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初探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就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原则、整合的途径以及注意的问题几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课程 整合【正文】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前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大会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如今,全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但许多教师还停留在CAI课件层面上,对整合的目标、整合的原则、整合的途径缺乏了解,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目前,不少的教师认为用课件上课就是整合,整合只是以前电教课的翻版,另一种说法而已。然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所带来的交互性、非线性等特性为课程整合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整合就应该是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含义。我们不仅要在内容、方法、特优上进行整合,还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核心。目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就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进行合作学习,采取多元教学方式,使课程改革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为此创设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相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因此,在整合过程中,就确立以下几个原则:
(一)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要避免盲目的实践,就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而建构主义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教师在进行整合的同时,就应该多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使整合更有目的性。
(二)坚持科学性原则
在整合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注意到各门学科的组织形式,需与各科内容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为电教而电教,背离了整合教学的目的。同时,信息技术经过与课程的整合,本身也是一个软件,而软件也要符合教材科学性,所展示的内容应该科学、严谨,表现手法和形式也要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
(三)坚持主体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四)坚持实效性原则
任何一堂课,我们都要考虑它的效果,评判它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还在处于不断的探索阶段,我们在整合过程必须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针对性、实用性,使用过程切忌粗制滥造,不是说你使用的动画、图片多好,而要看信息技术是否真正融入到该学科中,是否达到该课的目标。
(五)坚持层次性原则
美国教育学博士Jeannette Vos 和Gordon Dryden 认为:人类的学习类型有听觉型、动觉型、视觉型,人类的思维类型可按抽象思维、具体思维、有序思维和随机思维进行组合,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的人学习成效与他们所选择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相关。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认知活动中,更愿意独立学习,个人钻研,更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化、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构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学习策略,运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目前,全国上下许许多多的学校和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的从语文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方面的整合进行了探索;有的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有的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为我们进行的整合提供了不少经验。我们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的一些整合实践,在整合实践过程中,归纳了以下几种途径,以飨各位同仁。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素材,受到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目前互联网上信息资源极其丰富,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来,整合各种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受教学任务、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信息时代的到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对班级授课制中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不消化的弊端进行补充。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可以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站,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挂在网上,共享成果,同时有问题可以到学校的聊天室讨论,互帮
互学。真正做到随时学习,随时交流。这样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新课程要求,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具有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非线性化。这些变化使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对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进行扬弃,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最后,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1.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要达到一定的水平
有些教师上课时用的课件、网页不是自己亲自做的,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的技术问题无法处理,如局域电子教室学生机突然黑屏,教师就无计可施,只得“助教”上阵;一些学生在电脑上操作交流,教师不会控制其他学生机,任那些学生自由浏览;有些学生打字速度慢,电子邮件不会发,这些均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不严密,张弛度把握不好,影响教学效果。通过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2. 整合过程中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确定的目标太大,难于实施,最终使整合的探索出现问题。这种情况,教师将整合的目标划分更小,更具有操作性。
3. 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是推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技术改革的“全权代表”,似乎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4.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生思维的拓展。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换,有经验的教师总会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大大减少了学生这种“思考——发现”过程,教师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学生按预先设定的模式,进行学习,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灌输式”教学,因而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资料: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姓名:秦光炯 冯雪梅
单位:涪陵区镇安镇中心校
地址:涪陵区镇安镇中心校
邮编:408103
联系电话:72190308 ***
Email:flzazxx@163.com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当今世界,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特别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再以单一的黑板式和文本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教育改革和学习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知识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堂中的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有时出现“意外”是很自然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之后,就会产生新问题、出现新情况的可能性就更大;课堂上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教学设备“罢工”的问题时常出现,如“死机”、上传或提交作业时网络繁忙等问题。物的因素导致的教学意外事件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维护得以尽量减少,人的因素引发的问题则只能借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发挥。
现在各校,包括农村中小学大都有了计算机,况且计算机已走进生活,有的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操作技巧,甚至上网聊QQ等,所以教师在用信息技术上课时最好注重互动这个环节。
有位教师在上课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演示软件操作时,有个学生总
会事先说出他下一步的操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他急中生智,在需要演示时请这位学生操作,自己则在一边适时讲解。该生得到展示机会后,演示得很卖力,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认真,反而更轻松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发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建构。
三、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现有资源。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新要求。
所以,信息时代呼唤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觉得烦,有些学生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开始厌学。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与各学科进行整合,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知识。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小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本质是什么?突破口在哪里?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好,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好,都是教育教学范畴中的行为,可以说,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标也应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因此,毋庸辩驳,信息技术整合应追求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标,而不应是技术方面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具体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应以人本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导向,通过教学设计,以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的方式,高效益地应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实效性。
我们承认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但绝不意味着“技术目的论”或“信息技术惟上论”,也就是说,绝不能陷入“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好的,不用信息技术的课就是不好的”“信息技术用的多的课比信息技术用的少的课好”等误区。用不用信息技术,用哪些信息技术,如何用信息技术完全视乎教学、学习和学生的发展的需要。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也绝不意味着“整合目的论”或“惟整合论”,绝不能不顾或忽视教学实效,“为了整合而整合”,也不能无视具体情况,每节课都煞费苦心地“整合”,甚至导致整合的滥用和泛化。
需要重申的是,教师应苦苦追求的是每节课或每一系列教学活动在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实效,而不能过多考虑教学中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与少,或者所用信息技术先进与否。同时,如果脱离上述3个方面的实效,孤立地追求所谓的“整合的阶段”,也没有现实意义。
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实效性的关键和主要途径是教师在系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校本实践,而帮助或引导教师结合校本实践,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整合推进“整合”的重要突破口。
二、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教师的整合能力主要包括: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教师可以遵循“教学设计──校本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反思评价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新的教学设计──新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校本实践路线,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适应学校水平、具有校本特色的有效应用模式。
三、教师应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结构性的系统,因此,教师应综合考虑该系统包括的各个要素和环节,这些构成性的要素和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选择合适当信息技术并确定合适的应用方式、教学方式的选用、教学及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又是一个过程性的系统,教师在动态中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根据我的研究实践,我建议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追求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互促进。要避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机械电灌”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第二,着意发挥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由于信息技术应用成本较高、某些具体技术尚不成熟,信息技术在有些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依次考虑以下问题,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潜在的优势转变为教学实效?在当前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第三,信息技术应用与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实现多层次的课程目标。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信息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第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教学技术相结合。录音机、幻灯机、电视机和放映机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技术,甚至黑板、粉笔、挂图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纵深发展的价值。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第五,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学生在“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习和提高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留下不同的学习空间,并应尽快超越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用信息技术“满堂电灌”的应用阶段。第六,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中的社会活动,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交往”的共存和互补。不能因为过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而忽视教学的社会特性,例如,用学生在BBS上的讨论取代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互动等。
四、整合的课堂教学,质量、效率如何来衡量?
我们要坚持以课程实效为取向的信息技术整合观并以此来衡量整合的效果和效率。首先,应追求信息技术在教学、学习及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课程实效。如上所述,评价一节或一系列整合课是否优秀,绝不在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也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而应主要考查其实效如何。其次,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应首先保障本领域/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以学科教学或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载体,让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活动和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及其他综合能力。但应注意,很多中小学整合课都在履行“呈现任务?学生上网
查资料?学生汇报“研究结果”?评价总结”这一形式,但很多课让学生“热热闹闹”走完这一形式后并未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或其他综合素养。因此,在评价此类课的效果时,一定要注意考查教师设置的任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真正的探究活动,教师是否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方法、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等,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进行了有意义的总结和评价等,以甄别这些活动对实效符合。第三,倡导高效益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我国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小学教学在追求实际“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效益”原则,尽量采用高效益的应用方式和解决方案。学校和教师必须综合考虑“整合”所需的各项成本,尽可能采用投入成本相对较低,产出相对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如果利用低成本的技术解决方案就能达到相同的、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则不要忽视效益、脱离实际地一味追求技术奢华和技术时髦。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要师生分别具备的能力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进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相应的提高其能力。做为学生应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有效帮助我们学习。下面是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①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作为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动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要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电子邮件等)和office软件的使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广泛的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
③教师应提高对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利于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使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学习中要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和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出自己的意见。②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严谨、发散的思维方式。
③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根据自身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自主学习、协同学习。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并很快进入诗境。如《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上课初始放映多媒体课件,画面上:池水清清,杨柳依依,几只毛色雪白、红掌、长颈的大白鹅欢快的游来游去,不时对天“嘎嘎”欢叫,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又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
又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诣的音韵,优美的意境,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床前明月光”孤独与凄清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如果此时不加深学生对此景的形象感知,即使学生对课文了如指掌,也达不到对诗歌内在美的品味,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为了在上课之前加深学生对静夜的认知和感知的能力,我把诗人床前独坐,举头望天的景象制作成课件,并配以适当的音乐,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演示,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既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也有力地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整堂课下来,学生们都显得意犹未尽,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总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信息获得的途径,CAI课件、网站资源、个人博客等,被引入到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中,课堂内外,集真挚动人的音乐、朴实感人的画面、活泼生动的动画、声情并茂的解说多种信息于一体,叩击学生的感官,全方位、多层次的吸引学生,更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获得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可以说信息技术解放了学生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