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枣庄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教育培训情况,更好的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和我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对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进行了详细认真的调研。对全市16个街道乡镇相关的农机手、农机大户、维修网点、农机技术人员和农机化管理人员等120余人(户、点)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用认真组织填表和实地走访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此次调研,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全市农机化教育培训情况,对总结经验,促进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作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枣庄市处在山东最南部,属于黄淮冲积平原一部分,是低山丘陵地区。全市土地面积4563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3358平方公里;全市辖五区一市64个街道乡镇;总人口380.19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155.92万人。国内生产总值926.91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61元。到2008年度,全市农机总值18.4亿元,农机总动力228.3万千瓦;拖拉机3.7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1万台,配套机具8.1万套,联合收获机4916台;全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58299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214059人。
我市拥有农机化学校6处,始建于1995年,均隶属农机管理部门。分别分布在五区一市。自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高起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农机办有关文件要求,特别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鲁政发
[2002]66号)和省农机办《山东省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市农机化学校的快速发展。到2008年底,全市6处县级农机校其中四处为省级示范化化学校,二处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市农机化学校占地面积37.1亩,建筑面积6880平方米,教室面积1180平方米,实训场地面积11460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额1623.3
万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额130.9万元;教职员工总人数37人,其中专职教师36人,大专以上教师27人占教师人数的75%。
二、主要成绩
几年来,各农机化学校,在上级业务部门的认真指导、全力帮助和同级农机管理部门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工作,为全市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全市新训驾驶员1148人,复训驾驶员17315人,农机化新技术培训7664人,新型农民及劳动力转移培训6368人、农机化在职人员知识更新培训740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为培养科技人才和农村致富能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机化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的主要举措。通过培训,使各级农机管理人员知识得到更新,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一系列惠农政策得到了了解和掌握,提高了为民服务意识。近几年,我市县乡两级农机管理人员每年基本培训一次,这为全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2、农机化教育培训是强化基层农机从业人员普及推广应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重要途径。农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农机从业人员的迅速增加,使技术含量较高的新机具与如何尽快普及应用形成了对立统一,这是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表现。通过培训,使基层农机从业人员能够达到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目的,对新机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维修常识等基本知识得到提升,以便更好的适应所从事本职工作要求。
3、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促进农机化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农机化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机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人员知识的提高。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热情。但是,如何用好这些机具,充分发挥机具的作用,这是实现农机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购机农民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买得起、用得好,无后顾之忧,以便更
好带动周围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成为当代新型农民,使农业机械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更好地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购机农民技术培训需求
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机装备总量、农机具科技含量、农机从业人员的操作技术要求都有了较大的增加和新的提高,这给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教育培训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形式要求,是保证购机补贴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是购机补贴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要求加大培训力度,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机化事业要求。自2005年我国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补贴范围逐年加大,推进了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我市省级以上补贴资金由2005年170万元到2009年的3400万元,增加了3230万元,五年增长了19倍。相应的购机量也由2005年的271台增加到2009年的4900台,增长了17倍多。五年间拉动农民投资4个亿,直接增加农机操作手7100人,增加中介人员、经营人员、维修人员2000人,平均每年增加农机从业业人员1820人。
二是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农机装备总量和农机从业人员迅速增加,而且也推动了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大量的技术含量高、功能多、操作较复杂的农机具新产品涌向市场,大多数仅有初中文化或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民几乎一夜之间成了复杂农业机械技术的操作者,原有的农机培训工作已无法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增购机农民对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培训的需求,农民买到机具不会用、用不好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发展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科技的进步,要求农机维修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培训,以更好的满足新机具的要求。
三是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农民需求。购机农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有50%左右农民已有农机具,接受过一定的技术培训有大部分购机农民没有受过任何培训。所以,在对他们继
续培训时,要根据这一现实,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主要是机具的基本原理、驾驶操作技术、安装调试技术、维修保养技术、故障分析排除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综上所述,购机补贴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对农机化教育培训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购机农民需要接受新知识培训,而且由此带动的维修等行业也需接受新的培训。从我市实际情况看,每年新增需要必须培训人员要占农机需要人员总数的1%至2%,即2000人以上。
四、存在问题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农机技术推广的前提。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对农机化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此次调查看出,多年来,全市农机化学校为农机化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1、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几年来,全市六所农机化学校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年轻的教师充实到学校来;在职的教师没有得到知识更新培训,普遍表现,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二是教学条件差。全市没有一处实行多媒体教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板擦古老教学模式;教练车不足。六所学校除拖拉机达到要求外,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教具大都没有,给现代化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
2、教学经费不足。六所学校均为事业编制,有五所学校财政拨款,一所是差额拨款,但各所学校只有人员工资能保证,开展教学所需费用一点没有。特别是自2009年取消农机培训收费项目以后,农机培训工作很难开展,同时也给基础农机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
3、受训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主动接受培训积极性不高,只注重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效益的想法普遍存在,在加上农机就业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也影响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五、建议
农业机械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科技应用的载体,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主要工具。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农机化学校是承担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主要部门。注重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成为保障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加大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机人才是农村人才的主要代表,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实施者。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列为重要议事议程,视为与“三农”、购机补贴等工作一样对待,把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长效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2、转变机制,明确农机化培训学校性质。农机化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基层农机化教育培训学校是为当地农机化事业发展和农村农业经济需求而进行培训农村人才的服务机构,不是社会上经营性质的职业学院。社会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要实行政府扶持,多方投资,统筹规划,按需施教,确保农机化培训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3、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取消农机培训收费项目后,因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使正常的农机化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政府政策扶持,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除确保农机教学人员工资福利外,在资金上要满足新时期教学需求,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保证教学质量,强化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继续设施、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惠农政策发挥应有效力。
4、多措并举,搞好农机培训生源及就业准入管理工作。由于多种原因,使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给农机化学校开展系统培训和保证培训质量带来困难。在今后开展的农机化服务中,严格管理,实行农机化服务就业准入制度,让农民感觉到接受培训的重要性,促使农民主动学习积极性,实现农机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加强县级农机化培训调研建议
县级农机化培训,直接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机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县级农机培训教育基础建设,重视公益性农机技术培训,是确保我市农机化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保证。
一、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回顾我市县级农机化培
训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由 70年代全免费培训逐渐演变成有偿服务、再到现在所谓的社会化服务。当时政府曾提出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了这一目标,各地都先后建起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直接向农民普及农机技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人员及乡镇农机站管理员等实用人才。参训农民既不要缴纳任何费用,培训期间还可以在当地生产队记工分。因此,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基本上达到了“机具未到,培训先行”的要求,对于大中型农机具(如拖拉机)几乎没有先购机后培训的现象。这为当时刚刚起步的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为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学校开始向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收取部分培训费,以后培训收费逐渐增加。前些年,农机培训(实际上已经仅限从事道路营运的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度成了农机部门重要的创收手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县级农机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所县级农机培训机构,除开发区新力驾驶培训学校外,全部都是全民事业单位,一直从事全市农机化培训工作。共拥有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实习、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面积2300平方米,学习训练场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2人;拥有电教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机、摄像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0余台(套);拥有教练车20台,交通通讯设备30余部。教学示教板、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解剖车、配套机具、及桌椅板凳等都设施一应俱全。年培训能力5000人,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机人员6万多人。
二、当前我市农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连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10人,2006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960人,比上年减少35%,2007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450人,比上年减少52%,08年数据仍在减少。
我市拖拉机培训数量连年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再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三是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结构特殊,2007年统计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9.9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18.2万台,占91%,用于赶集、贩卖农副产品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很少,全市不足6000台,占3%,目前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户把手扶拖拉机当“牛”养着,专职干农活,耕田、播种、收割、拉庄稼,农忙一过机具入库。
另一方面原因是自从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化以来,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小拖拉机培训程序一个标准对待,对于手扶拖拉机来说就显得不合理。现在很多农民想学习农机技术,但因手续繁琐、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高等因素不参加培训,这是造成我市农业机械操作者持证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机技术的普及严重滞后于农机具的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
因为培训要缴纳数量一定的培训费,为了省钱,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先买了拖拉机,请一个师傅简单地教一两天,就开始上路了。从而形成了令管理部门头痛、安全隐患严重的“黑车非驾”现象,偏远山区尤为严重。直到在路上被有关部门查获后才不得不交上一笔“培训费”开始办证。可此时机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每天只想着抓收入,哪里还愿意停下机车去参加培训?而培训部门为减少培训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乐意这种“缩水”式的培训。加上原来培训、考证属同一主管部门,这样的有偿培训服务自然很难到位,甚至不培训。因此,即使取得了驾驶证,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方面驾驶技术差、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违规违章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不懂机械原理及维护保养常识,导致机车技术状况差、人为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而对于从事田间作业的各种农机操作人员,由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控手段,更是不可能让其参加培训,统统都是“自学成才”。
(二)农机培训社会化与中央惠农富农政策法规不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
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我们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机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驾驶技能的培训,应该属于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范畴。
三、对加强县级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科技兴农,教育先行”、“小康要实现,人才是关键”。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越显重要。再先进的机器也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否则就发挥不了它的威力,还有可能使机器变成一堆废铁。因此,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如韩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县)的农业技术中心都设有农业指导所,专门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技术的培训,结合农时定期举办各种农业(农机)技术培训班。这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国2004年9月1号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却将拖拉机(包括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套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模式,将其推向社会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如果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要切实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必须结合农村当前实际,必须改革现有县级农机培训政策。应该修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公益性农机培训范围。如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应该属公益性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一方面为本县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的免费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其他惠农政策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更新提供公益性培训。对于服务性的农机培训,则可以采取部分补贴、适当收费的形式。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先培训后购机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农机化工作真正步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应建立拖拉机驾驶培训电子档案,方便检索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拖拉机驾驶培训档案是记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凭据,是事故责任到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建立健全驾驶员培训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培训档案的基础上,实行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农机培训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事倍功半,很不适应目前形势。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仅靠实物、模型的演示还远远不够,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培训与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五)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实行的就业准入控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样适合于农业人口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机校如能抓住机遇,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机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培训项目单
一、生源不足,致使办学路子越走越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承办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任务,面向大农业、大农机以及农村经济、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拓宽我们的培训范围,如摩托车、汽车修理,机械焊接技术等工种的培训,通过不断拓宽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创出一条农机校开门办学的新路子。
(六)开展成才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成才教育培训。培训的层次可以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努力宣传自己,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也可以实行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或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援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档次和规模。
第三篇: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级农机化培训,直接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机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县级农机培训教育基础建设,重视公益性农机技术培训,是确保我市农机化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保证。
一、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回顾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由 70年代全免费培训逐渐演变成有偿服务、再到现在所谓的社会化服务。当时政府曾提出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了这一目标,各地都先后建起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直接向农民普及农机技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人员及乡镇农机站管理员等实用人才。参训农民既不要缴纳任何费用,培训期间还可以在当地生产队记工分。因此,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基本上达到了“机具未到,培训先行”的要求,对于大中型农机具(如拖拉机)几乎没有先购机后培训的现象。这为当时刚刚起步的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为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学校开始向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收取部分培训费,以后培训收费逐渐增加。前些年,农机培训(实际上已经仅限从事道路营运的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度成了农机部门重要的创收手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县级农机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所县级农机培训机构,除开发区新力驾驶培训学校外,全部都是全民事业单位,一直从事全市农机化培训工作。共拥有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实习、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面积2300平方米,学习训练场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2人;拥有电教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机、摄像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0余台(套);拥有教练车20台,交通通讯设备30余部。教学示教板、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解剖车、配套机具、及桌椅板凳等都设施一应俱全。年培训能力5000人,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机人员6万多人。
二、当前我市农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连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10人,2006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960人,比上年减少35%,2007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450人,比上年减少52%,08年数据仍在减少。我市拖拉机培训数量连年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再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三是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结构特殊,2007年统计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9.9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18.2万台,占91%,用于赶集、贩卖农副产品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很少,全市不足6000台,占3%,目前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户把手扶拖拉机当“牛”养着,专职干农活,耕田、播种、收割、拉庄稼,农忙一过机具入库。
另一方面原因是自从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化以来,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小拖拉机培训程序一个标准对待,对于手扶拖拉机来说就显得不合理。现在很多农民想学习农机技术,但因手续繁琐、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高等因素不参加培训,这是造成我市农业机械操作者持证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机技术的普及严重滞后于农机具的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
因为培训要缴纳数量一定的培训费,为了省钱,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先买了拖拉机,请一个师傅简单地教一两天,就开始上路了。从而形成了令管理部门头痛、安全隐患严重的“黑车非驾”现象,偏远山区尤为严重。直到在路上被有关部门查获后才不得不交上一笔“培训费”开始办证。可此时机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每天只想着抓收入,哪里还愿意停下机车去参加培训?而培训部门为减少培训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乐意这种“缩水”式的培训。加上原来培训、考证属同一主管部门,这样的有偿培训服务自然很难到位,甚至不培训。因此,即使取得了驾驶证,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方面驾驶技术差、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违规违章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不懂机械原理及维护保养常识,导致机车技术状况差、人为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而对于从事田间作业的各种农机操作人员,由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控手段,更是不可能让其参加培训,统统都是“自学成才”。
(二)农机培训社会化与中央惠农富农政策法规不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我们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机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驾驶技能的培训,应该属于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范畴。
三、对加强县级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科技兴农,教育先行”、“小康要实现,人才是关键”。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越显重要。再先进的机器也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否则就发挥不了它的威力,还有可能使机器变成一堆废铁。因此,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如韩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县)的农业技术中心都设有农业指导所,专门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技术的培训,结合农时定期举办各种农业(农机)技术培训班。这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国2004年9月1号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却将拖拉机(包括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套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模式,将其推向社会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如果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要切实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必须结合农村当前实际,必须改革现有县级农机培训政策。应该修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公益性农机培训范围。如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应该属公益性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一方面为本县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的免费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其他惠农政策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更新提供公益性培训。对于服务性的农机培训,则可以采取部分补贴、适当收费的形式。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先培训后购机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农机化工作真正步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应建立拖拉机驾驶培训电子档案,方便检索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拖拉机驾驶培训档案是记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凭据,是事故责任到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建立健全驾驶员培训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培训档案的基础上,实行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农机培训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事倍功半,很不适应目前形势。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仅靠实物、模型的演示还远远不够,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培训与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五)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实行的就业准入控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样适合于农业人口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机校如能抓住机遇,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机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培训项目单
一、生源不足,致使办学路子越走越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承办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任务,面向大农业、大农机以及农村经济、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拓宽我们的培训范围,如摩托车、汽车修理,机械焊接技术等工种的培训,通过不断拓宽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创出一条农机校开门办学的新路子。
(六)开展成才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成才教育培训。培训的层次可以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努力宣传自己,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也可以实行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或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援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档次和规模。
第四篇: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宣传人才队伍,是深入开展好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服务农机化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科学发展,枣庄市局组织有关人员通过深入基层、电话联系、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开展了调查,并对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具体如下:
一、枣庄市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枣庄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始终把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方向坚定、服务意识牢固、业务能力较强的信息宣传队伍。
(一)基本情况。市、区(市)局在明确局办公室为信息宣传工作科室的基础上,以办公室工作人员为主,适当吸收其它科室人员形成了17人的主要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专职队伍,其中市局专职人员4人,五区一市农机局平均约为2人;专职队伍的平均年龄为39岁,学历以本科为主,专业包括中文、农机化、计算机、经济管理等。同时,以市、区(市)局机关其它科室站以及乡镇农机站负责人及部分热爱信息宣传的工作人员为主,形成了重点开展业务工作兼顾从事信息宣传工作的兼职队伍。
(二)主要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市局于2002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市、区(市)均把专职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优先充实工作人员。据统计,近5年来,市、区(市)农机部门通过招考、聘用,共引进10名工作人员,均优先安排在信息宣传岗位工作或锻练。市、区(市)局领导对信息宣传工作人员非常关心和支持,在优先保证工作条件的同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对他们进行指导,布置任务,提出要求,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多出成绩,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在信息宣传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及时晋升职务或落实职称待遇。
二是工作条件有保证。市、区(市)注重加强信息宣传工作软、硬件建设。目前市、区(市)局均配备有必要的微机、打印机、数码相机、传真机、U盘等信息宣传设备,计算机宽带接入互联网,实现了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传递。在开展重点信息宣传工作中,能够提供车辆、经费等必要的工作条件。为专职人员提供了许多参加政务活动、各种重要会议和重要调研活动的便利条件。
三是建立健全了考核激励措施。市、区(市)紧紧围绕全市农机化中心工作,确定信息宣传工作重点和具体目标,并层层分解到各科室进行计分考核。信息宣传工作任务还被列入市局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目标考核指标。市及多数区(市)局及时对信息采用情况进行统计并按季度通报,并根据完成情况按进行表彰、现金或实物奖励。
四是专职队伍培训力度大效果好。市、区(市)较为重视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养,积极组织专职人员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信息宣传工作会议和培训。市局每年都要召开全市的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培训会。专职队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采编报送信息。根据信息采用情况统计,专职信息宣传人员承担着九成以上的信息宣传工作量。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信息宣传工作。市、区(市)建设以专职人员为龙头,兼职人员积极参与的农机化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形成市、区(市)、乡镇纵横相连的信息宣传网络和快捷的传送渠道的基础上,引领信息宣传工作队伍积极为各项农机化业务工作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宣传服务。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自我加压,鼓足干劲,努力工作,采编报送了大量农机化信息宣传稿件,向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宣传了农机化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机化工作的开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全市的农机化信息宣传长期处于全省前列,多次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在党委、政府信息中也有一定的位置。2007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机化信息宣传先进单位,枣庄市农机化信息网站被中国农机化信息网直接链接,有多名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受到党委、政府和省办、市局的表彰。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匮乏,专职队伍不稳定。无论是从工作需要,还是与别的系统相比,人才与事业发展的矛盾都十分突出。近五年中,在专职农机化信息宣传队伍中,有2人提拔重用,不再具体从事信息宣传工作后,人员一直未能及时补充。受农机部门机构职能、规格等影响,区(市)农机部门引进学有专长的人才存在一定难度;已经引进的工作人员留不住,其中有2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主动调离;另有1人被外单位借调。
二是年龄老化问题突出。据统计,市、区(市)专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平均年龄接近40周岁;30周岁以下的工作人员仅有3人。兼职队伍中,由于近年来几乎未能补充人员,年龄结构更加老化。
三是普遍存在着重对外引进轻内部挖潜的倾向。加强信息宣传队伍建设的注重引进人才,忽视内部挖潜力,不注重发挥现有人员的工作主动性。
四是兼职人员未发挥出应有作用。在开展信息宣传工作中,面向全员考核,重点培训专职人员,对兼职队伍在提高信息宣传意识、基本常识、写作技巧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职人员发挥作用。多数区(市)局的信息宣传工作过度依赖专职人员。
五是现有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各区(市)信息宣传工作开展不平衡,部分区(市)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对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加强自身业务学习,开拓创新意识、争先创优意识不强,业务能力提高不快,信息宣传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全市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开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在工作中,建议要特别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各区(市)局要充分理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开展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明确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措施,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信息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二要千方百计地充实人才。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力量,配备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的专职或兼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要积极争取引进专业对口、学有所长的人才,并优先安排到信息宣传岗位培养和锻炼。要注重从系统内部挖掘热爱信息宣传工作、政治觉悟高、思维活跃、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工作人员,安排从事信息宣传工作。
三要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人才素质。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专、兼职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要面向系统、面向基层开展信息宣传教育,引导系统职工正确认识信息宣传的重要作用,掌握信息宣传的基本知识,增强信息宣传意识,提高采编报送信息的能力,为信息宣传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工作机会促进信息宣传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通过电话、网络等及时沟通,对信息宣传稿件征求和交换意见,在互相交流促进共同提高。信息宣传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刻苦学习,不断钻研,工作能力不断提高。
四要完善机制,发挥人才作用。要健全考核制度,以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信息采集、加工提炼、审核报送环环相扣而又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推动工作人员高效率地开展
工作。要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为开展信息宣传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便利条件,帮助工作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优先落实各项待遇。要积极营造领导重视、人人关注的良好工作氛围,推动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五篇:少先队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乌拉盖管理区中学少先队工作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中学少先队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组织建设不健全,领导机构不够完善
在组织建设方面,我校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中学少先队的组织,人员队伍配备也不符合要求。同时我校少先队组织没有配备辅导员,学校得辅导员由我校团委书记兼任。我校只有团委组织,下设18个团支部。我校开展的少先队工作只有推优入团工作较规范。
《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条例》规定:“各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是各级少先队领导机构,由各级少先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少工委实行团体委员制,由团体(单位)派出代表组成。”“少工委设主任、副主任,负责领导少先队日常工作。”目前,我校没有少工委,而名义上的少工委书记通常是由团委领导兼任。虽没有专门组织机构和编制,同时也没有专人来直接负责此项工作,工作人员忙于应付其他事务,少先队工作有时处于“无序”状态。
2、阵地建设不健全,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确
我校建有广播站、、板报、手抄报、宣传栏、升旗仪式和橱窗以及团校等宣传阵地,没设立少先队大队部或团队活动室。长期以来,我校少先队发展呈现“滞后”状态。究其原因,除了升学率压力大之外,根本原因还是少先队工作定位不够明确。我校少先队工作既没有可循的模式,又没有具体的要求,再加上“分数”的巨大压力,导致工作开展艰难。
此外,少先队工作没有量化标准,繁重的日常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制约少先队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3、开展了有益的团队活动,但活动主题缺乏针对性且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活动形式上:主要以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团前教育为主。我校会定期举办手抄报评比、主题班团会、艺术节活动等。我校根据本校的特点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如开展足球、篮球、跳绳、拔河、多人多足等竞技比赛。其次,养成教育方面,每日常规检查、学生会检查,每周一隆重的升旗仪式等,增强了队员的爱国心与荣誉感。再次,我校团委重视团前教育活动,定期组织队员参加团校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内容上: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清明节”,缅怀先烈扫墓活动、“五四劳动节”举行入团仪式、“抗战胜利纪念日” “国庆节”系列活动等。这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感恩之心。
就目前来看,我校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多是满足青少年的浅层次需要;而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针对他们内心矛盾、思想困惑等精神需求方面的活动开展较少,难以真正触动队员的思想,引起他们的共鸣,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加强和改进中学少先队工作的建议
1、建立有效的少先队工作机制。少先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机制建设至关重要,是保证少先队工作开展的前提。要制定专门的少先队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少先队工作机制,实现少先队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专业化。要制定专门工作意见,对基层少先队工作形成统一的工作部署,进行专业的工作指导,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有关单位的工作考核范围,争取有关部门对少先队的支持,并定期对少先队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表彰,对先进班级好的做法加以总结提炼并进行宣传推广。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
设立专职大队辅导员。我校辅导员都是由学校团委书记兼任,建议设置专职大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任重道远、千头万绪,大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应选择热爱少先队工作、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实际教育工作经验,善于同中学生打成一片的优秀中青年党员教师或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一支精良的辅导员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措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改善其工作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少先队辅导员上岗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对辅导员的选拔、聘任、使用、管理、表彰和培训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适应新形势对少先队辅导员的新要求,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3、加强团队组织衔接,促进少先队工作全面发展
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衔接是初中少年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初中团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团队衔接,树立大德育意识。
第一,树立团队一体化意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少年先锋队都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及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团队组织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推进团队教育内容一体化是团队衔接工作的重点,这有利于形成团队教育的整体合力,构建“强队建团、强团带队、团队共兴”的中学团队工作的新格局。作为基层团队组织,要结合学校实际、联合团队力量,努力探寻团队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将少先队体验教育内容与中学“集合在共青团的旗帜下”为主题的团建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创新团队衔接工作的教育阵地、活动形式、活动载体,促进德育工作整体化建设。
第二,做好团队干部衔接工作
做好团队干部衔接工作是团队衔接的着手点。团队干部是开展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力量,做好中学团队衔接工作,首先应做好团队干部的衔接工作。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活动是少先队在持久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少先队的活力所在。活动课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以自信的姿态、健康的心理步入社会,面对人生,这是辅导员的责任。这些活动的开展证实了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主体,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在活动中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弘扬其主体性,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提升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身价值,真正的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6、加强德育资源整合。有力的调动起学校、家庭、社会等有利因素,大力开发少先队教育的有效资源,加强少先队工作力度,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而使少先队工作提高一个新台阶。
7、统筹发展,构建“团队联动”新机制
少先队是党亲手创立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团章明确赋予共青团组织“全团带队”重要职责。学校要以“团队联动”为抓手,全面拓展少先队工作新途径。
1、加强领导,健全和巩固组织机构
加强少先队工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少工委在《关于中学少先队工作的若干规定》(中青联字第02号)中指出:各级团委要把中学少先队工作作为共青团的基础工作,切实给以领导。要将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作为评估考核学校党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进行一次量化考核。各学校要把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布局。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同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接受上级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建议学校党组织(总支、支部)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行政应有一名副校长负责联系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学校党政领导要经常听取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工作汇报,每学期至少召开一至二次专题会议,研究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少先队工作要有具体明确的工作职责,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在总结中汲取更多的经验,不断完善,体现少先队组织在社会领域中的价值。
2、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
设立专职大队辅导员。鉴于绝大多数中学大队辅导员都是由学校团委书记兼任,建议设置专职大队辅导员。少先队工作任重道远、千头万绪,大队辅导员是少先队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少先队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少先队辅导员殷殷嘱托:“做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引导各族少年儿童在祖国大家庭里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抓好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是新世纪少先队工作取得新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关键。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应选择热爱少先队工作、有一定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实际教育工作经验,善于同中学生打成一片的优秀中青年党员教师或入党积极分子,组成一支精良的辅导员队伍。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措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改善其工作环境。要建立完善的少先队辅导员上岗培训制度、奖惩制度;对辅导员的选拔、聘任、使用、管理、表彰和培训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加大辅导员培训力度,拓展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以适应新形势对少先队辅导员的新要求,全方位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3、有效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实现资源共享
近年来,团组织和有关教育部门提出要创新少先队工作模式,出台了有关体验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加强和改善少先队工作,提高少年儿童的整体素质,推动新时期少先队工作参与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青少年活动中心是把科研教育、体验教育和素质教育等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场所。建议有效利用各地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强强联合,通力合作,各中学定期组织少先队员到青少年活动中心进行参观学习,感受科技魅力,体验手工劳作,将娱乐与学习有机结合,让城乡中学都能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加强团队组织衔接,促进少先队工作全面发展
加强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衔接是初中少年成长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初中团队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强团队衔接,树立大德育意识。
第一,树立团队一体化意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少年先锋队都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及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团队组织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推进团队教育内容一体化是团队衔接工作的重点,这有利于形成团队教育的整体合力,构建“强队建团、强团带队、团队共兴”的中学团队工作的新格局。作为基层团队组织,要结合学校实际、联合团队力量,努力探寻团队教育内容的结合点。将少先队体验教育内容与中学“集合在共青团的旗帜下”为主题的团建教育体系有机结合,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创新团队衔接工作的教育阵地、活动形式、活动载体,促进德育工作整体化建设。
第二,办好预备团校
结合团队实际,尝试预备团员制度,激发入团意识。探索在小学高年级成立少年团校,开设团课,采取各校推荐的方式选拔品学兼优、工作出色的学生参加少年团校,为发展预备团员做准备。尝试实行预备团员制度,设定考察标准及期限,将初中一年级的优秀学生发展为预备团员,当预备团员年满13岁时,按照团中央有关文件的要求,对考察合格者给予转正,继续在中学不断健全推优入团制度。
第三,做好团队干部衔接工作
做好团队干部衔接工作是团队衔接的着手点。团队干部是开展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力量,做好中学团队衔接工作,首先应做好团队干部的衔接工作。从调研结果看,中学系统的大队辅导员有2/3由团委书记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团队衔接工作的开展。因此,要创造机会、以多种形式做好团队干部衔接工作。通过配发学习资料、开设讲座、座谈等形式加强对团队衔接工作的理论学习,加强团队干部之间的交流。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学少先队组织是共青团组织的基础和源头,少先队工作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学少先队工作,增强少先队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开创少先队工作的新局面,这对于全面实现少先队教育目标,使少年儿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掌握少先队工作现状,发现问题、查找难点、总结经验,促进我校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我校组织开展了少先队工作调研活动。就少先队组织建设情况、少先队活动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开展少先队工作的建议和意见等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各班班主任、团干部进行了座谈,就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少先队工作现状:
1、少先队组织自身建设正在发展。
我校学生总数为 人,其中团员数为 人。初中人数为人,团员人。中队133个,学生入队率达到98%,呈现了“先入队、后教育”的良性格局,专职大队辅导员和兼职的中队辅导员配备率达到100%。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以“爱、廉、勤、导”为突破口,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安全、纪律、卫生等方面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优奖励。各学校少先队设有大队委员会、中队委员会、红领巾监督岗、校园广播室等。各中队创办了《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学习宣传园地,逐步健全了少先队的活动阵地。
2、少先队品牌工作深入人心,传统活动扎实开展,特色活动推陈出新。
以爱国主义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长抓不懈。各学校少先队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和重大节庆日定期组织主题队会,认真开展“三讲两实践”活动,通过召开“学礼仪,重规范”、“好习惯从小养成”、“平安伴我行”、“诗歌朗诵会”、“诵长征诗词,扬民族精神”等主题队会和举办“我心中的英雄”故事会、“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反对分裂”演讲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编排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歌曲、舞蹈、朗诵、快板等表演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此外,每周都安排有教师值周,负责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纠正。大队部设立红领巾监督岗,监督并帮助学生克服乱买零食、乱扔垃圾、迟到早退、打架骂人等不良行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以提高学生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长足发展。各学校成立了舞蹈、管乐、合唱、美术、田径、劳技电脑、777集邮等兴趣小组(小队、团)三十三个,均有专门的辅导员进行培训,定期开展活动。少先队舞蹈队排练的“送香包”、“白鹭的天堂”、“我象雪花天上来”等节目先后参加了安康市龙舟节开幕式、安康市中小学艺术展演等大型活动,均受到好评。安康市一小少先队有一支出色的鼓号队,学生通过学习鼓、号、长笛、黑管、萨克嘶、小号、圆号、长号等乐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果园小学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办语文组、数学组、体艺组等课外学习小组,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以常规教育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推陈出新。一是积极拓展了主题教育,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手拉手”互助活动、“雏鹰争章”活动和“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等,教育主题鲜明,教育效果显著;二是逐步加强了少先队的阵地建设和基础建设。每年培训和选拨一批国旗队员,完成每周一的升国旗任务;学校都组建了少先队员小记者队、校园广播站、红领巾示范监督岗。造性的开展工作。三是强化了劳动教育理念。汉滨区东坝小学,针对学生多为菜农子女特点,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少先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能力。四是不断加强艺术教育。市二小曾荣获“陕西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每年5月份都要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目前已成功举行12届,为少年儿童展示艺术才能和提高艺术水平提供了舞台。
通过走访和座谈,觉得安康城区学校少先队工作总体呈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在参观的部分学校,发现有少先队辅导员兼任学校行政领导职位,少先队的工作环境普遍较好,辅导员的待遇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各个学校的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给于一定的支持,学校少先队工作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少先队工作存在的问题
1、重智育轻德育的学校教育与少先队强调全面发展不相适应。由于目前社会评价体系重学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高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用学生成绩给学校排名次,导致家长、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少先队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不相适应。
2、少先队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教育实行收费一费制管理,少先队活动经费处境比较尴尬。有的学校没有考虑到预算少先队活动经费,少先队的活动经费没有正常、稳定的来源,导致少先队的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城区的小学少先队组织活动经费学校拿出一部分,象演出服装等家长支持一部分,还勉强可以正常开展,但象城郊的东坝小学,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少先队的活动,学生和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红领巾夏令营、春游、组织观看优秀电影等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受到收费的影响根本无法开展,少先队书籍、报纸也很难要求统一订阅,导致少先队组织开展活动非常被动。
3、辅导员工作没有量化标准,繁重的少先队工作和教学工作是制约少先队工作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少先队工作的有关文件中规定,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兼课课时一周不得多于8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校其他授课老师都存在课时超量的问题,辅导员兼任其他课程教学往往超过每周8节的标准。在调研的部分学校,有些大队辅导员担任主课,每周超过12节,繁重的授课压力使少先队辅导员没有精力在少先队工作上有所作为,疲于应付。
4、少先队工作发展不平衡。总的来讲,城区学校少先队工作发展得快一些,城乡接合部学校少先队工作发展得慢一些;辅导员素质高的学校少先队工作发展得快一些,反之慢一些;领导重视少先队工作的学校发展得快一些,领导不重视的发展得慢一些。
三、做好少先队工作的几点建议
1、少先队工作要争取党政的高度重视,纳入党政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建立完善少先队工作的评价考核机制,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绩效的一项内容。解决好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人员待遇按政策落实,切实调动和保护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少先队组织要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意见》,全国少工委《2006年——2010年少先队重点工作推进计划》、《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为契机,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进行沟通,进一步争取校领导的支持。联合教育、人事、文化等部门争取出台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意见》中的相关政策进行细化和落实。
2、少先队要整合社会资源,走社会化道路。要在管理和利用好现有活动阵地的基础上,运用政府的、社会的、市场的手段,推动少年儿童课外活动的公益设施和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级青联、青企协、青年中心和义工联等资源优势,为学校少先队开展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
3、少先队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努力提高服务少年儿童的水平。要尊重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关注他们的心理生理变化,关心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尽心竭力地为少年儿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大力加强调查研究,研究少年儿童的新特点,倾听少年儿童的心声,探讨新形势下少先队的新模式,整合社会资源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创造条件,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努力提高服务少年儿童的水平。要积极帮助特困家庭的少年儿童解决实际困难,促使他们在少先队组织的温暖怀抱和社会的友爱氛围中健康成长。
4、少先队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少先队工作要争取当地党政和学校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巩固和扩大少先队校外活动阵地,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工作者队伍。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的能人志士加入到少先队志愿辅导员队伍中来。
为进一步推动少先队工作的发展,我校大队部对少先队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和上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们学校少先队组织基本健全,并且都能以少先队为载体,在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度需进一步健全,辅导员待遇、考核、培训不落实等。探讨少先队工作现状,有利于明确目前少先队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工作思路,让少先队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少先队工作的现状
(一)少先队各项机制流于形式
1、学校虽然在组织层面上,各大、中队辅导员都一应俱全,甚至也聘请了相应的校外辅导员,由于某些原因,相当一部分的大、中队辅导员都是由班主任或主课老师兼任,他们或因管理班级、自身教学的目标任务;或因职能不清、不明,导致许多少先队工作无法真正开展。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知识化、专业化发展,加之辅导员津贴、待遇落实情况不够好,不利于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从而使少先队组织缺乏吸引力和模范带头作用。
2、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对少先队工作的考核机制尚未健全,这就造成学校与学校、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工作的不平衡性。部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还不够高,有些人只要完成工作,应付了事,缺乏自主开展工作的意识,更谈不上创新。
(二)、少先队活动难以开展
1、如今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校把考试成绩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而不少家长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由于家长、学校对少先队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少先队活动支持配合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制约了一些活动的开展。
2、许多辅导员只注重于学科教育方面的知识积累,而忽略了对少先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少先队工作,或开展的活动准备不充分,活动过程仓促,达不到活动目的,活动效果不明显。有的少先队辅导员不重视班队课的开展,导致班会流于形式,长期下去导致队员对班会的热情日趋下降。
3、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对于少先队的基本知识了解越来越淡漠。学生们对少先队的向往和憧憬程度越来越淡化。这就更要求我们重视少先队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的了解少先队,在少先队组织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思考与对策
1、建立有效的少先队工作机制。少先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系统工作,机制建设至关重要,是保证少先队工作开展的前提。要制定专门的少先队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少先队工作机制,实现少先队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专业化。要制定专门工作意见,对基层少先队工作形成统一的工作部署,进行专业的工作指导,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有关单位的工作考核范围,争取有关部门对少先队的支持,并定期对少先队工作进行考核、评比、表彰,对先进班级好的做法加以总结提炼并进行宣传推广。
2、建立稳定的少先队工作者队伍,提高少先队辅导员的素质。稳定的辅导员队伍是少先队工作的基础,要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人才聚集的优势,建立一支既懂得少先队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丰富法律、心理学知识和开拓精神的专业辅导员队伍。还可聘请热心少先队工作、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士担任少先队校外辅导员。抓特色活动、走特色道路、创特色教育。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少先队开展活动,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师资培训体系。
3、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工作网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机整体,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校在抓好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家庭在注重孩子学习生活的同时,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而社会则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4、中队干部轮流当是锻炼队员才干的好机会。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应从小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向人学习,学会与人竞争。每个队员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干部,我们就应给队员们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育情境,尊重队员的民主权利,支持队员的创新精神,让队员懂得少先队是自己的组织,要学做小主人,帮助队员扬起理想的风帆!轮流当干部也可以给队员提供均等的锻炼机会,让更多的人在为中队服务中体验到做一名队员的责任感。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活动是少先队在持久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少先队的活力所在。活动课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以自信的姿态、健康的心理步入社会,面对人生,这是辅导员的责任。这些活动的开展证实了每一位少先队员都是一个活生生的能动主体,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要在活动中调动起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弘扬其主体性,增强其自信心,让他们提升能力,与时俱进,实现自身价值,真正的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6、加强德育资源整合。有力的调动起学校、家庭、社会等有利因素,大力开发少先队教育的有效资源,加强少先队工作力度,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从而使少先队工作提高一个新台阶。
7、统筹发展,构建“团队联动”新机制
少先队是党亲手创立并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团章明确赋予共青团组织“全团带队”重要职责。学校要以“团队联动”为抓手,全面拓展少先队工作新途径。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于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现状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本阶段的任务及下阶段的目标,以使少先队真正成为学生热爱的组织,从而有效的推动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