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定的信仰忠诚的根基讲稿
坚定的信仰忠诚的根基
范宏
近日,一气读完何建明、厉华新著《忠诚与背叛》,掩卷长思,深有感慨:只有真正坚定的信仰,才能铸就无比忠诚的根基。
对信仰的真实态度,决定了忠诚的内涵深度。有的人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始终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能胜利,始终把信仰置于个人生死之上;还有的人,于已有利时,就高举信仰大旗,当危险稍’至,便将信仰搁置一边。前者面对死亡危险,不屈不挠、英勇斗争,体现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铮铮铁骨和坚定信念,体现的是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而后者对信仰的态度,体现的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两种对待信仰的态度,形成了忠诚与背叛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对信仰的始终坚守,决定了忠诚的一贯坚决。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的原型之一,下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由党的高级领导到被捕叛变再到逐渐醒悟、后期坚守革命气节的过程,昭示了对信仰的坚守与否,直接左右了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与否。由此,我们感慨,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只有始终不移地坚守信仰,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才能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
对信仰的持续追求,决定了忠诚的逐渐自觉。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没有其为之忠诚的事业与追求;一个能持续不断、孜孜以求追求信仰的人,其对信仰的忠诚也将随着对信仰的认识加深而愈益自觉。《忠诚与背叛》为我们刻画了一批追求真理、追求信仰的共产党人,他们在艰苦卓绝、严酷的敌后斗争环境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把对共产主义的热情、对白色恐怖的仇视,逐步转化为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对人民感情的忠贞,转化为对党的事业的自觉的、无比的忠诚。
抚今追昔,烈士已逝,但先烈追求的事业正由我们传承与坚守。信仰能超越生死,也能超越时空;信仰可以凝聚力量,也可以传递力量。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感受力量、凝聚忠诚,在实践中不断坚定信仰,铸就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和人民、无愧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无比忠诚。
第二篇:坚定信仰 忠诚于党
坚定信仰 忠诚于党
——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严惩杀人凶手,还我工友”“打倒新军阀 誓死保卫工会”,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呐喊划破了1927年上海古城的天际,4月13号这一天,一群手无寸铁的工人手挽手肩并肩,面对蒋介石叛军严阵待发的机枪毅然前进。他们明知自己危在旦夕,可双眸却透露出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前进示威,用鲜血和生命去坚定自己的信仰,捍卫我们的党。这是影片《忠诚与背叛》的开幕。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内心异常澎湃。脑海里不断地翻滚着革命先烈王荷波先生威武不屈、刚正不阿、坚定信仰、忠诚于党的大无畏革命形象,我深深地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的激情与奉献所动容,被他们为了实现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所感动。正如影片中一直反复的一句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是忠诚,铸造了他们比钢铁还坚硬的骨气,纵然躯体倒在枪口下,也绝不向恶势力低头;是信仰,引领他们奋勇前进、鞠躬尽瘁,坚持走革命道路,为中国的民主独立而奋斗终身!相比之下,那种贪生怕死、为了利益出卖自己兄弟的叛徒,实在让人痛心疾首。缺失信仰和忠诚,是很可怕的。当看到影片中范阿根为了偿还赌债,供出了与自己同生共死革命过的兄弟,用三条鲜活的人命换来九百大洋时,我内心充满了愤怒。一个参加革命多年的老同志,经不住敌人的摧残
折磨,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丢弃了自己的信仰,背离了自己的党,给组织造成重大的损失。这些背叛者,将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忠诚,源自于革命必胜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崇高的信仰。忠诚,源自共产党人高尚的情怀,坚毅的品格。只有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地砥砺自己,拒绝社会中各种糖衣炮弹的袭击,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当今社会,没有了当年的血雨腥风,没有了当年的人心惶惶,也许我们不必像革命先烈一样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去捍卫我们的党,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同样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节操。只有坚定信仰,才能让我们在攀登精神领域高峰脊梁时有动力,只有忠诚于党,才能在我们的灵魂接受拷问的时刻,给予我们一份正能量,让我们做出正直的选择。回望历史,革命志士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再目,革命先烈虽已化作千古忠魂,但这种精神的伟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作为一名光荣的民航人,我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战斗在一线,但是更应当奋发的工作,全心全意为民航服务,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加强自身修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倾心尽力,精益求精。将先烈们播下的精神火种接过来,将这燃烧的火炬永远的传下去。在新的征程中奋力前行,高举忠诚于党的大旗,续写新的辉煌!
第三篇: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研究报告
焦蕾 201113010111 服装设计与工程 2012/12/24
坚定信仰 ——爱国志士李大钊
“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这是一位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拥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对社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面临国家危难,民不聊生的现实境况下,表达出的坚定信仰。他就是李大钊。
1889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危亡的边缘,李大钊生在战乱动荡的年代里,他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毅沉稳的性格。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李大钊走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李大钊他以一开拓者的姿态积极寻求真理,无惧无畏,是“拯救中国的导星”。正是由于李大钊这些革命先烈的艰辛努力,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中国传播,大批先进的青年学子才得以接受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在探索救国救民的过程中,他以敏锐的目光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要影响,也从中看到了中国得到崛起的希望。李大钊智慧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并与中国的国情相联系,十分的注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际运用。他敏锐的目光,他的思想,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效仿。
当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用卧薪尝胆的精神进行抗争。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而锒铛入狱的时候,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着“共产党万岁!”最终英勇就义,年仅38岁。
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说过:“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可以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共产党万岁”,这是李大钊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矢志不移的信念与口号。正是有无数个像李大钊这样的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黑暗的前方,为中国带来了福音和希望;李大钊是人生路上的智者,他以短暂却绚烂无比的生命展现了人性最美的光辉。他用信仰诠释了共产主义的真谛!
历史上有许多像李大钊这样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牺牲自我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作为入党积极分子中的一员,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中,在党课的培训期间,我渐渐懂得实现共产主义的真正意义,及其重要性。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马克思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拯救处于危难祖国的路途中,李大钊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也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而奋斗。
当前社会人们已远离了战火硝烟,也不再为国家动荡而惶恐不安,但后人始终不能忘记那些英勇就义,为国捐躯的英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念,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第四篇:坚定信仰
坚定信仰
——党建文献记录片《信仰》观后感
曾经,在念大学的时候,“信仰”对我而言是很空、很大,虚无缥缈,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信仰是什么?自己应该追求怎样的信仰?但当我踏上乡镇的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开始有了一种信仰,那种信仰激励我全身心的投入工作。特别是近日,在支部的组织下观看了《信仰》纪录片,更是感触颇多,一个人只有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有明确的奋斗方向,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正如纪录片里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社会形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的未来,是共产主义。”事实表明,共产主义信仰在万众一心的集体进取中迸发了超常力量,催生了一系列的苦难辉煌;从建党伟业到建国大业,从独立自主到自力更生,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初级阶段到小康社会,从中国特色到和谐社会,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信仰的力量引领一个古老的民族持续实现复兴的梦想。
坚定信仰,需要勇气。晋朝刘琨讲过:“胆识坚定,临难无苟免之意”。在前行道路上,面对困难 挫折 风险,都能做到坚定不移 坚韧不拔 坚持不懈,是需要有点勇气的。只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离开了勇气,也就离开了坚定,失去了信仰。对照自己,更需不断锤炼这种可贵的品格,努力做到在任何情况下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风雨不动安如山”。
坚定信仰,需要实践。坚定的信仰需要在实践中锤炼,更需要用实践进行检验,不断增强坚定信仰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别人眼中,我是典型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掌握的只是书本知识,缺少工作阅历、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在工作中,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学习如何把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如何做好基层工作,如何处理好复杂问题;向实践学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本职工作和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把基层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向群众学习,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集思广益,更好地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
我坚信自己将一如既往地保持蓬勃朝气、高昂的工作激情、充足的干劲,为信仰的旗帜增添新的光彩。
第五篇:学习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
学习对党忠诚的坚定信仰。对党忠诚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根植于内心的信仰,郑老对党忠诚,对马列主义道路的坚定执着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标杆。对党忠诚体现在经受考验时能够站稳立场,对马克思主义坚信不疑,泰山崩于前而巍然不动。郑德荣对他的学生讲:“今天入了这个门儿,就必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以后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事实上,他不仅这样要求学生,更是率先垂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坚守着自己的信仰。
学习对事业负责的执着态度。60岁,是退休的年龄,是很多人享受天伦之乐的阶段,而郑德荣将60岁作为事业新的起点。1986年,年满60岁的郑德荣从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领导岗位退下来,他激情满怀地“规划”了自己的未来:“要培养10个博士生,出10部专著。”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实际上他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规划”。这是对党的事业极其负责的态度,是值得广大党员学习的,正如入党誓词所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的,郑老做到了。
学习公私分明的人生境界。1955年,郑德荣到西安出差,想到大雁塔看一看,于是周日自费乘车前往。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把4分钱的车票撕掉,他怕与出差的票据弄混,“绝不能占公家一点儿便宜”。“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公私分明是廉洁的必要条件,郑德荣从小事做起,不给自己留一点徇私的机会,让公私分明成为一种习惯。郑德荣对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私从严苛刻要求,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如何做到公私分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郑德荣同志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他对党忠诚、不懈奋斗、夙夜在公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勇于担当作为,在新时代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理解这个“变化”时,应当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把两个“变”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准确地学习好、理解透。
一是反映当前社会特征的客观判断。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1956年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又作了归纳和精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八大算起已过去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已近40年了。60年里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社会需求看,我们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变化了的需求。从社会生产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实际了。中央的判断是与时俱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性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判断,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改为“美好生活的需要”,显示了习近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他在十八大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就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还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感到,“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新概括,是以人民为中心、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表现。美好生活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和文化,还涉及社会、生态、个人等人民群众对新生活全方位的追求,中央想到了、看到了并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最大的福音。
三是以问题导向为基础的准确判断。报告明确提出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果,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表明中央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已经清醒地抓住了主要矛盾,看到了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产业结构布局不够均衡、调节产业结构的进度缓慢以及贫富差距等等问题,并着力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和措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等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总体药方,就是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所作出的最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