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建设学习考察报告大全
京沪粤城市信息化建设学习考察报告
3月9日至22日,市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赵龙组织康巴什新区和东胜区有关人员一行10余人,先后赴上海、北京、广州、惠州等地参观考察数字城市建设、信息产业发展及城市智能化管理情况,并专程前往山东东营、甘肃兰州调研了城市一卡通应用情况。
随团学习考察期间,亲眼目睹了京沪粤数字城市建设的巨大成就,亲身感受了这些城市“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其发展思路之新、经济实力之强、信息应用之广、文明程度之高,无不使我受到极大的震动,不仅找到了思想认识、工作思路、发展措施等方面的差距,也激发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搞好数字新区建设的强劲动力。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的京沪粤等地,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早,整体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位置,从宏观层面看,信息化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微观层面看,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各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应用效益比较突出;从组织层面看,信息化普遍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建设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总体来看,北京、上海、广东均已初步构建起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居GDP主导地位,城市管理智能化应用水平较高。
上海:上海的信息化主要发展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目前,上海97%的街道拥有社区政务管理平台,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电子政务网络已基本形成。信息化以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姿态为市民提供贴心、周到的便民服务。比如在徐汇区,GIS综合平台如同一张电子地图,只要你输入有关地址信息,包括道路、人口、法人的分布,都能很快显现出来,这比起传统的文字描述,不仅直观,而且更有说服力。
近些年来,上海在普及信息化、信息化惠及全民等方面也作了很多努力,比如由政府出资推动的“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市民信箱”、付费通等,让上海市民充分体验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在徐汇软件产业园区和大场动漫衍生产业园区,据介绍,信息及信息服务相关产业产值占GDP总产值达70%之多。“信息产业是低耗低排高附加值的产业,是真正的低碳产业,具有‘井喷’效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迅猛发展。”徐汇软件产业园区杨秋萍主任如是说,她也是鄂尔多斯市政府信息化发展专家顾问。
2010年5月,上海将举办全球瞩目的世界博览会。此次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信息化水平的展示将是上海世博会的重点和亮点。“通过3G视频点播,了解世博会的最新信息;在世博会景区,只需出示预先在网上订购的二维码门票,即可进入世博园区;在景点游玩,打个3G视频电话,让远在他乡的亲朋好友感受到世博会的精彩;游览了一天,来到世博会纪念品数字超市,用手机摄像头拍下纪念品的二维码标签,手机上立刻出现对应的单价、规格等信息;来到收银区,刚刚选好的纪念品已经被包装得整整齐齐;在手机上按下‘付账’,费用就自动从手机钱包里扣除„„”
总之,“数字上海”引领和支撑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构建起上下游的垂
直产业链,带动与信息相关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管理的数字化,使上海逐步从信息港走向智能港。
北京:“数字北京”给市民带来高效便捷的数字化生活,在市民出行、购物、娱乐、医疗、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带来实实在在的方便和快捷,信息技术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医疗保健方面,全面推行的社保卡工程,推进医保实时结算、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服务功能集成,医疗费用报销等事项办理周期从过去几个月缩短至几十秒。交通出行方面,公交“一卡通”发卡量超过2500万张,可以用于乘坐公交、地铁、出租,轨道交通实现了“一卡通、一票通”。购物休闲方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北京网民开展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络炒股、旅行预订的比例分别为34.8%,27.6%,14.6%和10.2%,显著高于26.0%,22.4%,10.4%,4.1%的全国平均水平。教育就业方面,完成“校校通”工程,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22万多台,学生平均每10人拥有一台计算机,专任教师平均每两人使用一台计算机。全市中小学生每人免费发放学生IC卡,不仅具有电子学籍管理、市政交通一卡通功能,还可以在图书馆、计算机房、门禁考勤、食堂、自助设备等场所使用。建设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劳动力市场等应用系统,与全市所有市、区、街道300多个就业服务和管理机构和全市1000多家就业服务单位一起互联互通,构成一个就业服务网络。公共事业服务方面,银行卡发卡数量超过7000万张,设置各种缴费终端6000多台。“数字北京”缴费通终端布设3000多个,可通过网络、电话、自助终端、服务网点四种方式,代缴通信、宽带、有线电视、电费等40多项费用。政府服务方面,一是全面实现网上政务公开,网站已成为政务公开的主要渠道之一,新闻发布会、行政收费、行政执法职权、政府采购招投标、人事任免、公务员招考等9类信息,在“首都之窗”实现了100%公开。二是政府在线办事,全市2339项行政办事事项中,除涉密事项外100%提供了办事指南服务,近3000张业务表格可以在网上提供下载服务,实现网上申报、状态查询、结果公示等深层次服务的办事事项约1200项。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全市农村已建立了集上网、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各类信息服务站点3955个。首都图书馆面向农村居民加工整合的信息总和超过10TB,包括电影、电视、戏剧、歌舞、讲座、电子图书等。
广东:考察团重点考察了广州“数字市政”建设情况。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于2004年7月正式启动 “数字市政”工程。在“数字市政”信息系统管理大厅内,一个巨大显示屏上清晰地展示了一幅广州市的电子地图。工作人员只要在外面的操作间里轻击鼠标,在这幅地图上面就可以深入看到各类地下管线的立体模拟图、道路地形图、截面图等图形,进一步还可以详细查看城市路网、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状况资料和相关的管理信息。广州“数字市政”信息系统建立之后,使许多市政建设、管理、抢险等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以前,自来水公司当接到自来水管爆漏事故之后,往往需派人找图纸或现场摸查一番,才能确定关闸位置,因而影响了抢修。而“数字市政”却可以在数秒之内为抢修人员确定应对哪个闸进行关闭,事发点影响范围多大,将抢险时间缩短,减少造成的损失。另外,在通信、煤气、电力等管线铺设与抢险方面,“数字市政”也可以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协助。目前“数字市政”已集合了数万份全市自来水、煤气、道路、桥梁、排水管线、园林绿化等专业图纸及数据信息,具备了数据存储、信息共享、信息展示、服务访问以及安全保护等各项业务功能。
惠州市开发完成了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包括地籍管理、建设用地、征地管理、土地储备、土地交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与耕地保护、测绘管理、矿产资源管理、领导决策支持、信息发布等共13个子系统。启用以来95%以上业务在该系统中实现,在触摸屏、大屏幕、互联网可查询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结果。
二、考察启示
(一)良好的机制是搞好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京沪粤在成立工作机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工作机制:由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总体决策与协调,信息委(办)负责规划、督查与指导,市直相关部门承担各项具体任务。这种机制做到了既统筹协调,又明确分工,体现和代表了目前国内信息化工作机制的主流与方向。同时,还普遍建立了信息化项目审核与管理机制,一般由信息委(办)会同发改、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的各类信息化项目进行审核,统筹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有序进行,这也是从源头上制止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的一个有效办法。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很多地方一开始将信息化推进简单地理解为领导重视、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忽视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使得信息化越往前发展,机制就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一些城市在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网络建设之后,各项系统的软硬件水平都已达到很高,但很多系统的应用效益一直很难提高,专家分析后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缺乏科学顺畅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各部门都从局部利益出发,大量开展盲目建设,导致资源不共享、标准不统一,甚至出现了信息寻租、资源寻租等问题。目前,新区虽然已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电子政务工作机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工作机制和体制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信息化机构职能薄弱、人员不足、机制不顺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信息化项目的审核管理难以到位,导致信息化工作时松时紧,缺乏自发性与长效性。我们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教训,就要在信息化工作起步之初,高度重视良好机制的建立,理顺关系,明确机构,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为今后新区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二)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是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行业、部门领域为限的现象,甚至在各个信息系统之间人为地设置了很多封闭与隔离,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共享,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广州早在1996年就启动了电子政府的网络互联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政府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建设。到目前,该中心已经建成,具有与33个千兆(1GB/S)局域网、330个百兆(100MB/S)局域网、l06个2兆(2MB/S)广域网互联的能力和完备的网络管理功能。实现了上联国家、广东省,下连各区、县级市,并延伸到街道、居委会,横向连接市属各部门和公众网络的机关互联网络交换中心,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媒体传输能力的广州市政府机关计算机城域宽带网络,对广州市政府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基础性作用。数字北京建设过程中,在整合现有资源、打破条块分隔等方面进行探索,在全国率先进行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建设与整合工作,并组建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跨行业、跨部门整合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可谓开了全国信息资源整合利用工作之“先河”。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平台数量越少、整合程度越高,就越能节省投资,网络的维护与管理越集中,就越能实现资源共享,越能提高建设效益。信息化要持续发展,统一平台、整合资源是最基本的推进模式。新区建制不久,百业并举。一方面,财政与社会
性资金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不少部门和单位仍然热衷于建设各自独立的网络平台,形成新的“数字孤岛”,这是影响新区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遵循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统筹考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充分整合现有各类资源,分层次构建统一的平台,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促使信息化工作健康地发展。
(三)要用新思路新办法来解决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
认识、资金与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也被称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三大瓶颈性因素。认识跟不上,信息化无从谈起,有了正确的认识,没有资金就没法开展项目建设,而项目建成后,日常的使用与维护跟不上,信息化就不可能产生效益。
京沪粤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既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他们在工作中善于创新,较好地解决了认识、资金、人才三大制约因素有关。新区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这三个因素仍将是制约新区信息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与做法,新区要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IT企业的合作,引入咨询与监理机制,借助外部力量开展工作。同时,将信息化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想办法调动部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
三、推进数字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此次考察学习,我强烈地感觉到,信息化不再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已经在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任何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的后发优势,信息化是一个重要的制高点。新区信息化工作起步晚,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关,表现在资金投入、技术保障与人力资源上,更与全社会的信息意识相关,表现在思想认识、工作机制与外部环境上。当前,新区已启动数字康巴什建设工作,要紧紧抓住“三年大建设、三年大变样”战略机遇,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发展,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目标与思路,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信息惠民”,改进公共服务、实现“信息强政”,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信息兴业”,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崭新的发展空间,使信息化在服务“建精品城市、创文明新区”的实践中切实发挥应有的效益。
(一)信息惠民: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缩小数字鸿沟战略行动计划,突出以人为本,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好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让社会大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问题,实现信息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
1、三网融合试点。积极争取国家三网融合试点,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进程,搭建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廉、高速带宽的多媒体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环境,加快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市民群众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得信息服务。
2、无线城市建设。利用Wi-Fi、WiMAX等无线接入技术和3G通信技术相结合,构建具有易用性、移动性、便捷性的城市新信息平台。面向居民提供各种无线服务,逐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综合信息、替代通信、生活
辅助、企业运营支撑等多种服务,不断创新产业服务模式,优化新区商业、商务、创意、休闲、旅游等环境,提升新区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3、城市一卡通系统建设。与鄂尔多斯市民卡公司对接,启动市民卡发放工作,同时不断拓宽应用领域。规划、建设、信息化等部门要制定出台智能建筑设计规范和居民生活用水、电、气、暖等一卡通标准,并尽快实施。
4、计量供热改革。贯彻国家节能减排降耗战略,参照甘肃榆忠县(建设部试点)做法,在新区推行计量供热,并与一卡通有效对接。
(二)信息强政: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政务战略行动计划,结合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要求,突出电子政务体系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增强电子政务整体效能,促进政府实现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服务到位。
1、办公自动化系统。着力加强培训,推进应用。同时将系统应用绩效纳入部门实绩考核内容,建立系统应用长效考评机制。
2、门户网站深化设计。从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加强网站深化设计,开发有深度应用。同时要建立健全内容保障机制。
3、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积极与市信息办对接,做好系统需求调研、部署、培训等相关工作。通过完善系统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审批建设的业务和技术标准,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形成统一的行政审批服务平台;促进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服务水平;整合行政审批资源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为最终实现跨部门联动“一站式”审批打好基础。
4、公务员学习培训系统。建设公务员在线学习系统,注重能力本位培训,形成长效学习机制,使公务员的管理目标、政策措施都围绕发挥每个人的能力设计、运作,从而做到各尽所能、才尽其用,促进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三)信息兴业: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电子商务、网络媒体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关键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等战略行动计划,促进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有效应用。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促进服务水平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编制数字新区实施方案。以《数字鄂尔多斯总体规划方案》为指导,制定出台新区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数字康巴什建设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项目内容。
2、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新区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系统是“数字康巴什”建设中其他专题信息空间定位及分析的基础系统,为相关部门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专业的最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并充分发挥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使城市发展趋势分析信息化和科学化。近期着手各项前期筹备工作。
3、城市地下管网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对城市各类管线(供水、热力、煤气、雨水、污
水、电力、电讯等)的集中可视化管理。作为数字新区的开局之战,近期将完成技术设计方案评审认证,积极着手项目实施各项具体工作。
4、规划信息服务业园区。按照《数字鄂尔多斯总体规划方案》总体部署,将在新区重点打造信息服务产业,带动与信息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要在企业发展软环境上做大文章,以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养得大。
第二篇:信息化考察报告
赴外地学习信息化考察报告
为了筹建省档案局数字化档案馆和更新档案展览陈列室,近日由省档案局赵海林副局长带队,办公室、保管利用处、电子文件管理处、科技信息教育处的相关人员参加,赴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进行了学习考察。
此次考察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准备充分,安排紧凑,成效明显,达到了预期目的。考察成员都觉得,这是一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之行,大家感触颇深、收获很大。
一、基本情况
按照预期安排,我们先后考察了江苏省档案局、常州市档案局、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市浦东新区档案局、浙江省档案局、嘉兴市档案局等,与各局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家加强了相关业务的沟通,也增进了感情。同时,出行人员严格执行安全和保密制度,未出现违纪事件,较好地完成了考察任务。
通过考察发现,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方面江苏、上海、浙江三省市有着基本相同的建设经验,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建立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核心,对电子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管理,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设施相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是电子政务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数字信息基础工程。三省市电子文件中心的建设成为所有党政信息资源、历史档案数字记录遗产的数据仓库,借助已有电子政务网络,成为架构在各个信息孤岛之间的桥梁和信息资源物流中心。“收、管、存、用”成为三省市电子档案中心主要职责。电子档案中心具体建设内容概括为“134”,即“一库三平台四中心”,一库:档案综合基础数据库;三平台:电子档案数据采集交换平台、电子档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四中心:历史档案查阅中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中心、现行电子文件阅览中心、缩微备份存储中心。
(二)网络构架及安全:三省市档案局在网络建设上基本上是三个网络,第一是外网(internet网)是严格控制的;第二是内网,主要运行OA办公自动化,对外链接政务外网,可以直接链接江苏省政府门户网;第三是专网,主要是处理数据、加工数据的网络,对外信息发布审批通过网关控制。
三省市档案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对外采用等级保护和对内采用分级保护的制度进行管理,分别从人、场地、电源、防水、防火、防雷击等几个方面进行严格要求。具体网络安全方面,使用防火墙、网页防篡改、网络入侵检测、CA认证等技术手段,明确划分网络边界,严控使用范围。
(三)机房建设:在机房建设方面三省市档案局虽然都是旧馆,但机房的投入和建设下了较大的功夫,整个中心机房都在100多平米以上,数字采编加工间占地都在400平米以上。而且现在三省市都已经在新建的档案馆预留分配机房和信息化用房不少于1000平米。机房格局上为了减少负载采取了机房分开的办法,也就是将机房分为ups机房、专网机房、内外网机房及服务存储等三至四个机房,这样通过分机房有效解决了电压、网络及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在每个机房内安装精密空调解决调控温度。数据中心机房作为省档案馆核心要害部门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机房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包括: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及入侵报警系统三部分。
(四)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系统集成:数字档案馆主服务器一般采用了SUN小型机,同时选用其他普通服务器做目录、声像、OA、备份等服务器。在数据的存储技术方面,他们采用了先进的SUN存储系统及磁带库脱机备份方式,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在数字化档案馆的系统集成方面他们普遍和国内大型软件系统集团公司合作研发出适合本局的管理系统,成功的实现了数字化档案的“收、管、用”平台。
(五)办公自动化(OA)政务系统建设:三省市档案局在OA系统的公文流转方面其实也是处在纸质和电子文件共存的现状下,要真正实现无纸化办公也难度较大,所以他们采取了OA系统连接市政府政务外网的办公模式,通常有些文件通过政务网就可以传输办理,这就引导大家逐渐使用OA的习惯。另外,他们在OA系统中增加了即时通讯、邮件管理、会议登记及综合业务办理等栏目,尤其在综合业务办理中包含了电脑设备报修、耗材的领取等业务,其他处室要有这方面的业务必须通过OA系统报到网络科技管理处(相关处室),得到网络科技管理处的确认后才会派人去维护。由于维护量太大,他们的维护都是采取外包的形式。
(六)标准规范的制定及科研项目:三省市档案局在标准规范的制定方面做的都是很好,他们在数字化规范方面制定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缩微胶片档案数字化加工》《照片档案数字化加工》《综合档案馆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与数据交换格式》《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办法》《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规程》《数字档案馆(室)评估规程》等行业规范及办法;同时他们还在科研项目申报方面每年都在国家局有一个以上的项目成功申报。
二、主要收获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觉得三省市在档案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三省市信息化起步早,他们对档案特别是电子文体安全管理的法规、策略等举措,成效明显,值得学习借鉴。二是三省市同行正在进行的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工作,无论其思路构想还是运营模式,对我们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有启发,可以避免少走弯路,省去摸索的过程。三是三省市同行对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载体的广泛认同,对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给我们很大启发。四是“上海记忆”“浙江记忆” 工程全面实施,富有特色的档案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档案文化引领力、亲和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民生和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提升作用达到新水平。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项目工程,是一个跨越空间的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主体是基于网络的共享数据库系统,它突破了馆与馆之间的物理界限,将分散在不同物理位置、不同载体上的信息联接起来,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信息服务。数字化档案馆的主体是联接各省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馆、室,所以我局在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时应注重项目构架的搭建,将数字档案馆建设成为基于电子档案安全体系下的收集、管理和共享利用平台。我省的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省直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没有开展本单位内部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的行成和收集仍延用老的管理模式,只有逐步走上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工作,才能为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还是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档案基础业务,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推进、逐步完善。
第三篇: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李猛
2014年12月19日-23日,与徐丹、赵翔、梁璐四人到厦门参加了为期4天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1、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3、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4、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近日,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关于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远程继续教育课程,我通过学习明确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已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无形值价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企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习之后有了一些心得,现将心得体会如下:
1、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
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
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3、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
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
作能力。
4、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些,但我通过学习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教育教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信息化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机关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各级机关信息化建设,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迫切需要。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需要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各类工作中,有助于整合资源,有助于提高工作效能。信息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工作方法的不足,传统的工作老套套费时费力,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技术用于工作中,才能提高工作效能。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基层机关工作人员,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