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江西省信丰县第二小学罗岚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丰富小学语文课堂创造了契机。在国家对教育硬件投入日益加大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这个强大的工具辅助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已在很多地方成为了现实。信息技术拥有传统教育媒介无法比似的诸多优点,必将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信息技术对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策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促进
一、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化。信息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和工具,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础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并主动运用这一技能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其次,信息技术能有效巩固和完善教师的专业知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知识的获取渠道,以多媒体等形式呈现的海量知识可以多方位刺激人的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将新的知识接收并消化。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以
及方便的检索能力,为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利用网络,教师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依据自己的专业和爱好检索所需的知识,达到实时更新和完善知识的目的。
(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多媒体信息技术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于一体,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吸引力。教师在课堂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加直观地将想要展现的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教师如果首先通过计算机和投影向学生展示杨梅的诱人图片及视频资料,可以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要了解、探究杨梅树、杨梅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突破教学难点,锻炼学生思维
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经验有限,所以对有些较为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在教授相关的重难点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将静止的语文课本变“活”,借助多媒体,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要讲授给学生的知识全面展现出来,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效率,又可以化繁为简,促进思维由模糊快速变得清晰。从而达到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和目的。
3.扩大阅读范围,增进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范围不应只限制在课堂和课本内,引导学生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以外进行相关课外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字积累,开阔视野,巩固语文写作的根基。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搜索查找到海量的文章和信息,为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对课文以外的相关的文章进行赏析阅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能够拓展知识积累,巩固语文功底。
4.增强探索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具备了大批量搜索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计算机这种学习工具,去认识世界,获取知识,使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进而发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品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行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可行性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加大,学校里面信息技术的软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信息技术硬件配置、使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也不断提高,使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于教学成为现实。一是随着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建起了电教室,配置了相关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的硬件条件已趋于成熟;二是很多教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应用提供了人员准备;三是校园网络的建设,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更加便捷,解决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中的资源“颈瓶”问题。
(二)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扬长避短,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固然有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也不能完全替代其他常规媒体,常规媒体的许多特色功能也不容忽视,所以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需要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让多种媒体有机配合起来,共同为教学服务;二是要注意兴利除弊,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信息网络也是如此,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时,应由教师联合家长做必要的引导,以免学生接触不良的信息受到这把“双刃剑”的负面影响;三是要注意不能弱化教师的作用,教学媒体只是一种工具,能否使教学取得好的成果,关键还是在教师,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在教学中富有情趣的讲解,以及师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感染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教学媒体不能替代的;四是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处理好提高课堂教学的内容、进度和学生消化知识能力间的关系。信息技术能够大容量地展现知识,但是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知识量的庞大,要留给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时间,要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切忌造成贪多而嚼不烂;五是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信息技术资源的运用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但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多媒体形式展现的信息感兴趣并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要兼顾到这部分学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种策略
(一)利用信息网络的共享性扩充教师专业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不断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手段,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来组织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网络的可检索性全面把握教材,充分有效备课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方便的信息获取平台,在教学开始前就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教材。在理解和读懂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掌握教材中包含的知识体系、设计意图等等,了解教材的知识点分布情况,确定号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作出新授课程的课件和学习型网页,将相关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专题资料放在其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备课目标应侧重于实效。教师的备课的目标应体现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个性的充分发挥,同时还应体现出学科特点和教师特色,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有利于教师的提高;二是备课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应从学生的角度来做备课设计。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已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三是备课的内容要结合实际。备课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而不同。尤其应注意利用网络扩大备课信息来源,多扩充一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追寻学科前沿的信息。
(三)利用信息网络的多媒体和交互性特点活跃课堂气氛,优化学习环境。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应更新观念,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与课外学习环境,要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应调整自身角色。将自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往,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尊重学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究,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不同见解要充分尊重,对有创意的解答要肯定赞赏,鼓励学生质疑求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外利用信息网络和学生保持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四)利用信息网络中知识和信息的广泛性鼓励学生括大阅读,提升知识积累和写作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应不断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有针对性地去进行拓展阅读,一方面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知识积累。同时,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空间、微博等,鼓励学生经常在网络上练笔和发表文章,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表现欲,从而进一步提高写作兴趣。
综上所述,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为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也给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知识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让我们运用好这一有力工具,努力促进语文教学改革,不断丰富语文课堂,把小学语文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篇:浅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
浅谈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
祥华乡福新小学 苏文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 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作为数学教师,要努力探求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 的必然产物。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课堂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做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教材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融入多媒体课件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可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启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良好作用。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就能很好的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利用电脑三维技术模拟所观察的物体,生动形象的信息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把学生带入实物般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身临其境。使物体由静态变动态,直观形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减少了学生厌学、怕学数学情绪的产生。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 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
例如教学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 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 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还要回归生活。我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物,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我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合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实物投影等电教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用Flash设计了“购物情景”,课件演示喜羊羊去买本子,每个本子7角钱,她带了3元钱,最多能买几个本子。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引出钱的用途。然后出示一些生活场景如商场、车站售票厅、动物园售票窗口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过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其思考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令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获得了知识。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被激活,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像这样巧妙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生活情景,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而且能使学生深切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数学教学,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在家也可以上网进行学习,把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继续延伸下去,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和场所。
如小学六年级数学实践课《节约用水》的教学,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到网上或书刊杂志中收集有关水资源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如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状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的排名,淡水资源受污源的有关知识,调查本地水价,自己家某月“自来水公司发票”一张等。访问几个有名的水资源网站,了解“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课内组织学生应用收集到的网络资源通过探究、讨论、计算等方式研究和总结地球淡水资源紧缺的状况;课后鼓励学生建立班级节约用水网站,设计节约用水口号、广告、诗歌等,呼吁全社会都节约用水,保护淡水资源。班上的同学都可以登陆班级节约用水网站继续进行数学实践活动,使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短短四十分钟,从而使学生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数学也无时不在。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数学学科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优化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能让数学魅力课堂精彩地呈现。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渭源县会川镇文峰中心小学陆建平赵肖肖
摘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促进有效性
2000年10月,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就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现代信息技术,真正帮助我们将生动活泼的课堂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有声、有色、有形、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用学生们喜欢的运动会接力比赛的场景引入,出示一个椭圆形和一个正圆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椭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还是沿
着正圆形跑一周的选手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及时出示学习目标, 引领学生学习。
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及时有效地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过程,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上课时,及时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会引导学生学习,会启发学生思考,带动学生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即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很久,极易分散,所以,及时的出示课标,有利于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五年级科学《机械摆钟》时,在和学生探讨清楚摆钟计时的原理后,适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出示课标:
1、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
2、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四人分工完成实验,做好记录。课标的出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不仅如此,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中,恰当适时的出示本节课或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对完成教学任务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课堂更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对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思维的转折之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恰当的予以及时点拨、提示,使学生思维少走弯路,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我特意出生“堃”字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这时我在屏幕上出示“堃”字,并展示对折的动画,此时教师问:“这个字对折后左右两半会完全重合吗?”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并且印象非常深刻。大大提高了思维训练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二年级语文《一片树叶》的教学中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后及时的出示引导思考的要求:如果小兔、小熊等经过会怎么做呢?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即进行了思维训练,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四、运用信息技术,扩大练习目的性。
通过习题的练习,可巩固、检查教学效果,达到巩固、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尤其在数学的教学上,学生在做习题时往往觉得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练习效果不好,有效性低。这时如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改变练习的形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从而提高习题练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练习时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先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
圆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 接着再让学生观看一些车轮是三角形或多边形的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等的行驶场面。最后, 我又出示轮子是椭圆形的摩托车的行驶场面。这时, 学生纷纷议论: “这样的车, 坐上去谁受得了!”“驾驶这样的车太危险了。”⋯⋯这样, 通过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不同形状的车轮的运动场面, 唤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时, 我又适时提出问题: “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 其他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 ”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已完全处于一种思维高度集中而又愉悦的心理状态中。这样, 在师生积极互动的环境下, 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圆的学习动机。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教材中所例举的素材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可是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和问题。因此,学科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能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例如在教学中年段“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比赛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四年级“亿以内数的读法和
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中国神舟飞船的航空旅行的数据等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品质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将这些要素整合起来,引入数学课堂,实现了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动静结合,具体、形象,直观、生动等诸多优点,能够将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直观,有效的提高了小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新热点,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在这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所展现的色彩鲜艳、音色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疑更能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戚继光抗倭》的影片。屏幕上显示出戚继光指挥军队大败倭寇的片断。播放完后,学生很想知道: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接着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快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我们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达到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作用。
在教学《麻雀》一文,理解“母爱的伟大”时,我运用动态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只老麻雀为了救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的从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上飞落下来,并嘶哑的尖叫着且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用身体掩护着幼儿,和猎狗进行一场搏斗,但猎狗被它吓退了„„此时,学生感触万分,“无声胜有声”,不用老师讲解学生已明白这就是世间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之情。
再如教学《小草之歌》一文,理解小草的作用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他也是运用影片——洪水导致的家毁人亡和满天弥漫的大沙尘暴的自然灾害的两个片断,来说明课文中小草可以击退洪水和锁定沙丘的作用,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这远比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一窍不通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诱发思维,培养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才概括世界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多媒体动静结合,声图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讲到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学生一下子对水泡的形状、变化、颜色、冒出时的声音都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只是理解文字中的内涵,没能亲身体会到潭底的水泡是如何像珍珠?因此,在教学时,一位老师用课件演示水泡从潭底里慢慢冒出来的过程及动听的旋律。把学生“带到”珍珠泉边,学生仿佛在珍珠泉边的境界当中,脑海里突然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珍珠泉里的水泡像珍珠一样美丽!这位老师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从潭底里冒出来的水泡,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学生想象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能想象出珍珠泉别样的景色。这样,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丰富内容,拓展知识
想学好语文,积累是关键。教材只供于教师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学会去阅读课外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掌握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但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却无法达到这种境地,尤其是在农村小学,阅读面狭窄,只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文最后一个环节——拓展时,我让学生观看了有关戚继光一生简介的短片。从短片中学生了解到了:戚继光是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主张练兵之要在先练将,强调将官必须进行德、才、识、艺修养,倡办武庠(军校),从实践中锻炼、造就精通韬略的良将。戚继光戎马一生,抗倭战功卓著。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地抵御蒙古骑兵。他带领的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 为“戚家军”,等等。使学生了解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再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平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森林破坏情况,植物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学生对课外知识也很感兴趣,认真地看各种有关环境的信息,对如何保护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的辅助功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2002年4月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3、渤油三小 覃锦丽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使用信息技术》
4、儋州市新州镇中心学校 吴加柱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
5、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高琴花《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红叶电教杯”成都市第十二届优秀现代教学技术成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立体”识字、读帖写字;阅读时深入理解,激发想象,丰富情感,拓展思维;习作时再现生活情景,提高修改效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共享。关键词: 小学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文莉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的涵义
信息,通常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传播的,能够体现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消息、情报和通知。从计算机科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包括以下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文字、影响、图形、动画等);二是经过科学收集、存储、分类、检测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1)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彭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二)信息技术下与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下与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语文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语文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1)增强学习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信息技术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直观、形象、动态的方式呈现教学信息,学生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丰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以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了教学中的交互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更高。
(3)提高学习效率 ①创新语文学习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信息的处理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检索文献信息和积累文献资料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软件,自主进行查阅、阅读、练习、评价等一系列语文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技术,达成资源共享,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通过网络或软件,学生可以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地理、生物、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生成综合性的“立体”认识,或产生新的信息。
② 创新语文基本技能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学生在中我各种媒体的基础上,尤其是学会使用计算机识字教学软件,可以查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的意思,同时进行听、说、读、写、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如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检索、阅读电子读物。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在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写文章,并借助计算机检查错别字、语法错误等,提高习作与修改的效率。学生还可以使用符号、图象、声音或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立体”的习作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可以实现远程书面聊天、有声聊天、可视有声聊天,为学生口语交际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③提高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大千世界,万物生长。语文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学生在生活常常不曾见过或很少仔细观察过。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现事物形态或活动情景,便于学生观察、发现。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想像的能力。小学生的想像力是随着表象的积累而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形象地展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学生可以根据画面丰富想像,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从而丰富语感。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信息技术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的运用
1、帮助“立体”识字
目前,许多识字软件都为“立体”的识字菜单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适当地点击相关部分,进行生字的读音、字形、字义的教学。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头部”教学课例。
环节1:课件展示娃娃头部,学生观察部位,说名称;教师或学生点击相关部位,出现词语。
[借助信息技术,将词语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使文字符号化为表象。] 环节2:课件展示娃娃头部,学生看部位,认识词语;读音错误时,教师或学生点击词语,出现音节,学生自主拼读正音。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并自主正音。] 环节3:课件展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并想办法记忆生字;遇到容易写错的字时,教师或学生点击生字,出现放大的生字。如“鼻子”的“鼻”。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观察容易写错的字。]
2、帮助读帖写字
写字一直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读帖的指导常常不到位。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会读帖,把汉字写规范、工整,感受汉字的美。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丁丁冬冬学识字
(二)》“头部”教学课例。
环节4:课件展示课后字帖,学生观察提出难写字;教师或学生点击相关字,放大田字格,学生观察汉字间架结构,观察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观察动态的笔顺笔画,发现书写规律;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放大学生作业,指导学生评价、改进。
[借助信息技术,巩固识字,指导读帖:分析间架结构,观察偏旁在田字格里的合理位置,发现笔顺规则,通过作业评价落实书写正确、工整、美观。]
(二)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理解
课文包罗万象,所描写的内容有许多与本地生活相差甚远,小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再现实际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词句,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具体的生活情景,丰富学生的语感。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我有一盒彩笔》词语教学课例。(执教:廖英)环节1: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
环节2: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画,再浏览课文,猜猜画面描绘的是课文中的哪个词语。
[借助信息技术,再现生活情景,将表象与文字联系起来。词语不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化为了生活具体的场景。] 环节3:多媒体展示的画面中出现相应的词语“连绵起伏、插入云天”;学生看画面想像,有感情地朗读词语;用词语说一句话,描述画面的情景。
[借助信息技术,理解词语意思,并灵活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将词语的音、形、义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词语的丰富含义。]
2、激发想像
文学作品富含想像,有些是作者独特的感受,而在生活中并不存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想像的情景,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激发更丰富的想像。
课例 人教版一年级《四个太阳》一课教学
环节1: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多媒体展示1自然段描写的情景“夏天的天空挂着绿绿的太阳,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学生观察图画,想像、体会在绿色的太阳下,“清凉”的感觉,体会作者因独特的感觉而引发的奇特的想像;有感情地朗读1自然段。
[借助多媒体,展现作者想像的情景,帮助学生想像文字描述的情景。] 环节2:学完课文后,学生想像太阳是什么颜色的,仿写一段话;实物展示平台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指导评价、改进。
[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想像的情景,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像。]
3、丰富情感
小学生生活阅历、阅历很浅,因此对课文表达的情感体会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视频、音乐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情感积累,丰富对语言文字情感的体验。
如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下《我有一盒彩笔》“饥饿”一词教学。(执教:廖英)
环节1:多媒体展示新闻照片——1994年苏丹大饥荒时的一个情景,并播放马思耐的《沉思曲》。凄婉的音乐,叩击灵魂的惨状,令人潸然泪下。
[借助多媒体,音乐、画面、文字、教师讲述想结合,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饥饿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体会饥饿的痛苦,激发学生的同情。] 环节2:看画面,听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小节。
[借助多媒体,音乐、画面、朗读有机结合,丰富朗读的情感,培养语感。] 环节3:多媒体展示句式,学生分小组创作诗歌。
[借助多媒体,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契机,激发创作热情,将情感融于字里行间。]
4、拓展思维
课文承载的信息量有限,学生的理解、体会等受到局限。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查阅相关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深入学习课文。
(三)信息技术在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1、再现生活情景
1-2年级学生在写话学习起步阶段,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展现生活场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描写事物。
2、提高修改效率
按课标要求,3-4年级学生有条件应学会键盘打字。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可与计算机教师合作,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写文章、修改。语文教师应借助大屏幕或网络教室的交互机,借助计算机错别字、语法检索功能,指导学生快速修改习作;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室的交互机,指导学生交换习作,相互修改。
(四)信息技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核心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从探究——研究,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语文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密切合作,形成教学群体,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高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
1、收集信息
在确定研究选题后,需要大量的信息调查,咨询、实地调查等费时费工,并且所收集的信息十分有限,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大量查阅信息,收集更为丰富的相关信息。
2、处理信息
收集的信息多而杂乱,用笔摘抄、归纳、整理,效率很低。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筛选、编辑材料,如文字处理、图表统计、影像剪辑等,形成立体的、丰富的信息库。
3、创造信息
撰写研究报告时,在信息库的基础上,插入、修改或重新整理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精髓,生成新的文字、图表、影像等综合性的报告,创造新的信息。
4、实现共享
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互连网,传输到网上,实现资源共享。
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事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逐渐普及,但不免产生许多误区。这不但不利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反而阻碍了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
1、正确定位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只是辅助教学手段。语文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全面达成计算机课的目标。
2、适时适当
因为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工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该用才用,而不是每节课课必须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处,适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