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常识论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
政治常识论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示例1:从内涵角度
视角一: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因此,只有坚持党的政治领导,通过提出立法建议;坚持党的依法执政,才能团结亿万人民的行动和意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视角二:人民当家作主的实质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且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法制产生的前提和发挥力量的源泉。只有充分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制定真正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社会主义法律;也才能,使社会主义法制得到自觉遵守、切实和严格监督,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视角三:国情出发,推动政治文明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而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法制的轨道上推进。依法治国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才能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保障社会稳定与和谐;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的落实。
示例2:从意义角度
视角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执政党、领导核心、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党通过法定程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才能使党依法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领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视角2: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人民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才能保障人民的根本权利;同时,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使我国建设法制政府,更好地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法对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视角3:推动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必须法律化、制度化。而社会主义法制是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和制度〉其基本要求(四点)〉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更好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人治走向法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为公民民主权利指明方向,扩大公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
视角4:国情出发,政治文明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而民主政治建设只能在法制的轨道上推进。依法治国是把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才能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的落实。通过依法治国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答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决定意义的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
第三篇: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 我过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巩固练习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巩固练习十五
政治生活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苏木兆
编
2011-10-19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0月16日,11艘滞留在泰国的中国籍船只在护航巡逻艇“勐泐号”护送下,顺利抵达中国关累码头,78名受困船员安全回国。从今年年初利比亚撤侨到派出武装巡逻艇护送我国滞留泰国货船回国,不仅显示了我国国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显示了我国政府真正做到“以民为贵”。这符合政治生活的依据有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②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④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其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近年来,我国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我国政府是
()①公共权力的所有者 ②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③经济活动的参加者 ④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0年7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在北京召开的新闻通气会通报,吉林玉米中心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因去年10月召集国内16个省区市上百家绿豆经销企业开会,串通捏造散布涨价信息,操纵市场价格,被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处以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处罚。这里政府履行的职能主要是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社会管理 D.公共服务
4、“很黄,很暴力”是一个小学生对当前网络的一个概括,针对这一现状,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开展行动,整顿互联网的低俗之风,为学生营造文明、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一举措表明国家
()A.履行文化职能
B.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C.履行经济职能
D.坚持对公民负责的原则
5、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工商登记、资金筹措、信息咨询、技 能培训、经营用地方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予以大力支持。政府的做法履行了
()①实施经济调节的职能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职能
③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④协调人民利益关系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右边漫画《公鸡下蛋》启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 ①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④强化政府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公鸡下蛋
7、(2010·江苏单科)2010年1月22日,江苏省宣布自2月1日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其后,许多省份陆续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这表明了政府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通过再次分配提高劳动者收入
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8、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做好稳定价格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落实“米袋 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这表明()①稳定物价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②政府要履行经济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③保障群众生活是政府的权威 ④政府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0年7月8日下午,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主办的“2010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新闻发布会在香港举行,青岛获得“2010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首位。青岛市政府为了提升居民幸福感,可能采取的措施有()①执政为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②求真务实,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以人为本,尊重老百姓的一切利益 ④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某市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通过市长热线和职能局长热线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连续六年没出现过上访事件。这主要体现了()①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政府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公民民主意识差 ④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了多种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尽管过去的2009年、2010年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的政府在涉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饮水、住房等方面办了许多实事,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这体现了()①政府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②政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政府的宗旨是让人民当家作主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2.公民遇到困难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求助于政府。公民求助或投诉政府的形式主要有()①到信访部门求助 ②通过政府网站求助
③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④到居委会或村委会求助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3、温家宝总理在看望政协委员们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来表达政府倾听民声,受民监督的施政理念。这一理念表明政府()①对人民高度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②致力于提高决策水平
③受政协监督,对政协负责 ④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既强调完善经济管理,又把加强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放到突出的位置。这说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是()A.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让政府包办一切,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C.加强政府对人们生活的直接管理,扩大政府的权力
D.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5、深圳市积极推行政府机构改革,将政府机构设置为委、局、办三个层次,精简幅度近1/3。这样做()A.会削弱政府服务功能 B.能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服务质量 C.可以杜绝腐败的存在 D.核心是精简政府机构
16、佛山市高明区政府为了与当地大部制改革相配套,实行了职能部门行政审批服务交叉体验活动。各部门之间互提整改意见,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窗口服务水平。该活动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 ②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提高行政水平③体现了政府的群众意识逐步增强 ④有利于推进我国法制建设的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国家普惠式养老金的出台,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解决了一系列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表明我国政府是()
①政府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②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④党和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现在北京等一些城市将百姓“幸福感”纳入到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调查中。要提升百姓的“幸福感”,政府应该()①执政为民,强化政府的权力 ②求真务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③以人为本,尊重老百姓的一切利益 ④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的管理方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以北京为例:京广中心附近道路塌陷时,许多人次日一早便收到市政府发来的短信,提醒市民绕道而行;春节前,很多市民收到了市政府的拜年短信,叮嘱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规定,注意安全;清明节前,市政府又通过媒体提醒扫墓市民注意行车路线、防火和安全。如果要将上述事件写成新闻报道,你认为最合适的标题是()A.转变职能,政府性质逐渐改变
B.以人为本,政府服务更加完善 C.重视安全,政府职能日益多样
D.执政为民,政府权力不断扩大
20、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原因复杂。2011年10月,东莞市政府通过财政投入扶持资金的方式,以图缓解或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创举。这些资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使用,即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贴息以及对银行放贷和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进行风险补偿。东莞市政府的这一做法,表明()A.政府越俎代庖,所做的事情违背了市场规律 B.政府在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C.政府在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D.政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逐步转向微观管理
21、一段时期以来,有些地方在考察任命干部时,不看德、能、勤,只看上报的材料和数字指标,于是出现了“弹簧数字”“无据数字”、说大话、说假话现象。这种考察干部的过程明显没有()①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2、2010年5月3日,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对全党全社会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校园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对学生儿童的亲切关怀。这需要政府认真履行()A.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保卫国家独立与主权的职能 C.维护社会治安和秩序的职能 D.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职能
23、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是因为()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政府的权力是由人民所赋予的
③我国政府承担着重要职能 ④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4.某县公安局长为了解决农村报警难的问题,带着民警跑遍全县乡镇,开通了农村“110专线”。为让群众满意,他对个别警员驾警车办私事、接案态度不积极、难为群众等不良现象进行了认真整顿。下列选项中,体现该县公安局长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的是()①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②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④反对以权谋私、损害人民利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2009·安徽文综)近年来,各地政府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工商登记、资金筹措、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经营用地方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予以大力支持。政府的做法履行了()①实施经济调节的职能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职能 ③提高公共服务的职能 ④协调人民利益关系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2011高考北京卷29)北京市某区政府把所辖区域划分为若干网络,为每个网络配备若干工作人员,构建了一个天上有云(云计算中心),地上有格(社会管理网络),中间有网(互 联网)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提高了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效率,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优化社会矛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这一举措有助于
①增强政府的科学执政意识 ②提升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能力 ③增加公民的民主权利 ④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2011高考广东卷28)2009年,广东全省性社会团体有138个承担政府委托、转移职能326项,有184个获得政府购买服务收入9820万元。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这表明
①政府职能正逐步减少 ②政府职能正逐步市场化 ③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④社会组织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将会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8、(2011高考山东卷22)2011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山东省艺术馆、山东省美术馆等文化场所,同时建设11000个村文化大院,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这体现了政府 ①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赋予人民基本的文化权利 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9、(2011高考海南卷9)到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 600多件,并全面完成了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政府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法制的完善意味着 ①权力行使范围受到限定 ②权力运行过程受到监督 ③减轻了政府的行政责任 ④提供了决策的科学依据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0、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被XX”成为网络热词。被就业、被代表„„然而,争议最大的还是收入“被增长”。所谓“被增长”,就是说实际没有增长,但在统计数据中却增长了,使我们都被统计数字“幸福”地笼罩着。“被”现象的出现对政府的启示是
A.公民要不断增加政治参与度 B.政府要不断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C.政府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D.公民要不断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31、将下面各项内容分别对应到经济职能中的相应范围,正确的是()
①某市工商局主要负责对市场环境进行专项治理的“绿色行动”
②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7月份CPI和PPI两个经济数据
③浙江省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小商小贩,给小商小贩留足生存空间
④以保增长,保就业,促和谐为目的的4万亿的政府投资计划在全国人大通过
A.①公共服务 ②经济调节
③市场监管
④社会管理
B.①市场监管 ②经济调节
③社会管理
④公共服务
C.①公共服务
②社会管理
③市场监管
④经济调节
D.①市场监管
②公共服务
③社会管理
④经济调节
32、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以下体现履行这一职能的是
A、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B、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 C、完善公务员制度
D、发射“嫦娥二号”卫星
33、仔细观察漫画《放心肉》(见图3)。该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①部分经营者缺乏市场规则意识②部分经营者缺乏良好的形象
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效能差④某些政府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4
第四篇: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国开终结考试版」
一、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国开终结考试版]
(专为国开中央电大网上终结考试定制答案)
参考答案一:
一、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是义务的客体。所以,全体人民通过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幸福。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虽然目前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但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的、必要的补充。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同时也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每个劳动者都是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为自己而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平等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在分配方式上,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形式相联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国家依法保护企业和个人利益,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同时,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反对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难看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客观上要求集体主义,要求在道德建设上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第二,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一般地说,市场经济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同比较发达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相联系,向社会提供有一定质量的产品,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良好信誉,即通过为社会服务并为社会所接受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性,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和完备,但它完全可能而且也更应该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制约下,更好地运用其经济运行机制,使每个市场经营主体更自觉、更主动、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中不断实现自己的利益。显而易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倡导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要求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
核心。
第三,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相统一和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在私有制条件下,目的与手段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也是分离的。为少数剥削阶级成员谋利益是目的,而广大被剥削阶级成员为其效命是手段;权利表现为剥削阶级的特权,义务表现为被剥削阶级受奴役。社会主义消灭了私有制,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获得了新的统一形式,它们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人既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是义务的客体。没有谁只是权利者,也没有谁只是义务者。这种状况反映到道德上,必然要求倡导为人民服务,要求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也可以说,为人民服务就是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道德,就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道德。
第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凝聚力。在我国古代,很多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有“爱民”思想,一些进步著作也有“人民性”。这些与劳动人民相联系的内容,正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民主性精华和优秀传统,但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对上述思想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在明确“人民”的范围之后,提出
“为人民服务”的命题。为人民服务,从语言上看,通俗明白,适于在人民的最大范围中普及;从内容上看,既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又有广泛的群众性;从实践上看,简便易行,形式多样。
为人民服务既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市场经济等所要求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大的凝聚力,那就应当给其注人新的时代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的自觉性,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参考答案二:
一、答: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长期提倡的一种高尚道德。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等光辉著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要求革命队伍中的每个人和根据地的广大人民群众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处理人民群众内部相互关系的新型道德准则。在共产党人的影响和带动下,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风尚。全国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又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带到了城市,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我国具有充分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各种所有制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人民为国家的富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这就从经济和政治上为在全体人民中更加普遍地提倡和推广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规范和调节市场活动的同时,也要用道德的手段来规范和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保障和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健康发展,约束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防止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的政务活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有利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道德规范,是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人人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参考答案三:
一、答:第一,由于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的核心是以为群众谋“利益”为出发点的,因而它是与道德基础的本质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历史性篇章,用简明而深刻的语言,科学揭示了革命队伍内部同志之间、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之间关系的实质,凝炼概括了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忘我奋斗的崇高思想道德。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同志在1956年党的八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采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经过我们党的长期实践和有力倡导,它已拥有深厚的道德基础和群众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了。第二,社会主义道德之所以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方面的反映。由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技术、文化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还允许其他所有制存在,还要发展市场经济,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多重性的复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讲为人民服务,实质就是讲还利于民”,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社会的生产、分配最终都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实现。这正是道德基础的本质的体现,也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强调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所在。
第三,社会主义道德之所以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因为它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市场经济广泛的社会分工与协作,需要“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导向原则.商品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要变成商品,一定要能够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即,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必须有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得到正当合法利益的过程中,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就必须大力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处理好竞争和协作、自立和监督、效益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克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有助于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功利原则.可见、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价值导向原则,符合市场经济运作的客观规律.它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基本道义之所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因而也符合社会主义道德基础本质的要求。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参考答案四:
一、答:为人民服务之所以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因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道德力量是巨大的,它是社会诸道德之总括,它能够统摄社会诸道德的全部内容反映当今社会道德生活的现实。
首先,从“为人民服务”道德基础中,可以引申出真正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精神实质是以人们的共同利益为基础,即通常所说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统筹兼顾。人们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但二者又不是平列的,集体的共同利益是人们的根本利益。人们通过增进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来实现和扩展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构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现实基础,与社会主义道德基础的本质相吻合.而“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基础.恰恰反映了它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它还反映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的一致性。
其次,从“为人民服务”道德基础中,可以引申出契约道德原则。契约道德是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中的商业道德。在现代西方社会里,契约关系已成为支配各种领域人与人关系的主要原则,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契约道德的思想,可概括为“诚实守信、和合协同和责任感”。从诚实守信看,诚实守信、实践成约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是各个领域中人们实现平等、公正、自由交往的现实基础。这是社会道德基础本质之要求。从“和合协同”思想看,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再从责任感看,责任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行为的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感。责任感无疑是市场经济的重要道德基础。可见,契约道德所讲的“诚实守信、和合协同、责任感”,它意味着要求别人为我服务是诚实的、和合协同的、认真负责的,而我为别人服务,也必须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以诚实、和合、负责的态度对待之。这恰恰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意蕴所在。
最后,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基础中,还可以引申出权利与义务平等相互性的道德原则。道德的本质特征首先应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平等相互性关系的,而任何鼓吹人与人关系单项性的观点是非道德的。我们发现在西方的一些理论家那里,就权利与义务平等相互性的思想却是深刻的。如康德提出的道德原则的普遍性与必然性则可以说是对于平等的相互性的经典表述。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关于建立一套以权利平等、机会公正和照顾最少受惠者为主要公正原则的思想也是很深刻的。因为这一思想所确立的前提,是在既确证个人自由权利的优先性、又突出对个人自由进行恰当的社会限制的必要性的同时,来强调个人平等互惠、社会的统筹兼顾.其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的公平、秩序和稳定。所以,如果我们落实到体制安排上,形成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作为道德发挥作用的基础的思想,则很有借鉴意义。而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来看,它恰恰意味着人我权利、义务平等和互利,即社会成员间的关系是相互服务,这从根本上消灭了权利与义务分离的状况;它同时意味着人的价值是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的统一,或说人的价值互为目的和手段,这也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说的,“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为他人服务”。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参考答案五:
一、答: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第一,它体现了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道德”就是使人们能够时时处处想到别人、国家和社会,服务他人,使他人能够因同自己相处而得到益处。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这样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精神,就是能够为他人奉献,所以它是符合道德的根本要求的。
第二,为人民服务,其含义还不只是一般地为他人服务,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第三,为人民服务还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它既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也与向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有必然联系。
重视人民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以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尤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而且能够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二、为人民服务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现实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在充分尊重价值法则,尊重主体独立性的基础上,更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建立在为人民服务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是相互关心、谅解、友爱、信任。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尊重劳动者利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商品经济,竞争经济,更是服务经济。商品交换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也是一种服务的交换。因此,为人民服务,就能为广大群众接受。为人民服务不是不讲个人利益。搞合法经营,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第三,社会主义的义利观指导着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实践集中体现为职业道德的水平。为人民服务贯穿于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有力地促进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参考答案六:
一、答: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
为人民服务作为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国家,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都能够在不同岗位、不同层次、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融会贯通在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形成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应当大力提倡的高尚道德。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新时期的一个新发展。
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为人民的利益而英勇奋斗,是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一个根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强调人民的利益,是同强调社会主义的利益相一致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密切相联系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强调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强调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把“我是人民的儿子”作为他对人民的信仰和尊重。由此可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有其深刻含义和丰富内容的。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相成的。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一、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因此,在贯彻和实践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时,应当特别考虑为全国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参考答案七:
一、答:所谓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道德建设的灵魂,他决定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统率一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指导思想。
道德领域中所有的道德现象都要受道德核心的制约和规定,并以这一核心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在改革开放、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应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具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一、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曾深刻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宗旨,同时也是对无产阶级人生观、道德观的初步概括。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和他的战友们坚持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的同时,继续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列宁提出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再到毛泽东精辟地概括为“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重申“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党员的最高准绳”,直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体上反映了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主义道德核心的形成、发展、完善的过程,也正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
二、为人民服务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
道德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之一,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所产生,又为巩固和发展这一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虽然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等,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生产关系的主流和本质,它代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为人民服务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同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发展相一致。
三、为人民服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
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孤立的经济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就应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并且应以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平等友爱、竞争激励、共同前进的关系为基础,这决定了它所需要的必然是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和价值理性为依托,这便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之核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内容,为人民服务理所当然成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集中体现,而且也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原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倡导并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
四、为人民服务是实现道德价值的动因和精神支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从众多的先进楷模的行为中可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核心,就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崇高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也只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千百年来被反复提倡,并为社会各阶层所认同和笃行,成为贯穿始终的道德价值动因。
五、为人民服务实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统一,包含着社会主义道德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引导人们沿着社会主义道德的阶梯,不断向上攀登
为人民服务内涵广泛,那种认为为人民服务只适用于党员干部而不能推广到全体人民的看法是一种误解。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我们的社会,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都应当并且能够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
综上所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地位,着力发挥其对一切道德现象的统帅作用,并把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理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积极的、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其主要内容有:依照现行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第五篇: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国开终结考试版」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国开终结考试版]
(专为国开中央电大网上终结考试定制答案)
参考答案一:
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旧世界的过程中阐述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而且,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是进一步揭示出弊端的根源,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中自我否定的力量,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虽然它距离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典型的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从社会性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在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上,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应该比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的启示更多、更直接、更有意义。
第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共产主义有多重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
第一,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
第二,共产主义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崭新的社会状态。
第三,共产主义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为最终目的的实际行动,即共产主义实践。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共产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参考答案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见。把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一、社会物质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得到高度的发展,是因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方面的桎梏已被打破。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为丰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按需分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以及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上的。那种把“按需分配”理解为是为所欲为地索取等观点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歪曲。事实上,由于共产主义新人全面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及其发展更趋于合理,摆脱了私有制社会中那种人为膨胀的贪欲和被扭曲的需要,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不会去占用超出自己需要的物品。而且物质需要的满足使人们更多地追求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比如自我修养,创造性劳动和奉献的需要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克服了“按劳分配”的历史局限,第一次实现了人类社会在满足需要和分配上的真正平等。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是共产主义新人的重要体现。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分配上真正平等的实现,由于社会成员之间不再有物质利益上的冲突,由于社会教育发展等,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
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在消费品分配领域中的体现,也是共产主义社会能够实现“按需分配”的重要条件。人们在“各尽所能”地为社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产品之后,当然也就有理由“按需分配”地充分满足自己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人的精神境界表现在许多方面,集中体现在个人对于他人、个人对于集体和社会的态度上,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则表现为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和奉献。那时,人们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也极其乐意为社会公共事业做贡献。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三大差别的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是宏观层面的,也是微观层面的。共产主义社会还会有矛盾,因为在几乎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千万次的人际互动中,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些问题能够随时产生和随时解决,主要靠的是道德的调节,特别是靠人们的精神境界。当这样的精神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时候,生活就会真正成为高度和谐愉快的生活,人们之间真正形成和谐友爱的关系。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它指的是每一个人的发展,而不只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发展。那时,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人们的发展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条件。其次,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再次,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各方面才能都得到发展,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极大提高。最后,人的发展是充分的发展。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相互推动,共同提高,以实现更加充分的发展。第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同一个过程,可以说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根据经济社会形态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抽象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这个阶段是同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第二个阶段是以人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阶段,这一历史形态是同商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同产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在这里,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已的力量支配人,而是置于人们共同的控制之下。人们将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个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不会损害社会的发展,而且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巨大动力。第三、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彻底解放,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不仅实现了社会内部的和谐,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形成了和谐。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是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而是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合乎人类幸福生活和对美的追求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那时人们将自觉调节人口生产,并自觉保护自然。在人们的努力下,大自然将展示出更加美丽的景致。四、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给予我们当代的启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论来看,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所构建的和谐社会在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测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致的,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当今我国,从经济上,通过增加就业,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免征农业税,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及普通商品房等具体方法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大多数人民的意愿,同时对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一些权利给予尊重和保障;文化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社会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思想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理念的进步,它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继承更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指引了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答案三:
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资本主义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和剖析资本主义的过程中,对未来社会的组织状况、发展方向和基本特征等问题,作了科学的历史的预测和天才的设想。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科学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经过一个过渡阶段后,就进入未来社会。未来社会自身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最根本的是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未来社会的经济特征: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当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之后,就消灭了商品生产,消除了商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劳动产品的分配原则将是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而生活资料归个人直接占有;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生产劳动将给每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才能的机会,劳动成为需要和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城乡对立消除;未来社会的政治特征:消灭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未来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工人阶级的解放需要有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通过教育和训练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因为交往使“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化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因此“,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以严格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不是空想和教条式地预测未来。
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也有科学的成分,科学社会主义也有空想的成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空想的成分,而在于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与空想社会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只能求助于理性和正义。前者则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从绝对真理、理性、正义这些抽象的观念出发进行描绘的。
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醉心于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并宣称:“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对未来的革命的行动作纯学理的、必然是幻想的预测,只会转移对当前斗争的注意力”。“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这是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只有通过一定特征的制度才能实现。以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为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就“先进国家”的社会变革设想了一些措施,如剥夺地产、征收高额累进税、普遍劳动义务制、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教育和物质生产相结合、国家垄断资本和银行等。但恩格斯也指出,“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1886
年,恩格斯应邀谈社会主义的特征时指出:“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而且在实践的情况下设计的蓝图“越是创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于纯粹的幻想”。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指出:谁“以为他从这本书里会知道共产主义的千年王国看来到底是什么样子。谁期望得到这种愉快,谁就大错特错了”。1893
年5
月11
日,恩格斯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提出的“你们德国社会党人给自己提出什么样的最终目标”时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
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
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的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在目前的君主联邦制政府的统治下,这是不可能的。”1894
年1
月,有人请恩格斯写一段题词来表达社会主义新纪元的想法,恩格斯回答说:“要用不多几个字来表达未来新时代的思想,同时既不堕入空想社会主义,又不流于空泛辞藻,这个任务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他抄录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作为题词:“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现。
在有个别人时常攻击我们,说中国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搞资本主义。其根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我们搞的这一套东西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抛弃了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等;
二是有些社会政策中有一些资本主义的东西,如存在剥削、非公有经济占很大比重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应该持什么态度呢?当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不是法律,违反任何一条就是犯法,就要受到惩罚;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不是宗教,我们要顶礼膜拜,否则就是大逆不道。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科学就要研究、试验、证伪,不意味着一切都是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只是粗线条的大致轮廓和发展方向,没有为未来社会设计详尽的具体方案。这就告诉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而应当把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最高纲领与每个阶段的现实纲领结合起来。
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出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我们既要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理想主义是有魅力的,现实主义是必须的,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根据一定的历史条件得出的结论,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和探讨与现实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既要反对像“文革”中生搬硬套的错误做法,也要反对简单对照现实状况从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作出否定性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认识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然随着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得出新认识。
任何认识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低估了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能力和发展的巨大潜能,乐观估计了社会主义胜利的速度和时间,当然,没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当代面目也许会更加狰狞、虚伪。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亲身经历过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活,他们的结论主要借助于严密的逻辑论证,而主要不是从具体实践经验中概括的,关于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总结并不完全具有普遍性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研究的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设想搞社会主义的前提必须有发达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至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用列宁的话就是他们“没有留下任何明确的可供引用的文字和无可反驳的指示”。
中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一些设想即使是正确的,也不是目前所要采取的措施,即使有的结论正确,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要和具体的时代实践相结合,决不能用本本束缚我们的手脚,一切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我们“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达”。列宁也指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没有必要也不能苛求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今天的社会设计详尽的具体方案。如果把他们的理论当成现成的公式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甚至当作各种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不再做进一步研究,那么这样的结果不符合历史事实和进程,他们的理论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许多学者认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一个重要的教训,是它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某些具体设想错当成永恒的、终极的绝对真理,把纯而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实行计划经济等,套到了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是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一切立足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国情,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才是真正意义上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答案四: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作出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基本准则和要求。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私有制是造成资本主义罪恶和社会不平等等一切问题的根源,因此未来的新社会应该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因此,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要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把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无产阶级建立的未来新社会,将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将给所有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具有的主要形式,应当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任意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构成方式。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分析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社会生产有计划和按比例的内在统一性。“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是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比较上讲的,是针对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弊端讲的,不能与后来一些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画等号。马克思还认为,在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应当实行具有不同特征的分配制度。在第一阶段,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当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原则,这与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相比,无疑是一个历史性进步。这种分配方式尽管存在历史局限性,但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以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观点。他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自觉地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合乎自然发展规律、合乎人类幸福生活和对追求美丽环境的方式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动态的平衡。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经济斗争是指无产阶级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最熟悉、最普遍采取的斗争形式;政治斗争是指无产阶级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斗争,它是无产阶级反对整个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思想斗争是指无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同反马克思主义进行的斗争,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灵魂。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就会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国家政权,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前提和首要标志。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第五,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一般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政党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资产阶级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要从自发走向自觉并取得最终胜利,必须建立起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政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后,要改造旧社会,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也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即共产党领导。这是无产阶级实现其推翻旧社会、建设新社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所在。原因就在于:其一,无产阶级政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无产阶级的利益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中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应当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工人组织,它是各国工人运动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其二,无产阶级政党是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强调,“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自觉斗争的启迪者和组织者,“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其三,无产阶级政党具有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党的纲领建设,《共产党宣言》是他们亲自制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第一个科学纲领。他们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保持党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高度一致,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是保证党团结统一和步调一致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严格纪律的组织涣散的政党,本身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马克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这就是说,取得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以自己的革命专政来巩固革命成果,并实现对旧社会的改造,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在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多数人实行民主的基础上,对资产阶级和其他敌对分子少数人实行的专政。这种专政本身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逐渐消亡,京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