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研报告
主题背景:
“倦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疲乏、懈怠。与“兴奋”的意思相反,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行为。在心理上表现为苦闷、淡漠,甚至于恐惧,在情感的上表现为疲乏、厌恶。在行为上表现为抵触,应付、逃避,被动。这些因素造成教师不能以积极、乐观、主动的态度投入工作,不能顺应工作压力和工作需要,致使工作低效成就感降低,人性淡漠,情绪衰竭。
根据我的访问、调查和了解可知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倦怠并非完全是在高水平压力下产生的。
二、倦怠产生主要来自个人内部因素,既内因,外部因素不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它仅仅产生了影响的作用。
三、工资刺激与消除职业倦怠不成正比。
四、倦怠产生的面更广,也更容易。
教师的职业倦怠给教师顺利高效地完成教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工作失去热情、兴趣,对学生失去关爱和理解,对教育的效果失去反思和关注,对教育的前景充满悲观,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失去应有的尊重,得过且过,敷衍塞责,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即浪费了自己的年华,国家、集体的资源,更重要的是耽误了下一代,因此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了解、分析,以及消除职业倦怠对策思考是必要的。
关于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调查
长春中心校共有在职教师168人,接受调查教师130人,具体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从以上调查与问卷中可以综合而知,教师职业倦怠是目前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现实,也是主要问题,其成因来自两个方面:内因(个人内在因素)和外因(国家政策,社会家庭等的大环境)。但内因起着决定的作用。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因有:
一、对职业理想化追求程度和成就感降低,目标模糊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不高,有相当部分老师对教育的愿景和渴望是不明确的,也有相当部分老师不因学生的进步而快乐,不因学生的退步而焦急.更有高达百分之八十比例的教师怀疑自己,不愿意把孩子放到自己的班上。毋庸置疑,无目标引导的行为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这种感觉就像船行大海失落了航标,人行沙漠失去了方向,这是个体对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消失,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取得的成绩熟视无睹,对学生的进步置若罔闻,总认为自己不行,时常感到无法胜任教育工作对教育学生的前景缺少远见,工作着就是撞钟的和尚,一声声催促岁月平静的走过,更不愿意在工作中付出努力。
二、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的淡化
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的淡化使教师狭隘的认为从事教育不过是谋生的手段,抛却了教育中更深刻的精神价值的取向,表现为严重的自私化的聪明和计较,将奉献当成异类加以排斥。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做任何事或做出任何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即时回报的,这会使许多人失去耐心,失去兴趣,失去动力,失去激情,乐
于计较,甘于平庸,而不思实现自我价值,展示人生抱负、热心服务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工作自然是倦怠的。
三、忽视继续学习、知识更新与专业成长的追求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机械重复的工作容易使人疲倦,只有创造性和充满渴望的工作时,人才能精神饱满、轻松、快乐。然而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有对本行业工作的深刻理解,对行业知识的掌握,对专业成长的不懈追求,不学习、忽视知识的更新造成的结果是知识老化、遗忘,专业退步。因此感觉工作力不从心,无法顺利进行课堂的优化、教育的反思、教学的思考、分析。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到:我想学习,可就是学不进去,想多做些教学研究,却一点兴趣都没有,感觉教书越教越不会教了越教越没有意思。这是知识退化造成的后果,是专业成长失却带来的困惑。长此以往,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四、自我定位不正确
教育职业应该是教师终生的追求,但在教师队伍中却有两种不同但同样是错误的定位,直接影响了老师工作态度,产生了职业倦怠,一种是“平庸快乐”的消极思想,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实绩一般,但同别人相比还不算差,于是甘于平庸,对工作不思上进缺少激情。另一种是年龄稍大一些的老师,他们不断增加的衷老感,使之逐渐倾向于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看到别人的进步和成绩经常自我解嘲,“我们也年轻过,也辉煌过,现在的世界是年轻人的”、“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因此不再勤勉地工作,不再深入研究。
五、思想免疫力降低,抗干扰能力不强,意志薄弱
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平凡,选择了坚守,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我们身处各种思想,观念的冲击之中,也处在各种诱惑之中,有的老师经不起这种种的冲击和诱惑,思想动摇,意志摇摆。面对实惠,地位,享受,最终失去了防线,将当初从事教育的旦旦信誓抛之脑后,变得浮躁不安,苦闷,厌恶。
产生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因有:
一、社会与生活环境的变更及影响。
老师是社会的一员,不能游离于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它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变革,各种思潮的涌动,使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原来所提倡的奉献理念受到挑战,过去的以追求物质利益为耻,以“园丁”和“蜡烛”般无私精神为职业的理想开始动摇解体,许多教师以奉行实惠为先,个人为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外界的大环境影响还包括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家长过高的期望以及不恰当的社会监督等。如:《未成年保护法》的制定让社会及家长存在许多不正确地理解,有时他们会把教师对学生不良表现的批评教育当成是对孩子的伤害,许多家长甚至认为孩子是老师最直接的验证品,孩子不好的表现老师要负直接的责任,对教师的攻击也屡见不鲜,老师也因此成为弱势群体,造成他们对教育的失望,不敢教育,害怕教育。再如:目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形成了校园大、学生少,疏于修缮,给老师们造成了一种苍桑的感觉,沉寂的气氛使他们无法唤起心中的激情,他们一个趋向性的认识是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成果肯定比大校差,这样的学校也最终会消失,职业倦怠由此而生。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竞争、检查、人际关系的压力。
目前频繁的检查,包括各级别、各类别的检查使老师疲于应付、小心翼翼,似乎工作就是为了能通过检查。对学生的教育是长效的,无法立竿见影,而检查是好是坏能马上体现,令老师们诚惶诚恐,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以致于身心疲惫。如:学生管理的困惑让老师无所适从,家长加强了对学校管理的干涉而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与约束,使教师、家长、学生矛盾突显出来,教师的教育行为比以往更难得到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委屈可想而知。
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多种多样,有内在因素,也有外部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内在的因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应该根据具体成因有的放矢,尊重各种因素,采取相应妥当的措施,具体策略如下:
基于内因的策略思考
一、加强职业理想和人生观的教育
这是职业引领的关键,从事教育事业没有显赫的地位,优厚的收入,但是教育的真谛在于树人,是培育人类文明的伟大工程,是人类从事一切文明活动的基础,就像大海,孕育生命,承载厚重,但始终匍匐在大地的脚下,就像土壤,支撑起世界的绿色,却从不张扬。教育事业的崇高正是根植于它从不追求急功近利,而是放眼于缔造人类长久的文明。因此教育事业虽然平凡,却永远笼罩着灿烂的光芒。足以让我们为之奉献一生。
二、加强师德教育,端正自我定位
从调查分析中我们知道,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不高,乐于奉献,甘于平凡,是消除职业倦怠的精神良药,为什么以前教师的待遇不高,但教师工作都是态度端正、热情饱满、艰苦而能体验着快乐,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奉献的心,他们对事业的成就感体现在培养了多少好学生,认真践行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因此就将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乐此不疲,甘于平凡、知足常乐是一个美好的心态。鲁迅先生说“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很高的境界,不争名利,不盲目攀比,才能坚守教育这块圣土,才能将心灵在这方净土上安营扎寨,快乐而有效地培育每一棵新苗。
要树立终生从教的理想,教育不分彼此,不分年龄,在职在岗的一天就是奉献的一天,就是播种希望的一天,教育的征途没有终点,更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念头,要将自己定位好,并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体验快乐与成就。
三、坚定意志、增强抗干扰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积累体验,感受职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与充实,在心中竖起职业理想的目标旗帜,坚守教育的阵地,固然现实生活有许多的诱惑和委屈,却能做到荣辱不惊,坦然处之
四、重视知识更新,关注专业成长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要求教师要终生学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自己的终生学习作好规划。首先要积极参加国家为提高教师素质而提供的各种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其次要多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多读教育专著,认真反思总结教育教学的得失,促进专业的成长。再次,要及时地把握时代教育的脉搏,教育新信息,吸收新知识。最后要博览群书,尽可能多的涉及各个学科,以储备更多的相关的知识,为教育教学服务。
基于外因的策略思考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的建设
社会洪流不可阻挡、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会有许多现象令人迷茫。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做好教师理想教育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整个社会气氛,提倡保护未成年人并不是不能教育未成年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不是建立在将老师做为弱势群体的基础上,不应将教育中呈现出各种问题都归咎于教师,不应把教育的各种压力都让老师来承担,让社会、家长对教育有个公正客观的看待和评判,要确立对教师行业的合理期望,教师是一个真实的人,并非圣贤,能力也是有限的。其次,学校要帮助解开学生管理的困惑,缓解人际关系的压力,内部的改革要合理、合情、公平、公正。
2、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谋求教育的均衡发展
虽然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济的提高并不能完全消除职业倦怠,但都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职业声望。教师的待遇低,导致心理失衡。由此而生是倦怠,这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应切实地落实教师法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让教师体验到行业的魅力和价值,以健康而积极的情绪从事教育工作。
4、关心教师、提倡人文管理,引导合理竞争
关注人文管理,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好方法,关心教师首先要欣赏教师,欣赏是催人奋进的良药,欣赏就是宽容,欣赏就是扬长避短,欣赏就是理解,欣赏更是一份信任,欣赏是最知心的关爱,它可以激发教师被隐藏的斗志,拂去教师心中蒙尘而久违成就感,可以激发教师的热情,挖掘他们长处与潜力,努力工作。
合理科学的竞争可以激发教师的斗志,通过竞争平台,充分的展示自己,竞争为教师提供了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在竞争中感受成功的快乐。但是竞争不能只看重成败,因此学校要构建合理,人文的竞争机制。第一、要建立公正合理的竞争评价体系;第二、要认真细致的对竞争过程进行引导,使竞争沿着健康的方向运行;第三、竞争的主要意图在于鼓励先进,而不是一种惩罚的手段。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目前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它的成因涉及多个方面,但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的,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必须认真地思考对策,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识,对业务的研究,对个人各种素质的培养以及对外部诸因素的综合协调。
第二篇: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浅析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条题为“中小学教师寒假忙跳槽”的新闻。讲述了某地区部分中小学教师在寒假期间向学校递交辞职信,毅然离开“三尺讲台”,去谋求其它职业。这些教师当中,以青年骨干教师居多,寒假成为优秀教师离职高峰期。文章也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同时客观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几年前就被人们提及,且被某些部门作为一项课题开展研究。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大家都在分析它的成因,试图破解这一命题。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作为学校一名中层管理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要求撰写业务学习笔记,下载敷衍;不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乐意办有偿培训班;对待绩效考核,毫不在乎……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结合文章中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职业收入过低。
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并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特别是当今物质横欲的社会,看到别人有房和车,腰缠万贯,教师心理难免失衡,心想自己从事的是培养祖国未来和希望的职业,有什么理由独守清贫?于是,当面对国家发放的不到2000元的工资,面对日益增长的物价时,对生活前景充满忧虑,对从事的教书育人工作也就失去了信心。
二、教师多重角色,身心疲惫。
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
三、应试教育导致精神压力大。
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让老师们喘不过气,如今,这种升学压力又蔓延到小学,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
四、行政干预过多,教师工作压力大。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也是教师份内的事。“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差生、讲公开课”这些常规工作何尝不是教师们梦寐以求的事?然而如今教师们平日忙碌的事务并不是那么单纯。许多行政部门都可以向教育安排工作,而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去办理。例如办理学生保险、代收各类费用、整理迎检档案、分发学生奶、对家长进行培训、参加文体竞赛等等。这些工作都是教育教学之外的事务,有些工作是短期的,有些确是贯穿整个学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
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六、教育不均衡,挫伤工作积极性。
教育均衡涉及许多方面。无论是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还是地方教育政策,我们当地和其它大中型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在一些大城市的公立、私立学校,教师工资可能就是我们这边好多倍。另外,那边对教师从事有偿家教管理不像内地严格。因此,内地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工资待遇,纷纷前往私立学校。要知道出去打拼的教师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当地人才的流失。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勇气和条件走出去,只能苦守着当地教育。看着别人拿着优厚的报酬,工作积极性难免会受影响。
七、社会风气影响教师的上进心。
眼下,网上资源丰富、“卡五星”之风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每天读书半小时的教育专著相比,打麻将具有更强的诱惑。要求教师撰写教育叙事,备导学案,部分教师会选择在网上下载,网络的便利让人学会了敷衍。想当年,没有网络,没有卡五星,课要自己手写,课件要自己设计制作,下班后没有多的娱乐方式,会选择看看业务杂志。也只有在那几年,人的工作能力才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以上分析不知是否在理,字里行间可能透露了些许无奈和抱怨。不管怎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俗话说:“带病的大夫如何给病人看病?”教师教学没有激情,工作没有创新,精神萎靡不振,对待任务敷衍了事,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近些年,国家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然而,由于全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庞大,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国家应该加大工资的倾斜力度,多向贫困偏远山区投入,真正落实“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承诺,让广大教师无经济上的忧虑,安心工作。这些年,作为学校,也在致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但投入也不可能太多,并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否则你就是痛苦的。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例如:今年,我要把班级管理好,形成一个什么特色;我要在学校讲一节公开课;我要有一篇文章发表等等。当某一件事情做成了,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自己会充满惊喜。
3、学校要努力让教师工作的幸福。作为学校,要想方设法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让教师们感到在这所学校工作是幸福的。要舍得投入,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查的机会;要公平公正绩效考核,真正实现多劳多得;要多给认真工作的教师提供讲课、表彰的机会;要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奖罚分明……这些工作,学校都在努力实施着。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努力,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
第三篇: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作为教师,从事教育人的职业来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教师职业倦怠所表现的症状
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点、职业性质、职业环境等有着紧密关系。教师的工作是与人天天打交道,并且工作业绩的反应是通过他人的表现而显现。同时,单一的工作重复、规律的工作节奏、简单的人际关系、持久的工作压力、局限的工作环境等,使得教师在长期的工作情境中,表现出生活的乏味、事业的失望、精神的疲惫、认知的冲突,进而导致对现实的消极反抗来求得心理的平衡。
具体症状表现为:
(一)否定型。由于自己的一时个人诉求没能满足,或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或对某个人、某些事的不满等因素,所以对待任何事情都持否定一切的态度。表现为,看不惯、看不清、看不懂。别人都不对,唯我独尊。
(二)抑郁型。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再加上性格释然,长期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憋屈在心里。表现为,不说话、不反对、没意见。
(三)逃避型。似乎看破黄尘,对生活失去激情,对工作缺乏热情,没有竞争积极性,失去工作乐趣。表现为,无所谓,没什么,爱咋咋地。
(四)疲惫型。由于身体的原因,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食欲不振、睡眠质量下降、活动力缺乏等,身体疲惫,工作效率低。表现为,身体东倒西歪,工作左顾右盼,业绩七上八下。
(五)无奈型。由于受到某件事的刺激,对工作压力缺少应有的解决对策,再加上教育环境的暗示作用,使得一部分教师的职业传统观念稍有变化,显现出对工作、对生活的无奈。表现为,工作好坏没办法,生活优劣没做法,职位高低没想法。
(六)敏感性。教师因小事而情绪波动,表现失常。影响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家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障碍,自身也因此而自责、困惑却又无力自拔。表现为,暴躁、冷漠、神经质。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带来的影响有六个方面:
一是缺乏原始动力,缺少基本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直线下滑;
二是与同事之间斤斤计较,缺乏沟通,最起码的信任度缺失;三是对学生淡漠、暴躁,缺少最基础的忍耐度,爱心、用心、信心缺失;
四是对学校没有主人翁精神,没有大局观念,没有责任意识,怀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无视学校的发展建设;
五是对自己自我封闭,自我贬损,得过且过,过一天算24小时,缺
少对生活、对工作的追求,遇到困难能躲就躲,碰到问题能闪则闪,遇到事情能溜则溜;
六是对家庭不负责任,不敢担当,以浑浑噩噩的状态,倦怠感情,消耗家庭。
(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分析
1、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2、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加码,给教师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
3、新型的师生关系,给教师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带来新的挑战,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实原因。
4、变化多端的无情社会,瞬息万变的人际关系,唯利是图的世俗空间,是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原因。
5、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特点等因素的影响,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惰性原因。
二、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第一,加强学习,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学习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原动力。
第二,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击打的身体素质。身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本钱,尤其是身心健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
第三,加强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处事观,做到心灵健康、阳光,工作舒心、灿烂,关系纯正、明心。
第四,适时给予经济上的刺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是
万万不能的。可以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增加课时酬金、课程系数等办法,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适当开展有益活动,丰富生活,放松心情,改善关系,增进友谊,放飞梦想,焕发青春、阳光活力。
第六,适当给教师减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前提是教师的收入不减。
第七,建立对话平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充分利用座谈会、调研会、研讨会、领导接待日等方式,使广大教师有说话、发表意见的权利,缓解压力,释放心情。
第八,提供继续深造、继续锻炼、继续提高平台,使他们有条件潜心研究专业、研究业务,研究所从事的职业;使他们能够探究职业、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收获工作兴趣和乐趣,舒心工作,暖心工作,愉快工作,幸福工作。
第四篇: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项目信息
对应的项目名称: 学科: 项目类别: 项目负责人: 项目依托高校: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与干预对策研究 心理学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刘晓明 东北师范大学
成果信息
成果名称: 作者(含主要成员):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刘晓明,王丽荣,王文增,秦红芳,孙文影,李冬梅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1.最终研究成果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第一章 职业倦怠问题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职业倦怠的定义
第二节 职业倦怠研究的历史
第三节 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
第二章 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第二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第三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评价
第四节 职业倦怠的症状与表现
第五节 职业倦怠的成因
第六节 职业倦怠的后果
第三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二节 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三节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现实分析
第四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访谈研究
第四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研究
第一节 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
第二节 社会支持与职业倦怠
第三节 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第四节 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
第五节 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职业倦怠
第六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
第五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机制研究
第一节 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
第二节 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
第三节 职业倦怠与辞职意向
第四节 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
第六章 我国教师职业倦怠干预对策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层面:心理调控策略
第二节 社会层面:社会支持策略
第三节 学校层面:校长管理策略
第四节 教育层面:教师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2.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是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课题。自从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 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概念以来,该课题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具体在心理层面上对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在形成机制、职业倦怠与教师心理健康间的内在关系等进行了系统探讨,对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研究体现出操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并以教师的心理成长为重点注重对职业倦怠的预防,表现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创新性。
3.研究方法:
本研究着重探索三方面的内容,其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分别为:
(1)通过测验法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特点。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与分布特点,客观反映出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实际状况与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2)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压力源、自我概念、教学效能感等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运用典型相关、结构方程等方法探讨职业倦怠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3)通过现场实验法研究压力应对训练等对调适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效果。
(4)通过相关研究的方法探讨职业倦怠对教师的生活满意度、辞职意向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4.研究价值与社会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解决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探索缓解职业倦怠的心理干预策略,有助于深化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对推动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研究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缓解对策,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因为教师是一个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如果教师的工作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将降低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会导致教师群体士气低落、人员流失。
第五篇: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当前,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因学生基础差、管理难度大、职业危机、工作压力大等主客观原因,产生了职业倦怠症。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地缓释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心理反应。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兴趣。陷入职业倦怠的教师所产生的消极心境和态度,不仅损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同时也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品质和发展。
一、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一是情绪倦怠。时常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遇事易躁易累,容忍度低,敏感紧张等,在认知方面缺乏热情与活力等。二是工作冷漠。对教育工作热情消失,工作动力不足,对学生缺少足够的爱心和耐心,不愿意与学生接触,对学生表现出冷漠、厌烦,甚至还易于攻击他人,讽刺同事等。三是成就感低。教师觉得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多大的价值,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变化和积极的影响,感受不到职业的荣誉感。
二、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
第一,教学对象的原因。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就存在着学习困难现象,他们的不良行为、问题行为比起一般普高学生来说显得明显,并且不易改进。教师经过很大的努力、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获得明显改善或无法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的行为表现背离了教师的期望,不停地处理有问题的学生,极大地降低了教师职业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桃李满天下”是做教师的理想,也是教师幸福感、成就感的来源,中职教师的工作在学生这一层面是相当缺乏回报与安慰的。
第二,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因素看,由于受“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家长或学生往往对职业教育持消极态度,走进中职学校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选择。从家庭因素看,中职生多数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家庭,他们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拥有量方面均处于相对弱势,留守儿童、问题家庭较多,部分家长不重视中职生的教育,对子女抱着一种长身体、混日子的态度。这些负面因素的存在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教师工作评价的失准。社会对教师的期望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是缓慢的,短时间难以量化和显性评价,系统内也很难界定一个教师工作的成就大小,中职教师的非教学任务(如:维持纪律、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的付出超出了教学任务的付出,教师难以证明自已到底取得了什么成就。模糊的评价会导致教师产生付出与回报失衡心理,这也是造成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诱因。
第四,自身素养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对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等激励机制有焦虑感,对结果感到心理不平衡,因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而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再加上本人的性格缺陷,如内向、孤僻、暴躁、不和群、缺乏自信心等原因,使自己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问题,会使消极思想加剧。消极与低成就会使教师感到“雄关漫道真如铁”,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三、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第一、树立教师的职业自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新的提法为职业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2月26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必将会把职业教育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中职教师,要深刻领会国家教育发展政策和动向,只有抢抓机遇才能大有可为。中职教育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教会学生掌握精湛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教会学生做一名身心健康、遵纪守法公民的前提下,培养其成为一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并且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按照这一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就能适度,教师就会有一个正确的职业教育观。
第二,多渠道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教师评价可以认识教师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给他们指明工作的方向,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在教师群体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有利于教师改进工作和提高自身素质。但教育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好教坏的评价标准很难定性,只有评价是不够的,学校要在运用奖惩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把评价的目标定位在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和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之上,尽可能的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展示潜能的平台。
第三,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教师职业与公务、执法、医务、金融等行业相比,有很大的优点,虽是一个清苦的职业,但风险度低,有较强的职业安全感,而且还有较多的假期。中职教师要适时调整自我期望值,学会悦纳自我,善于从生活中多方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积极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爱好和情趣,积极参与研讨活动、学术交流活动等,释放压力,培养开朗豁达的职业品格。
第四,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职生是一群有着自卑、失落和迷茫心态的青少年,更需要教育者倾注更多的引导、尊重和关爱。教师要能“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向上、向善的愿望。教师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交往,倾下心来关注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尽力解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难题。要善于发现中职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有了这样的教育观和师生关系,教师的工作态度一定会是积极的、乐观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