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宣传人才队伍,是深入开展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服务农机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科学发展,枣庄市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深入基层、电话联系、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调查,并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具体如下:
一、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枣庄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始终把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方向坚定、服务意识牢固、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宣传队伍。
(一)基本情况。市、区(市)局在明确局办公室为信息宣传工作科室的基础上,以办公室工作人员为主,适当吸收其它科室人员形成了17人的主要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专职队伍,其中市局专职人员4人,五区一市农机局平均约为2人;专职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9岁,学历以本科为主,专业包括中文、农机化、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同时,以市、区(市)局机关其它科室站以及乡镇农机站负责人及部分热爱信息宣传的工作人员为主,形成了重点开展业务工作兼顾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兼职队伍。
(二)主要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市局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市、区(市)均把专职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优先充实工作人员。据统计,近5年来,市、区(市)农机部门通过招考、聘用,共引进10名工作人员,均优先安排在信息宣传岗位工作或锻练。市、区(市)局领导对信息宣传工作人员非常关心和支持,在优先保证工作条件的同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对他们进行指导,布置任务,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多出成绩,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在信息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及时晋升职务或落实职称待遇。
二是工作条件有保证。市、区(市)注重加强信息宣传工作软、硬件建设。目前市、区(市)局均配备有必要的微机、打印机、数码相机、传真机、U盘等信息宣传设备,计算机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了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传递。在开展重点信息宣传工作中,能够提供车辆、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为专职人员提供了许多参加政务活动、各种重要会议和重要调研活动的便利条件。
三是建立健全了考核激励措施。市、区(市)紧紧围绕全市农机化中心工作,确定信息宣传工作重点和具体目标,并层层分解到各科室进行计分考核。信息宣传工作任务还被列入市局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目标考核指标。市及多数区(市)局及时对信息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按季度通报,并根据完成情况按年度进行表彰、现金或实物奖励。
四是专职队伍培训力度大效果好。市、区(市)较为重视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积极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和培训。市局每年都要召开全市的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培训会。专职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采编报送信息。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统计,专职信息宣传人员承担着九成以上的信息宣传工作量。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宣传工作。市、区(市)建设以专职人员为龙头,兼职人员积极参与的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形成市、区(市)、乡镇纵横相连的信息宣传网络和快捷的传送渠道的基础上,引领信息宣传工作队伍积极为各项农机化业务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宣传服务。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自我加压,鼓足干劲,努力工作,采编报送了大量农机化信息宣传稿件,向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宣传了农机化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机化工作的开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全市的农机化信息宣传长期处于全省前列,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在党委、政府信息中也有一定的位置。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化信息宣传先进单位,枣庄市农机化信息网站被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直接链接,有多名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受到党委、政府和省办、市局的表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匮乏,专职队伍不稳定。无论是从工作需要,还是与别的系统相比,人才与事业发展的矛盾都十分突出。近五年中,在专职农机化信息宣传队伍中,有2人提拔重用,不再具体从事信息宣传工作后,人员一直未能及时补充。受农机部门机构职能、规格等影响,区(市)农机部门引进学有专长的人才存在一定难度;已经引进的工作人员留不住,其中有2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调离;另有1人被外单位借调。
二是年龄老化问题突出。据统计,市、区(市)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接近40周岁;30周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有3人。兼职队伍中,由于近年来几乎未能补充人员,年龄结构更加老化。
三是普遍存在着重对外引进轻内部挖潜的倾向。加强信息宣传队伍建设的注重引进人才,忽视内部挖潜力,不注重发挥现有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四是兼职人员未发挥出应有作用。在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中,面向全员考核,重点培训专职人员,对兼职队伍在提高信息宣传意识、基本常识、写作技巧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职人员发挥作用。多数区(市)局的信息宣传工作过度依赖专职人员。
五是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各区(市)信息宣传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区(市)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开拓创新意识、争先创优意识不强,业务能力提高不快,信息宣传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全市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开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在工作中,建议要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各区(市)局要充分理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开展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明确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措施,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二要千方百计地充实人才。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力量,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引进专业对口、学有所长的人才,并优先安排到信息宣传岗位培养和锻炼。要注重从系统内部挖掘热爱信息宣传工作、政治觉悟高、思维活跃、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工作人员,安排从事信息宣传工作。
三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人才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专、兼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要面向系统、面向基层开展信息宣传教育,引导系统职工正确认识信息宣传的重要作用,掌握信息宣传的基本知识,增强信息宣传意识,提高采编报送信息的能力,为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工作机会促进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通过电话、网络等及时沟通,对信息宣传稿件征求和交换意见,在互相交流促进共同提高。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不断钻研,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四要完善机制,发挥人才作用。要健全考核制度,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提炼、审核报送环环相扣而又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推动工作人员高效率地开展
工作。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为开展信息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便利条件,帮助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优先落实各项待遇。要积极营造领导重视、人人关注的良好工作氛围,推动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二篇: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宣传人才队伍,是深入开展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服务农机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科学发展,枣庄市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深入基层、电话联系、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调查,并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具体如下:
一、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枣庄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始终把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方向坚定、服务意识牢固、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宣传队伍。
(一)基本情况。市、区(市)局在明确局办公室为信息宣传工作科室的基础上,以办公室工作人员为主,适当吸收其它科室人员形成了17人的主要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专职队伍,其中市局专职人员4人,五区一市农机局平均约为2人;专职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9岁,学历以本科为主,专业包括中文、农机化、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同时,以市、区(市)局机关其它科室站以及乡镇农机站负责人及部分热爱信息宣传的工作人员为主,形成了重点开展业务工作兼顾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兼职队伍。
(二)主要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市局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市、区(市)均把专职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优先充实工作人员。据统计,近5年来,市、区(市)农机部门通过招考、聘用,共引进10名工作人员,均优先安排在信息宣传岗位工作或锻练。市、区(市)局领导对信息宣传工作人员非常关心和支持,在优先保证工作条件的同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对他们进行指导,布置任务,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多出成绩,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在信息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及时晋升职务或落实职称待遇。
二是工作条件有保证。市、区(市)注重加强信息宣传工作软、硬件建设。目前市、区(市)局均配备有必要的微机、打印机、数码相机、传真机、U盘等信息宣传设备,计算机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了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传递。在开展重点信息宣传工作中,能够提供车辆、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为专职人员提供了许多参加政务活动、各种重要会议和重要调研活动的便利条件。三是建立健全了考核激励措施。市、区(市)紧紧围绕全市农机化中心工作,确定信息宣传工作重点和具体目标,并层层分解到各科室进行计分考核。信息宣传工作任务还被列入市局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目标考核指标。市及多数区(市)局及时对信息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按季度通报,并根据完成情况按进行表彰、现金或实物奖励。
四是专职队伍培训力度大效果好。市、区(市)较为重视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积极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和培训。市局每年都要召开全市的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培训会。专职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采编报送信息。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统计,专职信息宣传人员承担着九成以上的信息宣传工作量。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宣传工作。市、区(市)建设以专职人员为龙头,兼职人员积极参与的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形成市、区(市)、乡镇纵横相连的信息宣传网络和快捷的传送渠道的基础上,引领信息宣传工作队伍积极为各项农机化业务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宣传服务。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自我加压,鼓足干劲,努力工作,采编报送了大量农机化信息宣传稿件,向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宣传了农机化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机化工作的开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全市的农机化信息宣传长期处于全省前列,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在党委、政府信息中也有一定的位置。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化信息宣传先进单位,枣庄市农机化信息网站被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直接链接,有多名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受到党委、政府和省办、市局的表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匮乏,专职队伍不稳定。无论是从工作需要,还是与别的系统相比,人才与事业发展的矛盾都十分突出。近五年中,在专职农机化信息宣传队伍中,有2人提拔重用,不再具体从事信息宣传工作后,人员一直未能及时补充。受农机部门机构职能、规格等影响,区(市)农机部门引进学有专长的人才存在一定难度;已经引进的工作人员留不住,其中有2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调离;另有1人被外单位借调。
二是年龄老化问题突出。据统计,市、区(市)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接近40周岁;30周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有3人。兼职队伍中,由于近年来几乎未能补充人员,年龄结构更加老化。三是普遍存在着重对外引进轻内部挖潜的倾向。加强信息宣传队伍建设的注重引进人才,忽视内部挖潜力,不注重发挥现有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四是兼职人员未发挥出应有作用。在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中,面向全员考核,重点培训专职人员,对兼职队伍在提高信息宣传意识、基本常识、写作技巧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职人员发挥作用。多数区(市)局的信息宣传工作过度依赖专职人员。
五是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各区(市)信息宣传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区(市)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开拓创新意识、争先创优意识不强,业务能力提高不快,信息宣传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全市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开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在工作中,建议要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各区(市)局要充分理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开展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明确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措施,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二要千方百计地充实人才。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力量,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引进专业对口、学有所长的人才,并优先安排到信息宣传岗位培养和锻炼。要注重从系统内部挖掘热爱信息宣传工作、政治觉悟高、思维活跃、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工作人员,安排从事信息宣传工作。
三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人才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专、兼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要面向系统、面向基层开展信息宣传教育,引导系统职工正确认识信息宣传的重要作用,掌握信息宣传的基本知识,增强信息宣传意识,提高采编报送信息的能力,为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工作机会促进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通过电话、网络等及时沟通,对信息宣传稿件征求和交换意见,在互相交流促进共同提高。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不断钻研,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四要完善机制,发挥人才作用。要健全考核制度,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提炼、审核报送环环相扣而又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推动工作人员高效率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为开展信息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便利条件,帮助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优先落实各项待遇。要积极营造领导重视、人人关注的良好工作氛围,推动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篇: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调研报告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所在单位 :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课题负责人 : 沈 晓
开始时间 : 2009年5月1日
完成时间 :
2009年6月2日
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主题词:人才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措施
企业是人才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如何围绕企业发展,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区开发建设,将是我区组织人事部门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东钱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简况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目前,全区各类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比管委会成立之初均有较大的增长,仅08年一年,全区共引进硕士学历人员9人,专业技术人员84人,其中大部分人才均在我区企业工作,极大了改善了我区企业人才队伍现状。
(一)企业人才工作机构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为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引才育才环境,我区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宁波市千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关于加快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实施意见》等多项人才政策,发布了《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2009-2010年高层次人才导向目录》,设立了50万元人才基金用于企业人才培养、培训、引进及奖励等工作。同时,积极响应市政府干部进企业的号召,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用人需求,积极为企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二)企业人才引进的力度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一是主动赴外招聘,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组团参加省内外各类人才招聘会,08年全年共组织参加各类招聘会12次。特别在今年的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区按照省委组织部部署,携带3个岗位和1个合作项目赴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进行抄底人才,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进行双向对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开展招聘。在今年2月的全区人才工作会议上,向80余家企业发放了《关于征集2009年全区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需求计划》,针对企业上报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筛选企业参加专场招聘会。对一些企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还通过宁波市人才市场及市人事局留学人才信息库进行人才猎头,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三是开展网络招聘,依托网络信息平台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的特点,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网上招聘,组织企业参加宁波市第二届海外网上洽谈会,通过网络远程洽谈进行人才招聘。
(三)企业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使用进一步加强
一是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选拔,积极选拔优秀人才进入高级专 家数据库,目前,全区共有3人进入浙江省人才信息库,49人进入宁波市人才信息库。二是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通过组织赴外招聘及参加海外留学人才网上洽谈会等形式,积极引进各类海外留学人才。三是鼓励大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社会实践。继续深入开展名校研究生进企业实践活动,继去年接纳9名清华、北大的高校研究生来我区参加社会实践并取得了良好反响后,今年我区将继续实施这一活动,现已组织4家企业初步意向接纳8名研究生参加实践。四是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以企业为基地,通过企业出岗位、出设备,高校出师资、出技术的方式,积极开展“三重”企业与高校双向交流活动,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课题,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
(四)服务企业的条件和环境进一步优化
1、区人力资源市场投入运营。2008年,经多方努力,我区人力资源市场正式投入运营,开始为企业提供免费设摊及招聘信息发布服务。截止目前,共举办招聘会2次,45家企业进场设摊招聘,推出岗位180个,吸引人才650名,充分发挥了其人才载体吸引平台的作用。
2、推行免费人事代理业务。2008年7月,我区取消所有人事代理业务费用,免费为企业提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服务、首次定职、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集体户口挂靠、党组织关系挂靠等多项人事代理业务,此举深受企业欢迎。据统计,现我区人才交流中心已鉴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协议546人,签订人事代理合同432份,代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594册,集体户口挂靠115人,接收党员14人。
3、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对持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职称评审和享受各类人才福利待遇,同时为使引进人才能够安心扎根,我区近年来大力改善人才居住环境,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做好安居工程,进一步吸引和留住人才。
4、成立高层次学术团体。2007年成立了研究生联谊会,做为我区第一个高层次学术团体,自成立之日起,该团体就充分发挥了其对人才的汇集、交流作用,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调研、探讨活动,进一步联络人才、引进人才、凝聚人才。
(五)重才用才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
一是对人才的重视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各界的宣传,现在多数企业能够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各企业管理者也通过多方途径广泛吸纳和储备人才,企业对人才工作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加大。
二是对人才的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强。除我区政府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各类政策扶持外,各企业也积极为引进人才创造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对部分高端人才还通过为其配备车辆、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来留住人才。
三是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也认识到了引进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许多企业纷纷健全自身人才激励机制,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放臵在重要业务部门和担任重要岗位,以使期能充分发挥才能。
二、我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主要问题
1、部分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信任和重用
目前,我区一些规模大、集团化、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正逐渐加强。但同时,占据我区企业大半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因自身规模小、生产技术要求不高等因素,普遍对人才缺乏尊重和使用意识。通过走访调研,多数此类中小型企业还存在着领导岗位、重要管理岗位任人唯亲的现象,一些优秀的人才因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不断流失。同时,部分企业对大中专毕业生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许多毕业多年的大学生仍在一线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这些既不利于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2、人才结构不平衡矛盾依然突出
从目前我区的人才队伍结构来看,我区企业内的人才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现象,拔尖型、领军型、创新型人才依然紧缺,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依然偏少。据统计,我区目前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于基础薄弱,相应人才相当缺乏,机构设计、电子技术、会展旅游人才供应量明显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区企业的壮大发展。
3、人才无序流动迹象明显
引进人才,更要让人才扎根企业,但就我区企业调查来看,一般情况下,人才在企业平均1-2年就要跳槽,部分企业甚至平均3-5月,人才流动频率过快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企业对人才的招聘、培训成本,也使得部分重要岗位长期缺乏稳定人员。
4、企业人才队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制度
一是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投入资本明显不足。部分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者没有深刻认识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对人才开发及技术投入经费明显不足,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是企业对人才队伍缺乏科学的培训与激励机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是企业职工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企业管理者往往片面的认为将人才招入企业即完成了整个人才招聘过程,缺乏对人才的后期培训和激励机制,从而造成人才流动性大,难以留住人的局面。
三是企业对人才缺乏科学合理的使用方式。由于现在就业形式严俊,就业人员对待遇也有所降低,部分企业对人才有一种浪费使用的心理,对所招聘人员长期维持低水平工资、随意调换岗位等现象,这些极大的影响了人才对企业的信心,也造成了对人才的资源浪费。
(二)主要成因
1、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区政府和企业还没将人才问题放到与招商引资同等的重要地位上来对待,并未充分认识对商业资源的竞争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忽视人才、轻视人才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个别企业甚至将人才当成打工仔,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对员工存在偏见和短见,对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缺乏关心,不信任和不重用人才,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人才不能安心扎根企业。
2、政府对人才队伍投入不足
近年来,周围地区为聚集人才、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纷纷确 立了人才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定位,加大了对人才资源开发资金的扶持力度。虽然我区也逐步加大了人才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论是人才的选拔培养、奖励、安臵,还是人才载体的建设,资金投入均难以满足我区人才建设的需要。
3、综合环境对人才吸引力度不强
我区相对偏离中心城区,与上海、杭州、宁波市区相比,工资待遇优势不明显,生活环境又存在诸多不便,文化设施较少且档次不够,休闲、娱乐品位较低,造成吸引人才的软环境先天不足,无法满足人才的精神需要。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强,甚至花大力气引进的人才出现外流现象。
4、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不足
由于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性质,我区经济主体大部分是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主,拥有高技术含量的不多,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较少。这种产业结构,难以形成知识和技术的信息流,高层次人才的发展机遇和进一步成长的空间不大,对于期望值较高的高层次人才来说,难以产生太大的吸引力。
三、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及措施
1、牢固树立“大人才”的观念,转变人才服务观念
人才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但仅靠人事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共同做好人才工作。一方面,要在重视有形市场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无形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招聘、人才猎头等行之有效的 方式;另一方面在注重对企业直接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间接服务,虽然目前直接服务的企业面小量少,但要在直接服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措施,从而起到为更多企业间接服务的效果。
在对人才的观念上,我们要树立“大人才”、重人才的观念,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强化在人才问题上的长远观念和效益观念,把职能从以管理为主,转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以服务为主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上来。服务方法由封闭转到公开透明,工作方式由照章办事转为主动服务,工作内容由传统人事管理转为满足企业人才成长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同时,要加大对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管理者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树立重人才、用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2、加强人才开发制度化建设,积极出台引才育才政策。要重视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高效农业项目为重点,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拓宽引智渠道。以《东钱湖旅游度假区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出台有关人才引进配套政策,贯彻落实人才政策制度,指导行业、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积极探索人才团队引进优惠措施,切实兑现政策承诺,真正使已有的人才政策落实到位,确保不发生“肠梗阻”现象,使引进的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无后顾之忧。
3、积极吸纳和储备人才,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 要继续加大赴省内外、国内外人才集中地人才招聘力度,广泛吸 纳和储备人才。要围绕文化创新产业、211创业空间、国际诗画园、文学创作、工业设计等创意团队的发展来引入各类紧缺人才,鼓励厂房、设备等实物无偿租赁方式,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来我区开发创业。
同时要充分依托区人力资源市场这一平台,长期为企业提供人才招聘服务。通过开展全区高层次人才需求调查,了解企业与开发项目的高端人才需求,依托市人事局、市人才开发服务中心的高级人才资源库,通过联系高校、委托猎头公司等渠道,着力引进广大企业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4、健全培训机制,加快培育企业急需人才
加强对本区域内高端人才及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育我区企事业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发人才、专业项目型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建立专家配备人才库,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领导管理人才队伍。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和骨干技能人才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技能人才和质量、高级技师,并结合生产实践实施高层次岗位培训。要丰富培训方式,利用集中培训、网络视频等多种培训模式来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继续扩大“钱湖讲坛”宣传面,让“钱湖讲坛”面向企业,深入企业,通过培训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继续加大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通过征集各紧缺专业人才培训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培育企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
5、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鼓励企业柔性引才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争取出台《柔性引才引智若干意见》,以柔性引进方式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着力开发人才柔性引进与使用的不同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技 术聘用、任务聘用等多种灵活方式“借脑引智”,鼓励各类创新人才前来我区从事兼职、咨询、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
6、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建立科学人才管理机制
引导企业重视人才的使用与培养,建立企业经常培训制度,不断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知识更新培训,让员工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消除企业人才的各种后顾之忧。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尤其要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对人的尊重与肯定,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
课题负责人:沈 晓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日
第四篇:聊城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聊城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为进一步促进农机化科学发展,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我与有关同志一起到东昌府区道口铺、湖西办事处,深入村户,通过走访座谈,深入分析全市农机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下步发展对策与建议与基层进行了深入探讨。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市农机化一直保持了强盛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农机化的投入大幅增加,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即快又好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已成为农民手中最值钱、最直接和首选的生产致富工具,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985万千瓦,农机总值达36.3 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4.9%。全市各类拖拉机达6563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19429台,增长11.1%,高出全省平均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小麦联合收割机达8140台,增长10.5%,玉米联合收获机达1333台,增长60.1%。小麦免耕播种机达1039台,翻了一番。各类设施农业机械及农副产品加工机也取得较大进展,其中田园管理机达2209台,电动卷帘机达3377台。
(二)农机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小麦生产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2008年全市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全市636万亩小麦收获仅用了7天时间,小麦耕播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5%以上。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全市玉米机播、机收和秸秆还田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9%、20%和70%,分别提高5个、8个和7个百分点,实现小麦保护性耕作面积41.8万亩,连续两年在全省位列第一,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三)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职能,省市政府也确定了农机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和行政许可事项。我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各项农机法律法规,大力开展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全市共核(换)发拖拉机、收割机号牌5137 付,新办驾驶证2372个,检验车辆21940台,全市未发生大的农机事故,保障了安全生产。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近几年,各级农机部门重点抓好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发展。通过发展壮大各种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把松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走向市场,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农机服务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较好地起到了科学配置农机资源,促进共同利用,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2008年底,全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
60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人员达561名。农机户达38.03万个,农机从业人员达42.56万人,其中农机专业户11972个,拥有农机总值2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户521个,50万元以上的农机专业户29个。2008年农机经营收入达12.5亿元。同时不断加强完善农机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维修、农田作业、信息服务等服务网络,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增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尤其自1997年开始三夏小麦机收以及近几年开展的三秋玉米收获、机播、机耕、机械还田跨区作业,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2008年三夏,全市共派出小麦联合收获机1850台,完成作业面积96万亩,为全市农民增收4800多万元。三秋期间,全市共组织200余台玉米收获及秸秆还田机械赴淄博、济南等市进行作业,为机手增收300多万元。我市自97年开始组织农机跨区作业以来,已累计为农民增收6亿元。
(五)农机补贴政策激发了农民发展农机化的积极性。近几年,中央和省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逐年增加。2009年,我市争取中央和省农机补贴资金达5460万元,掀起农民发展农机化的新高潮,预计可带动农民投入资金1.6亿元。据统计,自2004年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全市已争取落实各级农机补贴资金达895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2.6亿元,农机补贴效应放大了3倍多,共发展各类大型高效机械6000多台套。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在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他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的;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但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还很低,玉米收获目前基本上还是人工作业,已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瓶径。另外,经济作物如蔬菜、花生、薯类等机械化水平也很低,不适应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二是对农机化的投入仍显不足。其一农机补贴规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近几年,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特别今年全国增加农机补贴资金达到130亿,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仅从我市的农机购置补贴实际来看,去年能够享受农机补贴的农户仅占报名数的十分之一。其二市区县政府缺乏明确具体的农机投入管理机制,地方财政农机投入严重不足。其三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价位较高,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低,制约了农民对农机的高性能机械的投入。
三是基层农机管理推广组织不健全。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执法、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但就目前情况看,全市约有1/4的乡镇已无场所、无资产、无专职人员。由于乡镇农机人员工资归乡镇发放,人员受乡镇政府支配,不少乡镇名为农机站人员,但却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使农机推广、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直接影响了农机化的发展。
四是农机安全生产隐患严重。由于目前农机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个人,大量的机械分散在千家万户,而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又比较薄弱,给农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而且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把农机依法管理视同“三乱”加以限制,使正常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由于农机执法被限定在田间场院、乡间道路和作业现场,农机人员只能进村入户抓源头管理,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全市约有1/3的机手没有办证,年检率不足1/4,机手安全意识淡薄,无证驾驶违章操作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五是农机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很少,而且市场化、专业化程度很低,运作不规范,绝大多数农机户分散经营,参与市场的意识不高,能力薄弱,农机的利用率不足,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机的经营效益。
六是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较深,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规格不统一,相邻地块不能同时连续收割,尤其是地块零散,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大型机具作业,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三、下步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农机化的重视支持力度,切实把发展农机化置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置于发展现代化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来对待,真正将农机化摆上应有的位置,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各级有关部门要关心农机化、支持农机化,为农机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的投入。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多数农民想买而经济实力不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对我市来说,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农机补贴项目,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同时,市县财政要逐年增加农机专项补贴资金和项目管理推广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在资金的投放上,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机具,严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进一步优化农机发展结构。牢固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按照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急需,农民群众要求迫切的机械化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要在巩固和提高小麦全过程机械化的基础上,重点突破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大力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秸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积极推进花生、薯类、设施农业等经济作物机械化,对大型高效农机发展给予重点扶持,示范引导农机化健康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玉米收获机械化达到70%,适宜地块实现保护性耕作,全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四)依法加强农机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对农机的有效管理和宏观指导。
一是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推广站建设。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要求,乡镇农机站是“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合理配置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建议将人、财、物划规县农机部门管理,以便使其真正履行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的职责。
二是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农机部门负责农用拖拉机的登记、检验和核发牌证等安全监督管理职能。职能法定,责任重大。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机安全工作,将安全管理主要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今年市安委已将农机安全指标列入考核内容,建议各县市政府也要将其列入考核乡镇的重要工作目标,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农机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抓好乡村道路的检查和进村入户源头管理,纠正查处违章行为,加强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保证农机安全生产。
三是抓好农机市场秩序整顿工作。农机与工商、质检部门要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坑农害农行为,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是进一步抓好农民农机技术培训工作。通过送教下乡,集中分散相结合等形式,努力提高农机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使其真正成为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农机科技带头人,更好地为农机化发展服务。
(五)加快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是连接农机作业市场与农机户的重要纽带和中介要素,在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统一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和规模效益,增强机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优化农机技术、人才和装备资源等要素,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家已颁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们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抓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建设,加大投入,规范运作,强化指导,创新机制,抓好典型的总结与推广,推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六)积极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村基本土地制度的前提下,推动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成方连种植,统一耕地管理,统一种植规格,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作业等几个统一,以解决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推动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才工作进入了新境界、新阶段。作为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县一级,由于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劣势,制约着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强化县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
有效的措施办法,收到良好效果。但是,从经济全球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来看,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人才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国民整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到2003年底,我市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三支人才队伍及其他人才共计35300多人,约占社会总人口的3.6,与全国2005年预期目标6.3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结构不优。一方面,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卫生两大系统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75,而农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信息通讯、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城乡人才分布不合理。绝大多数专业人才集中在城区,乡镇特别是偏远乡镇,人才严重短缺。三是素质不高。突出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全市各类人才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仅占17.6,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5。全市33家大中型企业中,主要负责人第一学历大本以上的只有8人,研究生学历的仅1人。四是流动不畅。表现为市内外、行业间、城乡间存有政策壁垒,人才流动仍不够畅通。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间,有编制限制;企业与企业间有企业自己制定的“土政策”,束缚着人才的自由选择;市内与市外有人员调动宏观控制的限制,等等。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到位。市委、市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很重视,但具体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程度不同地存在优秀人才作用得不到发挥甚至受排挤的现象。二是体制不理顺。在管理体制上,地域、部门条块分割,缺乏上下衔接、协调统一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三是政策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选拔、流动的地方政策、部门政策多,相互欠衔接,有的甚至只从本单位、本企业利益需要出发制定政策,限制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四是机制不健全。主要是缺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有效机制,人才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平等、开放、科学、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五个突破:
(一)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在完善宏观调控方面实现突破。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党委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能,搞好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县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对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要作出前瞻性、整体性安排,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指导各级各部门立足实际抓好落实,坚决克服在人才引进、使用方面的随意性和片面性,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利用的整体效能。
(二)创造良好氛围,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方面实现突破。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要建立和完善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畅通互信渠道,通过他们及时了解各类专业人才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类人才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唱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主旋律,在完善激励政策方面实现突破。一是要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全面清理,取消那些过时的、不合理的等妨碍人才成长的地方性政策、部门“土政策”。二是要围绕培育发展地方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研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像由财政投资建设硕士、博士村,向高层次人才免费赠送住房,为其子女入学入托最大程度地提供方便;建立市级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基金,对各类有功人才进行重奖;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启动“归故里建功立业”工程,吸引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回家乡工作;成立专家顾问团、咨询组,让他们参与市里的重大决策等。三是要注意保持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让各类人才吃上“定心丸”,调动他们扎根基层长期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
(四)搭建自由竞争平台,在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突破。要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规范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建设;要提高人才市
场的信息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人才市场由集市型向信息网络型转变,逐步实现全国联网,信息共享;要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许可证制度和年审制度,制定人才中介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促进人才中介服务规范化。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
(五)建立完善人才分类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实现突破。要根据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管理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分门别类的人才管理体系,使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真正体现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要大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发展县域经济紧缺的各类人才。通过高级技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