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时间:2019-05-12 14:0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第一篇: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规定,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实行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教)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主要以敬老院、福利院等形式实行集中供养。确保这些弱势群体的饮食安全,不仅是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本职工作,更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担当。

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自2011年负责餐饮环节食品监管以来,就将敬老院、福利院集体食堂作为监管重点之一。2012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再次提出重点关注“一老一小”饮食安全,重点加强敬老院、福利院、学校幼儿园食堂监管。今年专门对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市目前共有五保供养服务机构189所,供养总人数21200余人,其中敬老院164所、福利院3所、其他形式(安置点)22所。在这些供养服务机构中,集体食堂用餐的有171所、其他形式用餐的18所。可见,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体食堂监管,是确保这些五保对象饮食安全的关键。

二、存在问题

在两年多的监管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中,存在以下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无证经营问题严重。在开办的171所集体食堂中,85所未按要求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占比近50%;大部分从业人员未持《健康证明》上岗;有的将供养机构食堂对外承包,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二是硬件设施设备不全。有的食堂最基本的硬件设施不具备,食品处理区使用面积与供餐量不相适应,有的还存在明锅亮灶现象;有的食堂布局不合理,没有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加工、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在存放、操作过程中产生交叉污染;有的“三防”设施不全或使用不当,餐饮具消毒保洁硬件设施有待完善。

三是部分食堂卫生较差。有的距离粪坑、污水池、暴露垃圾场(站)、旱厕等污染源较近;有的食品容器、餐用具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清洗消毒,存放在专用保洁设施内;有的熟制品、半成品与食品原料混放,未明显标识,形成交叉污染;有的各类水池没有明显标识标明其用途,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和水产品混用一个清洗水池。

四是管理制度执行不严。许多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管理者不懂管理。例如有的在不具备加工条件的情况下,违规制售冷荤凉菜,有的食品原料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台账建立不规范;从食品生产单位、批发市场等采购食品时,没有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者的相关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明、供货清单等文件。

五是从业人员管理松散。相当一部分从业者不懂操作规范,有的把消毒柜当作碗筷架使用;有的没有取得有效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没有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有的没有定期组织从业人员参加规定学时的食品安全培训,或没有建立培训档案;有的从业人员没有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有的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吸烟,没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六是留样制度执行欠佳。做好供餐食品留样,是处置集体食物中毒时的重要依据。有的每餐次供餐的食品成品没有做到全部留样,有的盛装容器不符合要求,有的留样量不足,有的留样时间不规范,有的没有记录留样食品名称、留样量、留样时间、留样人员、审核人员等。

三、主要措施

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一手抓监管、一手抓调研,针对问题,强化措施,已采取或拟采取以下办法予以逐步解决。

一是强化制度约束。为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监管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安康实际,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安康市敬老院食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食品安全工作,保障供养人员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明确职责分工。规定县(区)民政部门是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主管部门;镇(办)政府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和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应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员定期进行检查。

三是严格食堂准入。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需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后方可供餐,食堂在建设图纸设计时应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查。食堂建设与设施设备配备要达到七项基本要求,例如食堂应距离污染源25m以上和扩散性污染源影响范围之外;食品处理区布局合理,并能防止在存放、操作过程中产生交叉污染;配备与供餐量相适应的库房和冷藏设施等。

四是加强食堂管理。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立食堂从业人员健康、培训和卫生管理制度,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洁、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食品贮存、加工、供应管理制度,应急管理制度等食品安全制度。要求食堂应自主经营、统一管理,不得对外承包。要求每餐次的供餐食品成品必须按要求留样。

五是加大教育培训。要求各县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常识入心入脑。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认真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六是重视应急处置。要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提高防控和处置食物中毒事故的水平。一旦发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后,应按照预案立即采取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在第一时间开展救治工作,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并在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民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报告。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

七是严格责任追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规定,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按照《陕西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各级相关部门应依据职责与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安全责任,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应严格追究供养机构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员的责任。

四、几点建议

在做好具体的监管工作中,除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努力外,还需要其他方面共同发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加大政府投入。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要加大项目争取和资金投入,对基础条件差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进行集中改造,使其尽快达标。

二是要落实安全责任。各级政府和民政、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应将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全过程、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明确各镇办对供养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食品安全责任人。

三是要加大监管力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民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加快推进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针对不同量化级别的食堂确定适当的监督检查频次。

四是要做到情况互通。各级民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镇办政府,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责令其立即或限期整改,并依法进行处罚。并将对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堂的监管信息互相通报,以便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五是要纳入目标考核。把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工作,分别纳入县对镇办食品安全考核、民政部门对供养机构考核之中。

总之,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是关注弱势群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将进一步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调查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大协调配合力度,把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更实,确保五保对象吃的放心、吃得安全。

第二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汇报材料五(范文)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汇报材料五

2017年上半年,在省局市局的关怀和指导下,兴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落实总书记“四个最严”,积极推动“四有两责”,强化监管,严格执法,狠抓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和规范食品药品经营秩序,有效维护了全县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摸底,建立健全监管档案。

全县食品药品企业1939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19家,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非餐饮类)247家;餐饮企业425家(学校食堂43家,建筑工地食堂7家,中型餐饮24家、餐饮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351家,);食品流通企业648家。保健食品经营单位(包括专营、兼营)51家。化妆品经营企业65家。药品经营企业47家。医疗器械专营单位1家。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单位436(乡镇卫生院17,村卫生所375,个体诊所40,县级医疗机构4)。监管工作点多,面广,监管任务繁重,监管压力大。

(二)以点带面,全面开展食药安全监管专项整治。一是开展“水产一条街”食品专项整治。针对我县新华街水产一条街存在食品安全突出问题。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集中整治,共检查企业54家,排查出企业隐患24家次,提出整改意见48条,并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两家无证企业下达了关停整顿通知书。二是开展红色旅游景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配合“红色兴县、绿色发展”旅游节的开展,对旅游区内食品药品市场进行集中整治。对17家食品流通企业进行了规范,对10家饭店促成其店面改造,并颁发了许可证书。在蔡家崖打造红色旅游小吃一条街。三是开展农贸市场全面排查。按照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严格实行索证索票、检验检疫合格等有关要求,对食品公司农贸市场、旧纸厂院内农贸市场内食品流通、餐饮企业进行隐患排查。备案登记48家,办理流通许可7家,对2家肉类销售摊贩下达停业整顿通知书,对12家食品小摊贩下达整改意见书,农贸市场食品秩序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四是围绕酒类、食用油醋、食用盐、蛋糕等重点品种开展集中整治。联合酒管办、盐业公司对辖区内的经营企业进行了一个月的集中整治,检查经营销售酒类企业21家,食用盐经营企业28家,食醋经营企业7家。没收酒类 47箱、“臭脚盐”100件。同时对辖区内的16家蛋糕店、14家食用油生产经营企业、17家食醋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规范。五是与县农委联合对全县肉类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覆盖城区肉类销售企业32家,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6份。规范了全县肉类市场。六是对全县药品经营企业开展药品专项集中整治。紧紧围绕GSP认证规范要求,认真核查,对照查找发现问题和漏洞,对疫苗、中药饮片、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隐形眼镜、避孕套等开展专项整治,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47份,督促46家药品经营企业根据GSP质量规范完善了计算机系统,对4家变更企业进行了检查、指导。对10家重点监管的医疗器械使用单位进行了督查检查。

(三)落实责任,形成监管合力。

县食安委积极发挥牵头作用,4月召开了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对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做了详细安排,县委副书记、县长刘世庆与各乡镇签订了食品安全责任书。落实了乡镇和各单位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下发了《关于对各乡镇食安办的考核意见》和《协管员考核办法》、《乡镇食品安全考核办法》。围绕县人大《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由县食安办牵头,各监管部门对蔡家崖、魏家滩,瓦塘等5个重点区域食品安全进行集中检查,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进一步贯彻,取得良好效果。共出动执法人员 174人次,出动执法车辆39台次,检查食品企业512户次(其中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30户次,小摊贩78户次,校园及周边食品经营户272户次,小餐饮124户次,学校食堂58户次),排查食品安全隐患72处,下达责令整改意见书84份。

(四)强化案件稽查,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市场。针对我县稽查办案严重滞后的被动局面,县局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提振信心,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稽查队长专门抓的工作格局。2017年上年立案查处案件12起,累计罚款50900元。

(五)宣教并重,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化治理格局。一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载体的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宣教活动,营造良好的食品药品监管环境。在广场隆重举行食品安全周启动仪式,县分管副县长杨红梅出席并讲话,食安办成员单位和部分企业组织300余人参加。会场设立咨询台9处,设立展板27块,悬挂横幅9条,本次宣传周活动持续两周,共接收群众咨询1500余人次,发放宣传册10000余册,单页宣传资料23000余份。同时在县电视滚动播放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营造了浓厚的监管氛围。二是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的方式,组织行政村协管人员参加培训12期377人,举办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讲座4期,药品从业人员医疗器械信息化培训1期,通过培训考试,重新对377名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发放了聘用书,并制作了377公示牌,在每个行政村悬挂,明确了协管员职责与义务。三是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积极配合人大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县政协开展食品药品安全调研活动。全面推动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工作。

二、工作亮点

(一)创新开展 “大兵团作战”监管机制。

县局抽调县稽查队,机构股室,相关站所业务骨干,组成12人执法队伍,分两组由局领导带队,对蔡家崖、魏家滩、康宁镇等8个乡镇进行集中检查,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坚决予以纠正查处,并委托所属驻地监管站人员跟踪检查,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共出动执法人员104人次,检查食品药品企业213户次,下达整改意见书71份,整改到位率达到90%以上,有力地推动了监管工作的开展。(二)强化部门联动监管机制。

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将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纳入教育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考核细则。与城管部门联合,集中规划了“三小(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行业市场,实行统一管理,亮证经营、持证上岗,努力转变“三小”行业的脏乱现象。与盐业公司、酒类办联合集中开展了“臭脚盐”“劣质酒”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食品安全问题集中整治。

(三)保障全县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配合省局、市局圆满完成全省扶贫工作现场会、中央领导视察兴县,红色旅游活动启动等重大活动开展,强化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快速检测排查35批次,有力保障了全县重大活动开展。配合县政府为电商开通便捷服务,办理网络销售食品许可17家。确定食品抽检任务300批次,目前已经完成150批次,其中畜禽类1批次,蛋类2批次,蔬菜类133批次,水果类14批次,抽检全部合格。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监管基础仍旧薄弱。县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基层站办公场所紧缺,9个基层站均租用或占用乡(镇)府所在地1-2间办公室。执法设施设备短缺,执法车辆至今没有配备,执法配套硬件严重不足。

(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体不高。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专业性强而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验人员短缺,专业对口和食品相关的专业人员仅占到5%,加之监管人员大部分培训机会少,主动学习少,缺乏强有力的监管责任心,很难适应发展的形势,肩负的责任,监管的要求,群众的期待。

四、下一步打算

按照本次会议安排部署和市局已安排的“两个百日行动”专项整治为指针,重点抓好七方面的工作。1.抓基层、打基础,助推监管能力提升。2.抓网格、建平台,倒逼监管责任落实。3.抓重点、攻难点,集中开展专项整治。4.抓示范、树典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5.抓宣教、造声势,构建社会共治格局。6.抓案件、重查处,形成有力震慑作用。7.抓队伍、强素质,提高监管执法水平。

第三篇:申论:强化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范文)

我国近期发生的多起食品安全事件,大都是新闻媒体曝光后,才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政府监管和执法部门介入,使问题最终得到处理。新闻媒体对于揭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必要的,但只靠新闻媒体的曝光是远远不够的,市场中、百姓身边没有得到曝光的不安全食品还有很多。这就暴露了平时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工作的缺位,该做的工作没有做,应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这就使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尴尬地走上了维护食品安全的第一线。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保证食品安全,维护百姓利益,确保正常的市场和社会秩序,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关键在于强化和落实监管部门的责任。

首先,监管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必须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保证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切身利益。监管部门要强化对人民安危负责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职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食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监管,把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流通阶段,消除在摆上百姓餐桌前。

其次,要完善食品安全立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行业标准,为市场确立行为准则,使监管、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再次,有关部门要严格执法。严厉查处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任何企业或个人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要受到严厉制裁。

最后,要建立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模式。在现行多头管理的体制下,每个身负监管之责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避免出现责任不清的“模糊地带”。要立足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变原来的多头管理模式为集中统一管理,加强对食物链的全程监督,让安全隐患无隙可乘。

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政府部门要相信群众、相信媒体,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媒体监督的力量,形成合力,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必将得到改善。

第四篇: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必要性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农村食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起来,各种农村食杂店、小超市、小集贸市场、小加工作坊犹如一夜春风来,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繁荣。在极大方便广大农民群众饮食需求的同时,一些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也充分暴露出来,严重威胁着农民的身体和生命安全。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特别是基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刻不容

缓的工作任务。

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我们发现,在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仍然存在,农村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

(一)低级的农村食品流通体系为假劣食品提供了栖息之地。随着城镇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的加大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普遍流向农村市场。而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只求便宜,忽视质量,也无索证索票的意识和习惯;经营者进货时顺应了农村消费畸形需求,假劣食品混迹其中;同时农村食品销售流转速度较慢,周转周期过长,存储条件差,变质过期往往成了农村食品的常态,低级的市场业态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了温床,也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二)经营者和消费者食品卫生质量意识淡薄。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差,农民缺乏基本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硬件设施简陋,环境卫生较差,食杂店商品、食品混放,与生活用品存放不分,小餐饮企业无消毒灭菌设备,居住区与消费区不分。与此同时,部分农民抱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心理,即使吃出了问题也很少有人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维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假劣食品在农村的泛滥。

(三)农村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少。虽然各职能部门结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在农村进行了阶段性的宣传,但总体看,农村食品安全宣传工作的力度较小、覆盖面不足,还未形成良好的食品安全宣传氛围。

(四)农村食品监管力量薄弱。除工商部门在基层设有工商所外,其余的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在乡(镇)级基本没有人员和机构。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多数职能部门由于农村监管成本高等诸多原因,使农村食品市场的监督检查次数远远少于城市的监管次数,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难于形成高压态势。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明确政府是农村食品安全责任主体,对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形成监管合力。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当地政府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应积极跟踪督查落实。同时,要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明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综合协调是关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工作制度,认真做好综合、协调、督查、督办工作。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创新监管方式方法,抓好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不断提高组织协调水平。通过有效的综合协调,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机制,并把监管的重点移下农村。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网络建设。一是要认真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强化乡镇政府的责任意识,落实地域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环节监管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段管理的原则,分工负责抓好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构建多层次、广领域的食品安全责任网。二是要健全完善群众监督网。要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乡镇协管员、村信息员的作用,建立健全协管员、信息员定期培训制度,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农村食品市场监督检查,提高他们参与食品市场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构筑有效的群众监督网。

第五篇: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小编推荐]

文章标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市场供应的食品在品质上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维护食品安全,是各级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创新思路,抓住关键,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水平,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与时俱进,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政府重视、社会关心、世界瞩目的热点问题。

第一,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关心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假劣食品、不安全农产品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损害着老百姓最根本的利益。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是一非常典型的例证,辽宁“海城豆奶”所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其教训也十分惨痛。尽管我市没有发生类似事件,但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情况突出,小规模的农产品集体中毒事件在最近的两年中均有发生,食品方面的安全隐患还很多。如果我们对此掉以轻心,麻痹大意,一旦酿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不仅破坏全市稳定和谐的大好形势,而且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部门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平安新余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这件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时刻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把不安全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坚决杜绝各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二,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改善我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迫切需要。进入新的世纪,在日益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区域的竞争,城市的竞争,日益明显地体现为发展环境、人居环境的竞争,凡是发展环境、人居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其吸纳集聚资本、人才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就更为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就更为快捷。食品安全是优良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最适合人居住的城市必须构建人民群众长期放心的食品安全体系。由于我市是一比较典型的工业城市,同时又是一个棉花面积长期较大的棉产区,水污染、大气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耕地中高毒农药的残留情况比较严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致使我市初级农产品的总体品质安全水平不高,甚至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我市所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我们在优良人居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在维护食品安全方面作出应有的努力,惟有如此,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才能得到更好的延续。

第三,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与全国的总体态势一致,我市农产品市场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大路货的农产品出现积压,销售价格持续低迷;另一方面,优质、安全、营养的农产品供不应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用语频繁出现在媒体和日常生活中,让城乡居民长期吃上“放心菜”、“放心肉”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只有外观漂亮、品质优良、食用安全的农产品,才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才能为农产品生产者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成为体现农业结构调整成败的关键所在。因此,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解决当前我市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第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增强我市食品工业竞争能力,促进食品工业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假冒伪劣不仅摧毁产品销路,造成企业信誉危机,甚至会断送一个产业。据统计,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退回的事件每年均达500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而省内某一名酒在前些年被国家质检报告公布为铅超标酒后,产品销量直线下降,一个重要的明星企业、当地的税源大户从此在市场中步履维艰。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代价是惨重的。应当看到,我市生产的食品也有一些在省内外畅销,发展前景广阔,协助这些食品生产企业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发展的突出位置,全面提升我市食品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之不断做大做强,应当成为我市决战工业500亿的重要抓手。

二、认清形势,正视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通过加强领导,强化监督,食品安全工作持续改善,但依然存在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污染严重。我市农产品生产主要以农户生产为主,农民滥用违禁农药比较普遍,残留超标问题突出。据不完

全统计,去年我市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量在2200吨以上,这使得市民很难买到“放心菜”。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去年对蔬菜的检测情况显示,在抽检的3个菜市场、9个蔬菜基地和2个超市的808个蔬菜样品中,有355个样品农药残留超标,合格率只有56.1,与全国37个大中城市96的平均合格率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此外,我市少数养殖户在饲养畜禽和

水产品时,非法使用生长激素及“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已影响到我市禽畜、水产品的外销率,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二是食品加工、经营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突出表现为食品生产企业多、小、散、乱。全市现有492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60左右是家庭小作坊,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从业人员素质低,无相应的检测设备及质检人员,管理制度和生产标准形同虚设,其中大多数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从取得的资质证件来看,我市的49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齐全的企业仅48家,占9.7;有前“两证”的81家,有“一证”的155家;无证生产加工的企业竟达181家,占36.8。据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在2005年检测的各类食品127批次中,合格率仅为67;市质监局近两年对全市大米、食醋、酱油、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等五大类100多家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查的情况显示,抽查的102个批次产品中,合格批次仅为79个,合格率仅为77.5。

三是饮食服务行业和学校、民工食堂隐患较多。在我市的餐饮企业中,目前完成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审的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仅78家,其中B级11家、C级67家,A级空白。而为数众多的小饮食店有的是无证无照经营,有的卫生设施简陋,有的经营场所脏乱差,大部分从业人员未经健康体检,卫生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在“三小”(小饮食店、小食品店、小杂货店)专项整治活动中,检查了小饮食店241家,其中无证无照的有153家,证照不全的有55家。2005年市卫生部门共检测餐具986件,合格率仅为85.7。同时,我市的学校、民工食堂,特别是处于农村的学校和民工食堂,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类似问题,给广大学生和民工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

对于我市食品安全存在的这些问题,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已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整治措施,但仍未能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与蔬菜农药残留偏高的矛盾。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获取更多的收入,渝水区部分农民有在棉田中套种蔬菜的习惯。而棉花的病虫害治理需要使用高毒农药,这些农药直接污染了蔬菜,也对土地形成了至少三十年以上的严重污染。

二是取缔小加工企业、小餐饮店将影响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进城务工的矛盾。食品生产经营点多面广,这些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大多没有达到卫生标准,不符合准入条件,但由于许多从业人员是下岗失业人员或进城务工农民,如果严格按有关标准和条件予以取缔,难度很大,同时必然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三是食品安全检测设备落后、重复建设与食品检测要求标准高、种类全的矛盾。目前,我市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分散在质监、卫生、农业、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一方面,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食品检验设备不仅数量少,而且设施陈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无法开展一些必要的检验,如“瘦肉精”、水产品的检测,就没有条件开展。另一方面,各部门在添置检测设备上存在重复投入,检测能力在低水平上徘徊,检测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四是食品检测监管人员偏少、分散与食品监管集中执法要求高、任务重的矛盾。目前我市的食品安全执法人员极其缺乏且分散。几乎每个涉及食品安全执法的部门都成立了检测机构,配备了检测人员,如质监部门12人,卫生监督部门29人,工商部门15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2人,农产品质检中心5人,商业稽查支队24人。但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总体要求相比,多数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人员仍然偏少,部门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五是食品安全隐患增多与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的矛盾。对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隐患逐渐增多,消费者反响比较强列,呼声极高,另一方面却是有关部门收到投诉举报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食品消费属一次性消费,且消费金额一般不高,消费者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折腾这些“小事”;部分消费者甚至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对食品安全事故抱着侥幸的态度;有的群众对投诉举报渠道不熟,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三、突出重点,努力构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把食品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定期督查考核。在乡镇建立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延伸到乡村,充实人员,整合机构,做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抓落实,抓到最基层。增加资金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的一般预算,对检测设备、药品消耗、基础设施建设、舆论宣传经费给予重点保障,真正做到食品安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第二,抓好源头治理,全力推行绿色种植、养殖。农业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违禁药品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推广使用低残留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规范种植、养殖行为。一是要净化蔬菜产地环境,禁用或限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科学选择蔬菜基地,避开农药高残留的棉田,在非棉区选择适当地方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高标准推进我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积极筛选3—5个生态环境优良、规划集中连片的重点乡(镇)予以扶持。按照“公司 农户”的模式,引导一批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参与蔬菜种植,加快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数量众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专业户,并开通无公害蔬菜产销“绿色通道”,建立超市、重点农贸市场无公害蔬菜专销区。二是大力推广畜禽、水产品养殖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新增畜禽、水产品养殖基地按无公害标准化的要求高标准建设,在生产基地所在乡村建立专门的兽药及添加剂销售点,对使用低残留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的种养户适当补助,引导种养户合理使用,逐步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第三,加大整治力度,规范管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继续大力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整顿工作,严厉查处无证生产行为,力争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检查覆盖面达到98以上,使其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85以上。一是要针对无证无照或证照不全的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坚决取缔并查处。在整治过程中,突出城郊、农村等重点区域,对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重拳打击,做到日常监管常抓不懈,专项整治此起彼伏。二是扶优扶强,帮助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抓好规范化管理。全面了解市内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执行质量标准情况,重点帮助中小企业贯彻执行食品质量标准,按标准建立生产所必需的检验手段,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严格禁止无标生产。

第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食品流通领域监管。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推行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宾馆、学校等场所与生产单位签订“协议准入”形式,逐步建立经营者自律、工商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市场巡查,落实辖区食品安全管理“一帐一簿一档”制:即食品安全监管台帐、食品市场巡查簿、食品经营户档案。二是建立健全食品经营者自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批发市场、超市和食品批发企业的自律,重点建立和落实进货查验、索票索证等自律机制;大力开展物流配送,鼓励经营者与农副产品生产者直接挂钩,鼓励食品连锁店进社区、进农村。三是建立健全食品市场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消费者协会等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宣传引导作用;进一步扩大12315网络覆盖范围,通过在大中型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以及乡村设立12315投诉站点,聘请食品安全监督员等办法,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的监督作用。

第五,推进“健康餐桌行动”,把好食品消费安全关。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督促和帮助不符合卫生条件的餐饮店进行整改,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和达不到卫生条件的餐饮店。一是严格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认真贯彻卫生部《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定期开展卫生许可审查,严把卫生许可和食品卫生安全关,力争全市100的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县级以上学校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同时督促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改善卫生条件,完善卫生管理制度,改进服务质量,争创食品卫生“A”、“B”级信誉单位。二是加强餐饮单位卫生监督建档与管理。加快卫生监督建档工作进度,全面完成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建档工作,力争使每个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有一套完整的卫生监督档案,有一套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三是关注重点人群食品卫生安全。针对在校学生和建筑工地农民工等饮食卫生重点关注人群,2006年我市将全面整治学校及周边餐饮摊点(店)、建筑工地食堂,从卫生条件、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入手,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学校和建筑工地饮食卫生安全。

第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在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开辟专版专栏,介绍食品安全知识,宣传诚信企业和食品放心的企业,公开曝光不符合食品生产条件、产品质量不放心的企业,准确曝光食品违法案件,及时报道食品安全工作动态和食品检测信息。设立食品安全专门网页,介绍食品放心工程的进展动态及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可对食品安全问题实行网上举报。通过营造声势,扩大影响,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监督环境,使食品放心工程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下载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注弱势群体 强化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