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力系统供电方式
电力系统供电方式分哪几种类型 :(1)按电压等级分为高压和低压供电;
(2)按电源数量分为单电源和多电源供电;
(3)按电源相数分为单相与三相供电;
(4)按供电回路分为单回路与多回路供电;
(5)按计量形式分为装表与非装表供电;
(6)按用电期限分临时用电与正式用电;
(7)按管理关系分为直接供电方式与委托转供电方式。
第二篇:编制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规定
编制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规定
为适应电网运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管理,现颁发《编制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请依照执行。
为及早发现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请各网、省局在抓好电力系统年、季(月)日运行方式的同时,组织力量编制电力系统两年滚动运行方式,其内容参照《规定》第十五条执行,重点是电力电量平衡、重要线路及断面稳定水平分析,短路容量分析和无功电压分析等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本《规定》在执行中如发现问题,请随时告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编制工作,使运行方式编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编制是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行方式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大纲。
第三条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应保证实现下列基本要求:
1.充分而合理地发挥本系统内发输变电设备能力,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地满足负荷需求。
2.使整个系统安全运行和连续供电。
3.使系统内供电的质量符合规定标准。
4.根据本系统的实际情况和与外部购售电的条件,合理使用本系统燃料和水力资源,使整个系统在最经济方式下运行。
第四条 下一级电力系统(局部)的运行方式,应服从上一级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方式的要求。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跨省(区)电业管理局和省电力局。
第六条 本规定解释权属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第二章 管理办法
第七条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由各调度局(所)负责编制。
第八条 编制运行方式所需基础资料,由网(省)局决定由有关部门提供。
第九条 各级调度机构应定期与下一级调度机构就电力系统运行方式进行协调。
第十条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需经网、省局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应于2月底前报上级调度局(所)及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同时抄报部规划计划司、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
第三章 编制要求
第十二条 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全篇可分上一年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分析、本新(改)建项目投产计划、本运行方式三部分。
第十三条 上一年电力系统运行情况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上一年内新(改)建项目投产日期及设备规范
二、上一年底电力系统规模(包括全网及统调两部分)
1.总装机容量(其中:火电、水电(含抽水蓄能)、核电)。
2.各电压等级输电线路条数、总长度。
3.各电压等级变电站座数、变压器台数及总变电容量。
三、生产、运行指标
1.年发电量((分全网、统调、部属),(其中:火电、水电、核电))。
2.年最大负荷、最大峰谷差及其发生时间。
3.跨省电网之间,跨省电网内部省电网之间以及独立省电网间年最大交换电力(送、受)及发生时间。
4.跨省电网之间,跨省电网内部省电网之间以及独立省电网间年总交换电量(送、受)、抽水蓄能电厂的发电量和抽水耗电量。
5.中枢点电压合格率及各电压等级出现的最高、最低电压值及其发生地点和时间。
6.频率合格率及高频率持续时间、低频率持续时间。
7.发电标准煤耗率和供电标准煤耗率。
8.发输变电事故造成的停电的最大电力、全年的停电电量,及折算为全网装机容量的停电时间。
9.年最小发电负荷率、年平均发电负荷率(全网、火电、水电、核电)。
四、电力系统规模及生产运行指标的分析和评价
五、主要水电厂运行情况
1.来水情况。
2.水库运用分析。
3.水电调峰及弃水情况分析。
4.年弃水调峰电量。
六、电力系统安全情况总结和分析
1.系统事故过程简述。
2.事故原因分析。
3.改进和防范措施。
七、系统安全稳定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
八、电力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第十四条 本新(改)建项目投产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1.各项目预计投产日期。
2.各项目的设备规范。
3.本末电网地理接线图,本新投产项目以特殊标志画出。
第十五条 本运行方式编制的内容如下:
一、电力电量平衡
1.全系统和分区用电需求
用电需求的内容应包括年和分月最大负荷、年和分月平均最大负荷、年和分月最大峰谷差、年和分月用电量、各季典型日负荷曲线。应说明负荷预计的根据。
2.预测系统内主要水电厂来水情况,制定相应的水库运用计划。
3.发电计划
(1)分月全系统及分区火电最大可能出力和发电量计划,主力火电厂最大可能出力和发电量计划。
(2)分月全系统及分区水电最大可能出力和发电量计划(按75%来水保证率计算),主要水电厂最大可能出力和发电量计划(按75%来水保证率计算)。
(3)说明影响最大可能出力的原因。
4.设备检修安排。
5.备用容量安排。
备用容量应包括检修备用、负荷备用和事故备用容量。
6.电力电量平衡(统调口径)按年及分月对全系统和分区进行电力电量平衡。
电力平衡应包括:①最大负荷、最大可能出力、联络线交换功率、检修容量、最大可调出力、电力盈亏。②平均最大负荷、平均最大可能出力、联络线交换功率、检修容量、平均最大可调出力、电力盈亏。
电量平衡应包括需电量、发电量、联络线交换电量和电量盈亏等内容。
如平衡结果出现缺电力或电量情况,提出准备采取的措施及实现上述措施所需具备的条件。
7.制定网外紧急支援电力电量计划。
二、网络结构
1.电力系统中较大的网络结构变化及各时期网络结构特点。
2.典型的正常运行方式及重要的检修方式下的电气结线方式。
三、潮流分析
1.典型运行方式下高峰、低谷潮流图。
2.N—1静态安全分析。
四、重要线路及断面稳定水平分析及提高稳定水平的措施。
五、短路容量
1.编制短路容量表。
2.指出短路容量越限的设备及所应采取的措施。
六、无功与电压
1.无功补偿设备。
2.无功分层分区平衡情况。
3.系统电压水平、本电压可能越限的地点及其原因分析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七、调峰、调频及经济调度
1.分月系统调峰能力分析,调峰能力缺额及补救办法。
2.调峰调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3.本经济调度方案及经济分析(包括典型日运行方式的经济分析)。
4.线损率、网损率预测及减少线损、网损准备采取的措施。
八、安全自动装置及按频率减负荷装置的配置情况及整定方案
九、本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或建议。
附: 有关指标的名词解释
1.负荷
《规定》中未冠以发电、供电或用电的负荷是指:
负荷=发电负荷±联络线功率(送出为-,受入为+)-抽水蓄能电厂抽水负荷。
2.最大负荷
报告期内负荷的最大值。
3.负荷峰谷差
每日最大负荷与最小负荷之差。
4.最大峰谷差
报告期内负荷峰谷差的最大值。
5.抽水蓄能电厂发电量和抽水耗电量
抽水蓄能电厂发电状态的发电量记入的总的水电发电量中,抽水耗电量单列一条统计。
6.平均最大负荷
Σ报告期每日最大负荷报告期日历天数
7.出力
发电机发出的功率。
8.可能出力
在机组和升压站等设备的共同配合下,同时考虑水电站受水量和水位、火电厂受燃料供因素的影响,发电设备实际可能达到的最大生产能力。即:可能出力为报告期内机组铭量,加经技术措施改造并经技术鉴定后综合提高的出力,减去机组之间、机组与主要辅升压站之
间不配套减少的出力,减去设备本身缺陷减少的出力,减去封存设备能力,减于水量和水位造成的水电机组减少的出力、火电因外部条件造成机组减少的出力。
9.最大可能出力:
报告期内可能出力的最大值。
10.平均最大可能出力
Σ报告期每日最大可能出力
报告期日历天数
做运行方式时,可直接预测年平均最大可能出力或月平均最大可能出力。
11.可调出力
可调出力=可能出力-检修(含故障停机)机组可能出力
12.最大可调出力
报告期内发电设备可调出力的最大值。
在做运行方式时,年或月的最大可能出力可按下式计算。
年(月)最大可调出力=年(月)最大可能出力-年(月)发电设备平均检修容量。
13.平均最大可调出力
Σ报告期每日最大可调出力
报告期日历天数
在做运行方式时,年或月平均最大可调出力可按下式计算。
年(月)平均最大可调出力=年(月)平均最大可能出力-年(月)发电设备平均检修容量。
14.发电设备平均检修容量
发电设备平均检修容量
Σ报告期停机检修的发电设备容量×本期内停机检修的日历小时数报告期日历小时数
15.其余各统计指标按部颁《电力工业生产统计指标解释》中的定义执行。
第三篇:第二章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提供各原理图的动画;提供图2-3的彩色图片。
第二章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第一节
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一、正常运行情况
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三相导线之间和各相导线对地之间,沿导线的全长存在分布电容,这些分布电容在工作电压的作用下会产生附加的容性电流。各相导线间的电容及其所引起的电容电流较小,并且对后面讨论的问题没有影响,故可以不予考虑。各相导线对地之间的分布电容,分别用集中的等效电容CU、CV、CW表示,如图2-1(a)所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一般认为三相系统是对称的,若三相导线经过完全换位,则各相的对地电容相等,根据电工技术课程,用节点法按弥尔曼定理可求得中性点N对地的电位Un为零。
Vudvdwdudvd设电源三相电压分别为Uu、U、UW,各相对地电压分别用UUuUnUu
、U、Uwd表示,则有:
UUUvUnUv
(2-1)
UUwUnUw
即各相的对地电压分别为电源各相的相电压。
各相对地电压作用在各相的分布电容上,如正常运行时各相导线对地的电容相等并等于C,正常时各相对地电容电流的有效值也相等,且有: ICU=ICV=ICW=ωCUph(2-2)式中:Uph—电源的相电压;
ω—角频率;
C—相对地电容。
对称电压的作用下,各相的对地电容电流Icu、Icv、Icw大小相等,相位相差点120°,如图2-1(c)所示。各相对地电容电流的相量和为零,所以大地中没有电容电流过。此时各相电流Iu、IV、Iw为各相负荷电流Ifhu、Ifhv、Ifhw与相应的对地电容电流Icu、如图2-1(b)Icv、Icw的相量和,所示,图中仅画出U相的情况。
二、单相接地故障
在中性点不接地的三相系统
2-1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正常运行情况
(a)电路图;(b)、(c)相量图
中,当由于绝缘损坏等原因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情况将发生显著变化。图2-2所示为W相k点发生完全接地的情况。所谓完全接地,也称金属性接地,即认为接地处的电阻近
图2-2 中性点不接地三相系统单相接地
(a)电路图;(b)相量图
似等于零。
当W相完全接地时,故障相的对地电压为零,即Uwk0,则有:
nUwkUnUw
(2-3)
UUn上式表明,当W相完全接地时,中性点对地电压与接地相的相电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中性点对地的电压不再为零,而上升为相电压。于是非故障相U相和V相的对地 ww电压Uuk、Uvk分别为:
UukUuUnUuU
(2-4)
UvkUvUnUvU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升高到线电压,即升高为相电压的3倍,各相对地电压的相量关系如图2-2(b)所示,和Uvk之间的夹角为60°。此时U、W相间电压为Uuk,Uuk、V、W相间电压为Uvk,而U、V相间电压等于Uuv。此时,系统三相的线电压仍保持对称且大小不变。因此,对接于线电压的用电设备的工作并无影响,无须立即中断对用户供电。
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U、V两相对地电压由正常时的相电压升高为故障后的线电压,则非故障相对地的电容电流也相应增大3倍,分别超前相应的相对地电压90°。未接地U、V相的对地电容电流的有效值为:
ICVICU3CUPh
(2-5)
W相接地时,W相对地电容被短接,W相的对地电容电流为零。此时三相对地电容电流之和不再等于零,大地中有容性电流流过,并通过接地点形成回路,如图2-2(b)所示,如果选择电流的参考方向是从电源到负荷的方向和线路到大地的方向,则W相接地处的电流,即接地电流,用IC表示,则
IC(ICUICV)
(2-6)
由图2-2(b)可见,Icu和Icv分别超前Uuk和Uvk90°,Icu和Icv之间的夹角为60°,两者的相量和为-Ic。接地电流Ic超前UW90°,为容性电流,于是,单相接地电流的有效值为:
3CUPh
(2-7)IC3ICU可见,单相接地故障时流过大地的电容电流,等于正常运行时一相对地电容电流的3倍。接地电流IC的大小与系统的电压、频率和对地电容值有关,而对地电容值又与线路的结构(电缆或架空线、有无避雷线)、布置方式、相间距离、导线对地高度、杆塔型式和导线长度有关。
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实用计算中可按下式计算:
ICU(L135L2)350
(2-8)
式中:IC—接地电容电流,A;
U—系统的线电压,kV;
L1—与电压同为U,并具有电联系的所有架空线路的总长度,km; L2—与电压同为U,并具有电联系的所有电缆线路的总长度,km。第二节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一、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消弧线圈结构简介
消弧线圈有多种类型,包括离线分级调匝式、在线分级调匝式、气隙可调铁芯式、气隙可调柱塞式、直流偏磁式、直流磁阀式、调容式、五柱式等。
离线分级调匝式消弧线圈内部结构,如图2-3所示。其外形和小容量单相变压器相似,有油箱、油枕、玻璃管油表及信号温度计,而内部实际上是一只具有分段(即带气隙)铁芯的可调电感线圈,线圈的电阻很小,电抗却很大,电抗值可以通过改变线圈的匝数来调节。气隙沿整个铁芯柱均匀设置,以减少漏磁。采用带气隙铁芯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磁饱和,使补偿电流和电压成线性关系,减少高次谐波,并得到一个较稳定的电抗值,从而保证已整定好的调谐值恒定。另外,带气隙可减小电感、增大消弧线圈的容量。为了绝缘和散热,铁芯和线圈浸放在油箱内。
2.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 消弧线圈装在系统中发电机或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大地之间,其工作情况如图2-4所示。
正常运行时,中性点的对地电压为零,消弧线圈中没有电流通过。
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如W相接地,中性点的对地电压w图2-3 离线分级调式消弧线圈
内部结构示意图
UnU,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升高3倍,系统的线电压仍保持不变。消弧线圈在中性点电压即Uw作用下,有一个电感电流IL通过,此电感电流必定通过接地点形成回路,所以接地点的电流为接地电流IC与电感电流IL的相量和,如图2-4(a)所示。接地电流IC超前Uw90°,电感电流IL滞后Uw90°,IC和IL相位相差180°,即
图2-4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三相系统
(a)电路图;(b)相量图
方向相反,如图2-4(b),在接地处IC和IL互相抵消,称为电感电流对接地电容电流的补偿。如果适当选择消弧线圈的匝数,可使接地点的电流变得很小或等于零,从而消除了接地处的电弧以及由电弧所产生的危害,消弧线圈也正是由此得名。
通过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
IL式中:L—为消弧线圈的电感。
目前,我国低压侧为6kV或10kV的变电所的主变压器,多采用“YN,yn0”或“Y,d11”连接组。对前者,消弧线圈可接在星形绕组的中性点上;对后者,三角形接线侧的6kV或10kV系统中不存在中性点,需要在适当地点设置接地变压器,其功能是为无中性点的电压级重构一个中性点,以便接人消弧线圈(或电阻器)。接地变压器实质是特殊用途的三相变压器,其结构与一般三相芯式变压器相似,如图2-5所示,图中的T0为接地变压器,它的铁芯为三相三柱式,每一铁芯柱上有两个匝数相等、绕向相同的绕组,每相的上面一个绕组与后续相的下面一个绕组反极性串联,并将每相下面一个绕组的首端U2、V2及W2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组成曲折形的星形接线。其二绕组视具体工程需要决定是否设置。如需兼作发电厂或变电所的自用电源变压器,应设置二次绕组,如图2-5中的虚框内所示。
图2-5 曲折连接式接地变压器原理接线图
UphL
(2-9)
第三节 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系统
图2-6所示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系统电路图。
一、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工作原理 正常运行时,由于三相系统对称,中性点的电压为零,中性点没有电流流过。当系统中
图2-6 中性点直接接地三相系统
发生单相接地时,由于接地相直接通过大地与电源构成单相回路,故称这种故障为单相短路。单相短路电流Ik很大,继电保护装置应立即动作,使断路器断开,迅速切除故障部分,以防止Ik造成更大的危害。
当中性点直接接地时,接地电阻近似为0,所以中性点与地之间的电位相同,即Un0。单相短路时,故障相的对地电压为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基本保持不变,仍接近于相电压。
二、特点及适用范围
1.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主要优点
在单相接地短路时中性点的电位近似于零,非故障相的对地电压接近相电压,这样设备和线路对地绝缘可以按相电压设计,从而降低了造价。实践经验表明,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绝缘水平与中性点不接地时相比,大约可降低20%左右的绝缘投资。电压等级愈高,节约投资的经济效益愈显著。
第四节 中性点经阻抗接地的三相系统一、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三相系统 在以电缆为主体的35kV、10kV城市电网,由于电缆线路的对地电容较大(是同样长的架空线路的20~30倍),随着线路长度的增加,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也随之增大,采用消弧线圈补偿的方法很难有效的熄灭接地处的电弧。同时由于电缆线路发生瞬时故障的概率很小,如带单相接地故障运行时间过长,很容易使故障发展,而形成相间短路,使设备损坏,甚至引起火灾。根据供电可靠性要求、故障时暂态电压、暂态电流对设备的影响,对通信的影响和继电保护技术要求以及本地的运行经验等,可采用经低值电阻(单相接地故障瞬时跳闸)接地方式,如图2-7所示。
二、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的三相系统
通过二次侧接有电阻的接地变压器接地,实际上就是经高电阻接地。其原理接线图如图2-8(a)所示,将接在接地变压器的二次侧的电阻R,经单相接地变压器T0(或配电变压器、或电压互感器)接入中性点。变压器的作用是使低压小电阻起高压大电阻的作用,从而可简化电阻器的结构,降低其价格,使安装空间更易解决。
接地电阻的一次值Rˊ=K2R。K为接地变压器的变比。可通过选择K值是使得Rˊ等于或小于发电机三相对地容抗,从而使得单相接地故障有功电流等于或大于电容电流。
图2-7 中性点经低电阻接地的三相系统 接地变压器的一次电压取发电机的额定相电压,二次电压U2可取100V或220V,当二次电压取220V,而接地保护需要100V时,可在电阻中增加分压抽头,如图2-8(b)所示。
(a);
(b)
图2-8 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原理接线图
第四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管机电电气5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1、课程设计的目的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搞好课程设计,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经过设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设计、整定计算、资料整理查询和电气绘图等使用方法,安排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搞好课程设计,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设计,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编写技术文件的技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题目,可选择单电源环形网络、双电源网络输电线路作为课程设计题目,也可以选择电站的主设备作为课程设计题目。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绘图能力训练、编写工程说明书能力训练。
2、设计内容及任务:
设计某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装置,根据实际情况设计1-2个继电保护方案。对性价比,分析比较,设计主保护方案,并给出主要电器设备的选择,包括继电器、电流互感器、导线选取(包括截面和型号);降压变电站变压器继电保护的配置及整定计算;绘制相关电路接线图等。主要包括:
(1)选择变压器保护所需的电流互感器变比、计算短路电流。
(2)选出所需继电器的规格、型号。
(3)防雷,接地保护。(可选)
(4)设置变压器保护并对其进行整定计算。
(5)绘制出变压器继电保护单相配置展开图一张,图纸设计内容应包括:
〈1〉 确定电流互感器的接线方式,绘制两侧电流向量图;
〈2〉 继电保护配置设计,并标注两个电流互感器的变比;
<3>继电保护回路设计;
(6)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一份。要求详细叙述继电保护装置的设计过程,包括:继电保护电流的计算过程;论证继电保护的配置过程;整定计算过程及其结果。
二、设计要求
1、设计说明书(包括计算书)一份。要求详细叙述继电保护的设计过程,包括:短路电流的计算过程;论证继电保护的配置过程;整定计算过程及其结果。
2、继电保护单线配置图一张。若题目为电网保护设计。
3、继电保护回路接线图一张
三、课程设计原始资料:
(1)题目:35千伏电网继电保护设计
(2)原始资料:在电气上距离电源较远的变电所如图所示:已知:
(1)两台容量相同的Yd.11连接的三相变压器并列运行,变压器参数为7500KVA、35/6.6、Ud=7.5%,变压器的最大负荷电流为1.7倍的额定电流。(2)系统在35KV母线上的最大短路容量为75MVA,最小短路容量为70MVA,本变电站最小运行方式为单台变压器运行方式。低压侧母线无专门的保护。(3)设计时间分配:
课程设计时间分为二周,合计共10个工作日,时间分配可参考如下;
(4)参考资料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GB50062—922; 〈2〉 《电力工程设计手册》二册
〈3〉 《火车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技术规定(强电部分)》SDGJ—78 〈4〉 《小型水电站机电设计手册 电气二次分册》 水利电力出版社
四、设计效果评价与考核:
设计成绩按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完成任务的质量,课程设计成果及设计等综合评定,共分五级评定。设计成绩综合后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一79),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计分制评定。
五、备注:
若发现有抄袭或请别人代做者,取消参加考核的资格,成绩以零分记录,最后总评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
第五篇:电力系统
电力系统概况
通过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身为电气专业的大学生,我对电力系统又加深了理解。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可以了解到,电力系统是由发电、变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能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的系统。它的功能是将自然界的一次能源通过发电动力装置转化成电能,再经输电、变电和配电将电能供应到各用户。由于电力系统在社会生活上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电能用来照明,取暖,交通工具代步,带动机器运转……因此,电力系统与我们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在电能应用的初期,由小容量发电机单独向灯塔、轮船、电力系统车间等的照明供电系统,可看作是简单的住户式供电系统。白炽灯发明后,出现了中心电站式供电系统,如1882年T.A.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在纽约主持建造的珍珠街电站。它装有6台直流发电机(总容量约670千瓦),用110伏电压供1300盏电灯照明。19世纪90年代,三相交流输电系统研制成功,并很快取代了直流输电,成为电力系统大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扩大电力系统的规模可以在能源开发、工业布局、负荷调整、系统安全与经济运行等方面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于是,电力系统的规模迅速增长。到1991年底,电力系统装机容量为14600万千瓦,年发电量为6750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四位。输电线路以220千伏、330千伏和500千伏为网络骨干,形成4个装机容量超过1500万千瓦的大区电力系统和9个超过百万千瓦的省电力系统,大区之间的联网工作也已开始。
电力系统的主体结构有电源(水电站、火电厂、核电站等发电厂),变电所(升压变电所、负荷中心变电所等),输电、配电线路和负荷中心。各电源点还互相联接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电能交换和调节,从而提高供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输电线路与变电所构成的网络通常称电力网络。电力系统的信息与控制系统由各种检测设备、通信设备、安全保护装置、自动控制装置以及监控自动化、调度自动化系统组成。电力系统的结构应保证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电能生产与消费的合理协调。根据电力系统中装机容量与用电负荷的大小,以及电源点与负荷中心的相对位置,电力系统常采用不同电压等级输电(如高压输电或超高压输电),以求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根据电流的特征,电力系统的输电方式还分为交流输电和直流输电。交流输电应用最广。直流输电是将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能经过整流后采用直流电传输。
电力系统的出现,使高效、无污染、使用方便、易于调控的电能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变化,开创了电力时代,发生了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系统的规模和技术水准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至于电力系统内部的各项技术原理,限于知识水平有限,尚不能清楚地理解,这里不做讨论,只对电力系统的概况进行如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