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级远程教育第一阶段学习离线考试试题
第一部分(师德、心理)
判断题
1.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等时期,饱尝忧患,矢志不渝,从一个为生计所迫的教书匠成长为著名的教育家。始终坚持“以教书为职业,教育为事业”,被尊为“人民师表”的是陶行知。()
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3.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然后他用滋养学生心灵的4块“精神糖果”使学生认识到了错
误。()
4.梁启超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5.终身学习理念,是 1965 年时任联合国成人教育局局长的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的。()
6.“倦怠”一词最初由美国神经科医生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
7.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
8.去个性化指的是没有个性、人云亦云的交往方式。()
9.个人成就感丧失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
10.严格要求学生,是对学生爱护、关心的更深层次的体现。()
11.人的情绪具有传染性。()
单选题
12.教师幸福感的最大来源是()
A.高福利B.高升学率C.高专业发展D.高社会认可
13.教师专业素养中最重要的要素是()
A.通识性知识B.研究能力C.人格魅力D.本体性知识
14.在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是()
A.学校B.学生C.教师D.家长
15.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
A.教师B.领导C.社会D.学校
16.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是教师进行成功教育教学所应该具备的()
A.实践性知识B.通识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
17.教师的幸福来源于()。()
A.守法B.重学C.内省D.奉献
18.素质教育要体现“()”,体现全面育人。()
A.开拓创新B.关爱学生C.终身学习D.以人为本
19.()是教师为可持续发展获取持久的动力和源泉。()
A.守法B.学习C.内省D.奉献
多选题
20.下列属于教育科研成果表现形式的是()
A.论文B.教案C.课件D.论著E.研究报告
21.下列属于教育调查研究法的是()
A.访谈法B.问卷法C.测试法D.叙事法E.文献法
22.选择研究主题的原则主要有()
A.多样性原则B.重要性原则C.价值性原则D.创新性原则E.可行性原则
23.校本研究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A.走出学校B.基于学校C.为了学校D.在学校中E.学校主导
24.1993 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霍懋征从教 50 周年研讨会”上,霍懋征老人将自己的感受归结为:()
A.光荣B.艰巨C.勤奋D.幸福E.快乐
25.南京晓庄学院黄晓光副教授提出,教师之道可以划分的层次是:()
A.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B.把教师当作一种责任
C.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D.把教师当作一种奉献
E.把教师当作一种艺术
第二部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判断题
26.倡导探究型学习意味着否定接受型学习。()
27.讲授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提问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8探究型学习是围绕着问题解决的求知过程。()
29结构化的问题反映了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是在内容范畴所提出的本质问题。()
30量规不仅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
31探究型学习的教学环境一定要有网络的支持。()
单选题
32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不包括()
A初始能力B.学习风格
C.学习动机与兴趣D.学习内容
33为了使教学更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之前对学生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D.定性评价
34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以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教学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是()
A.授导型教学B.探究性学习
C.自主性学习D.教师主导式
35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
A.教学方法B.教学重点
C.教学难点D教学设备
36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
B.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
C.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没必要参加教育技术培训。
D.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
37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成的说法是()
A、代替教师的角色。
B、展示教学内容。
C、创设学习情境。
D、支持师生交流。
38关于现代教育技术,你同意下列哪种说法()
A.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B.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不包括现代教育思想的内容;
C.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体现在它更多地注重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并充分运D.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服务;
39.网络资源的技术性是指()
A、资源具备客观、真实、有效的特点,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价值。
B、资源的格式、质量、运行环境等应符合教学要求。
C、符合新课程标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资源具有多样的表现手法、生动的情节、合理的构图以及灵活的画面等。
40运用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
从马老师巧用 DVD的案例中,DVD光盘充当了什么作用()
A传播知识的中心
B学习资源中心
C教学支持中心
D以上都是
4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之间的关系是以下哪种()
A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平等的概念
B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是有着交叉的地方
C信息技术包含教育技术
D教育技术包含信息技术
多选题
42下面的观点(),正确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A、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本身就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B、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
C、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只涉及显性课程,不涉及隐性课程
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立足点是课程,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E、能够归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43教学评价不包括()。
A、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B、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社会评价
C、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
D、家长评价、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E、师生互评、同学互评、自我评价
44课程整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具体表现():
A、过去经验与现在学习的整合;
B、学科与学科知识间的整合;
C、个人与社会的整合。
D、内容和知识的整合E、内容和技巧的整合45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就是()
A、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二者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B、研讨技术整合的问题与策略
C、.提升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
D、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E、.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6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标准的整合点可以从()来思考:
A、学科课程内容标准中哪些地方可以与信息技术整合;
B、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标准中哪些地方可以与其他学科内容整合;
C、活动课程或者经验课程怎样和信息技术整合D、活动课程为什么要和信息技术整合E、活动课程如何和经验课程整合47探究型学习的目标()
A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C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D学会分享与合作
E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8设计量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A量规的设计者指的是教师
B同一部分必须出现在每个量规水平里
C用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描述语言清楚地说明量规中的每一部分 D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确定各结构分量的权重
E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水平来设计结构分量
49在表现性评价中,对过程和作品的观察、记录评分常采用的方法有()A日常行为记录
B书面考试
C行为检核表
D评定量表
E学习文件夹
50在查找资源前,首先应该就自己所选择的主题,思考一些问题()A本主题所涉及的学科有哪些?所对应的课程标准有哪些?
B学生在学习本主题时应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
C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学习起点??
D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哪些资源作支持
E在设计中需要哪些媒体?
第二篇:离线考试
试题一:对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31题的评价
“东南互保”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同时与各参与侵华的国家达成协议的事件。它反映清朝中央同地方之间、满洲贵族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
关于对“东南互保”的评价,海峡两岸的历史学者向来看法不同。大陆多持反对意见,在陈旭麓主编的《中国近代史》中是这样说的:“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督抚却同各国‘互保’,表面上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却是一致的。清政府是公开对外‘宣战’,暗地出卖义和团;地方督抚是公开与外国勾结,大力镇压人民反帝斗争。”李侃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则说:“‘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抗义和团的意向,并在推行过程中保全了西方侵略者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维护了这些地区督抚的势力。他们之间的互相勾结,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同时有利于帝国主义集中兵力镇压义和团。”台湾学者对东南互保多持肯定态度,如王尔敏认为“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戴立指出:“庚子拳乱,实近代史上一大奇迹,由于东南互保,始使风雨飘摇的中国,幸免瓜分之祸。”
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两岸学者所持史观的不同造成的。虽然近几年来大陆研究历史不再仅用阶级史观,但无论对义和团运动,还是“东南互保”的性质,仍颇多争议。《历史》必修1的课程标准在涉及中国近代史时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认清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对于晚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并未对学生作任何要求。可能基于课标以上的要求,无论是人教版、人民版或岳麓版教材都未对“东南互保”有任何描述。也许教材不能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但课程标准应当成为命题的标尺;也许现在的课程标准需要修订,但至少现在仍在指导着教学。
高考试题的命制应该是相当严谨的,既要考虑试题的科学性、有效性,又要顾及知识的权威性、稳定性,还要为高中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2011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第31题,取材于“东南互保”事件是欠妥的。关于“东南互保”这一事件的性质仍无定论,同时,这一知识点又游离于课程标准之外,也不利于高中教学。高考题对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延伸,但不能没有原则,更不能把高中生作为历史研究者对待。高中历史教学是常识性教学、普及型教学,高考是选拔性考试、综合型考试,高考命题者应该从学生出发,从有利于人才选拔出发,而不要从自身的学者身份出发。
参考书目:
1、《中国近代史》 陈旭麓
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
中华书局
3、《拳变时期的南省互保》
王尔敏
4、《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
戴玄之 台湾商务印书馆
5、《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试题二:从提供的内容主题中选择一个,命制一道材料解析题。
选择主题:铁路问题
铁路从一诞生就成为各国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也被看作衡量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标尺。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湖广总督张之洞给光绪皇帝上的奏折中提到日本富强的原因时就说:“该国变法方二十年,而国势日强,几与各大国抗衡。寻其收效之著,实莫如铁路一端。盖版图既广,其利不能兴,弊不能去者,皆由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也。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耳目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通,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
——朱荫贵《川汉铁路:导致晚清王朝垮台的股票》
材料二:
1911年6月1日,清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和川汉铁路大臣端方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如有不顾大局,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旨论”。6月14日,清政府“同英美法德四国银行签订借款为六百万英镑,利息五厘,以两湖厘金盐税收入作保,川汉路改用美、德总工程师。”清政府的倒行逆施,立即引起全国,特别是川鄂湘粤四省爱国同胞的反对。……清政府派端方为督办严令:“凡故意扰乱路政,煽惑抵抗,即照违旨论罪。”并强占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大肆抢劫。同月盛宣怀、端方电称“欲举现存,已用之款,一律填给股票”。并称“公司现存股款,由政府提用”。从此保路风潮进一步扩大。——夏详烈《清代川汉铁路股票》
问题:
1、依据材料一张之洞所述,概括在当时修筑铁路能够起到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修筑铁路的指导思想并作简要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政府和中国晚清政府对待本国私人资本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参考答案:
1、(1)有利于商品、货物、人员流通,有利于增加国家、百姓收入,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有利于加强对各地控制。(2)中体西用;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思想,但对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一定作用。
2、态度: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国资本勾结,压制、打击、吞并私人资本。
原因:明治政府是一个主权独立的资本主义政权,想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但国内私人资本薄弱;晚清政府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权,是列强在华的代理人。
第三篇:远程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远程教育复习练习题
一、判断题:(你认为正确用√,你认为错误用×表示)
1、在远程教育评价中,对教师进行评价应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时教
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
2.评价的准备阶段大体可分为决策、建立评价机构、方案准备等几个方面。
3.明确评价目标是远程教育评价取得成功的关键。
4.在远程教育评价中,自评等同于自我总结。
5.在远程教育评价中,如果在终评之前进行了自评和互评,则还应就自评和互评的情况进行
汇报。
6.在远程教育评价中,问卷调查在一般情况下应采取不记名方式,以提高答卷的真实性、可
靠性
7.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
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二、填空题
1、丁兴富教授认为: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的源于古代的中国
2、我国远程教育可分为4个主要历史时期:,期,恢复、繁荣和调整期,战略革命和起飞期
3、基更1986年整理定义中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处于的状态
4、概念交互是学生头脑中新旧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旧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
和顺化。
5、远程教育的系统结构:,6、中国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中,课程主持教师,7、远程学习的组织形式:
8、学生的“自主学习观”指学生应该具有对远程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识,并愿意采取主动的学习策略。
9、远程教育的教学三要素:
10、远程学习的主要困难,三、选择题
1.划分远程教育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通信技术
B.网络
C.媒体
D.信息技术
2.()是指教育中随学生数量变化的成本。
A.教育可变成本
B.教育成本
C.可变成本
D.成本
3.()是一种用通信方式进行教学,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是分散自学,通信
辅导。
A.远程教育
B.函授教育
C.网络教育
D.计算机辅助教育
4.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
A.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
B.远程教育
C.网络教育
D.函授教育
5.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基更
B.穆尔
C.霍姆博格
D.泰勒
6.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技术特点是()。
A.异步传播
B.同步传播
C.单向传播
D.双向传播
7.()创建远程教育模式与理论模型。
A.史密斯
B.丁兴富
C.詹姆斯.泰勒
D.加里森
8.中国远程教育萌芽和准备阶段从()到()。
A.20世纪初 30年代末
B.20世纪初 40年代末
C.20世纪初 60年代末
D.20世纪60年代处 20世纪90年代初
9.()提出的远程教育的三大模式和三种流派理论。
A.泰勒
B.丁兴富
C.基更
D.霍姆博格
10.第一代远程教育是以()为主要学习资源、以()为主要通信手段。
A.视听媒体 函授辅导
B.多媒体 网络教育
C.印刷教材 函授辅导
D.视听媒体 广播电视
11.程序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分别是()学习理论的教学应用。
A.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
B.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C.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
D.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12.远程教育的特征包括()。
A.开放性
B.灵活性
C.普及型
D.终身性
E.全球性
四、定义与名词解释:
1、远程教育的定义(丁兴富,2002)
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学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2、学生支持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院校及其教师等为远程学生提供的以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人际面授和基于技术媒体的双向通信交流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其目的是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丁兴富)
3、学习自治(丁兴富,2001)
学习者对其自身学习的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媒体材料及其发送和接收方式、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以及 检查考试方案等拥有应有的、尽可能多的知情权、决策权、选择权和控制权。
4、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又译为社会软件、社交软件,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式,使得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
5、开放学习的含义
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努力排除以教师、学校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所固有的种种学习障碍,即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能依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能选择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及考核方式等。
五、简答题:
1、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主要采用的5种教学方式:
a.通过Internet 点播课件或者浏览主页课件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b.通过卫星进行双向或单向实时教学;
c.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双向实时教学;
d.通过局域网点播课件或者利用光盘课件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e.集中面授方式进行教学。
绝大多数试点高校在具体教学中同时混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式。
2、课程主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学科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的能力;
选择媒体的能力;
开发学习材料的能力;
组织小组远程讨论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能力
3、中国远程学习者的一般特点
(1)传统学习方式根深蒂固;
(2)外在学习动机较强,内在学习动机较弱
(3)学习中缺乏批判和创新
(远程学习者的共同特征是:
(1)大多数远程学习者是在职成人,具有成人学习者的特征。
(2)一般都肩负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
(3)大多数远程学习者以业余学习自主学习为主。
(4)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5)不属于社会中的优势群体,更易选择远程学习。
(6)具有实践经验。
远程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性或多样性:
(1)年龄的差异,跨度大。
(2)学习动机的差异。
(3)工作背景的差异。
(4)专业背景的差异。
(5)知识水平的差异。
(6)学习风格差异。
(7)地理位置的差异。
(8)学习环境的差异。
以上述特征可以看出远程学习者的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使得在老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状态下的教学更加困难,因此对远程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很重要。)
5、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分为哪三个层次?
1)远程教育系统的教学设计(系统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办学目的、教育对象、办学模式、媒体传播教学模式、机构的组织结构
2)远程教育专业及课程设置的教学设计(专业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设计开设课程、课程层次、学分。
3)远程教育中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层次的教学设计)。包括对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学习支持活动的设计等
6、远程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图
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计划、确定开发小组;
分析阶段,包括学习者分析、课程资源分析;
设计阶段,包括制定课程计划、发展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计划学习支持; 开发阶段,包括课程材料的开发、建构积极交互、编写学习指导书;
实施阶段,包括教师培训、试用
六、论述题
1、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①传统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中心或教师为主导,远程教育强调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 治;
②传统教育以校园课堂教学为主,远程教育以学生自学为主,即传统教育侧重教,以 教为主,远程教育侧重学,以学为主;
③传统教育教室个人准备教案,编写讲义或由院校指定标准教科书,远程教育由学科 内容专家和教育技术设计人员共同组成创作组设计、开发、发送多种媒体的学习材 料和其他教育资源。
传统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共性。①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组成要素是一致的。教育的构
成要素有: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②从教育的规范程度来看,传统教育与学校远程教 育均具备正规教育的基本属性。正规教育主要指由学校主办,有完整课程体系,具体的培养 目标和教育对象等
2、第三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技术基础
丁兴富:第三代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远程学习,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媒体声情并茂、交互性强,但比较昂贵,且技术要求起点高。
三代信息技术与三代远程教育:
①第一代信息技术以印刷技术和邮件通信为主,对应第一代函授教育;
②第二代以大众媒介和视听技术为主,对应第二代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远程教育;
③第三代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主,以计算机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要代表,对应第三代网络远程教育,电子网络学习,在线学习。
3、部分相关作业内容
第四篇:供应链管理 第一阶段考试试题
供应链管理考试试题
1、名词解释
a)供应链
b)推式和拉式供应链
c)供应链管理
d)卓越品类供应链的组成要素 e)供应链五角评估模型
2、简述
a)供应链的特征
b)供应链的类型
c)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实施步骤 d)供应链管理的范围
e)协作是供应链发展的必然趋势 f)常见的几种供应链体系结构模型g)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的步骤
3、论述
a)供应链管理的基本任务
b)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差异分析 c)中国的市场特征及相应的供应链战略 d)如何制定和实施高效的品类供应链战略 e)基于成本核算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f)基于多代理的集成供应链设计思想与方法g)供应链设计的原则
【注】
1、下课时全部上交;
2、记入总评成绩5~8分
3、开卷,独立完成
第五篇: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外国文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钱慧超 2016春
学
号: 学习中心:
716088092001 永嘉学习中心
—————————————————————————————
说明:
“外国文学(2)课程作业”包含从第一章至第八章的“简述题”和“论述题”。请对照作家作品、教材以及其它参考书,对这些答题进行更完整清晰的解释。
第一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一)简述题:
1、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形象意义
答:多卷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曼·罗兰早期代表作。小说以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原型,描述了一个艺术家为人道主义理想而奋斗的一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在逆境中成长起来。个性倔强坦率,又有点鲁莽,但心灵世界极其丰富。为了保持人格独立与尊严,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在德国,反抗爱情上的封建门第等级观念。在法国,又反抗将艺术市场化、商品化的现实。最后在宗教音乐中找到心灵的和谐和宁静。小说反对帝国主义的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人类和谐一致的人道主义理想。作者通过克利斯朵夫和法国青年奥里维的友谊,和意大利妇女葛拉齐娅的富于诗意的爱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民族和睦的思想。
2、“迷惘的一代”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代美国青年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最终不过是列强间肮脏的交易。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等。
3、“冰山原则”
答: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大要素,从而也成为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论述题:
1、论述《老人与海》的寓意及艺术手法。
答:《老人与海》(1952)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小说描写古巴渔民桑提亚哥与马林鱼和鲨鱼搏斗的故事。
寓意:这个故事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经过海明威的创作,故事增添了象征意味,或者说是一种寓言,形象地说明了:人在同外界势力的斗争中逃避不了失败的命运。这是海明威的创作中反复表现的主题,不管这种外界势力是战争、自然灾害、战场上的敌人还是运动场上的对手,他的主人公,孤独的主人公,总免不了失败。不同的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强调了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桑提亚哥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但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体现了“硬汉子”性格和精神。他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二三十年代所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
艺术手法:写实与象征相结合。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
第二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二)简述题: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答:1934年8月,苏联召开了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会议讨论了苏联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任务。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当选为作协主席。
作协章程规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同时给这个方法下了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这一规定在当年对苏联文学的发展曾起了指导作用。但在卫国战争胜利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则成了苏联文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长篇小说《母亲》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
2、“解冻文学”
答:爱伦堡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描写一个官僚主义的厂长由于不关心工人生活而酿成事故因而被解职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开始出现的宽松气氛。小说从此引发了“解冻文学”思潮,出版了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
西方评论界把这股文**流称之为“解冻文学”,认为小说的结尾的“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解冻文学”开启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另一途径。“解冻文学”思潮大约流行了十年,即因几部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导致否定,而逐步终止,其中主要争议之一是围绕着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索尔仁尼琴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和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焦尔金游地府》(1963)也是“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品。
论述题:
1、分析《静静的顿河》中的葛利高里形象。
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名作《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作品,其主人公葛利高里成为文学史上典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之一。葛利高里这个人物形象是比较矛盾和复杂的,对于这个认为形象的讨论,苏联文学界曾经有过较多的争议,而争议的结果都始终认为葛利高里是一个悲剧的形象,这种悲剧的认同都是从《静静的顿河》的思想上分析而得出的一个根本的问题,也是对整部作品做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研究者们对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从不同的层次来解读都会给读者打开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艺术世界。
肖洛霍夫在塑造葛利高里这个人物形象时,也通过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作者创作《静静的顿河》的时代,正是苏维埃政权经历了革命和国内战争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苏维埃政府的过火的行为和政策已经提供了历史的教训,怎样认识和对待哥萨克及中农群众是摆在苏维埃政府面前的迫切问题,也正是这种历史的教训深化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人文关怀,试的作家有必要从历史的教训中借鉴,并通过葛利高里这个人物形象,从更深刻更复杂的层次上去挖掘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从此来反思人的主体意识。
第三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三)简述题:
1、现代主义文学
答:现代主义文学又称现代派文学,有时也称“先锋派”文学,它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70年代现代西方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反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社会生活的产物。现代非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心理学和美学思潮为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心内容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或者说表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异化”主题。在艺术上,重主观表现,重艺术想象,重形式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流派的探索成败得失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论,是扩大了文学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的观念,拓展了文学把握世界和表现世界的能力。
2、后期象征主义 答:后期象征主义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代表作家是瓦莱里、里尔克、宠德、叶芝和艾略特等。
3、表现主义 答: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欧美文学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表现主义一词最早于当时巴黎举办的一个画展上的一组油画的总题名,用以表明同自然派、印象派作品的区别。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其他主要作家及其作品: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奥地利的卡夫卡。戏剧的代表:美国的奥尼尔。奥尼尔的主要作品是《琼斯皇》和《毛猿》。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
4、意识流小说
答: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代表作家是英国的乔伊斯和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
论述题:
1、论述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答: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现代派小说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合乎理性却又反常的世界。卡夫卡作品的人物都是些奇形怪状的人物,他们的精神十分孤独,又十分渴望加入公众生活,消除孤独感。他的叙事手法的基本特点是细节的真实性和总体的荒诞性。解读卡夫卡的作品犹如穿越迷宫。
《审判》写无辜的银行职员约瑟夫·K的命运。如果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读,这个小说是对奥匈帝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本质和草菅人命的暴行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果从神学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中的审判是上帝对人的审判,而不是人的审判。还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里的审判指的是主人公精神的内心历程。
《城堡》是一部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城堡是一个象征。那么它究竟象征什么呢?从社会学角度解释,城堡象征庞大的官僚机器。从哲学角度解释,我们把城堡看作一个异化的世界,K则是现代人的代表。从文化学角度进行解读,将《城堡》看作一个寻求家园而不得的“边缘人”或“局外人”的寓言式表达。从心理学角度解读这个小说,将城堡看作是父亲形象的投射,权威、力量和传统的象征。而K则是卡夫卡本人的心理投射。《变形记》是又一个现代寓言或现代神话。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甲虫。卡夫卡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由人变形为虫的三个阶段。通过格里高尔由人变虫的遭遇及悲惨结局,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害关系,表现了人的“异化”主题。这三部小说集中体现了卡夫卡的创作成就以及创作特色。第四章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四)简述题:
1、存在主义文学
答:存在主义滥觞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二战后达到发展的顶峰。它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流。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存在主义文学的特征是理性多于形象;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和自由选择”。“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艺术上,第一: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形象中。第二:不拘一格地运用表现手法,传统的和现代的并用。存在主义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
2、荒诞派戏剧
答: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尔后迅速风靡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 统戏剧流派。荒诞派于1962年由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写的《荒诞派戏剧》而得名。荒诞派戏剧有以下特征:1,荒诞、抽象的主题。2,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3,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品特、阿尔比、贝克特等。
3、黑色幽默 答:“黑色幽默”是60年代风行美国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编的一个《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方法。幽默加上了黑色,就成为了一种展现绝望的幽默。西方评论家把它称之为“绞刑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反英雄”式的人物;“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具有寓意性。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勒,被认为是“黑色幽默”的一面旗帜。其它作家则有冯尼格特: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品钦:《万有引力之虹》。
4、魔幻现实主义
答:魔幻现实主义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本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论述题:
1、论述萨特的境遇剧《禁闭》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答:萨特存在主义戏剧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境遇”二字。它们不是按照传统戏剧的原则处理环境与人物的关系,而是让环境支配人物,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因此,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境遇剧”,也有人称之为“自由剧”。
《禁闭》通过地狱中三个鬼魂的明争暗斗,揭示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个鬼魂相互追逐,彼此妨碍,谁也没有达到目的。地狱里没有刑具,但在精神上他们都受着酷刑,遭到折磨,他们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地狱。
剧中台词“他人即地狱”是对西方社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的概括。另外,剧本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自由选择”的观点。萨特认为,环境是一种与人对抗的力量,它按自己的模式把人异化为物,而人若要保住自己的存在就得自由选择,确定自己的本质,并改变环境。然而,他们三个人都没有正确利用自由选择的权利,去选择“善”的本质,改变环境,所以受到惩罚;他们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五章 亚非文学
(一)简述题:
1、《亡灵书》 答:《亡灵书》是一部宗教诗歌总集。是古埃及人卸载纸草上而置于死者陵墓中的诗作,供亡灵阅读,意为“死者之书”。这是人类现存最古老的书面文学。古埃及人相信死后的世界,因而建筑金字塔,制作木乃伊。他们相信人死后进入的世界,对亡灵来说是陌生而艰险的,必须用搏斗或使用咒语才能度过难关。他们在死者的墓穴中放置这些诗歌,作为死者度过地下王国艰难险阻的指南,让他们借此摆脱厄运,得以平安地生活。
《亡灵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是对神的颂歌(颂神诗)和对魔鬼的咒语(咒语诗),或为奴隶主歌功颂德,同时也保留了古代神话和民谣。现存的《亡灵书》多是从埃及金字塔和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从总体来讲,《亡灵书》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冥国观念及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对死亡的否定和反抗是《亡灵书》反复出现的主题。古埃及人相信永生是存在的。
2、《旧约》的文学成就 答:《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全书共39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
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抒情诗代表作:《耶利米哀歌》是一部悼念耶鲁撒冷被毁的诗篇。《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以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哲理诗:《约伯记》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通过约伯的故事,讨论信仰问题。《旧约》是古代希伯莱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总集。它以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反映了古代希伯莱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3、诗剧《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答: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最杰出的宫廷诗人和剧作家,有“印度的莎士比亚”之称。《沙恭达罗》是其戏剧代表作。这是一部七幕剧,描写国王豆扇陀和沙恭达罗恋爱的故事。思想内容:这部剧作不平凡之处首先在于对理想爱情的歌颂。他们采用干闼婆即自由的方式结合,表达了剧作的民主倾向。其次,剧本对国王豆扇陀的喜新厌旧作了讽刺和嘲弄。
沙恭达罗形象:是印度和世界文学中一个最富于人性和柔情的艺术形象。她在净修林时天真无邪、纯朴自然。作为一个净修女,放弃了苦行而选择爱情,是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乐趣的自然流露。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她用干闼婆的方式结合,表明她对传统的蔑视。她追求青春欢乐和甜蜜爱情,她也尊重义父母,热爱自己的女友,热爱净修林中的一山一水。沙恭达罗的美还表现在她对背信弃义的行为的愤怒和谴责。她失望、悲伤,但不乞求、不哀告。席勒、歌德都曾高度评价这一女性形象。
艺术成就:在情节结构上,它采取现实与神话相结合而以现实情节为主的表现方法,独具特色。善于以不同的环境来烘托或表现人物的不同特征。(净修林、宫廷、仙界)此外,《沙恭达罗》作为诗剧,自始至终带有浓郁的抒情性,语言优美动人。论述题:
1、试论《旧约》的意义及其影响。答:
一、《旧约》的产生
《旧约》是犹太教最主要的经书,又是古代希伯莱文学总集。全书共39卷,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
《旧约》以多种多样文学形式反映了希伯来民族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比较高的成就。
二、《旧约》的内容
《旧约》的文学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性作品、史传文学、先知文学、诗歌、诗剧、小说等。神话传说:《创世纪》中耶和华神创世造人、伊甸乐园和诺亚方舟等神话。史诗性作品:如“律法书”中有关约瑟、摩西,《约书亚记》中有关约书亚,《士师记》中有关参孙的故事等,其中尤以摩西、参孙的故事为著名。史传文学:《撒母耳记》中有关扫罗和大卫的故事、《列王记》中有关所罗门的故事。诗歌:在希伯来文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两大类。抒情诗代表作:《耶利米哀歌》是一部悼念耶鲁撒冷被毁的诗篇。《雅歌》(又称“所罗门之歌”)以对话体形式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淳朴动人的婚恋故事。哲理诗:《约伯记》采用诗体的对话形式。通过约伯的故事,讨论信仰问题。小说(故事):《路德记》写了一个异族通婚和寡妇再嫁的故事,突出和平主题。
三、《旧约》的意义和影响
意义:真实反映了古希伯来民族的发展和王国兴亡的全部历史。在艺术上,《旧约》中许多作品保留着民间创作的清新、质朴、健康的艺术风格。影响:以《旧约》为代表的古希伯来文学,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社会和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西方近代文学发展的两大书面源流之一。
第六章 亚非文学
(二)简述题:
1、物语文学 答:“物语”有语说事物之意。物语文学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产生在10世纪初,是在日本民间评书的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六朝和隋唐传奇的影响形成的,它的出现是日本民族文学走向真正独立的标志。物语文学作品又分为一散文为主的虚构物语和以和歌为主的和歌物语。物语文学的杰出代表作是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它是两者的结合。
2、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源氏物语》是日本及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品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以主人公光源氏的情场和官场的的生活经历为中心;后一部分着重写其子薰君对女性的追求和失意。思想内容:通过对光源氏的一生以及周围女性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日本平安朝时期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围绕源氏政治上的沉浮和感情上的悲欢离合反映贵族社会的权力之争。其次,同情妇女,描写她们的不幸和痛苦,反映她们的哀怨之情,表现对佛界净土的向往,也是这部作品的一个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着重写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表现人物的爱和恨,欢乐与悲哀。特别是“幽情”的强调。心理描写。作者特别善于描绘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复杂而曲折的变化过程,给人以委婉、细腻、缜密而纤巧的美感。结构上,全篇完整的布局同各帖的独立场景有机的结合。小说的语言特色,则是通俗优美,温柔典雅。
3、萨迪的《蔷薇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萨迪是13世纪波斯的著名诗人。他与菲尔多西、哈菲兹并称为中古波斯的三大诗人。最著名的是两部教诲性的故事诗集《果园》和《蔷薇园》。
《蔷薇园》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声誉的作品。这是一部用散文和韵文写成的教诲性故事集。全书180个故事,102条格言。内容叙述是散文,结论式的教训大都是诗歌。例如第二卷二十四则全文如下:
有一次,我向我的教师诉苦:“有人诬蔑我,硬说我的行为不正。”他回答说:“你应当用你的正直使他惭愧。”他们虽想对你诬蔑,/你若正直,他们也就无隙可乘;/琴弦的声音如果已经准确,自然用不到乐师再来调正。/ 这部著作的内容,有对暴君的谴责、对教会的揭露和对为富不仁的殷实富户的批判;也表现了对贫苦人民的深厚同情、对正直品质的歌颂和对知识的赞美。《蔷薇园》既是萨迪一生思想、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也是一幅中世界波斯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艺术特色:故事中穿插诗歌,韵散结合,诗文并茂。运用大量格言、警句,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论述题:
1、试述《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及其影响。答:
一、名称由来
名称出自这部故事集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一千零一夜》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只有134个大故事。
二、成书过程
是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它大体上是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区的各国人民在8-16世纪集体创作而成。研究者认为有三种来源。
三、思想内容
多方面反映了中古阿拉伯及其周围地区国家的社会状况、风物人情、宗教信仰等,被认为是中古阿拉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1、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批判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作品的第一个故事《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等)
2、歌颂和赞美劳动者和普通群众的优秀品德、智慧和斗争精神。(《渔夫的故事》、《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等。)
3、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自由爱情和自主婚姻。(《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是同类故事中最出色的一篇。)
4、表现新兴商人冒险远航、追求财富和顽强进取的精神。(《辛伯达航海记》最具有代表性。)
四、艺术成就
1、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和大胆的艺术夸张是其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2、故事套故事的框架式结构是其另一艺术特色。
3、善于使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
4、语言通俗优美,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充分体现了人民口头创作的特点。此外,它还采用了诗文并茂的表现手法。
五、《一千零一夜》的影响
通过十字军战争流传到欧洲,对西方的戏剧、音乐、绘画都产生了影响。许多西方作家在取材、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吸取了其中精华。如框架式结构、许多题材方面的影响。
第七章 亚非文学
(三)简述题: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答: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在法国作家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影响下产生的文学流派。在艺术上主张按事物的原样进行写作,同时反对旧道德、旧观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倾向:即专门描写人的生物本能倾向和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倾向。田山花袋(1871-1930)的小说《棉被》是前一种倾向。岛崎藤村的《破戒》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另一种类型。
2、泰戈尔的“泛神论”
答:泰戈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泛神论。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其渊源是印度古代吠陀文献,特别是来自“奥义书”。奥义书在回答万物起源的这个哲学上的根本问题时,论证了“梵”“我”的关系。奥义书认为,宇宙万物始于梵,也终于梵。而梵我之间是二而一的关系,梵即我,我即梵。泰戈尔所追求的理想,就是从梵我合一的泛神论出发的。这在作品中表现为和谐和协调,特别是人和自然、人与自我的一致。
3、夏目漱石《我的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人物形象 答:《我是猫》(1905)是成名作。思想内容:小说以中学教员苦沙弥家的一只猫的眼光来观察人生与社会,充满离奇的想象,幽默的调侃和愤懑的批判。小说通过苦弥沙的日常生活描写了明治维新以后处于中间状态的日本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心态。揭示了他们既不满现实,又懦弱无能,既时时与现实社会相抵触,又缺乏积极抗争行动的这种可怜可悲的处境和精神面貌,尖锐嘲讽批判了明治资产阶级社会的丑恶与黑暗。
苦沙弥形象:其貌不扬,平庸无奇,但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但由于没有地位,无力捍卫自我尊严。缺点在于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作者对以苦沙弥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有同情,又饱含讽刺与批判。
艺术特色:小说借鉴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讽刺传统和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运用风趣幽默、具有辛辣讽刺的漫画式手法来批判社会现实,揭露人性的弱点。猫的形象是整个小说的灵魂。这只没有名字的猫不仅有动物的习性,也有人的思想意识;它既是叙述者,也是评判者。
论述题:
答:《吉檀伽利》(19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全集共收诗103首,采用的形式是散文诗。诗题“吉檀迦利”,原意为“奉献”,即献给神的诗。思想内容:全诗是泰戈尔泛神论哲学思想的体现。泰戈尔在诗中歌颂的“神”,并不是任何宗教信仰中的神,而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活动于一切自然之中的“神”。(第10、11首等)泰戈尔笔下的神,正是诗人的理想和光明的化身。这种理想就是理智的自由、心灵的和谐、真理的完美和国家的觉醒。(第35首等)
诗人在宣扬“泛神”的同时,又宣扬“泛爱”的思想,通过爱求得人与神的结合,用“泛爱”去求得理想的实现。(第36首等)
艺术特征:诗集充满哲理,但抒情味很浓。/朴实清新。通过诗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相结合表现出来。/散文诗的优美韵律。
1、试析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八章 亚非文学
(四)简述题:
1、新感觉派
答:以追求艺术美为主旨的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怀疑甚至否定,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体和辞藻,来刺激人们的感觉。
代表作家:横光利一:《头与腹》被认为是新感觉派诞生的象征。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更是将日本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们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
2、旅美派
论述题:
1、试析川端康成的《雪国》的艺术特色以及驹子形象。答:《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主要内容是写岛村三次从东京到雪国和驹子交往的故事。驹子形象:驹子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伎形象,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形象。其最主要特点可以用“洁净”二字来概括。她的外表是洁净的,她的内心也是洁净的,这种洁净表现在日常生活和对待爱情的态度方面。在日常生活方面表现方面,通过驹子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和刻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艺妓那样随波逐流,而是有求知的欲望和顽强的毅力。在对待爱情方面:既有纯真的一面,只顾自己爱对方,不求对方爱自己,表现出女性美的最高表现,即“无偿的爱”;也有病态、畸形的一面,主动委身于已有妻室的岛村。岛村感到诱惑的便是驹子这种“无偿的爱”,便是驹子以这种纯粹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美。所以,川端后来在《独影自命》中说,他是怀着对于爱情的感激之情写《伊豆的舞女》和《雪国》的。
艺术特色:东西结合,自成一格。即在创作方法上,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在人物描写上,重视感觉,刻画细腻。在结构安排上,自由灵活,活而不乱。整部长篇由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短篇构成。在文章风格上,既美且悲,抒情味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