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期末小论文)
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
姓名:陈璐瑶学号:11992100成绩:破产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4年,部分人大代表在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制定企业破产法,并于1986年12月2日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开始试行。针对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发展,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以及管理层收购的盛行,历时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从企业破产法的准备到试行再到正式颁布,期间历时之久也反映了其立法的复杂性。
企业破产法(试行)的立法宗旨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全民所有制企业自主经营,加强经济责任制和民主管理,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保护债权人、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法。可以从中了解到,初次公布试行破产法是在改革前进过程中,更多的站在国家的角度说明问题,从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和经济体质改革角度出发,强调了国家的主导地位,最终落脚于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明显与当时的社会局面紧密相连。
新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是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新企业破产法则更加强调市场经济,站在公平的角度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公平处理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非公经济企业的债权债务,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政府不再对破产过多干预。尊重和服从了市场经济规律。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最终确立,并促进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就是在制定这部法律需要达到的目的,对于企业破产这个事情而言,它不仅关系到国家,企业本身,职工以及存在业务往来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整个经济秩序的问题,所以对于企业破产法的宗旨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规范企业破产程序
企业破产法针对破产程序进行了规范,包括其申请、受理等均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要求,通过法定程序,使债务得以延缓或者公平的清偿,同样也包括各个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说明,使得整个或称清晰明了,并且更加的规范,方便企业破产这一问题得到快速的公平的合理的解决,强调了复杂问题的程序化,有利于及时解决各方之间的有关的破产矛盾冲突,有利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规范,保证破产的企业成功退出市场,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
(二)公平清理债券债务
在企业破产法中规定,在对破产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处理的过程中,应当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的保护各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于企业申请破产,则表明其企业的资本不能够抵偿其债务,所以就更需要在对破产企业的全部财产进行彻彻底底的清查之后,按照破产程序中规定的清偿顺序,逐步明确的公平清偿,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平是破
产应当实现的最为重要的目标,同时也是破产程序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通过破产程序可以更好的协调各个债权人之间根据债务人的有限的财产的利益冲突。
(三)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针对企业破产而言,在一般的破产事件中,债权人往往会是受害者,由于破产企业的资产有限无法正常及时偿还所欠的债务,而且对于企业而言,往往被拖欠的债务人不止一个,多个债务人的利益都面临这无法被正常清偿的损失,法律在对此进行规定的时候就要求依靠破产程序中具体情况来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是破产法所关注的重点,要求债务人在彻底清查企业资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满足债权人的利益。
(四)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在企业破产中,债务人由于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造成企业破产。其应当积极配合有关机关的财产清查等,按照实体法对不同性质的债权人的先后偿还次序,同时破产程序进行的过程中,也应当维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例如兼顾对债务人再生能力的维护。同时,在企业资不抵债的时候,对其进行破产清算也是间接对债务人的保护,避免其陷入被众多公司追债诉讼等,导致更大的债务。重整制度也是对债务人保护的直接体现,对债务人实施“破产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整成功后,债务人可以正常经营,债权人虽然让渡了及时获偿的权利,但是却获得了较高比例的清偿。
(五)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企业破产法强调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企业破产法通过法律规范,在保证债权和债务人的利益的前提下,维护市场公平,依法妥善处理破产财产,从而有助于减少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制定企业破产法,可以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让丧失经营能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及时被淘汰,并有序地退出市场。企业破产法是商品经济社会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企业破产法破产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立法宗旨与时俱进从各个方面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涉及企业本身和债权人,同时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它对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障债务人、债权人利益等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2006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申请和受理
第一节 申
请
第二节 受
理
第三章 管理人
第四章 债务人财产
第五章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第六章 债权申报
第七章 债权人会议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债权人委员会
第八章 重
整
第一节 重整申请和重整期间
第二节 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
第三节 重整计划的执行
第九章 和
解
第十章 破产清算
第一节 破产宣告
第二节 变价和分配
第三节 破产程序的终结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定本法。
第二条 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
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
第三条 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四条 破产案件审理程序,本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
第五条 依照本法开始的破产程序,对债务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财产发生效力。
对外国法院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破产案件的判决、裁定,涉及债务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财产,申请或者请求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照互惠原则进行审查,认为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不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的,裁定承认和执行。
第六条 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应当依法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依法追究破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二章 申请和受理 第一节 申
请
第七条 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规定的情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
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第八条 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应当提交破产申请书和有关证据。
破产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目的;
(三)申请的事实和理由;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载明的其他事项。
债务人提出申请的,还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职工安置预案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
第九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申请人可以请求撤回申请。
第二节 受
理
第十条 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通知债务人。债务人对申请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人民法院的通知之日起七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人民法院应当自异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裁定是否受理。
除前款规定的情形外,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破产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裁定是否受理。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前两款规定的裁定受理期限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 2
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申请人。
债权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债务人应当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
第十二条 人民法院裁定不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至破产宣告前,经审查发现债务人不符合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可以裁定驳回申请。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
第十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裁定受理破产申请之日起二十五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
通知和公告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名称或者姓名;
(二)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时间;
(三)申报债权的期限、地点和注意事项;
(四)管理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及其处理事务的地址;
(五)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的要求;
(六)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七)人民法院认为应当通知和公告的其他事项。
第十五条 自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裁定送达债务人之日起至破产程序终结之日,债务人的有关人员承担下列义务:
(一)妥善保管其占有和管理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二)根据人民法院、管理人的要求进行工作,并如实回答询问;
(三)列席债权人会议并如实回答债权人的询问;
(四)未经人民法院许可,不得离开住所地;
(五)不得新任其他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前款所称有关人员,是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经人民法院决定,可以包括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 3
效。
第十七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应当向管理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
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者财产持有人故意违反前款规定向债务人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使债权人受到损失的,不免除其清偿债务或者交付财产的义务。
第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对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有权决定解除或者继续履行,并通知对方当事人。管理人自破产申请受理之日起二个月内未通知对方当事人,或者自收到对方当事人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未答复的,视为解除合同。
管理人决定继续履行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应当履行;但是,对方当事人有权要求管理人提供担保。管理人不提供担保的,视为解除合同。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
第二十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应当中止;在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后,该诉讼或者仲裁继续进行。
第二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只能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
第三章 管理人
第二十二条 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
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
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第二十三条 管理人依照本法规定执行职务,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
管理人应当列席债权人会议,向债权人会议报告职务执行情况,并回答询问。
第二十四条 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
人民法院根据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在征询有关社会中介机构的意见后,指定该机构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管理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管理人:
(一)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
(二)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
(三)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四)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其他情形。
个人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参加执业责任保险。
第二十五条 管理人履行下列职责:
(一)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二)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制作财产状况报告;
(三)决定债务人的内部管理事务;
(四)决定债务人的日常开支和其他必要开支;
(五)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六)管理和处分债务人的财产;
(七)代表债务人参加诉讼、仲裁或者其他法律程序;
(八)提议召开债权人会议;
(九)人民法院认为管理人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本法对管理人的职责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或者有本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
第二十七条 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
第二十八条 管理人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聘用必要的工作人员。
管理人的报酬由人民法院确定。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报酬有异议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
第二十九条 管理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辞去职务。管理人辞去职务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
第四章 债务人财产
第三十条 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为债务人财产。
第三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一)无偿转让财产的;
(二)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的;
(三)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
(四)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
(五)放弃债权的。
第三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除外。
第三十三条 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下列行为无效:
(一)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的;
(二)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
第三十四条 因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或者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行为而取得的债务人的财产,管理人有权追回。
第三十五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的出资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的,管理人应当要求该出资人缴纳所认缴的出资,而不受出资期限的限制。
第三十六条 债务人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管理人应当追回。
第三十七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可以通过清偿债务或者提供为债权人接受的担保,取回质物、留置物。
前款规定的债务清偿或者替代担保,在质物或者留置物的价值低于被担保的债权额时,以该质物或者留置物当时的市场价值为限。
第三十八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占有的不属于债务人的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可以通过管理人取回。但是,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出卖人已将买卖标的物向作为买受人的债务人发运,债务人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的,出卖人可以取回在运途中的标的物。但是,管理人可以支付全部价款,请求出卖人交付标的物。
第四十条 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张抵销。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抵销:
(一)债务人的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取得他人对债务人的债权的;
(二)债权人已知债务人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破产申请的事实,对债务人负担债务的;但是,债权人因为法律规定或者有破产申请一年前所发生的原因而负担债务的除外;
(三)债务人的债务人已知债务人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者破产申请的事实,对债务人取得债权的;但是,债务人的债务人因为法律规定或者有破产申请一年前所发生的原因而取得债权的除外。
第五章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
第四十一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发生的下列费用,为破产费用:
(一)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二)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三)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第四十二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发生的下列债务,为共益债务:
(一)因管理人或者债务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 6
产生的债务;
(二)债务人财产受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三)因债务人不当得利所产生的债务;
(四)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其他债务;
(五)管理人或者相关人员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
(六)债务人财产致人损害所产生的债务。
第四十三条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
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破产费用。
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或者共益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
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应当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并予以公告。
第六章 债权申报
第四十四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债权的债权人,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期限。债权申报期限自人民法院发布受理破产申请公告之日起计算,最短不得少于三十日,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四十六条 未到期的债权,在破产申请受理时视为到期。
附利息的债权自破产申请受理时起停止计息。
第四十七条 附条件、附期限的债权和诉讼、仲裁未决的债权,债权人可以申报。
第四十八条 债权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
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不必申报,由管理人调查后列出清单并予以公示。职工对清单记载有异议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职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九条 债权人申报债权时,应当书面说明债权的数额和有无财产担保,并提交有关证据。申报的债权是连带债权的,应当说明。
第五十条 连带债权人可以由其中一人代表全体连带债权人申报债权,也可以共同申报债权。
第五十一条 债务人的保证人或者其他连带债务人已经代替债务人清偿债 7
务的,以其对债务人的求偿权申报债权。
债务人的保证人或者其他连带债务人尚未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的,以其对债务人的将来求偿权申报债权。但是,债权人已经向管理人申报全部债权的除外。
第五十二条 连带债务人数人被裁定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的,其债权人有权就全部债权分别在各破产案件中申报债权。
第五十三条 管理人或者债务人依照本法规定解除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以因合同解除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申报债权。
第五十四条 债务人是委托合同的委托人,被裁定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受托人不知该事实,继续处理委托事务的,受托人以由此产生的请求权申报债权。
第五十五条 债务人是票据的出票人,被裁定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该票据的付款人继续付款或者承兑的,付款人以由此产生的请求权申报债权。
第五十六条 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债权人未申报债权的,可以在破产财产最后分配前补充申报;但是,此前已进行的分配,不再对其补充分配。为审查和确认补充申报债权的费用,由补充申报人承担。
债权人未依照本法规定申报债权的,不得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利。
第五十七条 管理人收到债权申报材料后,应当登记造册,对申报的债权进行审查,并编制债权表。
债权表和债权申报材料由管理人保存,供利害关系人查阅。
第五十八条 依照本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编制的债权表,应当提交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核查。
债务人、债权人对债权表记载的债权无异议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确认。
债务人、债权人对债权表记载的债权有异议的,可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七章 债权人会议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五十九条 依法申报债权的债权人为债权人会议的成员,有权参加债权人会议,享有表决权。
债权尚未确定的债权人,除人民法院能够为其行使表决权而临时确定债权额的外,不得行使表决权。
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人,未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对于本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七项、第十项规定的事项不享有表决权。
债权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出席债权人会议,行使表决权。代理人出席债权人会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或者债权人会议主席提交债权人的授权委托书。
债权人会议应当有债务人的职工和工会的代表参加,对有关事项发表意见。
第六十条 债权人会议设主席一人,由人民法院从有表决权的债权人中指定。
债权人会议主席主持债权人会议。
第六十一条 债权人会议行使下列职权:
(一)核查债权;
(二)申请人民法院更换管理人,审查管理人的费用和报酬;
(三)监督管理人;
(四)选任和更换债权人委员会成员;
(五)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
(六)通过重整计划;
(七)通过和解协议;
(八)通过债务人财产的管理方案;
(九)通过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
(十)通过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
(十一)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债权人会议行使的其他职权。
债权人会议应当对所议事项的决议作成会议记录。
第六十二条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自债权申报期限届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召开。
以后的债权人会议,在人民法院认为必要时,或者管理人、债权人委员会、占债权总额四分之一以上的债权人向债权人会议主席提议时召开。
第六十三条 召开债权人会议,管理人应当提前十五日通知已知的债权人。
第六十四条 债权人会议的决议,由出席会议的有表决权的债权人过半数通过,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二分之一以上。但是,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债权人认为债权人会议的决议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利益的,可以自债权人会议作出决议之日起十五日内,请求人民法院裁定撤销该决议,责令债权人会议依法重新作出决议。
债权人会议的决议,对于全体债权人均有约束力。
第六十五条 本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八项、第九项所列事项,经债权人会议表决未通过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本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第十项所列事项,经债权人会议二次表决仍未通过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对前两款规定的裁定,人民法院可以在债权人会议上宣布或者另行通知债权人。
第六十六条 债权人对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作出的裁定不服的,债权额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二分之一以上的债权人对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作出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宣布之日或者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该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第二节 债权人委员会
第六十七条 债权人会议可以决定设立债权人委员会。债权人委员会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债权人代表和一名债务人的职工代表或者工会代表组成。债权人委员会成员不得超过九人。
债权人委员会成员应当经人民法院书面决定认可。
第六十八条 债权人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
(一)监督债务人财产的管理和处分;
(二)监督破产财产分配;
(三)提议召开债权人会议;
(四)债权人会议委托的其他职权。
债权人委员会执行职务时,有权要求管理人、债务人的有关人员对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作出说明或者提供有关文件。
管理人、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拒绝接受监督的,债权人委员会有权就监督事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决定;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作出决定。
第六十九条 管理人实施下列行为,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
(一)涉及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权益的转让;
(二)探矿权、采矿权、知识产权等财产权的转让;
(三)全部库存或者营业的转让;
(四)借款;
(五)设定财产担保;
(六)债权和有价证券的转让;
(七)履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
(八)放弃权利;
(九)担保物的取回;
(十)对债权人利益有重大影响的其他财产处分行为。
未设立债权人委员会的,管理人实施前款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报告人民法院。
第八章 重
整 第一节 重整申请和重整期间
第七十条 债务人或者债权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对债 10
务人进行重整。
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十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第七十一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申请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裁定债务人重整,并予以公告。
第七十二条 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至重整程序终止,为重整期间。
第七十三条 在重整期间,经债务人申请,人民法院批准,债务人可以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依照本法规定已接管债务人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本法规定的管理人的职权由债务人行使。
第七十四条 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可以聘任债务人的经营管理人员负责营业事务。
第七十五条 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
在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可以为该借款设定担保。
第七十六条 债务人合法占有的他人财产,该财产的权利人在重整期间要求取回的,应当符合事先约定的条件。
第七十七条 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出资人不得请求投资收益分配。
在重整期间,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债务人的股权。但是,经人民法院同意的除外。
第七十八条 在重整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管理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请求,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一)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和财产状况继续恶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
(二)债务人有欺诈、恶意减少债务人财产或者其他显著不利于债权人的行为;
(三)由于债务人的行为致使管理人无法执行职务。
第二节 重整计划的制定和批准
第七十九条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
前款规定的期限届满,经债务人或者管理人请求,有正当理由的,人民法院 11
可以裁定延期三个月。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未按期提出重整计划草案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第八十条 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债务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管理人负责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由管理人制作重整计划草案。
第八十一条 重整计划草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债务人的经营方案;
(二)债权分类;
(三)债权调整方案;
(四)债权受偿方案;
(五)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
(六)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
(七)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
第八十二条 下列各类债权的债权人参加讨论重整计划草案的债权人会议,依照下列债权分类,分组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
(一)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
(二)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三)债务人所欠税款;
(四)普通债权。
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决定在普通债权组中设小额债权组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
第八十三条 重整计划不得规定减免债务人欠缴的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该项费用的债权人不参加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
第八十四条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重整计划草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召开债权人会议,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
出席会议的同一表决组的债权人过半数同意重整计划草案,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该组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即为该组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向债权人会议就重整计划草案作出说明,并回答询问。
第八十五条 债务人的出资人代表可以列席讨论重整计划草案的债权人会 12
议。
重整计划草案涉及出资人权益调整事项的,应当设出资人组,对该事项进行表决。
第八十六条 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时,重整计划即为通过。
自重整计划通过之日起十日内,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批准重整计划的申请。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批准,终止重整程序,并予以公告。
第八十七条 部分表决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同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协商。该表决组可以在协商后再表决一次。双方协商的结果不得损害其他表决组的利益。
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拒绝再次表决或者再次表决仍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但重整计划草案符合下列条件的,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草案:
(一)按照重整计划草案,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债权就该特定财产将获得全额清偿,其因延期清偿所受的损失将得到公平补偿,并且其担保权未受到实质性损害,或者该表决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二)按照重整计划草案,本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所列债权将获得全额清偿,或者相应表决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三)按照重整计划草案,普通债权所获得的清偿比例,不低于其在重整计划草案被提请批准时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所能获得的清偿比例,或者该表决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四)重整计划草案对出资人权益的调整公平、公正,或者出资人组已经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五)重整计划草案公平对待同一表决组的成员,并且所规定的债权清偿顺序不违反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
(六)债务人的经营方案具有可行性。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重整计划草案符合前款规定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裁定批准,终止重整程序,并予以公告。
第八十八条 重整计划草案未获得通过且未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获得批准,或者已通过的重整计划未获得批准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重整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第三节 重整计划的执行
第八十九条 重整计划由债务人负责执行。
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后,已接管财产和营业事务的管理人应当向债务 13
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
第九十条 自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之日起,在重整计划规定的监督期内,由管理人监督重整计划的执行。
在监督期内,债务人应当向管理人报告重整计划执行情况和债务人财务状况。
第九十一条 监督期届满时,管理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监督报告。自监督报告提交之日起,管理人的监督职责终止。
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监督报告,重整计划的利害关系人有权查阅。
经管理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裁定延长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
第九十二条 经人民法院裁定批准的重整计划,对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均有约束力。
债权人未依照本法规定申报债权的,在重整计划执行期间不得行使权利;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后,可以按照重整计划规定的同类债权的清偿条件行使权利。
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受重整计划的影响。
第九十三条 债务人不能执行或者不执行重整计划的,人民法院经管理人或者利害关系人请求,应当裁定终止重整计划的执行,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人民法院裁定终止重整计划执行的,债权人在重整计划中作出的债权调整的承诺失去效力。债权人因执行重整计划所受的清偿仍然有效,债权未受清偿的部分作为破产债权。
前款规定的债权人,只有在其他同顺位债权人同自己所受的清偿达到同一比例时,才能继续接受分配。
有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为重整计划的执行提供的担保继续有效。
第九十四条 按照重整计划减免的债务,自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时起,债务人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第九章 和
解
第九十五条 债务人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和解;也可以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向人民法院申请和解。
债务人申请和解,应当提出和解协议草案。
第九十六条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和解申请符合本法规定的,应当裁定和解,予以公告,并召集债权人会议讨论和解协议草案。
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自人民法院裁定和解之日起可以行使权利。
第九十七条 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的决议,由出席会议的有表决权的债 14
权人过半数同意,并且其所代表的债权额占无财产担保债权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
第九十八条 债权人会议通过和解协议的,由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终止和解程序,并予以公告。管理人应当向债务人移交财产和营业事务,并向人民法院提交执行职务的报告。
第九十九条 和解协议草案经债权人会议表决未获得通过,或者已经债权人会议通过的和解协议未获得人民法院认可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止和解程序,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第一百条 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的和解协议,对债务人和全体和解债权人均有约束力。
和解债权人是指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无财产担保债权的人。
和解债权人未依照本法规定申报债权的,在和解协议执行期间不得行使权利;在和解协议执行完毕后,可以按照和解协议规定的清偿条件行使权利。
第一百零一条 和解债权人对债务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受和解协议的影响。
第一百零二条 债务人应当按照和解协议规定的条件清偿债务。
第一百零三条 因债务人的欺诈或者其他违法行为而成立的和解协议,人民法院应当裁定无效,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和解债权人因执行和解协议所受的清偿,在其他债权人所受清偿同等比例的范围内,不予返还。
第一百零四条 债务人不能执行或者不执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经和解债权人请求,应当裁定终止和解协议的执行,并宣告债务人破产。
人民法院裁定终止和解协议执行的,和解债权人在和解协议中作出的债权调整的承诺失去效力。和解债权人因执行和解协议所受的清偿仍然有效,和解债权未受清偿的部分作为破产债权。
前款规定的债权人,只有在其他债权人同自己所受的清偿达到同一比例时,才能继续接受分配。
有本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为和解协议的执行提供的担保继续有效。
第一百零五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债务人与全体债权人就债权债务的处理自行达成协议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裁定认可,并终结破产程序。
第一百零六条 按照和解协议减免的债务,自和解协议执行完毕时起,债务人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第十章 破产清算
第一节 破产宣告
第一百零七条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规定宣告债务人破产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和管理人,自裁定作出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
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债务人称为破产人,债务人财产称为破产财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称为破产债权。
第一百零八条 破产宣告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并予以公告:
(一)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足额担保或者为债务人清偿全部到期债务的;
(二)债务人已清偿全部到期债务的。
第一百零九条 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
第一百一十条 享有本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权利的债权人行使优先受偿权利未能完全受偿的,其未受偿的债权作为普通债权;放弃优先受偿权利的,其债权作为普通债权。
第二节 变价和分配
第一百一十一条 管理人应当及时拟订破产财产变价方案,提交债权人会议讨论。
管理人应当按照债权人会议通过的或者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规定裁定的破产财产变价方案,适时变价出售破产财产。
第一百一十二条 变价出售破产财产应当通过拍卖进行。但是,债权人会议另有决议的除外。
破产企业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变价出售。企业变价出售时,可以将其中的无形资产和其他财产单独变价出售。
按照国家规定不能拍卖或者限制转让的财产,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方式处理。
第一百一十三条 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
(一)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二)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三)普通破产债权。
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破产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照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第一百一十四条 破产财产的分配应当以货币分配方式进行。但是,债权人会议另有决议的除外。
第一百一十五条 管理人应当及时拟订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提交债权人会议讨论。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参加破产财产分配的债权人名称或者姓名、住所;
(二)参加破产财产分配的债权额;
(三)可供分配的破产财产数额;
(四)破产财产分配的顺序、比例及数额;
(五)实施破产财产分配的方法。
债权人会议通过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后,由管理人将该方案提请人民法院裁定认可。
第一百一十六条 破产财产分配方案经人民法院裁定认可后,由管理人执行。
管理人按照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实施多次分配的,应当公告本次分配的财产额和债权额。管理人实施最后分配的,应当在公告中指明,并载明本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
第一百一十七条 对于附生效条件或者解除条件的债权,管理人应当将其分配额提存。
管理人依照前款规定提存的分配额,在最后分配公告日,生效条件未成就或者解除条件成就的,应当分配给其他债权人;在最后分配公告日,生效条件成就或者解除条件未成就的,应当交付给债权人。
第一百一十八条 债权人未受领的破产财产分配额,管理人应当提存。债权人自最后分配公告之日起满二个月仍不领取的,视为放弃受领分配的权利,管理人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第一百一十九条 破产财产分配时,对于诉讼或者仲裁未决的债权,管理人应当将其分配额提存。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满二年仍不能受领分配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提存的分配额分配给其他债权人。
第三节 破产程序的终结
第一百二十条 破产人无财产可供分配的,管理人应当请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管理人在最后分配完结后,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财产分配报告,并 17
提请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管理人终结破产程序的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终结破产程序的裁定。裁定终结的,应当予以公告。
第一百二十一条 管理人应当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十日内,持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的裁定,向破产人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一百二十二条 管理人于办理注销登记完毕的次日终止执行职务。但是,存在诉讼或者仲裁未决情况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三条 自破产程序依照本法第四十三条第四款或者第一百二十条的规定终结之日起二年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按照破产财产分配方案进行追加分配:
(一)发现有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规定应当追回的财产的;
(二)发现破产人有应当供分配的其他财产的。
有前款规定情形,但财产数量不足以支付分配费用的,不再进行追加分配,由人民法院将其上交国库。
第一百二十四条 破产人的保证人和其他连带债务人,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债权人依照破产清算程序未受清偿的债权,依法继续承担清偿责任。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一百二十五条 企业董事、监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致使所在企业破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人员,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一百二十六条 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的有关人员,经人民法院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并依法处以罚款。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
第一百二十七条 债务人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向人民法院提交或者提交不真实的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情况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以罚款。
债务人违反本法规定,拒不向管理人移交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的,或者伪造、销毁有关财产证据材料而使财产状况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处以罚款。
第一百二十八条 债务人有本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 18 的行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二十九条 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擅自离开住所地的,人民法院可以予以训诫、拘留,可以依法并处罚款。
第一百三十条 管理人未依照本法规定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一百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百三十二条 本法施行后,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
第一百三十三条 在本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第一百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有本法第二条规定情形的,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该金融机构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出现重大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采取接管、托管等措施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中止以该金融机构为被告或者被执行人的民事诉讼程序或者执行程序。
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依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
第一百三十五条 其他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的清算,属于破产清算的,参照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
第一百三十六条 本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三篇:破产立法研究资料之六 日本破产法
破产立法研究资料
(六)日本破产法律制度2006-11-22
胡健
一、日本破产法律制度的历史沿革
日本破产制度历史悠久,早在镰仓时代,就有将交不起租税者的财产没收的规定。在江户幕府时代(1603-1867),建立了所谓的“身代限”和“分散”制度,前者规定:对于不能还债的债务人,以强制命令将其全部财产交付债权人;后者则规定:债务人可以通过申报,宣布家资分散,将包括衣物、刀具等财产交付债权人;不过,这种制度实际上只是一种宣告手段,接下来由债权者自己处理债务人的财物。
1872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最初的成文法——《华士族平民身代限规则》,该法继承了江户时代的做法,实际上将“身代限”用来表示破产和强制执行两个方面,其对象包括商人在内的所有人。
这些立法活动,只是日本破产法的萌芽,并不具备破产法的一般特征。此后,明治政府在各个领域大力推进立法,其中包括1890年制定的旧商法。旧商法的第三编是破产编,在旧商法延期施行后,经过数次修改,于1893年作为单行法实施,习惯上称之为旧破产法。该法效仿法国破产法的原则,采取了“商人破产主义”,即只有商人可以根据法律宣告破产。对于非商人,则另行制定了《家资分散法》(1890),规定对于即使强制执行也无力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可以根据法院的职权或自己的申报,宣告“家资分散”。
旧破产法实施以后,朝野各方都感到不够完善,再加上商法的修改以德国的法典为蓝本,与效仿法国破产法的旧破产法产生了不协调;因此,当时的法典调查委员会在修改商法的同时,对旧破产法也进行了修改,并于1902年公布了修改草案。在修改草案的基础上,日本政府的法典调查委员会继续进行调查研究,在1922年完成了最后法案,法案经议会通过后,于1923年开始实施,即现行的日本破产法。
20世纪50年代,日本立法机关考察了美国破产法中有关公司再建的内容后,认为国内存在大量中小企业,更生型的破产处理更适合国情;于是,“公司更生法”应运而生(1952)。该法第一条明确规定,本法的目的是,对于处于困境而又有再建希望的股份公司,一面调整其债权人、股东及其他关系人的利害关系,一面谋求其事业的保持和更生。公司更生法的特点就在于在破产清算时,既防止企业解体而谋求其更生,又力求在相当程度上满足利害关系人的要求。由于更生法在各方面都比以解体为前提的破产法更合理、更有益,所以更生法制定后,实际上采取了公司更生手续比破产手续优先的原则。至于更生手续,主要有制定更生计划,在计划中提出更生期限、更换担保者、申请免除部分债务、债权人转变成股东、申请设立其他公司等。更生计划必须经利害关系者的法定多数同意,法院最后批准。
与更生法的制定相适应,1952年修改了破产法,导入了英美法中的破产免责制度。所谓破产免责,即对于破产公司经清算、偿还后的残存债务,采取免除其偿还义务的方法。可见,这一方法与公司更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免除了残存债务的后顾之忧,破产公司才得以顺利进行再建、更生。这种免责主义的对象主要是自然人,强调债权人对于帮助破产公司更生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当然,免责主义不是无条件的,因破产人恶意、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被雇用人的工资和特殊的债权等,则不在免责范围内。从美国破产法中直接引进的破产免责制度,因为与日本传统文化相抵触,因而在相当时期内并未很好地实行。但经过二十多年,日本经济有了重大发展,消费者信贷、分期付款等制度在日本已不断普及,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美国破产法律制度的态度也随之改变。(小岛武司:《比较法在移植外国法律中的第二任务》,载《比较法学的新动向》,第49-53页)
1977年,日本第84号法律颁布了《中小企业倒产防止共济法》,规定破产和解、公司更生、公司整理和特别清算等申请的提出,正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金融机关被告知基于某种事实必须停止交易,从而正式引入了“倒产”(指债务人在偿还期内不能偿还债务的状态)这一日本独有的法律术语。与“倒产”相对的破产仅仅指破产清算,属于狭义破产法的范畴。因而日本破产法学者认为,日本现行倒产法体系包括两种类型:解体清算型和再建清算型。解体清算型主要包括破产清算和特别清算。再建型清算主要包括公司更生、公司整理和民事再生。直到1999年《民事再生法》的颁布,日本才废除了实施近80年的《和解法》,并从此形成了日本特殊的“倒产”法律体系,即由破产清算、公司整理、公司更生和民事再生四部分组成。日本公司或自然人发生倒产情形,如何适用法律,是选择公司更生法还是公司整理制度,是适用破产法还是特别清算,抑或是适用民事再生法,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公司规模、债权人人数、担保债权人的态度等。
二、日本倒产法律体系中的破产法
日本破产法规定的内容主要是一般破产清算。破产清算适用的对象是自然人和法人,破产原因是支付不能或债务超过,由债权人、债务人以及相当于债务人地位的法人的理事等提出申请(例外的情形可以依职权宣告破产,破产法第132条、第133条第1款、公司更生法第23条第1款、第26条第1款),法院宣告破产,同时以清算程序为中心选任破产管财人实施破产清算。破产管财人一经选定,债务人就成为破产者,其对财产的管理处分权全部转移给破产管财人。法院在宣告破产的同时,公告债权申报期间、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期间、债权调查期间。通知破产程序开始前直到的全部债权人,对破产人的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作为别除权人。其他所有债权人作为破产债权人强制其参加破产程序,如果不参加破产程序,就得不到分配和清偿。因此,破产程序一经开始,即使债权人通过生效判决、公证证书等获得债权确认,也禁止通过个别强制执行程序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从该意义上讲,一般破产也称为概括执行,相对于个别执行而言的。对于第三人所有的混入破产财团的财产,破产管财人允许第三人取回。此时第三人称之为取回权人。别除权人(民事留置权除外)可以自由行使其权利,并获得优先受偿,税收及杂费优先。在破产宣告时,对破产者负有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行使抵消权实现债权。相反,破产宣告前因破产者的处分属于破产财团之外的财产,破产管财人享有否认权,该权利与日本民法第424条规定的债权人的撤销权相类似,所不同的是,破产管财人可以行使否认权取回该财产。破产债权人为了从破产财团中接受清偿,在一定期间内申报债权,在债权调查期间,在此基础上确定分配清偿的数额。分配结束后,待法院作出终结决定,宣告破产程序终止。破产程序终止后,债务人是自然人的,特别是消费者破产的情况,为了将来经济上的复苏,承认免责制度以及恢复其公私法上资格的复权制度。
三、日本倒产法律体系中的公司更生法
在运用公权力处理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方面,日本的公司更生法虽然与破产法、和解法相并列,但其产生却比较晚。1922年4月25日,日本同时颁布了破产法与和解法,公司更生法问世则是30年后的1952年6月7日。当时的日本正处于战败后的混乱状态,就业压力沉重,金融秩序混乱,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背景下,日本不得不改革破产法和和解法,并酝酿制定公司更生法,从而使得困境企业顺利度过特殊经济环境带来的暂时困难,免于破产,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
日本公司更生法由11章、295条组成,其主要内容为: 第一章为总则,明确该法的目的、更生程序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更生事件的管辖、上诉、公告、传讯、立案等。
第二章是对如何进入更生程序的有关规定,包括更生的申请程序、申请书必须记载的内容、预交手续费的标准、对申请的调查、申请的驳回、财产的保全与保全管理人、处在运输过程中的物资的调回、监查员的职责、更生程序的公告和通知、有关文件的管理与提供、进入更生程序的公司的行为、法院的处置权、鉴定与监督等。
第三章是对财务管理人和调查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包括人员的选任与辞退、财产管理人的职责与义务、调查过程中的取证、鉴定与监督等。
第四章是对更生债权人、更生担保权人和股东的有关规定,包括更生债权的定义、公司与其业务对方公司的双边合同、进入更生程序后的公司收付支票等各种票据的办法、租赁契约、对偿还更生债权的规定(原则上禁止)、将来求偿权、雇员退职津贴索要权、更生债权人、更生担保权人以及股东的权利、对有争议的更生债权和更生担保债权的诉讼及其受理等。
第五章是对关系人会议的有关规定,包括会议日期、会议目的的确定和通知办法、法院对会议的指导、决议权的确认、行使或代理行使办法、排除不正当决议者等。
第六章是有关更生程序开始后的程序问题,包括对公司业务、财产以及邮件的管理办法,评估财产价额,编制财产目录和借贷帐目表,整理其他有关文件,财产管理人提出调查报告,聘请法律顾问,召集第一次关系人会议(法院就公司更生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编制和提出更生计划方案,将更生计划方案提交关系人会议讨论,就公司更生计划方案听取工会、主管行政厅等方面的意见,修改更生计划,再次召集关系人会议,议定更生计划方案,共益债权的偿付办法等。
第七章是有关更生计划条款的规定,包括更生计划必须包括的内容,债权人在制定更生计划中的权利,确定公司偿付债务的期限,明确担保人和担保权的内容,对以发行股票和公司债作为筹措更生资金的规定,对各种更生方式的规定(委托经营,更换董事,并入其他公司,与其他公司合并成立新公司,建立新公司等),有关选任董事的规定,对同等性质的债权人实行平等对待的原则等。
第八章是有关更生计划的批准、驳回与实施方面的内容,包括法院批准或驳回更生计划的条件,更生计划的生效时间,更生计划的有效范围,免责条款,更生计划确定后更生债权人和更生担保权人的权利,未参加更生程序的股东的权利,法院驳回更生计划后的处置办法,更生程序的终结等。
第九章的内容是关于更生程序的废止,包括更生计划批准前的废止及其处置措施,更生计划批准后的废止及其处置措施,废止决定的公告,共益债权的偿付,不服上诉等。
第十章是有关报酬的规定,包括确定报酬标准的原则,支付报酬的方式和起诉时间,应予以支付报酬的人员(调查委员,财产保全人,财产管理人或财产代理管理人,监查员,法律顾问等),对法院关于报酬的判定的不服上诉等。
第十一章是罚则,惩治的罪行有:欺诈更生罪,第三者从事的欺诈更生罪,赠贿罪,拒绝提供情况和拒绝检查罪等。
四、日本倒产法律体系中的民事再生法
民事再生法是日本1999年12月22日公布的一部旨在振兴日本经济的法律,是为取代传统的和解程序而制定的用以规范再建型倒产处理程序的基本法。该法颁布后,在日本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日本新闻媒体称之为“经济复苏法律制度”,因而期望该法的实施能够为日本不景气的经济打一剂强心针。
民事再生法共有278条,其中总则有252个条文,附则有26条。由于民事再生法是日本泡沫经济失败以后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破产以及破产带来的不稳定状态而制定的,因此该法第一条开宗明义明确了该法的立法目的,即“谋求该债务人的事业及其经济生活的再生”。主要是指维持事业的继续,防止陷入困境的债务人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抑或对此有所改善,躲避由于进行破产清算而引起的资产减少等经济损失。民事再生法的具体内容包括案件管辖、程序开始的原因、保全处分、作为程序对象的债权范围、担保权的处理、程序开始后的业务执行权以及财务管理处分权的归属、再生程序的机关、再生债权调查确定程序、债权人委员会、否认权、法人的负责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查定、再生计划方案的制作和提出期间、再生计划方案的决议、再生计划被认可后的效力、确保再生计划履行的措施、情报开示制度、对营业让渡以及资本减少的特则、关于简易再生和同意再生的特则、国际倒产的处理等等。
民事再生法颁布以前,和解法担负着保护中小企业和个人事业者的再建型倒产处理程序的功能。虽然和解程序具有没有限制程序的适用对象、在程序开始后债务人还继续保持事业经营权、程序简便等优点,但在根本上存在无法根治的弊病。民事再生法创设出强有力的崭新的再建型倒产处理程序,弥补了和解法的不足,从而终结了和解法的历史使命。首先,民事再生法实现了程序开始的早期化。和解法把存在破产原因作为启动和解程序的条件,使再建型倒产处理程序开始的时间过于迟缓,而民事再生法规定提起再生程序时,即使没有破产原因,只有经济陷入困境即可决定开始。其次,民事再生法规定了全面而有效的保全处分措施。在和解程序中,只有临时扣押和临时处分等保全措施,因此经常有滥用保全措施的案例出现;而民事再生法规定的保全措施在和解法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止强制执行的命令、概括禁止命令、中止担保权实行的拍卖程序的命令、保全管理命令等保全措施、并制定了防止滥用保全处分的对策,即保全处分的命令发出后,如果没有法院的许可,不能撤回申请,这就使得民事再生程序比和解程序更有利于实现再建。再次,民事再生法对再建计划案提出和制作时间的规定也富有弹性,和解程序要求必须于申请程序开始的同时提出和解条件(再生计划书),但在倒产的混乱时期预见并作出将来适用的适当的和解条件是困难的;民事再生程序则要求在债权申报期届满后在法院指定的期间内提出再生计划案。相比之下,民事再生法在提出再生计划案的时间上比和解法更有弹性。最后,民事再生法设置了担保权限制度。在和解程序中,担保债权人与和解程序没有关系,可以直接行使担保权而不受任何制约;在民事再生程序中,作为别除权的担保权的实行原则虽然也是自由的,但有例外的限制,即设立了拍卖程序中止制度和担保权消灭制度以限制担保权的自由实现,从而保证维持事业持续所需的重要财产不流失,以便企业实现再建。
五、日本倒产法律体系中的特别清算和公司整理
特别清算是指日本商法第431条以后规定的适用于股份公司的特别清算程序。第431条第1款规定了特别清算程序开始的条件,即“法人认为在清算实行中遇到显著障碍时,可以根据债权人、清算人、监察人、股东的申请或依职权,命令公司开始特别清算。公司有债务超过之嫌时,清算人应当提出特别清算申请。这就是说,开始特别清算程序是以股份公司进入清算程序为前提的。该程序是指在清算中的股份公司处于倒产状态时,如果认为不能达到公平清算的目的,可以根据债权人、清算人等的申请开始特别清算程序。在特别清算程序中,清算人称为特别清算人,由其制作协定案,通过协定案决定程序的进程。该特别清算程序由法院决定开始,程序开始后,其他破产程序或个别权利的实行程序停止进行或者中止进行。债务清偿根据债权额的比例进行。特别清算程序最重要或者核心的内容是协定案,协定案根据法律规定的多数决原则表决,经过法院认可就产生效力。具体清算就是协定案的实行。对财产评估后,协定案的实行有困难的,可以进行变更。如果不能预见协议的实行有困难,法院可以依职权决定由特别清算程序转向破产程序。公司法在普通清算程序外设定特别清算的意义在于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强化法院的监督,保护债权人或股东的利益。
公司整理制度是指日本商法第381条及其后条款的规定,适用对象限定为股份公司。公司整理是指在法院的援助、监督下,通过债权人的协助,为了谋求企业维持而进行的再建型倒产处理制度。日本商法第381条规定:“根据公司现状及其他事由,法院认定其有陷入支付不能或债务超过之虞时,可以根据董事、监察人及自六个月前起连续集有十分之一以上债权额的债权人的申请,命令公司开始整理。认定公司有支付不能或债务超过之虞时,亦同。”该程序是对破产和解和法院外整理的一种协调。公司整理开始的原因要比和解程序开始的原因提前,提前到公司有不能偿债之虞时,具体制度设计比和解制度更为灵活。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整理内容和其程序由关系人自主形成。首先,法院受理公司重整案件后,由整理委员达成整理计划案,一旦取得全体债权人的同意,法院就可以命令开始实行整理。如果预见整理不能成立,则与和解的情形相同,法院可以依职权宣告破产并转移到破产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破产程序是终极的倒产处理程序。当然,法院认为必要时也可以移交和解程序。
五、日本倒产法律体系的革新和进步
2004年2月,全面修订的破产法案提交国会,新破产法于2004年6月2日公布。为了提高破产效率,维护社会公正,新破产法对日本倒产法律体系的革新主要体现在程序和实体两个层面:
(一)实体层面
第一,合理安排债权的优先顺序。将破产程序开始前三个月产生的工资请求权、退职补贴请求权中与退职前三个月的工资总额相当的部分作为财团债权,提高了其优先顺序,部分租税债权的优先顺序则被降低;将涉及税收的债权的加算税(附加税)等列为后顺位破产债权。在分配前,法院可以酌情允许清偿仅作为优先债权的一部分劳动债权。
第二,关于租赁合同,在租赁人破产而承租人就租赁权可以对抗第三人时,破产财产管理人不能解除该租赁合同。此外还废除了对处置租金债权的限制,确保押金返还请求权的回收。
第三,在撤销权问题上,对撤销对象行为的类别作出区别并分别设定要件,对偏颇行为的撤销以无力支付为标准。明确了以适当价格出售财产时的撤销要件。涉及减少财产行为中对方当事人的权力时,通过扩大财团债权的范围而使撤销风险减少。
第四,确定限制抵销的范围以无力支付为标准。为保护对抵销的合理预期,对于在无力支付之前的债务负担,仅限于专以破产债权抵销基于合同所负担的债务以及基于破产人的债务人承担债务的合同的情形。
第五,扩大自由财产范围。自由财产范围扩大为标准家庭三个月的必要生活费,法院还可酌情增加。非免责债权包括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侵害生命等侵权行为债权、抚养费债权。
第六,新法还在罚则规定中明确了破产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并把强迫破产人或其亲属等见面,以达到清偿破产债权或提供保证之目的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二)程序层面
第一,在申请开始破产程序问题上,扩大了管辖法院的范围,对大规模破产案件的集中处理进行了合理化安排。
第二,为了防止破产人财产的流失以及确保债权人之间的公平,引进了综合性禁止命令以及保全管理命令的制度;还设定了与撤销权相关的保全措施制度。
第三,进一步明确破产程序开始的效果。为确保程序的实效性,强化了破产人及其代理人等的说明义务,并扩大了义务人的范围;规定了破产人对重要财产的公布义务。
第四,对提出破产债权的期限作出了限制。调查、确定破产债权可以采用书面形式。除了诉讼程序之外,还引进了评估程序这种简易、迅速的决定程序。法院可以酌情决定不召开债权人会议,并新设了书面投票制度。为反映债权人的意见,新设立了更有效的代理委员制度(由破产债权人通过经法院许可而选任的代理委员来行使涉及破产程序的一切行为)以及债权人委员会制度。
第五,强化对破产财团的管理。为了追究理事、董事等在法人破产时的经营责任,新设了高级管理层责任评估决定的制度(法院可以经破产财产管理人申请或依职权,对评估基于公司高级管理层的责任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作出裁判)。第六,促进破产财团的变现。为迅速、顺利地变现担保标的物,新设立了担保权随自主出售而消灭的制度(破产财产管理人自主出售担保权标的物后,经法院许可,可以消灭该物上存在的所有担保权)。
第七,新设立了分配规模小于1000万日元以及破产债权人无异议时的简易分配制度,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别除权人参加分配。
第八,将破产程序和免责程序合为一体以提高效率。在免责决定确定之前,即使破产程序已经终结,禁止所有基于破产债权(含非免责债权)的强制执行。
第九,新法废除了实效不大的监察委员制度、小破产制度(属于破产财团的财产小于100万日元)以及由于民事再生法的制定而失去意义的强制和解制度。
日本中央大学法学教授小岛武司在探讨外国法律对日本的两次移植时讲到,第一次移植是在明治时代,主要是移植德国法律。第二次移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移植美国法律,当时“民主代替了明治时代的现代化口号。作为最根本法律的宪法的性质由德国转到美国,对人权与和平的保障成为国家最根本的基础。”二战后日本法律受到美国法律的强烈影响,其中包括美国破产法的影响,美国破产法中有关于破产免责制度,与日本传统文化相抵触,因而在相当时期内,从美国引入的破产法律制度并未很好地实行。但经过二十多年,日本经济有了重大发展,消费者信贷、分期付款等制度在日本已不断普及,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对美国破产法律制度地态度也随之改变。(小岛武司:《比较法在移植外国法律中地第二任务》,载《比较法学的新动向》,第49-53页)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第四篇:企业破产法练习题2018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之前,对于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中止
B.继续进行 C.移交到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继续审理
D.终结审理 2.下列有关管理人产生方式和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依法指定
B.管理人可以由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担任 C.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但已经刑满释放的人可以担任管理人 D.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担任管理人
3.甲公司租赁乙公司的注塑设备1台,在租赁期间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进入破产程序。乙公司出租的该台设备,应由乙公司()。
A.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
B.向甲公司申请收回 C.向人民法院申请收回
D.向管理人申请收回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破产费用的是()。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人执行职务的报酬 C.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
D.管理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5.下列属于共益债务的是()。A.管理人对破产财产进行分配而发生的费用
B.管理人为破产财产的估价聘请的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而支付的劳动报酬 C.管理人继续履行合同时发生的运送货物的运费和保险费
D.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依照职权发生的由债务人负担的调查费用.公告费和文件送达费用 6.假设债权人在2009年6月30日向人民法院申请甲企业破产,人民法院当日受理了甲企业的破产案件,甲企业的下列债权和债务,可以相互抵销的是()
A.甲企业的债务人A,在2009年7月2日受让了某债权人对甲企业的债权,该受让的债权与A对甲企业的债务
B.甲企业的债权人B,2008年5月1日在明知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事实的前提下,依然承担了甲企业的债务,该债务此时仍未清偿,B承担的债务与B对甲企业的债权
C.甲企业的债务人C,2008年10月1日在明知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事实的前提下依然取得了对甲企业的债权,该债权此时仍未清偿,C取得的债权与C对甲企业的债务
D.甲企业的债务人D,2009年8月31日受让了某债权人对甲企业的债权,该受让的债权与D对甲企业的债务
7.某企业被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该企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发生的下列行为中,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是()。
A.向关联企业转让一套关键生产设备
B.对关联企业的一项贷款合同提供保证担保
C.解除了与关联企业的一项买卖合同
D.放弃关联企业所欠的一笔劳务费
8.甲公司向乙银行借款1000万元,约定期限为1年,年利率6.8%,在借款合同尚未到期时,人民法院已 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下列有关该笔借款说法中,符合《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是()
A.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不支付利息
B.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自提出破产申请时起停止计息
C.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自破产申请受理时起停止计息
D.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自宣告破产时起停止计息
9.人民法院受理了甲企业的破产案件,受理之前,甲企业与乙企业曾签订了一项买卖合同,甲向乙购买价值50万元的货物,但双方截至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时仍未履行,管理人接管企业后,要求乙企业继续提供货物,甲由此需要支付的50万元属于()。
A.普通债务
B.破产费用
C.共益债务
D.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 10.人民法院在受理A公司破产申请时,查明B公司已将合同约定的货物发运给买受人A公司,但A公司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对于该运输途中的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标的物可以直接由管理人进行处置,拍卖的价款归还给B公司
B. B公司不得取回该标的物
C.可以由管理人支付全部价款,请求出卖人交付标的物
D.可以直接作为A公司的财产,B公司按照规定申报债权
11.甲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管理人查明:甲公司的破产财产共320万元,发生破产清算费用480万元,欠职工工资240万元,则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应依法宣告甲公司()。
A.破产程序中止
B.破产程序终结
C.进行和解
D.不予破产 12.甲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管理人清查结果表明:甲公司的破产财产共2500万元,发生破产清算费用和共益债务110万元,欠职工工资和法定补偿金140万元,欠税款1500万元,破产债权4000万元,其中乙公司拥有破产债权1000万元。则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乙公司就破产债权受偿的金额为()万元。
A.150
B.187.5
C.225.5D.315
二、多选题
1.下列有关破产申请受理后的法律效力,说法正确的是()
A.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效
B.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中止
C.已经开始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仲裁应当中止
D.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财产持有人应当向原债务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共益债务的是()
A.因管理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产生的债务
B.因债务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产生的债务
C.债务人因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D.债务人财产受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3.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破产费用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的有()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人聘请工作人员的费用
C.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
D.破产财产的拍卖费用
4.下列各项中,属于破产费用的是()。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C.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D.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
5.人民法院在审理某企业破产案过程中,发现在人民法院受理该破产案件前1年至破产受理之日的期间内,该企业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可以撤销的行为的有()。
A.非正常压价出售了其部分产品
B.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其他个别企业债务提供了财产担保
C.对个别企业的未到期债务给予了清偿
D.欠企业职工的工资给予了一次性补发
6.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向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的当事人有()。A.债务人
B.债权人
C.人民法院
D.对债务人负有清算责任的人 7.管理人应当追回下列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包括债务人的()。A.董事
B.监事
C.经理
D.副经理 8.关于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清偿,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
B.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共益债务
C.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或者共益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
D.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应当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
9.甲公司被申请破产,法院受理了破产申请后,以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
A.乙公司向甲公司购买一批货物,货已交但款未付,管理人要求乙公司支付货款
B.丙公司借用甲公司一台货车,管理人要求丙公司交还该货车
C.丁银行直接从甲公司账上扣划到期贷款30万元
D.戊公司与甲公司协商,以一台设备充抵所欠的加工费
三、判断题
1.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债务人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指定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
2.破产财产在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对所欠的职工工资和税款,均按同一比例予以清偿。()
3.人民法院在2007年10月15日时受理了A企业的破产案件,经管理人检查,A企业在2006年8月20日时曾向A企业无偿转让自己新购置的机器设备。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A企业的无偿转让行为。()
4.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共益债务。()
5.附利息的债权自人民法院宣告破产之日起停止计息。()
四、案例分析题
(一)假设2008年1月1日,A公司因生产经营不善,长期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其债权人向A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该地人民法院依法通知了A公司,A公司无异议。法院在2008年1月15日,受理后向A公司发出破产申请受理裁定书,A公司在1月16日收到后,于1月18日将公司的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等资料交给法院。
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同时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经过调查,发现了以下债务人处置财产的情况:
(1)在2006年11月,A公司赠与B公司价值120万的轿车一辆;
(2)2007年2月,A公司放弃了C公司的50万货款的债权;(3)2007年8月,A公司以不合理的低价出售产品给D公司。
2.管理人还发现了以下情况:
(1)2007年10月,公司为逃避债权人的追债,将自己的一台生产设备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
(2)2007年11月,公司的前董事曾利用职权动用公司20万的流动资金为自己购置房产一处;
(3)2008年1月20日,公司偿还了对E公司的债务10万元;
(4)公司欠F公司2006年9月到期货款60万元。F公司经多次催要无效后,起诉于人民法院,2007年10月2日,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判决A公司支付F公司欠款及违约金和赔偿金等共计100万元,随后将A公司办公楼予以查封,拟用于抵偿F公司的债权。人民法院受理A公司破产申请时,此判决正在执行之中。
要求: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公司处置财产的情况,哪个行为应当由管理人申请人民法院撤销?并说明理由。
(2)A公司将自己的生产设备转移控股公司的行为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3)对于A公司前董事的行为,管理人应该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4)A公司对E公司的债务偿还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5)对于A公司与F公司的诉讼中,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程序能否继续?并说明理由。
(二)北京阳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系由A公司和B公司分别出资300万元和200万元设立,贸易公司实际到位的注册资本为400万元,A公司尚有100万元出资因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未到期而没有完全履行出资义务。贸易公司在经营中因投资决策发生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向其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人民法院于2014年2月8日受理了该破产申请后,指定了管理人全面接管贸易公司。经审理人民法院于2015年1月8日依法宣告贸易公司破产。管理人对贸易公司的相关事项清理如下:
(1)2013年4月20日向丙公司无偿赠与一批物资,价值30万元。
(2)2013年1月24日向丁银行借款10万元,借期2年。其借款利息截至2014年2月8日为8万元,其后截至2015年1月8日又产生利息5万元。
(3)2013年12月16日与A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A公司为贸易公司定制一批特殊规格的服装,合同标的额为68万元,由A公司于2014年4月上旬交货,货到付款。现双方均尚未履行该合同,管理人决定解除该合同,由此造成A公司实际经济损失为10万元,按照合同需要向对方支付违约金8万元。(4)武汉一债权人因参加债权人会议发生差旅费1万元,南京一债权人为参加贸易公司的破产清算而聘请律师的费用2万元。
(5)2014年6月19日贸易公司的一幢危房突然倒塌,致路人戊不幸受到伤害,遭到损失3万元。(6)除上述事项外,贸易公司现有财产经评估确认尚有资产1200万元(变现价值);负债2800万元(其中,应付工资3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费用60万元、补充养老保险费用40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用30万元、补允医疗保险费用20万元、应缴税金400万元、其他流动负债 650万元、长期负债1300万元);破产费用100万元。
要求:根据以上事实和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请问A公司、丁银行享有的破产债权各是多少?它们在破产清算中能得到清偿的数额是多少?请写出具体清算过程。
第五篇:论劳动合同法之立法宗旨
论劳动合同法之立法宗旨
土木060316施金凯 内容提要: 立法宗旨集中地体现了一部法律的基本价值判断准则。从《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的激烈争辩可以看出,立法宗旨问题关乎我们对劳动合同法的定位以及对其根本性质的认识。在承继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基础上,倾斜保护的社会法思路应该成为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关键词: 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倾斜保护/社会法
作为最集中体现一部法律基本价值判断准则的立法宗旨,它的确立关乎我们对于一部法律的性质的基本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立法过程中激烈争辩的内容。
4次审议中,发生变化的内容主要有:一是,一审稿中强调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二审稿强调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三审稿和最终稿提的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二是,一审稿、二审稿都以《劳动法》作为立法依据;三审稿、最终定稿中都没有再提以《劳动法》作为立法依据。三是,最终定稿与一审稿、二审稿、三审稿中有显著变化的是增加“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相配套。
一、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争论及其质疑
在劳动合同立法过程中,关于立法宗旨,劳动法学界出现了所谓“双保护”和“单保护”之争。所谓“单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所谓“双保护”,是指“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有人认为立法必须在“双保护”与“单保护”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更有人认为,劳动合同立法发生了所谓从“双保护”到“单保护”,从民法调整到社会法调整的变化.“双保护”观点是学者对某些人大常委会委员观点的一种概括。例如,曾宪梓在《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第3次审议的时候,认为“劳动合同是由劳资双方签订的,既应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也应该保护雇佣劳动者的人的利益。我们制定劳动合同法,就应该兼顾各方的利益,保护各方的权益。”主张所谓“单保护”观点的多见于劳动法学研究者,最主要的代表是王全兴。
首先,“单保护”论者将“单保护”与“双保护”作为立法的一项基本分类标准,这种分类欠妥。按照这些论者的观点,任何一部法律或一个法律部门,对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各方当事人都会保护其合法权益,但在立法目的条款中有的作‘双保护’表述,有的作‘单保护’表述。然而,当代立法宗旨极其多样,恐怕很难将所有的法律统统归人“单保护”与“双保护”的分类中。正是这种不恰当的分类,使论者自己陷入了逻辑混乱。按照论者的论述,《刑法》也是属于“单保护”的。
其次,举出的一些“单保护”特点较为明显的法律,恰恰不能证明劳动合同法属于“单保护”范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1条中‘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1条中‘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是“单保护”论者举出的最有力的证据;然而,这一论据恰恰不能支持其观点郑功成对于这一点的批评是:“劳动合同立法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以平等的立法理念,通过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等程序和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明确相应的行政监督与司法保障措施,来确保建立平等、健康、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它是平等规范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按“单保护”论者的逻辑,劳动合同法
似乎也是应当归入“双保护”范畴的。
最后,“单保护”论者最有力的论证就是,劳动合同法属于劳动法,“劳动法区别于民法的根本标志是,劳动法基于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是相对弱者的假设,在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偏重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故立法目的条款中作‘单保护’表述。”对于这一论证,也有人反驳:“《劳动合同法》不是劳动标准法,也不同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法律制度。”
二、劳动合同立法宗旨之我见
依笔者看来,这场争论最值得争论的恐怕是“单保护”与“双保护”的提法。劳动法学者似乎正在捍卫着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因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的是如何理解劳动法的立法宗旨,进而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
现行劳动法是以合同化与基准化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为依据来确定其立法宗旨的,必然从“倾斜立法”的视角来概括“保护劳动者的原则”。1994年公布的《劳动法》第1条以显性的方式提出保护劳动者,同时通过强调“调整劳动关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以隐性的方式提出保护用人单位,应当将其概括为“倾斜立法”。国家只是以基准法的方式为劳动关系确定底部,留出当事人的协商空间,并保障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协商。笔者早在1992年就率先将“保护劳动者”原则概括为“倾斜保护”,并于1993年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参加了《劳动法》的论证和起草;在《劳动法》公布后的一系列著作中,笔者更有详尽论述.“倾斜保护”也渐成劳动法界的通论。
很多劳动法学界的同仁,以为“倾斜保护”与“单保护”是一回事。有人支持单保护原则,其理由是:“劳动法的立法宗旨突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的核心,劳动合同法自然属于劳动法,其立法宗旨当然要以劳动法为准,体现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而不是在形式上公平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的立法宗旨确实是倾斜保护,但决不是什么“单保护”。倾斜保护作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由“倾斜立法”和“保护弱者”两方面构成。
“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与“劳动法立法宗旨”相比较是种属关系。“劳动法”是属概念,“劳动合同法”是其种概念;或者说,“劳动法”是上位概念,“劳动合同法”是下位概念。种属关系是指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其中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确实从属于劳动法,具有劳动法的性质。但劳动法本身是倾斜立法,具有私法与公法的特征,而在劳动合同法这部分内容中,应当是最体现其私法性特征的内容。因此,在立法特征的表述上,应当有私法特征的表述。劳动法的起草其实一直在社会法的范畴中进行,如果我们不故弄玄虚,把“双保护”与“单保护”当做什么私法转向社会法的标志;如果以倾斜立法作为一个基本出发点,就会发现,从字面上看,各方的分歧似乎并不大。
三、劳动合同立法宗旨争论的深层思考
劳动合同立法宗旨中所谓“双保护”与“单保护”的争论是否只是一场由误会引起的无谓的争论呢?答案是否定的。隐藏在“双保护”与“单保护”争论背后的,其实是劳动合同立法中是否需要强调私法规范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的讨论是在一种特别的氛围中展开的。这种特殊氛围甚至使一些学者以“180度的大转弯”来和过去的自己划清界限。“有的观点认为,劳动合同(或雇用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有的国家至今还将其纳入民法的调整范围,故劳动合同法应当像民事合同法一样作‘双保护’表述。其实,劳动合同作为从民事合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合同,虽然具有合同的一般性,更有其基于劳动者是弱者的特殊性。劳动合同法(或雇用合同法)在有的国家虽然被纳入民法体系,但处于民事特别法的地位,其‘特别’正在于劳动者的弱者地位和对劳动者的偏重保护以及为实现偏重保护而对契约自由的限制。故不能因劳动合同法被纳入民法体系而否认其偏重保护的特征。而在我国,劳动合同法是劳动法的组成部分,更应当强
调偏重保护。”
在劳动法学界主张是“劳动合同(或雇用合同)是一种民事合同”的代表人物是王全兴,这种观点甚至构成其标志性的学术思想。“劳动法与民法之间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法理学认为,在法律适用上,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但一般法可以补充特别法。然而,我国法学界在讨论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时,只注重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却忽视了一般法补充特别法。”
可见,脱离了倾斜保护去谈“单保护”或“双保护”,只会使劳动法成为民法或行政管理法。劳动合同立法应当从倾斜保护出发来认识其立法宗旨。《劳动合同法》立法宗旨的表述,在承继了劳动法立法宗旨的基础上集中突出了劳动合同法中私法的因素,能够使我们对倾斜保护的社会法思路进行重新的认识。
参考资料:
[1]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
[2]常凯。关于劳动合同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法学
[3]佚名。关于立法宗旨——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草案发言摘登
[4]见惊雷。厉无畏建议:竞业限制补偿标准作进一步研究
[5]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