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篇)

时间:2019-05-12 14:2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篇: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3-3-9 5:21:01来源:2013年03月08日 21:36:50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 吴邦国委员长3月8日下午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说,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发展要求中获得动力,努力使人大各项工作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贴近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是健全民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选举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修改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保证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人大代表,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提出做好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和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有关法律问题作出决定。各地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全国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顺利产生,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制度保障。常委会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委会选举和罢免程序,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强化信息公开、村务监督、民主评议等方面规定,保证基层群众更好地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检查工会法实施情况,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是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和监督,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常委会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国家建立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并对群众最为关心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作出原则规定。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确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提高老年人保障水平。听取审议农村社会保

障体系建设、社会救助工作情况报告,要求加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尽快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问题,切实保障城乡生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还组织有关专门委员会就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开展跟踪检查,并听取审议跟踪检查报告,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工作,新农保参保人数从2010年初的3326万人增加到2012年底的4.6亿人。

住房、医疗和教育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常委会听取审议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强调要建立可持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机制,严格区分保障性住房和改善性住房的界限,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和运营机制,真正使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得到实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规范义务教育,十届常委会修改了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并就此开展执法检查,本届常委会又开展新一轮执法检查,重点推动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听取审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报告,强调要确保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

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针对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突出问题,常委会制定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只有在技术上确有必要、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的食品添加剂才能使用;确需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必须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品种、范围和用量。还两次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推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健全食品安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立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开展食品非法添加、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依法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为推动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在听取审议国务院相关报告时,要求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管理,积极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着力提升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贯彻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把推动扶贫开发作为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大别山革命老区等地,实地了解连片特困地区群众所思所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建设工业园承接

产业转移、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基础设施等具体措施,并加强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这些重大举措落到实处,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常委会还听取审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报告,组织有关专门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督促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中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进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完善诉讼、刑事、行政法律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按照这一宪法原则,我们贯彻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精神,修改刑事诉讼法,正确处理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从证据制度、辩护制度、强制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等方面对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修改民事诉讼法,进一步保障民事案件当事人诉讼权利,健全举证制度,完善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强化民事诉讼法律监督。为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十届常委会修改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将死刑案件核准权统一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本届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取消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死刑罪名,使我国刑罚结构更趋合理。行政强制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直接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和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制定行政强制法和修改国家赔偿法过程中,坚持正确处理权力与权利、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既赋予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必要的权力,又对权力的行使进行规范、制约和监督,避免和防止权力滥用,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二篇: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按照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在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一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强化群众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培养、巩固和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特别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切实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二要完善服务群众内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方面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注重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与基层群众面对面地打交道,联系群众最紧密、服务群众最直接,最能体现作风建设的成效,因此要特别是突出抓好为民服务单位的作风建设。三要改进干群关系。从政府机关担负的职责出发,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改进方法。既要坚持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群众工作,又要注意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网上思想舆论动态,创新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第三篇: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有组织策划者和骨干,而且各人分工明确。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重视。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参加接待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无所知;有的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备素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认真处理、以致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基层干部自身形象欠佳、群众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态度傲慢、表态随便,缺乏责任感,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不健全、方法不适应。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维护治安和稳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运转不正常,效率不高,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受宗族、帮派、宗教势力干扰,形不成领导核心,难以适应团结带领群众、维护政治稳定的要求。三是部分群众合理利益落实不到位。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为政策法规不配套、执行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四是少数人对政府有抵触情绪。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因个人原因,有组织地煽动、操纵,利用宗族、家族势力给政府施压,将群体性利益矛盾激化成群体性事件。五是少数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不公开,从而引起群众不满、产生矛盾。

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把握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还应当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从战略上,要强调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在制定改革方案、实施重大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可能暂时给部分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尽量避免和减少这种损害。在具体工作上,要经常全面排查隐患,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问题、敏感地区和重点人员,逐一进行化解。

2、力争主动原则。一旦发现~苗头,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疏导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3、关心群众利益原则。各级党政组织、有关部门必须十分重视关心群众疾苦,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首要环节,凡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必高度重视。如果不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地拖、哄、压,甚至推让,只能激化矛盾,即使哄得群众一时平息下去,过后还要爆发。

4、教育疏导原则。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都不能把群众当做对立面,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宣~律政策,消除群众的对立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5、民主法制原则。要扩大基层民主,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慎用警力。即使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地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

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要依法坚决打击群体事件中极少数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富裕一方、稳定一方。我们在战略上,要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在战术上,要始终把稳定放在首位,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不稳定因素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上来统筹考虑。要积极制定鼓励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围绕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经济等领域,大力拓展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全面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四项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小企业和各种非正规就业。要积极探索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雇佣下岗失业人员。对弱势群体和社保对象采取缓解困难的特殊帮扶政策。要完善和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规范管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各项程序,确保低保金足额、按时发放。要加大对低保对象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要继续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帮扶困难户的制度,加大对困难职工农户的扶贫力度。

(二)完善基层民主、密切干群联系,改善干群关系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决不允许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切实树立良好公仆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重引导群众运用法制手段解决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对农民负担问题的监督机制,把农民负担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制发监督卡和专用收据,公布负担的数量和征收办法,开展审计监督和执法检查。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等,都应向村民公开,确保他们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三)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依法调解、有情化解是我区大调解机制的活力所在。要大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在各镇街普遍建立镇街、事业单位、村(居)、百人以上的企业、村民小组、农户等六级调解组织,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范围的各级调解组织网络。要建立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继续坚持领导每日信访接待制度、首问负责跟踪督办制度和及时协调会办制度。各基层调解组织要立足基层,坚持原则,依法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努力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自我消化能力,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区、镇街调解中心要充分发挥化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主渠道作用,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特别对历史遗留问题个案的重复访、缠访,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区各政法部门应当以化解涉法矛盾纠纷为己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好各类民事、经济、行政纠纷。要切实加强各级调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排查问题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就能得到早发现、早钝化、早化解。

(四)创新思想工作方法,有情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给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要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克服惧怕改革的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信心。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抓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按级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可能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损失的事件,更要将推行的依据、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政策的优惠、便民措施等向群众公开,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开求理解支持。在时效上,把握时机,抓好政策制度的宣传。政府每出台一个重大的决策或开展一项重大的活动,应在活动前和活动执行中重视宣传,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目的的实现途径,使居民群众心里明白,有数,就不会再有不满情绪,即使有一时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载体上,通过报刊、电视、告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接向群众宣传。采取走村到户和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的方式,面对面把政府的政策传达给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做好调解工作。

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存亡的大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明确党政一把手为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把党政领导和主管领导及时亲临现场处置事件,定为纪律,形成制度,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领导体系,定期召开稳定工作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要把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作为领导工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因部门和单位工作失误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篇: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有组织策划者和骨干,而且各人分工明确。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重视。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参加接待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无所知;有的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备素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认真处理、以致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基层干部自身形象欠佳、群众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态度傲慢、表态随便,缺乏责任感,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不健全、方法不适应。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维护治安和稳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运转不正常,效率不高,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受宗族、帮派、宗教势力干扰,形不成领导核心,难以适应团结带领群众、维护政治稳定的要求。三是部分群众合理利益落实不到位。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为政策法规不配套、执行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四是少数人对政府有抵触情绪。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因个人原因,有组织地煽动、操纵,利用宗族、家族势力给政府施压,将群体性利益矛盾激化成群体性事件。五是少数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不公开,从而引起群众不满、产生矛盾。

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把握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还应当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从战略上,要强调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在制定改革方案、实施重大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可能暂时给部分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尽量避免和减少这种损害。在具体工作上,要经常全面排查隐患,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问题、敏感地区和重点人员,逐一进行化解。

2、力争主动原则。一旦发现闹事苗头,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疏导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

3、关心群众利益原则。各级党政组织、有关部门必须十分重视关心群众疾苦,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首要环节,凡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务必高度重视。如果不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而是一味地拖、哄、压,甚至推让,只能激化矛盾,即使哄得群众一时平息下去,过后还要爆发。

4、教育疏导原则。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帮助广大群众认清改革中出现一些困难的必然性和暂时性,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共渡难关。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发生了群体性事件,都不能把群众当做对立面,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

作,宣讲法律政策,消除群众的对立情绪,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5、民主法制原则。要扩大基层民主,在企业改制过程中,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依法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在农村大力推行村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必须坚持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慎用警力。即使出现某些过激行为,也不能简单地使用强制手段压服群众,要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在法律范围内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要依法坚决打击群体事件中极少数的违法犯罪活动。

三、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加快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在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为官一任、富裕一方、稳定一方。我们在战略上,要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在战术上,要始终把稳定放在首位,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维护社会稳定。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引发矛盾纠纷的不稳定因素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突出位置上来统筹考虑。要积极制定鼓励扩大就业的各项政策,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围绕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公经济等领域,大力拓展门槛低、投入少、容量大的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全面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四项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就业内容和就业形式的创新,大力发展小企业和各种非正规就业。要积极探索政府出资购买就业岗位,鼓励企业雇佣下岗失业人员。对弱势群体和社保对象采取缓解困难的特殊帮扶政策。要完善和落实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切实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规范管理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各项程序,确保低保金足额、按时发放。要加大对低保对象就业、子女上学、医疗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要继续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坚持领导干部帮扶困难户的制度,加大对困难职工农户的扶贫力度。

(二)完善基层民主、密切干群联系,改善干群关系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观念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念,决不允许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人民群众感情,切实树立良好公仆形象,不断增强基层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亲合力。要加强对群众的法制教育,扎实开展普法教育,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使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注重引导群众运用法制手段解决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要建立健全对农民负担问题的监督机制,把农民负担制度化、公开化、规范化。制发监督卡和专用收据,公布负担的数量和征收办法,开展审计监督和执法检查。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村级财务管理等,都应向村民公开,确保他们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

(三)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依法调解、有情化解是我区大调解机制的活力所在。要大力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在各镇街普遍建立镇街、事业单位、村(居)、百人以上的企业、村民小组、农户等六级调解组织,真正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区范围的各级调解组织网络。要建立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继续坚持领导每日信访接待制度、首问负责跟踪督办制度和及时协调会办制度。各基层调解组织要立足基层,坚持原则,依法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努力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自我消化能力,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和引发治安、刑事案件。区、镇街调解中心要充分发挥化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主渠道作用,依法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特别对历史遗留问题个案的重复访、缠访,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做好疏导化解工作,坚决杜绝群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努力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区各政法部门应当以化解涉法矛盾纠纷为己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好各类民事、经济、行政纠纷。要切实加强各级调解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排查问题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努力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就能得到早发现、早钝化、早化解。

(四)创新思想工作方法,有情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给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下岗分流、再就业、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要引导群众客观地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全面看待改革,既看到改革的光明前景,又看到改革的艰巨复杂,克服惧怕改革的心理和消极应付的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增强信心。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上,抓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按级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可能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损失的事件,更要将推行的依据、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政策的优惠、便民措施等向群众公开,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开求理解支持。在时效上,把握时机,抓好政策制度的宣传。政府每出台一个重大的决策或开展一项重大的活动,应在活动前和活动执行中重视宣传,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目的的实现途径,使居民群众心里明白,有数,就不会再有不满情绪,即使有一时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载体上,通过报刊、电视、告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接向群众宣传。采取走村到户和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的方式,面对面把政府的政策传达给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做好调解工作。

四、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社会稳定工作的领导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到人心的向背、事业的兴衰、政权的存亡的大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明确党政一把手为处理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负有直接的领导责任;要坚持领导干部亲自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群众来访制度,把党政领导和主管领导及时亲临现场处置事件,定为纪律,形成制度,始终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建立健全维护稳定工作领导体系,定期召开稳定工作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要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维护稳定工作机制。要把预防、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作为领导工作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地方、部门和单位,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对因部门和单位工作失误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要严肃追究部门和单位的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五篇: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确立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省委李源潮书记指出,重视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多做暖人心稳人心得人心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推动我们的工作,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类型、产生原因和特点分析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经济运行的现状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基本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基本保证,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目前形势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就必须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重要的工作内容。从新区成立以来信访统计情况来看,我区群众到区集访共计307批5290人次,到市集访99批2490人次,到省集访21批643人次,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区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群众集访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职工的经济补偿款问题,土地被征用农民安置、就业问题,经济纠纷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问题,法院判决案件执行等问题;重组、改制及破产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基层干部的廉政建设和作风问题,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突出和激烈的形式是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五多特点:一是发生数量多,具有复杂性。表现在:导致矛盾纠纷的因素越来越多,涉及人员成分越来越复杂,矛盾纠纷触及的层次越来越深,不平等主体间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二是串联行为多,具有延展性。表现在:因同样因素或性质引发的矛盾纠纷易产生连锁反映,处置不慎易产生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区域性事件。三是重复上访多,具有反复性。一些人对已产生的矛盾纠纷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理,反复上访,越级上访,特别是个案的重复访、缠访对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生产工作秩序造成了严重影响。四是激烈方式多,具有尖锐性。为达个人目的,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往往采取过激行为,堵桥堵路堵门甚至极个别还采取自杀进行威胁,酿成严重后果,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策划预谋多,具有对抗性。随着公民组织自我维权意识的增强,维权手段不断翻新。群体性、区域性矛盾纠纷往往有组织策划者和骨干,而且各人分工明确。从产生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少数干部对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不重视。有的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不参加接待来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无所知;有的干部缺乏政治敏锐性和化解社会矛盾的应备素质,思想上麻痹大意,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重视、不认真处理、以致小事酿成大事,有的基层干部自身形象欠佳、群众不信任,直接影响了干群关系;有的干部在接待群众时,态度傲慢、表态随便,缺乏责任感,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二是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不健全、方法不适应。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维护治安和稳定的基层组织不健全,运转不正常,效率不高,有的农村基层组织受宗族、帮派、宗教势力干扰,形不成领导核心,难以适应团结带领群众、维护政治稳定的要求。三是部分群众合理利益落实不到位。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为政策法规不配套、执行标准不统一等原因导致群众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了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四是少数人对政府有抵触情绪。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因个人原因,有组织地煽动、操纵,利用宗族、家族势力给政府施压,将群体性利益矛盾激化成群体性事件。五是少数村民主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财务管理混乱,不公开,从而引起群众不满、产生矛盾。

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把握的原则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逆的原则和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严格执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根据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还应当把握和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从战略上,要强调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的统一。在制定改革方案、实施重大决策时,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可能暂时给部分群众利益带来的损害,尽量避免和减少这种损害。在具体工作上,要经常全面排查隐患,针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突出问题、敏感地区和重点人员,逐一进行化解。

2、力争主动原则。一旦发现闹事苗头,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第一线做疏导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来平息事态,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

下载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来常委会坚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