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信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P4、信号交换包括其中交换
方式一旦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了连接,就会独占一个物理信道。
P9、衡量一个通信系统传输能力的主要指标是和。P10、信码是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多少用表示。
P14、对于方波信号,信号的周期越大,各谱线之间的频率间隔越;脉冲
宽度越窄,信号所占据的频带宽度越。
P41、取样定理要求的取样速度必须不小于模拟信号最高频率的倍,这个速
率称为。
P75、如果一个通信系统具有理想的传输特性,且其频带宽度为B,则该系统无
码间串扰时最高的传输速率为。
P98、2ASK信号的频带宽度是基带信号的P144、目前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多址连接技术主要有、、时分多址和。
二、名词翻译
1、PCM(P40)
3、DPSK(P101)
5、TDMA(P145)
三、综合题
P10、例1
P46、例4-1
P64、第10题
P94、第4题
2、FSK(P99)
4、ADSL(P133)
6、CDMA(P147)
第二篇:移动通信技术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3G的主要目标:全球同一频段、统一标准、无缝隙覆盖、全球漫游;提供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便于过渡、演进;高服务质量;高频谱利用率;低电磁辐射CDMA手机。
2.构成BTS与MS与之间的信号传输采用Um无线接口,BSC与B TS之间采用Abis有线接口,BSC与MSC之间采用A有线接口。3.移动通信的蜂窝小区采用六边形形状最好。功耗小,但操作仍不方便。
2.移动通信为什么要采用多址技术?常见的多址技术有哪几种?
答: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而言,由于用户数和通信业务量激增,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在频率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由于多址方式直接影响到通信系统的容量,所以一个移动通信系统选用什么类型的多址技术直接关系到4.调制码片速率是3.84 Mc/s
5.码片速率:通过编码形成比特数据流,第二次交织后就是物理信道影射,经过物理信道映射后的数据还要进行数据调制形成符号,扩频调制后的速率就是码片速率。6.GSM调制方式:一般是GMSK,后也有用EDGE。
二、填空题
1.GSM900系统采用 频分双工 通信方式,手机发射频率(上行)为 890-915MHz ,接收频率(下行)为 935-960MHz,各占25 MHz,每一个载频的间隔为0.2 MHz,共分124个载频,双工收发间隔为45 MHz。
2.GSM: 第二代主流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CDMA:码分多址WCDMA:宽带码分多址 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NSS:移动交换子系统BTS:基站无线收发信台BSC:基站控制器OSS: 操作维护子系统 BSS: 基站分系统MSC: 移动交换中心
3.半波振子长度(f=900MHz)4.扩频通信原理:在发端输入的信息先调制形成数字信号,然后由扩频码发生器产生的扩频码序列去调制数字信号以展宽信号的频谱,展宽后的信号再调制到射频发送出去。在接收端收到的宽带射频信号,变频至中频,然后由本地产生的与发端相同的扩频码序列去相关解扩,再经信息解调,恢复成原始信息输出。
5.分集接收:所谓分集接收,是指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性互相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的办法。
分集有两重含义:○
1分散传输:使接收端能获得多个统计独立、携带同一信息的衰落信号。
○
2集中处理:即接收机把收到的多个统计独立的衰落信号进行合并(包括选择与组合)以降低衰落的影响。
6.防雷的相关要求:地阻决不能大于5Ω,应力争小于1Ω。避雷针应设有专门的引下线直接接入地网(引下线用40 mm/4 mm的镀锌扁钢)。铁塔接地分两种情况:若铁塔在楼顶上,则铁塔地应接入楼顶的钢筋网或用三根以上的镀锌扁钢焊接在避雷带上;若铁塔在机房侧面,则建议单独做铁塔地网,地网距机房地网应大于10 m,否则两地网间应加隔离避雷带。若天线塔高度超过30 m,大馈线电缆在塔的下部电缆外护层可接地一次(可直接接塔或直接接地皆可)。天馈避雷器插入损耗低(小于0.2 dB),驻波小于1.15。7.天线的极化:双极化天线组合了+45度和-45度两副极化方向相互正交的天线,并同时工作在收发双工模式下,大大节省了每个小区的天线数量,同时+45度为正交极化,有效保证了分集接收的良好效果。其极化分集增益约5db,比单极化天线提高了2db。一般的移动通信的输入阻抗为50欧姆。天线下倾有两种方式:机械方式和电调方式。8.直放站的安装要求:馈线连接处驻波比必须小于1.30馈线
需要弯曲时,要求弯曲角保持圆滑。
连接天线的跳线要求有10-15 cm直出。覆盖天线的指向偏差方位角不大于5度,下倾角不大于1度。
要求接地线的弯曲角度大于90°,曲率半径大于130 mm,接地电阻小于5Ω。室外天线都应在避雷针的45°保护角之内。9.天线中心方向信号辐射最强,往两边不断减小,半功率角,也称3dB波束宽度、半功率波束宽度。
功率方向图中,在包含主瓣最大辐射方向的某一平面内,把相对最大辐射方向功率通量密度下降到一半处(或小于最大值3dB)的两点之间的夹角称为半功率波束宽度。
三、简答题
1.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哪几种?每种有何特点?
答: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三种:单工、双工、半双工。
单工通信: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交替进行收信和发信的通信方式,发送时不接收,接收时不发送。常用于点对点的通信。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方便。
双工通信:双工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收发信机均为同时工作,即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话音,无需“按-讲”开关,与普通市内电话的使用情况类似,操作方便,但是采用这种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能消耗大。
半双工通信:是指通信的双方有一方使用双工,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f1 和f2,而另一方采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这种方式设备简单,移动通信系统容量的大小。常用的多址方式有频分(FDMA)、时分(TDMA)和码分(CDMA)。3.简述码分多址的原理?
答:码分多址是指不同的移动台的识别不是靠频率不同或时隙不同,而是用各自不同的独特的随机的地址码序列来区分,地址码序列彼此正互不相关,或相关性很小。
工作原理: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利用自相关性很强而互相关值为0或很小的周期性码序列作为地址码,与用户信息数据相乘后进行合成,经过相应的信道传输后,在接收端以本地产生的已知地址码为参考,根据相关性的差异对接收到的所有信号进行鉴别,从中将地址码与本地地址码一致的信号选出,把不一致的信号除掉。(这个过程称之为相关检测)4.简述CDMA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答:根据香农的通信理论,如果将需要传输的信号的频带展宽,就可以在信号功率较小而干扰或噪声较大的情况下获得较低的误码率。这种将频谱扩展的技术简称扩频技术。CDMA通信系统中普遍采用直接扩频,其原理为在发送端直接用具有高码原速率的PN码序列和基带信号相乘,就可以扩展基带信号的频谱,在接收端用相同的PN码序列进行解扩,把展宽的扩频信号还原成原始的信息。
5.CDMA系统有哪几种切换方式?简述软切换过程。答:软切换、CDMA到CDMA的硬切换和CDMA到模拟系统的切换。软切换的过程:第一阶段:移动台与原蜂窝区基站之间保持通信链路。
第二阶段:移动台与原蜂窝区基站和新蜂窝区基站之间同时建立起通信链路。
第三阶段:移动台与新蜂窝区建立起通信链路 6.GSM是一个什么系统?SIM卡的作用是什么?
答:GSM是一种移动台在服务区内任意移动时都能高质量地进行收发语音、数据、补充业务等多种信息服务的通信系统。SIM卡上存储有用户有关的所有身份特征信息和安全认证、加密信息等。这些信息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存储与卡和持卡者特征有关的信息;二是GSM网络操作所需的信息;三是缩位拨号码、网络承载性能、移动台设备参数、短消息业务信息。
四、计算题
1.话务量(A):话务量是度量通信系统通话业务量或繁忙程度的指标。所谓呼叫话务量是指每小时内平均呼叫次数(C)与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的时间(t)的乘积,即
计算公式:A = C * t(14)
T为每次呼叫平均占用信道的时间(单位为s);K为忙时集中率。
例2.某用户每天平均呼叫3次,每次呼叫平均占用2分钟(T=120 s/次),忙时集中率为10%(K=0.1),则用户忙时话务量A用户为多少?
解:A用户= CTK / 3600= 3 x 120 x 0.1 /3 600 = 0.01 Erl/用户
3.每频道容纳的用户数的估算。每个无线信道所能容纳的用户数与在一定呼损率条件下系统所能负载的话务量成正比,而与每个用户的话务量成反比,即每个信道所能容纳的用户数m可表示为:
例3.某移动通信系统,每天每个用户平均呼叫10次,每次平均占用信道时间为80s,呼损率要求为10%,忙时集中率K = 0.125,问给定8个信道能容纳多少用户?解 根据呼损率要求及信道数,查表得总话务量A=5.579 Erl
每个用户忙时话务量A用户=CTK/3600=0.027(Erl/用户)每个信道容纳的用户数m=(A/n)/A用户=25.7(用户/信道)系统所容纳的用户数m*n=25.7x8≈205(用户)
第三篇:《通信技术基础》复习
第一章 通信技术概论
基本通信系统组成网络拓扑结构、信号交换
传信率、传码率、m进制通信系统
第二章信号与信道
信号的频谱:相邻谱线的间隔,周期与频率间隔大小,脉冲宽度窄,频带宽度宽。线性失真与非线性失真,线性失真补偿
信噪比、分贝
第四章数字编码技术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A/D转换,数字编码的方法
波形编码,A/D转换时,取样间隔,量化粗细;量化电平数,量化噪声功率,S/N A律13折线PCM编码
信道编码
第五章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基本波形、码元长度
CMI码、AMI码、HDB3 码
无码间串扰的条件、奈奎斯特、眼图
RS-232-C标准
第六章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调制、(ASK)、(FSK)、(PSK)、频谱
FSK信号波形、(2PSK)、(2DPSK)波形
第七章通信网基础
多路复用、扩频技术、香农公式
第八章主要的通信系统与网络
卫星通信、多址连接方式
光纤通信系统一、填空
二、判断
三、综合
第四篇: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名词解释: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二、教育技术
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与形态)。
三、网络课程
教师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各种网络形式提交到网上,学生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浏览学习。
四、学习环境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
五、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六、超文本和超媒体
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简单地说: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超媒体在本质上和超文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超文本技术在诞生的初期管理的对象是纯文本,所以叫做超文本。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多媒体,为强调管理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超媒体这个词。
七、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就是远距离教育。是指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利用媒体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的教育方式。
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其实质是在信息文化环境下,技术与课程互动以实现当代课程的改革、建设、发展直至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技术要素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课程要素相融合,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九、学习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教学评价的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
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按教学阶段可以将学习评价类型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评价或者设计题: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哪些特点?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以学生为中心。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包含哪些方面?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包括:
1、行为主义学习观
行为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把学习的环境条件看作是刺激,而把学习者的行为变化看作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
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斯金纳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制成了一只迷箱,后来这种箱子在研究中广为应用,并被称作“斯金纳箱”。
教学启示:
教学必须要形成塑造行为或者矫正行为的手段和方法;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刺激环境,并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主要有程序教学、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个别化学习软件设计和视听教学方法等。
2、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知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而并不仅是环境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环境只能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潜在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这主要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论、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
3、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双向过程。学习是一个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经验的过程,教学不是知识的有效传递,教学需要为问题解决和学习活动设置情境、提供信息资源和相应的指导。
学习是一种协商性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在社会、历史、学校共同作用下不断获知与发展的过程,人际间的协商性活动对这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学习应该处于丰富的情境中。学习要通过个体与同伴及特定情境的积极互动来进行,而不只是简单地对各种抽象的技能进行训练。
4、社会学习理论。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以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教育技术的本质、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类型的学科。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
学习过程指学习者通过与信息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识、技能和态度长进的过程。教学资源指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料来源或资料库,它包括支持系统的教学材料与环境,但资源并非仅指用于教学过程的设备和材料,它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也就是说,学习资源是指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人力(教师、学生)、物力(设备、材料和设施)和财力等一切与教学相关的资源。
(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四、一个简易型的多媒体教室可以怎样搭建?
(一)简易型组合型多媒体教室的搭建:在普通的教室里面,配备收录机、投影器和银幕等常规教学媒体,进行录音教学和投影教学。
这种教学展示系统需要的设备造价比较低,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使用的教学软件价格便宜,有的还可以白己动手设计制作,因而在广大中小学中比较普及,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或者可以这样搭建:
电脑+34英寸纯平电视机+高清晰电脑摄像头。
五、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阶段、代表媒体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主要阶段和代表媒体
1、函授教育。
以印刷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源,以邮政传递书写作业和批改评价为主要通信手段。
2、广播教育与电视教育。
除了印刷教材外,主要以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等媒体为主要学习资源。
3、现代远程教育。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
不排斥印刷教材或广播、电视和录音、录像等第一、二阶段的远程教育的传播媒体,而是以最佳的方式结合这些传播方式,主要利用数字技术来实现教育信息的传送。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
1、教学交互性强。
2、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3、突破和延伸教学时空,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
4、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人类的学习理想。
六、常见的声音文字格式有哪些?
(一)WAV文件。
WAV(波形)文件来源于对声音模拟波形的取样。存储容量很大,支持各种取样频率和样本精度的声音数据,并支持压缩。
(二)MIDI文件。
MIDI是乐器数字接口的英文缩写。MIDI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比WAV文件小得多。
(三)MP3文件。
MP3格式是目前流行的一种高压缩比音频格式。音质接近CD,以极小的声音失真换来较高的压缩比,在因特网上广泛传播。
(四)REAL文件。
REAL文件是一系列由美国著名的RealNetworks公司开发的流媒体格式文件的统称,包括视频音频和流式文本和图片,其中声音格式有RA、RM、RMX等多种。七、一个标准多媒体教室有哪些设备组成?可以在其中应用哪些教学策略?
(一)多媒体教室中的影像设备:
1、投影屏幕
2、多媒体投影机
3、视频展示台
4、DVD影碟机
5、电子白板
(二)多媒体教室中影像设备用于教学方法:
1、演播——设疑法
2、演播——讨论法
3、演播——情境法
4、演播——发现法
5、演播——实验结合法
6、演播——操练法
八、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 2.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 3.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课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的作用:
1、在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创设学习情境(2)集中演示案例(3)评价学生作品
2、在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信息技术为课程学习提供资源环境(2)信息技术为课程学习提供信息加工工具(3)信息技术为课程学习提供协作交流工具
九、基于建构主义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型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建立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参与性及协作性的环境。
基于建构主义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型是:
(一)学习目标分析
(二)学习情境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2、学习资源的设计。
3、认知工具的设计与选择。
(三)学习组织设计
1、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2、协作学习环境和活动方式的设计。
3、教师指导策略和指导活动的设计。
(四)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主要围绕三个方面:
1、自主学习能力。
2、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
3、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十、设计一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采用的线索。
3、领悟体会课文的写作手法。
4、学会利用网上资源了解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屏幕展现几个朱自清的照片图像,让大家说出是谁。然后,介绍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最后,提出问题:(1)他的生平是怎样的?(2)他一生写出了哪些作品?
(3)他的散文《荷塘月色》主要描写了什么?(4)这篇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怎样的?
2、网上学习,协作交流
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上述问题的有关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3、选出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这些学生可以从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汇报,也可以全面汇报。
4、教师总结
教师首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绩,针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在次基础上教师再做全面的总结,把上面的问题一一解答出来。
5、布置作业。
(1)利用网上资源评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2)模仿朱自清的散文特点,写作一篇散文。
十一、利用数码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实施哪些教学方法? 此题没有找到,暂时用下面的答案。
1、设疑法
2、讨论法
3、情境法
4、发现法
5、实验结合法
6、操练法
7、案例法。
8、讲授法。
十二、利用数码演示文稿(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字体、字号、动画设置等)。
(一)字体的选择
1、“黑体” 较为庄重,可以用于标题或需特别强调的区域。
2、“宋体”和“仿宋” 较为严谨,更适于PPT正文使用。从电脑的显示系统来看,该字体显示也最清晰、对比好。
3、“隶书” 和 “楷体” 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二)字号的选择
1、幻灯片题目字号为32-44pt,正文字号为18-32pt。
2、各级正文文字中,每两个相邻级别字号不要相差太大,最好在数值上相差 4。
3、使用“粗体”“阴影”“下划线”强调文字。
(三)动画设置
1、动画效果不能用得太多,而应该让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注意对象的出现顺序;
3、太多的闪烁和运动画面会让观众注意力分散甚至感到烦躁。
十三、会设计多媒体课件。(完成内容的框架设计与功能设计)。
包括幻灯片版式、幻灯片设计(配色,动画)、幻灯片切换。
十四、依据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案例设计(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WebQuest)
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时可以参考下列设计过程:
(一)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1、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可供选择的学习主题
2、选择并确定学习主题,制定相应地学习计划,包括确定目标、小组分工、活动进度等
3、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设计合作活动方式,包括角色扮演、竞争和鼓励机制、讨论和交流方式、成果形式、评价方式等
4、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以及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的收集)
5、指导学生对获得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去伪存真、选优除劣
6、根据需要组织相关协作学习活动,如开展竞赛、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
7、要求学生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形式可以是文本报告、电子文稿、网页设计等,并向全体同学公开展示和交流
8、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学习作品,通过评价形成观点,达成意义建构的学习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1、确立研究主题
2、制定研究计划
3、实施研究活动
4、总结研究成果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技术复习资料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和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设计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内涵;该定义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的过程与资源,基本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等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对我国中小学的启示;
一: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重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紧密相连的,在信息时代必须重视新兴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学要强调的是,在教育技术运用中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和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的作用。
三:教育技术在教育与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只为辅助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育技术应用中应强调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和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四:强调优化教学,培养优质人才,既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阶梯图;(p5页面)
经验之塔三类图层: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经验之塔的基本观念:
一: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走,则越抽象。二: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三:教育与教学不能止与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
四: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使得学习更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
五: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补充其他直接经验方式的不足。
行为主义解释:行为主义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靠条件反射,靠外在强化,学习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
认知主义解释:学习的实质并非是一连串的刺激与反应,而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很多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秉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一个人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皮亚杰的同化与适应:一,同化:把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
二,顺应:是指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封闭系统:一个系统与外界环境没有联系,即与外界环境没有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则属于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一个系统与环境有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即与外界环境有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则属于开放系统。(学习过程属于开放系统)。
现代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是指直接接入教学活动过程,能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以及记录和储存信息的载体。
现代教学媒体分类:微缩型媒体,视听型媒体,交互型媒体。常见媒体差别: 媒体教学的功能和特性:
一:表现力:是指媒体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的能力。
二:重现力:是指媒体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记录、储存的内容随时呈现的能力。
三:接触面: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接受者的范围,它包括无限接触面和有限接触面。
四:参与性:是指媒体在使用过程中,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它分为感情参与和行为参与两种。
学习环境含义: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学习环境的三类:PC的学习环境。
为基础的学习环境,以教室为主的学习环境和以网络为主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组成: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
数据化压缩的根本依据,过程和压缩编码。
根本依据:保证数据量小于信息量。
过程:一是编码过程,即将原始数据通过编码进行压缩,以便于存储和传输。二是解码过程,即对原始数据进行解码,还原为可以使用的数据。
压缩编码:分为可逆压缩编码和不可逆压缩编码。
多媒体投影机的指标:明亮度,分辨率,散热结构和灯泡的使用寿命。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较:一:感光载体,传统相机使用的是胶卷,有感光度高低之分,而且不能及时了解拍摄效果的好坏,只能一次性使用。数码相机不使用胶卷,拍摄好坏可以直接通过液晶屏显示直接观看,可删除,且可以多次拍摄。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二:影像质量,传统相机的影视质量以解像度为指标,数码相机CCD元件在较亮或较暗光线条件下会丢失部分细节,数码相机的解像度、层次、质感、色饱和度等远不如传统相机。三:拍摄的敏捷性,传统相机按下快门即时记录,而数码相机需要一秒钟的时间进行聚焦、光圈等一系列调整。传统相机的敏捷性比数码相机好,适于抓拍。四:影像处理,传统相机需要通过暗房冲洗工艺完成,数码相机可直接输入计算机中打印出来,且可以各种创意处理。
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CCD接受光学镜头传来的摄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后储存于存储器中。
关键:CCD替代了传统相机的感光胶片的位置,其功能是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质量的主要依据:CCD的单位数量决定了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电视节目播放系统的三部分:节目来源,播放设备,收视设备。电视信号输入的两种方式:射频信号输入,视频信号输入。
微格教学特征:一:由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格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的同学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是课堂微型化。二: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学习目标,选择一小段进行微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三:被训练者利用5—10分钟的时间内进行一段微型课程的教学实践,从中训练一两中教学技能。四:在进行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实践过程全部记录下来。五:通过视频重播记录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的四大组成:发射站,测控站,星体及地面接收网。电视教育制作系统的组成:一是前期素材摄录部分,而是后期录像编辑部分。电视教材的五种类型:讲演记录型,专题解析型,示范纪实型,情景表演型,资料汇编型。
电视教材的编制:文字稿本由专业教师编写,分镜头稿本由导演编写。景别:根据教学要求与视觉规律选定被摄体的取景范围,使用摄像机代替学习者以不同的视角和位置观察事物的手段,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电视教材运用的最多的是近景和特写。
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一系列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个媒体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的包括的内容:文本,图形,动画,视频,音频,交互界面。超文本结构实际上是一种由节点和链组成的信息网络。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第一:集成多种媒体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第三: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第四:超文本组织结构信息,提供多种学习途径。第五:以学生为中心,适于个别化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复杂问题层次化,静态图形动态化,展示演变过程,计算机模拟。
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网络化,智能化,向虚拟现实发展,自主性、创造性、多层次,屏幕的画面的设计:屏幕画面的描述一般包括屏幕版面、颜色搭配、字体形象和修饰美化等内容。
传输介质: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导纤维。无形包括无线电,微波和卫星通信等。
计算机四种网络分类: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网间网(互联网)
计算机IP地址和域名一一对应,地址前三位是111则为C类,为局域网和校园网。
因特网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学习的机会与途径(自主回答)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特征:一:同步与非同步:老师与学生可以在线交流,也可以非同时沟通。二:多方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形成群体,并进行双向的沟通。三:个别化:学生可以一起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度或教材来学习。四:自动记录:网络的任何学习行为或沟通交流都可以留下记录,利于查询与追踪。
在线学习:是指学习者在Tnternet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方式。
远程教育的三种方式: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方式,基于卫星数字广播电视的方式,基于因特网的方式。
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也称远距离教育,是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教育信息资源: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造的方式来寻找和处理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
布尔逻辑运算:(理解即可,出选择题)
专业∕专题研究网站:主要针对教学的某一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多媒体素材按照媒体类型和格式:
一:文本素材(TXT, RTF, DOC, WPS, PDF),二:图形图像素材(PSD, CDR),三:动画素材(GIF, FLI, FLC, SWF, AVI, MOV, PIS),四:音频素材(MP3,),五:数字视频素材(DAT, MPG, AVI, MOV, RM)屏幕拷贝:CaPicture、SnapIt、HyperSnap等截图软件。也可用按下Alt+PrintScreen直接截屏,或者直接按下PrintScreen全屏拷贝。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指在班组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的选择和应用现在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是两种有机的结合起来,各章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基本内容:一:分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学习内容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二:确定教学策略,也就是选择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三:进行学习评价,重点在形成性练习的设计,以便能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基于“学”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型: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分析
确定学习主题
学习环境选择 学习情境分析
学习资源设计
认知工具设计
学生自主活动设计 学习组织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指导活动设计
学习评价指标设计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工具设计
问题解决学习:是指思维能力的学习,学习如何应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学习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作出解释和论证的程序和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其中包括三小点,其一是提供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的机会。其二是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其三是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价,分析,议论。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第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第二:利用信息化学习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第三: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换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第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第五:利用信息化学习学习资源和环境: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第六: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第七: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环境,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设计一堂课(根据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五个要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