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易错试题
历史易错试题
一、选择题
1.小华同学在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历史影响时,列出了以下四点内容,其中惟一的相同点是(A)
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废除了黑人奴隶制D.推动了欧洲和拉美革命
2.山东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有很多相同点,下面的归纳不正确的是(A)
A.引起战争的经济原因都与英国有关
B.战争为美国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C.前者以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后者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旗帜
D.都是由当时的美国总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3.俄国、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都进行了改革,下面关于两国改革正确的叙述是(B)
A.改革前都面临民族危机B.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都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D.都废除了农奴制度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有①通过战争推翻旧政权②保留大量封建残余③引进西方文化④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①④
5.之所以把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内战称为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主要原因是(D)
A.赢得了民族独立,废除了奴隶制 B.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C.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D.建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6.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南北战争的相同点不包括(B)
A.都是资产阶级性质B.都是为了反抗殖民侵略
C.都加速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D.都关系到美利坚民族的命运
7.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属于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不同点的是(C)
A.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B.走上了资本之义发展的道路
C.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D.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8.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A.都有外国侵略导致国内矛盾激化B.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9.在俄国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中,都有的是关于(B)
A.废藩置县B.土地买卖C.实行征兵制D.努力发展教育
10.下列关于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评述,不正确的是B
A.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B.主要内容都是废除农奴制
C.都使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11.日本与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点是(D)
A.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B.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摆脱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12.下列《马关条约》中的哪一条规定,更有利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辟通商口岸
13.下列情况可能出现在1848年的是(C)
A.英国商人在北京、天津等地做生意B.清朝官员负责治理香港岛
C.英商迫使清朝海关官员降低进出口货物税率 D.日本商人在苏州、杭州开设工厂
14.14—16世纪,世界历史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下
列事件为新时代的到来创造条件的是(C)
①文艺复兴运动 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③新航路的开辟 ④法国大革命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5.某学者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你认
为文艺复兴的实质应是(A)
A.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B.古典文化的复兴
C.封建思想的兴起D.宗教领域内的斗争
16.“„„从西班牙向西航行,横渡大洋,可以到达印度,„„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
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的海地„„在内。”留下这段遗言的航海家应该是(C)
A.达·伽马B.迪亚士C.哥伦布D.麦哲伦
17.“15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逐渐移向大西洋沿岸„„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
大国的兴起。”引文中的“新大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B)
A.欧洲的商贸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C.启蒙运动猛烈抨击了专制统治D.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因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B)
A.《拿破仑法典》 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权利法案》
19.比较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之一。华盛顿、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政治
家,其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是(D)
A.赢得了民族独立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封建势力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20.詹姆士·布恩是一位生活在18世纪40-90年代极富经营头脑的英国某织布厂厂主,1785年后,他把工厂搬迁到交通便利的地方。詹姆士·布恩搬迁工厂是因为(B)
A.珍妮纺纱机的发明 B.瓦特改良蒸汽机C.火车、轮船的出现D.内燃机的发明
21.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机器大量使用,碳排放迅速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开始于
(B)
A.电灯的使用 B.改良蒸汽机的使用C.内燃机的使用D.计算机的使用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的实质是(B)
A.师夷长技以自强B.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
C.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3.洋务运动的最大功绩是(D)
A.它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设备.B.它培养了科学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C.它抵制了外国势力的入侵D.它使中国开始步入近代化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A)
A.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B.由私人投资兴办
C.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D.受外商刺激而产生
25.他领导和完成了南美的独立战争,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现在南
美北部诸国中,有他的雕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城市和国家,他就是“解放者”(A)
A.玻利瓦尔B.华盛顿C.圣马丁D.卡斯特
26.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奖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大奖,这一奖项又称(A)
A.奥斯卡金像奖B.金马奖C.金熊奖D.金狮奖
27.下列史实不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是(A)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中国爆发五四运动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28.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因为(C)
A.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B.广大农民工人士兵都积极参加
C.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
D.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
29.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次序是(C)
①莫斯科战役②诺曼底登陆战役③斯大林格勒战役④不列颠之战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30.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
A.政治经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戈尔巴乔夫
C.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D.民族危机
二、中外历史易混易错概念解析
1.封建帝制:封建制度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制度。始于秦始皇,辛亥革命后结束(没有完全推翻封建制度)。儒家思想:孔子春秋时期创立,汉武帝时期开始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空前冲击,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从战国时代开始,三民主义中民生即平均地权没实现;1952年底土改,彻底解决。
2.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边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新疆:西汉;西藏:元朝;台湾:元朝。
3.惠农(民):减轻人民负担,开明的统治。孔子“仁”的思想;唐太宗轻徭薄赋;孙中山民生主义;新中国的土改;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民族英雄:中华民族。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左宗棠;邓世昌。
5.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于洋务运动时期,包括洋务派办的一些民用工业和私人创办的企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张謇。三大改造时期的资本主义工业。
6.东西方交流:中国至欧洲;丝绸之路;郑和;马可波罗。中外交流:中日、中印。
7.鸦片战争的借口:保护通商,其实就是保护鸦片贸易。根本原因是工业化的英国借此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扩大市场。
8.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现代史:新中国成立。现代化探索:一五计划。
9.事件的性质与历史地位: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地位: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近代化的开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时代潮流、主旋律、时代要求、时代主题:近代:发展资本主义,为推动它发展而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自由化。洋务运动不符合(客观结果,几个黑点不是黑纸,量变与质变。
11.认识、启示、感悟:事情本身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如: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学习科学技术。
12.历史转折:党史上的转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其它转折: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社会性质改变的一定是重大转折,转折不一定改变社会性质。
13.所有制与私有制、公有制:1952年底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改为农民所有。三大改造中农业的集体化改变了所有制,农民私有改为集体所有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是集体所有制。
14.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是说受十月革命影响,中国人开始宣传马
克思主义。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5.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弱国无外交。旧中国为什么没有外交地位?弱。为什么弱(落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原因:帝、官、封。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内有腐朽的统治(长期闭关锁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外有列强的侵略。
1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充分发动人民群众。
17.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体现在:力主并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主张并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尽可能地争取和平与民主,赴重庆谈判。
18.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与孙中山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发动南昌起义、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联合国民党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9.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判断国民革命失败的依据:没有推翻军阀统治。革命是否成功:是否完成革命任务。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因为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辛亥革命失败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0.八一建军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军队名称变化:南昌起义:国民革命军;秋收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井冈山会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八路军、新四军;解放:人民解放军。
21.西安事变:客观(外部)原因:民族矛盾加深;主观原因:受到抗日浪潮感召。
22.雪耻与结束屈辱历史:雪耻:抗日战争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屡败耻辱,洗刷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割让台湾的耻辱,洗刷了全面侵华首都被攻陷屠城的耻辱。港澳回归洗刷了百年国耻。香港回归洗刷了鸦片战争战败香港岛被迫割让的耻辱。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被奴役被侵略的屈辱历史。
23.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称为辛亥革命。广义:成立革命组织、宣传三民主义、发动起义直至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但没直接领导武昌起义。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4月。国民政府的垮台与中华民国的终结:渡江战役后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时38年的中华民国随之宣告终结。
24.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直接: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开始逐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工业文明成果进入中国,方便了人们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人们生活。
25.京师同文馆与京师大学堂: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近代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国家最高学府。
26.革命方向与革命道路:十月革命为中国指出了中国革命新的方向;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27.旗帜:就是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旗手:就是理论家、思想家。
28.英国宽松的经济发展环境:资产阶级革命后,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宽松的政治环境:君主立宪制后,为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就是伏尔泰眼里的开明君主统治。
29.政治版图、国际格局:政治版图可以认为是国界的变化,也可以指政治力量的变化。
如:法国大革命时拿破仑对外战争,使法兰西帝国盛极一时,改变了国界也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的对比。世界列强确立的国际关系,并由此确立的国际政治秩序(或称为体系),称为国际政治格局。
30.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格局: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日本的崛起,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1.科学与科技革命:科学理论是科技发明的基础。如牛顿的理学理论体系与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与发电机;爱因斯坦相对论与核能的研究利用。三次科技革命相比,科学理论与科技发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32.科学和思想:互相促进,共同推动社会进步。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思想,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牛顿和达尔文的研究成果打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思想解放。
33.工业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发生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实力,最终战胜封建主义,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
34.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如慕尼黑阴谋是现象,慕尼黑会议是事件;冷战是现象,古巴导弹危机是事件。
35.制度与体制:社会制度是根本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俄国1861年改革后改变了部分政治制度即农奴制,但保留了沙皇专制。体制是表层的,如同为资本主义制度,英国是君主立宪,美国是三权分立。中国1954年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是体制改革。
36.三国同盟:一战之前的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二战期间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在《联合国家宣言》中被译作三国同盟。
37.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8.理论变为现实: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现实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由此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只是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不是实践。巴黎公社是实践但没成功。
39.政府干预与市场经济:列宁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直接联系但仍以国有(国家干预)经济为主;斯大林模式政治经济体制典型特点就是高度集中(国家高度干预);中国新时期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但仍保持国家干预(宏观计划),政企分开。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计划性),但仍保持市场经济。
40.工业化: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手工业变为机器大工业。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苏联通过第一、二两个五年计划,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探索,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
41.新:列宁新经济政策新在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新政新在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美国新经济新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新文化运动新在反对传统思想文化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民主革命。
42.一体化与全球化:全球化是在经济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象。世界经济全球化不能说成一体化。一体化是指原独立的国家加强联合逐步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各国联合起来成立欧共体和欧盟,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
第二篇: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归纳解析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归纳解析
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
——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 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 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9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10 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主张:
(1)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的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易错点11 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 对二者的比较:
(1)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12 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易错点13 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1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15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16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17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点18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19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易错点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易错点2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易错点2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海禁”、蜜罐锁国政策相应了解。
(1)含义
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体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②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清朝的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2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易错分析:缺乏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的条件的深刻认识。下面梳理一下:(1)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
②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易错点2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下面总结一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5)税种由繁多到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易错点25:重农抑商政策
易错点:缺乏对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了解。下面梳理一下:
(1)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易错点2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易错分析: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进步。
(1)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
(2)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
(3)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
(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辩证地看,“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易错点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
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18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18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易错点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
表现:(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2)农产品的商品化。
原因:(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易错点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易错点: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易错点30: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易错分析: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4)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
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80%,这对中华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5)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
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易错点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易错点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易错分析: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点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错点: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易错点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
易错点: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英国
方式:圈地运动。
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
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
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
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方式:颁布《宅地法》。
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俄国
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
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
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
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易错点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
易错点: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
(1)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等。(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易错点: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易错点37:世界工业化进程
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
(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2)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易错点3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
易错点:不能全面比较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
(1)相同点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2)不同点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
易错点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
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
(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
(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易错点40:经济全球化
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第三篇:初中地理易错知识点易错试题汇总
初中地理易错知识点易错试题汇总
七上易错点
1、证明地球是圆球的是月食,不是日食。
2、地球上的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因为地球绕自转轴自西向东地转动:地球上的南北方向是绝对的,地球存在南极点和北极点,他们分别是最南点和最北点,但没有最西点、最东点。
3、“横纬竖经”,纬线表示东西方向,经线表示南北方向。
4、地球公转的意义一般有五带划分、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球自转的意义一般有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5、计算比例尺的关键在于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要统一成厘米,如1千米=100000厘米。
6、一般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时,才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定方向。
7、等高线地形图中,“凸高为谷,凸低为脊”,河流一般发育于山谷中。
8、亚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广(不等于跨经度最广)。
9、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平均海拔最高。
10、四大洋中,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11、太平洋板块中没有大陆,全是海洋;印度洋板块包含了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
12、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是因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13、雾是水汽凝结物,就像是云在地面上,对人无害;霾是固体漂浮物,比如灰尘,烟等对人有害的。但两者都会导致能见度下降。
14、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15、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以温定球(看气温最高的月份定南北半球),以温定带(看最低气温定纬度带),以水定型(看降水分布定气候类型)。
16、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特征是分干湿两季: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特征是分旱雨两季,季节差异更大。
17、世界的语言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适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18、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
19、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20、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于耕作。聚落多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地区。
七下易错点
1、季风气候(自南向北分别是热点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2、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3、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主要分布在沿海),故耕地面积也小。
4、日本煤、石油等矿产资源贫乏,但森林资源,水能资源丰富。
5、东南亚的中南半岛上山河相问,南北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马来群岛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多山岭少平原。
6、印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吹西南季风,降水多为雨季:冬季吹东北季风,降水少为旱季。西南季风不稳定,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对印度农业影响大。
7、实际上,印度河主要流经巴基斯坦,印度境内主要是恒河
8、俄罗斯是横跨亚欧两洲的欧洲国家
9、俄罗斯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10、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因河流多为南北走向且封冻期较长,故内河航运价值不高。
11、中东地区的人们在干旱环境中运用节水技术发展农业,农作物有小麦、椰枣、棉花(埃及)、橄榄(地中海沿岸)等,不包括需水量多的水稻。
12、中东地区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方法:海水淡化(沙特阿拉伯)、发展节水农业(以色列)、跨流域调水(埃及)等。
13、欧洲西部以平原、山地为主,南北多山地,中部平原广阔,地势低平。
14、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注意位于赤道地区的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
16、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1月份是澳大利亚的夏季。
17、澳大利亚不是岛屿,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候温和湿润的东南沿海地区。
18、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成为支柱产业;美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高新科技产业。
19、美国领土除了本土以外,还包括阿拉斯加州(北极圈穿过)和夏威夷州(北回归线穿过),是唯一跨寒、温、热三带的国家。
20、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最大城市是纽约(位于大西洋沿岸);洛杉矶是美国太平洋沿岸最大城市。
21、欧美地区乳畜业发达的最主要的社会因素是市场因素。
22、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二长河(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但河流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
23、圣保罗是巴西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里约热内卢是巴西第二大城市和最大商港。都位巴西东南沿海地区。
24、实际上,南极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南极大陆地下理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地上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周围海洋里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5、南极地区是地球最冷的地区,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烈风;北极地区虽终年冰封,但与南极地区相比,降水多,风速小,严寒程度小。
八上易错点
1、我国大部分属于北温带地区,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2、我国内海是渤海和琼州海峡。而东海、黄海和南海是濒临的海洋。
3、行政区划是省、县、乡三级。另外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属于省级,自治县和地级市属于县级,民族乡和镇属于乡级。
4、黑龙江省只和俄罗斯接壤,不和蒙古相邻。
5、“全面二胎”政策也是属于计划生育。
6、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加剧,但是目前劳动力人口比重还是占总人口的70%左右。
7、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8、我国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
9、夏季我国除青藏地区外,其他地区普遍高温,温差不大;但冬季南北温差大。
10、干湿地区的判断除了看降水,还看蒸发量,比如东北部分地区虽然降水在800mm以下,但是因为温度低蒸发量少,因此也属于湿润区。
11、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的最大特征。
12、西北地区大部分河流是内流河,但额尔齐斯河属于外流河。
13、长江因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黄河的航运价值不高。
14、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
15、核能是新能源,但不是可再生能源。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是煤炭。
16、我国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的方法是跨流域调水和建设水利工程;解决水资源利用不当问题的方法是节约用水和减少污染。
17、棉花的分布除了新疆地区还有长江和黄河流域。
18、春小麦在长城以北,冬小麦在长城以南。
19、辽中南和京津唐是工业区名字,环渤海是经济区名字。辽中南工业区和京津唐工业区都位于环渤海经济区中。
20、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工业,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超过一半。
八下易错点
1、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口集中在城市,耕地面积广大,因此适合发展为商品粮基地。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的主流观点是“风成说”。
3、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天津。
4、北京的城市职能定位于: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全国文化中心。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6、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东南丘陵以“红色土地”
为主,土壤较贫。
7、沪宁杭的宁是南京的简称,不是宁波。
8、澳门同时是我国人口最少和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9、台湾地区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地区。
10、新疆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区。天山和伊犁谷地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半干旱区。
11、内蒙古贺兰山以东是大型天然草场,贺兰山以西是高山草场。12、西北地区的内流河冬季会断流,多时令河。
13、“远看是山,近看是川”形容的是青藏地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容的是横断山区。
14、“中华水塔”说的是三江源地区:三江源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15、西北地区以灌溉农业为主: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依靠黄河水灌溉,被称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准噶尔盆地边缘地带,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灌溉,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业区。青藏地区以河谷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为青裸、小麦。
易错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地中海气候的显著特征是(B)
A.全年炎热少雨
B.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C.终年高温多雨
D.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A)
①东亚
②东欧、中欧
③美国东北部.南亚
④东南亚.南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伊斯兰教教徒分布最多的地区是(B)
A.北美洲的东部和西部
B.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
C.非洲的东部和西部
D.欧洲的东部和西部
4.下列大洲中,同时拥有低、中、高纬度大陆的是(A)
A.北美洲
D.南美洲
C.非洲
D.欧洲
5.某班同学从紫金山下海拔20米处向海拔448米的山顶走去,走完2千米路程后到达山顶。则紫金山的海拔高度为(D)
A.2020米
B.2448米
C.468米
D.448米
6.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C)
A.90°W、89°S
B.80°E、40°N
C.10°W、1°S
D.170°W、71°N
7.东经180度经线和西经180度经线的关系是(C)
A.是两条相邻的经线
B.是两条相对的经线
C.是同一条经线
D.是两条相交于南极的经线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此山的海拔高度低于1400米
B.设计中的甲.乙两村之间的公路M比N更经济合理
C.一般情况下,甲村的降水多于乙村
D.甲.乙两村的海拔高度一定相同
9.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北京至天津的直线距离为4厘米,两地的实地距离是120千米,则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A)
A.1:3000000
B.1:30
C.三千分之一
D.1/30000
10.下列气候现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正确的组合是:(C)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纬度因素
B.海南岛是我国著名的避寒用地
——海陆因素
C.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地形因素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地形因素
解: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B.我国跨纬度较广,海南岛位于我国的南端,纬度较低,属于热带,终年炎热,故不符合题意;
C.青藏高原海拔高,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故符合题意;
D.玉门关位于我国西北非季风区内,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应是海陆因素,故不符合题意。
11.“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歌曲歌颂的是(B)
A.黄河
B.长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2.对下面两图中四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点位于西半球的北半球,B点位于东半球的南半球
B.B点位于C点的西北方
C.A.B两点一年中各受到一次太阳直射
D.C.D两点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13.某公司采购人员从东南亚采购了一船当地出产的货物回国,轮船进入中国海关时,报货单上的货物名称最有可能是
(A)
A.锡矿砂
B.棉花
C.椰枣
D.羊毛
14.下列河流中,具有“水量丰富、含沙量小、结冰期长”特征的是
(D)
A.珠江
B.长江
C.黄河
D.黑龙江
15.欧洲有“绿色金子”美称的是(A)
A.牧草
B.绿宝石
C.森林
D.蔬菜
16.由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征可知(C)
A.沿海地区降水都非常丰富
B.降水量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
C.东南地区降水丰富,中部和西部地区降水少
D.南回归线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
17/在冰穹——A处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C)
A.海拔高,气温低
B.暴风雪少,纬度高
C.极夜长,空气稀薄
D.全天空,观测广
18.中南半岛湄公河流经的国家最多,在下列哪一国家注入南海(B)
A.缅甸
B.越南
C.老挝
D.柬埔寨
19.“人在水下走,船在天上行”形容的是(B)
A.长江中下游的景观
B.黄河下游的景观
C.海河中游的景观
D.珠江下游的景观
20.京沪高速铁路沿线不能欣赏到的农业景观是(D)
A.稻花飘香
B.小麦黄熟
C.棉田连绵
D.荔枝丰收
二、填空题:
1.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平原地区,其特点是地势低平,河面宽阔。
2.新疆境内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由于降水稀少,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3.澳大利亚国农牧业和工矿业发达,与之对应的美称分别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和“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4.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该国成为“火山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处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使得地壳向上隆起形成山脉,而地壳上层的岩浆也随着频繁的地壳活动到达地壳上表面,形成火山。
7.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亚洲的地势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
8.印度、澳大利亚、巴西三国均有丰富的铁矿产资源。印度的降水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三、问答题
1.读相关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四国经济发展迅速,被称为“金砖四国”(图中字母所示)。
(1)A国是俄罗斯,该国的首都是莫斯科;C国位于印度半岛,图中箭头表示西南季风(填风向),受其影响该国形成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
(2)当“金砖四国”领导人4月15日齐聚巴西利亚时,北京市昼夜长短情况是昼长夜短,甲城市正处于秋季(季节)。
6.阅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我国南方大部地区高温少雨,湖南、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出现不同程度秋旱,秋旱导致上述地区的江河库湖蓄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影响了水上航运、水力发电、生活用水及农业生产。
(1)E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右图,该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干旱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有农业灌溉(工业、居民生活)用水不足、河流水位下降,影响水上航运。
第四篇:考研政治易错试题总结
单选:
发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充分发挥生命的创造力,体现的人生态度是()
A,人生须认真
B,人生当务实 C,人生当乐观 D,人生要进取
D 调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最重要的原则是 A兼顾三者利益
B 集体主义C 诚实守信D爱国主义
B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最高层次的要求是
A办事公道
B敬业奉献
C服务群众
D奉献社会
D 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A,服务大局
B,公平正义 C,党的领导 D,执法为民 D 危害行为,危害后果属于 A,客体 B,客观方面
B 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是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互助原则
D宽容原则 C 依法处理职业活动中的纠纷有很多途径,其中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的途径是 A协商
B调解
C申诉
D控告
B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制定 A行政法规
B地方行法规
C地方性政府规章 D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 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后果 封建主义统治的产物
资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产物 B 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A,萍浏*起义
B,镇南关起义 B,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A 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其最大的恶果是 A,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实行长征 B.是红军和根据地损失90% C.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的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D导致国民革命的失败 A 中共瓦窑堡会议决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对富农采取的政策为:保存政策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基本要求是_____,根本方法是______,第一要义____ A,以人为本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统筹兼顾 D发展 ABCD 15,继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B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D建设创新型国家
D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的主线是
A改革开放B科技进步和创新C加快产业结构升级D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D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新时期,发展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___;根本要求___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 建设农村制度建设 A,C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础是
A人和自然和谐相处B遵循自然规律C绿色科技D环境承载能力 D 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名言表明:
无产阶级是哲学存在的物质运动方式 B.无产阶级的最根本特性是物质性 C哲学的根本特性是物质性
D.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根本的认识方法是___;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___ A分析与综合B抽象和具体C归纳和演绎D矛盾分析方法 D;c 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是
A资本家完全占有工人B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C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基于工人一无所有 C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这是 A,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 B,由生产自动化决定的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 必然结果 D,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必然结果 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是
A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引起的
B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C生产绝对过剩 D生产相对过剩 D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_____;关键是___;基础是__ A,科技 B人才
C教育
D,经济 B,A,C 25,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论坛的主题是 A扩大民间交流
B.聚焦民生,惠泽两岸
C.先行先试:ECFA后海峡经济区的新机遇新机制新亮点,新探索 D聚焦基层,共享成果 D
多选: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朱哟啊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其中维新派的局限性在于
不敢否定封建阶级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C害怕人民群众D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 ABC 五四运动学生提出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还我青岛
D,反对华北自治。ABC 参加中共一大的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有:毛泽东,何叔衡 抗日战争时期,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关系
A,民族斗争高于阶级斗争
B。阶级斗争高于民族斗争
C.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是统一的D。阶级斗志以民族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 ACD 5.1948年四月三十日,中共中央在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个社会贤达迅速 A,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召集人民代表大会 D.成立人民联合政府
D.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ABC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
A,旧民主主义革命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社会主义革命
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BC.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任务是
A,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大敌人的矛盾 B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C,实行一化三改 D实行工业化 AB 8.1950年六月召开的 中共七届 三中全会
A,确定了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B,制定了党在建国初期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不要四面出击 C,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AB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有
A,合作社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经经济C,国营经济 D,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ABC 10,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有 A,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主要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确立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D,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援助 BC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有 A,用和平属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ABC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渡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其中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ABC 13,1957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 A,反对贪污 B,反对宗派主义 C,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主观主义 BCD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
A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
B维护世界和平
C促进共同发展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D 当代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有: A,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
B,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C,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D,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任务 ABD 邓小平指出:“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这句话表明: A,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B,海外通报只要成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爱国的。C,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是对港澳,台湾海外同胞的基本要求 D,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一致性 BC 17,经济全球化过程还总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具体体现在 A,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就发展自己 B,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汇总,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C,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汇总,按照本国的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D,坚决推行政治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 ABC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人们报效祖报效祖国,报效国的方式往往是不同的,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 A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自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D,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 ABC 19,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A,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大学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必然途径
C,大学生旅行国防义务,关系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D,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ACD 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是
A,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B,价值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C,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 D,立足于现实 AB 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 A,一般性
B,普遍性
C,个别性
D,特殊性 CD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下列属于劳动者权利的是
A,获得报酬权 B,提出合理化建议 C,执行劳动安全卫生章程 D,提出合理化建议
AB 24,以下属于公务员义务的是
A,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B,服从和执行上级命令 C,参加培训呢
D,突出申诉和控告 AB 25,聘任制公务员与在机关之间因履新合同发生争议后,可以采取的解决争议的途径是 A,申诉
B,控告,C,仲裁,D,诉讼 CD 我国国家安全的一般法律制度有 A,《国家安全法》
B《国防法》
C《刑法》
D《反分裂国家法》 AC 27,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倒是显得过程。其中,把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转化为现实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运行过程有
A,法律制定
B,法律执行
C,法律遵守
D,法律适用 BCD 陈云在中共中央八大上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有
A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辅助,计划生计划生产为主体 B.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C,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D,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 AB C 29.1956年前后毛泽东提出的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有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B,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学说 C,建设六有政治局面
D,社会主义分为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 ABC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现实可能性是
A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B,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土地改革完成后,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需求
D,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于我国有重要的榜样作用 ABCD 3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体现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这是因为 A,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C,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也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ABC D虽然对,但题的中心是为什么体现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所以D不选 32,国民革命失败后
A,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C,中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
D,中国革命形势处于不断发展的高潮 AC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深远历史意义: A,它把革命的退却和革命的进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B.成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战略转变
C,它开辟了在革命地朝下重新聚集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D,开始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 ABC 34,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主要进行的工作有
A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B在工人中宣传和组织工作C建立社会主义共青团D进行有关建党的研究和讨论 ABCD 下列属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论断的是 A,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B,关于公有制为主体,能够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C,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没有社会文明)D,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ABD
36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要坚持 A,公有制为主体
B,按劳分配为主体、C,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D,计划经济为主体 ABC 37,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根本任务是 A,繁荣文化市场
B,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要 C,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 D,完善市场体系 AB 38,包括费尔堡哈唯物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 A,机械的唯物主义
B,非历史的非辩证的 C,抽象的了解人的本质
D,不了解革命实践活动的意义 39,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鲜明的阶级性
B,鲜明的实践性
C,鲜明的系统性
D,鲜明的完整性 AB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A,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实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B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同时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D,对立统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ABC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句古诗体现了
A,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B,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C,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D,物质决定意识 AB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科学技术为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C,科学技术可以创造价值
D,科学技术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AB.科学技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
随着利润装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及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利润平均化规律 A,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 B,解释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
C,反映了在加强对工人解决的剥削和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 D,反映了在瓜分剩余价值上,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和矛盾 CD 45,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荣和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有 A,股份参与
B.金融联系
C,资本参与 D, 人事参与 BCD 46,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经历的时期有 A,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革命时期0 ABC 47.2月下旬以来,我国从利比亚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最大规模的有组织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动。这次撤离行动———
A,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B,体现了中国对其在海外人员保护能力的提升 C,彰显了中国负责人任大国形象
D,表明中国政府人文外交新正在不断深化 ABCD。(话对就选)
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制裁利比亚的 A1970号决议B1973号决议 AB 49,中国对日本的援助,A,标明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B,证明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要互相帮助 C,表明中国是负责的大国 D,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ABCD 50,庆祝清华大学100周年,胡锦涛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希望是 A,要把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紧密结合起来 B,要把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C,要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转紧密结合起来 D,要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放在首位 ABC,三点希望
51,六月在圣彼得堡攻击经济论坛开幕式上胡锦涛发表题为《红花粗昂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时指出
A,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 B,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布局,加快潜力转变方式 C,充分发挥科技潜力,加快科技和经济融合 D,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ABC(开的是国际会议,和区域无关)
52,胡锦涛在庆祝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
A,我们党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我们党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我们党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D,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BC,(我民族的伟大复兴尚在途中)
53,我们党成立90周年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BC(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尚在进行)54,《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指出,和平发展的对外政策是 A,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倡导协作,互信互利,平等的新安全观 C,秉持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观 D,奉行睦邻友和的地区合作观 ABC 5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
A,一国两制
B,爱国主义
C,和平发展合作,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BCD(本题说的是复兴,不是统一,所以A不选)
第五篇:高考历史易错点分析总结
高考历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分析总结
单元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
2、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 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 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是“仁政”。
3、注意墨家学派不为统治者所重视,因为它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4、兵家学派的孙膑著有兵书《孙膑兵法》,但孙膑并不主张穷兵黩武。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 期还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易混点
1、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2、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单元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不能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只能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汉字。
2、对秦朝“书同文”而言,政治上的统一既是其原因,也是其结果。
3、中国“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4、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不只是长篇小说,也有唐代的传奇小说、宋代的话本小说,还有 短篇小说。
5、明清时期我国科技继续发展,而西方文艺复兴后科技也在迅速发展,但二者并不等同,我国明清时期的科技属于传统科技,而西方的是近代科技。
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不能说明其作用不大,只能 说明任何重大科技发明创造,只有在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时候,才发挥着改造社会的巨 大作用。易混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孔子编订整理《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恢宏气势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浮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剧走向繁盛。
单元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 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 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 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 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 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 装起义的手段。
5、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 2 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单元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易错点
1、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出概括所形成的科学 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 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易混点
1、三民主义的地位:民族主义是革命的前提(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是革命的核心(政 治革命);民生主义是革命的补充(社会革命)。
2、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具体的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指导 思想、方法、途径和具体方针。两者都是新民主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政治纲 领。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标志、灵魂;新三民主义充分体现出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 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 要求。
3、四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不同:三民主义重点解决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后,最终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问题;毛泽东思想重点解决如何取得中国民主革命 胜利,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重点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 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 设党”的问题。
4、对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过程,可用一、二、三概括
一个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三次伟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单元五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易错点
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氢弹。
2、改革开放后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技,其次才是政策。易混点
“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含义各有相同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上的不同派别,可以自由争论。具体来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单元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易错点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并不是放弃基督教。
2、启蒙运动高潮出现在法国,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阻碍在思想上的反映。易混点
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含义
(1)古希腊时期的人文精神:智者学派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到了积极的 促进作用。他们的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例如,“人是万物 的尺度”的主张,一下子就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我们有理由把智者学派闪耀着人文精神的思想看作西方人文 精神的滥觞,而把普罗泰戈拉视为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 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3)启蒙思想对人文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在人、自然、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 关系上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 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运动更为彻底,具有鲜明的政治革 命性质。
单元七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历史足迹 易错点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只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
易混点
1、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基础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学说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方面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特权的工具,科学则要追求民主和平等。
2、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它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单元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易错点
1、中国画里面,与印象画派相仿的是写意画派。在表现手法上印象是油画,中国画是水 墨画。
2、现实主义美术并不是现代主义美术,二者虽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区别。易混点
1、现代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
从产生和繁盛的时间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从19世纪30年代起成为文学的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繁盛时期。
从兴起的社会根源来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显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而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恐惧,从而使他们迷茫、痛苦,找不到出路。
从创作特点来看,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细分析人类行为相互冲突的趋势,再现特殊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2、在近代史上,各种文学流派的盛行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它追求主观理想,不再突出人的理性,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而来,一方面,它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中国近代历史几个易混知识点
1、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当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时期.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就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列强相对放松侵略时,或者是列强实行“以华治华”扶植代工具时,中国近代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就占据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的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关系问题。民族资本主义不是以洋务企业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洋务运动在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人才、创办近代企业等方面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示范的作用。
3、《马关条约》其内容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要求.4、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问题: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蕴含在新三民主义之中,不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而是为实现新三民主义所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手段。
5、同盟会的意义问题。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主要依据是从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6、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问题。大革命失败的“失败”主要是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任务问题。其基本任务是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中心问题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而不是急于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8、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而不是实行农民土地的私有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形式,改变的是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的分配形式等内容。因此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01
(一)近年高考新特点
2004---2007年文科综合考试历史试题,延续了高考命题基本稳定、稳中求变、稳中求改、稳中求新的一贯思路。
一方面,保持命题应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试题的题型结构、主客观试题的分值比例、历史学科各部分的考查比例保持稳定。以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为例,选择题12题,48分,非选择题2题,52分,卷面总分100分。中国古代史32分,中国近代现代史36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2分,符合考试大纲要求。
另一方面,2007年全国卷Ⅰ加大了命题的调整力度,提高难度,出现了一些让考生措手不及的新变化。这一变化不仅对2007年高考产生了极大影响,而且对现行高中历史教学也产生了巨大冲击。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看法,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各点:
1、进一步加大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力度。
(1)试卷大幅度调整了知识性试题与能力性试题的比例。
(2)强调在新情景下分析问题的能力。
(3)重视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多层次考查。
2、淡化热点内容,突出历史学科特点。
3、命题的触角更多地向课外延伸。
4、试卷呈现方式出现了新变化。
(二)学生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陕西高考招生文科综合阅卷组的分析报告,陕西考生主要问题如下:
1、基础知识掌握薄弱。
2、不会利用试题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审题。
(1)忽视试题设置的时空条件。
(2)忽视题目的设问要求,随意变更问题方向。
3、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较差。
(1)文字阅读能力较差。
(2)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3)不少考生在解读信息时出现价值偏差。
4、表述问题较为突出。
对文献材料进行筛选与概括,对答案行文进行组织与归纳本是文科考生必备的能力。但是从考生卷面上看,一些学生此类能力相当薄弱。
(1)语言组织能力差,不会用学科语言进行规范、准确表述,比较空泛。(2)表达的逻辑性不强,甚至自相矛盾。
(3)表达的角度单一,层次性差。
(4)错别字较多。
5、部分考生对答题卡还不适应。
尽管陕西省已经是第二年采用网上阅卷,但今年仍有不少学生因答错位置而失分。主要因为2007年全国卷Ⅰ的试题总数从前两年的39道增加到40题,各科试题在第Ⅱ卷中的顺序相应调整。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练习中已经形成了37题就是历史题、38题就是政治题的思维定势,在没有看清题目的情况下,答错了位置。等后来反应过来时,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和试卷空白进行补救而失分。
(三)高频考点及二轮复习、备考建议 一.关于中国古代史部分
中国古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中国古代史范围广泛。涉及时间久远,内容相当多,特别是朝代更迭频繁,史实庞杂,学生多反映不好复习掌握。建议按以下几个方法复习,以取得优秀成绩。
1、按历史阶段了解时代特点。
从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年代属于古代历史。古代历史大致可以分为6段,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这6段时代特点分别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及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巩固和初步发展,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要用相应的史实证明这些特点。
2.按类别归纳主要史实。
中国古代史按大类可以分作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人物6大类。政治类还可以分作中央集权加强.古代改革、对地方管辖、用人制度、平叛斗争、腐败亡国等专题。经济类可以分作经济思想、赋税制度、生产工具、商品经济、土地政策、政策调整、社会生活等专题。民族类可以分作民族演变、民族政策、民族融合、各族经济文化交往等专题。外交类可以分作对外开放政策和史实,陆上和海上交通线,闭关锁国及影响、反侵略斗争等专题。文化类可以分作科学技术成就、思想成就、史学、文化艺术、教育、儒家法家等专题。人物类可以分作开国皇帝,杰出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等专题。应将这些专题下涉及的重要史实罗列出来。了解清楚发展演变线索。也就初步实现于古代史部分的学科内综合。
3.注意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五方面问题的相互作用。
在不少情况下,5方面问题是互为因果的。例如:17世纪中期~19世纪初期,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可从文化政策文字狱上找,也要从政治上封建专制的强化,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延续,民族上民族分化政策和高压政策,外交上的闭关自守封锁政策上找。而如果问经济发展缓慢原因,那么科技落后也是原因之一,其他在政治、民族、外交上的情况也影响经济发展。在复习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的关系时,应对同一历史阶段的情况予以归纳,也就是说在了解某一阶段历史特点时,应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5个方面着眼思考,以期完整回答问题。
4.要重视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历史问题。
教材对政治类介绍较多,一般师生在教学中也多重视政治类。近年高考命题有一倾向,即对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类的问题考查分值加大,占中国古代史部分分值的一半以上,有时甚至达四分之三多。有时考的是政治与经济、文化的联系问题。
5.要注意把世界史中相关内容与中国古代史内容结合复习。
明朝以前的历史,只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涉及到中外关系。一些大事如丝绸之路、佛教传入、汉唐与日本、朝鲜关系、唐与印度、中亚、西亚的关系、中国对外贸易、华侨开发南洋等应了解清楚。明朝及清前期(约14—19世纪初)的时候与《世 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介绍的同一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殖民扩张、英法美革命、工业革命,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等关系极为重要,不能割裂开来。另外,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如:台湾的失而复得(1624年、1662年)、澳门被侵占(1553年)、雅克萨之战(1685—1686年)、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英使马戛尔尼访华(1793年)、中国科技文化相对落后、鸦片大量输入等,必须从世界史上找一下背景和原因。这样,易于搞好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复习,也可促进世界历史的复习。
6.把清朝历史应作为一个整体复习。
现行教材把清朝分成前期和后期两段。前期安排在《中国古代史》教材中,后期安排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中,往往造成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应注意清朝260多年历史是个完整的朝代的历史,由建立、巩固、强盛,到逐步腐朽、衰落,以至灭亡。注意了解它的政权演变、经济发展、国家兴衰、民族交往、外交关系、文化成果及其原因。另外,清朝由后金建立算起,先后12个皇帝的顺序及在位时间也应基本了解.可记为: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三个一组,合辙押韵,两遍就能记下。
7.结合政治常识,掌握好历史基本理论。
掌握历史基本理论不仅对中国古代史的复习,也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复习有极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动也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变动同样可以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变动,英雄人物不能离开人民群众,而人民群众的斗争也要杰出人物领导。还有必然事件与偶然因素、绝对与相对、主要与次要因素、内因与外因、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等也应掌握。
二.中国近代现代史
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40%。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的编写格式与中国古代史教材有很大不同,基本是以中国革命史的面貌出现。教材中涉及不少政治理论问题、重要的典籍、中外关系,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命运、学习西方科学文化,建立人民民主国家、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等问题,头绪较多。尽管中国近代现代史只有160多年历史,但学生的复习效率往往不佳。遇见考题,往往感觉似曾相识,也能写上一些,但得分不多。建议考生按以下方法复习准备:
1.掌握中国近代现代史分期、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变化。
中国近代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迄止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阶段的中国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分作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属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起)。这一段的中国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60多年中,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数次变化: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革命也发生了三次变化:农民反封建革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这些情况可用下列示意图表示:
古代近代 现 代
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农民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840 1919——1949 1956——至今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上示意图应记准、理解,并要分析社会性质和革命发生变化的原因、经过及影响,从宏观上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概况。2.划分阶段,掌握阶段特点。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两册共有2l章内容,课本编者设计章节不够合理,各章内容,多的分4节,少的仅1节。对重要历史事件介绍详略不当。如解放战争4年历史用了2l页介绍,改革开放16年历史仅用了8页介绍,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复习制造了一些障碍。在复习时应按历史阶段,并照应历史发展进程,可分作以下几个阶段:
(1)清朝统治后期(上):19世纪中期(1840—1874年)
(2)清朝统治后期(下):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期(1875—1911年)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20世纪初(1912——1927年)
(4)国民政府统治时期:20世纪20—40年代(1927—1949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期(1949—1956年)
(6)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70年代中(1956—1976年)
(7)改革开放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1978-今)归并为7个阶段后,头绪减少,易于掌握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历史特点。3.注意分清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新旧民主革命的主要相似之处是:革命性质相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革命的前后两个阶段)。革命任务相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建设独立、民主、自由、统一、富强的中国)。革命动力相同(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主要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理论三民主义,后者是无产阶级理论毛泽东思想)。革命前途不同(前者是资本主义,后者是社会主义)。
4.把中国近现代史归纳为三大主题:救国、建国和强国。
中国近现代史涉及史实较多,头绪较繁。学生复习时,可按救国道路探索、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和如何使中国繁荣富强3个大类归纳。教材中大致上90%的内容可网罗在其中。
例如:救国道路探索下可包括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大事。
建立什么样国家包括太平天国、百日维新、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等内容。革命派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无产阶级要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
强国之梦起于近代之初,先进人物要使中国富强,完成近代化和现代化.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洪仁玕有《资政新篇》,洋务派要自强求富,维新派要发展资本主义。在完成社会主义过渡后,重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并注意各大事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了解救国、建国、强国三大主题的联系。
5.注意重要史实或类别的历史演变过程。
复习近平现代部分的些问题时,要结合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史实,易于使学科内的综合在日常学习复习中完成.例如:中央对台湾管辖和台湾主权两次失而复得的过程;中央政权机构的演变;明末到近代的西学东渐;资本主义萌芽到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历史上重要科技成果;古代以来中日关系;教育思想与教育的发展;沿海城市的出现、发展;历代史学成就等等。复习近平现代史时,要考虑近现代史的问题能与古代史的哪些问题联系?最好把相关的史实联想一下,形成一个小的专题。
6.注意一些重要的概念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中有不少新概念。这些概念有历史的,有政治的,也有地理的。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西学东渐、工农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统一战线、干支纪年、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度、江淮、中原、陕甘宁、鄂豫皖、晋察冀、左右江、中国东部、中西部等。从鸦片战争起,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中国既保留封建制度,又有殖民地性质的一种社会形态。官僚资本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四大家族建立对全国统治为标志。
机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错误思潮。超越现实,盲目斗争,冒险而不讲科学,不顾现实条件的是左倾错误,如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不敢斗争、落后于群众,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则是右倾错误,如陈独秀的错误。
君主立宪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由议会立宪,君主签署公布实施。工农民主专政是土地革命时中共建立的苏维埃的政权性质,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干支纪年法在语文课里也有涉及。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个。近代史上涉及重要的以干支纪年事件有,庚申事变、辛酉政变、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
相关的政治、地理概念,要结合政治教材和地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含。例如:东北、华北、华东、西北、中原、江南,西南、华南、东南等关于中国分地区概念包括的具体范围。前文提及的根据地名称,如鄂豫皖,晋察冀等,知道是哪些省交界处,位置在地图上何处。
三.世界近代现代史
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约占高考历史内容的30%。世界近代现代史的复习对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难的部分。因为世界史上国家多(涉及到几十个国家,主要有十几个),国际关系复杂,教材编写中把各国历史人为地截成几个阶段,许多生疏的人名、地名、典章制度专用名称等,容易使学生有“世界历史像一团乱麻”的感觉。另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许多问题与历史相联系。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文科综合高考题更容易出现。所以,考生要力争复习好这一部分历史。具体复习备考提示如下:
1.注意三条主干线索。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有3条并列的主干线索:即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壮大的过程;无产阶级产生,发展、斗争的过程;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发展的过程。
(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壮大。
14-16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有包买主制度、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农牧场3种形式。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9世纪初期和中期,工业革命扩展。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取得胜利: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形成。20世纪30年代及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经过自身的改革,调整、继续发展。
(2)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斗争。
14-16世纪产生了最早的工人阶级,其后他们参加了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斗争.工业革命后工业无产阶级形成,斗争发展。1848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产生。其后,有巴黎公社革命、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十月革命等,社会主义运动从小到大。二战以后一度有一个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亚非欧美洲遭到侵略后,都发生了民族解放运动。欧洲有尼德兰、匈牙利、巴尔干等斗争。美洲最早有美国,其后有拉丁美洲的独立斗争。亚洲斗争教材介绍较多,19世纪中期有革命风暴,晚期有亚洲觉醒,一战后有民族解放斗争高潮。二战后亚洲国家都获得独立,走上发展道路。非洲斗争重点在东北非的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和南非的独立发展。
2.理清主要国家的历史线索。
世界史上的国家,新教材和大纲可分为3类;主要国家(英、法、美、德、俄、日、意、印等),次要国家(西、匈、南、埃、埃塞、土、朝、韩、墨等),一般国家(比、荷、葡、奥、新加坡、古巴等)。主要国家的历史发展线索要理清,次要国家要注意某一阶段的重大事件,对一般国家知道哪些重大事件与之有关即可。(1)英国:
1603年以前是都铎王朝,之后是斯图亚特王朝。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发生。17--18世纪英国成为殖民霸主。1765午后工业革命发生。19世纪初中期,议会改革。1840年发动侵华鸦片战争。19世纪晚期,英国发展速度减慢,进入帝国主义阶段,20世纪英国参与一战、二战,实力削弱。殖民地独立斗争高涨,使英殖民帝国崩溃。70年代,英国加入了西欧共同体。
(2)法国:
1781年前由波旁王朝统治,重要史实有路易十四改革和七年战争。1789年大革命发生;法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792年起为第一共和国时期,历经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执政府统治。1804年拿破仑第一帝国形成。1814、1815年拿破仑两次失败后,复辟王朝统治法国。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1848年--1852年为第二共和国,1852--1870年为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第三共和国(1870--1940)形成。其后,参加一战、二战,实力亦削弱。二战后,法属殖民地斗争形成高潮。法国与西德、意大利等国组建西欧共同体。
(3)美国:
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初步形成,为美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成为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初美国又一次抗击英国的侵略,史称第二次独立战争。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奴隶制被废除,美国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20世纪,美国历经一战、罗斯福新政、二战,霸权地位确立。美苏在雅尔塔体系下争霸斗争一度激化。20 世纪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但美国仍在推行霸权主义。
(4)日本:
1868年以前,日本由德川幕府实行封建军事统治。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也开始了对亚洲的侵略。经过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日本掠得大量土地财富。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太平洋战争,直至被同盟国打败。二战后,在美国的扶植下,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5)俄国:
17世纪晚期,俄国发生彼得一世改革,国家强大,加紧扩张。到19世纪中期,俄国成为疆域最大的帝国。1861年改革后,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成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期,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经过新经济政策、工业化政策实施,国家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左倾错误。1941--1945年,苏联抗击了法西斯侵略,二战后,苏美操纵世界局势的局面形成,历经40年的争斗。1991年,苏联解体。
(6)德国:
16世纪初有德意志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普鲁士王国是德国统一的主要力量。1864年--1870年;经过3次王朝统一战争,俾斯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其后德回加紧扩张,形成军事帝国主义,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两次战败后,经济在短时间得到恢复发展,又影响了欧洲和世界格局。
(7)意大利:
14—16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硕果累累,但政治上长期分裂,1859--1870年,意大利经过战争,完成了统一。其后意大利发展为帝国主义国家。一战后,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后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二战后,意大利经济恢复发展。
(8)印度:
印度是个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曾称其为身毒、天竺、印度。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后,印度遭到葡、法、英等国侵略,19世纪已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中,有反英民族大起义。20世纪初,在亚洲革命风暴中,印度斗争高涨。一战后,发生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0年代又有第二次不合作运动。二战后,印度地区独立,但分裂为印度、11 巴基斯坦。(今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印、巴经济有大发展,但存在不少问题,南亚次大陆仍是今日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
3.重视重要国家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重要国家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复习时,可按下列示意图,逐一叙述各国家间外交关系上的大事及其影响。(按地图上位置示意,直线为两国关系)
英——法——德——俄——日——美——英
中国
这里的重要关系应有美日关系、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近年历史高考大题中已考到过法德关系、中德关系、中美关系等。4.注意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国际格局。
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家集团间的关系,复习时应注意国际格局的变化及趋势。
15、16世纪,西、葡称强世界,17、18世纪,英、法、荷等称强,英国最终取得殖民霸权。19世纪初,维也纳体系形成。19世纪晚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形成。经过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法西斯的兴起又改变世界格局。二战后,苏美两极格局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格局开始形成。
5.注意横向比较重要内容。
世界史上国家较多,头绪多,教材所列各国情况不尽相同,复习时应将同类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横向比较。如:
(1)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国内资产阶级革命(英、法),民族独立战争(美、拉美),资本主义改革(俄、日)、自上而下的王朝统一战争(德、意)、政治运动(印度、巴基斯坦)等。
(2)亚非民族解放斗争:
一战后:①中:五四运动、大革命;②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⑨土:资产阶级革命,④埃:反英民族独立起义。
(3)重要改革:
①封建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法国路易十四等;②资本主义改革:英国议会改革、俄国1861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意大利加富尔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等;③社会主义改革: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等。
(4)重要法律、经济制度:
如对土地所有权的变动,英、法、美、俄、日等国处理办法就不同。
(5)思想解放潮流:
如人文主义思潮、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6.重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成就及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可以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为证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子时代。
科技革命对社会关系、世界格局、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复习时要注意各自的成果和具体影响。文学艺术成就考试要求不多,教材分列在3个阶段:文艺复兴时、近代、现代,介绍比较集中,应特别重视文艺复兴的成就。
7.注意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结合。(1)世界史与中国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复习。
高一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实际是外国近现代史。复习世界史时,应把中国史知识与之结合在一起,把中国放在世界范围中,考虑世界和中国的互相影响和关系;例如,在复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时,就应该把中国古代史中介绍的葡占澳门、荷占台湾、利玛窦来华、玉米和烟草等传入中国、基督教再次传人等结合,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2)世界历史要与地理知识结合复习。
如重要国家的历史与地理结合,在了解历史问题时,要考虑该国(地区)的地形(平原、山脉、海洋、河流)、气候特点及其当今的经济特点和人口构成。一些重要地区的史地问题必须结合,如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亚、西亚、美国、日本,西欧等。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及复习策略02
(四)、重点、热点问题分析 1.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一直存在实现国家统和巩固统一的问题,自秦到清,经过近两千年的时间,奠定了今日统一的中国的基础。
清朝经历平定三藩之乱、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平定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加强管辖西藏、设置十八行省、设理藩院等巩固了对统一版图的统治。
台湾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历史上台湾主权曾两次失而复得,至今台湾尚未和大陆统一。早在三国时,卫温率大军到达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清朝设台湾府、台湾省,加强管辖台湾.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中国又收回台湾主权。从历史来看,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企图都不能长久。
西藏地区又是一个热点。地理的复杂性,民族的特殊性、历史的悠久性、现实的重要性交织在一起。唐朝以来,藏汉友好往来。元朝以来,中央对其管辖。清朝、民国时,受外国侵略。建国以后,中央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青、新、川、滇到西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起到重要作用。
2.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长期由以汉族皇帝为主的王朝统治。建国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共同发展。秦朝建立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西汉推行和亲政策。唐朝推行“羁縻”政策,加强了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联系。元朝推行等级制度,搞民族分化。
清朝民族问题仍然严重。孙中山主张“五族共和”,但中华民国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平等、共同发展才成为可能。56个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近年,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更快些。
3.思想禁锢与思想解放
封建时代到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思想禁锢现象。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等。近代北洋政府;国民政府都压制进步思想。现代的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阶级斗争为纲”、“文化大革命”都禁锢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使中国有了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后,中国人民思想认识提高,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揭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
4.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
建国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曲折。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工作重心在城市。I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又照搬苏联经验,举行城市暴动,多遭失败。毛泽东等人向农村进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后来又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经过 13 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使革命再次在挫折后发展。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成功地探索出一条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政策是正确的,工作中心也是经济建设。经过7年的建设,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957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以后,逐步形成“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在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上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犯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和“文革”十年**就是明显教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有了飞速发展。
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革命和建设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照搬他人经验,也不能只凭热情蛮干。要讲科学,讲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5.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必须掌握的一件锐利武器。毛泽东曾把统一战线看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的第一个法宝。中国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统一战线。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四次统一战线:1924-1927年的革命统一战线;1937-1945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6-1966年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78年以来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些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族各阶层人民,完成了当时最主要的革命或建设任务,也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了反动力量,使革命和建设得到发展。
国共两党曾经有五次重要的谈判;1936年解决西安事变谈判;1937年国共合作抗日谈判;1945年争取国内和平的重庆谈判;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2005年的国共谈判。除过1949年北平谈判,其余四次都达成了协议。国共两党的谈判有利于解决当时最主要的问题,使中华民族力量团结在一起,革命向前发展。历史上的国共两次合作,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利益是根本的第一位的,国共两党的矛盾是可以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上统一起来的。
6.中国、美国的经济大开发
经济发展问题是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要问题。21世纪一开始,党中央就把经济工作的重点移向西部,接着又实施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继续率先发展战略,体现了政治理论中的抓主要矛盾和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原理。
以西部开发为例:中国历史上曾逐步开发西部地区。中华文明发源地就包括黄河中游的关中地区。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在关中建都。秦朝开发河套。汉朝开发河西走廊,统一西域和西南地区。汉唐等朝在新疆屯垦。建国以来,西部建设发展较快。如宝成、成昆、兰新等铁路建设,西安、兰州等西部工业城市的兴起,大三线建设等,使西部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策向东部倾斜,东部又有优越的条件,发展极快,西部与东部的差距较大。
前几年党中央的战略决策给西部以大发展的机遇。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一批龙头项目开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江源保护工程等的实施,必然极大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
复习时,应注意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等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人文特点和政治上发展战略决策及相关理论,结合历史上的正反两面史实,认识经济开发问题。
美国在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西部开发。美国对西部的政策倾斜,鼓励人们到西部开发。美国实施的一些重要措施有:修筑横贯北美大陆东西的三条铁路干线;实施《宅地法》,使美国公民花10美元就可以获得西部近千亩土地所有权;鼓励在西部开矿建厂;立法保护西部森林资源等。结果增强了美国的综合国力,丰富了人民生活,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7.进步文化与社会变革
进步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智慧的结晶,对社会的发化起到重要作用。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可以起到推动或制约的作用,进步文化起到的作用是积极的。
世界史上,14-16世纪人文主义思潮的出现;对人们思想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和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又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壮大。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英、法、美等国出现,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富兰克林、杰佛逊等一批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和革命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19世纪马克思主义诞生,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也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的大变动与社会状况的大变革紧密相连。百家争鸣与封建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思想传播与封建王朝的垮台,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中国的诞生,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等,关系密切,在复习时应予以重视。
8.第三世界的兴起及面临的问题
第三世界是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总称。它们大多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占世界190多个国家的四分之三。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国家多获得独立。20世纪初期到中期,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获得独立。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这些获得独立的国家,争取独立的道路可以大致分为独立战争型(海地、土耳其等)、政治斗争型(印度、巴基斯坦等)和大国干预型(以色列等)。
由于这些地区曾长期受到欧洲殖民国家的侵略掠夺,造成这些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突出,政治局势不稳。当今世界的几个热点地区,如南亚次大陆、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地区等,无一例外与殖民统治流毒和大国插手国内事务有关。
在复习时,可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东南亚、南亚、西亚、拉美、非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稳定政治秩序,消除殖民主义残余,保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平衡,保存民族特点,这些是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共同任务。
9.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的联系逐步增多。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地联系密切,“世界历史”也才成为真正的“世界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高分子化学、生物基因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产生,各国各地区的联系继续加强。
二战末期,世界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美国倡议成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中、美、英,法等23国成为创始会员国。1994年,关贸总协定有105个成员国。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恢复中国缔约国地位)。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组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中国的“复关”问题又演变为“入世”问题。2001年11月,入世谈判结束,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世界各个地区或者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在二战后纷纷成立区域贸易组织,如欧洲共同体、欧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联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这些组织的成立,反映了二战后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越来越细,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国际间贸易额的大幅度增长,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目前,生产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跨国公司遍及各地,经济管理制度和投资的国际化,互联网遍布世界,都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世界经济的 全球一体化又成为制约新的世界战争发生的重要力量。复习时要结合经济学、政治学知识及理论,结合世界地理相 关知识,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形成的过程、特点及影响。