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障房及三公消费
保障房问题
在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巨大的同时,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各地方的保障房建设资金挪用、侵占等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其一,“移花接木”: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链紧绷,用保障房项目套取专项资金。今年要开工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中,有400万套是棚户区改造住房。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以来,许多商业银行对棚户区改造任务集中的省份专门设立了“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但是在贷款审批和发放过程中,却被某些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钻了空子。
上海某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杨希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以来银行信贷政策持续收紧,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只能“各显神通”找钱。据杨希介绍,山西、陕西、河北等都有专项的棚户区改造贷款,今年有许多上海中小开发商就奔赴这些地方,从某些当地银行走关系、巧立名目拿到贷款资金后再想办法挪到外省其他的房地产项目中。“不过,大部分都是中小开发商去打棚户区改造专项贷款的主意,而且资金量也不大,也就几千万元。”杨希表示:“保障房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现在只要你的项目和保障房沾边,审批都特快,银行贷款也能很快到位。其实我们拿了钱去干什么,谁也不知道。”
其二,“先私后公”:房地产开发企业配建保障房项目,挪用保障房建设资金。北京某建筑材料供应商尹海前段时间就刚刚终止了给大兴某在建保障房项目供应建筑材料的合同。尹海表示,他所供应的建筑材料,既提供给房地产开发商本身的商业地产项目,又提供给其配建的保障房项目。“而每每到了回款时间,对方肯定是先把商业地产的项目款结了,保障房那部分的资金则是一拖再拖,时间长了我们实在是受不了。目前,我们只给这个开发商的商业地产项目供应材料了。”尹海介绍,该保障房项目规划有9栋,从去年到现在才建成了4栋,工期一再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保障房项目建设、采购原材料等资金一再被挪用。
其三,“瘦身钢筋”: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保利润,侵占保障房项目建设资金,压低建设成本。
近期有媒体报道了南宁、石家庄等多地的保障性住房被查出存在砌筑质量不高、使用“瘦身钢筋”、安全隐患较多、材料报验和工序验收把关不严等问题。有地方保障房项目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在保障房建设过程中类似“瘦身钢筋”的问题确实存在。“由于投入资金不足,保障房建设标准总的来说不高。基本的质量标准能保证就不错了,房屋结构设计、外观造型设计、长期安全问题等很难像商业住宅项目一样高标准执行。”另外,由于今年以来人工成本接连上涨,房地产开发商在保障房项目建设中,往往出于成本考虑压缩人工成本,导致项目建设进度迟迟不能推进。
名师解析:
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保障房建设指标,然而保障房的推出,一路伴随的并不是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而是突出的分配不公问题,例如近期频繁曝光呃保障房 “被骗够”、“被团购”、“被倒卖”牟利等等分配乱象。保障房分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是关键,虽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必须要得到重视,必须要明确保障房的作用和对象。同时将保障房的申请列入诚信档案。
第二,规范制度,加强监督,严格审查申请人资格,出现问题,实行领导问责制。第三,运用pass分析体系,对每个申领人的资格进行综合全面审核。
第四,保障房信息一定要公开透明,让人们知晓保障房的各项信息,并且公布获得保障房资格人员的全面信息,受群众严格监督。
第五,适时退出,每套保障房可以设定一个重申时限,在期限截止时,重新审查保障房享有者的享有资格,住房条件已经改善或者已经不在属于保障房保障范围的人员应当失去享有保障房权利,由政府统一收回,重新分配。
总之,保障房是保障低收入人群基本的居住难问题,只有公平合理的分配才能真正的起到保障作用,不能因保障房的分配问题诱发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
一、三公经费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务接待费用严重超标。主要表现在接待费用金额大、开支名目多、包含内容猫腻多。一些部门、单位一天少则一顿、多则三四顿,形成了吃饭赶场子的现象,接待规格更是一年比一年高,名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美其名曰“民以食为天”。(2)公务出国(境)旅游蔚然成风。一些部门把公务出国(境)旅游作为一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的措施,假借学习培训、开会考察之名出国(境)旅游的事情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或符合因公出国(境)考察管理的规定,出现了伪造邀请函、会议通知的现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3)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开支问题突出。我国公务用车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代定编定标模式,该模式明显不适应当前体制的需要,一些部门、单位违规超编、超购车辆现象普遍。有的单位基本按领导职数配备车辆,导致车辆配置数远远大于编制数,公务车辆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特权的象征,为配置车辆某些部门绞尽脑汁,有超标购车的、有借下属单位之名买车的、有长期租车的,导致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不断递增,运行维护费也水涨船高。公车私用的现象更为严重,据国家发改委的调查显示,公车使用存在三个“三分之一”,即真正办公事三分之
一、自家办私事三分之
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由此也暴露出该模式下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
二、三公经费开支居高不下的产生原因
(1)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失效,造成了虽每每精简机构但总是越精简越臃肿的怪状,机构不是越减越少而是越减越多,相应的编制人员也越来越多,支出基数膨大,行政成本高居不下,成为三公经费治理的根本性障碍。(2)当前的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出预算不够细化,预算约束力不强,造成政府部门及单位支配公共资源权利过大,部分
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特权意识严重,对三公经费控制不严,总是认为只要不落入自己的腰包,多吃点、多喝点没啥关系。由此造成的三公经费消费侵占正常经费的现象普遍,而能弹性追加的预算又为这些非正常支出开辟了通道,这也是造成三公经费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3)三公经费的消费不公开、透明,导致一些部门领导公私不分、浑水摸鱼,合理的不合理的、正常公务消费的非正常公务消费的统统包含在内。也正因为三公经费消费的受益者往往是单位、部门的领导,所以治理三公经费消费的决心不大,措施更不得力,这也成为三公经费消费治理的“绊脚石”。(4)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虽然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公款吃喝消费,也制定了《公车管理制度》、《公务接待制度》和《出国考察学习制度》,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大都流于形式,只要不出大问题,民不告、官不究。即便财政监督,审计查账大抵也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是领导干部个人没有问题,处罚也就是处罚单位,很少处罚领导个人。既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哪个部门真正的监管,这样也导致三公经费越治理越大,开支直线上升。
三、有效治理三公经费消费的建议
(1)精简机构数量,控制在编人数。政府部门应针对机构膨大、机构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行改革,精简机构、清理超编制人员以及吃空饷现象并将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缩减财政支出,使压缩三公经费消费成为可能。(2)健全约束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治理三公经费的关键,首先要制定三公经费消费公开制度,对于三公经费的消费应按年初预算和年末的预算执行结果在政府的网站或媒体公布,让公众有知情权、能监督打造透明政府;其次要因地制宜制定三公经费的开支标准,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将支出细化到具体的项、目上,严格按预算及项目
支出,不得随意超支增加;第三要制定领导干部行政问责制,与组织部门联系以三公经费的消费开支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依据,切实从源头上对挥霍浪费的行为进行控制;第四要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公务卡结算制度,真正以制度管人、以制度办事,杜绝其中的贪污腐败现象。(3)制定监督标准,明确监管职能。三公经费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是由于缺乏多元有效的监督机制,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必须建立科学的监督机制,建议由纪检监察部门专门负责,建立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的制度,同时加强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管力度,对违规超支使用三公经费的腐败问题予以坚决的查处,并通报给纪检监察部门,对违规的领导干部一律实行严格的“领导问责制”不得提拔重用,还给予一定的处罚。
三公经费的超额消费与我党提出的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自觉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不相符,因此要切实治理三公经费消费问题政府应下定决心、多管齐下,相信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明确监管职能等措施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二篇:三公消费材料
资料1: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各级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由于一些政府部门行政成本高,而且没有向公众交代用于公务接待、车辆使用、出国(境)等具体情况,希望公开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实上,为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政务公开工作,不断部署、推动这项工作有序开展。
1998年和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关于在全国乡镇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通知》,要求各行政机关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及包括财务状况等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公开。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200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对政务公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内容、形式载体、制度建设等作出明确规定。
2006年1月,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运行,各地方政府网站相继建设开通,有力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2008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涵盖“三公经费”的财政预算报告、决算报告被列为应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
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加大主动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并提出“三公”经费原则上零增长。
3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批准了2010年中央决算。之后,财政部首次公布了中央有关部门“三公”经费的总数目: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
7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要求,要大力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特别是对“三公”经费支出等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公开得更详细。随后,中央有关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步伐逐渐加快。
资料2: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第一步终于迈出。面对各部门“晒”出的从不足百万到超过21亿元的“三公”经费账单,究竟应当怎样看待?面对简单不过几行字,或洋洋数千言的情况说明,应当给予怎样的解读?
“公布‘三公’经费无疑是巨大进步,但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满足其知情权,行使其监督权,不是公布几组数据、写一些说明那么简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认为,首先要对“三公”项目和科目给出明确定义和具体解释。比如,“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要细化出公车购置、维修、运行等分项经费,包括有多少车辆、多少司机、公车用途等等。再如,公务接待费包括哪些费用,哪些人可以受到公款接待等。
这方面,审计署公布得较为详细:2010年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决算数为1229.65万元,其中购置支出115万元,购买了哪些车辆、花费多少都有介绍;运行维护1114.65万元,公车实有数和平均单车运行维护费也有数据,并解释了单车运行维护成本上升的原因;在公务接待费方面,公布了涉外接待费较为详细的情况,以及对内接待费的简单情况。
“公布‘三公’经费,是为了让公众能够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然而,相当多的部门公布的‘三公经费’都没有详细解释和分项数据,只有几个总数,这些开销是否合理,让公众无从评判。”许光建说。
从已经公开的2010年“三公”经费决算数字来看,各部门数额高低不等、差距甚大。低的如国家信访局的98.25万元,高的如国家税务总局(含国税系统)的21.6亿多元,应当怎么评判“三公”经费的高低?
“看待这个问题要理性,不能单纯看绝对数字,因部门职能和性质不同。评价‘三公’高低的标准是绩效,关键是用尽可能少的钱把该办的事办好。”刘尚希说。
他认为,政府保持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大家能够理解。例如,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部门有越来越多的涉外交往,这些相关部门的因公出国(境)费的开支较高有一定合理因素。
资料3: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它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核心内容之一,对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决算的公开意义重大。
“财政预算公开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大进步,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体现,是政府与公众之间良性沟通与互动的体现,有利于公众行使政府财权监督,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北京大学教授刘剑文说。
他认为,政府公开公众最关心的“三公”经费情况,兑现了政府重点推进财政预算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的承诺,彰显了政府推进信息公开的决心和信心。而公众关注包括“三公”经费在内的财政预算内容,了解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哪些事,也体现了现代公民表达其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内在需求和现实举动。
“‘三公’经费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刘尚希说,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步的迈出值得肯定,但社会公众对知情权和监督权的表达,也为有效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建议,要充分重视这次“三公”经费公开过程中的公众意见,及时收集整理、分析研判,为进一步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提供思路,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参考,形成从政府部门到公众再到政府部门的信息循环机制,有效提高信息公开的实际效果。
在关注操作层面工作的同时,一些业内人士也将关注点集中在如何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为这项工作提供保障。刘剑文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紧修改预算法,确保‘三公’经费公开不流于形式,把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有成效地坚持下去。”
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2011年将对1995年施行的预算法进行修改,修改内容将涉及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预算执行以及增强预算监督的严肃性等。
“修改时还应增加相应的处罚性条款,让不依法公开相关信息的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同时,还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法律的严肃性。”刘剑文建议。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过,这一规定的操作性还有待加强。
“此次‘三公’经费的公开,表面看是社会公众对这一热点问题的关注,实则体现出社
会公众对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期待。”刘剑文说。
他认为,“三公”经费公开虽然迈出了第一步,但应充分认识到后续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要充分利用这一难得契机,积极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为早日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作出贡献。
资料4:“我们有定点的汽车修理厂,汽车维修费发票可以高开。”北京一家政府定点采购4S店的经理刘先生说,但汽车维修费可以高开发票,购车的费用则没法高开。而如果要高开发票的话,税收费用得由政府部门承担。高开1万,按照17%的税率,对方得再付1700元的税收费用。
作为政府定点采购的4S店,刘经理与政府部门合作已是轻车熟路,高开发票也并无顾虑。而北京另一家汽车修理厂的经理李先生,则更谨慎,“也不是谁来了都给高开,我还得考察,看给这个部门高开有没有风险。”李先生说。但具体如何考察,他却不愿再透露。
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是三公消费的一个种类,也占去了不少中央部委三公消费的大头。目前各部委公布的数据大都非常粗略,仅有总数,而无细节(特别是对高消费的公车购车和运行费更需要详尽的数据和解释)。
“只有细化,才能判断政府三公消费是否合理,民众也才能监督政府。”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2011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曾对公车改革表态:“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国家发改委也曾表态,公车改革已经逐渐从各地“单打独斗的细枝末节的变革,进入到自上而下进行改革的变局”。
种种回应正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在当前财政资金使用仍旧缺乏监督及制约的背景下,公车改革仍需通过体制调整实现实质性突破。
资料5:对于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社会上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特别是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很难看得懂、看得清。人们难免会打这样的问号:“为什么这些部门不能公布得更具体、更详细些?如果连看都看不懂,怎么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专家认为,“三公”经费是财政预算公开中老百姓最关注的内容,对于公众的质疑,政府部门理应做出回应,说明情况。只有告诉老百姓钱究竟是怎么花的,并让老百姓参与到监督中,才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纳税人的钱不乱花、不白花。
2011年是首次公开“三公”经费,在数据上还没有形成可以前后比较的“参照系”,只有每年定时公布“三公”经费,将公开延续下去,才能做更详细的比较。因此,要确保“三公”经费的预算公开不流于形式,很重要一点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此外,对“三公”支出的监督和制约,还需要审计、问责等配套措施的跟进。
尽管首次公开有不少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但从“数里行间”仍能嗅出“三公”经费支出存在的突出问题。
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公车支出61.69亿元,公车费用占到“三公”经费的六成以上。在北京市日前公布的“三公”经费数据中,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合计11.3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9.1亿元,占到“三公”经费的八成左右。公车费用庞大,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个沉重负担。
“现在每天需要车接车送的,除了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还有单位的领导。”采访中,一些群众说,“领导出差、开会都是工作,坐公车合情合理;可一些单位只要是领导就安排专车,上下班还要公车接送。”
一辆公车,购车款要十几万元,汽油费、维修费一年要几万元,再加上司机工资、福利,花销相当大。那么,全国这样的单位有多少?配备的专车有多少?一笔笔算下来,就不难看出公车过多过滥、开支巨大、浪费惊人。
究竟有没有必要配这么多公车?减少公车数量会不会影响到政府部门正常办公?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以及近两年整治交通堵塞,都对公车进行封存。30%的公车被封存,政府部门的办公效率并未受到影响。
专家认为,社会呼吁公车改革已经15年之久,但至今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公车改革难度之大可见一斑。现在,个人收入有了大幅提高,轿车都已经进入家庭,很多普通百姓都能买得起车,领导为什么还要“蹭”公车,而不能开着自己的车上下班?从已经公布的“三公”经费构成来看,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彻底的公车改革,严格限制公务员配车,才能使“三公”经费支出大幅下降。
资料6:香港“三公”公开之透明:预算细化到一张办公纸。公款吃喝和公费出国基本不可能,因为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举世皆知,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是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查询和质询。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竟然能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你想滥用公款吃喝,门儿都没有。
类似于香港特首差旅费这种信息公开,在香港人看来,早已习以为常。面对记者的咨询,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曹景钧表示,这种信息公开,是香港政府一个相当寻常的做法。他解释,在某种程度上,香港政府是相当乐意公开类似的信息的,“因为香港的反贪、廉洁和高效,在国际上是非常出名的,公布这一类信息,对于塑造政府形象非常有利。”
财政透明。市民普遍认为,香港的廉洁和高效首先就是体现在财政透明上。除了特首、三司司长及一众高官的薪酬福利不是秘密之外,香港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钱,都需要征求市民的意见,同时要将政府各部门的详细收支记载,制作成为小册子、网页,方便市民查询。
资料7:截至2011年7月28日,已公布去年“三公”决算和今年“三公”预算的中央部委达88个,仍有一些部委尚未公布。在这些已公布的单位中,有观点质疑称,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老百姓难以看懂。(公开信息简单笼统,甚至一些部门未公开,不便于公众监督,一方面需要扩大公布三公消费的部门,另一方面需要细化公开的信息,)目前各部门公布的情况五花八门,有的就是一张笼统的收支表,只谈收支总量;有的则除总量统计之外,还公布了具体的明细。
网友直呼:一堆数据,看的云里雾里,无标准,各部门的人员数量不同,工作职能也不同,“三公”费用规模是大还是小,支出是高还是低,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评判。
太专业:特别是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很难看得懂、看得清。
无对比:今年是首次公开“三公”经费,在数据上还没有形成可以前后比较的“参照系”,只有每年定时公布“三公”经费,将公开延续下去,才能做更详细的比较。因此,要确保“三公”经费的预算公开不流于形式,很重要一点是要有制度上的保障。(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
@新闻小点评:知情是监督的前提,如果连看都看不懂,怎么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晒“三公”,别让人雾里看花,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解释说明,普通百姓很难看得懂,公车改革应加快推进,公车费用占到“三公”经费六成以上,公车过多过滥,浪费惊人,社会呼吁公车改革已经15年之久,但至今仍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勿忘我895:对于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社会上有叫好声,也有质疑声。特别是一些部门公开的数据过于简略,缺乏相应的解释与说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百姓很难看得懂、看得清。人们难免会打这样的问号:“为什么这些部门不能公布得更具体、更详细些?如果连看都看不懂,怎么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岩林小子:廉洁就是把所有财产都能放在阳光下面晒晒。公民的监督和好的惩罚机制
是保证廉洁的基本要素(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监督的前提是信息,所以“三公”经费的公开要全要细才有用。终究会有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东西,但是,这种制度还是需要慢慢发展,从无到全„„
@见心鉴性:有总是好过没有,简单的数据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我们对这样的事情应当给予鼓励,我们在此基础上如何更完善此系统,还是鼓励吧!
“三公”经费是财政预算公开中老百姓最关注的内容,对于公众的质疑,政府部门理应做出回应,说明情况。(政府信息要公开)只有告诉老百姓钱究竟是怎么花的,并让老百姓参与到监督中,才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纳税人的钱不乱花、不白花。
三、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概括“三公消费”存在的问题。(15分)概括问题
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
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部门“三公”经费消费和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缺失,数据公开笼统简单,公众监督不力
(二)根据资料所体现的问题,谈谈如何解决我国政府的“三公消费”问题。
对策题:建立健全制度,晒出细化三公消费数据,加强公众监督(20分)
要求:对策合理,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三)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我国政府公开“三公消费”的看法。(25分)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不超过300字。
(四)根据材料内容,针对政府“三公消费”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表述畅达。不少于1200字。
全面推进三公,打造阳光政府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中 公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中 公观点认为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一句话点评】
减少三公消费,降低工作成本在我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开始,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央政府已经迈开了关键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公信力会随着步步公开逐渐提高
第三篇:三公消费自查报告
三公消费自查报告
引导文: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公消费自查报告。供参考!
三公消费自查报告一:
根据市纪委《关于开展“三公”经费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我局对XX年至XX年2季度公务接待费、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费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进行了自查.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搞好“三公”工作,我局成立了以书记、局长李立安为组长、副局长彭胜辉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三公”经费管控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年初重新下发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和《公务用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实行会审联签制度,从制度对全局支持进行规范,确保“三公”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强化工作落实,严控“三公”经费
1、会议及公务接待费用
我局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万元,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预算为万元。我局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万元,XX年会议及接待费用为万元,XX年16月会议及接待费用支出万元。
我局对公务接待费用实行会审联签制度。接待安排先由需接待部门的经办人员向领导请示,由办公室统一安排,报销时必须由经办人员、会审联签小组会签,经分管领导审批后,财务股核报。经调查,我局不存在公款大吃大喝及参与高消费娱乐、健身等情况,支出偏高的原因:按上级要求,我局开展了多次公路专项整治行动,上级检查多,部门联系公务接待较多;路政巡查加班餐费等共同导致。
2、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情况
XX年外出学习培训11次共96人花费49011元,XX年外出学习培训14次共36人花费21361元,XX年16月外出学习培训1次共1人花费1300元。除XX年自行组织退休老同志考察学习、党员学习以外,其余都为参加省、市组织的学习培训,无国(境)外学习事项,且呈逐年递减趋势。
3、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用
我局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6万元,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预算为3万元。我局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万元,XX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万元,XX年16月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万元,其中,XX年5月,因路政大队XX年由省局统一配置的猎豹皮卡车使用年限过长,使用频率高(已行驶31万多公里),车辆状况极差,已无法正常运行,经市局同意,我局购置大众上海大众朗逸汽车1辆,价值万元,严格按照控购手续,经市财政局控购办同意购买。支出比例偏高的原因一是我局属于公路管养部门,需长期对公路沿线进行巡查和执法,造成使用费用偏高;二是车辆因使用年限长、频率高,车辆状况较差,造成修理费用偏高。
我局对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实行单列记账,定点维修、定点加油、统一保险和统一报废更新制度。经查,我局在自查自纠阶段如实登记上报公务车辆情况;节假日严格执行公务车辆封存备案制度;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三、积极完善监管,共建长效机制
根据自查结果,我局对严格“三公”支出管理,提出了八项强化措施。
一是提高工作效能。增强行政成本意识,努力提高执行力,超前谋划,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加强对会议经费的管理。控制会议时间、会议规模,尽量利用机关会议室,能够简化会议形式的一定要简化。
三是加强对考察及差旅费的管理。控制出市、县参加会议、考察的人数,不安排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务考察活动。出差之前提前填写出差申请单,作为报销时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公务车辆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公务用车修理、用油等行为,修理前报机务股并填写修理审批单,并到定点机构进行修理;节假日和不使用时车辆一律停放到机关院内。
五是加强用水用电管理。对空调、照明、用水等进行统一管理,提倡节约用水用电。
六是控制公务接待费用。严格按照“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的审批程序进行接待,严格控制接待标准。
七是规范大宗购置及办公用品管理。大宗商品购置一律按政府采购规定实施,办公用品采购实行定点采购,需要办公用品的股室填写办公用品采购单,经分管领导批准后,统一由办公室进行采购。
八是规范财务管理。公务费用支出实行计划管理,规范批报手续,实行“一支笔”审批和财务公开制度。
三公消费自查报告二:
按照《**市贯彻实施细则》以及《**市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列明的各项要求,对“三项费用”的使用状况进行逐项自查,现将具体状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预算管理,实现过程控制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遵循“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预算。超预算或者无预算支出,因特殊需要确需追加的,需经集团财务总监、集团总经理、集团董事长批准后方能支付。透过预算执行管理办法的完善,增强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率,有效的预防月底、年底突击花钱等现象的发生。
二、严格“三项费用”支出报销审核
1、国(境)内差旅费由XX年19月国(境)内差旅费实际支出39,341。00元,XX年19月实际支出47,611。20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1%;XX年全年实际支出较XX年减少63%。三公经费自查报告范文各类报告我公司国内差旅严格按照先审批、后出差的报批程序,国内差旅人员乘坐交通工具、住宿等费用公司有明确的报销标准并严格执行。
2、因公临时出国(境)费XX年至今我公司没有出国(境)事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
3、公务接待费XX年19月公务接待费实际支出36,257。00元,XX年19月实际支出990。00元,较去年同期减少97%;XX年全年实际支出较XX年减少95%。我公司建立公务接待清单制度。公务活动结束后,接待部门需如实填写招待申请审批单,经相关负责人审签后,作为财务报销凭证之一并理解审计。招待申请审批单资料包括我公司陪同人员、被接待人员的单位、接待事由、时间、费用等资料。
4、公务用车费用XX年19月公务用车费用实际支出90,380。38元,XX年19月实际支出68,837。06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4%;XX年全年实际支出较XX年减少11%。我公司公务用车由综合管理部集中管理、统筹安排、统一调度,且不存在超标准配备公车或豪华装饰公务用车行为;不存在公车入私户行为。
5、会务费XX年至今我公司没有会务费发生,此项费用不存在。根据自查结果,XX年“三项消费”实际支出较XX年整体降低81%,XX年19月较XX年同期整体降低29%。我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部署精神,今后还会完善监管,建立长效机制。
第四篇:浅议官员“三公”消费
浅议官员“三公”消费
“三公”是指:公款吃喝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财政部日前就“推进地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向各地财政机关下发通知征求意见。《通知》要求,各地依法、及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信息。《通知》对各地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内容、方式和范围做出统一要求,要求规范各级财政机关向同级人大送审的财政预算决算报表
以及部门预算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同时主动公开财政预算和决算报表以及预算执行和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公开地方财政预算信息是各级人大代表的长久呼声,今天终于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实质性动作,财政预算公开为“三公”消费设障虽然只是一小步,但也足以让人兴奋一阵子。
众所周知,中国近年来的“三公消费”触目惊心、骇人听闻,备受社会各界诟病,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一个大众认可的数据是,政府行政开支在20年中增长了87倍,其中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车消费等三大项,每年已达9000亿元。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在广东省财政厅科研所举(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行的一次讲座中亦提到: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中行政事业支出浪费惊人。去年全国公车出行花了3000亿,吃饭招待耗资3700亿。2006年,31个省自治区的行政事业支出超出财政支出部分高达5780多亿元。“三公”消费加起来肯定超过七千个亿!
就以七千个亿为例,可以做多少事情?假如一个重症病患所需治疗费为二十万,这七千个亿可以救治三百多万人(可中国每年有多少人因没钱看病而死);假如一个大学生每年需要花费两万元,那这七千个亿可以让三千多万大学生免费上学;这七千个亿分到9亿农民身上,每个农民就接近800元,就能够让农民养老无忧,就能够消灭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乡二元社会,就能够实现公民的人人平等;这七千个亿还足够中国两年的军费开支……
人们之所以对“三公消费”引起强烈不满,根本原因在于官员们用之不当。以出国为例,广东的谭日贵等人为期14天的所谓“招商考察”,没有半点与招商、政府工作有关的内容,竟是乘坐豪华观光轮、选购南非钻石、欣赏肚皮舞等。“三公消费”之所以成为“腐败重区”,源于领导的一支笔报销,源于“内部机密,不宜公开”,最终才导致含糊不清和行政朦胧的“三公消费”成了合情合理的“腐败”,成为个别人中饱私囊的取款机。
对于这种局面,客观讲,党和政府一直是反对的,也曾想方设法予以控制。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高喊着压缩的同时却在猛烈增长。何以如此?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根子上解决,是光有好的想法而没有过硬措施或者说措施不力,所以才导致实现公务支出减少的目标只能是黄粱梦。要想美梦成真,就必须动大手术。长疼不如短疼:比如彻底取消公款接待制度,只允许公安等特殊单位保留公车,其它单位的公车一律去消。取消公车后,对乘坐公共汽车的,实行奖励;对乘坐出租车的,实行实报实销。进一步,对于随意“消费”的官员按“贪污”论处,若如此,“三公消费”的顽疾还会不能割除吗?!
公款是纳税人上缴的税收,公款是用来维护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转和保障民生。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凡是爱国者,都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可如果不在消灭“三费”上下功夫,真不敢想象我们的国家何时才会和谐?
第五篇:三公消费
[深度剖析]
公开并不代表公正,并不涵盖公信。在致力于打造透明政府的大背景下,“三公”消费应该同时具备“公开、公正、公信”的新内涵。公平正义比阳光还要光辉”,公开只是见“阳光”,而公平正义才是见“光辉”,唯如此,才能打造公信。
公众有知情权,更有监督权。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批评政府,“三公”公开就是“创造条件”,但公开后的监督制度建设更关键,起码要有三个要素:一是保障公民的质疑与质询权利;二是意见回馈机制;三是“三公”经费预算的修订。做到这三点,制度才能确保有效监督。
[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如下措施:
公开只是一个起点,决不是终点。要想更有效地监督政府管好、用好财政的每一分钱,还必须要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建立一种遏制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要明确界定“三公”的范围,并相应调整政府收支科目,细化“三公”经费并纳入相应的科目。与此同时,要对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及时跟进,并尽快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
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制度和审核程序。
第二,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开“三公”经费本身就是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各种社会监督力量共同实施监督的结果。而要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真正发挥作用,不能只靠自律,还必须靠他律。中 公教育认为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发挥社会各种监督力量的作用,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各种舆论监督作用,形成监督的合力,才不会使“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流于形式。
第三,要建立健全问责制度,加大行政问责力度。
只公开而不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处罚,是难以遏制“三公”支出的。所以,除了公开预算之外,中公观点认为还必须通过健全问责制度,将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对那些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公职人员,要根据其性质、情节、危害程度,依法依纪追究其相应的责任。特别是要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立责任政府。
【一句话点评】
减少三公消费,降低工作成本在我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开始,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中央政府已经迈开了关键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公信力会随着步步公开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