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4:0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软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软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

第一篇:软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

论软环境建设与政府依法行政

廖腾琼

内容提要:政府依法行政是软环境建设的必要基础,软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解决软环境建设的问题,首先要求政府依法行政,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转变,从管理、强制到服务、指导、合作政府转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关键词:软环境建设政府依法行政 措施

经济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作保证。经济环境分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和硬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硬环境是物质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路建设、地理特点等。软环境是非物质的,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人的思想观念、政策措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等。无论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推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增强,软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软环境建设得好,能促进硬环境建设步伐,加速经济的发展。但从各地实际情况看,软环境建设存在着不平衡状况,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尽管一再强调要加强软环境建设,制定了不少政策措施,加大了宣传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影响软环境建设的关键因素。

一、软环境建设的首要问题: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思想观念问题,表面上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决定着人们的行为。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是软环境建设的首要问题和关键所在。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观念是否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在软环境建设中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现实经济生活中,地方各级政府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已经不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传统观念,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观念陈旧的政府,在机遇面前总是犹豫观望,思想不敢上位,工作不敢到位,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经验,经验来了还得看一看,总是摆脱不了人家敢想我们却不敢想,人家敢干我们却不敢干,人家会干我们却不会干的被动局面。

当前在各级政府中与依法行政观念不相符的思想障碍普遍存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较弱,仍带有工具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有:

第一,习惯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行政执法人员头脑里的计划经济观念仍有一定的市场,在思考问题、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上,自觉不自觉地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一套做法,不善于运用法治观念来管理经济。发展经济的思想死、路子窄、办法少;缺少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即使是红头文件上有明确规定,也是照抄照搬,削足适履,跳不出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墨守陈规,无所作为;凡事先问是“姓社”、“姓资”、“姓私”的习惯,在有些地方和有些人的头脑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改革开放的力度上,在利用外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缩手缩脚,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软环境建设步伐 1

缓慢。

第二,眼光不开阔,部门利益至上的特权思想严重。行政执法活动带有狭隘的地方观念,不是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出发,从整体利益的大局出发,而是从地方利益出发,从行业利益出发,甚至以牺牲全局利益来保局部利益,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软环境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人治”思想没有彻底摒弃。虽然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所形成的人治思想依然强烈地排斥着以权力制衡为首要的法治观念,人们形成了崇尚道德教化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以义务、服从为重,权利与义务相离。如在行政执法实践中,仍存在着行政命令、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现象,既损害了法制尊严,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又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软环境建设的首要问题是政府要树立依法行政观念。观念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要在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观念的基础上,确立市场经济意识,破除等、靠、要思想,发挥工作主动性,善于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勇于主动抓住发展机遇,摒弃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观念;破除狭隘的地方观念、部门观念,树立全局意识,做到依法公平、公正地对待市场经济主体,秉公执法,依法办事。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统一公平、开放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框架,经济发展也才有轻松的软环境。

二、软环境建设的关键: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规定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传统行政法治更多注重的是法治的形式,主要强调政府依法行政:政府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与封建专制社会的人治相对立。而现代行政法治则注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质内容①。因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行政机关在执行法律,管理地方各方面事务行使权力时,还应注意在依法的同时,还要以合理性作补充,并建立政府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这对于从宏观上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如果不依法行使权力,就会导致办事效率低,甚至滋生腐败,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依法行政体现的是一种法律至上精神,是一种法律上的权威,是法律对权力的赋予与限制,只有这种法律至上精神才能发挥行政权力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以法律治理市场经济、规范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转,行政机关责无旁贷。但是,法由人来执掌,“徒法不足于自行”,在现实行政执法中存在着这样那样与法治精神不相符的问题。古人云:“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法令不信则吏民惑。”现在,突出的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国家法律、法规采用实用主义态度,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有些基层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甚至逼死人命。这些行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实际上就等于无法,甚至比无法更糟糕,因为这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权威,践踏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恶化了经济发展的软环① 参见《中国法学》,2002年第一期,第66页。

境。这些行为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影响软环境建设的、与依法行政要求不相符的行政行为屡禁不绝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转换不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各级政府工作仍然以“全能政府”为指导,而不是“有限政府”。着力塑造一个无所不管,无所不能管的形象。仍在做许多自身做不了,做不好,不该做的事情,造成了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政府对经济社会活动直接管理过多、过细、过滥、过偏,过度的直接控制与微观管理,导致市场机制运行不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不顺,企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状态;政府部门随意制订行政规则,政出多门;缺乏监督和制约;行政审批过多过繁。审批权设定不明确,审批事项过多,范围过广,环节太多,时间太长,甚至出现“重审批,轻监管”现象。过多过繁的行政审批不但阻碍了经济发展,还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其次,本位主义、地方主义作祟。有的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有的政府受部门利益驱使,人为设置市场壁垒限制外地劳动力和产品的流人,阻挠本地人到外地投资,扼杀了经济创新的活力。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用行政手段保护当地落后产品,对假冒伪劣产品也不闻不问。当外来投资者与本地企业发生纠纷时,往往偏袒本地企业,使外来企业蒙受损失。一些领导身上仍然残存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本位主义思想,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格局在许多地方仍未被彻底打破,一些执法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乱检查。行政执法领域内执法混乱,行政行为不规范。政府工作随意性大,伸缩性大,使投资者望而怯步。再次,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弄权枉法,人情、关系、金钱大于国法。事实证明,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是软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

创建良好经济发展软环境,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使政府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确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努力寻找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属于市场调节的领域,政府应当放开,尽可能减少政府对经济事务的行政干预,解决好政府“越位”的问题;不应当市场化的领域,政府一定要管住管好,解决好“缺位”问题;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规范政府审批行为,由项目审批、分钱分物为主向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为主转变。要对政府现有的审批职能进行清理,重新确定审批事项,使审批与部门利益脱钩,从根本上断绝许多部门、地方争设审批的积极性;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加强对审批权行为的监督,加强对审批的后续管理,彻底改变只批不管,以批代管,重批轻管的不良现象;进一步规范、简化审批手续,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项目,公开办事制度和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创造良好软环境,要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要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管理为主,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转变。同时,政府工作人员还要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奢。“公生明,廉生威”。切实做到从严治政,依法行政,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决不允许搞人情执法,徇私枉法。要坚决消除执法中的腐败现象,坚决纠正本位主义和地方主义。对违法者一定要严肃查处,严肃追究,依法予以惩处。依法行政,创建良好

经济发展软环境,还要正确理解“投资者”一词,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般提及投资者,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外来投资者,如西部开发的投资者当然也就专指来自东部、港澳台地区、国外的投资人。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无论是西部人和西部以外的西方人,只要愿意将资金投入建设,就是投资者。外来投资者是西部的“客人”,由于环境陌生可能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予以扶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作为依法行政的对象,本地投资者和外来投资者都要受到相同法律、法规的保护和约束。无论是财大气粗的跨国公司,还是资金较少的小商号,一旦进入了市场,就应当允许它们合法地自由竞争,以市场的优胜劣汰来决定其命运,而不应当以行政手段来促使其存在或消亡。依法行政是对所有执法对象都依法行政,这才能真正建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创造良好法制环境,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对策

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经济软环境的好坏,软环境建设的好坏,关键问题在于政府的依法行政水平,要切实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行政立法。推进依法行政,立法是前提,没有一整套健全的、系统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时就无“法”可依。“恶法非法”。当前,从功利和实证主义观点出发,有人倾向于法律的移植,理由是成本低、见效快、周期短,可避免国际间不必要的个性差异而人为地增加交易成本。①也有观点认为应从“本土资源”,立足现实而不靠法律移植。理由是我国法律传统中重人伦、和谐、道义的精神,重教化、预防、调解的制度,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合作精神与凝聚力,减少社会纠纷及相应的成本。本人认为,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扬长避短,制定切实有效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法律。一是要加快《行政组织法》、《公务员法》、《行政编制法》的立法。二是要破除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以程序法补充实体法,保护公民“正当程序权利”,加快《行政程序法》、《行政执法法》、《行政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完善,进一步规范和保证行政机关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依法开展。行政程序法不但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而且还体现着法的正义的内在价值。行政程序法定化的意义表现在:第一,以权力制约权力。《行政程序法》作为一部法律,具有非人格化的权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衡量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它详细规定了行政主体应当以何种方式、何种步骤实施行政行为,因而违法行政的行为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且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第二,以权利制约权力。《行政程序法》赋予了行政相对人了解行政行为和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相对人的权利是对行政主体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第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科学合理的行政程序可以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从而提高行政效率,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试点中已经获得了证明。同时,通过立法,健全行政执法体制,理顺行政执法的关系。用法律确定政府及其部门在执法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党政职能的分工及其下属各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职责,建设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行政,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切实使行政活动起到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我国目前对① 参见《法律科学》,1994年第三期,第6页。

行政权力的监督有许多形式,内部监督包括审计监督、行政机关监督、行政监察监督等,外部监督包括纪检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形式。这一体系在监督依法行政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但行政执法中违法行为还屡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监督机制尚未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度。加强层级监督和内部监督,实行重大行政处罚审核和备案制度,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其次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加大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纠正力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发挥监察、财政、审计、统计等专项监督作用。对行政机关违反财政法规和行政纪律的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并予以曝光;对违法违纪的公务人员和执法人员,要坚决查办。通过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保证依肖行政健康进行。

(三)完善执法责任制和政务公开制度。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好的制度能促进依法行政,不好的制度倒压抑执法人员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滥用行政执法权。只有建立严密的制度,用制度管人,才能有效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就目前行政执法现状看,迫切的是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将行政执法责任落实到岗位和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坚决调整,符合辞退条件的要坚决辞退。推行对执法机关、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社会评议制度,由群众评议政府依法行政的情况。要建立对政府及其工作部门负责人违法决策追究制度。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决策,上级机关应当责令下级机关改变、撤销并及时纠正。做出错误决策的主要或者主管负责人要向同级政府做出检查,导致国家财产、人民利益重大损失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决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法律责任。各级行政机关要推行行政管理公示制,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公开行政机关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和主要职责;公开办理公务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以及具体操作标准、办事制度、办法和步骤、时限等程序性规定和办理结果;公开有关工作纪律及群众举报、投诉的途径和方法等。让群众充分行使行政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阳光执法”,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四)完善公务员管理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机关和所有政府工作人员提出的共同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都必须无例外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全面提高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法能力。目前,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总的来说是好的,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有些干部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和执法人员素质还比较差。要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提高干部素质。对聘用从事行政执法的合同工、临时工,要坚决清退。对胡作非为的人,必须坚决依法严肃处理,清理出行政执法队伍,决不能让少数“害群之马”败坏整个行政执法队伍。录用行政执法人员要严格标准,公平竞争,择优录用,切实把住进人关。要不断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学法、知法、懂法、用法。要下功夫抓好行政执法有员学习法律、法规的问题,使所有的行政人员熟悉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切实解决滥用执法权、执法方式

简单、作风粗暴等问题。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提高全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才能作到依法行政。

作者单位:玉林市司法局

第二篇: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在学习和工作中,对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什么是软环境建设呢?简单地说,就是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取措施。

一、打造诚信品牌,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

我们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服务方式,着力在提高服务水平、打造诚信社会上下功夫。一是增强服务意识。无论是谁都要从大局出发,主动服务,只要是涉及企业和项目,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有求必应。只要是外来投资者,谈成谈不成都要认真对待,认真接待,对外来投资者不准说不行,而要研究怎么办能行,切实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挥、帮办不包办。二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重实干、求实效,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重心下沉,结合“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面向企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各行业坚持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深入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三是向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上门征求意见的“双上门”活动。及时将市委、市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宣传到位,将企业的意见和要求征求上来,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四是市级领导包扶重点企业和项目。每名市领导至少联系一个投资超千万的市内重点企业和项目,对企业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部门主要领导定期走访企业,项目建设到哪里服务就要跟踪到哪里。五是向企业发放由重点涉企部门主要领导共同签定的《服务企业发展承诺书》,企业凭此《承诺书》有权拒绝未经市软环境办公室审批备案的各种检查和收费。六是对新上项目实行一个会办公制度。在项目前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召开一次相关部门参加的项目协调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手续一次性办结,交到投资者手中。

二、不断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切实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强化监督检查,是确保软环境建设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在市内重点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聘请一大批软环境建设监督员,实行监督员包联企业办法,对各部门贯彻执行软环境建设各项政策和制度规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部门到企业执行公务情况,纠正和解决侵企行为以及损害投资者权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整治手段,加大对破坏软环境典型案件的查处力度,实行奖励举报制度和软环境投诉快速反应制度,开通24小时涉软投诉举报电话和中小企业维权投诉电话,认真受理各种涉软涉企来电、来信和来访,做到有诉必接,有接必查,查必有果。特别是对违反审批制度、弄权勒索、政令不畅、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行为以及违反规定向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等行为,一经发现,不管是谁,都要一查到底,并在电视台公开曝光。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严肃处理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直接责任人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对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是一般干部的坚决清除干部队伍,是领导干部的就地免职,决不手软,靠严管重处坚决杜绝破坏软环境案件的发生,促进软环境建设健康发展。

三、存在问题

我市软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与我省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大局意识、协作意识不强。有的部门和单位看问题、办事情不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而是为了部门利益、小团体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二是抓落实不够,工作主动性不强。由于个别单位对抓软环境建设缺乏重视,对政府下发的文件没有及时传达贯彻,在落实上没有下真功夫,有敷衍的思想。部分执法人员和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工作人员还不知道文件精神,因此,影响了会议精神和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三是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有些执法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对工作人员教育不够,服务不到位,工作效率低。有的单位虽说有了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个别的还有应付检查的现象,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还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

四是依法行政意识仍然比较淡薄。有的部门特别是有执法权的部门,简单执法、粗暴执法现象还时有发生,重处罚、轻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执法程序上还有履行不到位的地方。

四、改进措施及对策建议

我们抓软环境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落户凌源,为发展凌源市经济服务。按照“三个代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抓好我市软环境建设。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结合全省“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在全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和有效形式大力宣传,使各行政职能部门和行业的每名领导干部以及具体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软环境是凌源济发展的生命线、高压线,谁也碰不得;是全市人民的聚宝盆,谁也砸不得;是凌源的品牌、凌源的形象,谁也损害不得;是每名领导干部、每名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谁也推卸不得;谁要破坏了东丰的软环境,就要坚决追究谁的责任。

(二)强化监督检查和涉软案件的查处。严格执行软环境建设工作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各项制度规定的落实。市软环境办公室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走访调查,发现和总结各部门、各单位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新措施、新办法、新成果,及时进行宣传和推广。对干扰破坏软环境建设的行为要严肃查处,要把查办涉软案件做为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办案优势,主动出击,拓宽案件线索和来源。要集中力量查办发生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利用职权搞侵害企业利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案件。要严格查处政令不通、有禁不止的问题。对严重侵害企业利益的,要坚决查处和追究责任。对那些问题严重、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抓住不放,排除干扰,一查到底,公开处理,坚决曝光,绝不姑息。

(三)在经济和政治上要对软环境办公室加大投入。软环境办公室要想充分发挥服务企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就必须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坚强后盾,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需要费用支出、人员参与以及领导的支持,而软环境办公室所做的工作对其本身来讲是没有直接效益的,它是为我们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的,它带来的效益我们全市人民都会受益的,要想经常地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就必须保证车辆和人员,这就需要财力和政治上的支持。

(四)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补充我市的投资政策。虽然我们制定了一些加强服务的工作规则和工作程序,但是这些措施是不是很先进、很科学,我们还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完善。我们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学习一些新的办法,争取在短时间内使软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对于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要合理嫁接,巧借他山之石,使我市的软环境建设的机制、制度更加完善,运转起来更加便企、高效、廉洁、规范,不断开拓软环境建设新局面。

第三篇: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本站推荐)

浅谈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条件。加强软环境建设,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发展由“快走”变“快跑”的目标,至关重要。因此,如何加强软环境建设,已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强软环境建设,必须准确理解软环境建设的内涵

软环境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除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物质技术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以外的其他一切因素,都属于软环境的范畴。包括社会制度、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经济体制、政策法规、管理制度、人文环境、社会治安、行政效能等。同时,软环境也是一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经济竞争能力、对外开放程度、政府管理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综合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些非物质因素还会不断发展、变化、完善,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过程就是软环境建设。

就经济发展而言,软环境建设应主要包括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主要是指协调配套的法制体系和公正严明的执法环境。政务环境,主要是指政府机关及其管理人员依法行政、廉政勤政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信用环境,主要是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制度建设水平。政策环境,主要是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保护和激励作用的发挥状况。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

加强软环境建设,必须充分认识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软环境建设的内涵来看,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及其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两者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软环境所涵盖的内容,基本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巨大反作用的原理来看,软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会起决定作用。

其次,软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软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内涵来看,虽然属于两个范畴,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抓软环境建设,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会对软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并赋予软环境建设新的内涵。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使软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加强软环境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软环境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的目标。而加强软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依法行政、文明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第二,加强软环境建设,是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需要。只有加强软环境建设,把来自于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对经济活动的不正当干预和侵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第三,加强软环境建设,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只有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言必信、行必果,重合同守信誉,有诺必践的诚信环境,才能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强软环境建设,必须在抓好法制环境、政务环境、信用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上下功夫

营造民主法治、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当前,在法制方面仍然存在的执法检查多而重、执法程序不严格、执法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切实解决这方面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加快法制体系建设;二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确保司法公正。

营造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政务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要求政府及政府部门必须转变管理职能,切实解决政务环境中存在的行政效能低、职业道德差等问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营造廉洁高效、透明公开的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界定政府的管理权限;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要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切实保证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

营造诚实守信、有诺必践的信用环境。市场经济必须讲信用。诚信环境的优劣也是评价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目前,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的信用紊乱、信用制度缺失,失信约束惩戒机制乏力等问题,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合法经营企业的利益,也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要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须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一是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广泛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二是加快信用考评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营造宽松有利、衔接顺畅的政策环境。对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制定和执行合理有效的政策是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保证。目前,在政策环境方面仍然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现象比较突出、产业和行业之间竞争不公平、鼓励和保护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还不足等问题。因此,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必须营造宽松有利、衔接顺畅的政策环境。一是清理不合时宜的经济发展政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的要求,对现行经济政策进行清理,对不合时宜的地方政策,及时废止进行修订。二是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如制定保护和吸引人才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合理投资流动的政策、加快国企体制改革的政策等。

第四篇:软环境建设

丁寨乡大力推进软环境建设

本网讯(通讯员杨佳)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各部门软环境建设,丁寨乡成立了部门软环境督查小组,不定期的对乡直各单位和各部门进行督查,由党政办公室牵头,各单位负责人参加,三人一组,定期轮换,形成了互查互比,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的良好氛围。

全乡软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是提升了素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更加积极,机关作风进一步改善,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勤政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二是创优了服务。兑现服务承诺,优化了办事流程,为基层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结合工作实际制作了下乡告知牌,公布部门负责人联系方式,便于群众办事。

三是完善了制度。制定、完善优化服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全乡干部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置桌牌(持牌)上岗制。

四是解决了思想认识偏差,促进了丁寨乡软环境建设,更好地推动全乡工作的发展,为咸丰县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五篇:软环境建设

李克强:把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6)

—— 在中共辽宁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6年12月26日通过)

2007年01月16日09:0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五)打造面向沿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重腹地和沿海的连接,把临港工业、沿海经济与腹地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腹地利用沿海地区向境外、海外发展,沿海地区利用腹地配套能力拓展服务功能。重点抓好100项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工作,特别要加快重点电源项目和沈阳—彰武等高速公路项目、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等水利项目、沈阳地铁等城建项目的工程建设步伐,保证项目按期竣工。继续筛选、策划、包装、论证和推进一批重点项目,积极做好需国家审批项目的上报和跟踪落实,强化动态管理,完善项目储备。各地要抓紧抓好路网管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大项目建成后发挥更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国债和中央预算内等各类国家建设资金,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用好国家开发银行软贷款,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等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经营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六)加大发展软环境建设力度,创造发展的良好条件

当前,辽宁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任务已经确定,工作思路已经明确;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全面铺开,各经济区域竞相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确定,全省发展振兴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发展的硬环境逐步完善。在新的形势下,软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我省软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总体上仍然滞后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进程,许多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为此,要把加强软环境建设作为明年的工作重点,切实抓出成效。

就全省来说,软环境建设的重点是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在政务环境建设方面,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在法制环境建设方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在法制环境建设方面,要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和推进司法体制和机制改革,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在市场环境建设方面,要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凡经营性的土地出让、建设项目发包、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必须实行公开招标、投标或拍卖,形成“人人讲信用,事事讲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

软环境建设是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只有抓住关键、选准载体、突破重点、带动全面,才能落到实处。要把以下三件事作为全省软环境建设的突破口:一是建立健全市、县、乡行政服务中心,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对推诿扯皮、贻误工作、不作为和滥作为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切实改变目前一些行政服务中心形同虚设的状况。二是加强“民心网”等平台建设,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受理关于发展环境建设的举报投诉,特别要重视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公开反馈查处整改结果,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政风和行风的转变。三是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整合信用资源,逐步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和企业信用奖惩机制,及时公布企业信用情况,使企业因守信而受益、因失信而受损,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努力打造诚信辽宁。

(七)继续从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入手构建和谐辽宁

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和谐辽宁,扎实推进各项重点民生工程,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继续搞好棚户区改造。在今年完成5万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的基础上,明年要向5万平方米以下连片棚户区改造延伸。抓紧做好5万平方米以下城市连片棚户区改造方案制定,在明年春天全面启动,争取二年内全部完成。着力推进和谐棚改新区建设,认真搞好回迁小区配套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棚户区居民小区管理的长效机制,使棚户区回迁居民住得稳、住得好。

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通过提供政策扶持,鼓励企业招用失业人员;通过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通过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帮助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排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继续做好零就业家庭和棚户区改造回迁居民就业援助工作,完善零就业家庭就业长效机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条件的要努力实现家庭双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为重点,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对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提高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切实做好城乡扶贫工作。抓好城市低保标准调整后的动态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对低保人员的救助方式,保证低保制度平稳运行。采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范围,及时对遇到特殊困难的给予救助,以及实行阶梯式扶贫等措施,改善“低保边缘户”生活条件。农村扶贫要紧紧瞄准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基本解决现有30万贫困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帮助40万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继续加大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力度,资金投入和覆盖面要大于上年,着力提升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1】 【2】 【3】 【4】 【5】 【6】 【7】 【8】

下载软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软环境建设与依法行政(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软环境建设(模版)

    大连新世纪燃气有限公司“软环境建设年”工作实施情况 根据《瓦房店市软环境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为全面贯彻落实软环境建设年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围绕......

    软环境建设

    2供电公司软环境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绩 市委、市政府“二次创业”督察组主任一行莅临供电公司检查指导工作,对该公司软环境建设及市“二次创业”供电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

    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推动文化法治建设 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

    软环境建设年

    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在现有的环境下,这些因素又集中体现在机制上。 软环......

    软环境建设学习心得

    软环境建设学习心得最近学习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会议精神,深受启发,倍受鼓舞。昆明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经济社会各项指标一直位列西部城市......

    软环境建设-心得

    党风廉政教育一点心得自5月17日全区党风廉政暨软环境建设会议召开之后,我认真学习了相关会议精神,对会议的重要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围绕发展软环境建设这一主题,结合工作......

    软环境建设工作汇报

    2010年度软环境建设工作汇报 新东街道 (2011年1月12日)2010年,我街道的软环境建设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始终把软环......

    软环境建设学习心得

    “十一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经济总量成倍扩张、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和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的喜人业绩,成为历史上实力提升最快、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