的因数先离场 2.是5的因数再离场

师:谁能说一句话让我们大家都能离开? 对了,就请是1的倍数同学全离场

【此处是参考黄爱华老师的分数认识一课的结尾而设计,形式新颖,学生也感兴趣,另又很好地用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下载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数学《倍数和因数的练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倍数和因数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评比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认识倍数和因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0—73页的内容。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倍数和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即墨市长江路小学吕春峰 教学内容: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拓展平台》 教学目标: 1、通过用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

    小学五年级因数和倍数 嘉思腾教研部 第四课时 课题:质数和合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2......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青白江区龙王学校:陈学梅 教学目标: 1、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倍数和因数......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2---1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2、使学生依......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12~16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首先以例题的形式介绍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在例1和例2中分别介绍了求......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因数和倍数关系,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经历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和......

    倍数和因数教学设计

    倍数和因数 高兴小学幸建康 一、有效引入,界定范围 今天我们要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我站在大家面前,我们之间便建立了一种什么关系?在家里,爸爸和妈妈之间是什么关系?爸爸和妈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