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健品市场发展的七大瓶颈
保健品市场发展的七大瓶颈
中国现代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的,有高潮也有低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保健品行业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代表事件是福建杨振华851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第二阶段是90年代,保健品行业开始进入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的阶段,代表事件是三株和太阳神等保健行业领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消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健行业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保健品市场容量一直都在增长,并且在2000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达到辉煌的顶峰。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健品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直到2003年突然到来的非典,才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保健,促使保健品行业开始回暖,整体销售额达到300亿元;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13%,销售额为340亿元;但是在2006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销售额只有450亿。保健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在6年里并没有得到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或者说从2000年到2006年总体销售额刚好回到了原点。
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从80年代的不到100家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企业极少。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
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6.66%,投资在10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到了12.5%。并且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各领风骚三五年,如脑黄金,三株,太阳神,都是在短时间内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额,但是又很快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而相关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中国保健品企业中,存活15年以上的仅有5家。
二、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
联合国工业规划署指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统计局也预测到2010年,保健品市场份额会到达1000亿。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和企业寿命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其中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企业自身及管理部门等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
1、管理部门瓶颈
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健品企业的发展。这首先体现在产品申报制度方面。中国保健品市场上的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企业不愿意投放资金在产品研发上,而是选择购买或者转让已有的保健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保健品产品申报制度繁琐复杂,企业在产品申报过程中,往往有可能因为时间的拖延而错失商机,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将资金放在宣传推广上,而不去研发产品。其次是体现在保健品审查制度方面,保健品
行业频频产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监管部门并没有定期的对保健品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导致我国保健品行业居安而不思危,一旦获得生产资质,就可以长期持有,没有被吊销的危险。再次是保健品销售渠道多样化导致监管难度的提高,如现行的销售渠道有直销,普通商店,药店等,药店的营业人员一般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保健品有更深的了解,而普通商店的营业人员则较缺乏这方面知识。最后是保健品行业存在“药准字”“药健字”,“食准字”,“食健字”等批号,管理部门不统一,消费者对保健品不能产生统一的正确认知,一些管理条款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2、企业自身瓶颈
保健品行业入门门槛较低,但产品利润又非常高,往往达到10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前已经抱着“捞一笔”的心态,所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如1994年我国电视广告中,保健品曾达到18%的高比例,2002年在全国销售十多亿元的“脑白金”,用于巩固市场的广告投入至少占销售额的30%。在投入大量宣传资金后,为快速吸引顾客,迅速提升销量,收入广告成本,保健品企业往往选择“功能印象强化”、“服用效果承诺”等广告表现手段夸大保健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其亲身体验和期望值产生巨大的反差。广告宣传内容越夸张,消费者体验到的反差也就越大,相关保健品企业也就越快从消费者视野中消失。保健品企业通过巨额宣传费用和夸大事实来开发市场的营销From EMKT.com.cn模式导致两种恶果:一个是保健品企业缺乏资金研发产品和进行企业自身建设,另一个是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
由于巨额的宣传费用和企业自身发展意识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的保健品产品研发并没有形成规模,保健品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仅占其销售额的1.55%,远远不及国外同行业的10%,以安利公司为例,其在全球有97间技术先进的实验室共聘用超过700名科研人员从事产品的开发研究、改良和品质管理,每天进行超过500项的实验项目,仅纽崔莱一个品牌就聘有100多位科学家,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加速产品研发,安利还将其研发中心迁移至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引发的炒作产品概念和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了。并且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保健品功能的申报有限制,而很多保健品企业又是抱着投机心理——哪项容易申报就申报哪项,更加促进了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导致市场上的保健品中申报缓解疲劳和免疫调节这两项功能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没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功能申报又充满了投机性,让消费者很难对保健品产品充满信心。
3、推广成本增加的瓶颈
通过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树立品牌知名度,然后利用品牌知名度强势进入终端零售市场,这种模式目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是首先要求的是企业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而且随着媒介的发展和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依靠此途径推广产品已经越来越困难。在另一方面,渠道为王的事实让保健品行业的渠道费用大大增加,渠道进入门槛也相继抬高。终端与厂商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厂家都离不开销售终端,但是销售终端面对众多的保健品产品却又很大的选择权。这种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产品推广困难,而且即使成进入终端,也要面临货款回款困难的问题。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被降低,周转资金被销售终端无偿占压。而且由于我国的信用建设的滞后,坏账死帐成为常见的事情,90年代巨人集团的迅速消亡的很大原因就是过多的货款成为死帐收不回来。
4、会议营销的瓶颈
会议营销作为新兴的营销模式,曾一度成为中小保健品企业营销模式的首选。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会议营销的熟悉和一些不良会议营销所导致的消费者的抵制心理的形成,许多消费者虽然去参加会议,却是拿完礼品就离开了,任会议营销人员怎么留也留不住,会议营销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而且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会议场地和营销过程的费用在上升,会议营销的成本也在上升。甚至由于会议营销的特殊性,为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限制会议营销,如2005年8月31日北京市卫生局协同工商局正式发文,不允许保健品,化装品等产品在宾馆召开销售会议。
5、顾客忠诚度的瓶颈
顾客忠诚度一直是保健品企业的心头之痛,对于想着“捞一笔”的企业来说,可能缺乏顾客忠诚度没有大关系,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顾客忠诚度。国内保健品营销和国外保健品营销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在中国保健行业,大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往往是因为生产方的广告引导和终端强力推荐,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健康需要,客观的选择保健产品。而保健品广告又是虚假信息泛滥的区域,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品质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无法产生高的满意度,建设忠诚度也就无从说起。而且由于保健品行业本身不会太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功效更是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
6、广告推广效果的瓶颈
据AC尼尔森在上海公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亚太地区广告花费检测结果:亚洲十大广告当中九个来自中国,其中盖中盖以8800美元的广告投放量位居榜首,第二位是脑白金。这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保健品行业在广告费用上面的投入,但是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让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成为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让产品宣传推广费用进一步增加,高宣传费用已经不等同于高销售回报。依靠拍脑袋进行广告决策,没有完整的广告投放战略和策略的广告投入只会因此让企业的资金流进巨大的广告漏斗,而且可能导致内部资金紧张等困境。以海王的造牌运动为例,数亿元的广告投入并没有为其赢得多少市场,而深圳太太集团生产的“汉林清脂胶囊”在经历几千万的广告投入之后,只能在上海换来每月十来万的销量。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合理的宣传战略策略和广告诉求,大把的广告投入就只能像石头大海一样,杳无音讯。
7、品牌营销的瓶颈
保健品行业并没有建造起坚实的品牌,这是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很多保健品企业的品牌建设缺乏战略规划,投资者的功利性导致保健品企业重视短期经营效果的显现,而不是长远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保健品企业精于短期的市场启动,而不熟悉长远的企业品牌建立。狂轰滥炸的广告只能建立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不能建立顾客忠诚度,品牌美誉度。而且相当多的保健品广告缺乏内涵,只是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要其购买其产品,丝毫没有对品牌形象建设起到作用。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化,没有品牌内涵的广告说服不了消费者,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只能让消费者产生厌恶感。而且即使有一定内涵的保健品品牌,由于保健品牌品牌缺乏创新等原因,也很容易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只有不断为品牌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保健品行业要持续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摆脱这七大瓶颈,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也才能真正冲出中国,走向世界。
第二篇:制约中国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七大瓶颈及其对策
一、保健行业现状
中国现代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保健品行业的缓慢起步和迅速崛起,代表事件是福建杨振华851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第二阶段是90年代,保健品行业开始进入恶性膨胀和无序竞争的阶段,代表事件是三株和太阳神等保健行业领军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消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以来保健行业重新洗牌和逐步寻求标准规范的几起几落。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保健品市场容量一直都在增长,并且在2000年保健品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达到辉煌的顶峰。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保健品市场则迅速转入低迷,2001年、2002年销售额分别下降了43%和29.8%,2002年销售额仅为200亿元。直到2003年突然到来的非典,才让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保健,促使保健品行业开始回暖,整体销售额达到300亿元;2004年市场延续了2003年的上升趋势,增长率达到13%,销售额为340亿元;2005年保健食品市场份额为470亿元。但是在2006年,再次出现了负增长情况,销售额只有450亿。保健品行业的市场份额在6年里并没有得到增长,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或者说从2000年到2006年总体销售额刚好回到了原点。
中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从80年代的不到100家发展到今天的5000多家,其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大型企业极少。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1.45%;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5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占
6.66%,投资在10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到了12.5%。并且保健品行业的企业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各领风骚三五年,如脑黄金,三株,太阳神,都是在短时间内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获得极高的知名度和销售额,但是又很快从人们视野中消失,如同烟花一般转瞬即逝。而相关调查显示,登记在册的中国保健品企业中,存活15年以上的仅有5家。
二、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
联合国工业规划署指出:“21世纪两大朝阳产业分别是电子科技发展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和生命科学为基础的健康产业”。而保健和医药正是生命科学发展中最具潜力的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家庭收入的提高,对保健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中国统计局也预测到2010年,保健品市场份额会到达1000亿。中国保健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和企业寿命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这其中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企业自身及管理部门等七大瓶颈制约了保健品行业健康发展。
1、管理部门瓶颈
保健品行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健品企业的发展。这首先体现在产品申报制度方面。中国保健品市场上的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企业不愿意投放资金在产品研发上,而是选择购买或者转让已有的保健品,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保健品产品申报制度繁琐复杂,企业在产品申报过程中,往往有可能因为时间的拖延而错失商机,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将资金放在宣传推广上,而不去研发产品。其次是体现在保健品审查制度方面,保健品行业频频产生诚信危机的重要原因就是产品质量出现问题,而管理部门对保健品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监管部门并没有定期的对保健品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导致我国保健品行业居安而不思危,一旦获得生产资质,就可以长期持有,没有被吊销的危险。再次是保健品销售渠道多样化导致监管难度的提高,如现行的销售渠道有直销,普通商店,药店等,药店的营业人员一般都经过专业的培训,对保健品有更深的了解,而普通商店的营业人员则较缺乏这方面知识。最后是保健品行业存在“药准字”“药健字”,“食准字”,“食健字”等批号,管理部门不统一,消费者对保健品不能产生统一的正确认知,一些管理条款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
2、企业自身瓶颈
保健品行业入门门槛较低,但产品利润又非常高,往往达到10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很多投资者在进军保健品行业前已经抱着“捞一笔”的心态,所以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资金来做广告宣传,如1994年我国电视广告中,保健品曾达到18%的高比例,2002年在全国销售十多亿元的“脑白金”,用于巩固市场的广告投入至少占销售额的30%。在投入大量宣传资金后,为快速吸引顾客,迅速提升销量,收入广告成本,保健品企业往往选择“功能印象强化”、“服用效果承诺”等广告表现手段夸大保健品的使用价值。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后,其亲身体验和期望值产生巨大的反差。广告宣传内容越夸张,消费者体验到的反差也就越大,相关保健品企业也就越快从消费者视野中消失。保健品企业通过巨额宣传费用和夸大事实来开发市场的营销From EMKT.com.cn模式导致两种恶果:一个是保健品企业缺乏资金研发产品和进行企业自身建设,另一个是消费者从对某个保健品产生不良评价发展到对整个行业产生怀疑,进而导致整个保健品行业出现停滞不前,市场份额反反复复等现象。
由于巨额的宣传费用和企业自身发展意识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的保健品产品研发并没有形成规模,保健品企业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仅占其销售额的1.55%,远远不及国外同行业的10%,以安利公司为例,其在全球有97间技术先进的实验室共聘用超过700名科研人员从事产品的开发研究、改良和品质管理,每天进行超过500项的实验项目,仅纽崔莱一个品牌就聘有100多位科学家,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加速产品研发,安利还将其研发中心迁移至中国,进一步完善了“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链。低研发投入导致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更新换代缓慢,产品同质化严重,由此引发的炒作产品概念和恶性竞争也就在所难免了。并且由于政府管理部门对保健品功能的申报有限制,而很多保健品企业又是抱着投机心理——哪项容易申报就申报哪项,更加促进了产品功能的同质化,导致市场上的保健品中申报缓解疲劳和免疫调节这两项功能就占到了三分之一。没有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产品功能申报又充满了投机性,让消费者很难对保健品产品充满信心。
3、推广成本增加的瓶颈
通过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树立品牌知名度,然后利用品牌知名度强势进入终端零售市场,这种模式目前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市场获得较大市场份额,但是首先要求的是企业有巨额投入作为基础,而且随着媒介的发展和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依靠此途径推广产品已经越来越困难。在另一方面,渠道为王的事实让保健品行业的渠道费用大大增加,渠道进入门槛也相继抬高。终端与厂商之间的权力不对等已经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厂家都离不开销售终端,但是销售终端面对众多的保健品产品却又很大的选择权。这种权力不对等直接导致产品推广困难,而且即使成进入终端,也要面临货款回款困难的问题。生产商的利润空间因此被降低,周转资金被销售终端无偿占压。而且由于我国的信用建设的滞后,坏账死帐成为常见的事情,90年代巨人集团的迅速消亡的很大原因就是过多的货款成为死帐收不回来。
4、会议营销的瓶颈
会议营销作为新兴的营销模式,曾一度成为中小保健品企业营销模式的首选。但是随着消费者对会议营销的熟悉和一些不良会议营销所导致的消费者的抵制心理的形成,许多消费者虽然去参加会议,却是拿完礼品就离开了,任会议营销人员怎么留也留不住,会议营销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而且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会议场地和营销过程的费用在上升,会议营销的成本也在上升。甚至由于会议营销的特殊性,为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限制会议营销,如2005年8月31日北京市卫生局协同工商局正式发文,不允许保健品,化装品等产品在宾馆召开销售会议。
5、顾客忠诚度的瓶颈
顾客忠诚度一直是保健品企业的心头之痛,对于想着“捞一笔”的企业来说,可能缺乏顾客忠诚度没有大关系,但是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顾客忠诚度。国内保健品营销和国外保健品营销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在中国保健行业,大多消费者购买保健品时,往往是因为生产方的广告引导和终端强力推荐,而不是真正从自身健康需要,客观的选择保健产品。而保健品广告又是虚假信息泛滥的区域,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购买产品的品质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无法产生高的满意度,建设忠诚度也就无从说起。而且由于保健品行业本身不会太注重产品研发,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功效更是与广告宣传相去甚远。
6、广告推广效果的瓶颈
据AC尼尔森在上海公布的2002年第二季度亚太地区广告花费检测结果:亚洲十大广告当中九个来自中国,其中盖中盖以8800美元的广告投放量位居榜首,第二位是脑白金。这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保健品行业在广告费用上面的投入,但是消费者的理性和广告管理制度的规范让保健品行业的广告营销时代成为历史,不断增加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让产品宣传推广费用进一步增加,高宣传费用已经不等同于高销售回报。依靠拍脑袋进行广告决策,没有完整的广告投放战略和策略的广告投入只会因此让企业的资金流进巨大的广告漏斗,而且可能导致内部资金紧张等困境。以海王的造牌运动为例,数亿元的广告投入并没有为其赢得多少市场,而深圳太太集团生产的“汉林清脂胶囊”在经历几千万的广告投入之后,只能在上海换来每月十来万的销量。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合理的宣传战略策略和广告诉求,大把的广告投入就只能像石头大海一样,杳无音讯。
7、品牌营销的瓶颈
保健品行业并没有建造起坚实的品牌,这是企业短命的重要原因。很多保健品企业的品牌建设缺乏战略规划,投资者的功利性导致保健品企业重视短期经营效果的显现,而不是长远的规划和长期的积累。保健品企业精于短期的市场启动,而不熟悉长远的企业品牌建立。狂轰滥炸的广告只能建立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不能建立顾客忠诚度,品牌美誉度。而且相当多的保健品广告缺乏内涵,只是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暗示,要其购买其产品,丝毫没有对品牌形象建设起到作用。随着消费者的成熟和宣传方式的多样化丰富化,没有品牌内涵的广告说服不了消费者,高密度的广告轰炸只能让消费者产生厌恶感。而且即使有一定内涵的保健品品牌,由于保健品牌品牌缺乏创新等原因,也很容易陷入品牌老化的困境。只有不断为品牌的文化内涵注入新的元素,才能让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保健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对策
1、作为政府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提供行业的门槛,定期审查保健品企业资质,让有实力的企业进入行业,给保健品行业洗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监管难度。同时广告发布的规范也是势在必行的。保健品行业是中国广告营销的开山人,但是确没有好好的科学发展广告营销,反而导致了那么多的虚假广告的出现,管理部门有必要严格规范广告的投放,这也是有助于保健品行业信誉的恢复的很好的措施。最后是控制产品质量,引导保健品行业向研发方面发展,只有真正开发出具有科举含量,效果明显的保健品,才能真正让保健品行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再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
2、一个保健品企业应该成为一个系统,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运作流程,通过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来考核企业运作和员工服务。首先是要打造一个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营造一个与健康同行的生产环境,让产品的发源地称为一个让消费者放心的地方。其次要建立一个有效的调研体系和市场推广体系,产品的定位,开发,上市都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产品的推广宣传也应该是有长期战略指导和短期策略操作的。再次是提供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疗效高的新产品,既提高了产品品质,也提升了品牌形象。最后应建立完整的应急体系,注重“危机公关”。包括脑白金,三株在内的保健品企业倒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关做的不好,使得危机扩大化了。只有在逆流中还能稳稳挺住的企业,才是能够长远发展的企业。
3、直销立法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另外一种营销模式,创造了另一种渠道模式。首先直销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一个摆脱传统渠道模式的巨大推广成本的机会,其次直销为保健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取代广告+终端的营销模式,摆脱巨额广告费用。以安利公司为例,直销使得其个人经销商遍布全国,将销售的触角伸到了每一个可能的居民家里。就目前来说,中国的保健品直销市场仍然由外资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保健品企业进军直销还需要在企业内部和营销策略等多方面进行调整。
就传统营销模式而言,还可以在如下几方面降低推广成本,首先是可以采用网络广告,广播广告等费用降低的广告模式,用低成本投入来取得高回报;其次是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发维护客源,提供亲情服务,沟通和交流,以拉动式的推广模式来推广保健品。最后是可以建立良好物流系统,努力降低保健食品的运输成本,提高各个门店的铺货速度,加快资金的周转,实现资金的整合。
4、虽然会议营销面临种种困境,但是会议营销仍然是一个可以使保健品企业迅速增长壮大的有效模式。针对会议营销,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首先是变换会议营销的形式,将会议营销融入顾客和员工的生活,随时随地的进行,比如员工会议,孩子家长会,节庆仪式上,都可以当成会议营销的场所;其次是营销人员团队化,各有各的特长,在一次会议营销中,不同的人发挥不同的职能,扬长避短;再次是建设各种会所,针对主流客户,做到真正关心顾客,建立顾客忠诚度,像珍奥,夕阳美等企业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老年大学或者康体中心,珍奥还捐资2000万元设立“珍奥亲孝敬老专项基金”。保健品企业务必做到真正关心顾客,使顾客在会议营销过程中,在获得健康的同时,还获得愉悦的心情。
5、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获取一名顾客的成本远比留住一名顾客的成本要高,所以怎样
建立顾客忠诚度也就成了一个企业长久生存的关键。忠诚度的建立可以从产品服务等多方面着手,其中建立顾客数据库就是打造顾客忠诚度的重要方法。顾客数据库由一系列顾客相关信息组成,这些数据库彼此可交叉查询,读取信息。数据库的结构要便于获取、分析和利用顾客各方面情况,包括偏好、人口学信息以及个人生活方式等信息。成功的运用顾客数据库,可以使企业在产品研发,广告宣传,服务提供等多方面更有针对性,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大的回报。有效的顾客数据库还能为企业和顾客的良好沟通提供基础,因为企业与顾客的沟通是建立在企业对顾客的了解的基础上,而顾客数据库就是企业了解顾客的重要方式。
在打造良好的数据库后,企业还应该做好一点,就是以顾客为中心运作。首先要求企业自身员工提高素质,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员工,让不同层次的员工了解消费者,掌握产品本身的功能特性,了解保健品行业的相关规定,并掌握服务顾客的专业技能。其次要降低顾客的购买总成本,包括购买产品的成本,时间成本等。
6、消费者的成熟和保健品市场营销的规范让保健品企业的宣传进入整合营销传播时代,单独依靠巨额电视广告的投入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依靠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来抢占市场的营销策略,往往隐藏着各种虚假信息,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其后果是导致企业的消亡和整个行业的消费者信任度的下降。保健品行业的宣传推广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视广告,应采取软文、公关与广告等多种传播方式共同作用,形成软文领跑、公关推动、广告辅助三剑合壁的态势。避免虚夸,以提升产品品牌、服务以及企业形象为主,让企业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企业准备树立的整合形象统一。就整个行业而言,保健品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健康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市场,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投资观念。就保健品企业自身而言,应注重情感营销,做到真正关爱消费者,让消费者感觉到温暖,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同时情感营销应给品牌增加新的人性化关爱元素,创导全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而且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能力的话,也可以通过聘请合适的代言人来促进广告效果。以民生21金维他为例,通过聘请央视著名电视主持人倪萍,促进企业的正面健康的形象的建设。
7、全球著名的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曾说过: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竞争了,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保健品行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强势的品牌。只有丢弃短期营销行为,不过分注重短期目标及营销策略,经营追求长远利益,选择长远营销战略发展模式,才能让保健品企业彻底走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在选择长远的品牌战略之后,企业要考虑的就是品牌定位,产品定位的问题了。保健品不同于药品,不一定有很明确的针对症状,但是这并不代表说保健品不用选择一个合适的市场定位。当年的三株口服液在风风火火闯九州之后马上便损兵折将败市场,其中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强调从肠胃炎到癌症无所不保,貌似功能强大,但可能哪样都保不好。没有哪样产品可以针对所有人,满足所有人。保健品生产企业在研制产品的时候,就要想到并且做到使自己的产品有某种独特的保健功能,从而为产品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定位。而且还要防止品牌形象老化,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元素,首先可以重新定位品牌形象,选择合适的形象元素,然后通过整合营销传播重新树立品牌形象,而且运用品牌延伸策略,如同一品牌推出新的不同产品,塑造品牌形象。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南方略咨询总经理,电子邮件:szliuzk@126.com
第三篇: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一、基本情况:
1、调查总人数:共回收调研表格113份。
2、应用分类:用于养生11人,药食联用2人,药食交替2人,食疗94人,病后康复1人。
3、有可比性材料数:具有应用保健食品前后对比数据的材料72份。
4、材料来源情况:美罗国际按中华亚健康研究协会的要求,发放统一表格,由消费者填写后直接寄给协会。
5、调研涉及产品:均为美罗国际产品,灵芝菌丝体胶囊、香杞胶囊、松茸胶囊、仙叶胶囊、慧源胶囊、新慧通胶囊、慧清胶囊、玫瑰胶囊、仁美营养胶囊、和中胶囊、红钙D将囊、欣舒宁胶囊、桑菊灵芝茶、多糖蛋白粉……等。
二、调查主要内容与结果:
㈠、产品应用定位:
1、养生:单独应用食用菌类保健食品,目的是“治未病”即养生、防衰、强生(防感冒等疾病)。
2、药、食联用:在应用明显毒性药物的同时,加用可减轻毒副作用的食用菌食品。如肿瘤化疗时,加用灵芝系列产品。
3、药、食交替:在应用具有依赖性(成瘾)的药物(如精神类药物)时,为减轻依赖性,开始服药时,同时加服于药物相似功效(如镇静、安眠)的食用菌类食品,然后逐步减少药物用量,最后仅用保健食品,完全解脱药物的依赖。
4、病后康复:在病后或手术后,应用保健食品加快体力恢复。
5、食料:对一些长期“药疗”无效的人群,干脆放弃“药疗”,改用“食疗”,用保健食品进行全身调理,让体内慢慢增强抵抗力,从而获得康复。
㈡、经济对比
对72例保健食品应用前后有药物治疗作对比的人群,进行了经济负担分析,72例在应用保健食品前,曾以药物治疗花去医药费共计208.4352 万元,人均花费2.8949万元,但结果均未获得满意效果,临床症状获得暂时缓解的人仅20人,占27%,其余均无效。这72位消费者因药疗效果不佳,停止用药。改为食疗,共花费25.1573万元,人均消费0.3494万元,取得显效的60人,占83.3%,有一定效果的12人,占16.6%。
㈢、治疗与时间对比:
对上述72位消费者,在药疗和食疗上所耗的时间进行了对比,72位位消费者进行药物治疗所耗的时间总数为6558个月,人均消耗时间为91.08个月(相当于7.59年),停用药疗,改用食疗后,72人用于食疗的总时间是327.89个月,人均消耗为4.55个月。
三、对调研结果的分析:
1、保健食品应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应用定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定位不当往往会有违反食品管理的有关法规之嫌,但消费者是讲实效的。因此,这次调查出现了五种应用定位,这是消费者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处理“食疗”与“药疗”关系的结果,是群众自发的创举。这五种定位,从我国传统“食疗”的观点分析,应该认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学的,对疾病的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强调不能单纯的依赖药物,而应该从全方位(包括饮食、环境、工作压力、生活习惯……)来进行综合治疗。因此,五种定位中提到的“药食联用”、“药食交替”都是十分科学的“药、食”结合。癌症的化疗药物公认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抗结核药亦是公认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而有些保健食品就能够减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能够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实际上“药、食”结合应该是今后医疗技术创新的一个方向。
关于定位中的“食疗”,有人会认为是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是违规、是误导消费者,这实际上是对“食疗”的认识问题。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指出“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为治疗之首选,以食治病由来已久。现在科学进步了,却否定了“食”与“治”的关系。把“药”作为治病的首选甚至是“唯一”,但在实际生活中单纯“药治”无效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次调研中采用“食疗”的消费者,都是“药疗”无效后才改用 “食疗”的,是消费者处于绝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食疗”。《现代医学报》07.3.27题为“望闻问切、把脉中医”一文中,谈及中医是否伪科学时,引用了一位普通群众的一段话“科学不时最高目的,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并不重要,只要中医中药能够在西医之外,提供另外一种就医的可能性,就没有舍弃中医的理由,西医也不是万能的,那么多一种选择,对病人来说不是更好吗?”对待“食疗”,笔者认为也应该持有这种观点,“药疗”不是万能的,多一种“食疗”对病人来说有什么不好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度”,食品和药品绝不能等同,“食疗”是“食疗”,要让消费者明白二者的区别,不要误导消费者。
2、保健食品的经济意义:
从调研材料分析,在“食疗”前,用于药疗的费用是人均2.894万元,开始“食疗”后人均费用为0.349万元,“食疗”费用为“药疗”费用的 12.06%。有效率从“药疗”27%上升到83.3%的显效率。(这里的“药疗”有效率低,不是泛指“药疗”,而是由于调研中都是“药疗”效果不好的对象。
医疗费用明显高于“食疗”,其原因除医、药本身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条,调研中的人群均属慢性、顽固性疾病,所耗治疗时间长,总费用相应较高,而食疗所耗时间均较短,见效快,费用就较低(实际上保健食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费用不一定低)
3、时间就是金钱:
72位消费者,药料时间,人均所耗时间为7.59年,采用“食疗”后,所耗时间仅4.5个月,是“药疗”的4.9%。这不仅减少了疾病折磨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病人提早康复,恢复了工作能力,能为社会、为家庭创造新的财富。这是不可低估的效益。
4、“治未病”尚需努力:
调研材料中,保健食品应用于“养生、防病、美容、抗衰”的有11例,占调研总数的9.7%,其中纯粹是为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有5例,占 4%,他们每年购买保健食品的投入数为4050元,人均每年810元,其中全年食用的有4人,每年仅服3月的1人。最突出的效果是抵抗力增强全年无感冒发生,年龄偏高者还呈现“年轻态”!
每年花不足1000元,能获得全年无病灾,真正实现了“花钱买健康”。
第四篇: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
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
篇
一、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1、调查总人数:共回收调研表格113份。
2、应用分类:用于养生11人,药食联用2人,药食交替2人,食疗94人,病后康复1人。
3、有可比性材料数:具有应用保健食品前后对比数据的材料72份。
4、材料来源情况:美罗国际按中华亚健康研究协会的要求,发放统一表格,由消费者填写后直接寄给协会。
5、调研涉及产品:均为美罗国际产品,灵芝菌丝体胶囊、香杞胶囊、松茸胶囊、仙叶胶囊、慧源胶囊、新慧通胶囊、慧清胶囊、玫瑰胶囊、仁美营养胶囊、和中胶囊、红钙D将囊、欣舒宁胶囊、桑菊灵芝茶、多糖蛋白粉„„等。
二、调查主要内容与结果:
㈠、产品应用定位:
1、养生:单独应用食用菌类保健食品,目的是“治未病”即养生、防衰、强生(防感冒等疾病)。
2、药、食联用:在应用明显毒性药物的同时,加用可减轻毒副作用的食用菌食品。如肿瘤化疗时,加用灵芝系列产品。
3、药、食交替:在应用具有依赖性(成瘾)的药物(如精神类药物)时,为减轻依赖性,开始服药时,同时加服于药物相似功效(如镇静、安眠)的食用菌类食品,然后逐步减少药物用量,最后仅用保健食品,完全解脱药物的依赖。
4、病后康复:在病后或手术后,应用保健食品加快体力恢复。
5、食料:对一些长期“药疗”无效的人群,干脆放弃“药疗”,改用“食疗”,用保健食品进行全身调理,让体内慢慢增强抵抗力,从而获得康复。
㈡、经济对比
对72例保健食品应用前后有药物治疗作对比的人群,进行了经济负担分析,72例在应用保健食品前,曾以药物治疗花去医药费共计208.4352万元,人均花费2.8949万元,但结果均未获得满意效果,临床症状获得暂时缓解的人仅20人,占27%,其余均无效。这72位消费者因药疗效果不佳,停止用药。改为食疗,共花费25.1573万元,人均消费0.3494万元,取得显效的60人,占83.3%,有一定效果的12人,占16.6%。
㈢、治疗与时间对比:
对上述72位消费者,在药疗和食疗上所耗的时间进行了对比,72位位消费者进行药物治疗所耗的时间总数为6558个月,人均消耗时间为91.08个月(相当于7.59年),停用药疗,改用食疗后,72人用于食疗的总时间是327.89个月,人均消耗为4.55个月。
三、对调研结果的分析:
1、保健食品应用定位的思考:
保健食品应用定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定位不当往往会有违反食品管理的有关法规之嫌,但消费者是讲实效的。因此,这次调查出现了五种应用定位,这是消费者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处理“食疗”与“药疗”关系的结果,是群众自发的创举。这五种定位,从我国传统“食疗”的观点分析,应该认为是合理的,是符合科学的,对疾病的治疗,随着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强调不能单纯的依赖药物,而应该从全方位(包括饮食、环境、工作压力、生活习惯„„)来进行综合治疗。因此,五种定位中提到的“药食联用”、“药食交替”都是十分科学的“药、食”结合。癌症的化疗药物公认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抗结核药亦是公认有毒副作用的药物,而有些保健食品就能够减轻抗癌药物的毒副作用,能够减轻抗结核药对肝脏的损害,实际上“药、食”结合应该是今后医疗技术创新的一个方向。
关于定位中的“食疗”,有人会认为是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是违规、是误导消费者,这实际上是对“食疗”的认识问题。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指出“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疗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食疗为治疗之首选,以食治病由来已久。现在科学进步了,却否定了“食”与“治”的关系。把“药”作为治病的首选甚至是“唯一”,但在实际生活中单纯“药治”无效现象是屡见不鲜的。这次调研中采用“食疗”的消费者,都是“药疗”无效后才改用“食疗”的,是消费者处于绝望的情况下,寄希望于“食疗”。《现代医学报》07.3.27题为“望闻问切、把脉中医”一文中,谈及中医是否伪科学时,引用了一位普通群众的一段话“科学不时最高目的,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并不重要,只要中医中药能够在西医之外,提供另外一种就医的可能性,就没有舍弃中医的理由,西医也不是万能的,那么多一种选择,对病人来说不是更好吗?”对待“食疗”,笔者认为也应该持有这种观点,“药疗”不是万能的,多一种“食疗”对病人来说有什么不好呢?当然这里面有一个“度”,食品和药品绝不能等同,“食疗”是“食疗”,要让消费者明白二者的区别,不要误导消费者。
2、保健食品的经济意义:
从调研材料分析,在“食疗”前,用于药疗的费用是人均2.894万元,开始“食疗”后人均费用为0.349万元,“食疗”费用为“药疗”费用的12.06%。有效率从“药疗”27%上升到83.3%的显效率。(这里的“药疗”有效率低,不是泛指“药疗”,而是由于调研中都是“药疗”效果不好的对象。
医疗费用明显高于“食疗”,其原因除医、药本身因素外,很重要的一条,调研中的人群均属慢性、顽固性疾病,所耗治疗时间长,总费用相应较高,而食疗所耗时间均较短,见效快,费用就较低(实际上保健食品在一定的范围内,其费用不一定低)
3、时间就是金钱:
72位消费者,药料时间,人均所耗时间为7.59年,采用“食疗”后,所耗时间仅4.5个月,是“药疗”的4.9%。这不仅减少了疾病折磨的时间,更重要的是病人提早康复,恢复了工作能力,能为社会、为家庭创造新的财富。这是不可低估的效益。
4、“治未病”尚需努力:
调研材料中,保健食品应用于“养生、防病、美容、抗衰”的有11例,占调研总数的9.7%,其中纯粹是为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有5例,占4%,他们每年购买保健食品的投入数为4050元,人均每年810元,其中全年食用的有4人,每年仅服3月的1人。最突出的效果是抵抗力增强全年无感冒发生,年龄偏高者还呈现“年轻态”!
篇
二、中国保健品市场调查报告
说起当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远非昔日可比,同类产品的品种繁多亦为其竞争增添许多惨烈的成分,而其中营销步履更为艰难的当属保健品行业。
--竞争惨烈引发营销变革
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外的许多知名保健食品跨国公司,正在用他们百年积累的成熟经验,通过收购、兼并、租赁等形式,悄无声息地在我国争取着目标消费人群,分割市场。如美国全球健康联盟与三九集团协议在我国开展保健品连锁经营;杜邦公司的生命科学领域中营养与保健的系列产品全面进入我国;美国生命力集团在我国创建济南生命力集团;美国保健食品维格尔保健营养套餐被成都五牛集团以1亿元购得在我国的代理权,从而给国内保健品生产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植物入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以“药食同源”、“以内养外”、“内外双修”、“标本兼治”为理论基础的保健食品是我国特有的产业,但是出于种种因素的考虑,国家对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使得许多保健品生产企业处于不宣传自己产品所具有的药性作用难以突出产品特点,宣传自身产品药性特点又会触犯相关法规,面临处罚的尴尬境地,也就有了保健品行业对“为什么同样的保健品,有的转为‘药准字’后可以进行药性宣传,没有转为‘药准字’的就不能宣传”的疑问,还有的生产企业,在宣传自己的药准字产品时暗示消费者竞争对手为保健品转为药准字,进而使消费者在对保健品和药品选择时不知所措,这也造成了市场上一定程度的混乱。再有,由于一些国内保健品企业的胆大妄为和许多消费者保健消费意识的不成熟,也造成了消费者对保健品信任度的下降。据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管理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能达到预期全部效果的只占3%,认为部分有效的为60%,认为没有任何效果的为26%,认为有副作用的为2%;中央电视台公布的新闻调查结果是,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率为53%,非常不信任率为34%。
或许是尴尬处境的逼迫,或许是长期以来保健品市场的现状,现在已经有少数保健品企业开始反思自身在市场上的得失,开始重新调整营销思路,由一味关注狂轰滥炸式广告下的市场,转向注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加大了从组成保健品市场的基本元素--每一个消费者的关注力度,开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工作。
--虚假广告导致信任度下降
有一种叫做“苦乐康胶囊”的保健食品,由于直接作用于β细胞,通过修复、营养、调整受损β细胞分泌的基因结构,因而可以迅速使其原来分泌的劣质胰岛素变为健康成熟的胰岛素,提高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让葡萄糖有效进入人体细胞,从而达到血糖下降到正常的范围的目的。卫生部对其的批号为:卫食健字:2002第0588号,其功能被核定为调节血糖。既然是“卫食健字”,那么其对外的广告宣传就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在当时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不惜血本大打广告战的形势下,如何进行“苦乐康胶囊”的促销,如何保证既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又能够使消费者了解、认可就成了决定健康伟业公司未来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为此,该公司首先对糖尿病消费群体进行了仔细认真的的分析,他们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的第三大杀手,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就高达4300万之众,而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谢失衡又会导致脂肪、蛋白质、电解质、水代谢失衡,进而影响到全身组织并诱发多种疾病,这就为“苦乐康胶囊”提供了市场生存的基础。随后,他们又针对消费者对保健品产生不信任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后发现,消费者对保健品的不信任,多是源于虚假广告宣传的恶果,如果公司跟风似的一味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将公司的产品淹没于大量的保健品广告宣传之中,那么就会收效甚微,甚至可能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同时还有可能触碰国家相关法规“高压线”,为此公司决定采取立体营销的手段,即加大并不断开发产品科技含量,针对糖尿病患者千人千面的特点,在各地建立“糖尿病健康服务中心”,以个性化的手段为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降低血糖,促进其血糖正常的服用方案。
为了消除患者对保健食品不信任的顾虑,健康伟业公司在每一地都采取了免费试服、见效再买的政策。免费为低收入的患者治疗;定期请有关专家在各地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教育;深入到小区为患者进行免费服务。他们的口号是“患者获健康,我们才能奔小康。服务好一位患者强于打1万元广告”。从表面上看,为每一个消费者量身打造似乎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而实质上这项从基础做起的经营策略却非常有效,健康伟业公司亦从“活广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口头传播中看到了公司的乐观前景。
其实,意识到保健品经营的艰难,感觉到经营保健品仅靠广告宣传不仅难以如愿,还要承担风险的企业并不是健康伟业一家,健康伟业只不过是一些保健品企业反思后采取不同营销方式的一个缩影。曾经有保健品企业的老总说过,现在保健品的公信度之所以低,固然与一些保健品的科技含量低有关系,但其广告虚假和夸大其辞成分过多也是重要原因,“不看广告看疗效”虽然是赵本山小品里的一句著名台词,但也说明了时下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广告的看法。或许许多企业正是出于多年市场拼杀的深刻感受,才有了今天的清醒,才有了对“女人、老人、儿童是保健品‘钱袋子’”观念的改变,才有“产品功能和价值才是本,消费人群是末”观念的确立。
--痛苦过后是快乐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保健品市场额大概有500亿元人民币,这几年基本上是以每年40%~50%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保健品生产企业有3000多家,其中2/3以上属于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产品的特点:一是天然原料使用广泛,大多数是以传统养生理论为产品的设计基本依据;二是保健功能比较集中,大约有2/3的产品功能集中在免疫调节、抗疲劳和调节血脂方面;三是与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形态差异较大;四是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针对专门人群的新的功能领域鲜有企业涉足,尤其缺少新一代功能因子水平保健食品的开发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保健品生产企业市场生存的“苦与乐”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从营销学的角度讲,消费者在多数情况下是购买想要而非需要的。喜欢的才是最好的,偏好在购买决策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目前多数消费者对保健品广告持有怀疑的态势下,要做到正确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要做到在种种压力下求生存,就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中树立产品的忠诚度、美誉度,才能在其后享受品牌效应带来的种种“乐趣”。
第五篇:保健品市场策划书
保健品和策划,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结下不解之缘的。
保健品不同于大众消费品,它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只适宜于特定人群,它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决定了保健品的市场特点:必须通过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来创造需求、引发需求,开辟市场;必须通过长期的实事求是的功效宣传和为消费者提供持久的实实在在的服务来进行市场推广、最终占领市场。如何让消费者意识到潜在的需求、产生购买兴趣、形成购买、认牌购买、说服其他潜在顾客购买?怎样和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使上述购买过程顺利达成?这就需要一点智慧、一点策略、一点技巧,它就是策划。策划的产生直接导致了市场由销售向营销的转变,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作为最早运用策划的行业,当之无愧是中国市场营销的先导。保健品领域曾经辉煌的那些品牌如太阳神、三株、中华鳖精、飞龙、红桃k无一不是主张策划先行,而后来的脑白金、珍奥核酸等更是将策划发挥到了极至,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神话。然而策划给保健品带来了什么样的命运呢?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保健品已经走过了近二十年的风雨历程,在市场的舞台上,策划之手演绎了一幕幕保健品大起大落、英雄末路的悲情故事,从500个亿的销售跌落到200个亿的销售,保健品几度陷入过度炒作带来的信誉危机,进退维谷,被称作是遭殃产业。另一方面,二十年来,策划业的发展却很是蓬勃,从1997年广西《金田》杂志评出十大策划人,到XX年、XX年两届十大策划专家的评出,中国的策划业从点子时代迈向案例时代,逐步地成长起来,涌现出一批经典的策划案例,这些策划专家或策划案例中,除XX年朱玉童因金双歧的策划获得十大策划专家称号外,就鲜有保健品的策划人了,上述那些创造了神话的企业策划人无一入选,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保健品的策划人,应该反思,为什么总是只能策划曾经的辉煌而不能成就永恒的经典?三株神话、脑白金神话,它们总是引得无数评论家津津乐道,称其为营销的经典,但他们真的能称得上是经典吗?“钻石恒久远,经典永流传”(借用一句广告语),所谓经典的东西应该是能永久流传的,经得起时间的洗炼,可口可乐因其正宗的美国文化流传了百年,而三株、脑白金不要说百年,再过二十年谁还会记得?是策划的错吗?不是,是策划的态度有偏差,所谓剑走偏锋,伤害了保健品行业的品牌基础,也伤害了策划人的信誉。面对日益扩大的保健品市场需求,面对日臻成熟的第三代保健品的出现,保健品策划人要从端正态度入手,重新来过,实实在在做策划,重拾半壁河山!市场需要领袖品牌,但市场绝不需要神话!
什么是实实在在的策划?
一、切实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和出发点。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产品的定位方向、诉求利益点、定价、usp(独特的销售主张)都必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和利益。我们应该去向消费者要这些问题的答案,而不是自顾自闭门苦思。如何了解消费者心理想的是什么,需要什么的利益,最好的办法是和消费者面对面接触,换言之是去做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要亲自去做,而不是片面依赖市场调查公司的数据。叶茂中讲策划百分之八十用脚,百分之二十用脑,策划是用脚走出来的,这种务实的作风是我们每个策划人的榜样。了解了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就从自己的产品里面挑选一个能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而竞争对手没有的利益点,将这个信息通过合适的方式传达给消费者,并让消费者切实感觉到功效的实在。我们不需要进行海陆空地地毯式的广告轰炸去强迫消费者接受我们的观念,也不需要故弄玄虚地炒概念,我们只需要实事求是地宣传产品的功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告诉消费者产品的机理,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使用我们的产品能带给他们的利益就可以了。有这样的流传,广告大师奥格威每次写出一个文案都会读给老太太听,如何老太太能听懂就采用。这和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流传下来的佳话如出一辙,再一次证明了经典的东西总是永远流传的。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