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文
浅谈当下的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特点
1、系统性强,知识内涵丰富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含“信息”“计算机”两方面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信息”部分包括信息的概念、信息处理的过程、现代信息的革命、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大学信息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计算机”部分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涉及硬件和软件,另外还包括计算机工作原理等,这些知识是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只是在描述和分析时加以简化。
2、抽象性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中的一些概念非常抽象,不易解释。例如“信息是什么”,学生往往容易把这个“信息”和现实中所谓的“信息”混淆起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于这个概念的直接体验不够丰富。类似的知识点还有很多,例如“疗毒”“软件”“程序”,在学生没有实际编程或解除程序代码之前,对这些抽象的描述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些概念不像硬件,能看得见、摸得着,是看不见的、无形的。
(二)信息技术基础操作内容的特点
1、实践性强。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部分的教学内容最显着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较强。例如:开关机操作;windows基本操作(打开和关闭程序,使用“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键盘的操作等等,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才能掌握。
2、简单易学。
Windows是—种图形化的操作系统,它利用菜单、窗门、滚动条等设施,给用户呈现一个直观、交互性强的友好界面,学生在使用它时不用像操作DOS那样记忆各种繁杂的命令,而只需通过鼠标的移动和点击进行工作。这种操作方式模拟了现实世界的行为,易于理解、学习和使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系统又会给出丰富的提示信息。
3、内化较难。
内化难指的是学生虽然可以在模仿的层面上迅速入门,但要真正掌握这些基本操作,在今后的信息处理中熟练地加以应用,甚至内化成如“读、写、算”这样的基本能力,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如果按照一般的“讲解、演示、练习”的讲授方法达到顶期的目标,那么所需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教师能结合实际,合理地分割这些操作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探索,这个过程将会缩短很多。
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首先,在工业技术方面,计算机的应用很普遍,很多大型机器都是通过计算机来操作的;其次,在科技研究中,一些精细的测量、计算也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再次,信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可将教师要讲的内容全部呈现在投影仪上,使教师不必大篇幅地在黑板上书写,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留给学生充足的交流、思考时间。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如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去欣赏视频、倾听音乐等。所以,教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人才。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状况
(一)学校教学设备的陈旧与缺乏
学校实验设备的陈旧与缺乏的现状,使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计划只具有存在的意义,没有发展的动力。长此以往下去,会使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失去存在的意义。这些实际的情况阻碍着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发展。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观念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无法达到实践教学中的学习目标,也在一定不程度上影响了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学科的课程开设与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际发展相脱节的现象
目前,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基本都按照固有的学科安排课程的相关计划。同类学校之间相互模仿的开设学科课程,没有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学科的教学发展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学科的课程开设与设置方面存在着
严重的理论与实际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缺少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可谓是举步维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与实践情况的发展存在的脱节问题,使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的有效需求。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虽是箭在弦上,但是碍于实际情况的制约,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进程的发展一直止步不前。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相分离发展模式还在沿用中,不同教师负责不同的课程,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意识不强,无法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不断加强实训教学及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随着众多相关学者对应用信息技术学科实验、实训课程的改革的深入探究,改变教学模式、进一步打破专业固定学科的相关限制,最大程度的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发展改革的相关事宜成为当务之急。强化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发展观念应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并将其改革的力度切实的落实到应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选择的方面。进行改革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相关事项尽量安排得井然有序,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有条不紊的使改革进行下去。学校以及教师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的课程的比重要问题,在充分考虑之后做出适合的规划。在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最好安排同一个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于实训课与理论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相互脱节的反感。同时,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平台,为相关专业的教师定制学习培训的计划。专业的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并定期参与一定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水平。并时刻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模拟型的设备通过创新的做法向着实用型不断进行转变,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实验的成功与否与现实的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其对学科的实验意识的同时,引进专业的师资力量,提高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课程的质量,突出应用信息技术实验、实训的技能发展。在对相关课程的安排方面还需要注意,学科课程的时间、地点在安排时尽量达到教学一体化的相关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去进行理论、实训课程的学习。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份额准确答复与点评,增加学生学习该专业的信心与兴趣。教师也可以在这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以及探究的意识。
(二)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有些内容学生在不了解涵义的情况下只是“死记硬背”,教师却只是一味地将知识以主导者的身份传授给学生。而一味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磨灭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而有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讲课,学生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这就大大地强化了学生的主导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不能一味地传教,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抑制他们的创新能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索,才会开启他们的大脑,使他们善于去思考。最后,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使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去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学生的认知上去了,我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需要创新,只有创新我们才能在信息技术领域立足。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为祖国培养出一批批有用之才。
(三)分层次教学
1、设计当前热点人物和事件的任务选题
灵感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作为选题内容,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当前的新闻人物事件,或当今流行的时尚元素,或是当前有什么重大的节日等都可以作为任务选题。例如,在学习网页的设计《综合活动———制作主题网站》这一课时,刚好是我国“嫦娥一号”奔月成功,我就选择有关“嫦娥一号”奔月的素材,并布置任务完成网站制作。由于取材于现实,而且是当前的热点事件,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Word学习图文混排》这一课中,是母亲节期间,我就选择有关母亲节的素材,要求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制作一个贺卡用电子邮件发送给母亲,由于是自己制作的,可以更加真心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所以学生有很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素材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德育渗透。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学生对当今的流行时尚和偶像人物非常熟悉和追捧,我就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设计学习任务。又如,在学习Photoshop中图片的处理时,选用刘翔或影视人物的照片进行加工处理,在现场音乐的编辑中用周杰伦的歌作为练习题材,用学生喜欢的明星偶像人物作为选题素材,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起来了。
2、设计具有本土风情的任务选题
有些科目设有本土教材,学生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和情感,选择一些本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相关的任务选题素材,可以增加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渗透。例如,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利用这些素材,以佛山来说就有很多,如,佛山秋色、石湾陶艺、黄飞鸿、康有为以及本地一些风景名胜。这些具有乡土情景特色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很想通过练习得到更深的了解,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任务选题的设计文/黎武新摘要:从实际的教学需要入手,根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从学习任务驱动的教学出发,对学习任务选题的设计方面进最后,就是任务的布置的实施,任务的布置是在教学的情境导入和引出新课之后,然后教师根据所设计的学习任务展开,再布置具体的任务和要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先引而不发,可以先提出任务框架,提供任务设计和实施的建议,对如何完成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或结合实际再作一些思路点拨或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里入手做。在方法上不宜全程演示,这样学生只会模仿操作,不利于学生的发挥。教师可以只作简单的示范,其余部分可以让学生在任务框架内自由发挥。总之,学习任务是学生一节课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任务选题的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学习任务,创造各种条件和环境,进行多层次的驱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终身学习为任务目标,对学生的成长与未来的学习有更大的帮助。
(四)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在上一学年,我们邻校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一位学生连续几天下午放学后就泡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他告诉家长在学校上晚自习,而在学校则跟老师说在家温习功课。就这样连续3天后,一天晚上下雨,家长到学校送雨具,这才发现在这几天时间里,每天晚上5点到10点之间,他既没在家又没在学校。理所当然,家人跟老师冒雨寻找,在网吧找到他时他竟浑然不知,还在忘我地游戏。最后只因家人跟老师说了几句重话,第二天回家后竟想不开早早结束了自己如花的生命。这些鲜活的生命用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道德。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那一节时,应给学生讲解,网络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优质的服务,通过网络我们搜索资源、上传资源、共享资源。但同时网络也有弊端,网络上有很多垃圾资源,我们要进正规网站正确合理的下载使用有利资源,摒弃黄色网站与网络游戏。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上网也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我们应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五、总结
信息技术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基础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教学的必经之路。我们唯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深刻领悟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髓、体味其真谛。
第二篇:[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造就国家需要的大批信息技术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学科近几年已走进中小学的课堂。作为从事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我们要走在时代的前沿,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积极探究适合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学科是近几年新兴的学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学会基本操作技能,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应以实践性教学为龙头,老师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会流于空洞说教,达不到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而任务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促进个体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童真、稚气、活泼、好动、喜爱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天性,又与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极强的特点相适应。经过几年教学实践,我发现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展任务教学模式,合理地引用任务教学法,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开发智力,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使他们走上社会能学以致用,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信息技术学科任务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明确
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制定教学计划要全盘考虑,分步实施,每节课的教案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将培养学生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的活动课堂相统一,将任务教学模式内容、任务教学模式手段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相统一。不能片面地追求内容的华丽和形式的多样而脱离主题,也不能盲目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脱离教学目标,这都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任务教学模式的任务设计要有针对性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信息技术学科的任务教学模式的任务设计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兴趣选择任务的内容和形式,设计时要针对:
1、学生的兴趣。任务内容新鲜活泼、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能促进学生求智、求发展,而使教学取得显著成效。
2、难度适中。任务内容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任务内容简单学生会觉得无聊而兴趣低落,也达不到预期目标。设计的任务要尽量让少数优等生通过苦思冥想能自个解决,而极大多数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也能过关,总之任务中要强调学生都要经历自身的实践,经受一定的挫折和磨难,自己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任务教学取得好效果。
二、信息技术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实施
1、信息技术课任务教学模式前期准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上机前老师与学生双方要共同进行活动任务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本有关章节,明确操作目标,指导学生把操作过程要探究的内容,采用何种方法手段进行设计并写成学件。老师对该课程要统筹安排,每节课前对活动的进行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此老师在每节课前要预先操作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估计,以便确定教学内容中哪些需要老师演示、辅导,应采取什么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又如何去评价和总结教学活动。
下面以“WINDOWS 98的桌面背景设置“为例来说明,教学前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学件,学件要反应主题,层层深入。学件中任务这样给出的:
(1)、启动控制面板有几种方式?并一一尝试。
(2)、什么叫桌面?什么是桌面背景?试着将WINDOWS自身携带的CLOUDS文件设置为背景。
(3)、将D:BMPASUN.BMP位图文件设置为背景,硬盘中的任意图片你能设为桌面背景吗?
(4)、将INTERNET中的任一图片设置为背景。
2、任务教学模式过程
上机操作前老师要有激情地给出精练有趣的导入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及目的要求,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再引导学生按照学件的要求在多媒体电脑上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开放思想,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去干,学生可以单个人操作,也可几个人一组相互讨论,分析直至解决问题,也可遇到问题时再请教其他同学。为了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可放轻音乐,也可随时走动去讨论问题。由于在这种环境中能让多种媒体作用于人的感官,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能提高学习的效率。经过长期这样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对问题的摸索和实地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针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老师可采取以下方法:
(1)、学生经过努力能解决的,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2)、普遍出现的问题可以分组讨论来解决。
(3)、部分同学有困难的,老师可指定几位优等生给他们指点,以求共同过关。
(4)、特别难的学生解决不了问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关键处给予适当点拨。对待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不能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更不能指责他们,而应耐心地帮助他们,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信力,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对于上面的操作题,老师可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10分钟,再让学生停下一起来落实操作题,对于(1)及(2)两题,可让学生先讨论1到2达分钟,请个别学生回答,再让其它学生补充。对于(3)题可让会做的学生上台操作并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演示给大家看。对于(4)老师可根据情况沿用(3)题的方法,或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关键处老师给予点拨。对于学生的回答或演示操作老师要及时评价,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犯各种错误,只要及时纠正就行了。
3、注意反馈信息
在开展任务教学模式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当场解决,减少负面影响,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从自己的体验中获得内部的反馈信息,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老师要及时地批改学生上交的操作报告。把学生各种渠道反馈的各种信息汇总、分析,改进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任务教学的水平。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进了任务教学模式的做法,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推理的严密性和解答的准确性等,而任务驱动课则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解决问题的开放性、自主性、技巧性,同时,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也具有综合性。如何有机地结合两者的优点,建立一种新型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更好地起到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特色。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纲要》国家教育部
《中小学课堂素质教育》
延安人民出版社 《计算机学习教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教学模式
第三篇: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初探教育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其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项目教学;教学模式
为适应时代发展,各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它完全取代了以往的计算机课,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课是怎样一门课?它同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什么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开展?笔者现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计算机课仅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的教育目标则是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从单纯地学习技术转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课程发展的要求。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为考而学”、“学用分离”倾向。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让学生牢记所谓的基础知识,反复演练软件的使用方法,追求能够顺利通过考试的短期效应。这样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不能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
笔者认为,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应用——提高”的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切实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为此,教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活动。
其一,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比如使用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或直接上网搜索有关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评价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其二,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认真抓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整合,使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学互相渗透,形成有机整体,这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其三,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利用文字处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作文、板报、学生刊物的编排设计;用EXCEL对考试成绩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在特殊的节日里,引导学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或多媒体制作软件设计制作电子贺卡等。这些跨学科、综合性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锻炼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方式。所谓“项目教学”就是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应用“任务驱动”法、发现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设计、完成、完善作品(单元项目)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下面以WPS2000单元教学为例,简要说明“项目教学”的实施方案: 教学准备阶段在单元教学开始之前,教师简要介绍WORD2000的特点和功能,并提出本单元的项目任务:用WORD2000设计制作一份电子作品。作为示例,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一份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电子板报。板报内容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并加以适当扩充;制作力求精美,能够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创作自己作品的迫切愿望。教师抓住契机,结合教材介绍电子板报的各个部分是利用WORD2000的哪些功能完成的,并演示其关键技术的实现过程。由于学生有掌握这些技能的迫切愿望,兼之软件的易操作性,所以在准备阶段,大多数学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就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阶段在学生对WORD2000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为他们准备一些WORD2000的电子作品供其浏览、借鉴,为其设计自己的作品做准备。由于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限制,此时学生设计的作品大都模仿性较强。此时教师要有充分认识、不提过高要求,并对学生作品予以积极鼓励。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都能适时调整自己的设计思路,使作品更具有创造性。作品(项目)设计其实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并且是随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增长而不断完善的,这也正是学生创新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实施阶段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技能、培养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发现学习、研究性学习为主,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地放任自流。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项目进度计划,使每个课时都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完成作品的某个部分或解决作品中的某个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二是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取长补短,必要时参与学生讨论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三是为学生准备一些有助于自主学习的材料(如与WORD2000有关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光盘、课件、制作实例等)及创作中需要的素材。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快速、有效地在众多信息资源中查找所需信息的能力。四是检查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明显落后的学生进行必要的督导。
评价与完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作品进行完善并总结制作经验,然后选出优秀作品代表小组参与全班的交流。要求优秀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制作的心得体会,并回答同学们的有关提问。最后由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总结,评出等级。这个过程是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大纲要求的知识、技能,而且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WORD2000单元教学中“图文混排”是选学内容,但95%以上的学生都在作品中应用了这一技术,制作出令人刮目相看的电子作品。
应该指出的是,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千篇一律。比如,上述教学方式对技能性、操作性强的教学单元适用,但并不适用于理论性知识的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博采众长,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使之形成最佳结合点,以达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目标。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的过程就是使分化的教学系统中你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并不是单纯地将被分割的东西平凑一起,也不是简单地把各门学科聚合起来,而是指把本来具有内在联系而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的内容重新整合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盛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中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
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结构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是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利与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迎接21世纪的重要一项决策,这决策符合当时代的需要,它是为21世纪学习者量身打造的一套教育教学模式,也是为教育者提供一个全新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更是培养人才的好方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1.优化教学过程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采集与信息优选)、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与信息评价)、加工(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利用(包括信息的排序与检索、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以及信息的控制与传输等)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海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4.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点很多,给人们带了新的希望。但,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处于发展中,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与完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弊端有以下几点: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虽快,但没有有稳定,部分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经济任处于劣势,因此此地区不适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育改革。即使进行了,其效果不理想。
2.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模式下的学习者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否则,学习者边在这模式下学习边要学习信息技术,增加了学习者和教育者的负担。甚至,有些地区完全不懂信息技术是什么,所以实施不是顺利。
3.远程教育阻碍了学习者与教育者的交流,课堂互动更少了,学习能力差的那一方短时间内接受不了大量的信息,要花课后的时间去重复工作,这样浪费时间和精力;教育者也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者的情况,不利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就好像赵括谈兵——纸上智谋千里,驰骋万里,而实际一踏糊涂。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和大力支持,而不是一项面子工程。
以上就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浅浅认识,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我有必要懂得,学会,利用好它,为祖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自主探究,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11级小教8班刘国文 2012年4月23日
第五篇:2012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教学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付红涛
我们三华学生的特点是什么?手机党?小说控?还是“特困生”?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学生基础差了点,上课听不懂,他们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而在我的信息技术课上,他们希望能在信息技术课上玩玩游戏、听听音乐、看看动画片等;不喜欢在信息技术课上听老师照本宣科的学习枯燥、单调、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结合实际问题,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眼里的老师是一个能帮他解决实际问题的“百度”。我的第一节课上,学生问我能不能教他们QQ刷钻,或者能不能教他们如何迅速提高QQ的等级,我问他们知道QQ的原理是什么吗?你要想得到这些,你至少要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才能下手啊。看着学生期待的眼神就知道他们已经进入了最佳的听课状态,我跟他们解释QQ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数据库,我们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向数据库里写入或者修改数据,我们每次的登陆也好,退出也好,在线的时间也好,都有一个文件纪录下来了,你在线的时间长对应的等级自然就累加的多,于是你的等级就高了。第一节的内容就是让学生知道数据库和数据库的应用就顺利的引入进来了,数据库的概念,数据库的原理,在给学生讲解中让学生知道了。为了加强学生理解和印象,我开始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们现在就在使用的数据库应用有哪些吗?手机、餐卡、银行卡都是一样的原理。往往贴近生活的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兴趣,只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对于我们老师,对于我们学科的兴趣更高。
二、赋予更多的权利,拓展更大的空间。六年的教学探索让我发现,在日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技术操作水平不同,在上机课中,有的学生能够很快完成老师传授的知识、技术,有的学生则接受的稍慢,那么,在实际上课中,那群很快接受老师知识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很快完成老师的任务,他们感觉无所事事,或者发呆,或者游戏。如何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采用的方法是设立组长制定,在每一个班级设定数量不等的小组长,这些操作能力出众的学生在班级充当着“小老师”的角色,指导那些基础稍差的学生,一方面打发了他们无聊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主的意识,要求各个小组长一定做到“只准动嘴,不准动手”,指导学生,并不是替他们完成任务。一节课就这样轻松的讲下来了,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创造更多更好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也能相互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放而不乱,其实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欲望,我做的只是给他们更多的权利,更广阔的空间。
三、精心组织教学,开展班级竞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当的运用各种竞赛活动,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电脑操作水平。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是一种鞭策。“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的终极理想,信息技术教学更是如此,面对海量的信息技术知识,我们能做的不可能是穷尽其所有,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意识,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
四、多用表扬夸奖,树立学生信心
在课堂上,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进步,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树立自尊和自信,以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推动认知活动的改善。比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后,把学生制作的一些较好的幻灯片连接到教师机上,让全班的同学都来欣赏,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
五、益智游戏,因势利导。
学生都喜欢玩电脑游戏,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游戏,教师不应该盲目采取拒绝的态度,利用好游戏这个武器,关键时有选择地玩,把握住一个“度”。玩游戏本身就要求自己对游戏软件的解压、安装及计算机的合理配置进行探索,尤其是一些益智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总之,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使学生好学,促进他们的有效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