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

时间:2019-05-12 14:24: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

第一篇: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

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

自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开办“企业借款保证保险”业务以来,中国大陆保险企业经营保证保险已经快20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相继开办了企业借款保证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个人住房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自从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开放,其在保险实务中也显然受到了广大消费群众的欢迎和青睐,以车贷险为例:伴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车贷险速度迅猛增长,2001年和2002年达到了高潮。

广州地区的汽车贷款99%,是以保证保险为担保方式。

应当认为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并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的出现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的消费水平日益增长消费欲望日益膨胀,加之国外消费理念的影响,使国民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纷纷采用信贷的消费方式,从而带动起了保证保险业的兴起,尤其表现在房屋、汽车消费信贷领域。并且这种趋势也不会有所改变,甚至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和市场发展的眼光,我并不否定“保证保险”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扩大,但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得以运用,更明确的说,就是到底是以保证保险作为保险险种放在保险法上加以规制,还是将“保证保险”看作是一种保证合同放在担保法上加以规制,而我更坚持后一种看法,并认为此类业务应由担保公司来经营而非保险公司。以下将从保证保险的性质和保险制度之初衷和终极目的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首先从保证保险的性质角度看这一问题。对于保证保险的性质纷争历来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各分春秋。但我这里要指出分析保证保险的性质问题需要注意的一点,虽然自1983年国务院发布《财产保险合同条例》中将保证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一种种类以来,对于保证保险的定义从未在《保险法》1995年立法以及2002年《保险法》修改中出现过,但最高人民法院和作为保险市场监管机关的保监会却都在其各自的文件中对保证保险加以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有,保监会1999年8月30日《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包监法【1999】第16号)对保证保险定义为:“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8月28日《关于中国工商银行郴州市苏仙区支行与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支公司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的复函》(1999经监字第266号)中给保证保险下的定义为:“保证保险是由保险人为投保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保险,当投保人不能履行与被保险人签订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给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时,由保险人按照其对投保人的承诺向被保险人承担代为补偿的责任。”而反对将保证保险认定为保证而应为保险的理由大致有两点:

一、合同主体不同,保证合同的当事人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不包括债务人在内,而保证保险中债务人(投保人)是保证保险合同的缔约方;

二、保证保险合同的内容是保险而非保证,保险公司在保证保险合同中均明白无误地承诺其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的是保险责任而非保证责任。但如我前所述,对于保证保险的定义并无一权威立法机关对其的定义,并且最高院与保监会各执一词,对于基础合同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到底谁为保证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本存在争议,而对于投保人的识别又直接影响到合同主体问题从而最终影响对保证保险合同定性,此外合同的内容是保险责任还是保证责任法律也无加以认定,因此应当跳出“站在定义来看性质”的怪圈,换个视角去看待。第一,从保证保险适用中产生的问题来看大家都认为为了有利于代位求偿权的实行,应当将基础合同的债权人识别为投保人而非债务人,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保证保险合同应属于保证合同。第二,从合同的功能来看保证保险的功能是以保险公司的自信能力为基础合同的债务人提供担保,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因此从功能角度来看,更贴近担保法中的保证,因此应识别

为保证合同。此外,梁慧星先生也认为“因为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事故,是投保人不履行债务,而该保险事故之是否发生,主要是由投保人主观方面决定的,不符合关于保险事故必须是客观的、不确定事故的保险法原理…保证保险本身就包含着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债务,造成保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换言之,保证保险本身包含保险诈骗的危险。”“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向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保证保险,并以保证保险合同的签订作为借款合同的生效条件,目的是让保险人承担借款人不能还款的风险。可见,银行之所以签订借款合同,是信赖保险人对借款人资信的审查及在借款人不能还款时保险人将代其承担还款责任。”②所以就其内容来看显为一种保证责任而非保险责任。综合以上三点,笔者将保证保险合同定性为保证合同,因此应当将以担保法加以规制,其业务也应当由担保公司经营而非保险公司,否则从法理上将构成保险公司的兼业。

其次,从保险建立的初衷或者说是保险的终极目的角度来分析。现在保险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海上贸易保险,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无论从其历史发展以及现代保险来看,保险制度的建立的最初目的以及它的终极目的都是汇集社会个人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危险基金共同体,当共同体中的成员发生天灾人祸时,可以从这个共同体基金中获得补偿,为其及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从而实现分散风险、消化损失,达到共同体中成员不至于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的目的。这个保险理念是我们都无法否认的,即使我国保险法中的商业保险也是以其作为根基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保证保险,从其建立的目的和时代背景来看,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消费信贷(如车贷险、房贷险),或是作为企业贷款的担保(企业借款保证保险)与以上我所述保证保险之建立初衷与终极目标都相去甚远,甚至是背道相驰的,原因保证保险中基础合同的债务人是否履行其债务是由其本身主观上决定的,包含了故意不履行债务造成“保险事故”的发生,因而保证保险本身带有保险诈骗的危险,危及保险基金共同体,从而危及整个保险的根基,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保险的一类放在保险法上加以规制,应当禁止保险公司经营保证保险的业务,而应将其识别为保证合同以担保法加以规制,其业务交由担保公司来经营,无论从其性质而言还是担保公司本身经营担保业务承担商业风险的本质来说,“保证保险”作为担保业务来经营都是理所当然的。

特征不同,相关的地理市场以及竞争状况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结果的情况下,增加程序的公正和透明度可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减少质疑。在这方面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加强与世界上具有较成熟反垄断法执法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程序协调。3加强国家、地区间的协调合作在国际层面,我国为有效地缓解与消除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冲突及其不利影响,也积极参与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机制。我国政府已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领域开展合作的协定》。2004年5月,中国与欧盟也正式建立了中欧竞争政策对话机制。此外,中国还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论坛下竞争问题讨论机制,并参加了WTO贸易与竞争政策关系工作组的工作,就WTO框架下贸易与竞争政策国际合作发表了意见。在国际谈判中,我国应积极利用谈判达成的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争取应有的权利,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保证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我国要积极地促进国际统一反垄断法的制定,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考文献:

[1]仲春论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政法论丛2009(6)[2]鲁晓娟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的确立及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4)[3]陈灿祁论我国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4]姜发根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初探荷泽学院学报2006(4)[5]王先林论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域外适用制度法学杂志2006,(1)[6]王为农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及其国际冲突的解决-经济法论丛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7]蔡永杰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法律问题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8]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葛俊宋(1983-),男,汉江苏徐州人,现为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

究方向:经济法基础理论。

第二篇:如何保证保险理赔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误解“买保险是很简单,可是到了理赔就很难了”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误会,或某个细节上工作没做好,或是你负责的那个业务员还不够专业。向日葵保险网教你如何保证您的保险理赔。

先,所发生的事故必须是保险合同约定责任范围内的事故,若超过了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保险公司可以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保险公司到底赔不赔钱,很多时候还与保险期限有关。保险事故发生时,要看保险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在等待期(观察期)内,进行索赔时,是否还在索赔时效内,这些都与保险公司是否赔钱直接有关。

有些投保人未能按时缴纳保费,直至过了“宽限期”,此后保险合同就会失效,万一发生了保险事故,也会被保险公司拒赔。还有,在申请理赔时,若缺少必要索赔单证、材料等情况,也会被拒赔。如果超过了理赔请求权的时效,或是谎报保险事故,自然也很容易被拒赔。

如果是意外保险需注意

1、发生意外事故时第一天可以找就近的能出具正规发票的医院治疗,但第二天需要转到保险公司指定或认可的医院治疗。一般投保地或邻近地区会有指定医院,其他没有指定的地方的二级以上的医院都认可。

2、无论什么原因需要就医时,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在就医之前先电话通知我,才能及时提供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和避免过失原因导致拒赔或惜赔。

3、投保有医疗费用方面的,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医生知道要到保险公司报销的,需要符合社会医疗用药标准进行治疗。

向日葵保险特别说明:

1、如果不提醒就诊医院,被保险人很可能贪图方便就近找非正规医院或一般的小门诊部治疗,导致拒赔。

2、如果没有明确强调因为摔伤,也许医生可能会在病历自述栏上只说该病人感觉腰部剧痛前来就诊;同时医生也许就不会在诊断内容上说明“受压性”字样,因为在医生的眼里这些并不重要,但对能否索赔可能非常重要。

3、如果不提示需要符合用药标准,则病人和医生都可能追求用好药用贵药这些自费药,导致部分医药费无法赔偿。

第三篇:履约保证保险

履约保证保险

履约保证保险概述

履约保证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履约保证保险的受益人(即债权人,这里专指银行)承诺,如果被保险人(即债务人,这里专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则由该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保险形式。具体而言,该履约保证保险具有如下性质:

1、履约保证保险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性保险。

因为履约保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补偿由于借款人不履行约定或法定义务给银行财产造成的实际损失。它不具有人身性,换句话说,履约保证保险不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而且在该种保险中保险人具有代位求偿权,即当借款人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保险人在赔付给银行相应的贷款本息后,可以在赔偿额度内取得借款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

2、履约保证保险承保的风险具有信用性。

保险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制度;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契约或是由于契约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风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件,但是并非任何风险都可以构成保险风险,只有保险公司予以受理的风险才构成保险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签订履约保证保险合同时,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必然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对借款人的信用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企业信用状况极差,根本没有履约能力,保险公司自然是不会对其履约能力予以保证的。

然而从理论上讲,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诞生是基于债权人对债务人是否履约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而保险公司开展这项业务的最终受益人也是债权人,因此根据保险的基本原理,投保人正常情况下应为债权人即银行。但是由于现实当中,贷款利率的固定性,如果银行承担履约保证保险的保费交付义务,那么势必加重银行的负担。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债务人投保也不符合民商法的平等原则,因为这样的做法同时也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然而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借款人自身的偿债担保能力较差而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政策性又较强,因此借款人投保也不为一个权宜之计。

3、保险人资格的特许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或者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同时该法的第七十条和七十一条又规定了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但是并非符合上述条件的保险公司都可以经营履约保险业务。九十年代前期,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做履约保险业务,形成行业垄断之势。近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日趋繁荣,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关注履约

保证保险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很多保险公司都在形式上具备了经营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能力,但是只有那些经过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此类业务。这不仅在我国保险人资格需要有特许性,在世界各国也大抵如此的。

履约保证保险的特性

根据上述履约保证保险的性质,我们会发现它与一般的保险业务不太一样,而究竟不同在哪里呢?现将该类保险的特征总结如下:

1、履约保证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三方当事人,即保险公司、借款人、银行。而一般的保险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仅为投保人和保险人两方,而将受益人列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这是因为一般的保险理赔是保险人对投保人直接的无任何阻隔的赔偿,而履约保证保险赔偿针对的不是对投保人即借款人损失,而是针对投保人的债权人即银行的损失。

2、履约保证保险合同是一种从合同,而一般的保险合同是独立的合同。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交付规定的保险费,而保险人对承保标的因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在保险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或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时,承担给付保险金义务的协议。这里所说的保险标的,对一般的财产保险而言是指特定的财产或者与财产相关的财产利益;相对于人身保险而言则是指人的生命或健康。而相对于履约保证保险而言,其标的是“履约”,而履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一个标的,它依附于债务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是否符合主合同中有关对债务人义务的规定,这种保险是对债务人的债务偿付、违约、失误承担附属性责任的书面承诺,因此履约保证保险合同不能脱离主合同而单独存在。

3、被保险人对保险人有偿还的义务。履约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险,因此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有代位求偿权在此就不再详述。只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一旦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赔付后,它就取得了借款人的债权人的地位,此时保险公司的权力很大,其对借款人的债权追索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借款人的债务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险公司基于其债权人的地位可以就被保险人的一切财产行使追偿权。

4、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格外严格。由于保险公司在办理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时其所承保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信用性,因此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资信的审查是非常小心的。只有在他们对借款人按时还款有信心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承保,因此对保险公司而言,其所承办的大多数的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借款人所交付的保险费实质上只是一种投保的手续

履约保证保险与担保方式的区别

履约保证保险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仅仅是他们所开展的一项保险业务,但是针对银行而言,履约保证保险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足以使其放心的担保方式。而

从履约保证保险的最终的作用来看,它也确实担负着担保的职能。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它所规定的担保方式只有抵押、质押、保证、留置、定金五种。那么为什么有了上述的诸种担保方式后,银行仍然还有时要选择履约保证保险呢?担保法中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与履约保证保险之间是否存在这相互矛盾的地方?

1、为什么有了担保法所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银行仍然还会选择履约保证保险?

大家都知道,银行所采用的主要的担保方式是抵押和保证,而这两种担保方式在履行担保任务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首先就抵押方式而言:抵押是指抵押人以担保债务清偿为目的,不转移占有地就自己的财产为债权人设定处分权和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权的物权行为。抵押权是一种担保物权,抵押权人基于此项权利可以直接对物享有权利,可以对抗物的所有人及第三人。这种担保方式在银行发放贷款时经常使用,但是这种担保方式在实际中存在这一些弊端,具体而言(1)就抵押标的价值而言,一方面由于物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可能使其在被处置时的价值小于设定时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预期的清偿。另一方面,随着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抵押物和配套抵押物的出现,增加了对抵押物价值评估的难度。(2)就抵押登记而言,我国银行借贷业务中的抵押合同都是在双方签订的时候成立,而自抵押登记之日起开始生效。但是办理抵押登记的程序又较为繁琐。(3)就抵押物的变现而言,银行在债务人不能如期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处置抵押物时,往往由于抵押物的性质而要由特定的机构拍卖,还要经过法定的一系列的程序,这就增加了银行将其债权变现的难度,进而影响了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营。

其次就保证担保方式而言:保证担保方式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针对银行,其所运用的保证担保方式都是连带责任保证。所谓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相对于一般保证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责任同时也加强了对债权人的保障。然而这种担保方式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1)保证在理论上属于人保范畴,因此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债务人提供的物保时,保证人仅就物保范围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当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因此,保证在债权的追索方面不具有优先权。(2)担保法对保证人的资格限制性很强,例如担保法的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第四条、第十八条等等。使得银行在稍不留神的情况下就可能使其债权脱保。此外还由于一些保证人的性质比较的模糊,在认定上模棱两可,这也给银行的债权带来了风险。(3)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和获利性并存,一笔交易成就或毁灭一个企业的现象并不罕见。那么这就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保证人在设保时经营状况良好,而到它该履行保证责任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清偿能力,从而使银行的债权落空。

2、担保法中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与履约保证保险之间是否存在这相互矛盾的地方?

鉴于担保法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中,银行用的最多的是抵押和保证,现仅就抵押、保证与履约保证保险的关系加以论述。

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大家都知道抵押和保证并存于同一债权的关系是: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债务人提供的物保时,保证人仅就物保范围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当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同一债权上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债权人可以选择两种担保方式。那么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履约保证保险和抵押或保证,或者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履约保证保险、抵押和保证的时候该如何去处理呢?相信通过下面的阐述,大家可以自己得出答案。

履约保证保险体现了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担保法律关系,另一种是保险法律关系。它所体现的保证法律关系体现在保险公司向银行出具的保证书;它所体现的保险法律关系体现在借款人写给保险公司的投保申请书和保限公司签发的保险单上。因此在履约保证保险在履行担保职责时不能将其简单的划归于担保法所规定的保证所体现的法律关系,更不能认为抵押担保方式优先于履约保证保险适用。可是当它们并存于同一债权时,银行该怎么办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十条规定,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单独转让或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将此条做反面解释,也就是说抵押权可以与主债权一同转让,而根据物权的原理,物权人对物是有一定的处分权的,因此可以肯定这样的推理是无误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可知,债权人转让债权对债务人仅有通知的义务,而无须获得债务人的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一条可知,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履约保证保险的存在与担保法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并存同一债权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着障碍,履约保证保险的存在只是给银行多加了一层保险锁,使其债权受偿的机率大大加强了。因为银行可以在接受借款人提供的担保法所规定的各种担保方式的前提下,与保险公司签订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书。同时在该协议书中注明:当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时,保险公司应该履行赔付义务。保险公司的赔付资金到位后,银行将转让其对借款人的主债权和担保权给保险公司,银行将不再介入原来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

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是一项特殊的财产保险业务,它是指保险人为被保证人(债务人)向被保险人(债权人)提供保险产品而成立的保险法律关系。当借款人不按期归还借款本息时,保险人需向被保险人(银行)赔付所有未还贷款本息。其几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1)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费,购买以银行为被保险人的履约保证保险;

(2)银行审查借款人还款能力及履约保证保险保单,发放借款;

(3)一旦出现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保险金。

银行适用履约保证保险时的风险防范

1、保费交付的问题

为什么说到适用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防范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保费交付的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对保险合同性质的认定上。

保险合同是实践性合同还是诺成性合同,至今学术界仍颇有争议。而理论界的这种争议,则直接影响到了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有一些学者认为保险合同是诺成型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也就是说保险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表示一致,保险合同即告成立。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不交付保险费,保险人又没有提出异议,以致后来保险事故发生了,保险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难道要双方依照合同约定各自履行双方的义务即保险人履行保险义务,而投保人履行交费义务?这似乎有失公允。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应当按照约定交付保费;保险人按照约定的时间承担保险责任。”部分学者又主张保险合同是实践性合同。可是这种主张保险合同的成立必须以投保人交费为条件的论调,对分期分批交付保险费的保险合同中又该如何解释?这个条件的成就是以投保人交付完所有保险费为准还是以交付第一期保险费为准?

综上所述,对于银行而言,在接受履约保证保险时为了债权的安全起见,银行应督促借款人一次性全部交付保险费。如果借款人与保险公司协议采取分期分批交付保险费的,那么应要求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签订的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中明示,履约保证保险协议自投保人第一次交付保费之日起生效。

2、履约保证保险的除外责任

银行可以通过履约保证保险取得债权清偿的保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保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对于这个限度又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助于银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债权。

履约保证保险仅仅是针对由于借款人的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而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的财产损害承担保证责任。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时,应特别注意保险公司所答应的承保的范围。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对下述的几种情况是不予以承保的:

(1)由于意外事故或者不可抗力而导致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的。众所周知,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都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难以克服的客观情况。这种情形与履约保证保险所保险的由于借款人主观过错而不能正常履行义务的初衷有

悖,因此保险公司在正常情况下会在履约保证保险中排除此种情形的赔付。而银行业应该防范于未然,针对此种情形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与借款人商定风险的分担或者采取其他的保险险种和担保方式予以化解风险。

(2)对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的情形。保险公司在办理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时的立场通常是对借款人在运用借款所购得标的物由于质量问题或者交付问题引发合同纠纷而影响其如期还款的情形不予以赔付。原理相同,因为借款人不能还款的原因并不是他自己的主观过错,履约保证保险所担负的职责已经被超越,这种情形应该属于产品质量保险的范畴。此时银行可以与借款人商定,由供销商对此种情况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采取其他的担保方式和保险方式。

3、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不能发挥预期效力的情况

(1)主合同中约定债权人不可以将合同中的权利部分或全部的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保险公司在借款人不能届期偿还贷款的情况下对银行进行赔付后,本应享有债权的追索权,这点在此之前已经详述。可是一旦主合同中约定债权人不可以将合同中的权利部分或全部转让给第三人就意味着银行是借款人的唯一债权人,借款人除对银行外不再对其他人负有偿付义务,因此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赔付后,借款人并没有求偿权。也就是说这时的保险公司只负有义务而不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不仅在实践中保险公司难以接受,在理论上讲也违背了平等和诚信的民法原则以及履约保证保险的基本原理。这时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从而银行的债权面临风险。

(2)在担保合同中担保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保险公司作为一个营利机构,它做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目的不仅仅是赚取可观的手续费,而且它们还知道在为数不多的需要它们赔付的案件中它们还可以在借款人和借款人的担保人身上挽回部分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会在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中与银行约定,在银行得到保险公司的赔款的同时,银行要将银行对借款人的一切追索权转让给保险公司。可是如果先前银行与担保人在合同中约定担保合同部可以转让,那么银行就无法将它对借款人的担保权转让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可以依据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对银行进行赔付,从而使得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形同虚设。另外,履约保证保险通常还对由于借款人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效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承担赔负责,如果银行与担保人约定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的话,又与保险公司约定转让担保权与获得赔付同时进行,仍让存在着影响履约保证保险效力的情况。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履约保证保险保险期间的问题。原则上,履约保证保险的保险期间应当与主债权的存续期间相同,但是实践中却并非全都如此。有一些履约保证保险的期间远远短于主债权的期间。这种做法是否合法,我们不应理所当然依据担保法而简单的加以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但是在实际处理此项业务时,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经济状况和担保的可实现情况,对履约保险期间慎重加以对待。

第四篇:保险论文

“保险雏鹰训练计划”的项目实践与大学生成长

1摘要: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我校通过“保险雏鹰训练计划”,积极探索以校企合作,调查保险经理人成功的路径,指引大校“雏鹰”职业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创新实践;保险职业经理人;大学生成长

一、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保险代理人“雏鹰计划”的初步构想

为了加速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大批掌握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金融保险实用人才,培养学生掌握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尝试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不断强化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此,我院工商系金融专业与中华联合保险公司联合在校内设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进行共同投入,小组训练,实务操作,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为金融保险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积累了经验。

为进一步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优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平台,更好的培养学生保险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2009年我院成功申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保险雏鹰训练计划”,依托苏州良好的保险环境和市场条件,培养大学生保险雏鹰。

项目小组共八人,指导老师是我系李良老师以及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严建国经理,“保险雏鹰训练计划”自2009年初正式启动,时间一年。

项目的预期目标:

1、调查报告:调查苏州市当前保险职业经理人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成长规律、成才过程中关键的技能与素质情况;总结高职大学毕业生在保险行业就业岗位分布、成长经验或不足,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

2、组建校内保险职业经理人团队: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进行保险展业、投保、承保、理赔过程训练,全面训练我们职业经理人相关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1 基金项目: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保险雏鹰训练计划”项目。

3、实战任务:取得行业执业资质,力争一年完成实际保险费收入18万元;

4、团队训练:通过团队工作,提高我们的团结协作、与人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二、项目实践经历

1、在“雏鹰计划”正式启动以后,我们面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过“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老师为我们借来了教材,项目小组每位成员都必须通过考试,取得保险行业第一张“上岗资格”证,保险考试的成绩应该是令人欣慰的,最终小组成员都顺利地通过了行业资格考试。

2、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结束后,为了能够让我们在实践中能够更好的运用我们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师指导我们进行多次现场咨询与服务演练。

通过现场咨询与服务,目的是培养我们有关保险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培养我们应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保险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我们具备从事保险相关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具备从事保险销售、简单承保与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等的相关职业能力,并为后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夯实基础。为了把这次活动搞好,我们小组需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比如现场地点的选取,环境的选取和布置、个性化名片的构思和制作、服务宣传单的内容设计与组合,我们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件事情,时间为一个星期。在这一个星期里,自己学到了好多,例如,在制作一张名片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到的电脑操作技巧,如何把一张名片做得更加吸引对方以及一张名片的整个诞生过程;宣传单如何做得简洁明了等等。这些虽是简单的东西,但如果我不去接触它,那我永远不会懂,就好比一台复印机,如果你不尝试去用它,那你是不可能知道它是如何操作的,即使你的智商再高!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去应聘一家企业,在前期的是的试用阶段,我们可能会做一些琐碎的小事,教我们的师傅可能会让我们帮他复印一份东西,或是做一些办公用的Word、Excel,那是如果你平时没有接触过这类的事情,很可能会给你的师傅造成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会失去这份工作,那就很可惜了。

3、利用假期时间,做好保险职业经理人实地调查,要亲自去保险公司拜访一些保险经理人,一个问卷调查,这要求我们在假期这样我们可以一举三得,一是:这样可以锻炼我们自身的勇气,以及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二来:我们可以通过拜访使我们有机会接近那些成功经理人士,同时了解保险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对保险公司不再那样的陌生;三是:我们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所得的调查问卷对那些保险成功人士进行分析总结,这样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在假期我们拜访了三家公司,中国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和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公司。印象最深的是我们来到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时候,在一楼有一间主任室,我们便进了去,那时,里面的主任正在通话,我们等了一刻钟的时间,他接待了我们,我们在说明来意之后便和他交谈起来,我们谈得很随意,他姓殷,我们之后管他叫殷叔,殷叔的年龄刚好40,女儿在重庆工业大学读书,自己现在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的主任室中担任督导的工作,在保险行业做了8年,之前在黑龙江的工商银行做了10年的工作,是大学文凭,后来在谈到他的人身特殊经历的时候,才了解到他以前当过兵,我一直敬佩当兵的人,因为他们身上都带着一股正气,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说,多学点专业知识,技多不压身,现在大学生要找一份工作太难了,大学生遍地都是,所以尽量往上深造!我们和殷叔交谈了大概两个钟头的时间,在我们临走的时候,他还特地出来送我们,这让我更加钦佩他的人格!通过保险社会实践,加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

三、成长的见证

在我们实施“雏鹰计划”过程中,我们都成长了许多:

1.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前的我是比较内向的,很多话都只是放在心里,不愿与人分享,现在我发现这样只会抑制自己的发展,人与人交流能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与人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会更多的促进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也有所提高。

2.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所提高。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很多事情是要共同商议才做的最后决定,每个人想法都会被提出来讨论,如果觉得可行,我们在稍加改善之后就执行,如果自己的想法被采用了,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所以长期如此便提高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3.懂得团队的凝聚力,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小组成员们的共同努力,很多计划都难以实施,所以最后的成功都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努力。

4.专业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通过校内职业经理人团队的训练,团队成员保险行业实战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在职业习惯、职业素质、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展业技能与技巧、理赔与客服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完成保险“保险职业经理人雏鹰”训练计划;让团队成员受到业务训练,学会生存,实现自身价值,提振信心,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

三、“雏鹰计划”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雏鹰计划”仅仅是一个开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为一名大学生,早晚都会面对自己的就业问题,然而身在学校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学习点东西来包装我们自己呢?这里的包装是由内而外的包装,“内”是指内在的精神品质,如:乐观的心态,饱满的激情,抗压力,责任感等以及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外”是指外在的修养,如:人际交往的能力,演讲的能力,职业道德修养等。我们是否想过社会对我们大学生是怎样的一个要求呢?而我们大学生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这些问题都是应该让我们反思的!面对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样做?正如上文所说的,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正处在初级阶段,保险市场还有很大的空缺,社会对创新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所以我们应该给自己的人生做一个合理的规划。

人生不能没有规划,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唐骏在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说到: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有人刚进公司,就想要成为CEO,这就是非常不现实的一种规划。如果把自己的规划定得太高,你会发现经过两年的努力,和CEO的距离跟两年前还是一样遥远,那时你会放弃自己的追求。也有人说:我不管,我自己做就可以了。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也没有用,而且5年、10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

唐骏在刚进入微软的时候,只是一个写源代码编软件的普通工程师。他说道:看到和微软其他员工的差距,我没有放弃。我认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数第一,事实上我也就是倒数第一。如何脱颖而出?我告诉自己只有勤奋这一条路。就是靠“勤奋”这一秘诀,唐骏的成功经历与我们很多保险职业经理人体现了一样的道理,成功要靠勤奋的耕耘,科学的规划,更要

【2】 有敢于争先,不服输,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

与所有在校大学生们以此共勉。【2】 摘自:

第五篇:保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

保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

一、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

尽管在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了保证保险属于财产保险的一种,但这仅仅是一条宣示性的规定,并未对保证保险的内容、适用等进行具体规范。故理论界、实务界对保证保险的争论仍在继续,主要集中在保证保险的定性、概念、独立性以及法律适用等问题。而“保证保险的法律定性决定着保证保险合同的性质与独立性,并进而决定着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中不同法律规则的适用以及当事人不同法律责任的承担”。

(一)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论争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对于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问题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主要的学说有保险说、保证说以及折中说。保险说认为,保证保险本质上是一种保险,其具有保险所特有的属性,只是在功能上与保证存在一些类似才引发人们的混淆。保证说认为,保证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保证担保,是保证人(即保险人)为债务人提供的到期履行债务的一种担保,以保证债权人债权的实现。折中说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制度与保证制度的结合。保证保险所具有的保险性和保证性是并行不悖的,所以在法律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保险法》、《担保法》,当二者在适用中产生冲突可由法官自由裁量选择优先适用的法律。比较各个学说,笔者认为,担保说和折中说都有其不合理性,原因如下。

1.担保说的不合理性

首先,从内容上讲,保证合同具有无偿性和单务性,即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不需要债权人给付对价。由于保证人承担较大的风险和责任,致使保证的风险和无偿性失衡,从而抑制了民事主体充当保证人的积极性,使保证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保证保险则具有有偿性和双务性,其内容主要是由投保人交纳保费的义务和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构成,在保险人收取投保人保费的同时,即面临着保险人在将来承担保险责任的可能。保险人享有接受投保人缴纳保费的权利和将来可能承担的保险责任的风险达成平衡。

其次,从运行机制上来讲,保证是存在于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约定,保证人将以自己所有的部分或全部财产承担,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履行债务的保证责任。保证保险则是保险人通过投保人投入保险金的运作,将投保人或受益人的经营风险进行转移,承担责任的财产是投保人的保费形成保险基金。对投保人而言,是将少数未投保前的风险由自己承担变成投保后由全体投保人分散承担,而对保险公司来说,形式上保险金由其承付,实际上保险基金来源于投保人的保费,保险公司不承担风险。

最后,若将保证保险定性为担保,将与我国现行法律性规范文件相抵触,根据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机构对外担保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不得进行对外担保。

2.保证保险合同“折中说”的不合理性

首先,从法律效力上看,无论《担保法》,还是《保险法》,均为民事单行法,因此所具有的法律效力相同。两法之间并不存在特殊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不能适用特别法优先、一般法补充适用的原则。其次,从立法目的上看,《担保法》与《保险法》相互独立,它们旨在调整不同法律行为,如果将两者同时适用于同一法律行为,则将造成立法目的落空,导致实务上的法律适用的混乱。再次,在保证保险中,尚未确定保险和担保之间形式和实质的关系,面对形式和实质不一致的情形,无论是实质出发以保障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还是从从形式出发以保护交易安全,都优于在同一个法律关系中同时执行实质和形式双重标准的法律适用规则。最后,“折中说”的观点对于民商领域其他存在双重甚至多重法律关系的法律纠纷可以同样适用,并不能对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产生切实的指导意义。因此,“保证保险具有保险和保证的双重属性”这种观点并不可取。

(二)本文结论:保证保险为保险

根据对上述学说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从保证保险的表象进行分析论证,对比保证保险与保证制度或保险制度的相似性或相异性,从而给出保证保险的定性。我们知道,在界定一项制度的法律属性时,应当从其制度本质入手,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分析,表象的外在性、繁杂性、多变性很容易使我们的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之中。

在制度个性中,保证保险最特有的个性当属其有效解决信用风险的机制,这一机制来源于保险制度。信用风险是在信贷消费中普遍存在的,存在大量同质风险,风险的发生不具有必然性,而且不履行义务造成风险损失也是可测定的,这些都表明此类风险是一种可保风险,即可以运用保险机制进行汇集和分散来解决的风险。保险公司制定经营策略吸引有该类风险的潜在投保人投保,双方签订保证保险合同,依据商业经营原则,收取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给予受损失的被保险人以经济补偿,从而实现保险基金积聚的根本目的即补偿损失。这样的运行机制,使得所有投保人基于保险基金形成了互济共助的关系,把风险分散给所有投保人,使风险在所有投保人之间分摊,让本应由少数人承受的风险变成多数人来承担,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消费信贷中的信用风险[2]。

为了更好地理解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我们还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保证保险中保险人所收取的保费并非依据保险中大数法则、概率计算确定的,而仅仅是一种手续费。笔者认为,保险公司作为营利性的市场主体,其承保信用风险这一将来可能需要赔付的业务,其必然要经过精密计算以及调查、评估投保人的信用状况等,以确保该项业务的盈利。若保费仅为手续费,那么费用的高低如何确定,依据是什么?若保费仅为手续费,不需要保险公司特有的计算,那么任何其他实力雄厚的市场主体便亦可以经营此项简单的业务,这与现实相矛盾。

问题二:保证保险中保险人在承担责任后有权向投保人追偿,这与保险的运行机制不符。笔者认为,首先,其忽视了保险制度中代位求偿权的存在。在责任保险中,责任人造成保险事故发生的,保险人在承担保险责任后有权向责任人追偿。保证保险中正是由于投保人没能及时履行约定义务,才使保险事故发生,投保人即为保险事故的责任人。同时,由于在保证保险中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投保人存在如此紧密联系,虽然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由于投保人故意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不承担赔偿。但是在无法确定主观故意等特殊情况下,实行对投保人的追偿更有利于防范投保人的道德风险。其次,保证保险的代位追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若责任人因被保险人享有保险赔偿而不承担赔偿责任,实际上使得责任人通过保险合同获益,这不符合公平原则。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若保险人没有代位求偿权,则债权人在获得保险人的赔偿后,仍然有可能再次向投保人主张债权,使其获得双重利益,这与保险的填补损害原则不符,为防止这种冲突,由保险人向投保人追偿正当合理。

根据上述分析,保证保险的主要制度个性在于其运用保险的运作机制来集中并分散信用风险,使其区别于其他解决此类信用风险的制度。而由于保证保险的这一制度个性源自于保险制度,或者说是依托保险制度的先天优势建立的,同时也同保险制度集中、分散风险的制度核心追求相一致,所以其应当归属在保险制度项下。由此,保证保险的法律定性应当为保险。

二、保证保险的法律适用

(一)保证保险法律适用现状

基于多年来保证保险在我国发展的这一严峻现状,使得关于保证保险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不存在一个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的理论观点,致使理论界对该问题不存在统一的认识,理论的滞后影响到保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这一问题是保证保险在实践运用中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第二,立法缺位。尽管保证保险业务在我国兴起已有一段时间,但我国现行法律对该项业务的法律规范屈指可数。我国对

2002

年的《保险法》进行了一次修订,但修订后的《保险法》并没有涉及到保证保险,随后在2005年修订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中仅仅是提到保证保险这一名词,接下来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也未对提到的保证保险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以及法律适用进行明确规定。这种立法现状是造成保证保险业务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无法可依以及在司法实践中裁判不一的直接原因。

第三,现行银保合作关系存在障碍。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两类重要的两类金融机构,他们在保证保险法律关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进行保证保险业务的实践中,二者存在一定矛盾冲突,或者至少说是存在不合作的现象。比如由于保证保险合同使银行错误的认识到有保险公司为其债权实现提供最后保障。所以其在借贷活动中放松了对借贷人的审查,间接地增加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而保险公司为抢夺市场,放宽对客户的要求,最终导致保险事故经常发生,不利于保证保险这一制度的健康发展。

(二)保证保险法律适用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以上对我国保证保险的法律适用的现状分析,为了使这一新生险种得以在我国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首先,加强对这一理论问题研究的投入,期待尽快形成统一的理论认识。

其次,健全立法。

针对现行保险法中对保证保险的规定只是提及该名词的现状,立法者应当考虑对这一规定进行丰富与完善,同时行政机关或行业协会应当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人民法院应出台针对保证保险实践当中具体问题争议解决的司法解释。

最后,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在保证利益的前提下进行互相协调,优化合作质量,在不减少保险公司占有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加强对投保人代偿能力的审查,最终实现共赢。

下载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期末论文

    财产保险期末论文浅论我国责任保险制度及发展金融(92)蒋宛竺0912099浅论责任保险制度及发展蒋宛竺金融(92)0912099摘要: 责任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建筑、安装工程施工期......

    保险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的的保险理论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 ,保险业获得了空前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 ,保险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我国......

    农业保险论文

    内容摘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人口大国。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农业发展日益重要。但同时,由于农业具有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

    农业保险论文

    课 程 论 文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2009级农林经济管理 题目: 湖南省水稻保险案例分析研究 指导教师:王慧青 评阅教师:王慧青 2011 年 12 月 摘 要 湖南省自然灾害频......

    工程保险论文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财产保险》课程论文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设规模日趋宏伟,涉及、施工方法日益精细复杂,建筑材料、施工机械的价值及工程造价越来越昂贵。......

    保险营销论文

    保险业精神文明的基本理念包括些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搞清了这个问题,我们才知道倡导什么,反对什么。我们觉得,保险业精神文明应有下列几个基本理念:一是以人为本。对保险业来......

    农业保险论文

    摘 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转移与社会管理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保险是......

    保险论文(5篇模版)

    保险行业文化、保险企业文化、保险监管文化三者关系探讨摘要:保险业作为金融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近几年,我国保险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